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与国法:谈京剧包公戏《赤桑镇》
以铁面无私的宋代清官包拯(999-1062)为题材的包公电视连续剧、电影,每隔一段时间又会在我们眼前出现,可说是历久不衰,它受观众欢迎的原因,可说是不言而喻。
近年这些包公电视剧和电影,除了改编自旧的故事外,又增添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情节,寓意不俗,颇能反映现实。
不过,身为传统地方戏曲爱好者,我仍然不能忘怀那些京剧包公老戏。论到阵容鼎盛,故事高潮迭出的,自然首推由裘盛戎(1915-1971)、张君秋(1920-1997)、马连良(1901-1966)、李多奎(1898-1974)、马长礼(1930-2016)、谭元寿(1929-2020)担纲演出的《铡美案》,尤其是最后一场,看到包公因李太后胁迫,差一点就要放过那人面兽心的驸马爷陈世美的一幕,就佩服编剧者能突出了包公也有人性软弱的一面。倘不是秦香莲的一番掷地有声的一番话,包青天什麽铁面无私的形像,可能要大打折扣。在《铡美案》一剧中,包公所受的考验是「权势」一关幸而他最后终能不畏权势,不计个人得失而执行国法。
另一出值得一谈的包公戏是《赤桑镇》,也是由裘盛戎和李多奎担纲的。这一次李多奎演的不是威迫包公的李太后,而是演包公的寡嫂吴妙贞。这一齣戏的重点则是包公在亲情与国法之间,他应当作何取捨。这一齣戏说包公这回要处置的贪官污吏,却偏偏是他亡兄的独子包勉。故事借包公的寡嫂的口,让我们知道原来包公自幼父母双亡,长兄也早死,他是靠着长嫂的抚养,才能长大成人兼中举做官。他的寡嫂是「长嫂当母」,对他是恩重如山。不幸的是,包公惟一的侄儿却没有学好,做了害民犯法的贪官污吏萧山县令。在剧中龙图阁大学士包公查明侄儿罪大难容,问题是包公今次如何处置亲?他若一贯地铁面无私,依法办事,就得处侄儿以极刑:但他真的这样做,他兄长就会绝后,他亦难向有养育之恩的长嫂交待。亲情与国法,他当如何取捨?
在剧中,包公最后选择为含冤受屈的百姓申理,为维护国法,为忠于国家,他宁可割断亲情,将罪无可恕的侄儿处死。他的长嫂自然痛责他忘恩负义,痛责他让包门绝后,质问他将来有何面目到泉下见他的兄长。在剧中最感人的唱段就是包公向寡嫂的交待,他向寡嫂阐明他的理由,为了尽忠尽孝的大义,他不得不割断私情。最终他的寡嫂谅解了他。
这出与别不同的包公戏是谁人所编的,我一时查考不到。有趣的是,在真实的包公历史中,却有颇相近的情节。
据包公的传记所载,包公原有一子,娶妻崔氏后不久早死,没有留下子女。包公不忍媳妇年轻守寡,着她改嫁。但崔氏不肯,宁愿留下奉养翁姑。包公年过六十,他的夫人可惜他为国为民,却无子嗣,于是安排一侍婢为包公诞下一儿,取名包延。包公不久病逝崔氏便担起养育小叔的责任。包延长大成人后,宋神宗有一次想起包公之旧勋,知道他有后,就召见包延,特赐他官职。包延上奏神宗,表示若无长嫂抚育,他就没有今天,要求神宗将他的封诰转赐崔氏。神宗嘉歎之馀,仍授包延官职外,又特赐崔氏封诰,并将她的事蹟写入国史烈女传以表扬她的德行。包延后来子女众多,据说今天包公的后人,全都是包延的后代。有趣的是京剧《赤桑镇》说包公的寡嫂将他养育成人,原来在历史上,却是包公的幼子包延靠他的寡嫂养大。
《赤桑镇》一剧充份发扬儒家对国尽忠,于亲尽孝的思想。在剧作者的笔下,儒家士大夫不恂于私情,既是尽忠也是真正的尽孝。在真实的历史中,包公除了是铁面无私外,还是一名孝子。他中举后,因父母亡故,而宁愿辞官回乡守孝,到三十多岁时才重新出仕,是故宋廷后来给他评定的諡号是「孝肃」。
希望我们下一回看包公戏时,能想到包公本来是个有大性情而明是非的古代贤大夫,不完全是威严黑面的开封府包青天。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