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歌词讲座 II
以市场流逝作结
本文源自张少强教授在2022年10月3日下午4时30分,于香港树仁大学研究院综合大楼,RLB303室所作同名讲座,
由《陆国权中华文化传承研究基金》研究员沈诗麟审校。
本文以香港粤语流行歌曲的兴盛时期为界,对香港的粤语流行歌词进行跨学科研究,寻绎中华文化在香港的传承与转变,本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的特有条件以及书写方式,探究其如何发扬古代词作范式与文学传统。第二部分则缕述香港粤语流行歌词如何紧扣当时现况,进行诗意扣连、文学介入。本文旨在通过以上两部分的研究,说明香港华人曾对自身所处的历史时空的身份与环境认知以及自我构建。
于本文的上半部分尝试以古代词作的创作风格,来讲述香港流行歌词的人文学传统,其传承的重点在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同时兼具文化普及与历史传承的特点。这种传承并非仅仅是一种复制,即对“传统”的生搬硬套,其在承接旧传统的同时,也在对其不断延伸与更新。这种延伸与更新由与语境(Context)有密切联系,是一种特定的文学创作对其所处的历史时空所作出的介入。本文的下半部分希望能进一步探讨上述课题,即香港的流行歌词如何介入香港以及其所处的历史时空。
中华文化以汉文化为主体,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向外辐射。故孤悬于华南边陲的香港岛作为一个化外之地,长期以来为古代中央政权所忽视。清末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予英国,伦敦方面对此大为不满,认为香港仅是一座连一间房子都没有的荒岛,更将负责相关协定的官员革职。 「似人非人,兽形鳺舌,椎发裸体,出没波涛,有类水癞。」这一段描述源自清人邓淳(1776-1850)的《岭南丛述》对所谓「卢亭鱼人」的描述,但所谓的「鱼人」实际上是生活与大屿山一带的疍家人。由此可见古人多将视为化外的蛮荒之地。
五四之后,被认为是进步、开明的知识分子,也多认为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香港是一片文化沙漠,当地华人亦缺乏国家与文化认同,如鸵鸟一般沉浸于醉生梦死的物质生活中以逃避现实,对外界的一切都充耳不闻。如抗战初抵港的茅盾(1896-1981)就评价香港「是一个畸形儿——富丽的物质过掩盖着贫瘠的精神生活……用「醉生梦死」来形容抗战初期的香港小市民的精神状态,并不过分。 」1
除了远离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之外,香港也被英国殖民者视作其殖民帝国边陲的蕞尔之地,但因香港特殊的地理条件,成为英国在东亚的战略要地以及重要的转口贸易港。自1841年至1997年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的时期,香港处于多重的「居间」状态(In-betweenness)。
第一重「居间」指香港位于西方殖民帝国与中国民族国家之间,以「边缘—夹缝—混杂」作为扣连香港的主线,如以乐观的角度来看,边缘象征着拥有别于二者的独特特性,夹缝则代表拥有居间游走的空间,混杂则说明可以借鉴两侧的优点。但同时边缘意味着为两侧遗弃,夹缝等于在逼仄空间中的痛苦,混杂又使得香港缺乏两侧的认同感。
第二重「居间」则是香港的制度处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自二战之后,全球进入由美苏争霸而起的冷战时代,香港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但与实行社会主义的内地却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1904-1997)提出改革开放,内地逐渐推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以及经济文化上的交互更愈发紧密。
第三重「居间」指香港华人的国家身份认同,一直处于接纳与抗拒之间。香港虽然与内地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拥有积极的认同感。但是由于殖民统治、冷战对立带来的历史隔断,使得香港产生了众多与内地的相异之处,香港回归之后,这种不同又时常衍生内港矛盾。内地与香港的居民往往将对方视为「亲近的他者」,双方既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但又有着难以消解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双方在面对无可回避的问题时,矛盾愈来愈尖锐。
以下,本文将以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流行歌词为例,探讨香港华人与社会如何面对上述这种复杂的历史格局,即其的表述方式以及身份认同是怎么样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茅盾:<在香港编《文艺阵地》——回忆录(二十二)>,《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1期,页2。
香港长久以来以「城市」作为自身想象,这种想象不但界定了香港的地理性质,同时还奠定了香港对自身发展的整体追求——作为城市,必须要追求城市化,而城市化又象征着现代化,对现代化的追求进一步延伸至生活、思想乃至体制度层面。因此香港华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人」而非「内地人」的原因之一,就源自于其对香港与内地的看法,香港象征着「城市」,内地代表着「乡村」,是香港的地缘他者。 1841年后,殖民统治由海洋而来,香港逐渐由一座转口港成为了一座海洋城市。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国家主权由陆地而来,除原有的海洋文化外,也开始受到陆地文化的影响。昔日港英政府的发展要地为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港岛九龙一带,时至今日城市的发展重心已逐渐北移至新界西北的北部都会区,以强化与内地的联系。过去因香港的城市想象,旧日的「香港故事」是一种由渔港转变为国际大都会的主流话语,以发展主义、大都会主义以及寰宇主义挂帅的死我扣连。香港流行歌曲的黄金时期与之重合,故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所唱的正式这一种风格的「香港故事」。
《铁塔凌云》 词:许冠杰
「铁塔凌云,望不见欢欣人面。富士耸峙,听不见游人欢笑。自由神像,在远方迷雾。山长水远,未入其怀抱。檀岛滩岸,点点磷光。岂能及渔灯在彼邦。」
「俯首低问,何时何方何模样。回音轻传,此时此处此模样。何须多见复多求,且唱一曲归途上。此时此处此模样,此模样」
许冠杰是战后香港本土流行歌手的代表人物,其同时推动了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的发展。其作品《铁塔凌云》,部分保留了古诗词的成例,即以首句歌词作全曲之歌名。对于香港的情感扣连,则类似于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一文中使用的抒情方式,即以超出客观的描述来突出主观的意识。歌词先是历数异国他乡的名胜景点来展现外部文化与香港文化之间的文化社会隔阂,再峰回路转,纵观寰宇之后,点出香港是那一阙自己最钟意的家园,副歌部分以三个「何」字对应三个「此」字,突显了作者的情感,最为绝妙。
《抉择》 词:黄霑(1941-2004)
「别了昔日家,万里而去,心潮千百丈。 收起往时梦,抛开心惆怅。 任那海和山,助我寻遍,天涯各处乡。」
「闯一番新世界,挺身发奋图强。 要将我根和苗,再种新土壤。 就算受挫折 ,也当平常。 发挥抉择力量,再起我新门墙。 似那家乡样 (胜我旧家乡)。」
除却以诗学升华,抒发港人的香港情节,树立香港在港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之外,流行歌词中的本土宣传元素,也常被用于将香港树立为拥有共同体性质(Gemeinschaft-like)的家乡。其中最广为人知,且为官方所用的歌曲就是黄霑填词的《狮子山下》了,但黄霑以一位离散华人的角度认为,《狮子山下》并非其最佳作品,带有强烈自我表述性质的《抉择》才是自己的最佳作品。 《抉择》一曲为当时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曲,曲剧相同,同样都是讲述来港移民背井离乡于香港奋斗生活的故事。但黄霑在歌词中所表达的感情并非是因流离失所而带来的苦涩与悲伤,而是赞扬来港华人的傲人魄力与取得的骄人成就。正歌部分描绘了当时来港移民的离散处境以及其不断追寻家乡的人生吊诡。副歌部分重复三次,由第一回以「似那家乡样」为终,到最后一回以「胜我旧家乡」作结,透过描写来港华人对家乡情感的变化,来肯定其人生抉择,消解离散华人心中的心结,并树立香港是所有华人的理想家园这一城市映象。
《香港 香港》 词:郑国江
「香港,我心中的故乡。这里让我生长。有我喜欢的亲友共阳光。路上人在跑,赶呀赶,干劲令我欣赏。这里有许多好处没法讲。说一声香港,香港,你永远是寻梦乡。香港,香港,你那色调难忘。」
「山顶看小岛水里躺,处处换上新装。看看那海鸥飞过自由港。海边看小岛穿晚装,处处耀眼生光,这个市区的吸引没法挡。说一声香港,香港,载有我童年梦想。香港,香港,叫我不易遗忘。」
「说一声香港,香港。你永远是寻梦乡。香港,香港,你那色调难忘。香港,香港,载有我童年梦想。香港,香港,叫我不易遗忘。香港,香港,你永远是寻梦乡。香港,香港,你那色调难忘。」
郑国江填词的《香港 香港》是另一首以家乡与乡愁来扣连香港的菱形格曲,全曲开头即以「香港,我心中的故乡。」一句破题,之后细写这座城市的景致与活力以及与之同在的生活印记,歌词的最后则重复「香港」一词数次,带着不同的赞美,思乡之情呼之欲出,直入人心,产生共鸣,极具感染力。
如今的粤语流行歌曲中,能如《香港 香港》这样细致地描绘城市风光,并且借城市的生活面貌与人生际遇来抒发本土情怀的作品,其实是多不胜数,但是其填词的风格各有不同,或表现于歌词的起兴与尾声,或属于歌词的主题或重点,各以其方式,在不同层次展现本土意识。
《昨夜的渡轮上》 词:冯德基
「夜渡栏河再倚,北风我迎头再遇。动荡如这海,城在两岸凝神对视。霓虹伴着舞姿,当酒醉如同不知。日后望这方,醉中一切无从抓住。」
「渡轮上,怀念你说生如战士。披战衣,满载清醒再次开始。莫问豪情似痴,今天醉倒狂笑易。夜尽露曙光,苏醒何妨从头开始。」
至1980年代,香港乐坛掀起了一股城市民歌浪潮,《昨夜的渡轮上》就是其中的一大代表作。其独特之处在于歌词的撰写——以一位失意者的视角,对自己进行反思,为轮渡过海这一平凡的日常经验注入了浪漫的色彩,平添令人回味的诗意叙述,令听众感受到香港是一座承载感人诗意的城市。
《思忆》 词:梁球
「寒冷夜雨,撩动我思乡情。愁思紊乱如何冷静。北风的呼叫声,陪添孤零。想起吻别,哭泣成声。」
「谁会愿意离别那至爱亲朋,无可抉择遗留伤感。孤单只得强忍,独对一人,思忆故地独自沉呤。」
「想起家中温暖多开心,爱听妈妈的乡音,还有知己的慰问。海滨公园里跟她相亲,徘徊漫步数街灯,投入午夜里霓虹的缤纷。在远方洋紫荆早已盛放,却无从欣赏它的晚妆。在这冰天雪地怀念故乡。但我的心充满理想,孤身走到异乡。可知艰苦岁月实在太漫长,寻觅欢欣的片段唯记梦乡。」
一些旧移民已逐渐在香港落地生根,将香港视为其新的「家乡」,但城市的人口流动并未因此而停歇。昔日是入境的「离散华人」,今日离境的已然变成了「离港散人」。梁球所写的《思忆》就是一首描绘离港散人漂泊海外,抒发其对家乡的思念与因乡愁而起的悲苦之情。全曲歌词的表达效果真挚感人,教人更加珍惜这座城市,加强了港人的本土认同。
《我至叻》 词:小丙(区瑞强)
「Yeah!我至叻。Yeah!我至叻。 Yeah!我至叻。Yeah!我至叻。」
「香港咩环境,真系咁好景? 个个都有我咁醒,有乜办法唔会劲。 灵活易适应,勤力手快又眼明。 识睇时势兼淡定,买屋买车仲有钱剩。 Wear银Wear过境,闲闲地识讲中英。 起楼起桥快夹精,鬼佬睇到都眼擎擎。 跑马彩池我最劲,够你买起成队兵。 唔驶问亚盲公炳,福星高照好前程。 」
「你话移民好,我就怕生保。 朝朝早都去剪草,晚晚瞓觉瞓得早。 搵工搵到发哂「毛」,费事嘥心机玩跳槽。我话香港地最好,打工好似做大佬。股票金融确系宝,连街边亚婶都胆粗粗。资讯发达有功劳,消息灵通梗收「到」。想搵啲Friend出嚟蒲,交通方便「Juat」声就到。有钱去呢度去嗰度,自由自在驶乜走佬。后生仔多新意,又零舍有Taste。衣着配搭够Sense,班Designer都可以悭啲。信用咭当Cash,出街唔驶带散纸。年满十八大件事,选你选渠随你Likey。 」
「娱乐事业我哋话事,功夫电影点只Bruce Lee。 红馆睇Show几万次,健力士最多Fans。 卡拉OK好生意,鬼佬都学唱广东词。 唔想老土又过时,城市追击睇真啲。」
「将来会有乜,有乜唔做得。 如果怕九七,实R到头发都甩。 上面咁多金掘,怕你手软唔去执。 示威投诉任你噏,唔系犯法点都得。 基本法𥄫一𥄫,肯定唔会俾人屈。 我钟意自出自入,唔会俾人吼到实。 想要系Ah-Li-Lu-Yeah,抑或系阿弥陀佛。 只要我钟意,有权信乜就信乜。 」
「Yeah!我至叻。我哋餐餐都做阿Head。 Yeah!我至叻。我哋玻璃可变钻石。 Yeah!我至叻。我哋醒水冇「哩hair」。搅乜都鬼死咁叻。 Yeah! Yeah! 」
上述歌曲多以乡愁为主题的悲情作品,除此之外粤语菱形格曲所做的本土书写也多以自足自满的情感来宣扬「家乡」的美好,以至过度发放而至自打自夸。由小丙填词,陈百祥演唱的《我至叻》就是此类作品中的一个极端例子,歌词将战后香港所取得的集体成就,推高至集体骄傲,并连珠炮发,以幽默独到的方式,阐明香港的核心价值,例如:自由、开放、民主、选举、繁荣、附属、机灵、超卓等。但歌词中过度的自足自满,也使得本土情怀向自命不可一世的「大香港主义」靠拢。
由以上歌词可见,无论香港流行歌词对本土情怀如何演绎,历史宿命总是萦回于自身想象,当时香港即将于1997年回归中国,香港回归以及香港的未来成为当时每一位香港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在下一部分,本文将尝试探讨,当时的流行歌词为这一未来命运发出过何种的声音,并如何介入这个未来变局。
自19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思,且《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约将于1997年6月30日届满的情况下,中英双方在1980年代开启了关于香港回归的正式谈判,最终的结果为英国将会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并同时成立。于是,1997年就成为了香港历史的有一个分水岭,故随着《中英联合声明》在1985年5月27日出台,港英政府在香港的统治也进入了倒计时,当时的港人多以「过渡期」来称呼回归前的这段时间。当时的音乐人也多有以此为主题而创作的流行歌曲,以下的这首《借来的美梦》就是一例。
《借来的美梦》 词:郑国江
「繁荣闹市,人近个心不接近。人常在笑,谁又笑得真。人又似天天去等,梦想总不会近。人渐老,那希望变造遗憾。」
「繁荣暂借,难望远景只看近,浮华暂借,难望会生根。谁愿意想得太深,但这心早烙下印。毋问我每分力,是为谁赠。」
「这是片暂借的快乐,遮不了恨。这是个暂借的美梦,生不了根。繁荣现象又似路人,在你身边不顾地过。谁为你?谁为我?我不禁问。」
虽然中国政府承诺会在过渡期之后,以一国两制的方法管治后殖民时代的香港,并维持香港的现状五十年不变。但早于中英双方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之前,郑国江就参照了「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这一由Richard Hughes (1906-1984) 所提出的说法,创作了这首名为《借来的美梦》的流行歌曲,在歌词的字里行间,以不同的感慨展现香港这座城市的疏离感,令人感到眼前的一切皆如过眼烟云,无力对未来展开想象。
《洋紫荆》 词:许冠杰
「霓虹灯光,购物天堂, 自由都市,百业繁旺。 捕鱼小岛,遍历风浪, 在地球一小角,却负名望。 」
「在东方,有粒珍珠闪闪发光。 外地人都向往要看看,这独特社会香港。」
「在香港 ,你我的家乡香港。 艳丽洋紫荆到处盛放,满眼尽是好风光。 为未来香港,抱着希望, 共谋方法,使它永安。」
「路仍康庄,那用惊惶,望齐心一致,再破万重浪。在东方,有粒珍珠闪闪发光。为未来香港再努力干,不断地发展使它更光。」
「互相帮,困境风波一起去挡。 让洋紫荆永远盛放, 永远是原状,香港。」
「愿明天香港,也是天堂, 定能看得见,一点曙光。」
这首《洋紫荆》是许冠杰继《铁塔凌云》之后,再次以香港为主题所写的歌曲,其借歌词来关注香港的前途谈判,并公开表示自己的未来愿望。但却充满着悲观情绪,以自我安慰来抑制心中对未知未来的惶恐,希望能够保留身边一切的美好事物。同时对殖民时代末期,香港的繁荣状况,流露出强烈的眷恋,希望能将香港现有的繁荣景象永续下去。这亦以诗学的形式显示出当时香港社会对一国两制方针,特别是其中维持现状不变这一政策的看法与希冀。
《一于少理》 词:黎彼得
「望住日历乜都无味,世界变化当然好多手尾。若系事实问点样去躲避,日夜担心一九九七嘥气。混混噩噩一生有利,您心惊惊盏骨都痹。日日夜夜忧天怨地。要睇开D,您应该好少理。」
「咪怨世界会待薄你,到处去尽亦会乏味。乜都要「Good」声忍气,您要恶梦过去就脚踏实地。 」
「有理无理再咪避忌,老友记悭番的气。咪怨世界无善共美,世界变化咪理渠就无顾忌」
然而,自中英双方谈判伊始,因双方强硬态度经常出现没有结果的争拗,同时也没有港方代表加入谈判桌,使得当时不少港人产生了信心危机,对中英谈判的进程犹如惊弓之鸟。如何面对九七回归的问题?黎彼得填词的《一于少理》展示了一种犬儒式的遁逃方式,歌曲延续早期粤语流行歌曲的通俗风格,以市井的港式口语,吁人躺平,冷对一切,在无力抉择未来的情况下,同这座城市一起,以不变应万变的被动来面对大局的变化。
《爸爸妈妈》 词:黄贯中(Beyond)
「爸爸要争论,昨日是谁错。 妈妈她心里一把火 ,乖乖已长大,莫问是谁错。 只想你一句讲清楚。 」
「过渡期里,战斗未曾过去。我被遗弃,太过令人费解。 爸爸他说妈妈,真失败。今天真正主角是我吗?爸爸请你归家,休息吧!今天真正主角是我吗? 」
「即管再争吧!命运是频扑。新闻我只觉真啰嗦!根本冇选择。活着是迷惘。新方向须要分清楚。」
「过渡期里,战斗未曾过去。我被遗弃,太过令人费解。爸爸他说妈妈,真失败。今天真正主角是我吗?爸爸请你归家,休息吧!今天真正主角是我吗?」
「真系唔知做人点至得。我又唔知而家兴 D 乜。总之报纸写乜,我就信乜。电视做乜,我就睇乜。大佬讲乜,我o地就讲乜。见到巨星着乜,我就着乜。总之老豆食乜,我就食乜。」
「喂!傻o架! 尽快把私心收起,没战争没斗气。让我的肤色不褪,在某天再企起。」
Beyond乐队作曲填词的《爸爸妈妈》一曲,将中国比作爸爸,英国比作妈妈,香港比作子女,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香港在中英双边角力之下的边缘处境与孤立状态,点出双方未能回应香港的自身意愿,使得这座城市已不知何去何从,只能作黎彼得式的犬儒躺平。同时希望双方能停止争拗,令香港得以延续自我,找到未来。
《今夜星光璀璨》 词:陈少琪
「霓虹亮透晚上,把城内也照亮。犹豫在马路上,只求在这午夜,找一个新方向。」
「皇后象公园里,光芒密布积聚。遥遥望向对岸,海旁万点灯光。多凄美的境况。」
「唯愿到处去看,这黑夜。愿去闯荡。随着路灯牵引,她朝着我靠近。名字没有去问,只求共我放任,星光里飞车出。」
「期望我俩占有,这黑夜,踏上这架快车。灯光里飞驰,失意的孩子。请看一眼这个光辉都市。再奔驰,心里猜疑。恐怕这个璀璨都市光辉到此。」
「红黄绿灯驱散,心灵尽处界限。无惧夜风冰冷,车从没有变慢,多荒诞的今晚。」
「城内到处去看,这黑夜,没有终站。沉闷极这一晚,星辰划破黯淡。华丽夜市灿烂,晶莹亮透炽热的双眼,驱不散。」
「期望我俩扑向,这光亮,坠进这晚臂弯。灯光里飞驰,失意的孩子请看一眼这个光辉都市。再奔驰,心里猜疑。恐怕这个璀璨都市光辉到此。」
纵观那个年代的歌词书写,通常将1997年的来临视为现况的消失,这类以流行文化来表达对格局变化看法的诗学体例持续出现,其主调多将这种变化视为无法改变的集体宿命。是故,由歌词产生出来的情感结构往往都在抒发一种绝望之情。为求演绎「没有未来」这一主题,连刻画「少年」即「属于未来新一代人」的诗学修辞,亦常着墨末世少年的行状。陈少琪填词的《今夜星光璀璨》与《溜冰滚族》两阕歌词就是例子。 《今夜星光璀璨》勾勒出香港城市光辉璀璨的夜景作为歌曲的背景,以「恐怕这个璀璨都市光辉到此」等句,缕述对少年一代未来的看法,「灯光里飞驰,失意的孩子。」一句将香港少年一代比作曲中失意的孩子,悲观地认为其只能如曲中自我放纵,追求飙车快感的失意孩子一般,在这最后的时间中欣赏并感受即将成为过眼云烟的都市盛景。
《溜冰滚族》 词:陈少琪
「这个雪屐场,这个晚上,看他正翱翔,似飞那样。叫每个在场,也会欣赏,眼睛正觅寻,竞争对像。」
「凭伎俩,在转圈,动作漂亮。转转转未停,飘忽身影,拍子里尽情,再起革命。远看去大门,看见有伴,正得意忘形,向他叫唤。又再全力转出这新花款,在这刻格外感自满。」
「随幻觉随动作,随着急促音乐,在盘旋每个角落。流着少年脉膊,随着一杯可乐,尽忘怀一切失落。」
「这个雪屐场,这个晚上,看他正翱翔,似飞那样。那瘦削面庞,到处眺望,发色染着黄,眼中渴望。又再胡乱去闯,放肆碰撞。」
「转转转没完,那会厌倦,舞影碰霓虹,永不间断。占领这乐园,痛快作乱,与黑暗共存,我的志愿。自信摇着快速的一双腿,为了找美丽新伴侣。」
「随幻觉随动作,随着急促音乐,在盘旋每个角落。流着少年脉膊,随着一杯可乐,尽忘怀一切失落。」
《溜冰滚族》则绘述了身处历史变革之际的当代少年,如生活于平行时空中一般,只知玩物丧志,寻迷享乐,追求虚荣,躲入黑暗当中,没有人生远景。
《迷途》 词:因葵(陆谦游)
「沉睡百年的海港里,尽变失落与悲伤。无尽少年已失美梦,像我一样梦已空。身边的一切,已腐化不懂得真谛。明日我怕似去无从,不想再跌低。」
「疑惑尽破灭,无用再讨厌俗世事。若你担心今天一切,可否他朝改变后再提。其实你心底。无用再假设万个例。留待这阴影消失以后,声音之中不需转低。」
「明日有谁可早知道,难道未来是恶梦。命里安排已早注定,没法安静没法醒。今天的一切,已尽去不想多估计。明日我怕似去无从,将一切放低。其实你心底,无用再假设万个例。留待这阴影消失以后,声音之中不需转低。」
《迷途》是由因葵填词的同类作品,其词以更为直接的描写,刻画末世少年的处境和心境,以两位少年间的对话,引出临界少年对未知未来的抑郁,以及其随波逐流,任其发展的态度。
「粤语流行曲没落的趋势,限于环境,已难望再有奇迹出现。」这是香港著名填词人黄霑在其博士论文中对香港流行歌曲的整体言判,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推动粤语流行曲的主要动力是当时的唱片市场。我赞同黄霑先生对唱片市场的悲观看法。但如今已步入数码时代,听众多以由网络下载或在线播放的模式享受音乐,这种由网络推动粤语歌曲的新动力,可能会令粤语流行歌曲向新的方向发展。如今随着香港男子音乐组合Mirror的一炮走红,更见这一方兴未艾的新趋势,故需要以新的思维来看待今时的状况。
粤语流行歌曲平台载体的转变以及新媒体的发展都是值得去探究的课题,但已超出了本文的谈论范畴,只能待日后有机会再作探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