中国古典诗文所载鱼脍的作法及典故
时人称为「生鱼片」的鱼脍,其定义见于《礼记·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 1握持鲜活的牛、羊和鱼宰割,细切后的生肉便称作脍。早于先秦时期,已有文献记载中国人食用鱼脍的风俗,正如《诗经》记载周朝大将尹吉甫(前852-前775)出军征伐玁狁获得胜利,克成鸿业,军事后勤张仲(生卒年不詳)及其他战友受邀出席庆功宴,主菜是烧甲鱼和鲜鲤鱼片。2《论语》、《仪礼》、《礼记》记载在春秋时期,鱼脍宜切得薄如蝉翼,伴随芥酱与葱一并享用。3这里的芥酱并非山葵,而是把捣碎的芥子,细筛取屑,经多番熟煮以去除苦涩味,再用微火搅拌加热后制作而成的酱。4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鱼脍的味道及酱料的要求越趋讲究,《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另外一种酱——「八和齑」的做法,那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醋八种材料制成的,5酱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旨在减少苦涩、辛辣、酸等过度刺激的味道,而突出橘的香、栗子的甜,缔造具有层次、细致、谐和而富有惊喜的滋味。橘皮有提鲜、增添香气与甜美味道的作用,且与油润、色泽鲜丽的鱼脍并置时,美观得堪称「金齑玉脍」,因此唐人沿袭并喜爱这种食用方法。李群玉(?-862)〈石门韦明府为致东阳潭石鲫鲙〉「更劳霜橘助芳鲜」、王昌龄(698-755)〈送程六〉「青鱼雪落鲙橙虀」便是对鱼脍及酱料外观与味道的盛赞。与鱼脍并食的还有莼菜,那是荷花沉没在水中旋卷、尚未展开的新叶,透明粘液包裹叶片,质感顺滑,味道清新。 《齐民要术》指出作为菜羹,莼菜此食材是首选。 6此羹宜加入细切的鱼肉,并以豉、盐以调味,令菜与鱼肉鲜甜嫩滑的味道相得益彰,是吴中(今江浙一带)的名菜。南朝《世说新语》记载张翰在洛阳任官时,正是因为思念吴中的莼菜羹与鲈鱼脍,使他领悟到人生贵在顺心愉快,不应为着功名利禄而离家千里,于是命人驾车回乡,7可见鱼脍及莼菜不但在味道上乃天作之合,其独特的美味激发游子思乡之情怀。
配以橙子的鱼脍
到了唐代,享用鱼脍成为了时代风尚,花蕊夫人徐氏(?-976)〈宫词〉记述,她因着迷于鱼脍的新鲜肥美,再三催促打鱼人进献鲜鱼脍。8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等,均紧随饮食潮流的步伐,纷纷写下诗篇,记录鱼脍切割之精细、食物配搭与享用感受,如杜甫(712-770)〈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描绘何将军招待杜甫(772-846)的其中一种菜肴,是采用犹如银丝的鲜鲫脍,拌和香芹而煮成的菜羹;9〈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形容鱼脍晶莹亮丽,犹如无声散落的雪花,鱼嘴被剁至春葱貌;10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书写鱼鲙被细切成丝状,菜羹里的莼丝嫩滑柔软;11〈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记述他享用鱼鲙时,沾上芥酱作调味,12与以盐豉调味的莼菜羹是绝配;〈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写道红鱼脍被细切成丝,与紫笋茶相配食用。13以上描述均反映唐人倾向保留鱼脍的传统吃法,然而配搭鱼脍的食物与饮料的种类比前朝多元。此外,唐人喜以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入诗,白居易〈寄杨六侍郎〉「秋风一箸鲈鱼鲙,张翰摇头唤不回」及岑参(715-770)〈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鲈鲙剩堪忆,莼羹殊可餐」等,便是通过此典故表思乡赋归的期望或情思,使鱼脍文化的传承,超越烹调方法的层面,提升至精神思想上的层面。
至于鱼脍的尝鲜风尚及作法东传日本的问题也是相当有趣的,根据现存的日本典籍,首次记载日本人食用「刺身」的文献,是应永六年(公元1399年)的「铃鹿家记」。其中一句「指身鲤イリ酒ワサビ」,反映当时日本人吃的是鲤鱼刺身,配合酒和芥末一并享用。鱼类的选择、食物的配搭以至食用方法,与唐代(公元618-907)的十分相似。
撰于公元681-720年的《日本书纪》卷七记载,「膳臣远祖名磐鹿六雁、以蒲为手繦、白蛤为脍而进之」,可见日本人当时有食用「脍」的文化——尽管这里的脍,属四角蛤蜊的鲜肉。而《大辞林》里「脍」字的含义,为「鱼や贝,あるいは獣の生肉を细かく切ったもの」,即鱼、贝类和野兽等生肉被切得很细,14与中国「脍」的字义一致。以上种种文献足证,中日两地食用鱼脍的文化之相似绝非巧合,以现存中日典籍对于「脍」的记载的先后序次看来,日本的「刺身」极有可能从中国「脍」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而鱼脍的食用方式东传的具体朝代,普遍被认为是公元630-894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多次派「遣大唐大使」来唐,在中国盛唐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等各方面进行观摩交流之时。 《日本书记》卷第廿二载,唐客亦曾入京,带备「国信物、置于庭中」,日本诸王曾多次在朝廷上招待来自大唐的宾客,食用鱼脍的风尚或通过此机缘得以东传。15
脚注:
1. 孙希旦(1736-1784)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951。
2. 《诗经·小雅·六月》:「饮御诸友、炰龞脍鲤。」
3.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得其酱,不食」。《仪礼·公食大夫礼》: 「炙南醢以西,豕胾,芥酱,鱼脍。」、《礼记·内则》:「凡脍,春用葱,秋用芥。」
4.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齐民要术》,收入 王云五(1888-1979)主编:《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页29-30。「《食经》作芥子酱法,熟捣芥子,细筛取屑,着瓯里,蟹眼汤洗之。澄去上清后洗之。如此三过而失其苦。微火上搅之,少熇,覆瓯瓦上,以灰围瓯边。一宿即成。以薄酢解,厚薄任意。」
5. 同上,页29-30。
6. 同上,页36。「食脍鱼莼羹:第七十六,食脍鱼莼羹:芼羹之菜,莼为第一。」
7.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8. 花蕊夫人徐氏《宫词》:「厨船进食簇时新,侍宴无非列近臣。日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
9.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10. 杜甫《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
11. 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鲙缕鲜仍细,莼丝滑且柔。」
12. 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鱼鲙芥酱调,水葵盐豉絮。」
13. 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
14. 〈脍、鲙〉,広辞苑无料検索
(https://sakura-paris.org/dict/%E5%A4%A7%E8%BE%9E%E6%9E%97/prefix/%E8%86%BE)(浏览日期2022年4月9日)。
15. 〈日本书纪〉,日本书纪全文检索(http://www.seisaku.bz/shoki_index.html)(浏览日期2022年4月9日)。
参考资料:
书籍
1. 孙希旦(1736-1784)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951。
2.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齐民要术》,收入 王云五(1888-1979)主编:《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页20-30、36。
电子资源
1. 〈脍、鲙〉,広辞苑无料検索
(https://sakura-paris.org/dict/%E5%A4%A7%E8%BE%9E%E6%9E%97/prefix/%E8%86%BE)(浏览日期2022年4月9日)。
2. 〈日本书纪〉,日本书纪全文检索(http://www.seisaku.bz/shoki_index.html)(浏览日期2022年4月9日)。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
伍博士,多謝分享魚膾的淵源!
☺️🙏👍🌟
#1
Chi Seng Pun
06-02-2023 16:02:10
伍博士,多謝分享魚膾的淵源!
☺️🙏👍🌟
#2
Chi Seng Pun
06-02-2023 16:02:09
伍博士,多謝分享魚膾的淵源!
☺️🙏👍🌟
#3
Chi Seng Pun
06-02-2023 16: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