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7.05

人如何有格

「格」這個字,初看熟悉,細看卻會開始迷糊。

和「格」字相關的,有風格、格調、格局、性格、人格、國格。 儒家之中「格物」更是修身成賢的起步點、核心處。我們可以籍這個「格」字,對人生作一番深思。

在這個時代,尤其是當每一個人年青時,都覺得要活出自己的「風格」,要與人不同,不要做somebody,而要「做自己」,要「別樹一格」,其行為生活、器用日常,往來交接,皆要有其格調(Style)。但隨著年月越長,似乎人便越來越「與眾相同」。西方哲學家祁克果(1813-1855)說,社會趨勢會壓迫我們將自己主體消溶在抽象的客體中。而這種客體,說穿了就是在社會人群之中,被「普遍認可的行為尺度」。然而,這種彼此互為界限的所謂「尺度」,其本質卻只是一種人群中的一種概念性的存在。當我們被這種「客體」所消溶以後,我們的獨特性、主體性就消失了。用存在主義的話說,就是人成為一種「非真實的存在」,沒有真正的「活著」。

人追求个性、自我的风格、格调,要与众不同,初步看好像是言乖行异;但若从生命深层的本相来看,其实这也不过是人在追求其「真实的主体性」时所涌现出的行为。

然而很多时,人只能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去。因为在他心中,一方面渴望与众不同,但因未经深思,所以不知道这种与众不同的追求,其本相是追求一种真实、自作主宰、彰显其生命的自由与主体性的情怀所来。人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这种真实性的体现,就在于人能「自觉地去创造价值」。心灵能免于「闭塞与流蘯」,而处于「凝聚与开发」的状态;内外一致地去实践自己想要成就的那点更高的价值。它可以是一个创造出来的作品,可以是一个事业。但重要的是一个更好的自己、更有修养的行为、更有高度的眼光与胸襟,如此种种。用霍韬晦老师(1940-2018)的语言讲,就是「成长生命」。霍师更进一步言,现代人之所以在成长的路上举步维艰,其原因是欠缺了「情」。现代人的生命处境中,情的世界很荒芜、很封闭、很苍白。近代西方存在主义论人的存在与虚无,就是真切的感受到当下人的存在状况出了问题。然出现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却似乎在摸到与摸不到生命的出路之间。

中国文化对人的生命问题有着独立整全的传统,明白人的心性,就是生命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是「追求更高的价值之实现」的,并有其「无限之超越」趋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先贤们准确的把握到,人生命的主体,从「体」上言「性」,是以上的特质;而从「用」上切入,则展现为「情」,一种从生命根源处涌现,心之不容已的情感,并带有动力于其中,务要求于实践中实现方能它顿的一道力量。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对「人」之存在的具体把握。

由此,回到主题,人如何能有「格」?就是要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为与不为之间的标准,就是人心所追求的、作为一个「人」,所要创造的价值。打开《论语》、《孟子》,乃至其他儒家经典,就清晰的看到,一章章的,都是在教我们「何所为,何所不为」。只有当我们生命有了清晰坚实的价值源头,方能于无常的人生中有了原则,能够取拾,知道方向。这样「自觉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才能活出有「格」的人生。这亦是我们为何要读中国书的原因。

陈志宣博士

法住文化书院兼任讲师,青少年总导师。
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副修西方哲学。 后于武汉大学,取得中国哲学硕士,及新亚研究所,取得中国哲学博士。
有超过15年教学经验验,包括:生命教育、青少年培训、中西哲学、历史文化课程、教师培训及筹办香港读书会。
研究兴趣范畴:中西哲学、儒学。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