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公主之楷模:
李遵勗妻献穆大长公主(上)
北宋前期有两家同出于潞州上党的李氏外戚将门:其一是由太祖枢密副使李处耘起家,因其女成为太宗明德李皇后而成为外戚;另一家则是由太祖枢密使李崇矩起家,因其孙李遵勗尚太宗幼女献穆大长公主而成为外戚。笔者于前者已撰有专著《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 中华书局详论,后者则为本文之研究对象。
本文重点考论这一李氏外戚将门得以兴起的两个关键人物:李遵勗及其妻献穆大长公主的生平事迹。本文所论述的献穆大长公主,一直为宋人誉为公主的楷模。她在真宗至仁宗朝,特别是仁宗朝,虽居于宫外,但对宫闱的影响力,却不可忽视。她的夫婿李遵勗,以功臣将家子而成为贵戚,因其尊礼佛陀而与朝臣杨亿深相结纳,而卷入以寇准、杨亿为首的朝臣与真宗刘皇后的权力斗争。当寇准等权争失败,献穆大长公主即凭尊贵的地位及其高明的政治手腕,既保护了夫婿一族,又保护了身处险境的侄儿仁宗。仁宗亲政后,李遵勗夫妻深受仁宗尊礼,他们夫妻知礼守法,深受朝野敬重,而仁宗与公主姑侄亲情深厚,爱屋及乌下,也对姑姑的亲生儿子、他的亲表弟李端懿、李端愿兄弟另眼相看。公主以高寿过世后,仁宗对李家的恩宠不替,而李氏后人到英宗及神宗之世,仍是深受宠信的外戚。
李氏外戚将门在军功方面不如另一李家显赫,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从李崇矩起,到李遵勗夫妇及其儿女,均是笃信佛教的大德。尤其是李遵勗更是为宋代沙门所尊崇的大檀越大护法。而他们李氏裔孙中,到南宋还出了一位民间家喻户晓的佛门大师济颠济公(法名道济,原名李修元)。
宋代的公主给人的印象一向较为模糊,不像好几个曾垂帘听政的太后性格形象鲜明地显露于政治的前台。同为外戚,公主的夫族较后妃的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为小。
宋史学者过去对宋代公主的研究多是宏观、整体的论述,而主要论及宋代公主的制度。早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张邦炜教授在1993年于其专著《宋代皇亲与政治》相关的章节。1游彪教授2001年在其专著《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亦有一章专论宋代公主的荫补制度。2至于最近期的研究,则有华东师范大学两篇硕士论文,分别是王珺于2008年提交的《宋代公主生活考略》及任传宁于2011年提交的《略论宋代公主——兼与唐代公主比较研究》。3相较之下,单一、微观及个案式的宋代公主研究就不多。就笔者所知,似乎仅有南宋初年假公主案的主角徽宗(1082—1135,1100—1125在位)女柔福帝姬(1110—1141)较受学者注意。4本文即试以个案研究的取向,选择北宋最有代表性之献穆大长公主(988—1051)做深入研究,特别细考其夫家潞州上党李氏,在什么样的环境及机遇下,得以成为仁宗朝(1010—1063,1022—1063在位)以后一支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力的外戚将门,而她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在宋人的笔下,太宗(939—997,976—997在位)幼女、真宗(968—1022,997—1022在位)幼妹献穆大长公主(988—1051),被誉为整个宋代最有贤德的帝女公主。5而她下嫁的驸马都尉李遵勗(988—1038),同样是享有令名的贵戚,尤其是沙门所颂誉不已的大檀越、大护法。黄启江教授在 1986 年对北宋著名沙门契嵩(1007—1072)的研究中便提到李遵勗一族,从其祖李崇矩(924—988)、其父李继昌(948—1019)到其子李端懿(1013—1060)、李端愿(?—1091)均笃信并护佑佛教的事实。6更值得注意的是,李遵勗夫妻笃信佛教,子孙相承下,李氏裔孙中,到南宋还出了一位民间家喻户晓的佛门大师济颠济公(法名道济,原名李修元,1150—1209)。7而她的夫家潞州上党李氏,从真宗朝开始,就从功臣之家成为另一支外戚将门。8在真宗晚年,朝臣以元老重臣寇准(962—1063)为首,计划由太子仁宗监国,以对抗野心勃勃的刘皇后(章献刘太后,970—1033,1022—1033摄政)及以丁谓(966—1037)为首的附从者。李遵勗与他的平生至交翰林学士杨亿(940—1020)是寇准的支持者。作为仁宗的至亲,献穆大长公主显然也支持夫婿的立场。后来寇准等在权力斗争中失败,李遵勗显然靠着大长公主的特殊身份的保护,才不受牵连。刘太后摄政期间,大长公主夫妇一方面小心行事,以编纂佛书、弘扬佛教明其志;另一方面又接受刘太后的笼络,与刘太后的姻家心腹枢密使钱惟演(977—1034)联姻,降低刘太后的疑忌,从而暗里明里保护仁宗。
仁宗亲政之后,大长公主是仁宗少数仅存的父系至亲,她对亲侄继续悉心关顾。幼失怙持,欠缺母爱的仁宗,感情上对这唯一在世的姑姑(按:广东人称作姑姐)就由衷敬爱。而爱屋及乌,仁宗对姑姑的三个儿子、他的亲表弟李端懿、李端愿和李端慤(?—1098)就大加拔擢,尤其是李端懿,自小便是仁宗在宫中一起读书玩乐、情同兄弟的友伴,也最受宠信。而大长公主的长女延安郡主(1010—1052)既与仁宗同龄,另自幼已随母亲出入宫禁,深受真宗宠爱,与仁宗也有特别的情分。仁宗兄姊均早夭,又没有弟妹,与他同龄的从兄弟和表兄弟,稍为弥补了他这方面情感的寂寞。据现存史料所载,仁宗的从兄弟中,只有他的从兄、仁宗四叔陈王元份(969—1005)之第三子允让(995—1059)是他的童年玩伴。真宗以允让与仁宗年岁相近(他比仁宗年长五岁)而聪悟可亲,就将他召入禁中与仁宗一起早晚学习及嬉戏,据说允让“无一不中节”。等到仁宗成年出,才用《云韶乐》导送他返回陈王元份邸。因为这一特别情分,仁宗后来对他的从兄恩宠有加。除了允让外,仁宗八叔荆王元俨(985—1044)的幼子允初(1028—1064)亦曾养禁中,他年纪稍长后,刘太后本来想留他在宫中伴仁宗读书,但因宰相吕夷简(979—1044)的反对而遣返荆王府邸。他与仁宗似乎并没有建立多深的感情。9是故仁宗少年的玩伴,除了允让外,似乎只有李端懿姐弟等表弟妹。因是之故,潞州上党李氏一门成为仁宗朝最受宠信的外戚之一。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慤兄弟及李端愿子李评(1027—1078)等,后来继续受到出于允让一房的英宗(1032—1067,1063—1067 在位)及神宗(1048—1085,1067—1085在位)的重用及宠信,潞州上党李氏将门是北宋中后期很有政治影响力的外戚世家。
汪圣铎先生曾在他所撰的《宋真宗》专著中,以两页多的篇幅描述真宗的“被人称道的小妹”的生平事迹,也略论及李遵勗的事功,并甚有卓识地指出宋室对驸马的防范远低于诸王,是故驸马如李遵勗可以做地方官和带兵,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多,而较有作为。10因篇幅所限,本文拟先考论献穆大长公主及李遵勗之事迹,特别是他们与真宗、章献刘太后及仁宗的关系。至于他们儿孙的事迹,当会另文详考。另外,本文主角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公主称号,本文除了在前言和余论使用“献穆大长公主”的称号外,就依她的身份,在太宗一朝以公主称之,在真宗朝称之为长公主,而在仁宗朝称之为大长公主。又本文以献穆大长公主传记的角度撰写,故也会旁及她的亲人,包括赵宋宗室及外戚的相关事迹,从而论证了公主一家在亲贵中的地位及影响力。
附:献穆大长公主历年封号
太宗端拱元年(988)至至道三年(997)五月廿二日:万寿公主
真宗至道三年五月廿三日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一月廿九日:万寿长公主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一日至大中祥符四年(1011)七月初四:随国长公主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七月初五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正月十八日:越国长公主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正月十九日至天禧二年(1018)八月廿四日:宿国长公主
真宗天禧二年八月廿五日至乾兴元年(1022)三月初四:鄂国长公主
仁宗乾兴元年三月初五至明道元年(1032)十一月十六日:冀国大长公主
仁宗明道元年十一月十七日至皇祐三年(1051)三月廿五日:魏国大长公主
仁宗皇祐三年三月廿六日至元符三年(1100)三月:齐国献穆大长公主(追封)
徽宗元符三年三月至政和四年(1114)十二月:荆国献穆大长公主(追封)
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献穆大长帝姬(追封)
据《宋史·公主传》、《宋会要辑稿》及《皇宋十朝纲要》,太宗有女七人,依长幼,按她们最后的谥号,分别是滕国大长公主、徐国大长公主(?—990)、邠国大长公主(?—983)、扬国大长公主(?—1033)、雍国大长公主(?—1004)、卫国大长公主(987—1024),以及本文主角荆国大长公主(献穆大长公主)。11不过,《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两条记载,却说献穆大长公主是太宗的第八女。12据《宋大诏令集》所记,后来出家的卫国大长公主,被称为真宗的“皇第七妹”,则她之下的献穆大长公主就顺理成章是“皇第八妹”。为何群书记太宗有七女,而最幼的献穆大长公主却被称为太宗第八女?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太宗另有一女早夭,虽有排行却没有名号,于是失载于《宋史》等书。13献穆大长公主薨于皇祐三年(1051),得年六十四,以此推知,她当生于太宗端拱元年(988)。据《长编》卷九十所记,她可能生于是年的十二月。14至于她的闺名为何,群书均没有记载。她的生母方贵妃(?—1031 后),据《皇宋十朝纲要》所载,还诞育了比她年长三岁、太宗的第八子周王元俨。巧合的是,公主是太宗第八女,而她的同母兄元俨又是太宗的第八子,兄妹二人都是太宗的幺子息女。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兄妹在仁宗朝,不但是宗室中最尊贵、最得仁宗尊礼的至亲,他们在章献刘太后摄政期间,还暗中保护了冲幼的侄儿,制衡了后党的势力。15
公主和长兄楚王元佐(966—1027)均貌类父亲,故深为太宗所钟爱,可说是天之骄女。太宗给她赐号曰“万寿”,显然希望她福寿安康,后来她的确比其众多皇姊都高寿。她自幼不好嬉戏,也不喜玩物,甚至不出闺房。太宗曾经从宫中的宝库拿出各样的珍宝,任诸女择取,从而察看她们的志向,她却什么也不取。为此,太宗更对她另眼相看。16不过,诚如张邦炜所论,太宗对女儿的取态是让其“贵而不骄”,“导之以德,约之以礼”。既限制她们的权势,又不许她们有骄奢的行为,而深深鉴戒唐朝诸帝纵容公主而致她们骄横的弊端。17当然,太宗在世期间,公主尚年幼,谈不上什么权势。而据南宋人笔记所载,太宗给她的俸料钱,不过是每月五贯,没有特别的优待。18
值得一提的是,比公主大一岁的、她的七姊寿昌公主据载生不茹荤,在端拱初年随太宗幸延圣寺时,在太宗怀抱中却对佛许愿将来舍身为尼。19
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初十,被太宗视为王储、公主的二兄许王元僖(966—992)意外地中毒身亡。太宗悲痛不已,后来更因查究元僖的死因而揭出不利他的隐情,而大大挫伤了太宗的心。20兄长元僖的横死,以及背后隐藏的帝位继承之争,年方五岁的公主自然无从知晓。她的生母方贵妃当时在宫中地位低微,相信不敢也不会对女儿说什么。
太宗在多方考虑,并得到他信任的大臣寇准支持下,在至道元年(995)八月十八日册立公主的三兄真宗为皇太子。21然而,以明德李皇后(960—1004)、内臣王继恩(?—999)为首的宫中势力,仍在暗中反对真宗。至道三年(997)三月廿九日,太宗崩,在首相吕端(935—1000)的一力扶持下,真宗才得以顺利继位。22万寿公主虽才十岁,但早识人事,对父崩伤悼不已,据说每晨起来,就“号慕不能胜”。23太宗晚年尤其至道年间一幕又一幕的险恶宫廷斗争,对于尚在童稚的万寿公主的心灵有什么影响?观乎她成年后处事小心谨慎,从不介入宫廷斗争,笔者认为她幼年的经历对她应有相当影响。
真宗继位后不久,在至道三年五月廿三日,公主和她的三位从姊太祖女秦国公主(?—1008)、晋国公主(?—1009)、齐国公主(?—999),以及她的三位亲姊宣慈公主、贤懿公主及寿昌公主,都晋位为长公主。因她尚未出阁,未获国封,故真宗仍赐以万寿长公主的封号。24长公主的七姊寿昌长公主却乞度削发出家为尼,真宗起初不允,说:“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可乎?”不过寿昌长公主却回答说:“此先帝之愿也。”坚决求请,真宗只好答允。25从此事可看到真宗甚重亲情,在位的二十六年中,对其同胞兄弟妹,以至从姊弟妹及其他宗室均极其友爱。长公主尤其得到兄长的钟爱,在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真宗更为她择得甚为登对的佳婿李遵勗。本节先考述长公主出阁前的事迹。
长公主从咸平元年(998)开始,便经历兄姊至亲陆续离世的人间不幸。是年七月,她的从姊秦国长公主婿、亲贵中最尊长的太祖长婿、护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王承衍(947—998)病逝。26十二月,她另一从姊、太祖许国长公主病重,真宗亲往视疾。惟延至翌年(咸平二年,999)四月十四日不治。27整个咸平时期,真宗穷于应付辽和西夏的交侵,败仗连年兼且失去了西边重镇灵州(今宁夏银川灵武西南,一说在宁夏吴忠南金积乡附近)。而咸平三年(1000)初在四川发生的王均之乱,也大伤了宋室的元气。真宗在忙于国事之余,倒也尽长兄之责任,当为太宗之丧守制三年期告终后,他就安排两个幼妹宣慈长公主和贤懿长公主先后于咸平五年 (1002)五月初三和咸平六年(1003)二月十六日出嫁:前者出降左卫将军、驸马都尉柴宗庆 (982—1044),晋位鲁国长公主;后者出降右卫将军、驸马都尉王贻贞(后避仁宗讳改王贻永,986—1056),晋位郑国长公主。28长公主在咸平六年正是二八年华,喜见两位皇姊先后出阁,分享她们的喜悦之余,却也目睹兄长丧子的悲痛:真宗所钟爱之独子信国公玄祐(995—1003)不幸在是年四月廿二日夭亡,得年才九岁。29长公主在是年除丧侄外,还失去从兄右羽林将军德润(965—1003)和五兄兖王元杰(972—1003)。前者卒于是年二月廿九日,后者逝于七月廿五日。教长公主感慨的是,她这三位亲人均寿年不永。30而长公主的嫡母明德李太后(万安太后)也在是年十一月病重。31对亲人连遭不幸,长公主大概会百感交集。
真宗在翌年(1004)正月改元景德。是月初十,真宗将他宠爱的后宫刘氏晋为美人。另晋后宫杨氏为才人。前者就是后来权倾一时并在仁宗初年垂帘的章献刘太后,后者就是刘氏在宫中最大的心腹、后来的章惠杨太后(984—1036)。32她们后来与长公主的关系一直不错,可以理解的是,她们对真宗钟爱的幼妹当然是不敢怠慢,甚至会刻意讨好。
这年三月十五日,长公主嫡母明德李太后病逝。四月初三,五姊郑国贤懿长公主亦病逝。六月十七日,她另一从兄右羽林将军德钦(974—1004)亦病卒。连丧母姊,长公主当悲伤不已,而为嫡母守丧之故,长公主虽年已十七,出阁之期就得延迟。33
长公主自幼遵守法度,不贪图财宝,可她的三姊鲁国长公主夫妇就刚好相反,是年九月廿五日,鲁国长公主上奏真宗,说她派人往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县)购买木材,请求免除征税。真宗向宰臣表示,太宗曾切戒戚里不得于西边买木材,正怕他们因缘贩卖,破坏法制。这次鲁国长公主提出请求,就姑且通融一次。真宗其后即召见柴宗庆,表示下不为例。34其实不待真宗明示,长公主也不会像乃姊夫妇那样嗜物贪财。
闰九月廿二,真宗方才将明德李太后的灵驾移于安肃门外旌孝乡沙台之攒宫,辽国大军已在承天萧太后(953—1009)及辽圣宗(971—1031,982—1031在位)的统领下大举入寇。幸而一直是宋廷心腹大患的西夏主李继迁(963—1004)早在这年的二月,被西凉府六谷部长潘罗支(?—1004)击杀,宋廷就不会两面受敌。在真宗、宰相毕士安(938—1005)、寇准及枢密使王继英(946—1006)的谋划下,真宗在十一月二十御驾亲征。明德李太后之兄、宿将李继隆(950—1005)获任为驾前东面排阵使,太祖驸马石保吉任为驾前西面排阵使,扈驾出征。而真宗四弟雍王元份就获委为东京留守。35宋辽双方君主亲统大军对峙于澶州(今河南濮阳),双方都没法战胜对方,最后在真宗心腹,较早前兵败降辽的王继忠(?—1023)的斡旋下,加上宋使曹利用(971—1029)的努力,宋辽在十二月初达成和议。是月初七,真宗命西京左藏库使、奖州刺史李继昌假左卫大将军衔,持宋方誓书与辽使姚柬之往辽营报聘。李继昌到辽营,辽方满意宋方的条件,就对他的馆设之礼加厚。稍后,辽遣其西上閤门使丁振奉辽的誓书随李继昌前来开封。值得注意的是,李继昌是太祖开国功臣、枢密使李崇矩之子,而长公主后来的夫婿李遵勗就是李继昌子。36真宗在是年十二月十五从澶州班师回朝,十八日,真宗御驾抵开封外的陈桥,李继昌刚好与丁振抵达,就入见于行在。李继昌就他所见之辽国国情奏报真宗,称辽人颇遵用汉仪,不过也多杂用其本国之俗。辽主虽欲变改也不易得。据后来与李遵勗成为至交的杨亿在景德二年(1005)四月八日所记,李继昌出使辽国回程经过家乡潞州,就上言请求真宗许他在故居改建禅院以纳沙门,称“以上党旧邦,卜居累世,有环堵之室,乃先人之庐。而自参表着于朝内,占名数于京邑,乔木犹在,高台未倾,愿为仁祠,以施开士。增饰轮奂,肃奉焚修,庶以众善之,因仰助无疆之算”。真宗嘉纳,并敕赐名“承天禅院”。真宗在景德三年(1006)三月初三又派他以西上閤门使、奖州刺史为契丹国母生辰副使,再次出使辽国。真宗对他出使大概很满意,后来挑选他的儿子尚主,也许有一定关系。顺带一提的是,据杨亿所记,李家信奉佛教,始于李崇矩和李继昌父子。后来李遵勗便克绍箕裘,成为北宋时期著名的佛教大檀越大护法。而杨亿与李家父子早就有交情。37从景德二年到四年(1007),真宗君臣得以度过一段相对安泰的日子。不过,真宗的至亲以及倚信的宰执大臣却有不少人在这期间辞世。首先是在景德之役建下殊勋的外戚宿将李继隆在澶渊之盟缔订后不久,便在景德二年二月初五病卒。38同年八月初四,真宗所友爱的四弟雍王元份卒,得年才三十七。真宗哭之甚哀,及见到宰相,又再三流涕。39是年十月初十,真宗所信任的首相毕士安病卒。40到景德三年(1006)二月十四,真宗倚重的首枢王继英亦病亡。41到五月十八日,真宗从兄、乐平郡公德恭(962—1006)卒,卒年四十五。德恭被疾,真宗在往视疾,两天后德恭卒。真宗哭之恸,废朝三日,赐德恭保信军节度使,追封申国公。42到景德四年正月初六,真宗另一从弟右监门卫大将军德钧(?—1007)亦病卒。43这年四月十五,宋廷再遇上大丧:真宗章穆郭皇后崩,得年才三十二。真宗以代寇准为相的王旦(957—1017)为大行皇后园陵使。宗室、公主、文武臣僚都举哀守丧。六月廿一,诏葬郭皇后于太宗永熙陵西北。44对于兄、嫂至亲多人享年不永,长公主在恭临多场丧礼之余,对人生之无常有何感触,史所不载。值得注意的是,因章穆郭皇后之逝,为真宗宠爱的刘美人有望晋位中宫。史称郭皇后死后,真宗就欲立她为后,只是大臣多加反对,真宗一时未能如愿。45猜想刘美人除了交好外廷大臣如枢密使王钦若(962—1025)等以支持她晋位外,对于真宗宠爱的幼妹万寿长公主,当也会刻意巴结。事实上,真宗向重骨肉之情,他对他两位从姊秦国长公主和晋国长公主便一直十分尊重,屡次接受她们的请求加恩。46聪明如刘美人不会不懂得讨好真宗的姊妹,以博取她们的支持。
真宗在翌年(1008)改元大中祥符,从这年开始,真宗听信王钦若及丁谓等人的鼓动,开始了自欺欺人而旨在粉饰太平的天书封禅的闹剧。47对长公主而言,这年的上半年,她虽再遭丧亲之痛:先是嫡母明德李太后之弟、份属她的季舅之殿前都虞候李继和在是年二月廿五病卒,然后是她的从姊秦国长公主在五月十四薨逝;48但是年十二月初一,她成就了终身大事:在兄长的安排下,出降太祖开国功臣、枢密使李崇矩(924—988)之孙儿李遵勗,并获晋封为隋国长公主。她的乘龙快婿李遵勗与她同庚,成婚之年都为廿一岁。李遵勗初名李勗,字公武,真宗命增“遵”字,授右龙武将军、驸马都尉,并令他升行辈为李崇矩子。他后来获赐谥“和文”,故宋人都称他为“李和文都尉”。真宗为什么选中李遵勗?据载太祖当年本来属意李遵勗父李继昌为其主婿,但李崇矩不愿,而没有成事。49据宋人笔记所载,太宗似乎也对李遵勗另眼相看,曾赐以名画《没骨图》。50真宗选择李遵勗为妹婿,相信带有达成太祖及太宗心愿的动机。当然李遵勗自身的条件也很好,他身为将家子,少学骑射,有一次驰马于冰雪上,马突然失足,将他摔于崖下。从人以为他必死,他却慢慢爬上崖,并无受伤。到他长大后,又喜好文词,并举进士,算得上是文武兼修。大中祥符元年初,真宗召李遵勗对于偏殿后,在年底就将幼妹许配予他。相信李当时应对得体,得到真宗的欢心。51据李遵勗父李继昌的传记所载,李继昌在大中祥符元年初进秩为东上 门使,不久以目疾求归京师,入对而劳问再三。大概真宗就在此时征询李继昌的意向。李继昌这次不像乃父当年拒绝太祖的好意,于是真宗召见李遵勗,当面查考他的人品容貌,而最后决定以爱妹下嫁。52
真宗为幼妹完婚后,才在同月十五给宰执大臣及诸王宗室加官晋爵。翌年(大中祥符二年,1009)正月十三日,真宗又特封辈分最长的从姊晋国长公主为大长公主,三妹鲁国长公主为韩国长公主,七妹寿昌长公主为陈国长公主。53至于新婚的长公主夫妇就没有获进一步加封。而长公主的家翁李继昌大概推恩得以改官右骁卫大将军,依旧领郡。54
真宗对他的姊妹爱护有加之余,也秉承乃父的教导,不让她们骄奢及使用逾度。他的七妹陈国长公主自幼茹素,自愿剃度出家,真宗在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十四日就只以保和坊的光教院赐给她修行。唯真宗而只许将光教院稍加修饰,本来在光教院的尼众,就以旧布库加以安置。55
李遵勗这位新主婿一开始便知礼及谦谨。当长公主下嫁时,真宗赐第京师永宁里,她所居之堂壁或瓦壁多为鸾凤状,李遵勗下令将之磨掉。长公主服饰有虬龙饰纹的,亦都尽数收藏。真宗知道后大为叹赏,又称他好学。长公主在知礼谦谨方面,也不让其夫。按李遵勗尚主后,依制升行辈为李崇矩子。这样,李遵勗与其父李继昌就成为同辈“兄弟”。56长公主这时倒不用思量见亲翁之礼,因李继昌是时出任西边鄜延路钤辖,到翌年(大中祥符三年)七月,李长公主出嫁后,仍在每月的朔望及节辰入见兄长,叙家人的天伦。据《长编》所记,大中祥符二年五月十七日,长公主的肩舆至右掖门,与入朝之骑乘混杂而入。皇城司以为不妥,即上奏真宗。真宗于是下诏以后南宫北宅的公主、郡县主入谒时,若朝班未退,就悉由玄武门出入。到朝班散去,则听任从他门进出。57
李遵勗成婚不久,在是年六月却得疾在告。真宗爱妹心切,派医者看视他的病状,回报病情教人担忧。真宗大概为了冲喜,就援引三妹婿柴宗庆历环卫官不久即授刺史之例,得到宰相王旦的同意,就在同月初七,特授李遵勗自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领澄州刺史。58
真宗除了善待长公主外,对其他姊妹也一视同仁。是年八月廿一,下制晋封长公主的七姊陈国长公主为吴国长公主,授出家号“报慈正觉大师”,赐紫衣并法名“清裕”,为她建寺于都城之西,赐额曰崇真资圣禅院,并命有司择日备礼册命。并命两制学士送于寺,又令他们作诗相送,然后赐斋宴。吴国长公主入院有日,真宗仍召她诲谕以嘉言,又怕她日久忘记,就录下笔记赐之。真宗曾向王旦说:“诸妹出降,朕但教以妇道恭顺而已。吴国今自主院事,不得不曲之为防。”真宗大概有鉴柴宗庆的僮仆先前从外州市炭入京师,得以免税后,却在杂买务出售取利的前科,而担忧吴国长公主手下会借公主权势扰民,就特诏公主所掌的崇真资圣禅院,自今于杂买务购物,必须具明数目以闻朝廷,不许扰民。当时藩国近戚及掖庭嫔御愿出家者,包括真宗六弟镇王元偓(密恭懿王)女万年县主(977—1018)、七弟楚王元偁(即曹恭惠王)女惠安县主(971—1014)等三十余人,均随吴国长公主出家于崇真院。59九月十七日,真宗又以吴国长公主出家受戒毕,又特恩普度天下僧尼、道士。令宫观和寺院每十人度一人,不满十人及各礼师者亦度一人。60
是年十一月廿九日,长公主的从姊晋国大长公主病重,真宗得报马上到大长公主宅视疾,但真宗甫离开不久,大长公主即病逝。真宗马上临奠并哭之恸,并下诏辍朝五日,赐谥贤靖。61长公主的三位从姊、太祖的三位公主到此时均殁。
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十四日,后宫李氏(后来追尊为章懿李太后,987—1032)诞下后来与长公主姑侄情深的仁宗。62真宗自周王殁后再得子,自然喜不自胜;不过,太祖的长孙、真宗的从侄安定郡公惟吉(966—1010)却在五月初八病逝。惟吉辈分虽是真宗从侄,其实比真宗还年长两岁。他是宗室中之贤者。真宗与他感情笃厚,惟吉发病后,真宗一直用各种方法为他疗治。他病重时,真宗曾八天内省视五次。他病卒后,真宗往视而哭之恸,翌日对宰相语及又泣下。是月十八日,真宗再临惟吉宅奠祭,并为他废朝五日,赠中书令,追封南阳郡王,谥康孝。63长公主是否和兄长一样痛悼惟吉之丧,文献无征,难于判断;不过,兄长中年得子,长公主相信是欣喜不已的。何况她也初为人母,在二十三岁之年,在同年十一月诞下长女于京师永宁第。这位后来封延安郡主的小郡主,在弥月后与母亲入见真宗。真宗刚得佳子半载,心情极好,见到幼妹的女儿后,就欢喜地说:“女,吾之所出也,且有奇法。异时非才贤不以逑匹。”既赠小外甥女缣帛以为贺礼,又赐幼妹园林诗一首。真宗爱惜幼妹之女,而公主也同样爱护长兄的独子,而仁宗与他这位同年出生的小表妹在七岁那年便序齿相见。仁宗自幼便与姑姑随国长公主一家熟稔。64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廿三日,真宗从京师出发往河中府(今山西运城永济西)祀汾阴。长公主的家翁李继昌被任为京师新城巡检钤辖,改左神武大将军权判右金吾街仗,留守京师。65李继昌方被委以重任,并得以含饴弄孙,却未想到宝贝儿子驸马爷李遵勗竟然荒唐透顶,私通长公主的乳母。在真宗及外人眼中,李遵勗本来颇有贤名。这趟大概因少年血气,受不了女色诱惑,才犯了大错。一直深受父兄宠爱、备受人尊敬的长公主这次面临重大的考验:她要维护夫婿而护短?还是向兄长和盘托出真相?当真宗在四月初一从河中府祀汾阴毕返抵京师时,李遵勗起初请入对奏告此事时,还想诿过于人。碰上真宗以祀汾阴大赦天下,他又改变主意,不愿承认过失。但事情怎瞒得过真宗?李继昌正管金吾,他怎敢包庇儿子隐瞒真相?当真宗派人(也许正是李继昌本人)诘问李遵勗时,李仍砌词狡辩,这就惹得真宗大怒。然而,长公主却一直维护夫婿,没向兄长言及夫婿一丝过失。真宗眼见幼妹一直顾全夫婿体面,就不忍伤害她的感情而深究李的罪责。不过辅臣却不肯放过李遵勗,上奏请正刑典。真宗于是在四月初九,将李遵勗自左龙武将军、澄州刺史责降为均州团练副使。李遵勗大概没有面目留在京师,稍后以疾请求徙居蔡州(今河南驻马店汝南县)养病。真宗接受他的请求。66
比起她的三姊韩国长公主之“性妬”,不容夫婿柴宗庆纳妾,以致他最后无子。67长公主不但包容夫婿过失,在兄长面前一力维护夫婿,还容许夫婿纳妾生子。68司马光在五十一年后便大大称颂她“仁孝谦恭有如寒族,奉李氏宗亲,备重妇道,爱重其夫,无妬忌之行,至今天下称妇德者以献穆公主为首。”69在男性为中心的传统中国社会,长公主以金枝玉叶千金之躯,能这样不妒忌、宽宏大量地包容夫婿的失德,确是值得司马光这些迂腐的儒家士大夫赞美不已的。李遵勗能有这位如此识大体的妻子,他李氏外戚将门才能有贵显的机会。
真宗才贬责了不肖的妹夫,他那最有贤名的驸马妹婿、山南东道节度使知徐州(今江苏徐州)吴元扆(962—1011)却在是年六月初一逝于徐州任上。真宗甚悼惜之,赠吴中书令,谥中书令,吴氏子弟进秩者五人。真宗又以吴得疾后,本州不即上奏,诏劾其官属。70
长公主在七月初五从隋国长公主晋封为越国长公主。她的两位姊姊也同时获得改封:韩国长公主晋封为卫国长公主,已出家的吴国长公主为楚国长公主。71
这年十一月,长公主的女儿满周岁,母女二人入宫觐见真宗,真宗召至内省,亲自视看她除发。真宗欢喜之余,厚赠他的小外甥女珍宝戏物百余种。爱屋及乌,真宗在翌年(大中祥符五年,1012)初,就宽恕了李遵勗,将他起为太子左卫率府副率,召还京师,稍后复为左龙武军将军。72
当长公主一家在大中祥符五年初团聚时,真宗在是年五月十一,将他至为宠爱的刘修仪晋位为刘德妃,真宗并且隆重其事,下令有司择日备礼册命。这年十一月初五,真宗四弟元份次子右屯卫将军允中(1012)卒。不过爱侄之卒也不妨碍真宗立后。十二月廿四日,刘德妃更正位中宫,成为刘皇后。73刘皇后当然知道真宗厚爱幼妹,她收养仁宗为己子,而仁宗又与长公主母女亲近,以长公主之通晓人情,她们姑嫂关系应该不错。相较之下,她的姊姊卫国长公主和夫婿柴宗庆却不通人情,贪婪爱货,在是年六月先后受到真宗的申诫。74
真宗册立刘皇后翌年(大中祥符六年,1013)正月十九日,真宗再将三位皇妹改封:长公主自越国长公主进封宿国长公主,卫国长公主进封徐国长公主,楚国长公主报慈正觉大师进封邠国长公主,而真宗又以婕妤杨氏(章惠杨太后,984—1036)为婉仪,贵人戴氏为修仪,美人曹氏(?—1026)为婕妤。75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长公主的同母兄荣王元俨,这时行事却率性而为,远不及妹妹的知晓人情。正月廿九日,他在侍宴宫中时却颇多言,他又请将原属姊夫石保吉的伶人、新隶教坊者作戏。到他赴北园御筵时,有伶人稍不合他意,他不但叱骂,还要捶挞。他的宫僚都不敢劝谏。见到真宗,他又请此一伶人演戏。真宗对他这样任性的行为,就大为不悦,并对宰臣言及元俨的失礼。76
长公主在这年中诞下长子李端懿,长公主这年已二十六岁,诞下第一个儿子,自然喜悦不已。李端懿比仁宗小三岁,从小便是仁宗的玩伴,表兄弟情分匪浅。据他的墓志铭所记,“为儿时,上(仁宗)在东宫,真宗命公侍研席。上尤亲爱,尝解方玉带赐之。稍长,出入宫禁,礼如家人。”77是年十一月,长公主向真宗乞请在诸州河市物免税,真宗有鉴于新晋封徐国长公主和邠国长公主的两位皇妹贪图小利的前科,怕幼妹有违条例,故于是月廿九,下诏申明长公主宅诸州河所置的舟船,只许免却各种差徭。至于关市征算的路税就如旧,不许豁免。78在这方面,长公主是循规守法,从来没有让兄长烦恼,宜乎她得到兄长的宠爱。
大中祥符七年(1014)三月廿二,仁宗已满五岁。因王旦等之请求,真宗封仁宗为左卫上将军,封庆国公,月给俸钱二百千。刘皇后早就以他为己子,而由杨婉仪保视之。仁宗这时已呼刘后为大孃孃,杨婉仪为小孃孃,却不知生母是宫人李氏。79宫内宫外的人识得利害,就没有告诉仁宗真相。作为至亲的长公主,就算知道真相,也不会透露。
是月底,长公主的七兄舒王元偁病重,真宗忧虑之余,罢游金明池。然元偁到四月廿一终于不治,得年才三十四。真宗临哭,翌日对辅臣发言出涕,悲不自胜。真宗追封他曹王,谥恭惠,废朝五日。又责降医官视疾无状。元偁之死,对真宗兄妹无疑是另一次沉重打击。值得一提的是,元偁与长公主夫妇都笃信佛教。80
六月十八日,大概因刘皇后的推许,真宗晋封杨婉仪为淑妃。史称她“通敏有智思,周旋奉顺后无所忤,后亲爱之,故妃虽贵幸,终不以为己间”,杨淑妃成为刘皇后宫中头号心腹。81为刘、杨两后妃所抚养的仁宗,本来还有一位亲姊姊妙元公主(?—1033),但她却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正月十四和她的母亲杜贤妃(?—1046)一样,自愿入道。82连唯一亲姊也入道,仁宗的少年玩伴,就只剩下姑姑长公主的儿女和几位宗室少年,说来也是很可怜的。
真宗在是年二月十五日,晋封健在的同母长兄楚王元佐为天策上将军、兴元牧,又特赐他剑履上殿和诏书不名。83真宗优礼兄长之余,又在三月初五幸六弟彭城郡王元偓宫视疾,十八日又大宴宗室,会射于禁苑中。但宗室中,先有真宗从兄保信军节度观察留后德彝(967—1015)在四月十九病卒,而到六月廿七,又有真宗从侄昌州团练使惟忠(?—1015)逝世。84不过,最令真宗沮丧的事,就是他的八弟荣王元俨,宫闱不慎,在四月廿三日,正当真宗为德彝制服发哀的同日,元俨所居的宫禁却失火,从三鼓一直至翌日亭午才被救熄,波及了内藏左藏库、朝元门、崇文院和秘阁,带来极大的损失。真宗哀叹:“祖宗所积,朕不敢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真宗在五月初三,查明是元俨的侍婢韩氏因盗卖金器,怕事发而纵火,就将不肖弟元俨之武信军节度使官罢去,并降封端王,又令他出居石保吉的故宅。85
长公主在八兄元俨宫禁失火的事可有为他说情,文献无征。不过这场大火让真宗关注起诸妹的宅第安全。八月初五,为了妥善管理诸长公主宅事务,真宗特命入内副都知张景宗(?—1022后)同管勾长公主宅及郡县主诸院公事。86
大中祥符九年(1016)二月十九日,仁宗接近七岁时,真宗命筑堂于元符观南,作为仁宗就学之所,赐名曰“资善”,又命他宠信的内臣入内押班周怀政(979—1020)为都监,入内供奉官杨怀玉(?—1022后)为寿春郡王伴读,真宗又面诫儿子不得于堂中戏笑及陈玩弄之具。两天后,又给仁宗的生母崇阳县君李氏才人的封号。另外,真宗又委朝臣户部郎中直昭文馆张士逊(964—1049)为寿春郡王友,辅导仁宗学习。87三月初四,真宗又召宗室观书于玉宸殿。翌日(初五),又召宗室宴射苑中。真宗问诸王经史,都能好好回答,教真宗龙颜大悦。88已步入晚年的真宗,家人天伦之乐,是他所珍惜的。89
外戚中素来麻烦多多的武胜军留后柴宗庆,在这年四月十二日又因从幸琼林宴,给门纠弹他违制而被罚金二十斤。90相较之下,李遵勗自从在四年前召还京师后,就循规蹈矩,没有再有犯禁。值得注意的是,他从大文豪翰林学士杨亿作诗,更追随他学佛,延高僧,开法会,为“禅悦深交”。史称他“喜读书,兼达释氏性理之臬”。长公主夫唱妇随,也去本宅东庄听高僧讲法。据王巩(1048—1117)所记,有一次李遵勗召从官宴饮,大概一时忘形,还召来军妓作乐至夜半。台官劾论他,杨亿知道此事,就告诉宰相王旦,王旦就写了一首小诗送给李遵勗,说以不能预会为恨。第二天真宗出台官弹劾李的章疏以问王旦。王旦表示知情,并以巧言为李辩解。李遵勗这次逃过罪责,正得力于杨亿和王旦的帮忙。而据王巩父王素(1007—1073)所记,其父王旦与李遵勗本有师友之谊。杨亿曾对王旦称许李遵勗,说“李侯为贵戚,好学乐善,贤侯也”。王旦于是作诗,写于红笺上送给李遵勗。据说李收到王旦的诗笺大喜,具启事谢于门下。91
李遵勗这时的官位,据他的本传所载,大概得益于数年来真宗封禅及其他大典的推恩,他已复职为左龙武军将军,领宏州团练使。92
这年的下半年,真宗是忧喜参半。先是五月十一日, 他的从侄资州团练使惟宪(979—1016)卒,得年仅三十八。真宗对这位才貌均不俗之宗室优赠安德军节度使兼侍中,追封英国公。93然后在从六月开始,蝗灾在多处州郡包括京畿、京东西、河北、江淮南至河东诸路爆发,甚至在京师头上掠过而为真宗所亲见,加上久旱不雨,以天书封禅粉饰的太平盛世给戳穿。94到九月十三,才有降雨,一直忧形于色的真宗才稍得宽怀。95另外,曹玮(973—1030)也及时给真宗捷报,九月宋军在西边击败蕃部宗哥。96长公主在这年十一月,也适时地给兄长带来难得的天伦之乐。她的长女延安郡主满七岁,获真宗恩赐冠帔,长公主就带同女儿入谢,并让女儿与她的表兄仁宗相见。长公主知礼,命女儿向侄儿下拜。但真宗要二人先序齿定长幼,才让外甥女向儿子下拜,真宗要众人明白,外甥女向儿子下拜,是序兄妹长幼而非君臣尊卑。以后凡有宴会,常让小外甥女侍坐旁,真宗对她的无比恩宠,非其他宗王及公主女所可比拟。这当然是真宗深爱幼妹所致。97
真宗在翌年(1017)改元天禧,正月举行一连串祀天、南郊大典,李遵勗等驸马先在是月初七与宰执及诸司三品、宗室、正任刺史及知杂御史以上官员陪同真宗致斋。十四日,李遵勗及王贻贞二驸马,又与皇侄守节(?—1039)以上之宗室,奉诏一同升殿陪位预听宣读天书。是月廿六,又命宰相王旦往兖州(今山东兖州)太极观奉上册宝。98二月初九,真宗加恩内外官员,他尚健在的兄弟楚王元佐、相王元偓和彭王元俨分别加官外,他的独生子仁宗也加兼中书令。99李继昌和李遵勗大概也在这时加官一级,分别晋升为奖州刺史和康州团练使。按李遵勗本官在乃父之上,他请班在父下,真宗自然同意,大概嘉他知礼。100
这年七月廿一,深受真宗信任的首任王旦多次以疾辞任,终于得到真宗的允准。本来次相向敏中(949—1020)也请罢职,但真宗不允。就在王、向二人相继求退之时,长公主的从姊夫、太祖驸马中硕果仅存的保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魏咸信,在同月廿八日在京师病逝。真宗即往他这位最尊长的从姊夫之第临哭,赠中书令,又录其孙侄,迁官者七人。101
魏咸信死后,主婿中最尊长的太宗驸马右监门卫大将军、奖州团练使王贻贞,过去一再请求补外郡试管民政,终于在十月十九日,得到真宗的同意,命知单州(今山东菏泽单县东南)。真宗在他赴任前,召见他,诫他治郡务以“和众静治”为先。102至于长公主的夫婿李遵勗,这时尚未获真宗的允许出补外郡。
这年十二月,长公主在她诞辰日,邀请她在京担任权判右金吾街仗司的家翁李继昌到其宅庆祝,她并以媳妇之礼谒拜献寿。真宗知道后,就暗中赠以袭衣、金带、器币、内殿珍果美馔助其为礼。第二天,长公主入对谢恩,真宗就询问李继昌的饮食状况,长公主奏称家翁尚健康强壮。真宗因爱妹的推荐,嘉叹之余,在同月廿四,就擢升年已七十的李继昌自奖州刺史为连州刺史,委他出知西边的泾州(今甘肃平凉泾川县)。李继昌到耆年仍得此任命,兴奋之余,在离京赴任前曾对人说:“顷岁再命延安,不克奉诏,常以为恨,今获死塞下,是吾愿也。”103李继昌在暮年能遂其宿愿,自然是他的贤媳长公主的功劳。
长公主不只孝敬家翁,也持家有道,对人又宽厚。李遵勗非常好客,他的宾客都是一时的贤士,每逢李府宴客,长公主都亲自视理宴会之饮食,务必宾客尽欢。她处事明察,曾有贼盗偷入驸马府,真宗得报,即命有司拘捕嫌疑者。长公主怀疑所拘的并非真盗,就请真宗释放被系捕的人,而她自己就用自己的钱募人侦查,果然获得真盗。盗贼本来依法当死,她又请真宗免其一死。她的德行深为人所赞美。104
一踏入天禧二年(1018),真宗看来心情很好,他在正月初一便幸元符观,然后宴宗室于仁宗读书的资善堂。六天后(初六),臣下又奏报芝草生于真游殿和刘皇后所居的崇徽殿,
真宗见此祥瑞,就作诗歌示宰相王钦若等。十一日后(十七),真宗又再幸元符观和资善堂,宴从臣和仁宗之寿春郡王府官属,真宗又出示群臣他所作的赐寿春郡王《恤黎民》等歌、《元符观资善堂》等记颂,另外又向王钦若等出示仁宗所作的诗集和笔翰。105王钦若迎合真宗的心意,大大吹嘘仁宗的德行,请真宗加封仁宗贵爵。真宗于是在二月初三,再授仁宗为建康军节度使封升王并加太保。翌日(初四),再以仁宗的宫僚寿春郡王友张士逊、崔遵度(954—1020)并为升王府谘议参军,左正言晏殊(991—1055)为记室参军。就在真宗为儿子配置宫僚高高兴兴的日子,唯一扫兴的是,就在初四晚上宗室蔡州团练使德雍宅起火,延焚数百间。真宗命御史张廓查究,查出是德雍子供奉官承亮的屋舍起火,而起火原因是承亮的婢女陈氏留下火种所致。真宗大概心情好,对承亮及其婢只轻责。德雍奉表待罪,真宗也诏释不问。106
德雍儿子婢引致这场大火,却令长公主的六兄徐王元偓当时受惊而中风,甚至不能言语,真宗忧心不已,先后四次亲临省视。然到五月初三,元偓终于不治,得年才四十二。真宗临奠恸哭,废朝五日,赠元偓太师尚书令,追封邓王,谥曰恭懿。他下葬日,真宗又亲制挽词。稍后,又取他的生平歌诗、文记编为六卷及墨迹三卷,并亲制二序,藏之秘阁。107长公主又丧一兄长,除了真宗外,她的亲兄尚在的,只有长兄楚王元佐和八兄彭王元俨。
真宗在六月廿八日,加恩刘皇后已殁的父亲刘通和母亲庞氏。诏赠刘通太师尚书令,谥武懿;庞氏赠徐国太夫人。并令张士逊具卤簿鼓吹护葬二人于祥符县的邓公原。真宗亲制祭文置灵坐之右,而刘皇后亲临祭奠。108长公主依制当会出席皇嫂父母之葬礼,并尽礼致哀。
真宗安抚了刘皇后后,就应群臣之请,在八月十五日正式册立仁宗为皇太子,并赐名赵祯。因册立太子,大赦天下,宗室及文武百官均加恩。宗室中最尊的楚王元佐在廿五日兼加兴元牧,彭王元俨加太傅,为永清、横海节度使,进封通王。而三位健在的长公主也加封:徐国长公主进封福国长公主,邠国长公主进封建国,长公主就而自宿国长公主进封鄂国长公主。九月初二,真宗又诏皇太子月给钱二千贯。同月初六,为表示太子需学谦逊,就不许宗室德雍所请向太子下拜的请求。109
真宗为了栽培仁宗,可说是费尽心机。除了安排好的师傅和方正的宫僚外,也给仁宗安排年龄接近的玩伴。长公主的长子李端懿,就是真宗选中的太子玩伴。据欧阳修所记,就在仁宗正位东宫时,真宗就命李端懿侍候仁宗于研席,所谓“陪太子读书”。因李遵勗及长公主管教甚严,并聘名师教导,李端懿“于其家法习见安行,不待教告”,欧阳修吹嘘他“少笃学问,长而孝友”,又记他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喜为诗,工书画,至于阴阳、医术、星经、地理无所不通”。从另一角度去看,仁宗这个小表弟兼玩伴,可以说自幼就是一个机灵讨人喜欢又多点子的聪明人,难怪仁宗喜欢他,“上尤亲爱,尝解方玉带赐之”。大概李端懿大得真宗欢心,他才满七岁,即天禧三年(1019),就获真宗授如京副使。110他的二弟李端愿,相信稍后也有陪伴兄长入宫与仁宗一起读书玩乐。111
天禧三年初,长公主的家翁李继昌在泾州忽然中风,李遵勗闻讯,不待真宗批准,就离京探视。真宗不但没有怪责他,还派人令他驰驿前往,并且立刻差使者及御医前去诊治,又取宝丹封赐之,并许李继昌坐肩舆还京师医治。但使者未抵泾州,李继昌已于三月初四卒于泾州。真宗即命中使护其丧归。李遵勗扶父灵返京后,上表自劾擅离京师之罪。但真宗没有降罪,还派辅臣抚慰他。又恩恤李家,录李继昌其他儿子官职。112真宗如此恩待李家,自然是看在爱妹份上。对于家翁逝世,长公主自然克尽媳妇之礼。
在李遵勗夫妇守制期间,宋廷已酝酿大变。真宗自觉病情渐重时,先在四月十二日召判永兴军府(长安,今陕西西安)的元老重臣寇准回京,准备接掌相位,辅助太子。而刘皇后也趁真宗有病,开始安插她的人马于禁军中。五月初三,真宗听刘皇后的推荐,任命她认为兄长的洛苑使勤州刺史刘美(962—1021),自同勾当皇城司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而刘皇后另一心腹泰州防御使夏守恩(?—1037)就自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擢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控制禁军的上四军。二人在七月十七再分别迁马军都虞候和殿前都虞候。一月后,二人再分别权领马军司和权领殿前和步军司。刘皇后将禁军三衙的指挥权牢牢地控制于手中。113
王钦若在六月初九失宠罢相。四天后(十三),真宗任命回朝的寇准和丁谓分别为次相及参知政事。丁谓本来想巴结寇准,但寇准一回朝便公开奚落丁谓。真宗新任命以辅助仁宗的一对宰执一开始便心存芥蒂,刘皇后在旁已虎视眈眈,宋廷从此多事。114是月廿九日,真宗的从妹、秦王廷美长女长清郡主(?—1019)卒,真宗伤痛之余,特临奠废朝,先天节群臣上寿,真宗也下诏不举乐。真宗又录郡主二子官,并迁其秩。于真宗和长公主而言,郡主之丧自然又是叫人伤感之事;但比起山雨欲来的政局,这事又似是无足轻重了。115
十一月十九日,真宗举行南郊大典,并大赦天下。十二月初九,真宗给宰执辅臣及百官加官。长公主的八兄元俨进封泾王,而她的长子李端懿大概也在这时获授如京副使。值得注意的人事变动是,与寇准不睦的丁谓从参政升授枢密使,寇准另一对头曹利用也授枢密使。而两天后,真宗又委周起(971—1028)和任中正(961—1026)并为枢密副使。到天禧四年(1020)正月十三,真宗又召西边有功的名将曹玮回朝,授签署枢密院事。新任的三员枢臣中,周起与曹玮与寇准亲近,任中正与丁谓友好。丁谓与曹利用为了抗衡寇准,不久便投靠刘皇后。116
天禧四年正月十七,真宗仍如常往元符观及资善堂查看仁宗的学业。但到二月初一,不到半月,真宗却“不豫”,只能视事于长春殿。偏偏在差不多两个月后,在三月廿八日,虽久病却在政治上仍举足轻重的首相向敏中病逝。117四月初九,与李遵勗亦师亦友的杨亿,因翰林学士承旨晁迥(951—1034)求解职,获真宗复任为翰林学士。118他一向与王旦和寇准亲近,复入翰苑,掌起草诏令之权,却不免卷入往后的政争。六月十六日,真宗听了刘皇后的姻亲兼心腹翰林学士钱惟演一面之词,糊里糊涂地把寇准罢免。本来真宗答应寇准以仁宗监国,而由寇准等为辅政,并逐走丁谓等。寇准已找杨亿代拟表,请太子监国。偏偏寇准自己在酒后泄漏此大事,让丁谓及曹利用知道。二人的靠山正是刘皇后,在刘皇后的授意下,钱惟演在真宗神志不清下对寇准发动攻击,说他专权任事。真宗忘记以太子监国,是他答应寇准的,结果依从钱的建议,罢了寇准相位。不过,真宗又授寇准太子太傅封莱国公,仍留在朝中,宠信未衰。七月十二日,真宗便又召寇准与宗室、近臣等观禁苑的嘉谷,又宴于玉宸殿。119
同月十七日,真宗听了钱惟演的意见(其实是刘皇后的意见)后,以一贯的平衡术,擢任仁宗所喜的参政李迪为相,接替寇准之缺。但两天后,又接受钱惟演的建议,将丁谓自枢密使擢升为首相,而冯拯(958—1023)和曹利用留任枢密使。真宗却故意留下寇准,许他入对议事。丁谓等深受威胁下,便授意刘皇后的心腹客省使杨崇勋(976—1045)在是月廿五首告与寇准亲近、又是东宫都监的内臣周怀政谋反。在曹利用控制下,虽然由曹玮主持审讯,最后周怀政被定死罪,被杀。并且丁谓等以周怀政谋叛之事牵连寇准,同月廿八,寇准被降授太常卿知相州(今河南安阳),八月初五再贬知安州(今湖北孝感安陆)。廿三日,再以属下朱能之叛贬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司马。与寇准亲近的朝臣尽被贬责。杨亿因丁谓爱才,方幸免于贬。据宋人所记,有人(刘皇后最大嫌疑)想借周怀政谋叛事牵连仁宗,当时真宗也“意惑之”。幸得李迪善言化解,真宗才没有做出废黜仁宗的傻事来。这次为刘皇后除去寇准立下大功的钱惟演,在八月初六,就获擢为枢密副使。真宗同日又复任王曾为参知政事,而任中正也升授参政。120
在这场翻天覆地的政变中,李遵勗和长公主是否完全置身事外?据《东轩笔录》所载,李遵勗与李迪、杨亿、曹玮及盛度都赞同寇准仁宗监国的计划。121李遵勗后来没受牵连,相信是丁谓顾忌李是长公主夫婿。另一方面,刘皇后与长公主夫妇都奉佛,共同信仰也让姑嫂二人多一点亲近。值得注意的是,钱惟演次子钱晦(?—1063后)后来娶了长公主的长女延安郡主。看来刘皇后对长公主是采拉拢的手段。上文曾交代,真宗一度有废太子之意,赖李迪善言化解。笔者相信长公主在这件大事上当会竭尽其力帮助爱侄,力谏兄长不要听信离间他父子感情的谗言。122
这年九月初八,真宗病体稍愈,恢复在崇德殿视事。据僧释则全(?—1045)的记载,李遵勗在此时向真宗委曲奏请,赐和他及杨亿交好的四明法智尊者金知礼(960—1028)大师号,真宗准奏,特赐他“法智大师”。是月廿二,长公主的姊夫知徐州的王贻贞在决河浸徐州时,率军民作坚堤城南,得以捍水患。京东劝农使将他的功绩奏上,真宗诏奖之。王贻贞治郡有功,为外戚挣了面子,都是教真宗喜悦之事。123十月初五,真宗御正阳门观酺,仁宗侍坐共五日。真宗自病发以来,罕有临幸。这次他公开活动,暂时稳定了人心。124
真宗在十一月十八对辅臣喜称他寝膳已渐康复,又表示仁宗年德渐成,而助他处理朝政的刘皇后又素来贤明,临事平允,甚可托付而大表安慰。他说有意让仁宗“莅政于外,皇后居中详处”。真宗以为政事已回复正轨,却未料到宋廷权争并未因寇准等被贬而稍息,丁谓继逐去与寇准亲近的两员枢臣周起和曹玮后,又在十一月以巧计激怒一直尽力保护仁宗而开罪了刘后的李迪,令他糊里糊涂地被罢去相位。王钦若偏偏在这时回朝,以为可以乘机重邀真宗及刘皇后的宠信而复相。不过,一向以诡计打击政敌的王钦若,却斗不过以前的党羽、后来反目成仇的丁谓,而再被赶出京师。当李遵勗夫妇担忧仁宗无援而储位不保时,十二月初一,他们的挚友杨亿却病卒,对他们的打击可谓不轻。李遵勗特为杨亿制服并为他料理家事,葬杨亿于许州(今河南许昌)之具茨山。据《东轩笔录》所载,杨亿临终时,还将当日他所撰仁宗监国的诏诰及此事的始末经过,交给李遵勗收藏,作为他日为寇准及他们获罪昭雪的凭证。125这年的闰十二月初,真宗又发病,因饵药泄泻,在前后殿均罢奏事。到了月底(廿九),才力疾御承明殿,召丁谓等谕他们好好辅助尚未成年的仁宗。真宗又谕自今有大政,可以召入内都知参加会议,然后闻奏。真宗还以内有刘皇后在内廷辅助,应该无忧。丁谓满口答应,安慰真宗好好休养。但朝臣都明白仁宗虽然听政于资善堂。但什么事都由刘皇后裁决,仁宗的地位其实不稳。亲近仁宗的人包括长公主等皆以为忧,幸而王旦和寇准素来器重的参政王曾找到机会,向钱惟演申明一掷地有声的道理,他说:“太子幼,非中宫不立,中宫非倚皇储之重,则人心亦不附。后厚于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乃所以安刘氏也。”王曾的话代表了主流朝臣的意向和态度,他们可以支持刘皇后掌权,条件是不能摇动仁宗的地位。王曾极有智谋,他并不像寇准和李迪选择和刘皇后集团针锋相对,为了保护了仁宗,他愿意妥协,愿意向刘皇后输诚。钱惟演马上向刘皇后禀报王曾极其重要的话。刘皇后衡量利害,知道无法撇开王曾等朝臣而独揽大权,就接受王曾的建言,对仁宗亲善,于是“两宫由是益亲,人遂无间”。126刘皇后自此也对王曾另眼相看。刘皇后对仁宗不再猜忌,自然是宿国长公主等所乐见的。
天禧五年(1021)正月开始,真宗的健康稍为好转,整个正月里,真宗既能够在延庆殿和承明殿接见及宴请辅臣,又能出席庆祝正旦而邀请文武臣僚、辽使参加的锡庆院春宴。真宗还前往启圣院太宗神御殿祭告亡父,稍后又撰《御集》、《圣政纪》二序并出示辅臣。为了庆祝真宗康复,宋廷又下诏减免秋税,权罢滑州修河,另天下死罪者降等,流罪以下释放。127二月,他又有雅兴召辅臣观书于龙图阁,稍后又以蕊珠、群玉两殿及天章阁上梁,宴近臣于承明殿。三月初,他又御正阳门观酺。稍后又以他的御集和御书奉于刚落成的天章阁,宴辅臣于阁下。又以天章阁成,给丁谓以下的辅臣加官晋爵。128朝局似乎稳定之余,真宗在四月初二,以刘皇后亲信的内臣内殿崇班雷允恭(?—1022)为皇太子宫都监,同管勾资善堂、左右春坊司事,填补周怀政先前的职位,成为仁宗的大管家。129委任雷允恭担此重任,究竟是真宗本人的主意,还是刘皇后控制仁宗的手段?笔者认为以后者居多。据《长编》所记,真宗后来对辅臣言及,“太子动息,后必躬亲调护;暂去左右,则继遣询问,至于乳保、小臣,皆择谨愿岁久者,旦夕教其恭恪。”从正面去看,刘皇后可说是尽心保育仁宗,但从另一面去看,刘皇后对仁宗一举一动都加以监察,很难说不是一种控制手段。130
是月十三日,仁宗十二岁生辰,宴宫僚辅臣于资善堂。丁谓等事后奏报真宗,吹嘘仁宗“天姿英迈,好学不倦,亲写大小字示臣,天然有笔法”。而真宗继在四月召集群臣往天章阁观书并宴于群玉殿外,五月初一又御崇政殿,观录京城系囚,下令死罪以下并减一等。七月初三,真宗又往谒他供奉天书的玉清昭应宫。131
在天禧五年的前半年,大概李遵勗也随着群臣参加真宗亲临的宴会。至于长公主,可能也费神于教导延安郡主和李端懿兄妹,并且抚育尚年幼的次子李端愿。真宗倒没有忘记给他的亲妹加恩,八月初五,枢密院奉真宗之意,以皇亲诸宅置船,长公主二,郡县主一。允许长公主等在京师诸河购物,豁免其差拨费用。真宗是月值得欣慰的事,是担任洺州(今河北邯郸永年县东南)团练使的驸马王贻贞于是月十一上奏诸州捕盗的问题,说得条理分明,足见他治郡勤勉,留心政务。然而,权倾朝野的刘皇后在是月却遭到沉重的打击,她赖以控扼禁军的心腹马军都虞候刘美,在是月十八病卒。真宗对刘美恩恤甚厚,赠太尉、昭德军节度使,并官给葬事。真宗又擢升他的儿子刘从德(1008—1031)自殿中丞为供备库使,刘从广(1021—1076)自供奉官为内殿崇班。刘氏旁亲数人也加以迁补官职,又追封刘美亡妻宋氏为河内郡夫人。132刘美的两个儿子年幼其官小,对刘皇后巩固权力并不起作用。这对于保护仁宗的人来说,刘美在这关键时刻死亡,未尝不是天助。
真宗的健康到十月后又逆转,不能正常地视事,丁谓等请他五日一御便殿,朔望才坐朝,春秋大宴及赐群臣会就止于内廷的锡庆院举行。庆节和上寿,就改由仁宗押文武班。真宗只好接受臣下体恤他的安排。丁谓在十一月十三日,趁着真宗有病,又使出巧计,将在洛阳的对头王钦若骗来京师疗疾,然后又责他擅离职守,十七日,将他重贬为司农卿,分司南京(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133丁谓以为倚仗刘皇后的支持,就可以把他的政敌一一打倒。
长公主没有想到,兄长才在翌年(1022)正月初一改元乾兴,并在十三日命仁宗带同师傅和宫僚朝拜启圣院的太宗神御殿。他在十七日还御东华门观灯。到二月初一,更御正阳门,并以改元大赦天下,恩赏悉依南郊大典例。初四,他又接受群臣所上尊号“应天尊道钦明仁孝”。初五,下诏内外官并加恩。长公主和群臣大概以为真宗可以带病延年几时,但十天后(十五),当真宗召对宰相于寝殿东偏时,忽然疾作。四天后(十九)真宗崩于延庆殿。仁宗即位,尊刘皇后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因仁宗年方十三,不能亲政,大权就由刘太后执掌,开始了她摄政掌权十二年的时代。134至于长公主夫妇,就小心翼翼与他们厉害的皇嫂周旋,暗中保护侄儿小皇帝。
(未完待续)
后记:
本文初稿在2013年5月3日至4日在台北东吴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史学与文献学学术研究会”上宣读,蒙担任本文评论人的黄启江学长赐予宝贵意见,现据之加以修改,谨向黄学长致谢忱。
2013年8月25日香港理工大学
1、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一章第三节 宋代的公主与驸马,第90-121页。
2、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9月版),第八章第一节宗女荫补制度,第190-208页。又游彪另有一文讨论公主及其亲属的仕途,参见游彪:《宋代特殊群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版),公主及其亲属的仕途,第48-69页。
3、王珺:《宋代公主生活考略》,(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版);任传宁:《略论宋代公主──兼与唐代公主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版)。按两篇硕士论文内容有不少地方重覆,又二文均论及宋代驸马的情况。
4、目前在不少文学作品、影视戏剧都以柔福帝姬为题材。唯学术著作则较为少见。王曾瑜教授考论高宗(1107-1187,1127-1162在位)生母韦太后(1080-1159)之事迹时,曾旁及柔福帝姬真假的问题。参见王曾瑜:《宋高宗生母韦氏》,收入王著:《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608-623页,有关柔福帝姬的事迹考述,见第622-623页。至于近期的研究,可参见张明华:《南宋初年假冒宗室成员案发覆》,见《宋都开封与十至十三世纪国史国际学术研究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2012年8月版。
5、本文主角献穆大长公主初封万寿公主,真宗继位后屡封万寿长公主、隋国长公主、越国长公主、宿国长公主、鄂国长公主及冀国大长公主。仁宗即位后,晋位冀国、魏国大长公主,她在皇祐三年(1051)薨时追封齐国大长公主,谥“献穆”。因此之故,宋人笔下常称他为“齐国献穆大长公主”。徽宗后改封为荆国大长公主,政和年间又改封献穆大长帝姬,后恢复荆国大长公主之号,故《宋史》本传以荆国大长公主称之。为免称呼混乱,本文之前言及余论即以她最后获赐之谥号“献穆大长公主”称之。她被宋人所称誉之处,下文将会交待。参见脱脱(1314—1355):《宋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11月版),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濮王允让》,第8708页;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荆国大长公主》,第8774-8775页;李(1161—1238):《皇宋十朝纲要》,收入赵铁寒(1908—1976):《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年 1月版),卷二《太宗》,叶三上;徐松(1781—1848)(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1936年本),《帝系八之十六》。
6、除了黄启江学长外,不少研究宋代佛教史的学者,都注意李遵勗在弘扬保护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贡献。有关李遵勗与佛教的相关研究,可参阅Chi-chiang Huang(黄启江),Experiment in Syncretism:Ch’-Sung(1007—1072)and Eleventh-Century Chinese Buddhism,(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Ph.D.Dissertation,Unpublished,1986),Chapter2,pp.71-89;杨曾文:《宋元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七章第二节 北宋驸马都尉李遵勗和禅宗,第536-547页。
7、道济是李遵勗次子李端愿的玄孙,关于道济的生平,可参阅许尚枢:《济公生平考略》,载《东南文化》1997年第3期(总117期),第80-86页;黄夏年:《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考释》,原文于2007年5月8日至10日之“海峡两岸济公文化研究会”宣读,现发表于世界宗教研究网站(http://ziyi.qikan.com)。此条资料蒙黄启江学长提示,谨此致谢。
8、李遵勗的祖父是太祖(927—976,960—976在位)的开国功臣、枢密使李崇矩(924—988)。李遵勗的父亲李继昌(948—1019)本来是太祖属意的主婿,后来因李崇矩不愿而罢。他屡有战功,后官至左神武大将军。参见《宋史》,卷二百五十七李崇矩附李继昌传,第8952-8956页。又北宋初年的另外一显赫外戚将门,由太祖的开国功臣、枢密副使李处耘(920—966)起家,因其女太宗明德李皇后(960—1004)成为外戚,而由其二子李继隆(950—1005)、李继和(963—1008)立功成名,也出于潞州上党。这两个潞州上党外戚将门都是北宋前中期的显赫世家。李处耘一家的事迹,笔者有专著讨论。可参阅何冠环:《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13年5月版)。
9、《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周王元俨附允初传》,第8707页;李焘(1115—1184):《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8月至1995年4月),卷一百十二,明道二年四月己未条,第2612-2613页;卷一百十七,景祐二年十一月乙巳条,第 2763 页;卷一百三十七,庆历二年闺九月癸酉条,第3295页;苏辙(1039—1112)撰,俞宗宪(点校):《龙川别志》(与《龙川略志》合本)(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4月版),卷上,第78-79页。据李焘所考,允初生于天圣七年(1029),即使他稍长,也与仁宗的年龄有一段距离,不可能有什么亲密的感情。至于吕夷简所以反对将允初留在宫中陪伴仁宗,是担心刘太后有将允初取代仁宗之意。另太宗长子楚王元佐之长孙宗颉幼时亦侍仁宗于东宫,但他未及赐名便夭亡,也谈不上与仁宗有任何感情。
10、汪圣铎:《宋真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一章第四节 真宗的姊妹们,第14-16页。
11、考《皇宋十朝纲要‧太宗》所记太宗七位公主的长幼次序与《宋史‧公主传》及《宋会要辑稿‧帝系八‧公主》略有出入。《皇宋十朝纲要‧太宗》之次序是滕国大长公主、徐国大长公主、扬国大长公主、雍国大长公主、卫国大长公主、邠国大长公主、荆国大长公主。另外,《宋大诏令集》,则称卫国大长公主为真宗的“皇第七妹”。据此,《宋史》和《宋会要辑稿》所记太宗七女的次序当较《皇宋十朝纲要》可信。又《宋大诏令集》又称徐国大长公主为太宗的“皇第四女”似乎太宗尚有没有名号的两名女儿,在滕国大长公主后,而在徐国大长公主之前。又除了本文主角荆国大长公主的寿数及卒年确知外,只有后来出家的卫国大长公主知其寿数及卒年,其他五位公主只知卒年而不知其寿数,也就不知其生年。至于太宗长女滕国大长公主早夭,生卒年及寿数均不载。又除了确知扬国大长公主及卫国大长公主的生母为太宗臧贵妃(?—1022 后)外,其他五位公主的生母均不详。参见《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宗七女》,第8773-8775页;李(1161—1238):《皇宋十朝纲要》,收入赵铁寒(1908—1976)(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1月版),卷二《太宗》,叶一下至二上、三上;《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八、九、十、十六》;不著撰人(编)、司义祖(点校):《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10 月版),卷三十六《皇女一‧封拜一》、《皇第四女蔡国公主进封魏国公主制‧淳化元年》、《皇第七妹陈国长公主封吴国长公主号报慈正觉大师制‧大中祥符二年八月癸卯》,第191页;文莹(?—1078后)著,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与《玉壶清话》合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7月版,卷上,第17-18页。
12、《长编》,卷七十,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丁亥朔条,第1579页;卷一百七十,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5页。
13、上文注已提及,徐国大长公主被称为太宗的“皇第四女”,似乎在她之前尚有两个姐姐。即是说太宗可能原本有九个女儿,两个没有名号而失载。不过,我们无从判定,徐国大长公主被称为“皇第四女”,是与太宗的儿子一起按长幼而排,还是只按太宗的女儿长幼而定?参见《宋大诏令集》,卷三十六《皇女一‧封拜一》、《皇第四女蔡国公主进封魏国公主制‧淳化元年》、《皇第七妹陈国长公主封吴国长公主号报慈正觉大师制‧大中祥符二年八月癸卯》,第191页;《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宗七女》,第8773-8775页。
14、据《长编》所记,公主的家翁李继昌在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前以左神武大将军、奖州刺史权判右金吾街仗司。长公主生日,就请他过府迎拜献寿。是条记载系于天禧元年十二月戊子条,疑长公主的生日在十二月。参见《长编》,卷九十,天禧元年十二月戊子条,第2090页。
15、《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周恭肃王元俨》,第8705-8706页;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荆国大长公主》,第8774页;《皇宋十朝纲要》,卷二,叶一下(第40页);《长编》,卷一百十一,明道元年十月戊午条,第2591页;卷一百三十五,三月庚申条;卷一百七十,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考方贵妃初封新安郡君,天禧二年(1018)九月晋美人。乾兴元年(1022)四月进婕妤。天圣九年(1031)十一月进昭媛。她的卒年月阙。明道元年(1032)十月赠太仪。二年(1033)十一月,因荆国大长公主之请,赠德妃,庆历四年(1044)九月赠淑妃,最后赠贵妃。又《宋史》元俨本传及《长编》称他的生母是王德妃,推据《皇宋十朝纲要》,太宗妃子中并没有王德妃。不知是《宋史》及《长编》将方贵妃讹写为王贵妃,还是《皇宋十朝纲要》漏记王昭媛之名,待考。
16、《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汉王元佐》,第8693页;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荆国大长公主》,第8774页;《长编》,卷一百七十,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5-4086页。
17、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第93-94页。
18、洪迈(1123—1202):《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版),《斋三笔》第十四卷《夫人宗女请受》,第582页。据洪迈所记,仁宗起初要定公主俸料钱,就询问他的姑娘万寿公主(献穆大长公主),她起初不肯说,仁宗问之再三,才说出当初只得五贯钱。
19、《湘山野录》,卷上,第17-18页;《皇宋十朝纲要》,卷二,叶三上(页43);《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宗卫国大长公主〉,第8774页;据文莹所记,寿昌公主俗寿三十八。按她卒于天圣二年(1024)五月,则她当生于雍熙四年(987),只比献穆大长公主长一岁。端拱只有两年,若据《湘山野录》所记,她在端拱初年(988—989)随太宗幸延圣寺许愿为尼,最多只有三岁,此事的确实性待考。
20、《长编》,卷三十三,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条,第740-742页。关于元僖被宠妾张氏错手下毒致死,及后来他被揭发涉嫌曾暗中施行巫术,加害父兄之事,可参见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10月版),第33-34页。
21、《长编》,卷三十八,至道元年八月壬辰至十月乙亥条,第818-821页。
22、《长编》,卷四十一,至道三年二月辛丑至五月甲戌条,第861-866页。关于太宗晚年储位的争夺,以及真宗被册为太子后的险恶环境,以及吕端等如何挫败李皇后废立真宗的阴谋,可参见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36-40页。
23、长编》,卷一百七十,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6页。
24、《宋史》,卷六《真宗纪一》,第 104-105 页;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 大祖六女、太宗七女》,第 8772-8774 页;《长编》,卷四十一,至道三年五月丁亥条,第 866 页。按太祖的三位公主早就获国封,真宗在是日就晋封他的两位从姊秦国公主、晋国公主为秦国长公主和晋国长公主,辈分属于真宗从妹的齐国公主就改封为许国长公主。至于他的四位亲妹因尚未出阁而未获国封,故宣慈公主(扬国大长公主)晋宣慈长公主,贤懿公主(雍国大长公主)晋贤懿长公主,寿昌公主(卫国大长公主)晋寿昌长公主,万寿公主(荆国大长公主)晋万寿长公主。考太宗的长女滕国大长公主、二女徐国大长公主及三女邠国大长公主已在太宗朝先后去世,真宗在这时没有追封滕国大长公主,却追封徐国大长公主自魏国公主为燕国长公主(按:徐国大长公主是哲宗后来的加封),邠国大长公主为曹国长公主(按:邠国大长公主在太宗朝出家为尼,号员明大师,她在太平兴国八年卒,生时没有得到公主的封号)。又按万寿公主的封号当为太宗所赐,真宗即位后晋长公主。顺带一提,真宗在晋封姊妹为长公主翌日(廿四),才册封秦国夫人郭氏(976—1007)为郭皇后。
25、《湘山野录》,卷上,第17页。考《湘山野录》这条所记的申国大长公主即寿昌长公主及卫国大长公主。
26、《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三十九》;《宋史》,卷二百五十《王审琦传附王承衍传》,第8817-8818页;《长编》,卷四十七,咸平三年七月庚子条,第1022页。按《宋史‧王承衍传》以王承衍在咸平六年以疾求罢节钺,未几卒,年五十二。显然将咸平元年讹写为咸平六年。考《长编》记,王承衍妻秦国长公主在咸平三年七月廿五,便请为王承衍置守冢五户。可见王承衍早在咸平三年前已卒。《宋会要》记王承衍卒于咸平元年七月盖得其实。
27、太祖许国长公主是魏咸信(949—1017)妻,她是真宗朝第一位逝世的长公主。又真宗的从弟、叔父秦王廷美(947—984)的第九子左武卫大将军德愿(976—999)也在咸平二年闰三月庚寅(初七)卒,得年二十四。参见《宋史》,卷六《真宗纪一》,第108-109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魏王廷美》,第8670页。
28、《长编》,卷五十二,咸平五年五月戊戌条,第1130页;卷五十四,咸平六年二月丙子条,第1180页;《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21页;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宗七女‧扬国大长公主、雍国大长公主》,第8773-8774页。柴宗庆是太宗朝枢密使柴禹锡(943—1004)孙,而王贻贞则是太祖朝宰相王溥(922—982)孙。
29、《长编》,卷四十七,咸平三年四月壬申条,第1014页;卷五十三,咸平五年十一月己酉条,第1163页;卷五十四,咸平六年四月辛巳条,第1190页;《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21页;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悼献太子》,第8707页。周王的生母章穆郭皇后可说是连遭不幸,他的二兄西京左藏库使郭祟仁(?—1000)在咸平三年四月廿五卒,三年后她的独子信国公玄祐又夭亡。玄祐是真宗的次子,唯其长兄温王禔早夭,故在咸平六年时,他是真宗的嫡长子,只差未正式册封为太子。他在咸平五年十一月十八才封左卫上将军信国公,五个多月后却夭亡。他之死对真宗和郭皇后自是打击甚大。真宗追封他为周王,谥悼献。
30、德润是真宗叔父秦王廷美第七子,《宋史》本传称他颇好学而善为诗。卒年三十九,赠应州观察使,追封金城侯。元杰是真宗五弟,长公主的五兄,真宗即位后自吴王改封兖王,《宋史》本传也称他颖悟好学,善属词又工书法。他在咸平六年七月暴卒,得年才三十二。他卒时,真宗亲临其丧,哀动左右,废朝五日,追封安王,谥文惠。同年九月初二,真宗又下诏以元杰之丧,秋宴不举乐。参见《长编》,卷五十五,咸平六年七月癸丑条,第1208页;九月己丑条,第1211页;《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21-122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魏王廷美传附德润传》,第 8674 页;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越王元杰》,第8700-8701页。
31、《长编》,卷五十五,咸平六年十一月甲戌至戊寅条,第1221页。
32、《长编》,卷五十六,景德元年正月乙未条,第225-1226页。
33、《长编》,卷五十六,景德元年三月丁酉至己酉条,第1232页;四月丙辰条,第1233页;《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24-125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魏王廷美传附德钦传》,第8674页。真宗对嫡母明德李太后病情加重时,就忧形于色,言必流涕。太后逝世,史称他缞服恸哭见群臣。然而李太后曾有废立真宗的重大嫌疑,史书所记真宗之哀伤,叫人怀疑真情有多少。对于亲妹之丧,史称真宗恸哭不胜哀。那应该是真情流露的。考真宗快要北征前,曾在是年十月癸巳(十三)幸郑国长公主第拜祭。又德钦是真宗叔父廷美第六子,卒年三十一,赠云中观察使,追封云中侯。辈分上他也是长公主的从兄,他也是得年不永。
34、《长编》,卷五十七,景德元年八月戊寅条,第1253页;九月丙午条,第1259页。按鲁国长公主的家翁镇宁军节度使柴禹锡在景德元年八月廿六日卒。
35、《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23-126页。又李继迁族兄李继捧(赵保忠)亦于景德元年六月十七卒。
36、《长编》,卷五十八,景德元年十一月戊辰至十二月丙戌条,第1282-1292页;十二月乙未至丁酉条,第1297页。
37、《长编》,卷五十八,景德元年十二月丁酉条,第1297页;卷六十二,景德三年三月乙巳条,第1391页;杨亿:《武夷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六〈潞州新敕赐承天禅院记〉,叶二十一下至二十四上。据杨亿所记,李崇矩笃信佛教,“奉身甚约,事佛尤谨。生平饭僧七十万,造千佛像。修绀殿以严宝剎,饰琅函以秘金文。又以方牍,摹印《金刚》、《上生》等经,施于四众。山门禅苑,多所缮完;什器道具,率用营置。”而李继昌一再请求杨亿为文以志此事,于是杨亿在景德二年四月初八写就这篇记文。
38、《长编》,卷五十九,景德二年二月癸未条,第 1315-1316 页;卷六十,景德二年五月庚戌条,第1334页。
39、《长编》,卷六十一,景德二年八月庚辰至丁亥条,第 1356-1357 页;八月乙未条,第1359页;九月甲寅条,第1364-1365页;《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29页;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商王元份》,第8699页。考元份在这年五月十二病重,真宗曾亲往视疾。元份死后,真宗在伤痛之余,将元份悍妬不仁之妻李氏削国封置之别所,而原为元份担任东京留守时的官属的翰林学士晁迥(951—1034)、雍王府记室参军、兵部郎中杨澈、祠部郎中朱协均以辅导无状而被贬官。又《宋史·真宗纪》以元份卒于八月初二。
40、《长编》,卷六十一,景德二年十月乙酉条,第1369-1370页。
41、《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30页;《长编》,卷六十二,景德三年二月丁亥条,第1387-1388页。
42、《长编》,卷六十三,景德三年五月己未条,第1402页;《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30-131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魏王廷美诸子》,第8671页。德恭是真宗叔父秦王廷美的长子,字复礼,长真宗六岁。他在景德三年二月初一发病,真宗亲往北宅视疾,到五月十六德恭病笃,真宗再往视疾,两天后德恭即病亡。
43、《长编》,卷六十五,景德四年正月癸丑条,第1442页;《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32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魏王廷美诸子》,第8674页。德钧是真宗叔父秦王廷美第五子,字子正,史称他性和雅,善书翰。他生年不卒,大概得年三十余,份属真宗从弟。在景德三年十二月发病,是月廿四真宗曾往北宅视疾。真宗追封他安乡侯,赠河州观察使。
44、《长编》,卷六十五,景德四年四月辛巳至乙未条,第1452-1454页;六月乙卯条,第1464页;《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33页;卷二百四十二《后妃传上‧真宗章穆郭皇后》,第8611-8612页。史称郭皇后因独子周王夭折,哀伤成疾而不起。又有司初谥郭皇后为庄穆皇后,仁宗时才改章穆。
45、《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后妃传上‧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第8612-8613页。
46、真宗先后在景德三年四月初二及十二月廿四曾幸秦国长公主第。景德四年十月廿六,秦国长公主请扩大她一家修行的干明寺内的无量寿院。不过这次真宗以要求扩大的步廊是寺众出入之所,才没有答应。而晋国长公主就一直为亲属求恩,景德四年十二月初十,她便求得真宗封其夫石保吉的庶女为乐陵郡主。参见《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30、132页;《长编》,卷六十七,景德四年十月己未条,第1501页;十一月戊子条,第1508页;十二月壬寅条,第1511页。
47、关于真宗天书封禅的闹剧的始末,学者论述者甚多。可以参阅汪圣铎:《宋真宗》,第四章 天书降,封禅行,第87-115页;第五章 圣祖降,崇道教,第116-150页。
48、《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36页;卷一百二十四《礼志二十七》,第 2902 页;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祖魏国大长公主》,第8772页;卷二百五十七《李继和附传》,第8974页;《长编》,卷六十八,大中祥符元年二月庚戌条,第1526-1527页;卷六十九,大中祥符元年五月癸酉条,第1544页;《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三、四》、《礼四十一之十六》、《礼四十一之二十六》、《礼四十一之三十八》。按秦国长公主在大中祥符元年四月病重,真宗曾在四月十八日临公主第视疾。真宗同日又幸晋国、鲁国长公主第,并赐白金千两、彩二千匹。李继和及秦国长公主之丧,真宗都先后亲临祭奠,并分别辍朝三日及五日以致哀,秦国长公主赐谥贤肃。
49、《长编》,卷七十,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丁亥朔条,第1579页;卷七十一,大中祥符二年正月己巳条,第1588页;《宋史》,卷二百五十七《李崇矩传附李继昌传》,第8954页;卷四百六十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7-13568页;孙旭:《宋代驸马升行探微》,载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51-61页。关于真宗将王贻贞、柴宗庆及李遵勗三驸马升行辈的原因,孙旭认为是为了维护皇族辈分的权宜之作。此说可取。又据《长编》所记,真宗曾对宰相说,太宗时公主出降,月俸百五十千,后来稍增至二百千。太宗晚年曾许诸公主增俸。真宗继位后,明德李太后对真宗道及太宗的许诺,于是诸长公主之月俸增至三百千。真宗说如今初出降者,亦求此数,大概因他未对诸长公主解释,初给俸时不应得三百千之数,才有这样的请求。真宗说现在东封行庆典,他只会加她们美号,而不会增加们她的月俸。按这段话显然是回应长公主出降应得多少的月俸数额。笔者以为,以长公主的性情,她当不会计较区区的月俸钱多少,可能是她的夫家提出而已。
50、据《图画见闻志》所记,太宗曾特赠李遵勗以徐崇嗣所画芍药五本的名画“没骨图”,似乎已有择其为其东床之意,该画后来成为长公主的卧房中物。参见郭若虚(?—1074后)撰,邓白注:《图画见闻志》(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11月版),卷六《没骨图》,第346-347页。
51、《宋史》,卷四百六十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7-13568页。
52、《宋史》,卷二百五十七《李崇矩传附李继昌》,第8955页。
53、《长编》,卷七十,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辛丑至丁未条,第1581-1582页;卷七十一,大中祥符二年正月己巳条,第1588页;《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39页;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祖鲁国大长公主、太宗扬国大长公主、太宗卫国大长公主》,第8772-8774页。
54、《宋史》,卷二百五十七《李崇矩传附李继昌》,第8955页。据李继昌的本传所记,真宗召见李继昌后,又遣尚医诊视他,假满仍给他俸。他稍病愈,真宗令枢密院传旨,将会真拜他刺史,复任延州。李继昌以疾上表休致,真宗不许,改右骁卫大将军,依旧领郡。李遵勗成婚时,他当在京师主持婚礼。
55、《长编》,卷七十一,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庚子条,第1595页;六月丙申条,第1611页;《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宗卫国大长公主》,第9774页。真宗本来派人为她修造寺院,没想到执事人互持己见,屡有改易,反而劳费甚多,有违真宗初衷。真宗在六月十三下诏切责执事人。
56、参见《长编》,卷七十一,大中祥符六月庚寅条,第1610页;《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荆国大长公主》,第8774页;卷二百五十七《李崇矩传附李继昌传》,页8952-8956;卷四百六十八《外戚传中‧李遵勗》,页13568。据《隆平集》所记,李遵勗夫妇所居的园池,他们聚集了许多来自数千里外的奇花果美石,所费不匪。内中有“会贤”和“闲燕”二堂,东北隅有庄曰“静渊庄”,引流水环绕庄舍下。据南宋人所记,永宁里公主第为诸主第一,“静渊庄”就在宅东隙地共百余亩,尽疏濬为池,俗称李家东庄。参见曾巩(1019—1083)撰,王瑞来校证:《隆平集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7月版),卷九《李崇矩传附李遵勗》,第280页;叶梦得(1077—1148)撰,徐时仪整理:《避暑录话》,戴建国等编:《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十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版),卷下,第311页。
57、《长编》,卷七十一,大中祥符二年五月辛未条,第1608页。
58、《长编》,卷七十一,大中祥符二年六月庚寅条,第1610页。游彪认为李遵勗这次升官甚快。而随着其官位的上升,其相应的待遇也迅速提高;不过,真宗并没有像太祖及太宗那样随便给主婿实际的差遣。大概真宗考虑李遵勗资望年龄均浅。参见游彪:《宋代特殊群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版),上篇《赵宋宗室、官员子弟及其他》,第50页。
59、按《长编》以陈国长公主为皇第八妹,据《宋史‧公主传》,她在太宗诸女中排名第七,仅长于随国长公主。而《宋大诏令集》所收的晋封她为吴国长公主的制文即称她为“皇第七女”。另宋人笔记《湘山野录》也称他为太宗第七女,不知《长编》何所根据。又本来长公主赐师号,不当降制。为了增加她的荣宠,真宗就特别将妹妹晋封大国公主,而得以降制以荣之。这篇有276字的四六制文收入《宋大诏令集》。制文洋洋洒洒,有可能出自同样礼佛杨亿手笔。制文云:“皇第七妹陈国长公主,爰自先朝,特钟慈爱。出于至性,不茹荤辛。资夙习以非常,悟清几而迥异。专师冲寂,深厌纷华。尤轸圣考之怀,俾服空王之教。朕顷侍左右,尝聆诲言,早以仲妹之贤,已达竺干之旨。栖心有素,从欲靡违。懿兹同气之亲,能继出尘之迹。睿训斯在,钦念惟寅。屡稽厘降之文,备形惇谕之意,而洁斋无改,至愿弥坚。期以修练之勤,上报劬劳之德。矧先志之允属,且素范之不渝。良难重违,徒积多尚。是用择徽名于梵苑,疏茂渥于脂田。国邑进封,禅林锡号,并伸宠数,式示褒扬。”又据文莹所记,当时两制学士奉命作诗送公主,尚流传的有翰林学士陈彭年(960—1017)的一首七律。参见《湘山野录》,卷上,第17-18页;卷下,第58页;《长编》,卷七十二,大中祥符二年八月癸巳、癸卯条,第1628页,第1631页;《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镇王元偓、楚王元偁》,第8702-8705页;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宗卫国大长公主》,第9774页。参见《宋大诏令集》,卷三十六《皇女一‧封拜一》、《皇第七妹陈国长公主封吴国长公主号报慈正觉大师制‧大中祥符二年八月癸卯》,第191页;《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十》。
60、《长编》,卷七十二,大中祥符二年九月戊辰条,第1634页;《湘山野录》,卷上,第18页。
61、《长编》,卷七十二,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庚辰条,第1643页;卷七十三,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壬子条,第1662页;《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十六》、《礼四十一之二十六》。考晋国大长公主婿、驸马都尉石保吉从陈州(今河南周口淮阳县)赶回京师料理妻子的后事才五月,便在翌年(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初三日在京师病逝。真宗废朝三日,赠中书令,谥庄武,丧礼毕,真宗并亲临其宅吊问。
62、《长编》,卷七十三,大中祥符三年四月癸亥条,第1666-1667页;《宋史》,卷九《仁宗纪一》,第175页;卷二百九十二《后妃传上‧真宗李宸妃》,第8616页。
63、《长编》,卷七十三,大中祥符三年五月丙戌条,第1670-1671页;《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十六》;《宋史》,卷七《真宗纪二》,第143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燕王德昭附惟吉传》,第8678-8679页。惟吉是太祖长子德昭(951—979)长子。
64、据周必大(1126—1204)所记,真宗在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御书《春日赐宿国长公主园林诗》。该幅真宗御书留有仁宗在皇祐五年(1053)九月十六日的跋文,仁宗以此赐李端懿、李端愿兄弟家藏。书后另有英宗于治平三年(1066)九月十四日的跋文,仍令李端愿依旧家藏。按宿国长公主长女在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弥月,长公主带同女儿入见真宗,真宗大概在御苑园林写下这首诗送给幼妹,向她祝贺。参见蔡襄(1012—1067)著,吴以宁点校:《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版),《蔡忠惠集》,卷三十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8页;周必大:《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百八十,叶九下至十上。
65、《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 147 页;卷二百五十七《李崇矩传附李继昌》,第8955-8956页。
66、真宗在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丁酉(廿三)从京师往河中府祀汾阴,二月壬戌(十八)御朝觐坛,受群臣朝贺而大赦天下。至四月甲辰朔(初一)返京师。李遵勗私通乳母之事,疑早在四月前发生。据李焘引述《涑水记闻》一则来自刘攽(1022—1088)的记载,称真宗本来极怒,甚至要杀李遵勗。他先召入随国长公主,试探她的反应说:“我有一事欲语汝而未敢。”公主吓得惊叫说:“李遵勗无恙乎?”并且流涕被面,僵仆于地。真宗见幼妹如此反应,就没有杀李遵勗。刘攽又记,后来长公主逝世,李淑(1003—1059)受诏撰公主碑,他宣言“赦李遵勗事尤美,不可不书”。公主诸子以此事涉亡父失德之事,于是重贿李淑,叫他不要记下这事。李焘认为真宗性仁厚,不会为此事而马上要杀李遵勗。他疑司马光此一传闻或人所厚诬而不足取。考今本《涑水记闻》并无《长编》所引述的一条,邓广铭在该书的附录所引的一条系于《长编》辑出。笔者同意李焘的见解,李遵勗私通乳母,确实对不起随国长公主,但罪不至死,真宗不会因此一过失而诛其妹夫。不过长公主爱夫情深,一力维护夫婿却是可信的。参见《长编》,卷七十五,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丁酉条,第1708页;二月壬戌条,第1712页;四月甲辰朔、壬子条,第 1718-1719 页;司马光(1019—1086)撰,邓广铭(1907—1998)、张希清校注:《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8月版),附录二,第357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48-149页;卷四百六十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8页。
67、《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宗扬国大长公主》,第8773-8774页。
68、李遵勗有庶子李端宪(?—1048),生年不详,官至供备库使,他在庆历八年(1048)三月卒,以李遵勗故赠泽州刺史。他并非魏国(随国)长公主所出,但宋廷仍辍朝一日,议者以为是礼官之失。参见《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四十》、《仪制十之十二》。
69、司马光撰,李文泽、霞绍晖点校:《司马光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二册,卷二十一《章奏六‧正家札子‧嘉祐七年二月初四日上》,第583-584页。
70、《长编》,卷七十一,大中祥符二年四月戊子条,第1600页;卷七十六,大中祥符四年六月癸卯朔条,第1726页;《宋史》,卷八《真宗纪八》,第149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魏王廷美附德存》,第 8675 页;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宗徐国大长公主》,第8773页。吴元扆是太宗长女徐国大长公主婿,是太祖开国枢密使吴延祚(911—964)子。他给真宗的印象是贤而纯谨谦逊,“在藩镇有忧民之心,待宾佐以礼,处事畏慎”,是主婿之模楷。他在次年正月十五日下葬时,真宗又命上元燃灯节延一天举行,以示哀悼。吴元扆卒后三天,即是月初四,真宗的从弟左羽林将军德存(982—1011)亦病卒。德存是真宗叔父秦王廷美幼子,曾先后扈从真宗祠泰山和汾阴,是真宗信任的宗室。真宗赠他洮州观察使,追封洮阳侯。真宗曾在五月廿八往德存宅视疾,德存在六天后却病卒。
71、《长编》,卷七十六,大中祥符四年七月丙子、壬午、己丑条,第 1728-1730 页;八月癸丑条,第1732页;十一月癸巳条,第1742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49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秦王德芳附惟叙》,第8686页;《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十六》。值得一提的是,楚国长公主所辖的崇真资圣禅院以买蔬菜事扰民,真宗就干脆赐她以蔬圃。不过,当卫国长公主的夫婿泉州观察使柴宗庆在是月十八日上表求边任时,真宗却以他“未尝更事,岂堪边事”而不允许所求。不过,在大中祥符四年十一月廿四日,真宗应卫国长公主的多次请求,就特别加封柴宗庆母穆氏为河南郡君。附带一谈,在大中祥符四年八月十二日,另一员曾扈从真宗祀汾阴的宗室、真宗的再从侄左千牛大将军河内侯惟叙(977—1011)病卒,有司言以他的身份,真宗无须行临丧制服之礼。但真宗友爱宗族,仍在当日往惟叙院为他临奠。惟叙是太祖次子秦王德芳长子,本传称他性纯谨而颇好学,他在大中祥符四年曾从真宗祀汾阴,真宗在八月初五他病重时,曾往他宅省视,他得年才三十五。
72、考《宋史》本遵勗本传记他徙蔡州后,“踰年,起为太子左卫率府副率,复左龙武军将军”。他当在大中祥符五年初召还京师。按公主与他所诞的长子李端懿生于大中祥符六年,公主受孕当在五年,而李遵勗应在五年已返京师。参见《蔡襄集》,《蔡忠惠集》卷三十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8页;《宋史》,卷四百六十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8页。
73、考真宗在是年九月已议立皇后,属意刘德妃。宰执大臣,参知政事赵安仁(958—1018)以刘德妃出身寒微而反对,主张立沈才人。真宗不悦,将赵安仁罢政。而枢密使王钦若(962—1025)就极力赞同。宰相王旦起初态度暧昧,后来改变态度,于是刘后得立。参见《长编》,卷七十七,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戊寅条,第 1765 页;卷七十八,大中祥符五年九月戊子条,第1786-1787页;卷七十九,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丙申条,第 1803-1804 页;十二月丁亥条,第1810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 151-152 页;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商王元份》,第8699页。
74、先是柴宗庆上言他自陕西市木至京,请免税算。真宗以早前已向他戒谕不得如此,如今他竟还有此陈奏。于是命枢密院召他戒饬一番。稍后河东提点刑狱张怀宝又劾奏柴宗庆私自派人买马却不输纳税,真宗以申饬过,就诏释不问。至于卫国长公主也和夫婿一样贪得无厌,她早在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向真宗言及她在汴河内置船二只,牧载供宅物品,她请求免头子力胜钱,真宗答应她的请求,免却诸杂差使。她又不知足,请买比邻华容县主张氏的房舍,以广其居。真宗命她按价购买方可。稍后真宗却查知张氏不欲出售,就戒令公主不得强买。真宗仍赐钱二百万,听她在别处购买房舍。参见《长编》,卷七十八,大中祥符五年六月戊申条,第1770页;《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之一》。
75、据《宋会要》所载,真宗以圣祖降的恩典晋封三位妹妹公主时,他发觉大国公主之名号已遍封,没有理由将尚未有封赐的小国公主名号给三位妹妹。不过王旦以为“亦有以小国美名升为大国进封者”。真宗接纳王旦的意见,于是将本来属于大国公主的卫国长公主、楚国长公主、越国长公主改封为本为小国公主的徐国、邠国和宿国长公主。为此,真宗又特别将徐国、邠国及宿国特升为大国,在卫国、楚国及越国之上。又真宗在大中祥符六年正月庚申(廿八)置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在昭仪之上。又置司宫令,正四品,在尚宫上。同日即晋封杨氏等三人。按杨氏后来成为刘皇后的宫中助手,抚育仁宗。而戴氏为太宗朝殿前都指挥使、定武军节度使戴兴(?—999)女,乾兴元年(1022)四月进婉仪,卒年月阙。庆历四年(1044)九月赠顺容。曹氏为太祖到真宗朝之枢密使曹彬(931—999)女,乾兴元年四月进婉仪,天圣四年(1026)六月卒,皇祐元年(1049)十月赠贤妃。参见江少虞(?—1145后):《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卷三十三《典故沿革‧亲王公主封国》,第423-424页;《长编》,卷八十,大中祥符六年正月辛亥至庚申条,第1816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53页;《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十六》;《皇宋十朝纲要》,卷三《真宗》、《皇后五》、《嫔妃七》,叶一下至二上(第82-83页)。
76、《长编》,卷八十,大中祥符六年正月辛酉条,第1817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53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燕王德昭附惟和》,第8676页、第8680-8681页。真宗除了为弟弟元俨之行为烦恼外,这年六月初二,从兄燕王德昭之幼子右千牛卫大将军惟和(978—1013)病卒,得年才三十六。真宗对惟和很欣赏,曾对王旦称许他“好文力学,加之谨愿,皇族之秀也”。对他之不寿,嗟悼久之,至于泣下。真宗且录其稿二十二轴,并亲作序,藏于秘阁。
77、据李端懿的墓志铭所记,他字符伯,是李遵勗和公主的长子,仁宗的嫡亲表弟。他卒于嘉祐五年(1060)八月,得年四十八,以此上推,他当生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唯哪一月不详。参见欧阳修(1007—1072)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 (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第二册,卷三十三《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端懿)墓志铭》,第490-493页。
78、《长编》,卷八十一,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丁巳条,第1853页;《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之一》。
79、《长编》,卷八十二,大中祥符七年三月丁未条,第1868-1869页。考真宗早在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因卫国长公主之请,已免却在诸州河市物的诸杂差徭,这次重申诸杂差徭可免,路税不可免。
80、《长编》,卷八十二,大中祥符七年三月癸丑条,第1870页;四月丙子条,第1872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55-156页;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楚王元偁》,第8704页。真宗在三月甲辰(十九)已往元偁宫视疾,是月癸丑(廿八)真宗以元偁病重而罢游金明池。最后终于不治。元偁素来体弱多病,景德之后,每有大祀典,他都担任终献。他的幼子先他而逝,真宗怕他伤痛,吩咐他家人不要告诉他此事。他好学善文,奉佛尤其恭谨,性慈恕。他曾于僧舍斋集,从者失一金灌器,不久擒获窃贼,元偁请轻判其罪,并将所失之金器布施给僧舍。他有集三卷、笔札一卷。真宗特为之作序,藏于秘阁。
81、《长编》,卷八十二,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壬申、乙亥条,第1882-1883页。考同月廿一日,枢密使王钦若因与副使马知节(955—1019)相争,得罪了真宗,被罢枢职。因王旦的力荐,王钦若的对头寇准回朝出任枢密使。
82、真宗有二女,长惠国公主早亡,妙元是次女,生卒年均不详。母为真宗贤妃杜氏,《皇宋十朝纲要》记她幼亡。她在真宗朝的封号不载。她在明道二年(1033)十一月追封卫国长公主,号清虚灵照大师。庆历七年五月初七追封鲁国长公主,谥昭怀。她很有可能在明道二年前已卒。徽宗改封升国大长公主。她的母亲杜贤妃,是太祖昭宪杜太后(902—961)的侄女,侍真宗于藩邸。真宗严禁销金,但杜氏违制,在真宗东封泰山后竟以盛服迎接,大大惹怒了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八月癸巳(十一),勒令她于洞真宫入道,她要求与诸公主同例,真宗没有答应。后授法正都监,号悟真大师,名琼真。她于明道二年十一月才晋位婕妤,到庆历四年(1044)九月累迁婉仪,稍后晋贤妃。六年(1046)八月初一卒,赠贵妃。仁宗以太常礼院之议,诏罢辍朝举哀,以明真大师朱贤妃例,用一品仪仗葬之。按《长编》此则记载出自宋人笔记《孔氏谈苑》。参见孔平仲(?—1102后)撰,杨描倩、徐立群点校:《孔氏谈苑》(与《丁晋公谈录》等合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卷三《杜婕妤出家》,第228页;《长编》,卷七十二,大中祥符二年八月癸巳条,第1629页;卷八十四,大中祥符八年正月乙未条,第1914页;卷一百五十九,庆历六年八月戊申朔条,第3843页;卷一百六十,庆历七年五月辛巳条,第3874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57页;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 真宗升国大长公主》,第8776页;《皇宋十朝纲要》,卷三《真宗》,《嫔妃七‧贵妃杜氏》,叶二上(第83页);《公主二‧升国大长公主》,叶二下(第84页)。
83、长编》,卷八十四,大中祥符八年二月丙寅条,第1918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58页,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汉王元佐》,第8694页。考《长编》称元佐“久病”,其实他只是称病不愿见同母弟真宗。从真宗即位开始,元佐已是退居府中不见外人。本来据唐及后唐的做法,拜天策上将军的人都会开府置僚;但真宗考虑长兄的情况,就只加上将军号而不开府,仍然将他的新官职加在功臣衔上。因元佐授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东)牧,制度上兴元府的官属一定要向这位名义上的长官致意,真宗不想长兄受到骚扰,就命王旦马上派人传旨兴元府,要他们不要前来。
84、《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 158 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魏王廷美附德彝》,第8763页;《宗室传一‧燕王德昭附惟忠》,第8680页;《长编》,卷八十四,大中祥符八年四月戊辰条,第1926页。德彝是真宗叔父秦王廷美的第三子,字可久,比真宗年长一岁。他当时是秦王廷美一房最尊长的人。他卒后,真宗临奠,另废朝三日,赠昭信军节度使,追封信都郡王,谥安简。他本来续娶故枢密使王显(932—1007)的孙女,他逝世前已纳釆,而女尚未过门。惟忠是德昭第四子,字令德,初名文起,生年及得年多少不详。真宗赠他鄂州观察使,追封江夏侯。
85、《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58页;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周王元俨》,第8705页;《长编》,卷八十四,大中祥符八年四月壬申条,第1927页;五月辛巳至壬午条,第1928页。
86、《长编》,卷八十五,大中祥符八年八月壬午条,第1943-1944页。本来真宗任命内臣供备库副使麦守恩(?—1022后)担任此职务,但麦大概自知官小职低,担当不了此任务,就请求以入内都知同管勾。于是真宗任命张景宗同管勾。
87、《长编》,卷八十六,大中祥符九年二月甲午至丙申条,第1973页;卷八十七,大中祥符九年五月戊午条,第1991页;卷八十八,大中祥符九年九月己酉条,第 2015 页。考张士逊在是年九月初八获委出使辽国担任贺正旦使。
88、《长编》,卷八十七,大中祥符九年三月戊申条,第1975页。
89、真宗优礼宗室,在是年五月初二又建皇亲礼会院于新昌坊,赐名嘉庆。参见《长编》,卷八十七,大中祥符九年五月乙巳条,第1988页。
90、《长编》,卷八十六,大中祥符九年四月乙酉条,第1982页。
91、《湘山野录》,卷下,第49-50页;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第311-312页;王素撰,储玲玲整理:《文正王公遗事》,载戴建国主编:《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五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94页;王巩撰,戴建国整理:《闻见近录》,载《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二册(2006 年 1 月),第 17 页;夷门君玉撰,杨描倩、徐立群点校:《国老谈苑》(与《丁晋公谈录》合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卷二《李遵勗尊杨亿》,第71-72页;黄启江:《泗州大圣与松雪道人:宋元社会菁英的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台北:台湾学生书店,2009年3月版),第二章第二节 北宋妇女佛教信仰与修行,第122页。考《湘山野录》所记的“萧国大长主”当是“肃国”的字误,并是“宿国”长公主同音讹写,按北宋诸公主并无萧国大长公主。被邀到李家东庄“静渊庄”讲佛的有谷隐、石霜和叶县三大禅师,而公主就在东庄的松峦阁设箔以观。关于北宋皇室公主信慕佛教,且表现相当虔诚的,黄启江学长已在其专著指出荆国大长公主(宿国长公主)是代表人物,提及他们夫妇都好浮屠法,尤尚禅宗。又据《避暑录话》,杨亿曾为李遵勗的诗文集《闲燕集》作序。而据宋人笔记《国老谈苑》所记,李遵勗“折节待士,宗杨亿为文,于第中筑室塑像,晨夕伸函丈之礼,刻石为记”。关于杨亿与李遵勗的交谊,可参见杨曾文:《宋元禅宗史》,第七章第五节 杨亿与驸马都尉李遵勗,第561-562页。
92、《宋史》,卷四百六十四《外戚传中‧ 李遵勗》,第13568页;《长编》,卷九十,天禧元年十二月戊子条,第2090页。考李遵勗在大中祥符五年以后的仕历迁升具体年月不详,他在天禧元年十二月前已迁至康州团练使,笔者怀疑他在天禧元年四月前已任左龙武军将军、宏州团练使,四月迁康州团练使。
93、《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60页;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 秦王德王附惟宪》,第8686页。惟宪是真宗从兄秦王德芳次子,他本传称他“美丰仪,少颇纵肆,善射,好吟咏,多读道书”。似是兼通文武的人。
94、《长编》,卷八十七,大中祥符九年六月甲申、丁酉条,第1995页、1997页;七月庚戌至戊寅条,第1998-2003页;八月己卯条,第2004页;九月庚午条,第2020-2021页。
95、《长编》,卷八十八,大中祥符九年九月庚戌至丁巳条,第2016-2017页。
96、《长编》,卷八十八,大中祥符九年九月己酉条,第2015-2016页;十月庚寅条,第2024页。
97、《蔡襄集》,《蔡忠惠集》卷三十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8页。
98、《长编》,卷八十九,天禧元年正月辛丑朔至丙寅条,第 2036-2038 页;《宋会要辑稿》,《礼五十一之十八》、《瑞异一之三十四》;《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传一‧燕王德昭附守节》,第 8679 页。考守节是燕王德昭长孙、南阳郡王惟吉子。
99、《长编》,卷八十九,天禧元年二月戊寅条,第2041页。
100、《长编》卷八十九,天禧元年四月壬辰条,第2057页;卷九十,天禧元年十二月戊子条,第2090页;《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宗室传一‧魏王廷美附德雍德文》,第 8670 页、8673页、8674-8675页;卷四百六十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8页。考《长编》于天禧元年十二月戊子条下记李遵勗“先是以左龙武军将军、宏州团练使为康州团练使,给观察使俸料、公使钱”。又记当时李继昌为左神武大将军、奖州刺史、权判右金吾街仗司。相信李继昌父子在这次加恩后即分别获奖州刺史和康州团练使的加官。又真宗在四月廿四日,特赐宗室蔡州团练使德雍、汝州团练使德文(975—1046)及唐州团练使惟正公用钱各百万。德雍与德文是秦王廷美的第四子和第八子。
101、《长编》,卷八十九,天禧元年五月戊申条,第2059-2060页;卷九十,天禧元年七月甲寅至甲子条,第2073-2074页;八月庚午条,第 2075 页;九月己酉条,第 2080 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 163 页。魏咸信本来出判大名府,后来得疾被召还,真宗曾在天禧元年七月廿三日往其第省视,五天后魏便病卒。真宗曾对王旦等说,魏咸信诸子不能承顺,他死后魏家必定不睦。又王旦罢相后,王钦若在八月初五继为首相。王旦则在九月十四日病逝。
102、《长编》,卷九十,天禧元年十月甲申条,第2084页。
103、《长编》,卷九十,天禧元年十二年戊子条,第2090页;《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太宗荆国大长公主》,第8774页;卷二百五十七《李崇矩附李继昌传》,第8956页。考宿国长公主的确实诞辰日在十二月哪天不详,从李继昌在十二月廿四日获得知泾州的任命来看,她的诞辰应在十二月中旬以后。
104、《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公主传‧ 太宗徐国大长公主、荆国大长公主》,第8773-8774页;《长编》,卷一百七十,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6页。
105、《长编》,卷九十一,天禧二年正月乙未至辛亥条,第2096-2097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64页。考《宋史‧真宗纪》称所谓芝草在正月初一生于真游殿,大概要等到刘皇后的崇徽殿也生芝草,王钦若才将祥瑞奏报。
106、《长编》,卷九十一,天禧二年二月丁卯至庚午条,第2098-2099页。按真宗以升州为江宁府,置军曰建康,然后授仁宗以建康军节度使加太保而封升王。
107、据《宋史‧真宗纪》所载,真宗在天禧二年二月廿一,即德雍宫火后十七天已往元偓宫视疾。到闰四月二十,真宗再幸元偓宫视疾。但十二天后元偓终不治。据群书所记,元偓字希道,姿貌伟异,沉厚寡言,乐善多艺而知音律。唯据司马光引述杨畋(1007—1062)的说法,元偓原是太祖的遗腹子,后为太宗收养为己子,并不是真宗的亲兄弟。参见《长编》,卷九十二,天禧二年五月甲子条,第2115-2116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64-165页;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镇王元偓》,第8702-8703页;《涑水记闻》,卷二《苏王元偓》,第36页。
108、《长编》,卷九十二,天禧二年六月己未条,第2119页;《宋史》,卷四百六十三《外戚传上‧刘美》,第3548页。
109、《长编》,卷九十二,天禧二年八月丁酉至九月丁卯条,第2121-2125页;十月壬寅条,第2127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65-166页;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传二‧汉王元佐附允升、允成》、《宗室传二‧商王元份附允宁》,第8694-8697页、第8699页。按辈分次高的三位宗室德雍、德文及惟正并授诸州防御使,低一辈的允升(?—1034)、允成(?—1025)及允宁(?—1034)并授诸州团练使。考允升与升成分别是真宗兄元佐之长子和三子,允宁则是真宗四弟元份之长子。真宗册立太子之礼仪极之隆重,他在八月十六以翰林学士晁迥(951—1034)为册立皇太子礼仪使,命与李遵勗夫妇交厚的秘书监杨亿撰皇太子册文,以知制诰盛度(970—1040)书册,陈尧咨(970—1034)书宝。真宗又在同月廿一任命一大批辅佐太子的宫僚:右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乐黄目为给事中兼太子左庶子;升王府谘议参军吏部郎中直昭文馆张士逊为右谏议大夫兼右庶子;礼部郎中直史馆崔遵度为吏部郎中直史馆兼左谕德;记室参军左正言直史馆晏殊兼舍人;右正言鲁宗道(966—1029)为户部郎中兼右谕德;玉清昭应宫暨资善堂都监入内押班周怀政为入内副都知兼管句左右春坊事。另外,真宗又委他赏识的参知政事李迪(971— 1041)兼太子宾客。到是年十月十四,真宗又召寇准女婿、知益州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王曙(963—1034)还朝,加给事中兼太子宾客,与李迪辅助太子。
110、《欧阳修全集》,第二册,卷三十三《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端懿)墓志铭》,第491页;杨杰(?—1090后):《无为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九《祝先生诗集序》,叶一上至二上。据杨杰的记载,李遵勗曾礼聘名士祝熙载为门馆先生,教导李端懿及李端愿兄弟,后来他们都被称为贤公子。
111、李端愿是长公主次子,因他的墓志铭不传,故生年不详。他字公谨,以母亲特恩,和兄长一样七岁便授如京副使。按长公主生李端懿时年二十六岁,笔者相信公主育他时不应超过三十岁,故他不会与兄长的年龄差距太远。是故他年幼时,很有可能也随兄长入宫陪伴仁宗,为此他也得到仁宗特别的恩待。参见《宋史》,卷四百六十四《外戚传中‧李遵勗附李端懿、李端愿传》,第13569-13571页。
112、《长编》,卷九十三,天禧三年三月辛酉条,第 2138 页;《宋史》,卷二百五十七《李崇矩传附李继昌》,第8956页;卷四百六十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8页。考李继昌当于天禧三年二月底发病,而卒于三月初。《宋史‧李继昌传》记李继昌在天禧“二年冬,卒,年七十二”。参以《长编》所记,李继昌卒于天禧二年冬之记疑有误。
113、《长编》,卷九十三,天禧三年四月己亥条,第2144页;五月己未条,第2145页;《宋史》,卷四百六十三《外戚传上‧刘美》,第13548-13549页;王称(?—1200后),《东都事略》,收入《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版),卷一百十九《外戚传‧刘美》,叶三上下;魏泰(1050—1110)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10月版),卷十五,第168-169页;沈括(1031—1095)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香港:中华书局,1975年1月版),卷九,第106页;据《东都事略》及宋人笔记所载,刘美原名龚美,原职银匠,是刘皇后前夫,曾为翰林学士钱惟演(977—1034)打造银器。真宗为太子时纳刘后于府中,就让刘后认刘美为兄长,视为心腹而无间。驸马都尉石保吉在陈州大治廨舍,修筑城壁,并不上奏,他的僮奴辈又假威扰民,给人向真宗告状,真宗疑石有别情,就派官职只是右侍禁的自京至陈、颍州(今安徽阜阳)巡检的刘美前往查察。刘美回奏石保吉“世受国恩,拥高赀,列藩阃,营缮过度,拙于检下,诚或有之,自余保无他患”。于是真宗释疑。刘美后来步步高升,在大中祥符二年护屯兵于汉州(今四川德阳广汉),徙嘉州(今四川乐山),又累授各种差遣,并任勾当皇城司,真宗寄以心腹之任。据说真宗屡次委以兵柄,执掌禁军,以刘皇后恳辞多番而罢,到了天禧三年终于委他出掌禁军。
114、《长编》,卷九十三,天禧三年六月甲午条,第2149-2150页;六月戊戌条,第2152页。按当时首相是寇准的同年好友向敏中。
115、长清郡主在太宗淳化四年(993)三月适太宗朝马步军都虞候名将田重进(929—997)之子庄宅使田守信,长公主为其从姊。参见《长编》,卷三十四,淳化四年三月壬子条,第 748 页;卷九十三,天禧三年六月甲寅条,第2154页。
116、《长编》,卷九十四,天禧三年十一月辛未条,第2171页;十二月辛卯至癸巳条,第2173-2174页;卷九十五,天禧四年正月乙丑条,第2178页;《欧阳修全集》,第二册,卷三十三《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端懿)墓志铭》,第491页。
117、《长编》,卷九十五,天禧四年正月己巳条,第2178页;三月己卯条,第2186页;卷九十六,天禧四年九月丙辰条,第 2215 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68页。考《长编》记真宗“自中春不豫”,与《宋史‧真宗纪三》所记“二月不豫”吻合。
118、《长编》,卷九十五,天禧四年四月庚寅条,第2187页。
119、刘美的妻子是钱惟演妹,故钱惟演是刘皇后的姻家。寇准复相后,一直主张严惩刘皇后家人不法者,他请真宗以太子监国,就是要削弱刘皇后的影响力,是故刘皇后要除去寇准。参见《长编》,卷九十五,天禧四年六月丙申条,第2196-2198页;卷九十六,天禧四年七月辛酉至癸亥条,第2205-2206页。
120、《长编》,卷九十六,天禧四年七月癸亥至八月癸卯条,第2205-2212页。据说李迪从容对真宗说:“陛下有几子,乃为此计。”真宗于是觉悟,没有再生废太子之念。宋人认为仁宗得以保存,赖李迪保护之力居多。
121、魏泰(1050—1110)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卷三,第26页。
122、《蔡襄集》,卷三十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8页。
123、《长编》,卷九十六,天禧四年九月丙辰条,第2215-2216页;九月庚午条,第2218页;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十九册,卷四零二《释则全‧四明法智尊者实录》,第324-326页。按《释则全》未有记载李遵勗在天禧四年哪一月向真宗陈奏,相信是在九月后真宗病体稍康复时。据释知礼(金知礼)的一封谢李遵勗的书启所记:“正月一日,本州送到敕牒一道,钧衔一通,蒙恩授知礼法智大师者。”大概李遵勗在天禧四年九月、十月间请真宗赐释知礼大师号,到天禧五年正月十日敕命送抵明州(今浙江宁波),释知礼即致书李遵勗致谢。在书启中释知礼称许李遵勗“戎韬颖达,义府渊游,妙穷西竺之言,密契南宗之意。雅合宸鉴,特秀人文,髦士咸归,方来所则,俟光垂统,用叶具瞻”。他又在另一通书启中赞扬李遵勗“国纪人望,神清鉴明”。金知礼的生平见赵抃所撰的行业碑。赵抃在碑中也记载了李遵勗和杨亿为他荐服号之事。金知礼卒于天圣六年正月五日,年六十九。参见《全宋文》,第九册,卷一七四《释知礼五》、《谢李驸马启》、《谢李驸马请住世书》,第 12-13 页;第四十一册,卷八八九《赵抃八》、《宋故明州延庆寺法智大师行业碑·元丰三年十月》,第286-288页。
124、《长编》,卷九十六,天禧四年十月壬午条,第2219页。
125、周起和曹玮被指为寇准党,早在九月十一已双双被罢枢并逐出朝廷。参见《长编》,卷九十六,天禧四年九月己未条,第2216页;十一月乙丑至十二月乙酉条,第2222-2228页;《隆平集校证》,卷九《李崇矩传附李遵勗》,第280页;《东轩笔录》,卷三,第26页。又朱熹(1130—1200)所编的《五朝名臣言行录》有关寇准一节,在正文也采用《东轩笔录》的说法,称杨亿临终时将有关文件交予李遵勗收藏,而在注文附《龙川别志》之异说。参见朱熹编,李伟国点校:《八朝名臣言行录》,《五朝名臣言行录》,收入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十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版),卷四之二《丞相莱公寇忠愍准》,第121-122页。
126、《长编》,卷九十六,天禧四年闰十二月乙亥条,第2232-2233页。
127、《长编》,卷九十七,天禧五年正月丁丑朔至癸亥条,第2239-2240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70页。
128、《长编》,卷九十七,天禧五年二月丁未、丙辰条,第2241页;二月癸酉至三月壬寅条,第2243-2244页。
129、《长编》,卷九十七,天禧五年四月丁未条,第2245页;十月戊申条,第2255-2256页。考雷允恭与另一内臣刘从愿(?—1048)有份揭发周怀政伪造天书,以此打倒寇准之事有功,得以擢为内殿崇班。雷、刘二人显然是刘皇后的党羽。雷允恭在是年十月戊申(初六),以造祥源观落成有功,再加内殿承制。
130、《长编》,卷九十八,乾兴元年二月甲寅条,第2270页。
131、《长编》,卷九十七,天禧五年四月戊午至五月癸未条,第2246页;七月丙子条,第2249页。
132、《长编》,卷九十七,天禧五年八月戊申至辛酉条,第2251-2252页。
133、《长编》,卷九十七,天禧五年十月壬子至十一月戊子条,第2256-2257页。
134、《长编》,卷九十八,乾兴元年正月辛未朔至二月戊午条,第2268-2271页。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