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季食療養生
《黃帝內經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首先提及古時一年之季候,出現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四時”說法,又概而論之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這一篇是根據四季變化來調養身體的經典文獻,強調順應自然規律,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來調整人的生活和保養健康的重要性。“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代表了一年中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有三個月。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根本。所謂“養陽”和“養陰”,是指在春夏兩季注重培養陽氣,在秋冬兩季注重培養陰氣。
《黃帝內經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出現論述如下:“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這一篇提及了五季: 春、夏、長夏、秋、冬。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這種相勝的規律,反映了自然界中五行的相生相剋原理。
《黃帝內經》所論述的五個季節,是糅合了“陰陽”和“五行”學說的思想:一是萬物依類陰陽相配與對應;二是“木、火、土、金、水”五行迴圈的相生相剋關係。
在中醫學中,五季與五臟之間的關係是根據五行理論來闡述的。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這些元素與自然界的季節: 春、夏、長夏、秋、冬都有對應的關係。同樣地,五臟: 心、肝、脾、肺、腎也與五行相對應,從而與五季相關聯。
以下是五季、五行、五氣 (風、熱、濕、燥、寒) 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春季 - 肝:春季與木相關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肝臟對應於木,主要功能是疏泄和藏血,有利於身體氣血的流通。春季也是多風的季節,易外感風邪而患感冒。
夏季 - 心:夏季與火相關,心臟對應於火,主要功能是主血脈和主神志。夏季炎熱,與心臟的火性相符,心臟活動旺盛,有助於推動血液迴圈。炎夏赤熱,常有口渴多汗,易倦無力,小便量小短赤,心煩悶不安,感受暑熱等證。
長夏 - 脾:長夏是介於夏秋之間的季節,與土相關,脾臟對應於土,主要功能是運化食物, 和統血功能,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長夏是雨濕季節,炎熱多雨,因而感受濕邪困脾,身體重倦,腸胃不適易瀉等證。
秋季 - 肺:秋季與金相關,肺臟對應于金,主要功能是主呼吸和主肺的宣發、收斂功能,有助於調節身體的氣機。秋季氣候乾燥,秋燥消耗身體津液,燥邪傷及肺陰,人會口乾渴,尿少,皮膚乾燥,陰虛內熱等燥證。
冬季 - 腎:冬季與水相關,腎臟對應于水,主要功能是藏精和主水,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調節機體的代謝和生理功能。冬季寒冷,與腎臟的水性相符,腎臟功能趨於收藏,有助於保存體內精氣。冬季天氣寒冷,人體常有肢體屈伸不利,關節疼痛,以及腰痛等寒凝證。
這些對應關係不僅反映了自然界的變化與人體內部器官功能的相互影響,也是中醫調理身體和預防疾病的重要理論基礎。根據這些關係,中醫會建議在不同的季節採取不同的養生方法,以達到身體的平衡和健康。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季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五邪 |
風 |
暑 |
濕 |
燥 |
寒 |
春季:一月,天氣由寒轉暖,但寒冷依然存在。人體陽氣消耗量在冬季是最大的。如果保養不當,很容易令身體患虛證。二、三月份,接近夏季,冷熱空氣混雜,時冷時熱,時晴時雨。外感風寒、風熱感冒較常見,也容易罹患濕疹等皮膚病。
春季養生:春季五臟屬肝,五行屬木,肝惡風邪。食療應滋養肝臟,肝蔵血,令血行可以袪風。除了補肝外,增強肌體的氣血,免受風熱、風寒等外邪侵襲。健脾補氣,增強體質,也是重要。補血、行血和屬肝的食材:豬肝、豬血、雞肝、鴿肉、墨魚、牡蠣、鱔魚、菠菜、韮菜、枸杞菜、紅蘿蔔、桑椹、荔枝、何首烏、當歸、阿膠等。健脾補氣食材:米、麥、粟米、馬鈴薯、黃豆、豬肚、牛肉、雞肉、草魚、帶魚、烏魚、蛙肉、南瓜、人參、山藥、大棗、栗子等。
夏季:天氣炎熱,高熱使人體大量出汗,導致津液流失,從而導令人心煩、口幹、自我感覺發熱、夜間入睡困難、疲倦乏力,易患 "夏熱"、"疰夏" 和 "傷暑" 等夏季疾病。
夏季養生:夏季五臟屬心,五行屬火,心喜涼,惡熱。夏季應保持心情平靜,不要妄動心火。養生宜清補,消暑清熱,養陰生津為主。心主血脈,故行血、養血,強健心臟,也為重要。 清熱滋陰生津補血強心食物:西瓜、綠豆、茶葉、小麥、黃花菜、蓮藕、苦瓜、竹葉、桂圓、豬心、西洋蔘、甘草、當歸、麥冬、百合、生地、五味子、桑椹、龜板等。
長夏:農曆六七月,夏秋之間,天氣除炎熱,又多雨潮濕,人們感受濕邪和暑熱困脾,身體多會重墮倦怠,頭脹煩悶,腸胃不適,大便泄瀉。
長夏養生:長夏五臟屬脾,五行屬土,脾主運化 (消化食物),喜燥悪濕,健脾祛濕是長夏養生之本。健脾燥濕養生食物:冬瓜,絲瓜,荷葉,茶葉,黃瓜,莧菜,赤小豆,蠶豆,玉米,粟米,青魚,鏈魚,鯉魚,烏魚,茯苓,黃芪,白術,山藥等。
秋季:氣候由炎熱潮濕轉為涼爽乾燥,人體受到秋燥的影響,出現口幹、鼻幹、全身發癢等症狀。秋燥消耗人體津液,燥邪化熱傷害肺陰,導致皮膚乾燥,手足心熱,乾咳,痰少。
秋季養生:秋季五臟屬肺,五行屬金,肺為嬌髒,司呼吸,食療應潤肺生津潤燥為主。食物包括:豬肉、鴨肉、海蜇、燕窩、牛奶、羊奶、芥菜、白菜、蘿蔔、銀耳、木耳、雪梨、柿子、橙、柚、檸檬、羅漢果、批杷、芝麻、松子、花生、洋參、山藥、蟲草、沙參、玉竹、百合等。
冬季:冬天的天氣寒冷,人體活動的新陳代謝減少,萬物的生機都隱藏起來。寒為陰邪,損害人體陽氣。寒冷導致氣血凝滯,運行不暢而出現種種疼痛,肢節屈伸不利,筋骨舒張緩慢,關節疼痛痙攣,腰痛,肌膚緊繃。
冬季養生:冬季五臟屬腎,五行屬水。腎藏先天之精,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調節機體代謝和生理功能。食療養生應: 溫補腎和填精,食物包括:豬腎、羊肉、狗肉、鹿肉、黃鱔、鱸魚、蝦、淡菜、海參、合桃、山藥、鹿茸、巴戦、杜仲、蟲草、菟絲子、蛤蚧等。<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