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有格
「格」這個字,初看熟悉,細看卻會開始迷糊。
和「格」字相關的,有風格、格調、格局、性格、人格、國格。 儒家之中「格物」更是修身成賢的起步點、核心處。我們可以籍這個「格」字,對人生作一番深思。
在這個時代,尤其是當每一個人年青時,都覺得要活出自己的「風格」,要與人不同,不要做somebody,而要「做自己」,要「別樹一格」,其行為生活、器用日常,往來交接,皆要有其格調(Style)。但隨著年月越長,似乎人便越來越「與眾相同」。西方哲學家祁克果(1813-1855)說,社會趨勢會壓迫我們將自己主體消溶在抽象的客體中。而這種客體,說穿了就是在社會人群之中,被「普遍認可的行為尺度」。然而,這種彼此互為界限的所謂「尺度」,其本質卻只是一種人群中的一種概念性的存在。當我們被這種「客體」所消溶以後,我們的獨特性、主體性就消失了。用存在主義的話說,就是人成為一種「非真實的存在」,沒有真正的「活著」。

人追求個性、自我的風格、格調,要與眾不同,初步看好像是言乖行異;但若從生命深層的本相來看,其實這也不過是人在追求其「真實的主體性」時所湧現出的行為。
然而很多時,人只能停留在這一層面上去。因為在他心中,一方面渴望與眾不同,但因未經深思,所以不知道這種與眾不同的追求,其本相是追求一種真實、自作主宰、彰顯其生命的自由與主體性的情懷所來。人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這種真實性的體現,就在於人能「自覺地去創造價值」。心靈能免於「閉塞與流蘯」,而處於「凝聚與開發」的狀態;內外一致地去實踐自己想要成就的那點更高的價值。它可以是一個創造出來的作品,可以是一個事業。但重要的是一個更好的自己、更有修養的行為、更有高度的眼光與胸襟,如此種種。用霍韜晦老師(1940-2018)的語言講,就是「成長生命」。霍師更進一步言,現代人之所以在成長的路上舉步維艱,其原因是欠缺了「情」。現代人的生命處境中,情的世界很荒蕪、很封閉、很蒼白。近代西方存在主義論人的存在與虛無,就是真切的感受到當下人的存在狀況出了問題。然出現在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存在主義思想,卻似乎在摸到與摸不到生命的出路之間。
中國文化對人的生命問題有著獨立整全的傳統,明白人的心性,就是生命的主體。而這個主體是「追求更高的價值之實現」的,並有其「無限之超越」趨向。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先賢們準確的把握到,人生命的主體,從「體」上言「性」,是以上的特質;而從「用」上切入,則展現為「情」,一種從生命根源處湧現,心之不容已的情感,並帶有動力於其中,務要求於實踐中實現方能它頓的一道力量。這就是中國文化中,對「人」之存在的具體把握。
由此,回到主題,人如何能有「格」?就是要能「有所為,有所不為」。這為與不為之間的標準,就是人心所追求的、作為一個「人」,所要創造的價值。打開《論語》、《孟子》,乃至其他儒家經典,就清晰的看到,一章章的,都是在教我們「何所為,何所不為」。只有當我們生命有了清晰堅實的價值源頭,方能於無常的人生中有了原則,能夠取拾,知道方向。這樣「自覺地」去實現自己的人生,才能活出有「格」的人生。這亦是我們為何要讀中國書的原因。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