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1.22

先秦儒家 “和” 的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的变迁浪潮下,激烈的竞争、急剧的文化科技发展、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导致教育政策要紧随着时代趋势而变革。2007年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哈佛大学新开的八个课程包含:伦理思辨、批判技巧、数学思辨、生命科学、物质世界科学和“美国与世界”六个领域。1从内容来看,新课程因应世界、社会发展而设计,数学思辨、生命科学和物质世界科学三领域属于数理、科技范畴;伦理思辨和“美国与世界”属于人文学科,对学生扩宽国际视野、广阔胸怀、包容不同文化、宗教有很大助益。批判技巧则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的能力。哈佛大学的改革称得上回应了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需求。新时代出现的教育问题比以往更为複杂和棘手,英国牛津大学及彻斯特大学似乎饱受学生旷课的困扰,拟于2006年强制学生签定“行为规范契约”,以此约束学生履行上课学习的责任,若有违反契约者则开除学籍。2 这种签定契约、设立罚则的措施是行为主义着重刺激学生动机的方法,是否凑效,时间能验证。最近,英国政府的教育部门似乎立意引入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提高英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儿童、学校及家庭部中专责学校和学习事务的部长奈特(Jim Knight)说:“从中国文化和孔子身上我们能够学到很多。孔子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思考。学习不仅是学到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会尊重教育和家庭的过程。我希望这种局面能够出现在英国文化中,就像在中国一样。”3 英国教育部门计划将儒家思想注入英国文化之中值得我们深思。4 从奈特的一番话,我们归纳为两个问题:一学习不仅获得知识本身,而且要进行探索与思考,将死的知识变为一种活的生命;二学习尊重文化知识和重视家庭价值,知识与亲情并不割裂。这种学与思、知与情达到的平衡点实际上是儒家“和”的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当前教育的主题

在当今教育工作最迫切的任务、要达到的目标究竟是甚麽?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编写的,具有宏观、前瞻性的教育专着《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作者对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有如下的描述:

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培养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与尊重,尤其应该激发他发挥其特有的潜能。换言之,教育首先应该是发展认识的手段,而不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所谓认识,我们主要指的是对道德、精神和美学的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人类生存的目标;科学技术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这些价值包括人的尊严、对他人的爱、同大自然的和谐等等。儘管这些价值观念源远流长,却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在任何时代都充满活力。另外,我们还应该学会在原有价值观的基础上创立新的价值观,使之有利于让个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5

以上概述,我们尝试分三点作出一些阐发:一人的价值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教育的目标是要人类学习并发扬自身的价值与意义,科技则是达成这项目标的手段而已。这意味着科学并不能掩盖了人文,如果科学技术成为了唯一的、绝对的,那麽,科技就会变得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和缺乏了该有的意义。二理解与尊重不同的文化思想,不主张互相排斥及彼此歧视,鼓励包容共存、求同存异的精神,这也是今天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三肯定了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及创新的必然和必要性。简言之,今日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得到普遍的关注,并且承认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的现实意义,此两者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之一。

二、中国古代“和” 的观念

根据上文的启示,中国传统思想应该按照两项原则去进行审视、继承及创新:一满足时代和现实的需求;二作为人类共有的思想资源,发掘其中光辉的人文价值。儒家思想的 “和” 的观念主张兼容并包、和谐协调,不提倡矛盾斗争、对立抗衡,对今天动盪不安的经济局面、污染、全球暖化、资源缺乏等问题上均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仅阐发儒家的 “和” 的观念对现今教育的启发意义,至于其馀问题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和” 的观念在中国春秋时代已佔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在政治上,统治者讲求通过恤民、利民、安民来体现 “和民” (〈隐公4年〉)及 “和众”(〈宣公12年〉)。孔子的政论尚宽、勐互补,为政要在宽、勐之间找出一个平衡,才能达到政治谐协的目的。(〈昭公20年〉)在治军、战争方面也讲究 “和” 的作用, “师克在和,不在众”(〈桓公11年〉),意思是说攻克敌军不在于人数众多,而在于治军是否能和睦谐协。此外, “不让,则不和;不和,不可以远征”(〈定公5年〉),辞让及和睦的气氛是远征的前提,换句话说,先搞好军队内部的团结才可以克敌制胜于远方。6 除军政以外,“和” 还是一种人格的道德修养。 “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德、正、直三种德性和谐集结在一身才可称之为仁。(〈襄公7年〉) 这裡的 “和” 起了一种综合的作用,但这并不是机械的加法程式,这种综和融合令道德境界得到质的飞跃。

“和” 更体现出一种独立的人格精神。齐景公与晏婴关于 “和”、 “同” 的讨论最为着名(〈昭公20年〉)。7 “同”指不分是非的盲从附和,而 “和”则指不逢迎、不苟同别人的意见,表现出一种不向统治者阿谀奉承的独立人格精神。孔子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意思跟晏婴所说的能互相发明。所谓 “和” 有调和、平衡的意味,与盲从、苟同相反。事事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孔子称这种人为 “德之贼”。故此,孔子十分推崇中庸,称它为至德。(〈雍也〉)郑玄谓: “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又谓: “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8 郑玄解 “庸” 既为 “用” 又为 “常”,用程树德先生的话 “常行者即常用”,并无矛盾。所谓中庸即执中,过犹不及,不走极端、不持片面之见,每事宽容,不偏不倚。9 后来,《中庸》作者发展了 “中和” 的涵义, 将 “中和” 的功效推崇极致, “中” 被称为 “天下之大本”;“和” 被称为 “天下之达道”。此处,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的 “和” 字同样有节制、调和的意义。

“和” 是音乐的特徵早被思想家和音乐理论家所认识。10音乐是人的性情受外物影响而产生,故此,客观的社会环境与音乐息息相关。音乐对人心灵的薰陶作用相当重要。美善的音乐不单对人的性情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且音乐与自然界的节奏及规律相协调,表现一种与天地万物同和的谐合。

《礼记‧乐记》谓: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訢合,阴阳相得,煦妪复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

人类礼乐文化的兴盛与自然万物的化育相呼应。音乐的同和特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宇宙和顺融洽的关係在艺术上的表现。魏启鹏先生介绍了戴念祖先生对 “律曆和谐” 的精闢的观点充分体现出音乐与自然宇宙的关係。戴先生认为:“ ‘律曆和谐说’ 是指地上音乐世界的发声规律与依据天体运动进行的时间计算在数字上有某种对称性。‘律曆和谐’ 实质上就是 ‘天地和谐’”。11

以上简略地陈述了先秦儒家关于 “和” 的观念,现总结几点如下:

一. “和” 是德行与音乐艺术的最高标准。《中庸》作者以中和释中庸,认为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中和视作自然万物的长养原则。而〈乐记〉的作者也将“和同”视为自然和谐的原则,音乐表现出“天地之命,中和之纪”。 “和” 在先秦儒生的观念中已渐有天地公则的倾向。此外,着重人类与自然界的融洽关係。

二. “和” 并不是折衷主义,它重视平衡、调和的功效,如晏婴以烹羹作的比喻一样,以水、火、醯、醢、盐和梅来烹调鱼肉,讲求 “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故此,“和” 综合出来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加数运算,“和” 是恰如其分地使各种因素达至完美的融和状态,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事物,而不是拼凑成的碎片图案。

三. “和” 表现一种 “生” 的思想。这种 “生” 包括民生和自然界万物的生机。和谐是生命的基石,失去了和谐就产生溷乱、伤害和死亡。 “和” 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协调而形成的无形的能量,它是生命力的母亲。

四. “和” 体现一股人格精神的力量,尤其在权贵面前,要做到 “和” 则需要道德的勇气。这种 “和” 既不丧失一己的人格尊严,又能求同存异地团结大众。

三、和同的世界观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急速发展,人类製造了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全球各经济体系的一体化,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全球暖化、污染、能源耗尽、贫穷、矛盾冲突及粮食短缺等,非要全球各国通力合作不可。12 教育须因应时代的需求而进行适时变革。调整教育手段和目标,增强公民适应社会发展和迎接未来的挑战是教育的任务。故此,在教学课程中必须渗透环保和跨文化等因素,培训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提高自然保育的意识。当今学生不单是个别国籍、个别民族的人,而且应该具备全球 “人” 的观念,正如德洛尔所说的 “世界公民” 与 “本地人” 的双重身分。13 由于全球出现贫富悬殊、资源不平均、社会形态、发展阶段不同等差异,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互相牵连、影响,尤其近两年发生的事件例如金融海啸、人类猪型流感疫症、全球暖化14等对我们产生了一些重大的启示,这就是我们相互关联、我们是一个整体。这种全球整体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我们要强调差异,即重视自身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基因,发展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政治、经济体系,走自己的道路;二在这个基础上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三吸收别国有益的文化养分来丰富、完善自己;四共同合作,通过互助、互补谋求共存、共荣的各种机会,寻求人类更大的福祉。这种全球意识必然带动课程革新,在教学内容裡渗透一种新的态度和价值观。S.拉塞克和G.维迪努认为未来调整教育内容时需要保持双重开放,即教育对本民族和世界目标的协调及结合。15 这种既强调独立和差异性又重视协作、追求共同利益与需求的关係正类似孔子所讲的 “和同” 思想。孔子讲: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又讲 “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造益群众,不营私结党。“和” 包含和谐之意,但它还有另一重涵义。刘宝楠将 “义” 与 “和” 连结在一起讲是正确的,他说: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16 君子 “不同” 的原因是因为义,不是为反对而反对或标新立异。不过,“利” 也可以跟 “义” 一起讲。《左传‧襄公9年》云:“利,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亦见《易‧文言》)。利与义并不矛盾,利要以义来协调,正如《大戴礼记‧四代》谓: “义,利之本”。孔子虽然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无见小利”(〈子路〉),孔子反对的是个人的小利、私利,但他仍强调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 的大利。他称这种大利为圣。和同思想是民族性和世界性协调的应有态度,爱国主义和民族本位是 “不同”;不过,在国际上谋求人类长远的和平与利益、讲求国际间合作及融和、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就是 “和”。

四、“和”的节制与和谐

人类文明发展对地球及万物做成严重的伤害,有些伤害似乎是无法弥补。据世界自然(香港)基金会的介绍,由于人类过度开採资源、污染等问题,热带雨林及湿地大量消失。据统计,五百种哺乳类动物、鸟类、爬虫类动物等处于极危状态,物种的消失速度比自然状态的速度高出一百倍。17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揭示人类无节制、肆意地摧残地球的恶果。先秦儒家“中和”的观念主张顺从自然规律,与天地四时融合无间,寻求身心与宇宙谐协的平和心态,表达了对勃勃生机的愉悦。儒家“和”的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和”是天地正常秩序下生生不息所体现的一种均衡状态,“和”是生的前提。《国语‧郑语》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和”的特点兼容并包,故此,孕育出丰富多姿的生命。《中庸》又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维繫着宇宙固有的秩序,在适当的环境下,万物就自然滋长。〈乐记〉有一段文字具体地描述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状况:“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天气和地气摩擦而产生风、雷、雨、电,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转,日与月的光照和温暖提供了万物生长的条件。此表达了〈乐记〉作者对自然秩序和生命的赞叹。二《中庸》所论述的“和”有节制的意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情,这种带有原始性质的性情潜藏未发的时候称之为中,而喜怒哀乐经过节制与调和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就称之为和。虽然这两句话并非讲述大自然,不过,这种先节制而后和谐的理论对我们有颇大的现实意义。归纳上文,“和” 的思想有三点跟今天息息相关:一关怀人与自然和谐的关係;二对生命喜悦的情怀;三对自然万物保持节制的态度。地球已经病入膏肓,环境、资源保育成为了新世纪的重要话题之一。这种关乎人类未来存亡的话题必然要通过教育培养好下一代,善待及保育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已积极地作出变革,如《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赞扬拉丁美洲国家将环境教育、人口教育、营养学和现代家政学渗入教学安排中;又赞扬了中国的人口教育。联合国的非洲成员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考虑新的课程内容,包括:营养教育、卫生教育、环境教育、农业与农牧业教育。《全球展望》一书的作者认为: “目前,学生在环境、营养和人口方面已取得相当的信息和知识,但还缺乏一种全面的看法”。18所谓 “全面的看法”指一种对上述内容的整体意识和态度,如何将这种意识和态度渗入各学科和教学活动中是教育界探讨的新议题。

五、和谐人格的培养

和谐是“和”的主要涵义。关于和谐思想在教育上的运用,近几年有不少的讨论,例如在2006年出版的《和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专辑中收录了二十九篇文章讨论和谐教育的理论和教育实践。19 和的思想对教育的意义十分丰富,在此,我不打算作全面的论述,我只略论“和”在教学上的两个问题:一学习上德、知的和谐;二课堂上师生的和谐。

德、知失衡是现今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片面地强调知识传授、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均导致忽略道德教育的结果。作为一个均衡发展的学生,德、知兼备相当重要。孔子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雍也〉,亦见〈颜渊〉) ,既学习文化知识又实践道德行为,两者兼备。孔子对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述而〉) 一类人表示忧虑,他也是德、学并提。最能表达孔子德、学兼重思想可见〈阳货〉,经文云: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仁、智、信、直、勇和刚六种德行要 “学” 来调和、平衡。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愚、荡、贼、绞、乱和狂的弊病。显然,德与学不能分离,德行要以知识、理性来作协调。〈大学〉讲格物、知至、意诚、心正。前两者是学,后两者是德。此外,〈学记〉所记的课程安排也根据学、德来考虑,经文谓: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除了第一年外,三、五、七及九年的考核内容均强调学术与德行两项。敬业、博习、论学和知类通达是学术上的成就;乐群、亲师、取友和强立而不反是修养德行。重视智育和德育的均衡发展是先秦儒学的教育理论核心,其终极目的在 “化民成俗” 或 “化民易俗”。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提高全民的道德、知识水平,达到社会安定繁荣、和谐稳定。德智培训强调均衡、相辅相成即 “和” 的思想的具体展现,此亦反映儒家对和谐人格培养的要求。

在师生关係方面,课堂和谐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以人文主义的动机理论来说,在不受饥渴的威胁和保证生理和心理安全的条件之下,人将寻求智力上的成就和美感上的满足。20 行为学派的动机论着重奖罚等的外在刺激因素,而人文主义则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儒家的教学理论近似于人文主义思想,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获得学习最大的益处。〈学记〉谓:“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一位 “善喻” 的老师要做到 “和易以思”的教学效果。引导而不牵逼学生,师生关係便和睦,此处将 “和” 列作教学目标之一。鼓励而不打压学生、启发学生而不直接告之答案,学习于是变得轻鬆容易又富启发思考性,这是成功的教学法。“和易以思” 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威胁和压迫感,如此能有效地启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关係的 “和” 与学思关係的 “和”,教学便能事半功倍。

“和” 的思想在教育上的意义非常丰富,“和” 代表了健全、理想人格的培养。片面着重知识或某种技术的追求已不合时宜,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一种人为本位的教育,即回到以人的感情、道德、审美价值为依归的培育标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掌握,而新时代的教育正好颠倒了传统教育的金字塔,以态度和技能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其次是实用技术,最后才是知识。21 所谓 “态度” 指的是责任感、道德修养、批判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精神和自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今日,单单依靠知识和技术不能有效地解决变化迅速和具有挑战性的社会及人生问题,故此,突显了 “和” 的观念在树人育人上的重要意义。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 “教育目的在于研究未来的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个人和人类的最伟大的需要—满足他们求取人性本身完善的需要。教育的永恆理想在于造就完满的人。”22 这种人性的完善就是人文价值在个人、群体及社会上的完美体现。出土文献有一篇《五行》,它的要旨在说明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23仁、义、礼、智四德和称之为善;四德加上圣和称之为德。诸德性在个人身上的实践绝不是机械相加,诸德的有机融和在修养上达到一种质的飞越,例如四德之和可成人之道、五德之和可成天之道。总之,这种 “和” 并不是临时拼凑或原地踏步,它总往着高一个层次发展,提升至人类更崇高的理想境界。

注释

1.〈哈佛批准变革 文化宗教必修〉,见2007年5月17日《文汇报》。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5/17/GJ0705170022.htm

2.〈违规就退学 英国大学强制学生签约〉,见2006年9月28日《中国时报》。http://intra.tpml.edu.tw/study/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1860

3.〈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 英公立学校拟求助孔孟之道〉,见2009年2月19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ns.hk:89/gj/ywdd/news/2009/02-24/1575472.shtml

4.此计划具有颇大的思想意义:一使两个文化减少隔阂,将有利于互相理解,增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二此种尝试的结果将成为有益于人类教育的宝贵经验,提供各国教育界参考的资源;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往前一步进行文化、哲学的反省与思考。

5.S.拉塞克和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6-87页。

6.《左传‧庄公27年》有一条内容相似的材料, “夫民,让事、乐和、爱亲、哀丧,而后可用也。” 民能有用于战争有四个前提:让事、乐和、爱亲和哀丧。

7.《国语‧郑语》有一段类似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8.见程树德《论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25页。程树德认为郑玄两解释可相辅而成,常行者即常用。

9.在《论语》裡,有些材料可以发明 “中庸” 的含义。 〈子路〉谓:“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中行” 疑即 “中庸”之义。包咸谓: “中行,行能得其中者”。〈为政〉云: “攻乎异端”,《中庸》谓: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郑玄注曰: “两端,过与不及。用其中于民,贤与不肖皆能行之。” 郑注此处说明中庸为常道的原因,因为百姓 “皆能行之”。狂与狷各有一偏;治于异端不得中正,两者均失于中道。

10.论述音乐 “和” 的特徵例子很多,如《左传‧昭公21年》谓: “小者不窕,大者不摦,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礼记‧乐记》云: “大乐与天地同和”、 “乐者,天地之和也”、 “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荀子‧儒效》谓: “《乐》言是其和也”、〈乐论〉: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臣道〉: “调和,乐也”。

11.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56页。

12.2000年9月8日各国领袖共同签订一份名为《千年宣言》的文件,订立到2015年全球基本达到八项目标。人们称这份文献为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这八项目标包括:消除极端贫困及飢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爱滋病病毒/爱滋病、疟疾和其它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全球合作促进发展。《宣言》的目标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为谋求人类的福祉,各国必须携手合作。见〈千年发展目标与发展权〉,2009年5月25日《人民网》。http://unn.people.com.cn/BIG5/119798/9357695.html 2009年八国峰会八大工业国领导人达成六方面的协议。这包括:气候变迁、金融危机、贸易、粮食安存、伊朗问题和北韩问题。八国峰会的协议突显各国共同解决当今世界性的问题。见2009年7月11日法新社〈八国峰会主要协议一览〉。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710/8/d4r5.html

13.单中惠、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学名着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73页。

14.如2007年由世界自然基金在澳洲悉尼发起 “地球一小时” 运动,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2008年的 “地球一小时” 有35个国家、370个城市以及五千万人口加入熄灯行列。http://www.wwf.org.hk/chi/conservation/earthhour/index.php

15.《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第205-206页。

16.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545页。

17.〈濒危物种(一)〉见http://www.wwf.org.hk/chi/pdf/references/factsheets/factsheet20.PDF

18.参看《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第172、173、179、180页。

19.此书收录导论八篇、理论九篇、教育实践二十篇、随笔十三篇和学生徵文比赛优胜作品七篇。陈城礼、郭康健编《和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香港高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

20.参考李德高《教育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233-235页。

21.参见《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第144-146页。

22.见《西方教育学名着提要》,第245页。

23.《五行》篇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行》篇和郭店出土的竹书《五行》篇。帛书《五行》有〈说〉而竹书《五行》没有。引文用李零先生的释读,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本文是《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与会论文,收入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黄君良博士

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在先秦学术思想、战国出土文献和儒家思想。发表论文三十篇,学术专著两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