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7.05

 

三国演义的小传承

本文节选自孙天伦教授著作《中国心理学》,
由陆国权中华文化传承研究基金研究员沈诗麟编辑审校。

 

总体背景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约1300 – 约1400)于元末明初编写成书的历史小说,其结合了真实历史与民间传说,讲述了自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到最后三国归晋的故事,小说以刘备(161 - 223)、关羽(? - 220)和张飞(? - 221)三人的相遇与桃园结义开篇,这三位英雄人物均为对方与众不同的英雄气概与雄心壮志所吸引,惺惺相惜的三个人决定联手平息黄巾起义,还天下太平。这是历史上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腐败猖獗,各地诸侯相互之间争权夺利,连年混战,汉献帝(181 - 234)沦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权臣董卓(? - 192)死后,国家的实际权力握在居心叵测的大臣曹操(155 - 220)的手中。除了刘备和曹操之外,还有第三位重要人物:孙权(182 - 252),东吴政权的建立者。曹操死后,其子曹丕(187 - 226)篡汉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与孙权先后称帝,建立蜀汉与东吴政权。上述三人中曹操被描绘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残忍角色:道德败坏、泯灭伦理、丧失人性;而蜀汉的创立者刘备则善良、正义、胸怀仁爱之心;孙权是一个介于这两种极端性格之间的人物,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没有固定的原则。三人代表的是其所属时代的价值观和期待,分别象征冲突中正义和邪恶的力量。此外,在小说中他们被赋予了超于常人的强大力量,因而受到人们的争相崇拜和模仿,而这种崇拜与模仿激发了人们侠义、勇敢和正义的精神,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因此,这些经典小说中的人物对小传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演义》被视作一部军事和政治伦理的百科全书 (Lei, 2000),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情节莫过于通过运筹帷幄操纵战局的胜负,突显了儒家推崇的“智”。诸葛亮与周瑜作为小说中的两位智者,被描绘为一对宿敌,前者是君子,后者是小人。在二人的较量中,诸葛亮总是能智胜一筹,因为他的行为都是以“忠”“义”和“仁”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后者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和他侍奉的那位寡廉鲜耻的君主。 《三国演义》的道德色彩显而易见。

 

《三国演义》是以“忠”开篇的:刘关张这三位英雄人物义结金兰,发誓匡扶社稷。之后,朝廷与国家的局势风谲云诡,汉献帝逐渐被曹操(书中的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手段残忍、工于心计、心胸狭隘的奸雄)控制,刘关张三人对中央朝廷的忠心转向了对兄弟的忠诚:关羽和张飞将刘备尊为兄长。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句中国著名的俗语就是出自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兄弟之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还有一则关于“忠”的例子:因形势所迫,关羽不得不暂时委身曹营,但他与曹操约法三章,表示其只忠于中央朝廷,而非降于曹操。同时其一直希望尽快回到刘备的身边,因为在他心中,刘备才是他唯一的兄长,也是他值得效忠的主公。

 

尽管小说中所有的英雄人物都是义士,但关羽身上所展现出的“义”则达到了最高境界。关羽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刘备,这不仅是对主公的忠心,也因为这是正义之举。关羽还释放了被俘的曹操,因为他曾栖身曹营,自觉对曹操有所亏欠(见小说第五十回)。因此,关羽也被人们称为“关帝”、“关公”或者“关义哥”,这些称号在中国文化圈中广为流传。随着时间的流逝,关羽已经成为了忠与义的化身,甚至被朝廷封为武圣。如今关公的塑像常常被供奉在警局等推崇忠与义的场合中。

 

曹操则与关羽截然相反,他的名字象征着变节、诡诈、谎言、出卖他人等恶劣品行。曹操的世界里没有“仁、义、忠、礼、信”这些集体主义文化高度褒扬的美德。在小说中,野心勃勃的曹操把自己当作一个征服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小说中曹操曾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形象地反映了角色的性格特点。尽管他的军队拥有远胜蜀汉和东吴联军的实力,但却于赤壁之战中遭受重创。这其中蕴含了另一则儒家思想:对于包括战争的一切行为,道德优势远比任何战略与技巧重要,更易于实现预期结果、获得成功。 (Ruhlman, 1964)

 

刘备是“仁”的代表,他关心自己的结义兄弟、爱护自己的追随者,甚至是萍水相逢的普通百姓,为此他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和自由。当然,他倡导“仁”的首要目的在于平息针对汉朝的叛乱活动,好让平民百姓回复安定繁荣的生活。尽管刘备是所有统治者中最仁慈的一位,他却没能实现统一中国的理想,这显然与儒学提出的“仁者无敌”的理念相悖,最终的结局反而有几分宿命决定论的色彩。从这点看,儒学和佛教同时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并互为补充。

 

除开战场上的腥风血雨,小说也着重描写了各路谋士在幕后的运筹帷幄,特别是刘备的首席智囊诸葛亮。而这些情节也为现代的文艺作品,诸如电视剧与电子游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下为小说中三场最为著名的斗智情节。

  1. 在第46回,诸葛亮与周瑜打赌,其以项上人头做赌注,誓言在两三天内造出一万只箭。他命令人把扎好的稻草人摆放在多艘船上,趁着大雾弥漫的夜晚命这些船驶向曹操的营寨。曹操误以为是敌军突袭,于是下令向船队放箭,漫天飞舞的利箭顷刻间都扎在稻草人身上,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缴获了箭矢,赢得了赌局。
     
  2. 在第90回,诸葛亮为了平息南蛮王孟获的叛乱,先后七次生擒孟获,充分展示了他超越对手的非凡智谋。最后,孟获心悦诚服地向蜀国投降。
     
  3. 在第49回,小说描写了赤壁之战的过程,诸葛亮声称他可以施法向上天“借”来东风,再辅以火攻击败曹军。他摆下一座精心布置的祭坛,然后命下属开始特别的祈风仪式,最终真的“借”来了东风。其实诸葛亮只是成功运用了道家的天象预测之术。开坛做法之举不过是为了赢得众人的信赖,因为众人不相信有人可以仅凭个人的知识来决定战役的胜负。

 

小说中诸葛亮的名字是机敏、智慧、知识、才华、明智的象征。其本人是足智多谋的大战略家,是儒家盛赞的“智”的代表。孔子认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即智者为了利人利己能力行于仁。此外,儒家弟子一直将“智”视为一面保护盾,因为“智者不惑”。将“智”和“仁”相结合在一起的观点很有意义,一个社会的成功运转要依靠一群有智慧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去做才能创建一个和谐的大背景。

诸葛亮被后人盛赞,不仅仅是因为他超凡的智慧,更是由于他对百姓的大爱。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而平静,一心只为统一中国的理想而奋斗(Sun,1994)。在《三国演义》中,他甚至被描绘成一个拥有无限耐力的人,他从不会失态,始终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这些特点正如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形象。


参考资料

1.    Ruhlmann, R. (1964). Traditional heroes in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A. F. Wright (Ed.),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pp. 122-157).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    孙逊(1994), 〈中国小说述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3,78-82。

3.    雷希(2000),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现代伦理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2, 3,48-52。

 

孙天伦教授

香港树仁大学首席副校长,亚洲专业辅导及心理协会创会主席,亚洲太平洋辅导员联盟主席,亚太辅导与心理治疗学报高级编辑顾问,澳大利亚阿米代尔新英格兰大学荣誉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心理学、中国心理治疗、道教和佛教心理治疗、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早期干预、品牌心理学。
共著有专著及论文四十余部/篇。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