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09.26

親情與國法:談京劇包公戲《赤桑鎮》

以鐵面無私的宋代清官包拯(999-1062)為題材的包公電視連續劇、電影,每隔一段時間又會在我們眼前出現,可說是歷久不衰,它受觀眾歡迎的原因,可說是不言而喻。

近年這些包公電視劇和電影,除了改編自舊的故事外,又增添了許多很有創意的情節,寓意不俗,頗能反映現實。

不過,身為傳統地方戲曲愛好者,我仍然不能忘懷那些京劇包公老戲。論到陣容鼎盛,故事高潮迭出的,自然首推由裘盛戎(1915-1971)、張君秋(1920-1997)、馬連良(1901-1966)、李多奎(1898-1974)、馬長禮(1930-2016)、譚元壽(1929-2020)擔綱演出的《鍘美案》,尤其是最後一場,看到包公因李太后脅迫,差一點就要放過那人面獸心的駙馬爺陳世美的一幕,就佩服編劇者能突出了包公也有人性軟弱的一面。倘不是秦香蓮的一番擲地有聲的一番話,包青天什麼鐵面無私的形像,可能要大打折扣。在《鍘美案》一劇中,包公所受的考驗是「權勢」一關幸而他最後終能不畏權勢,不計個人得失而執行國法。

三把鍘刀

另一出值得一談的包公戲是《赤桑鎮》,也是由裘盛戎和李多奎擔綱的。這一次李多奎演的不是威迫包公的李太后,而是演包公的寡嫂吳妙貞。這一齣戲的重點則是包公在親情與國法之間,他應當作何取捨。這一齣戲說包公這回要處置的貪官污吏,卻偏偏是他亡兄的獨子包勉。故事借包公的寡嫂的口,讓我們知道原來包公自幼父母雙亡,長兄也早死,他是靠著長嫂的撫養,才能長大成人兼中舉做官。他的寡嫂是「長嫂當母」,對他是恩重如山。不幸的是,包公惟一的侄兒卻沒有學好,做了害民犯法的貪官污吏蕭山縣令。在劇中龍圖閣大學士包公查明侄兒罪大難容,問題是包公今次如何處置親?他若一貫地鐵面無私,依法辦事,就得處侄兒以極刑:但他真的這樣做,他兄長就會絕後,他亦難向有養育之恩的長嫂交待。親情與國法,他當如何取捨?

在劇中,包公最後選擇為含冤受屈的百姓申理,為維護國法,為忠於國家,他寧可割斷親情,將罪無可恕的侄兒處死。他的長嫂自然痛責他忘恩負義,痛責他讓包門絕後,質問他將來有何面目到泉下見他的兄長。在劇中最感人的唱段就是包公向寡嫂的交待,他向寡嫂闡明他的理由,為了盡忠盡孝的大義,他不得不割斷私情。最終他的寡嫂諒解了他。

這出與別不同的包公戲是誰人所編的,我一時查考不到。有趣的是,在真實的包公歷史中,卻有頗相近的情節。

據包公的傳記所載,包公原有一子,娶妻崔氏後不久早死,沒有留下子女。包公不忍媳婦年輕守寡,著她改嫁。但崔氏不肯,寧願留下奉養翁姑。包公年過六十,他的夫人可惜他為國為民,卻無子嗣,於是安排一侍婢為包公誕下一兒,取名包延。包公不久病逝崔氏便擔起養育小叔的責任。包延長大成人後,宋神宗有一次想起包公之舊勳,知道他有後,就召見包延,特賜他官職。包延上奏神宗,表示若無長嫂撫育,他就沒有今天,要求神宗將他的封誥轉賜崔氏。神宗嘉歎之餘,仍授包延官職外,又特賜崔氏封誥,並將她的事蹟寫入國史烈女傳以表揚她的德行。包延後來子女眾多,據說今天包公的後人,全都是包延的後代。有趣的是京劇《赤桑鎮》說包公的寡嫂將他養育成人,原來在歷史上,卻是包公的幼子包延靠他的寡嫂養大。

合肥包公祠

《赤桑鎮》一劇充份發揚儒家對國盡忠,於親盡孝的思想。在劇作者的筆下,儒家士大夫不恂于私情,既是盡忠也是真正的盡孝。在真實的歷史中,包公除了是鐵面無私外,還是一名孝子。他中舉後,因父母亡故,而寧願辭官回鄉守孝,到三十多歲時才重新出仕,是故宋廷後來給他評定的諡號是「孝肅」。

希望我們下一回看包公戲時,能想到包公本來是個有大性情而明是非的古代賢大夫,不完全是威嚴黑面的開封府包青天。

何冠環教授

何冠環教授,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兩宋武將、內臣、外戚及文臣。
出版學術著作《功臣禍首:北宋末內臣童貫事跡考》(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0年)、《拓地降敵:北宋中葉內臣名將李憲事蹟考述》(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宮闈內外:宋代內臣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北宋武將研究續編》(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攀龍附鳳:北宋潞州上黨李氏外戚將門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等,在《新亞學報》、《食貨月刊》、《暨南學報》、《史潮》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四十多篇。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