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20

孝与仁

「仁」的本义是建立和体现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之上的,这关系是普遍的、实存的。 它是以存在两个人之间,互动互为、相互影响的共在关系为基础的。 论语云:「孝悌为仁之本」,而「孝」作为表现仁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对象自然离不开最亲近的父母亲,以及他或她的上一代。 在此,「孝」作为「仁」的本,强调它是发轫自一种人类最原初的经验和行为,对我们了解二者十分重要。 而这关系可以透过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得到进一步的解说。

假若问各位,在您的人生经历中,首先和您有最亲密、不可分割关系的另一个人,究竟是谁? 毫无疑问,就是您的母亲。 因为未出生前,您已在母亲的体内,跟她同呼吸、同饮食,息息相关生活了大约十个月了。 这母亲与子女的共在关系,从母亲的角度来看,她是主动的、付出的、给予的;子女是被动的、接受的、领取的。 在一开始,这是不对等的,母亲的给予是无私的;但随着子女的成长,能自我反思,他或她就必然会想到如何回馈母亲的孕育和无偿的付出。 这种人与人之间最原初的经验及心理反应,是「孝」的意识之所以出现的雏型和模本。

西方近代弗洛伊德提出的俄底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恋母情结)可说是对上述关系的一种负向的诠释,偏于强调对人的潜意识的消极作用,未有体察 到「孝」意识的存在。 但无论如何,人的成长经验中,母亲与子女的共在关系是不能随意遗忘和删除的。 即使成长后,您和母亲因种种原因而疏远,又或关系恶化,但由此而衍生的「孝」的意识是不会消失的;它可能会被压抑、会减损,但报亲恩的意念 是穷尽人的一生,仍挥之不去的。

从最原初未出生前的母亲与子女共在关系开始,随着襁褓阶段的出现,父亲的介入和育养,彼此共在及互动在父亲与子女相处中有了新的体验,继而 扩展至兄弟姐妹,以至家庭以外的其他人。 进一步说,由人类这种原始的共在关系为开端及奠定,人从中经历及体悟的两个个体之间应有且恰当的相互关系, 由此延伸至与其他个体,这就是「仁」所 表示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共存共处的理想状态。 仁者爱人,「仁」之所以要透过关怀、爱护、尊重别人为体现个体的生存价值,就是以这种原始的共在关系为基础。 「孝」是最方便及最容易理解「仁」的门径,因为它是每一个人均曾拥有过的,最亲近且直接的体验。

在同一星球生活的人类,虽各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所谓「人同此心」,道理上彼此的看法应相近。 「孝」道在中华儒家文化薰染的中日韩,实践上或许有分别,但对社会家庭无疑具有一定的维系作用;反之,西方受希腊、希伯莱文化影响的欧美国家,素来对「 孝」并不讲究。 至于伊期兰文明及印度文明就更不足道了。 然则,「孝」究竟是一种地域性的,抑或是普世的价值观?

众所周知,「仁」是儒家文化的拱心石,在当今世界广泛受到肯定,且具有一定的和普遍的意义。 从孝与仁的关系来看,「孝」是「仁」的充分条件,而孝从本源来看,是发轫于人类成长的普遍经验。 因是,可见「孝」具有跨文化的意义,而不仅是中国人所秉持的价值观。

周国良博士

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博士,现职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中文教学部副主任及经史与思想专业统筹
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哲学、当代新儒学、西方哲学及文论。
专著《形构之理与存在之理-戴震、朱子、孟子所言之理及道德形态之比较研究》,论文散见其他学术刊物。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