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季二十四节气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九宫八风」篇章详细描述了二十四节气与九宫八风的关係,并解释了每个节气在不同方位的特徵。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 明日復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復反于一。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描述了”太一神”一年中的循环,在不同的季节(春、夏/长夏、秋、冬) 和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时段所居住的宫位。从冬至开始,经过不同的宫位,最后再回到冬至,形成一个完整的週期。这与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和节气有关,反映了中医学对自然界週期变化的理解。
春
1.立春(2月3日或4日):春季开始,气候回暖多风。
2.雨水(2月18日或19日):降雨增多,气温湿冷为主。;
3.惊蛰(3月5日或6日):春雷始鸣,蛰伏动物开始活跃。
4.春分(3月20日或21日):日夜平分,万物生长旺盛。
5.清明(4月4日或5日):气候温暖,气清景明的境象。
6.榖雨(4月19日或20日):雨水充足,有利于穀物茁壮成长。;
立春回暖多风,雨水渐多,惊蛰雷雨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春分昼夜平分,乍暖还寒,时晴时雨,清明阳气增多,榖雨雨水充足,气温转热,湿气变重。春季天气乍暖还寒,时晴时雨,易患风寒、风热感冒等疾病。春季五脏属肝,五行属木,肝恶风邪。养生原则以调肝袪风,健脾化湿为主。
夏/长夏
7.立夏(5月5日或6日):夏季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8.小满(5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进入梅雨季节。
9.芒种(5月20日或21日):气温升高,湿而闷热。
10.夏至(6月21日或22日):白昼最长,夏季正式开始。
11.小暑(7月6日或7日):气温升高,天气炎热。
12.大暑(7月22日或23日):天气最热,高温潮湿多雨。;
立夏炎夏开始,人体的阳气增强,小满天气变热,雨水增多,芒种气温明显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夏至白昼最长,夏季开始,天气炎热多雨。小暑和大暑气温最热,湿重。夏/长夏高热潮湿,身体大量出汘心气容易亏耗,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湿重食慾不振,肠胃不佳。夏季五脏属心,五行属火;长夏五脏属脾,五行属土。养生原则以养心阴降心火,消暑袪湿健脾胃为主。
秋
13.立秋(8月7日或8日):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14.处暑(8月22日或23日):炎热离开,暑气渐消。
15.白露(9月7日或8日):露水增多,渐感秋意。
16.秋分(9月22日或23日):昼夜相等,秋季到来,天气转凉。;
17.寒露(10月8日或9日):气温下降,昼夜温差较大,秋燥明显。
18.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初霜出现,寒冷的开始。
立秋秋凉开始,气温转凉乾燥,但仍有暑气馀留。处暑暑气渐消,天气转凉,中午炎热,早晚较凉。白露露水增多,渐感秋意。秋分昼夜相等,天气凉爽,空气乾燥。寒露气温进一步下降,昼夜温差较大,秋燥明显。人体出现口乾、唇乾、咽乾等。霜降初霜出现,寒冷开始。秋季天气乾燥,肺气收敛,气管收缩,皮毛内收抵御外邪,呼吸系统过敏及感染好发的季节,外感及流感在这个节气常见。秋季五脏属肺,五行属金。养生原则应润肺生津润燥为主。
冬
19.立冬(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20.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初雪下降,寒冷加剧。
21.大雪(12月7日或8日):大雪飘飘,气温显着下降。
22.冬至(12月21日或22日):白昼最短,冬季到来。
23.小寒(1月6日或7日);:天气寒冷,气温持续降低。
24.大寒(1月20日或21日):寒冷致极,一年中最冷的天气。
立冬初冬开始,气温下降。小雪初雪下降,天气寒冷乾燥。大雪气温显着下降,雪花飘飘。冬至昼短夜长,寒冬到来。小寒天气寒冷,气温持续降低。大寒一年中寒冷致极的天气。冬至昼短夜长,冬季到来。小寒天气寒冷,气温骤降。大寒寒冷致极,强风降雪。冬季天气寒冷乾燥,寒为阴邪,损害人体阳气。寒冷导致气血凝滞,肢节筋骨屈伸不利,腰痛等寒凝証。冬季五脏属肾,五行属水。养生原则应补肾温阳填精驱寒为主。
五季 |
二十四节气 |
五行 |
五脏 |
六淫 |
养生原则 |
春 |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榖雨 |
木 |
肝 |
风 湿 |
立春回暖多风,雨水渐多,惊蛰雷雨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春分昼夜平分,乍暖还寒,时晴时雨,清明阳气增多,榖雨 雨水充足,气温转热,湿气变重。春季天气乍暖还寒,时晴时雨,易患风寒、风热感冒等疾病。春季五脏属肝,五行属木,肝恶风邪。养生原则以调肝袪风,健脾化湿为主。 |
夏/长夏 |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
火/土 |
心 脾 |
暑 热 湿 |
立夏炎夏开始,人体的阳气增强,小满天气变热,雨水增多,芒种气温明显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夏至白昼最长,夏季开始,天气炎热多雨。小暑和大暑气温最热,湿重。夏/长夏高热潮湿,身体大量出汘 心气容易亏耗,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 湿重食慾不振,肠胃不佳。夏季五脏属心,五行属火; 长夏五脏属脾,五行属土。养生原则以养心阴降心火,消暑袪湿健脾胃为主。 |
秋 |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
金 |
肺 |
燥 |
立秋秋凉开始,气温转凉乾燥,但仍有暑气馀留。处暑暑气渐消,天气转凉,中午炎热,早晚较凉。白露露水增多,渐感秋意。秋分昼夜相等,天气凉爽,空气乾燥。寒露气温进一步下降,昼夜温差较大,秋燥明显。人体出现口乾、唇乾、咽乾等。霜降初霜出现,寒冷开始。秋季天气乾燥,肺气收敛,气管收缩,皮毛内收抵御外邪,呼吸系统过敏及感染好发的季节,外感及流感在这个节气常见。秋季五脏属肺,五行属金。养生原则应润肺生津润燥为主。 |
冬 |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
水 |
肾 |
寒 |
立冬初冬开始,气温下降。小雪初雪下降,天气寒冷乾燥。大雪气温显着下降,雪花飘飘。冬至昼短夜长,寒冬到来。小寒天气寒冷,气温持续降低。大寒一年中寒冷致极的天气。冬至昼短夜长,冬季到来。小寒天气寒冷,气温骤降。大寒寒冷致极,强风降雪。冬季天气寒冷乾燥,寒为阴邪,损害人体阳气。寒冷导致气血凝滞,肢节筋骨屈伸不利,腰痛等寒凝証。冬季五脏属肾,五行属水。养生原则应补肾温阳填精为主。 |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