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10.19

骈文与传统美德-孝道

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元素。中国文学中以宣扬孝道为题材的首推《诗经》,例如〈凯风〉、〈蓼莪〉均深挚动人。 《诗经》早有教化的功能,这是孔夫子肯定的。骈文与《诗经》一样,曾出现以宣扬「孝道」的作品,发挥了教化的重任。骈文家以孝著称的,有清代的洪亮吉(1746-1809)。亮吉自幼丧父,家境贫困,全赖他的母亲含辛茹苦,独力谋生,用以抚养亮吉成材。亮吉对母亲的养育之恩,一直心存无限感激;相传洪母不幸病逝后,每逢到了忌辰当天,亮吉总会禁食,以表示对母亲离去的悲痛,三十年来,始终如一。

清代骈文家吴锡麒(1746-1818),便以洪亮吉的孝子故事为蓝本,创作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杰构-〈洪稚存同年机声灯影图序〉。文章追述了洪母的劬劳,「洪子稚存,少失干荫。爰依外家,我生不辰。母氏劳苦。粮无越宿,一瓢之饮兼充,绵定奇温;九月之衣待授」那时洪母家境贫寒,连隔夜的饭菜也没有;天寒之时,也没有足够的绵衣保暖,使洪母疲蔽不堪,像雀鸟的尾巴劳累软弱,故曰:「翛翛予尾」。但洪母为了抚养亮吉成人,甘愿承受种种苦楚,「盖惟太夫人茹苦训心…用能染其丹彩,成此铅华。乃沉渊之剑将飞」亮吉终于长大成材,于乾隆五十五年高中榜眼,「迨庚戌稚存以第二人及第」,全赖洪母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付出辛劳的结果。但洪母大抵也因此积劳成疾,像串连在绳索上的鱼儿枯谢了。故曰:「而衔索之鱼已蠹」。

文中也追忆了当年洪母一边用织布机织布,一边教导儿子读书的艰苦情景,「每忆坏壁萝悬,破窗纸裂…宛转鸣机。声易凄迷,寡女千丝之泪;光何惨淡,贫家一碗之灯」,他们在一间破陋的房间之中,破壁上悬挂着野生的女萝;破窗上也残留着碎裂的纸张,在荏弱的灯光下,显得一片惨淡。 「麻衣对母,锦字教儿。驰夕如梭,焚膏易尽。邻梦醒而残音未歇,渔讴动而微火犹明」,洪母只穿上粗糙的麻衣,一边工作,一边教儿子识字读书,而且异常用功,往往通宵达旦,当邻居均已熟睡梦醒,他们的工作依然未停息。 「故事流传,此情此景,不能忘也」。

文章末段劝勉世人,应该在有生之年,把握机会,报答父母的养育深恩,做到孟子(前372-前289)所说的「大孝」,《孟子.万章上》云:「大孝终身慕父母」,就是把「孝」视为终身的事业,而不是三分钟热度。故锡麒云:「要皆高世之才,不愧终身之慕」。当代骈文家张仁青评论这篇文章为天地间之至文:「谷人此作,独写寡母鸣机夜课一事,而慈亲恳恻,无尽之深恩厚爱,尽由肺腑流注纸上,千秋万世含生之伦,读之未有不泣下沾襟者。呜乎,此其所以为天地间之至文欤!」

何祥荣教授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师从饶宗颐、袁行霈等国学耆宿
着有《南北朝骈文艺术探赜》、《四六丛话研究》、《汉魏六朝邺都诗赋析论》等,曾发表关于诗经、楚辞、诗词、赋、散文、骈文、文学批评等论文三十篇。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