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28

以儒入武:孔子的武学思想

孔子识武功?儒家和武术有什么关系?这看似毫不相干,但其实错了,孔子是「中国武士道」第一人1,我们常常所说的武德,就是「以儒入武」的一种道德修养。

孔子精于六艺而授六艺,决非滥竽充数。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而射与御,便是武的表现。射,射箭也;御,驾战车也,这在春秋战国时代,学子必须学习的技艺。这两种技艺,孔子何者为优?

《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也。』」射御之间,孔子选「御」来显示实力,可见他的御术比射术更佳。

御——君子六艺之一
 

《礼记·射义》记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可见他的射术之精之闻名。孔子拥有射御之艺,也传之弟子。 《史记·孔子世家》:「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据史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武士,力大无比。晋国攻打逼阳城,鲁也参与。攻城时,逼阳人大开城门,攻城者涌入,逼阳人将城门落下,来个瓮中杀鳖。叔梁纥冲上去,一举将硕大的城门抬了起来,放出被困者。孔子勇武不输其父,《淮南子》载,孔子勇猛起来超过古代勇士孟贲,腾跳起来迅捷如兔,力大可扯开城门的锁。 2他的弟子除冉有外,还有个子路,是个善斗的武者。

孔门奇士多,孔子除了是「至圣先师」外,还是「武圣先师」,堪称孔门大侠。

其实,姑勿论孔子武术如何高超,他的教学法,是将武术融于他的「道」之中。

道,就是道德。

且举「射」为例。

孔子授「射」时,是以「礼」为本的。他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指

出射箭不一定要穿透靶心,因为射箭的力量有不同的等级,是古时候的规矩。他借此说明,在射箭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射箭的力道,来时刻提醒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从而达到用自省来进行道德建设的目的;可见,「射不主皮」完全符合孔子「仁」的观点,即通过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 3

从而,孔子将射艺融入于「仁」中。透过射箭,他训诫学生要懂仁识礼。这就是「射礼文化」。

射——君子六艺之一
 

演變下來,以儒入武便成為學武者的行為規範,成為習武者的道德實踐,武術行禮可見一斑:徒手禮(分抱拳禮、注目禮)、持械禮(抱刀禮、持劍禮、持棍禮、持槍禮)、遞械禮(遞刀禮、遞劍禮、遞棍禮、遞槍禮)、接械禮(接刀禮、接劍禮、接棍禮、接槍禮)等。4

分抱拳禮
 

所以,「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成为武林各门派所遵奉的武德。

儒家尚义,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为了维护义,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武是止戈,止暴安良,是一种大义。习武之人十分重视「义」,曰「忠义」、「道义」、「侠义」、「正义」,并用「义」来评价一个人。合于义,虽死也必战; 不合于义,即使有全胜的把握,也是不能出手的。传统武术的技击实践,是对于义的维护而不能丝毫有损于义,更不能以义为借口而谋取私利。 5

学武者不可无「勇」。孔子曰:「勇者不惧。」惟勇,才可扶助弱势,惩奸除恶,匡扶正义。

孔子的天生神力和武术技艺,基因极有可能得自己父亲,但那一套习武要习德的武学,可是他的思想体系,垂诸后世,传承至今。武尚暴力而缺仁失礼,武林败类必多。呜呼!

以儒入武,还有很多话可以说,可以明证,也有不少武林实例,在此且打住,且看下回分解。


主要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中华书局,1936),页一及二。

2、暨南大学《武术》编写组《武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页五。

3、周亚婷《先秦射礼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变迁》,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第29卷第5期,2015年9月。

4、黄守愚〈略论中华武学与儒学〉,《意林文汇》(青海:西宁市文学界联合会)2017年第22期。

5、同上

6、《论语》、《孟子》、《礼记》、《史记》

黄仲鸣博士

文学博士,资深报人。
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
着有《香港三及第文体流变史》、《一个读者的审查报告》,编有《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通俗文学卷》及1950年代卷等。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