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反思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
ChatGPT 的推出,标志着一个人类文明的新时代,新阶段的到来。专家测试后,表示它的对话能力,已经超越90%的人类。它不单可以为你找资料,还会消化海量文本、材料后,给你需要的总结、建议、方案。亦能因应你的年龄、工作需要等,调节其答案,使你能更易明白,掌握。它可以为你写小说、写程式、做文案、计划书、写论文,甚至作为心灵辅导员等等。无论是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人类忽然有了一个拥有全球网络知识,而且有近似人类的理解、表达与解难能力的机器。而这只是人工智能的开端。

人工智能最强大之处,是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再加以将要出现,算力是现在超级电脑百万倍的量子电脑,以及日渐完熟的机械身躯(如BostonDynamic的机械人与机械狗,极其灵活),结合起来,就是一个智能、体能皆倍胜于人类的机器。而当这台机器,渐渐从自我学习,演变出自我意识时。横贯于人类面前的难题是,我们是否需要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同样拥有其「权利」,需要被「尊重」?届时,人与人工生命的界线何在?
古有「人禽之辨」,而今有「人机之辨」。这个世纪思考,我们开始了吗?在人工智能诞生之时,更迫现我们当下,人类自己对人性把握的糊模问题。因为我们的时代文化,刚巧处于一个价值虚无、意义缺失、情感封闭、生命无力的时刻。人自身都找不到方向,如何为这超级智能去定一个方向与界限?

中国自孔孟起,即深探「人是什么?」。在二千五百年来的深入中,中国人发现了生命的内在本质:心性。孔子以「仁」总结之,孟子释为四端之「心」,后儒更以「心即理」,为人类生命的本质。如果说西方的科学发现了物理世界的「外在规律」,则中国的学问发现了生命的「内在规律」。在当前人工生命即将诞生之世,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对「人的生命自身是什么?」有着明确的共识。如是,人类下一个世代的文明,才有方向。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正当担起这个使命。
此中具体当深思的问题尚多,留待后文再续。
上文提到,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时,人类最重要的问题,是对「人机之辨」有清晰的界线。但令人担忧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至当刻,却正是价值模糊,人性模糊的时代。经历了数百年的「自由」与「开放」,人生中的一切价值,似乎都很相对,没有绝对,一切「睇你点睇」。
本来价值问题的模糊,在只有人类主导的世界中,仍有空间继续糊涂下去。但当人工智能一出现,这种相对、虚无、「睇你点睇」的人生观,却不足以应付。
在笔者看来,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不可逾越的界线」,其实就「人性」本身。只有当人很明确知道:「人是什么?」、「我是谁?」、「生命的实相是什么?」、「生命真实的主体是什么?」,然后人类才能找到「人与机」的分界线在哪里?

从前,在西方思想主导下,我们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但在人工智能面前,「理性」似乎是最快、最容易被取代的东西。有说人的特质,在于人能「创作」。但当人工智能的美术作品出来之后,我们似乎又说不出话了。有说人的特质在于具有「情感」。但可惜,我们对于情感世界的探讨,一直充满纷争。因为「情感」包含了「情绪」、「私情」、「欲望」等,有时很夹杂,很难分清。
那么,在人工智能或人工生命的对照下,到底人性是什么?或应该说:「人性还剩下什么?」 身体可弃而代之、理性可弃而代之,还有什么是人不能拾弃的?人性还有其不可取代的庄严吗?
钱穆先生在新亚校歌中写道:人之尊,心之灵。
人性的庄严在于人有「心」。孟子说性善,人心有方向,会生起超越当下的「理想」,要追求、实现、创造更高的价值。易经讲「感通」,人心有性情,会与个体以外的他者,乃至物件、世界相感通,同情共感、痛痒相关。惠能六祖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陆象山说:「吾心即宇宙。」 唐君毅先生着《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演释宇宙人生,指出一切知识、律则、道德、义理、价值、追求,皆由心之映照而有。

对于心的探寻,我们中国文化拥有巨大的积累,有待慧者发扬。能否在人工智能诞生的时机上,为人类文明指出一个光明的方向,就看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时不可再!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