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7.05

儒、道思想与生活—
中国文化协会五十周年会庆文化讲座讲稿

儒、道两家思想,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们经常说振兴中国文化,但中国文化在那裡?中国文化就是生活。为甚麽我这样说?倘若道德与生活分开,道德必不能显然出来;倘若离开了生活而思考,很难能理解到《老子》及《庄子》的精髓。刚才我进来,你们起立,我有点诧异,现在的演讲会很少会站立欢迎讲者,但你们站立了,这也显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尊师重道。我们可从古典文献中看出,儒家思想直接与生活有关,如〈学记〉说「师严则道尊」,教育被视为严肃的,庄重的,老师必须受到尊重,所学才能内化;又说「教之所由兴」、「教之所由废」,所讨论的不单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的哲学,更重要的是用于生活上的情节。还有《尚书‧洪范》「九畴」中的五事、三德、五福六极等1,都直接讨论生活的态度。故此,我认为中国文化,就是生活的文化。

至于道家思想,大家很容易误会是一种消极的隐世生活。道家所说的是心灵上的境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的境界,而无为的境界是无所不为,无为似是消极,但其结果是无所不为,是应世的。至于「坐忘」、「心斋」、「以明」等是修养功夫,要处理日常对人对事的心理变化,非以道家的修养工夫培养不可。没有世间的利欲纷争对你磨练,你就难以进入更高的心灵境界。可以这样理解,道家是徘徊于出世、入世之间。庄子的游世思想其中一环就是不可以完全无用,也不可以非常有用。要真正认识中国文化,除向书本寻求外,更要在生活中领悟。

东方哲学境界,是要超越人类个体限制,而达至精神与自然宇宙合一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此种生命的终极目标,存在于整个东方文化内。我很庆幸自己是中国人,能看到这些嚮往人心的着作。

儒家的代表人孔子,被誉为圣人,屡朝受到尊重、敬仰。然而,有一位重要的人物,经常被忽略,就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女士。颜氏以少艾而嫁叔梁纥,生孔子后,其夫又早死。她独力抚养孔子成材,以出身贵族的背景,教孔子自幼习礼,《史记》载:「爲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2。孔子尝说自己是「野生」,又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这与他少年艰苦的生活不无关係。从这裡可想像,母亲在无助的岁月中如何艰苦培育孔子。我们在礼敬孔子之馀,亦应对其母景仰。

第二章 儒家思想与生活

第一节       孔子为学之途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进程,有简略的说明:「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4 所谓「志于学」,当指孔子自觉地在学问与道德方面要寻求能臻至完善的蹊径。「志」即是孔子所定的终极目标,此目标就是「学」。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5孔子曾经不食不寝地去思考生命,最后找到了解决方法,就是「学」。

如何去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将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学习的材料。见到别人的善处,即看看自己的不足;相反地,见到别的不善处,就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过。颜回不贰过,被孔子激赏。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常知错能改,实在要有大气魄。譬如一些知名人物,取得博士学位或在社会上有点地位和影响力,骄傲之心就出现,甚至对一些学问或出身较自己稍逊的人呈现不耐烦的态度。虽然,这些人物,大都受过高深教育,自知这样的态度不对,却又不期然的出现。奇怪的是,现代社会,有人觉得你态度如此,才像个有身份的人。

我们受过教育,但外缘(包括毁誉、祸福、利害等等)引动内在的骄矜,自然呈现于行为上。当错误的行为或情态被高尚化,人就不愿意改,而且享受当中的快感,例如一位有地位或声誉的学者,在公开场合被过份的贊扬,他内心是高兴抑或是不快?我相信大部份都会「欣然接受」。试问这样如何自觉呢?又譬如我们对人出言不逊,当受到批评时,往往会说自己直率,甚至说自己是性情中人,所以得罪人。人往往活在自我中心,用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看人看事,与自己的不合的,都是离经背道。其实,何者为善?何者为恶?已是我们终生要学的事情。

孔子是圣人亦要不断砥砺,到三十岁才「立」。我们不要轻视改过,改过自省,反躬求诸己是修道的第一步,是法古今完人的第一步。陋习、歪念、嫉妒、仇恨、贪婪、怨毒等等,无休止的缠绕心胸,要对抗他们,使自己清醒,不陷于偏执,更要不断提醒自己,与劣根周旋。佛教禅宗的惠能和尚有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确是见道之言,可惜我们全身都是「尘」,要「天天勤拂拭」。

三十岁究竟「立」些甚麽?以我的诠释就是「安身立命」。我上课时曾经提过这题目,很多同学觉得是老生常谈。但,安身立命是不得了的事,请问现代有几多人喜欢自己的工作?有几多人视自己的职业为终生事业?所谓「安身立命」,简单的说,就是你来这世界的任务。我选择教书为我终身职业,教学就成为我安身立命之所。各位,将来你有事业上有成就,工作上得到很大的利益回报,若果只是营营役役的工作,那麽,只能算「安身」,尚未算立命。

所谓「不惑」,是指已掌握中心点,知所进退。孟子说过「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7。甚麽是「知言」?孟子的解释是「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从吾言矣。」8任何人的一言一行,基本上有一定的目的,所谓「知言」,就是觉察这种目的。《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孟子从「不动心」到「浩然之气」、到「知言」,是源于「四十不动心」。据我的理解是能不动心,能知言,就能不惑。

在这裡,我顺带提及对「勇」的看法,孟子在〈公孙丑〉举出三种「勇」,一是北宫黝有辱必报的勇,二是孟施舍忘记死亡的勇,三是曾子德配天地的「大勇」,此勇能涌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一般来说,论者以此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诚然,但我觉得孟子并列此三事,是有大勇包含前二者「勇」的概念,即具有大勇者,必然有其自尊,必然不畏生死,否则不能达至大勇。第一种勇,仍可能存在怕死的心,但第二、三种勇,必须忘记死亡。我在课堂上,经常提及此「大勇」,是因为现代的管理学,现代的成功理论都是讲求结果,对概念与原则过份宽鬆。譬如一些行业,会经常提醒职员不要为无谓的自尊而坚持。我倒想知道,甚麽是无谓的「自尊」?我们只要进退以礼,持正而固执就可以了。我们之所以妥协,就是要讲求结果。我不是全盘否定功利主义,只希望各位多些思考空间。有些事情,不单是结果问题,还有合不合理、关乎人情的问题。

在论语中,「天命」一词只出现两次,除上引「五十而知天命」外,另一句就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命」应作何解释,可参考《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本性,二是上天付与的责任。畏天命就是承担感。很多学生私底下会跟我说,他们的理想是承接中国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但不敢将这理想宣诸于同好。为甚麽承担中国文化会是大理想?我最初是研究历史的,其后再进修文学,后来我任教「先秦诸子」。起初不视之为艰途,因为曾经追随过岑逸成及唐端正两先生,又旁听过牟宗三先生的课,自以为对中国文化有不错认识,谁知越多看书,越发觉浅薄,越想走回头,要重新明白论语,要看懂五经。要了解中国文化,不从古典经学开始,恐怕难入门槛。明白道理后,还要将之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与坚持。我跟有志的同学说,很感动他们有承担文化的志向,但路途遥远艰辛啊。我很希望我学生中,有视承担文化为自己天命的人存在。

「耳顺」是任何言语毁誉,都能听进耳去,能判断孰是孰非,内心不起波澜。至于「从心所欲」,切不可解作「想做就去做」,是已能随遇而应,不偏不离,「不踰矩」是不会偏离道德界线的意思。由孔子十五志于学,到七十岁才能不偏离大道而行事。可想而知「修道」的路是多麽遥远。

第二节     仁的实践

儒家思想中有很多论题,但今天我们只讨论「仁」。仁有两种意义:诸德的总称和诸德之一种。在《论语》、《孟子》中,「仁」被训为诸德的总称者有下列数项:

•   《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又云:「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为人态度能刚毅木讷,则近仁,这样的人能恭宽敬敏而为事,显示出仁者涵诸德之善。

•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由是观之,仁的盖涵范围非常之宽大。甚至及于日常的生活礼仪均呈现仁德,如〈八佾〉载人如不仁如礼乐何,则仁贵乎礼乐。

•   至于《孟子》将仁解作总德者大概只有一章,〈公孙丑〉:「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如耻之,莫如仁。」后两仁字,朱熹训为全德之仁,谓:「仁、义、礼、知皆天所与之良贵,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故曰尊爵在人,则为本心全体之德。」又曰:「不知礼义者,仁该全体,能仁,则三者在其中矣。」

 

仁乃一德之名,大概见于下列章节:

•   《论语‧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又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论语‧阳货》篇以「仁、知、信、直、勇、刚」为六德,则仁为众德之一。

•   《孟子》〈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知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

•   《孟子》〈尽心下〉:「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

•   《孟子》〈尽心上〉:「仁义礼知根于心。」

 

孟子论仁以全德之义为中心者较少,通常是仁义并用。孟子以仁与诸德并列,明显凸出仁乃德行的一种。我今天所论,皆以「全德」之义而释,即如何达至「仁者」的道德境界。

   现试举一例解释全德之称,《论语‧学而》篇载有子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如此,则仁并不等于孝悌,要行孝悌,必须先具备仁的心。又载子曰「仁者爱人」,均说明不同环境依恃着仁所呈现不同的德行。真正的仁者,自然具备诸德,故孟子说「仁者无敌」。

        要成就「仁人」,应如何进展?所谓「人」,具有两种理解:生理人,即具有种种原始欲求的身体的人,其行为乃随着身体的欲望而出发;仁人,即孔子所说「成人(仁)」,其行为本诸爱人而出发,即所谓仁者爱人。修仁是要发挥与生俱来的人(仁)性,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乃可全依仁而出发。

《论语》提到「君子求诸己」,我认为这是达至仁的境界的基本概念。人虽有仁的根器,可惜受利欲所薰染,时生疑惑,故孔子曰「克己復礼为仁」,「苟志于仁,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由是观之,克己復礼,安贫乐道,颠沛流离而不悖仁,亦是修仁的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只要一心一意求达至「仁」的境界,必有所成,差别只在于程度上。

要成就「仁人」,孟子提出反求诸己的概念,〈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恆爱之,敬人者恆敬。有人于此,其待我心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万物皆备于我」,道理是不假外求。人要思考别人对己的态度,加以反省,才能更上层楼。四端虽与生俱来,但不懂得自我反省,不能持久呈现。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谓美乎?…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离禽兽不远矣!」仁是心,义是实践。「求其放心」,寻找失去的本性,就是学问之道。

〈滕文公上〉:「分人以财为之惠,教人以善为之忠,为天下而得仁者谓之仁。」,〈梁惠王上〉:「正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禄不平。」仁政可以兴邦,可以教化万民。仁者可以内圣外王。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呈现「仁心」,但往往一瞬即逝。例如看见偏远穷乡的生活,会产生难过的感觉,听到别人不幸的消息会出现同情心。可惜,我们没有跟着这「心」,只知道有这「心」而已。我们又要与物欲心周旋,例如贪念,一万元,不贪;那麽,一百万,贪不贪;一百万,不贪,一千万,贪不贪。若果这个人已超越金钱的数字,很明显,他的拒绝,已不是「贪」的问题,而是推展至道德的问题,即这道德感必然超越世间的物质回报。

所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中间是超越一切物欲、生死与利益,进至与道德共行的境界。单就这三种行为,已包括对事的态度,对人的态度,对真理的执着与气魄,对世间万物的看法,没有长期思考和修养,实在很难达到。总括而言,要达至「仁人」的境界,「求诸己」是第一步,「内圣外王」是成就点。唐君毅先生将心灵分为九个境界,从「万物有殊境」至「天德流行境」,是道德层次渐进的境界,诸位可从中领悟一二。这个心灵境界是不假外求,重点在于如何找他出来。

第三章 道家与生活

第一节     道家的「道」

甚麽是「道」?这个题目真不好答。因为太抽象、包含太广泛,自古以来很多大德都不肯下注脚,今日先谈谈老子的说法。《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不敢作详细解释,恐误尽苍生,只说出前人大要。 「道」是不可名状的,而人世间所有的「名」都不是永恆的。这个「名」,可理解成现实世界中的成就,包括荣华富贵,名利学问。河上公解释「无名」即「道」,万物由道而生,然后「有名」。「有名」与「无名」是二而一,一而二。「无」和「有」只是世间的分别,其实是同出一源,名异而实同的东西。只要明白这道理,就能知甚麽是「众妙之门」。

解释了。诸位明白多少?。由于对道的领悟各有不同,因此产生各家不同的解释。简单来说,有「本体论」,即道产生万物9,包括宇宙,有道就有宇宙,无道就无宇宙。「至道」即真理,即自然,即天地之根。道的呈现是依照自然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因此,人、地、天、道、自然是同一脉源。有「唯物论」,认为「道」是物,即现代的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所组成。道是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是先于物质世界而生。

庄子说「道」在稊稗,道在尿溺;鱼忘于江湖,人忘于道。道其实没有些微离弃我们,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是道;你吃了饭,去洗手间,是道;你打我一下,我会痛,是道;眼可见,是道;眼不可见,亦是道。我们要从生活观察去悟道,佛家说小悟数百,大悟数次。无论人生,抑或物象,我们有很多事情不明白,但有时候会突然「啊!」一声,明白了某些真理。说简单点,怎样的行为,有怎样的结果。

在此,我要借用佛家的名词—「实相」,去解释「道」。求道就是寻求理解宇宙的「实相」。实相不同于人世间的所谓真理,也不尽同于人类的终极目标。我说两个悟道的故事,诸位可能会更明日。宋朝的文豪黄庭坚总觉得他的老师还有东西未教他,有点欺暪他。一次他与老师共行,他的老师突然问他「太阳暖不暖?」,「木樨花香不香?」,黄庭坚答了「暖」,「香啊」,老师回头向他说,「我几时有隐瞒」。太阳暖,花好香就是道。另一个故事的人物名称我忘记了,有位禅师终日教弟子坐禅悟道,某夜,其中一位弟子大叫起来。明早说法时,禅师就问:「昨晚谁在大叫?」。大叫的弟子站起来,禅师再问:「你为何大叫?」。弟子说因为已悟道,禅师问:「你悟了甚麽道?」,弟子答:「原来尼姑是女人。」哄堂大笑,但禅师确认了此弟子已悟道。其中思考的空间,就留给诸位去领悟。

第二节     逍遥与应世

除孔子外,庄子是我最喜欢的思想家。从很多庄子的故事约略窥见他的性格,活泼、幽默、学问渊博、对当代政局也了解。庄子的文章,以「死鱼」形容自己借贷未遂的惨况,以舐痔形容曹商,以鸱来形容惠施,都令人看得莞尔。还有,古今人物,包括尧、舜、许由、孔子、惠施、列子、宋荣子等等,都给他信手拈来,成了虚构故事中的「真实」人物。怪不得金圣歎列《庄子》为六大才子书之一。严復先生认为庄子是消极的思想,我未敢苟同。庄子看似消极,实质是提出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倘若我们否定精神世界,几乎等同否定所有宗教和形而上学。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逍遥观、齐物观、养生观等。我将庄子的修养境界分为三个层次,方便诸位理解(有学者分为六个层次,三个层次是较为粗疏):第一层次是物我有别,即人受制于善恶、美丑、高低、有无、寿夭、名实、有用无用等既定概念,受惑于外缘体(触动心理反应的外物) ;第二层次是物我两忘,即破自我中心、泯除偏见我执,达至无可无不可之境;第三层次是万物为一,即精神与天地相往来,达至圣人、神人、至人境界。

要理解庄子思想,《庄子》内篇是最重要的文章。我们先看他的逍遥观。〈逍遥游〉一文,先用鱼、鲲、鹏等是要破除形态、大小等概念。然而,大鹏虽畅飞九万里,但必须依靠游气(有待)、尘埃方能飞行。引伸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其后,证万物无小大之分,蜩、学鸠讥笑大鹏,显得目光短浅。蜩及学鸠皆困于自己的场域中而不自知。郭象认为物无论大小,安于其环境则能逍遥,此论未必与逍遥游契合。

文中,庄子举宋荣子及列子为例。宋荣子虽然不为世禄毁誉所动,但未忘记天下,不能至「无功」更高的境界。列子虽然清静,且能御风而行,但仍「有所待,未与道合。列子能御风而行,但没风又怎样?这些成就,都要依靠外力,称之为「有所待」。任何行为受制于他物,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逍遥。这裡有一点可讨论,部份学者认为宋荣子是到了「无己」的境界,未至「无功」的境界,然而,有学者却认为「无名、无己、无功」均是同一境界。我较取后者,因为下文释至人无己,能包融天下,这与神人广被天下而溷和万物,实异曲同工。总之,宋荣及列子未达最高境界。

文中又举尧让天下于以论名实相对;以「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魏王贻我大瓠」、「宋人有不龟手之药」及「大樗」等故事说明有用无用的道理;以狸狌候敖,死于罔罟说人困于欲望。这裡又有一个故事说明欲望的可怕,唐朝有位高僧德行与智慧名满天下,皇帝赐了他一个紫金砵。他死后灵魂仍缠着紫金砵,日夜抚摩,不肯离去。有位行脚僧看他可怜,就将他的紫金砵四处扔掷,弄得灵魂东奔西跑,上天入地。最后,高僧的灵魂大骂行脚僧作弄他。行脚僧大笑道这算甚麽高僧,一生一世逃不离这个紫金砵。高僧听了之后,思量片刻,然后恍然大悟,大笑而去。终生修炼,也可能逃不出小小的名利。

人不能争脱世俗的桎梏,最大的困扰是来自人生存的本能—「饮食、男女」。二者为延续生命的两大元素,是自然天性,亦是人类肉体高度享受的来源,故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类亦受此局限,而对宇宙至理视而不见。人一出世,其心志能力则开始向外驰,即学习、成长、选择、世俗成就等等。人生而有炫耀本能的本性,即以自我为中心而去看世界万物,因此,必然困于「执」。人身又有二累:动物性累(身体享受,名利快感)及人性累(清高超凡)。偏执加上二累,离道就甚远。但,这裡有反思的空间,即人类远离欲望以后,得到些甚麽?

庄子的哲学中心是归于自然,任运任行,与大化融而为一。人既能齐物,则能逍遥。能逍遥,必能齐物。逍遥就是追求一个内心自由自在的至人境界,无拘无束,一切皆无,顺性而行,得失不喜不忧的境界。这种安时而顺变的心态,就是逍遥的表现。

万物无善恶、美丑之分,存在亦无生死之别,要达至破除我执,离弃自我中心,才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得失所萦绕,更不会为生死所牵动。如此,则能养生。庄子尝试以「庖丁解牛」为喻,阐述养生之道,这亦是庄子人生观的重要环节。庄子以为养生之道,在于能「依乎天理,因其所然」,所谓「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如此则能不伤己身,静观万物的变迁,以心灵支配万物,而不求以人力完成万物运作,因此提出「缘督以为经」为养生主点。人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从物质世界解放,而达至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老子处世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要持以保之。总括此三宝的内涵,是不为世间的物欲(俭) ,名利(不敢为天下先) 所控制,以慈去面一切的冲突。我们能以此三宝去印证逍遥、齐物,必然有所心得,各有领悟。

结语

儒家的「内圣外王」及道家的「逍遥齐物」境界,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领悟的。我今日所说并非见道之言,只是对所学有所领会,希望与大家分享而已。倘若我所说的对诸位的生活及道德的领域有所进益,实在是万幸。谢谢。

原載《新亞論叢》,第十一期,香港:文教出版社,2010年。

 


 

脚注

 

1. 《尚书‧洪范》所记「九畴」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事:貌、言、视、听、思;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五纪:岁、月、日、星辰、曆数;皇极:是全篇的中心点,指前四点受制于天;三德:正直、刚克、柔克;稽疑:借卜筮休咎定事;庶徵:雨、晹、燠、寒、风;五福六极:(五福)寿、福、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及(六极)凶短折、疾、忧、病、恶、弱。

2. 《史记·孔子世家》

3. 《论语·子罕》

4. 《论语‧为政》

5. 《论语‧卫灵公》

6. 《论语‧述而》

7. 《孟子‧公孙丑上》

8. 《孟子‧公孙丑上》

9. 《老子》廿五章:「有物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0. 《老子》廿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杨永汉博士

杨永汉,新亚文商书院院长、孔圣堂中学校长。
香港树仁学院高级文凭、新亚研究所历史学硕士、博士、英国诺定咸大学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教育学士、硕士学位、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曾任教于城市大学、新亚研究所、澳门大学、树仁大学等。著作包括《论晚明辽饷收支》、《虚构与史实》、《观澜索源》(合着)及多篇学术论文。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