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5.04.11

 

〈連綿詞“逍遙”探析〉

王曉晴

 

語素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是最小的語言單位,而漢語中的語素大部分是單音節的,如“手”、“人”、“頭”,每一個音節都對應著一個清晰且具體的意義。連綿詞則是漢語中一類特殊的詞,即雙音節的單純詞。連綿詞的特點在於它們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單純詞,這兩個音節共同承擔著一個語素的功能。根據《連綿詞大詞典》,連綿詞可分爲三個類型:複音結構中兩個字不能單獨使用,單獨使用便無意義(鴛鴦);複音結構中兩個字單獨使用時和連用時意義毫不相關;複音結構中一個字單獨使用時的意義與連用時意義相同或相近,而另一個字不能單獨使用(蝴蝶)。1本文所探討的連綿詞“逍遙”即屬於第二類。這一類連綿詞的兩個音節各自獨立時可能具有相關意義,但在組合成詞後,則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詞義。以下將對“逍遙”這一連綿詞的詞義及其詞族進行深入剖析和詳盡解讀。

二、 “逍遙”解

逍遙,《說文·新附》:“逍遙,猶翺翔也。从辵,肖聲。”形容緩步行走貌。2翺翔,鳥迴旋飛翔,即逍遙有盤桓迴旋之義。陸德明《經典釋文》:“逍,本又作消;遙,本又作搖。”3知“逍遙”本又作“消搖”。《說文》:“消,盡也。从水,肖聲。”4“消”指事物的消散、消盡。《說文》:“搖,動也。从手,䍃聲。”5則“搖”本義為擺動、晃動。將“消搖”二字拆開,單獨使用的意義和連用的意義毫無聯繫,可見“逍遙”是一個雙音節單純詞。

“消搖”、“逍遙”同音通假,為叠韻連綿詞。“消搖”作爲本字,在《詩經》已經出現:

《五經文字·序》云:“祧禰逍遙。”《說文》漏畧,今得之於《字林》。徐氏曰:“案,詩只用‘消搖’,此二字《字林》所加。”按:漢碑已有“逍遙”,而《禮記·檀弓》、《史記·司馬相如傳》中竝作“消搖”,不獨《詩》也。6

《禮記·檀弓》、《史記·司馬相如傳》中的記載又都作“消搖”,不只是《詩經》如此。徐氏查考漢代碑刻,“逍遙”已經出現。由此可以推斷,“逍遙”一詞並非憑空出現,而是由“消搖”這一古詞分化而來。在“消搖”中,“消”原本從水旁,而在分化過程中,為了分擔通假義,它被替換為“辵”部;同樣,“搖”原本從手旁,也在這一過程中變為了“辵”部。《說文》:“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屬皆从辵。”7“辵”象人行走在道路上之形,與行走相關,“消搖”偏旁變化,聲符不變,原本與“徘徊”毫無關聯的“盡”、“晃動”等義,通過這種偏旁的替換,被賦予了與行走相切合的意義,與“徘徊”相合。

在這一部份中,探討了“逍遙”的字源及其涵義,通過探索逍遙的本字和字形變化,深入瞭解“逍遙”的本義,以方便下一部分的語源的追溯。

三、 同源詞族

《廣雅疏証》:“逍遙,忀徉也。”8《楚辭》曰:“聊逍遙以忀徉。”9忀徉,翺翔也,與逍遙義同,唯讀音上有輕微差異。逍遙(王力上古音構擬:sĭau ʎĭau)10,忀徉(鄭張上古音構擬:snaŋ laŋ),11王念孫於《廣雅疏証》云:“叠韻之轉也”。12“逍遙”同屬宵部,為陰聲韻,“忀徉”同屬陽部,為陽聲韻,即兩者為陰陽旁對轉。因此“逍遙”與“忀徉”是同源詞。

繼續往下探索,以“忀徉”為根的詞有“襄羊”、“相羊”、“相徉”、“翔徉”等等,都含有徘徊,來回走動之義,字異而義同。

“相羊”:徘徊;盤桓。

《楚辭·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洪興祖補注:“相羊,猶徘徊也”

“相徉”:徘徊;來回走動。

明·袁宗道《冬日齋中即事》詩:“小徑獨相徉,婆娑木數章。”

“翔徉”:徘徊;往返迴旋貌。

《新唐書·突厥傳上》:“寇西會州,圍烏城,翔徉隴渭間。”13

    根據《連綿詞大字典》,“相羊”意指徘徊,如《楚辭·離騷》中的“聊逍遙以相羊”14意思為“暫且在這裏休息倘佯”,表達了對自然的依戀和盤桓不去的心境。另一例子是“相徉”,意義相同。明朝袁宗道有詩〈冬日齋中即事〉云:“小徑獨相徉,婆娑木數章。”描繪了詩人冬日獨自在小徑徘徊的情景,令人感受詩人孤獨靜謐的心境。最後是“翔徉”,意義相同。《新唐書·突厥傳上》:“寇西會州,圍烏城,翔徉隴渭間。”描述了軍隊的靈活作戰,徘徊於隴、渭之間。

從以上例子可見,“忀徉”為根的詞群的核心義素為徘徊,涵蓋了迴旋、來回之義。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 “道盡塗殫,迴車而還,招搖乎儴佯,降集乎北紘。”15“忀徉”一本作“襄羊”,司馬貞《索隱》引郭璞曰:“襄羊猶仿佯。”16以此引出另一支脈:“方羊”。《呂氏春秋·行論篇》:“仿佯於野。”17意思為在野外游蕩,游蕩之義。“方羊”這一支應該來自“彷徨”,字音相近,韻部相同(aŋ,陽部)。“彷徨”側重於猶豫煩惱的來回走動,“方羊”側重於自由的來回游蕩。

從方羊(上古音構擬:pîwaŋ zîaŋ)18繼續探索,則又有“倘佯”為根的詞出現。倘佯(上古音構擬:thɑŋ ʎĭɑŋ)19與方羊韻母相同,意義相近。以“倘佯”為根的詞有“尚羊”、“徜徉”、“尚陽”、“常羊”等等,都有徘徊、安閑自得地來去之義。

“尚羊”:悠閑地步行徘徊。

《楚辭·賈誼〈惜誓〉》:“臨中國之衆人兮,託回颼乎尚羊。”王逸注:“尚羊,遊戲也。”

“徜徉”:盤旋往來貌。

《淮南子·人間訓》:“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間。”

“尚陽”:悠閑地步行徘徊。

《古文苑·黄香〈九宫賦〉》:“聊優游以尚陽。”20

“尚羊”意指悠閑地步行徘徊。《楚辭·賈誼〈惜誓〉》提到“臨中國之衆人兮,託回颼乎尚羊。”意思爲俯視中原大地的芸芸衆生,在旋風高空中徘徊。這句話被王逸注為“游戲”,切合句意即是在空中游蕩嬉戲,强調了悠閑之感。“徜徉”則表達了盤旋往來的狀態。《淮南子·人間訓》中提到“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間。”這句話描繪了在空中自由來回飛翔的情景,强調了不受拘束的自由自在感。

從以上舉例,可見“倘佯”為根的詞群的核心義素為徘徊,安閑自得地來去之義。

以上,本部份以“逍遙”為錨點,抽絲剝繭地尋找與之關聯的同源詞。

透過分析與比較,上述所提到的同源詞及其詞群皆隱含著徘徊或盤旋的意義,可見其核心義素為“徘徊”。綜合梳理,“徘徊”為詞源,“彷徨”為“徘徊”之分支,語義上縮窄範圍,強調了因猶豫而來回走動的狀態,“方羊”進一步收束語義,含安閑自得地來去之義,“逍遙”與“忀徉”之間聯繫緊密,本義為徘徊。這兩者本質上都是對“徘徊”這一概念的不同詮釋,從中提煉出來的分支。

四、 同源詞族的音韻聯繫

同源詞指由同一詞源派生出來在音義兩方面都互相有聯繫的一組詞。21根據向熹《古代漢語知識詞典》,同源詞的構成條件有三個:上古讀音相同或相通、有一個或幾個意義相同或相關、詞義發展自同一語源。22關於詞義的部分上面已經討論過,這部分將集中在同源詞重要的一部分,音韻。同源詞的語音關係有音同(聲母與韻部均同),音近(雙聲兼叠韻;音轉),23“逍遙”及其詞族屬於音近中的音轉關係。

先拿“忀”與“逍”這一詞組作分析。上面有略略提到,這二詞有陰陽對轉的關係,屬於旁轉。陰陽對轉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韻尾變化、韻腹改變、聲母不變。以下的上古音構擬分別參考王力的構擬系統和鄭張尚芳的《上古音系》:“逍”[sĭau]、“忀”[snaŋ]。

“忀”的韻母[aŋ],屬於陽聲韻尾;“逍”的韻母[ĭau],屬於陰聲韻尾。韻尾由[ŋ]變爲韻尾[u],陽聲失去鼻音韻尾變爲陰聲。韻腹發生旁轉,舌位從[a]較前較低,變爲[ĭa]較後較高的位置。而且二者的聲母沒有太大差異。

上面證明“逍”與“忀”這一詞組,下面加上“方”、“倘”。“忀”心母陽部開口三等,“方”幫母陽部合口三等,二者聲母不同,韻部相同,屬於音轉關係;“倘”透母陽部開口一等,與前二者聲母不同,韻部相同,亦屬於音轉關係。則逍、忀、方、倘有音近關係,為一組同源詞,核心義素為徘徊。

五、 詞義引申義發展

通過上面對語源的探索,其實已經隱隱約約可以看見“逍遙”這個詞的引申脈絡。徘徊引申為緩步行走,緩步行走引申為悠閑自得。

首先是徘徊義,“逍遙”之本義。《楚辭·屈原〈離騷〉》:“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24表達了對理想棲身之地的渴望卻無法實現的矛盾心情,從而呈現了“逍遙”的徘徊飄蕩之義。《史記·孔子世家》:“子路死於衛。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 ’”25孔子因子路之死而感到悲痛,他負杖於門口,無奈地徘徊。此例中“逍遙”則偏重彷徨義,强調了徘徊不前。

隨著語義的延伸,“徘徊”這一行為也漸漸轉化為“緩步行走”。徘徊,來回走動,放慢腳步來回走動,則引申為緩步行走。在《文選·張華〈情詩二首〉》26中提到的“游目四野外,逍遙獨延佇”便將“逍遙”與緩慢的步伐聯繫起來。呂向注:“逍遥,緩步貌。”而《文選·司馬相如〈門賦〉》則描繪了佳人的悠然步伐“夫何一佳人兮,步道遙以自虞。”劉良注:“招搖、忀徉,行游貌。”27指出了這種緩步行走的特徵,表達了人在行走中的自在。

緩步行走這一動作,由於其放鬆自在的特質,自然地引申出悠閑自得的感覺,因此“逍遙”逐漸引申為一種悠閑自得的生活狀態。《詩·鄭風·清人》中提到“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28在河邊逍遙自在地游蕩,安閑自得的模樣。而最具代表性的《莊子·逍遙遊》則進一步深化了“逍遙”的內涵,“彷徨乎無爲其側,逍遙乎寝卧其下。”29逍遙在這裏不僅是一種行爲,更是心境的表達。成玄英疏:“逍遙,自得之稱。”30逍遙被解釋作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

通過對語源的深入考察,可以發現“逍遙”一詞在語義上的多重延展。其最初的意義指徘徊遊走,這種狀態表現為腳步放緩、隨意漫遊天地。《楚辭》中的用法表明,“逍遙”體現了一種沒有明確目的地的遊蕩狀態,而《史記》中孔子對該詞的使用則賦予其猶疑不決、不知前行方向的含義。

在語義的發展過程中,“徘徊”逐漸衍生出一種悠閒的步態,這種內涵在《文選》中得到了進一步體現,最終形成了“悠閒自得”的核心意義。

六、 結尾

總括而言,“逍遙”作為一個典型的連綿詞,其詞義的演變和發展軌跡清晰可見。從最初的徘徊、遊走到後來的緩步行走,再到最終的悠閑自得,“逍遙”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漢語詞彙在語音語義上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通過對“逍遙”及其同源詞族的深入探析,我們能瞭解“逍遙”這一詞是如何逐漸演變為現今悠閑自得的意義,象徵一種超然物外、心無羈絆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上海:中華書局,2014年)

王念孫:《廣雅疏證》(淸嘉慶元年刻本),卷六上,頁191。網址(http://www.kaom.net/img.php?b=xungu_gyszp=191)。(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向熹:《古代漢語知識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頁41。

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網站(http://www.kaom.net/ny_x.php?name=wangli)。(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李圃:《古文字詁林(第九冊)》,2004年,頁666。網址(http://www.kaom.net/img.php?b=1_gwzglp=900666)。(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胡繼明:《〈廣雅疏証〉同源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頁43。

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和湖北辭書出版社聯合出版,1990年)

徐振邦:《連綿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高本漢:《漢文典·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網站(http://www.kaom.net/ny_word8.php)。(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郭錫良:《漢字古音表稿》(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網站(http://www.kaom.net/ny_x.php?name=guoxiliang_biaogao)。(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漢語多功能字庫,(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9%80%8D)。( 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頁472。網站(http://www.kaom.net/ny_word8.php)。(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註釋

1. 徐振邦:《連綿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1。

2. 漢語多功能字庫,(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9%80%8D)。( 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3. 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年),頁4095。

4. 同上,頁1738。

5. 李圃:《古文字詁林(第九冊)》,2004年,頁666。網址(http://www.kaom.net/img.php?b=1_gwzgl&p=900666)。(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6.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上海:中華書局,2014年),頁2588。

7. 漢語多功能字庫,網址(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8%BE%B5)。(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8. 王念孫:《廣雅疏證》(淸嘉慶元年刻本),卷六上,頁191。網址(http://www.kaom.net/img.php?b=xungu_gysz&p=191)。(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9. 徐振邦:《連綿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451。

10. 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網站(http://www.kaom.net/ny_x.php?name=wangli)。(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11.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頁472。網站(http://www.kaom.net/ny_word8.php)。(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12. 同8注。

13. 徐振邦:《連綿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449。

14. 下數條同11注,不額外作注。

15. 同上。

16. 同上。

17. 同上。

18. 高本漢:《漢文典·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網站(http://www.kaom.net/ny_word8.php)。(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19. 郭錫良:《漢字古音表稿》(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網站(http://www.kaom.net/ny_x.php?name=guoxiliang_biaogao)。(瀏覽日期:2025年2月6日)

20. 徐振邦:《連綿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449。

21. 胡繼明:《〈廣雅疏証〉同源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頁43。

22. 向熹:《古代漢語知識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頁41。

23. 同注21。

24. 徐振邦:《連綿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450。

25. 同上,頁450。

26. 同上,頁449。

27. 同上,頁449。

28. 同上,頁450。

29. 同上,頁450。

30. 同上,頁450。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