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13

 

知的两重意义 -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孔子曾经说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可以说是对待「知」与「不知」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那么,「知」本身究竟又是什么一回事?

事实上,人生来就有「知」。无论什么人,不论资质高下,「知」可以说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其次,不论什么情况,「知」更可以说是人实践的一种取向。

从语词的意义看,英语中的Know,大抵相当于汉语的「知」。据当代学者莱雷尔 (Keith Lehrer)从语言哲学角度的分析,Know可有三种不同层面的意义。 1其一 : 表示「知道」或「懂得」,即表示拥有某一种能力,如玩乐器、懂烹调。其二 : 表示对事物具有一种认识,如认识某位朋友,认识香港这地方。其三 : 表示对某事物具有一种知识性的理解,如知悉手提电话的构造。上述这三不同意义的「知」,在不同程度上均与「知识」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把「知」理解为知识的态度,是西方文化的一贯立场。

[1] 见莱雷尔著 Knowledge, (Oxford University, 1974) p.1to3。


相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宋代大儒张载在《正蒙》便对「知」提出了一对十分重要的区分 : 「闻见之知」(强调我们透过耳目的感官知觉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获得知识)与「德性之知」(强调我们不必通过感官,而依赖内心的反思而能达致一种具有道德判断的认识)。从作用看,前者大体相当于英语的Know,重视透过学习而达致阅历多、学问广,崇尚知识的积累。至于后者则重视德性的体认和涵养,旨在培养有德道价值的君子。换句话说,闻见之知是一种以外在事物为对象及范围,偏向「顺取」的认知活动;相反,德性之知则是一种以内在主体为对象,强调「逆觉」的反思活动。简言之,两种「知」,意味着知识与道德的对扬与抉择。


然则,从古为今用角度思考,对于这两种在认知取向上似乎南辕北辙的「知」,究竟可以如何综合。从现代社会功能的实用价值来看,面对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无限扩展,能培养有技术知识的专面人材,其重要性固当然毋容置疑。然而徒具工具理性的知识人,只问效能而不问原则,忽略或无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价值和道德的持守,这岂不是一个只得「单向度」的人吗?

进一步说,现代教育的目的,在知识的灌输和培养有德行的公民这两个大前提下,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找到一个能面对社会变化而又持之有故,能折中「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平衡点,这岂不是我们应当念兹在兹,值得关注和反思的一个重要课题吗?

周国良博士

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博士,现职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中文教学部副主任及经史与思想专业统筹
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哲学、当代新儒学、西方哲学及文论。
专著《形构之理与存在之理-戴震、朱子、孟子所言之理及道德形态之比较研究》,论文散见其他学术刊物。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