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季食疗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首先提及古时一年之季候,出现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 “冬三月”的“四时”说法,又概而论之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这一篇是根据四季变化来调养身体的经典文献,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调整人的生活和保养健康的重要性。 “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代表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三个月。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所谓“养阳”和“养阴”,是指在春夏两季注重培养阳气,在秋冬两季注重培养阴气。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出现论述如下:“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这一篇提及了五季: 春、夏、长夏、秋、冬。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种相胜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中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
《黄帝内经》所论述的五个季节,是糅合了“阴阳”和“五行”学说的思想:一是万物依类阴阳相配与对应;二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回圈的相生相克关系。
在中医学中,五季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是根据五行理论来阐述的。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与自然界的季节: 春、夏、长夏、秋、冬都有对应的关系。同样地,五脏: 心、肝、脾、肺、肾也与五行相对应,从而与五季相关联。
以下是五季、五行、五气 (风、热、湿、燥、寒) 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春季 - 肝:春季与木相关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肝脏对应于木,主要功能是疏泄和藏血,有利于身体气血的流通。春季也是多风的季节,易外感风邪而患感冒。
夏季 - 心:夏季与火相关,心脏对应于火,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夏季炎热,与心脏的火性相符,心脏活动旺盛,有助于推动血液回圈。炎夏赤热,常有口渴多汗,易倦无力,小便量小短赤,心烦闷不安,感受暑热等证。
长夏 - 脾:长夏是介于夏秋之间的季节,与土相关,脾脏对应于土,主要功能是运化食物, 和统血功能,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长夏是雨湿季节,炎热多雨,因而感受湿邪困脾,身体重倦,肠胃不适易泻等证。
秋季 - 肺:秋季与金相关,肺脏对应于金,主要功能是主呼吸和主肺的宣发、收敛功能,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气机。秋季气候干燥,秋燥消耗身体津液,燥邪伤及肺阴,人会口干渴,尿少,皮肤干燥,阴虚内热等燥证。
冬季 - 肾:冬季与水相关,肾脏对应于水,主要功能是藏精和主水,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冬季寒冷,与肾脏的水性相符,肾脏功能趋于收藏,有助于保存体内精气。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常有肢体屈伸不利,关节疼痛,以及腰痛等寒凝证。
这些对应关系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内部器官功能的相互影响,也是中医调理身体和预防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根据这些关系,中医会建议在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五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五邪 |
风 |
暑 |
湿 |
燥 |
寒 |
春季:一月,天气由寒转暖,但寒冷依然存在。人体阳气消耗量在冬季是最大的。如果保养不当,很容易令身体患虚证。二、三月份,接近夏季,冷热空气混杂,时冷时热,时晴时雨。外感风寒、风热感冒较常见,也容易罹患湿疹等皮肤病。
春季养生:春季五脏属肝,五行属木,肝恶风邪。食疗应滋养肝脏,肝蔵血,令血行可以袪风。除了补肝外,增强肌体的气血,免受风热、风寒等外邪侵袭。健脾补气,增强体质,也是重要。补血、行血和属肝的食材:猪肝、猪血、鸡肝、鸽肉、墨鱼、牡蛎、鳝鱼、菠菜、韭菜、枸杞菜、红萝卜、桑椹、荔枝、何首乌、当归、阿胶等。健脾补气食材:米、麦、粟米、马铃薯、黄豆、猪肚、牛肉、鸡肉、草鱼、带鱼、乌鱼、蛙肉、南瓜、人参、山药、大枣、栗子等。
夏季:天气炎热,高热使人体大量出汗,导致津液流失,从而导令人心烦、口干、自我感觉发热、夜间入睡困难、疲倦乏力,易患"夏热"、"疰夏" 和"伤暑" 等夏季疾病。
夏季养生:夏季五脏属心,五行属火,心喜凉,恶热。夏季应保持心情平静,不要妄动心火。养生宜清补,消暑清热,养阴生津为主。心主血脉,故行血、养血,强健心脏,也为重要。 清热滋阴生津补血强心食物:西瓜、绿豆、茶叶、小麦、黄花菜、莲藕、苦瓜、竹叶、桂圆、猪心、西洋蔘、甘草、当归、麦冬、百合、生地、五味子、桑椹、龟板等。
长夏:农历六七月,夏秋之间,天气除炎热,又多雨潮湿,人们感受湿邪和暑热困脾,身体多会重堕倦怠,头胀烦闷,肠胃不适,大便泄泻。
长夏养生:长夏五脏属脾,五行属土,脾主运化 (消化食物),喜燥悪湿,健脾祛湿是长夏养生之本。健脾燥湿养生食物:冬瓜,丝瓜,荷叶,茶叶,黄瓜,苋菜,赤小豆,蚕豆,玉米,粟米,青鱼,链鱼,鲤鱼,乌鱼,茯苓,黄芪,白术,山药等。
秋季:气候由炎热潮湿转为凉爽干燥,人体受到秋燥的影响,出现口干、鼻干、全身发痒等症状。秋燥消耗人体津液,燥邪化热伤害肺阴,导致皮肤干燥,手足心热,干咳,痰少。
秋季养生:秋季五脏属肺,五行属金,肺为娇脏,司呼吸,食疗应润肺生津润燥为主。食物包括:猪肉、鸭肉、海蜇、燕窝、牛奶、羊奶、芥菜、白菜、萝卜、银耳、木耳、雪梨、柿子、橙、柚、柠檬、罗汉果、批杷、芝麻、松子、花生、洋参、山药、虫草、沙参、玉竹、百合等。
冬季:冬天的天气寒冷,人体活动的新陈代谢减少,万物的生机都隐藏起来。寒为阴邪,损害人体阳气。寒冷导致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而出现种种疼痛,肢节屈伸不利,筋骨舒张缓慢,关节疼痛痉挛,腰痛,肌肤紧绷。
冬季养生:冬季五脏属肾,五行属水。肾藏先天之精,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食疗养生应: 温补肾和填精,食物包括:猪肾、羊肉、狗肉、鹿肉、黄鳝、鲈鱼、虾、淡菜、海参、合桃、山药、鹿茸、巴戦、杜仲、虫草、菟丝子、蛤蚧等。<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