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婚女嫁重礼仪
明媒正娶
中国古代很重视明媒正娶的婚姻形式,提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符合礼仪。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攻打齐国,齐国太子法章落荒而逃,改姓易名,在莒城太史敫家中当佣工。当时,太史敫的女儿见法章相貌举止不凡,芳心暗许,两人更私下订立婚约。不久,齐国大臣发现太子的下落,拥戴他登基,是为齐襄王。齐襄王即位后,立刻派鼓乐仪仗迎娶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当太史敫得知女儿私下与人订下婚事时,勃然大怒,责骂说︰「女子没有媒妁,自己作主嫁人,这真是太失礼了。」从此与女儿断绝关系。
从上述故事中可知,媒人在中国古代婚姻礼仪中,担任着很重要的角色。所谓「男女无媒不交」,成为了男婚女嫁的规范。

婚仪六礼
自周代起,中国就有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称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得到女方家长应允后,再送上礼物,如雁、鸳鸯、鱼、鹿、棉絮、鸭等,它们都有吉祥的象征意义。
– 问名︰俗称「讨八字」,即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等,以便回来后占卜婚姻的吉凶。
– 纳吉︰男方得知女子之名,即在祖庙占卜,预测婚姻是否吉顺。获得吉兆后,就派人到女家报喜,叫做纳吉。纳吉之后,婚约算正式确定了。
– 纳征︰指男家向女方呈送礼金、礼饼、礼物等,也就是现今所说的「聘金」、「过大礼」或「大定」。纳征在婚礼程序中,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婚约已经完全成立。
– 请期︰即男家选择好合婚的吉日后,派人告知女方以征得其同意。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很着重举行结婚典礼的日子,往往要由男女双方仔细商议,俗称「择日」、「提日子」。
– 亲迎︰指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这是婚礼中最隆重的仪式。
上述六礼,周代主要是在贵族士大夫阶层中实行,一般百姓往往有所精简变通。但是,这六礼却成为后代婚姻礼仪的基础,其主要礼节一直沿用至今,例如︰「过大礼」、「择日」、「迎亲」、「三朝回门」等,其他繁文缛节则被简化了。

吉祥礼俗
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荟萃的地方。不少人举行婚礼,既穿裙褂,也穿婚纱,将中国和西方的结婚仪式融会贯通,创出独特的色彩。当中,「吉祥」是婚姻文化的内涵之一,这在一般的婚礼仪节中常可看到。
「上头」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婚礼节仪。男女双方在举行婚礼时,择定良辰,仪式须由「好命佬」和「好命婆」主持,并准备尺、镜及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较剪尺」,取其光明继后之意。「好命佬」和「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
一梳梳到尾,
二梳梳到白发齐眉,
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上头仪式完成后,象征新人已步入一个新阶段,并祝福他们同偕白首。
「各处乡情各乡例」。各地民风民俗不同,各有不同的婚嫁礼仪;可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祈求男女双方能长长久久,永结同心。
本文转载自《文路》2025年3 - 4月号,第44期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