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自律与他律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是动物,但人不仅是动物,他或她有异于其它物种。在今天,不同学科的专家各以不同的角度指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性,如人是「语言」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智慧」的动物等。中国的孟子(前372-前298)则以「人禽之辨」阐释这问题,而人与动物之所以有异,其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意识」。

我们会同情、怜悯别人,又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咎,这可以说是道德意识的流露。然而,为何人类会有道德意识或道德行为。西方研究道德哲学的专家,尤其是采取发展心理学角度的,一般会透过认知发展的过程,解释人所以有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是来自后天的家庭、学校以至社会的教化。简言之,这是「他律道德」的论调,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或规条所支配。而随着人的成长,道德意识及道德规条内化,道德行为的确立会由外在的「他律」渐趋转变为内在的「自律」。
反之,孟子所揭橥的却是「自律道德」,认为只有自律道德才能彰显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价值,以及道德行为的庄严性。那么,究竟何谓「自律道德」? 孟子以一个著名的例子解说,他说假若我们忽然看到一个幼童要掉进水井,任何人都会惊骇与担忧,并立刻想拯救他。这种救人的意识当下的出现,没丝毫犹豫,它并不是为了要和这小孩的父母攀结交情,也不是想在地区上博取好声誉。这行动是完全没有考虑到任何的外在条件、因素或利益,而是直截完全发自于自己内在的意识。孟子称之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恻隐就是怜恤别人,而不忍人则是不忍心别人受苦。

这自发的「不忍人之心」并不是来自任何外在的强制,而是基于我们内在道德主宰的呈现,这主宰就是孟子提出的「良知良能」,亦即是今天人所共知的「良心」。换言之,我们所有的道德行为纯粹是由自己的良心所发动的,绝非由外在的规条、训示,以至外在的对象及目的所导致。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进一步说,仁发动及呈现于每一当下的情境中,是内在的、自觉的,而不必向外求的。是以,我们应该保持觉醒,时时刻刻回应外界而发动仁心的作用。故道德是内发的自律,不是他律。仁心及良知随时呈现,一念自觉就能当下挺立,作道德行动的主宰,这就是「自律道德」的关键。

大家试想每当您孝顺父母、扶助弱困,甚至见义勇为的时候,请切实反思一下您是基于什么原因而作出上述的行为。若您真确明白自己并不是为了什么,而是直截出自内心的不容已之情。这不容已迫使您不得不这样做,若是真的如此,您就领悟到何谓「自律道德」的真义了。总结而言,道德的自律,始于道德意识的自觉,成于道德行为的自主。引而长之,「自律」是不可或缺的人格素质,既是一种自爱、也是一种承担、更是内在意志的体现。而凡是成功人士,都是高度自律的。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