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5.01.17

中醫五季二十四節氣養生原則

《黃帝內經-靈樞》中的「九宮八風」篇章詳細描述了二十四節氣與九宮八風的關係,並解釋了每個節氣在不同方位的特徵。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 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

太一日遊,以冬至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  

這段文字出自《黃帝內經》,描述了”太一神”一年中的循環,在不同的季節(春夏/長夏、秋、冬) 和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時段所居住的宮位。從冬至開始,經過不同的宮位,最後再回到冬至,形成一個完整的週期。這與古代中國的天文觀測和節氣有關,反映了中醫學對自然界週期變化的理解。   

2. 中醫五季二十四節氣天氣變化

1.立春(2月3日或4日):春季開始,氣候回暖多風。

2.雨水(2月18日或19日):降雨增多,氣溫濕冷為主。;

3.驚蟄(3月5日或6日):春雷始鳴,蟄伏動物開始活躍。

4.春分(3月20日或21日):日夜平分,萬物生長旺盛。

5.清明(4月4日或5日):氣候溫暖,氣清景明的境象。

6.榖雨(4月19日或20日):雨水充足,有利於穀物茁壯成長。;

立春回暖多風,雨水漸多,驚蟄雷雨驚醒了冬眠的動物,春分晝夜平分,乍暖還寒,時晴時雨,清明陽氣增多,榖雨雨水充足,氣溫轉熱,濕氣變重。春季天氣乍暖還寒,時晴時雨,易患風寒、風熱感冒等疾病。春季五臟屬肝,五行屬木,肝惡風邪。養生原則以調肝袪風,健脾化濕為主。

 

/長夏

7.立夏(5月5日或6日):夏季開始,氣溫逐漸升高。

8.小滿(5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進入梅雨季節。

9.芒種(5月20日或21日):氣溫升高,濕而悶熱。

10.夏至(6月21日或22日):白晝最長,夏季正式開始。

11.小暑(7月6日或7日):氣溫升高,天氣炎熱。

12.大暑(7月22日或23日):天氣最熱,高溫潮濕多雨。;

立夏炎夏開始,人體的陽氣增強,小滿天氣變熱,雨水增多,芒種氣溫明顯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夏至白晝最長,夏季開始,天氣炎熱多雨。小暑大暑氣溫最熱,濕重。夏/長夏高熱潮濕,身體大量出汘心氣容易虧耗,出現頭暈、心悸、胸悶等症狀,;濕重食慾不振,腸胃不佳。夏季五臟屬心,五行屬火;長夏五臟屬脾,五行屬土。養生原則以養心陰降心火,消暑袪濕健脾胃為主。

 

 

13.立秋(8月7日或8日):秋季開始,氣溫逐漸下降。

14.處暑(8月22日或23日):炎熱離開,暑氣漸消。

15.白露(9月7日或8日):露水增多,漸感秋意。

16.秋分(9月22日或23日):晝夜相等,秋季到來,天氣轉涼。;

17.寒露(10月8日或9日):氣溫下降,晝夜溫差較大,秋燥明顯。

18.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初霜出現,寒冷的開始。

立秋秋涼開始,氣溫轉涼乾燥,但仍有暑氣餘留。處暑暑氣漸消,天氣轉涼,中午炎熱,早晚較涼。白露露水增多,漸感秋意。秋分晝夜相等,天氣涼爽,空氣乾燥。寒露氣溫進一步下降,晝夜溫差較大,秋燥明顯。人體出現口乾、唇乾、咽乾等。霜降初霜出現,寒冷開始。秋季天氣乾燥,肺氣收斂,氣管收縮,皮毛內收抵禦外邪,呼吸系統過敏及感染好發的季節,外感及流感在這個節氣常見。秋季五臟屬肺,五行屬金。養生原則應潤肺生津潤燥為主。

 

19.立冬(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氣溫逐漸下降。

20.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初雪下降,寒冷加劇。

21.大雪(12月7日或8日):大雪飄飄,氣溫顯著下降。

22.冬至(12月21日或22日):白晝最短,冬季到來。

23.小寒(1月6日或7日);:天氣寒冷,氣溫持續降低。

24.大寒(1月20日或21日):寒冷致極,一年中最冷的天氣。

立冬初冬開始,氣溫下降。小雪初雪下降,天氣寒冷乾燥。大雪氣溫顯著下降,雪花飄飄。冬至晝短夜長,寒冬到來。小寒天氣寒冷,氣溫持續降低。大寒一年中寒冷致極的天氣。冬至晝短夜長,冬季到來。小寒天氣寒冷,氣溫驟降。大寒寒冷致極,強風降雪。冬季天氣寒冷乾燥,寒為陰邪,損害人體陽氣。寒冷導致氣血凝滯,肢節筋骨屈伸不利,腰痛等寒凝証。冬季五臟屬腎,五行屬水。養生原則應補腎溫陽填精驅寒為主。

3.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從節氣的含意,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四類︰  

  • 季節的變化: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 氣溫的變化: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 雨量的轉化: 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 反應物候現像或農事活動: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4. 五季、二十四節氣、五行、五臟、六淫與養生原則的關係

五季

二十四節氣

五行

五臟

六淫

養生原則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榖雨

風 濕

立春回暖多風,雨水漸多,驚蟄雷雨驚醒了冬眠的動物,春分晝夜平分,乍暖還寒,時晴時雨,清明陽氣增多,榖雨 雨水充足,氣溫轉熱,濕氣變重。春季天氣乍暖還寒,時晴時雨,易患風寒、風熱感冒等疾病。春季五臟屬肝,五行屬木,肝惡風邪。養生原則以調肝袪風,健脾化濕為主。  

夏/長夏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火/土

心         脾

暑 熱 濕

立夏炎夏開始,人體的陽氣增強,小滿天氣變熱,雨水增多,芒種氣溫明顯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夏至白晝最長,夏季開始,天氣炎熱多雨。小暑和大暑氣溫最熱,濕重。/長夏高熱潮濕,身體大量出汘 心氣容易虧耗,出現頭暈、心悸、胸悶等症狀,  濕重食慾不振,腸胃不佳。夏季五臟屬心,五行屬火; 長夏五臟屬脾,五行屬土。養生原則以養心陰降心火,消暑袪濕健脾胃為主。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燥  

立秋秋涼開始,氣溫轉涼乾燥,但仍有暑氣餘留。處暑暑氣漸消,天氣轉涼,中午炎熱,早晚較涼。白露露水增多,漸感秋意。秋分晝夜相等,天氣涼爽,空氣乾燥。寒露氣溫進一步下降,晝夜溫差較大,秋燥明顯。人體出現口乾、唇乾、咽乾等。霜降初霜出現,寒冷開始。秋季天氣乾燥,肺氣收斂,氣管收縮,皮毛內收抵禦外邪,呼吸系統過敏及感染好發的季節,外感及流感在這個節氣常見。秋季五臟屬肺,五行屬金。養生原則應潤肺生津潤燥為主。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立冬初冬開始,氣溫下降。小雪初雪下降,天氣寒冷乾燥。大雪氣溫顯著下降,雪花飄飄。冬至晝短夜長,寒冬到來。小寒天氣寒冷,氣溫持續降低。大寒一年中寒冷致極的天氣。冬至晝短夜長,冬季到來。小寒天氣寒冷,氣溫驟降。大寒寒冷致極,強風降雪。冬季天氣寒冷乾燥,寒為陰邪,損害人體陽氣。寒冷導致氣血凝滯,肢節筋骨屈伸不利,腰痛等寒凝証。冬季五臟屬腎,五行屬水。養生原則應補腎溫陽填精為主。  

鄭利泉中醫師

學歷 : 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 上海財經大學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 加拿大約克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加拿大約克大學學士, 香港大學中醫高級文憑。
專業資格 : 香港註冊中醫師。
工作經驗 : 曾任大中華中醫藥網主編、大學教育機構中醫藥課程講師、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診所註冊中醫師。
參與的研究項目: 曾參與大學中醫藥保健品市場研究、中醫藥在線模型VR/AR教材開發項目。
出版/著作 : 內容包括〈金匱腎氣丸論述〉、〈中藥保健品的消費者價值與品牌策略研究〉、〈中成藥保健品品牌敏感對購買决策的影響研究〉等文章。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