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7.05

 

三國演義的小傳承

本文節選自孫天倫教授著作《中國心理學》,

由陸國權中華文化傳承研究基金研究員沈詩麟編輯審校。

 

總體背景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約1300 – 約1400)於元末明初編寫成書的歷史小說,其結合了真實歷史與民間傳說,講述了自東漢末年諸侯割據至魏蜀吳三國鼎立到最後三國歸晉的故事,小說以劉備(161 - 223)、關羽(? - 220)和張飛(? - 221)三人的相遇與桃園結義開篇,這三位英雄人物均為對方與眾不同的英雄氣概與雄心壯志所吸引,惺惺相惜的三個人決定聯手平息黃巾起義,還天下太平。這是歷史上一段動蕩不安的時期,腐敗猖獗,各地諸侯相互之間爭權奪利,連年混戰,漢獻帝(181 - 234)淪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權臣董卓(? - 192)死後,國家的實際權力握在居心叵測的大臣曹操(155 - 220)的手中。除了劉備和曹操之外,還有第三位重要人物:孫權(182 - 252),東吳政權的建立者。曹操死後,其子曹丕(187 - 226)篡漢建魏,東漢滅亡。此後劉備與孫權先後稱帝,建立蜀漢與東吳政權。上述三人中曹操被描繪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殘忍角色:道德敗壞、泯滅倫理、喪失人性;而蜀漢的創立者劉備則善良、正義、胸懷仁愛之心;孫權是一個介於這兩種極端性格之間的人物,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沒有固定的原則。三人代表的是其所屬時代的價值觀和期待,分別象徵衝突中正義和邪惡的力量。此外,在小說中他們被賦予了超於常人的強大力量,因而受到人們的爭相崇拜和模仿,而這種崇拜與模仿激發了人們俠義、勇敢和正義的精神,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因此,這些經典小說中的人物對小傳承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國演義》被視作一部軍事和政治倫理的百科全書 (Lei, 2000),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情節莫過於通過運籌帷幄操縱戰局的勝負,突顯了儒家推崇的“智”。諸葛亮與周瑜作為小說中的兩位智者,被描繪為一對宿敵,前者是君子,後者是小人。在二人的較量中,諸葛亮總是能智勝一籌,因為他的行為都是以“忠”“義”和“仁”為出發點和歸宿,而後者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維護自己和他侍奉的那位寡廉鮮恥的君主。《三國演義》的道德色彩顯而易見。

 

《三國演義》是以“忠”開篇的:劉關張這三位英雄人物義結金蘭,發誓匡扶社稷。之後,朝廷與國家的局勢风谲云诡,漢獻帝逐漸被曹操(書中的曹操被描繪為一個手段殘忍、工於心計、心胸狹隘的奸雄)控制,劉關張三人對中央朝廷的忠心轉向了對兄弟的忠誠:關羽和張飛將劉備尊為兄長。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這句中國著名的俗語就是出自這部小說,充分體現了兄弟之情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性。還有一則關於“忠”的例子:因形勢所迫,關羽不得不暫時委身曹營,但他與曹操約法三章,表示其只忠於中央朝廷,而非降於曹操。同時其一直希望盡快回到劉備的身邊,因為在他心中,劉備才是他唯一的兄長,也是他值得效忠的主公。

 

儘管小說中所有的英雄人物都是義士,但關羽身上所展現出的“義”則達到了最高境界。關羽多次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劉備,這不僅是對主公的忠心,也因為這是正義之舉。關羽還釋放了被俘的曹操,因為他曾棲身曹營,自覺對曹操有所虧欠(見小說第五十回)。因此,關羽也被人們稱為“關帝”、“關公”或者“關義哥”,這些稱號在中國文化圈中廣為流傳。隨著時間的流逝,關羽已經成為了忠與義的化身,甚至被朝廷封為武聖。如今關公的塑像常常被供奉在警局等推崇忠與義的場合中。

 

曹操則與關羽截然相反,他的名字象徵著變節、詭詐、謊言、出賣他人等惡劣品行。曹操的世界裡沒有“仁、義、忠、禮、信”這些集體主義文化高度褒揚的美德。在小說中,野心勃勃的曹操把自己當作一個征服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小說中曹操曾言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形象地反映了角色的性格特點。儘管他的軍隊擁有遠勝蜀漢和東吳聯軍的實力,但卻於赤壁之戰中遭受重創。這其中蘊含了另一則儒家思想:對於包括戰爭的一切行為,道德優勢遠比任何戰略與技巧重要,更易於實現預期結果、獲得成功。(Ruhlman, 1964)

 

劉備是“仁”的代表,他關心自己的結義兄弟、愛護自己的追隨者,甚至是萍水相逢的普通百姓,為此他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和自由。當然,他倡導“仁”的首要目的在於平息針對漢朝的叛亂活動,好讓平民百姓回復安定繁榮的生活。儘管劉備是所有統治者中最仁慈的一位,他卻沒能實現統一中國的理想,這顯然與儒學提出的“仁者無敵”的理念相悖,最終的結局反而有幾分宿命決定論的色彩。從這點看,儒學和佛教同時影響著普通人的生活,並互為補充。

 

除開戰場上的腥風血雨,小說也著重描寫了各路謀士在幕後的運籌帷幄,特別是劉備的首席智囊諸葛亮。而這些情節也為現代的文藝作品,諸如電視劇與電子遊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以下為小說中三場最為著名的鬥智情節。

  1. 在第46回,諸葛亮與周瑜打賭,其以項上人頭做賭注,誓言在兩三天內造出一萬隻箭。他命令人把扎好的草人擺放在多艘船上,趁著大霧瀰漫的夜晚命這些船駛向曹操的營寨。曹操誤以為是敵軍突襲,於是下令向船隊放箭,漫天飛舞的利箭頃刻間都扎在稻草人身上,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就繳獲了箭矢,贏得了賭局。
     
  2. 在第90回,諸葛亮為了平息南蠻王孟獲的叛亂,先後七次生擒孟獲,充分展示了他超越對手的非凡智謀。最後,孟獲心悅誠服地向蜀國投降。
     
  3. 在第49回,小說描寫了赤壁之戰的過程,諸葛亮聲稱他可以施法向上天“借”來東風,再輔以火攻擊敗曹軍。他擺下一座精心佈置的祭壇,然後命下屬開始特別的祈風儀式,最終真的“借”來了東風。其實諸葛亮只是成功運用了道家的天象預測之術。開壇做法之舉不過是為了贏得眾人的信賴,因為眾人不相信有人可以僅憑個人的知識來決定戰役的勝負。
 

 

小說中諸葛亮的名字是機敏、智慧、知識、才華、明智的象征。其本人是足智多謀的大戰略家,是儒家盛讚的“智”的代表。孔子認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即智者為了利人利己能力行於仁。此外,儒家弟子一直將“智”視為一面保護盾,因為“智者不惑”。將“智”和“仁”相結合在一起的觀點很有意義,一個社會的成功運轉要依靠一群有智慧的人,他們知道如何去做才能創建一個和諧的大背景。

諸葛亮被後人盛讚,不僅僅是因為他超凡的智慧,更是由於他對百姓的大愛。他為官清廉,生活簡樸而平靜,一心只為統一中國的理想而奮鬥(Sun,1994)。在《三國演義》中,他甚至被描繪成一個擁有無限耐力的人,他從不會失態,始終能控制自己的情感。這些特點正如儒家所推崇的聖人形象。


參考資料 

1.   Ruhlmann, R. (1964). Traditional heroes in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A. F. Wright (Ed.),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pp. 122-157).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   孫遜(1994),〈中國小說述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3,78-82。

3.   雷希(2000),〈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現代倫理啟示〉,《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2, 3,48-52。

孫天倫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首席副校長,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創會主席,亞洲太平洋輔導員聯盟主席,亞太輔導與心理治療學報高級編輯顧問,澳大利亞阿米代爾新英格蘭大學榮譽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心理學、中國心理治療、道教和佛教心理治療、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早期干預、品牌心理學。
共著有專著及論文四十餘部/篇。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