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勇」的层次
孟子认为「勇」有三个层次:北宫黝自尊的勇、孟施舍忘记生死的勇及曾子与道德配合的勇。能到达第三层次的勇者必然具有前两者的特质,即重视自己的尊严和忘记生死成败。 《礼记.儒行》篇:「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这个自尊不比平常的面子问题,而是受辱。部分掌权者容易堕入权力迷阵,随意侮辱下属。但如何能不受辱,就是自己平日处事态度所致。
北宫黝的勇,「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明显指出北宫黝是不接受任何伤害其自尊的侮辱行为,包括微不足道的语言说话。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别人会尊重吗?这就是自尊的问题。人必须自重,别人才尊重你。 」
孟施舍的勇是不理生死胜败,只专心完成任务。这种忘却生死的勇,已超越恐惧,所谓「除死无大碍」,连死亡都不怕,还有什么好怕?
两者的勇,到最后是成就曾子的勇,孟子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第三个勇的层次是经过深思熟虑,知道自己的行为合乎义,合乎理,则「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此语,直是石破天惊,气势澎湃。我们亦应思考,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这点是非常重要,因为误判道德,其行为适得其反。我们最困扰的是,就算经过思考,但我们自己所定的道德标准,是正确的吗?所以,这「自反而缩」是一个大问题。什么行为合乎「仁义」?孟子之学称为「心学」,第一思考点,就是从「心」开展,最直接的判断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唐君毅先生说:「孟子以养气之道在集义,而配义与道。道者当然之理,义者知此当然之理而为之,即知理而行之,以合当然之理。故养气必先『志于道』。」这种气是「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我们要留意的是,要培养这种气,是要时时刻刻想着义和道,否则「馁」,能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合乎道义,则大勇之行才得到成就。我每每读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觉得很沉重。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