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03.20

孝與仁

「仁」的本義是建立和體現在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之上的,這關係是普遍的、實存的。它是以存在兩個人之間,互動互為、相互影响的共在關係為基礎的。論語云:「孝悌為仁之本」,而「孝」作為表現仁的一種基本形式,其對象自然離不開最親近的父母親,以及他或她的上一代。在此,「孝」作為「仁」的本,強調它是發軔自一種人類最原初的經驗和行為,對我們了解二者十分重要。而這關係可以透過人出生的最初階段,得到進一步的解說。

假若問各位,在您的人生經歷中,首先和您有最親密、不可分割關係的另一個人,究竟是誰?毫無疑問,就是您的母親。因為未出生前,您已在母親的體內,跟她同呼吸、同飲食,息息相關生活了大約十個月了。這母親與子女的共在關係,從母親的角度來看,她是主動的、付出的、給予的;子女是被動的、接受的、領取的。在一開始,這是不對等的,母親的給予是無私的;但隨著子女的成長,能自我反思,他或她就必然會想到如何回饋母親的孕育和無償的付出。這種人與人之間最原初的經驗及心理反應,是「孝」的意識之所以出現的雛型和模本。

西方近代弗洛伊德提出的俄底浦斯情結( Oedipus complex戀母情結)可說是對上述關係的一種負向的詮釋,偏於強調對人的潛意識的消極作用,未有體察到「孝」意識的存在。但無論如何,人的成長經驗中,母親與子女的共在關係是不能隨意遺忘和刪除的。即使成長後,您和母親因種種原因而疏遠,又或關係惡化,但由此而衍生的「孝」的意識是不會消失的;它可能會被壓抑、會減損,但報親恩的意念是窮盡人的一生,仍揮之不去的。

從最原初未出生前的母親與子女共在關係開始,隨著襁褓階段的出現,父親的介入和育養,彼此共在及互動在父親與子女相處中有了新的體驗,繼而擴展至兄弟姐妹,以至家庭以外的其他人。進一步說,由人類這種原始的共在關係為開端及奠定,人從中經歷及體悟的兩個個體之間應有且恰當的相互關係, 由此延伸至與其他個體,這就是「仁」所表示的一種人與人之間共存共處的理想狀態。仁者愛人,「仁」之所以要透過關懷、愛護、尊重別人為體現個體的生存價值,就是以這種原始的共在關係為基礎。「孝」是最方便及最容易理解「仁」的門徑,因為它是每一個人均曾擁有過的,最親近且直接的體驗。

在同一星球生活的人類,雖各有自身的歷史和文化,所謂「人同此心」,道理上彼此的看法應相近。「孝」道在中華儒家文化薰染的中日韓,實踐上或許有分別,但對社會家庭無疑具有一定的維繫作用;反之,西方受希臘、希伯萊文化影响的歐美國家,素來對「孝」並不講究。至於伊期蘭文明及印度文明就更不足道了。然則,「孝」究竟是一種地域性的,抑或是普世的價值觀?

眾所周知,「仁」是儒家文化的拱心石,在當今世界廣泛受到肯定,且具有一定的和普遍的意義。從孝與仁的關係來看,「孝」是「仁」的充分條件,而孝從本源來看,是發軔於人類成長的普遍經驗。因是,可見「孝」具有跨文化的意義,而不僅是中國人所秉持的價值觀。

周國良博士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現職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中文教學部副主任及經史與思想專業統籌
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哲學、當代新儒學、西方哲學及文論。
專著《形構之理與存在之理-戴震、朱子、孟子所言之理及道德形態之比較研究》,論文散見其他學術刊物。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