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7.24

 

李清照涉酒词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研究

麦美愉

2024年4月20日

摘要

作为宋代,乃至中国词史上着名的女词人,学者对于李清照的研究从无间断。对于李 清照涉酒词的研究,学者多是从某一些角度作为切入点讨论,如情感、女性特色、思 想内容等,或是与别家词人对比,女词人有朱淑真,男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纵观以 往的研究,笔者发现没有一篇是专门并深入讨论李清照的涉酒词。在李清照词中,谈到酒就佔二十首之多,可见酒在李清照作品的重要性。

首先,本文以南渡为界,讨论李清照涉酒词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发现其前期作品多以自然、闺愁为主题;南渡后,她的词作则以亲人、故国、哀愁为主。另外,李清照的涉酒词极具审美价值,她在修辞、声律和语言方面的运用炉火纯青,巧妙新奇。最后,对比宋淑真与李清照作品的感情内容、词风,凸显李清照涉酒词之独特。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酒」经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意象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大都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多篇描写「酒」的诗,如《小雅・鱼丽》「君子有酒」1、《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2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饮酒更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曹操《短歌行》「如何解忧,惟有杜康。」3陶渊明《饮酒》(其十四)「班荆坐松下,数斟以復醉……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4

唐代时,酒与人们的生活有更密切的关係,而在文学创作中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代诗人以酒入诗,达到诗酒风流之境界,唐代着名诗人李白就有「诗仙」与「酒仙」

之称,如〈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六十日,日日

醉如泥。」5等;王维也有许多诗作中提到酒,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6

到两宋诗期,词成为当时最有代表性、最繁盛的文学形式,而「酒」更是出现率极高的意象。如苏轼和辛弃疾:苏轼三百三十一首词作,涉酒词共一百四十六首;辛弃疾六百二十九首词中,涉酒词就佔三百五十三首。宋代词家经常把酒与其人生经历和思想精神结合起来,千人千酒。苏轼的酒情意真切 、狂放浪漫和旷达超脱;而辛弃疾的酒包含其慷慨激昂的报国之心、壮志难酬的苦闷悲凉,以酒作为解脱的工具;也有田园闲适之情、亲情友谊。

宋代以前,只有极少数的女性文学作品中涉及酒,汉代有卓文君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7;中晚唐女诗人鱼玄机以酒入诗,表达她醉酒的感受:「旦夕醉吟身,相思又此春。雨中寄书使,窗下断肠人。」8、「醉别千卮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9等。而作为宋代最着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四十五首词中,就有十九首关于饮酒的词。上段提到「宋代词家经常结合酒与其人生经历和思想精神 」,李清照的十九首涉酒词中,年龄跨度从少女到老年,她的心境、对人生的感悟会随着人生经历有改变;同时亦能在其涉酒词中看到中国古代女性饮酒的特点。在艺术特色方面,李清照如何写「酒」?她使用了甚麽修辞手法?她在《词论》 中指出词要「协音律」,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本文将从李清照的背景、内容主题、艺术特色等多方面分析其涉酒词作。

 

节 研究意义、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着名的女词人,善写愁,而酒在其作品中佔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有酒的地方就有愁。虽然「酒」在李清照的词中很重要,但学界对于李清照涉酒词的研究,有失片面。纵观近人专着、学术论文等资料,当中对李清照的(涉)酒词或是从女性意识,或是浅析内容,又或是分析感情,这些都没有对涉酒词进行深入且全面的探讨。

(二)研究目的

「酒」在李清照一生佔有重要的地位,少女、少妇、孀居、亡国,酒都出现在她人生每一个阶段。因此,研究李清照的涉酒词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将丰富我们对李清照的了解,有助我们了解一代才女的百味人生。

(三)研究方法

1.     数据统计法。笔者以《李清照集校注》为本,统计出李清照一共有四十五首词,其中涉酒词有二十首。

2.     文本分析法。以二十首涉酒词为基主要研究对象基础,通过文本细读,对其思想内蕴、艺术特色等进行分析总结。

3.     文献研究法。通过蒐集和整理研究李清照的文献资料,对研究李清照的研究情况进行分类和总结,透过了解前人对李清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助全面了解其涉酒词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明确研究交点与难点。

 

节 「涉酒词」界定及研究现状

本文以王仲闻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为研究底本,筛出李清照与酒有关的词作。《李清照集校注》收录六十首,其中十五首存疑词,四十五首确定为李清照之作,当中有二十首涉酒词。本文以李清照的涉酒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涉酒词」指词中凡与「酒」、酒具或饮酒衍生的状态有关的描写,如「淡酒」、「残酒」、「病酒」等,或「金尊」、「琥珀」 、「绿蚁」等使用了借代手法描写,又如「醉」、「杯」、「盏」等。这些都符合本文对「涉酒词」的定义。

李清照不但是宋代最着名的女词人,在词学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刘大杰说:「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10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艺术技巧和女性情感世界的展现,这些元素构成了易安词的独特性,确立了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除了词,李清照还作有诗、文。由于李清照以词闻名,因此学界对于李清照的研究大都围绕李清照词。而在这些研究中,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意象

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程汶宣《李清照词篇章意象析论》一文对李清照词的意象作出全面的研究。程汶宣归纳出易安词中所使用的意象可分为「自然性」与「人工性」。「自然性物材」即植物、动物、天象、时节和地理等;「人工性物材」则有泪、茶、炉香、帘、酒、梦等。其又指出李清照运用了虚实相应、情景相生和时空结合三种艺术手法,使意象在篇章中产生美感效果;而意象风格在篇章中的美感效果又可分为三类:(一)「偏刚」风格之美感;(二)「偏柔」风格之美感;(三)「刚柔相济」风格之美感11。另外,胡思佳的《李清照词作的空间意象研究》则是探讨李清照词的空间意象。12

在期刊论文方面,李鹤男〈试论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主要探究了李清照词中三个出现次数较多的意象:「花」、「酒」和「帘」13,其另一文章〈李清照词作中「花」之意象解读〉则是专门探讨「花」意象。14徐荫龙〈此花不与群花比〉、康建鑫〈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司欣〈李清照词中的动植物意像生态审美意蕴研究〉、吴忠耘〈李清照词中「风雨」、「黄花」意象的生命内涵〉、陈珈琪〈論李清照之咏花词〉、〈女人如花花似梦——李清照词中花意象分析〉、〈李清照诗词中「花」的隐喻分析〉、〈论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使用及其象徵意义〉都是专门研究花意象的文章,可见在关于李清照词的意象研究中,花意象是最受到关注的。其他论意象的期刊论文有黄一阳的〈论李清照词作中的「帘」意象及其女性化特徵〉,文中论述了李清照词中捲帘和垂帘是代表了不同心境与情感:捲帘多代表欢快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垂帘多代表着悲伤和逃避15,同样讨论「帘」意象的还有姚金宣〈浅析李清照词中的「帘」与「愁」〉 。蹇晓丽在〈浅谈李清照词中香意象的意境效果〉中列出李清照多首包含香意象的词,发现其中只有一首词的香意象没有表达愁,因而认为香意象是李清照对人生悲戚沉重的反映16。 探讨「香」意的文章还有张世衡〈浅析易安词「香炉」「香料」意象——兼谈李清照心境的挣扎与突破〉和周淑媚〈析论李清照词中的幽香世界〉;陈家愉〈易安词的舟船意象探微〉,作者从舟船的字型入手联繫到李清照的舟船词,得出李清照的舟船词是记录词人的一生与两宋的社会状况17;刘鸿桥在〈李清照词「风」意象美学探析〉一文发现李清照词中的风意是对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18

相比其他意象,学界关于「酒」意象的研究不多。前引硕士学位论文《李清照词篇章意象析论》与期刊论文〈试论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中有虽有讨论「酒」意象,但「酒」意象只佔一节或一小部分。孙睿迪〈宋代女性涉酒词中酒意象内涵研究〉以宋代女性的酒词为研究对象,如朱淑真、李清照、魏夫人等,并非专论李清照19。专门探讨易安词中的「酒」意象有董素贞〈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论析〉,此文分析了李清照好酒的原因,又指出李清照借酒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抒发对爱情的渴望与忧愁,慨叹国家和自身坎坷的命运20;又有李莲〈李清照词中的「酒」的意象赏析〉,作者指出李清照词中有四类「酒」,分别是淡酒、残酒、醉酒和病酒,而且同样得出了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结合了命运和情感的历程的结论。21

(二)艺术特色:写作手法,修辞,用调、用韵

有关李清照词的修辞研究亦是另一大重点,硕士论文如《李清照词及其修辞技巧研究》,在写作手法方面,作者指出李清照词的构句和用典都十分精湛,在声律方面,四声起伏、叠字叠句和词情声情互摩,使词的声律和谐迴盪,另外又归纳出譬喻、借代、设问、呼告等十五种表意上的修辞技巧,以及顶针、镶嵌、对偶等九种形式上的技巧。22而期刊论文则有郭佩佩〈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23、张劲秋〈略谈李清照词的修辞手法〉24、沉荣森〈李清照词的拟问艺术〉25、周桂峰〈李清照词的修辞特色〉26等。

至于词的用调和用韵,则有宋子叶《李清照词用调研究》27和邵明理的《李清照《漱玉词》用韵之研究》28,期刊论文有吴玉的〈李清照《漱玉词》声律之研究-以〈如梦令〉、〈菩萨蛮〉、〈浣溪沙〉、〈点绛脣〉为例〉29

(三)女性意识

李清照词的一大特点是以女性视觉创作,但由于可探讨的内容不多,因此多只佔文章的一部分,如孙玉莹〈浅谈李清照酒词愁情变迁及女性特色〉30和黄敏〈宋代着名女词人词作个性差异论析〉等31

(四)与其他词人比较

在与其他词人比较的研究中,以朱淑真、李煜、辛弃疾等词人为主。其中,又以同为宋代女词人的朱淑真最多,如徐雪飞〈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作品之比较〉32、欧阳宇光〈李清照与朱淑真词比较〉33、于丽新〈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像比较〉34;唐全鑫〈「情曲写境」 与「情语造境」——朱淑真与李清照涉酒诗词之比较〉35谭晓容〈李清照与朱淑真醉酒词之比较〉36等;密士力〈李煜和李清照词的意象表达策略比较〉37和〈李煜与李清照词意象比较〉38、孙鑫〈李煜与李清照词之异同比较——以《虞美人》和《声声慢》为例〉 39、刘姝麟〈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40;沉葱葱〈「二安」词比较研究 〉41等。与其他词人比较的研究有:  张春梅《萧观音与李清照诗词比较》42、郑燕〈李清照与秋瑾诗词比较研究〉43、王玉霞〈鱼玄机与李清照诗歌的比较研究〉44、孙雅婷〈秦观与李清照词作意象比较〉45、史莫野和史美珩〈李清照与薛涛诗词比较研究〉46、张美玲〈柳永、李清照词之意象比较〉47等。     

(五)李清照涉酒词研究

涉及李清照酒词的研究,有张菁竹《宋代涉酒词探析》一文就整体分析了宋代涉酒词的创作背景、情感内涵(包括纵酒享乐之情、离别思乡之感、国破家亡之伤和仕途不畅之愁)与艺术风貌,当中有以李清照为说明例子。期刊论文多围绕写作原因、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探讨李清照的酒词,48如唐全鑫〈「情曲写境」与「情语造境」——朱淑真与李清照涉酒诗词之比较〉以朱淑真与李清照的酒词对比。作者指朱淑真是「情曲写境」,「情曲」即「心曲」、「心里话」,有感而发、随性而作、语言真率自然,贵在「真」;而李清照 「情语造境」,「情语」即「景语」,其对语言行云流水、炉火纯青的驾驭能力,胜在 「美」。49郭楠在〈南宋女性与男性词人的涉酒诗词审美情趣比较——以李清照、朱淑真、苏轼、辛弃疾诗词为例〉指出男性词人的涉酒词内容多写对事业和功名追求,女性涉酒词多以反映女性闺阁生活、春愁闺怨为主。50主要探讨李清照涉酒词的文章还有马路路〈论李清照酒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51、沉荣森〈李清照酒词浅探〉52、孙玉莹〈浅谈李清照酒词愁情变迁及女性特色〉53等。

纵观现代学者对李清照词的研究,虽然有关李清照涉酒词的研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篇幅相对小的期刊论文,探讨的深度与广度有限,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涉酒词这一主题的论文尚有许多探讨空间。

第一章 李清照涉酒词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南渡前的涉酒词

本文以南渡为界,把李清照的涉酒词分两段时期。从李清照的生平来看,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基本上是幸福美满,词作内容主要描写其少女、少妇时期的闺阁生活,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涉酒词有十六首。

根据《李清照作品赏析集》附〈李清照简明年表〉54,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李清照当时17岁,尚待字闺中。此年作有《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两首涉酒词。而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是年18岁,嫁赵明诚。婚后二人幸福美满,琴瑟和鸣。

1.1 少女时期:抒少女之乐

李清照出生在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出身进士,是北宋颇为有名的文学家,母亲王氏系出名门,「母王准之孙女,善属文」55。书香门第,加上优越的家庭条件,少女时期的李清照饱读诗书,无忧无虑。这点从她早期的词作可见。

(1)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这是一首忆昔词,是李清照年轻时回想某次在溪亭游玩的情景。「常记」有作「尝记」56 57,即追忆往昔之意。作者这次饮宴喝得大醉,醉得连回家的路都辨识不出来。 与其其他词作不同,这里的「醉」是愉快的。「沉醉」一词显出李清照的欢乐,「不知归路」亦是其流连忘返的表现,可见这是一次十分愉快的游赏。 「误入」一句呼应「不知归路」,显示了主人公的醉酒忘情之态。整首词充溢着活泼、欢愉的情趣。

同样抒发少女之乐的涉酒词还有《渔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据陈祖美言,此词是最早创作,且充满欢愉的咏梅词58

(2) 雪裡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

徐北文评:「此词外意是写梅花,内意是写人,亦花亦人,浑然一体,妙在『有寄托入,无寄托出』。」59《渔家傲》一词体现出李清照年少时自矜自得之意,作者咏颂梅花并以此自况。徐北文亦认同此词是以花喻人,并指李清照在词中寄托了她美满的夫妻生活。

词的上片写寒梅丰神雅韵,下片写自然和人对梅的偏爱。「共赏金樽沉绿蚁」一句中「金樽」是珍贵的酒杯60,「绿蚁」原指古时酿酒时酒面上浮起的碎屑浮沬61,后衍生为酒的代称。作者月下举杯畅饮,花前一醉,抒发赏梅情怀。「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一句更显出其豪情逸致。 这类以欢娱之情写饮酒,以酒为伴,饮酒作乐的感情只在李清照少女时期出现。虽然是女儿身,但她的肆意率性,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她幸福生活的写照。

1.2 少女时期:抒对自然的热爱

李清照少女时期有不少关于大自然之作,可看出其对自然的喜爱,而抒对自然热爱的涉酒词则有两首。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词中女主人公是一位闺阁少女,如果是已出嫁的妇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无拘无束地饮酒和睡懒觉​​。马路路认为「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描写了一位独居闺中饮酒排忧、酣眠却不消酒意、惜花伤别的妇女。」62但笔者则较认同徐北文先生的看法,此词是「通过对话曲折地表现出女主人对百花的怜惜,对春光的珍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63 因此,此词是写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姐早晨起床的一个生活片段。女主人昨夜酒醉酣眠,但早上起身仍感酒意未能完全消除。虽然「残酒」未消,但她十分关心园中海棠,她知道经过一夜风雨侵袭,园中必定落红满地。「试问卷帘人」的「试」把女主人关心海棠但又不忍听到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却道海棠依旧」一「却」表达出女主人的意外,侍女卷起帘看一看外面,竟然说园中海棠安好如旧,这明明是随口的敷衍回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备受文人学者赞赏,此句像是反问侍女,也像是自言自语。园中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以颜色借代花和叶,此句包含女主人的惜花和伤春之情。小姐和侍女的反应亦很有意思,小姐生活优渥悠閒、文学修养高、心思细腻,所以会如此关注窗外海棠,反映其风雅的生活情调;侍女穷困、忙碌,要侍奉主人,文化低,所以她不会去关注花的情况,怜惜花朵。这首涉酒词是抒作者对春天和花的的怜惜之情。

与此相同类型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与「惊起一滩鸥」,描写出少女游乐于溪亭的愉快情景:误入荷花丛、白鸥和白鹭被惊飞。如徐北文引薛祥生所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荡舟晚游图,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大自然的绚烂多姿,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浓厚情趣⋯⋯」64

1.3 少妇时期:抒相思之情

李清照与丈夫感情甚笃,二人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因此她早期有不少抒思念之情的词作。

(1)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闢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65——《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王璠:「这也是一首记梦的词,写的是离别相思之情。⋯⋯通过梦前梦后的对比,把年轻少妇沉重的愁苦情思从侧面烘托出来。」66王璠认为此词上片是记梦中情况,是描写一名少妇与久别的丈夫相坐房中饮酒欢聚,王璠解释:

「(莫许杯深琥珀浓)这是闺中少妇在饮酒前对丈夫提出的两条戒律:一是不许用大而深的杯,二是不要喝浓而烈的酒,为的是防止他喝醉了。充分表现了她的温存体贴和对丈夫真诚的爱。⋯⋯(未成沉醉意先融)写他们一面浅斟低酌,一面言谈欢笑。 ⋯⋯酒虽喝得不多,却已经情意融和,十分欢洽。」67

依照王氏的看法,这里的「酒」是欢愉的。但笔者认为上片是女主人以酒浇愁,并非在梦中与丈夫团聚。徐北文:「『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因为女主角独抱浓愁,才借酒消愁。」68「独抱浓愁」中的「愁」是指甚麽?上片未言词人愁的内容,但下片「醒时空对烛花红」就透露出词人的愁是心上人未归,独守空房的愁。因此,词人「借酒消愁」,其中「琥珀」、「醉意」这些酒意象是代表少妇情思之愁,「杯深琥珀浓」以杯深浓酒说明少妇愁之深沉和浓厚,丈夫迟迟未归,「未成沉醉意先融」酒未醉人但愁浓得已令心醉。

同样是抒思念之情的作品又有:

(2)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此词把春人格化,乐景哀写,表现词人对丈夫的思念和离愁别绪。上片写春日景象,其中「酒意诗情谁与共?」一句抒发了作者思念丈夫之情。张璋指:「接着又以『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来写诗情酒意没人相伴而引起悲伤落泪。」69

此句概括了二人夫妻生活的内容:饮酒赏春,吟诗作对。「饮酒」是夫妻二人平日的共同爱好和活动,现在丈夫不在身边,即使春天已到,身边有酒,但仍感失落。而下片借写「试夹衫」、「欹山枕」、「剪灯心」三个闺中生活的情节,刻画出女主人的孤寂。宋代有「灯花报喜」之说,女主人公满怀愁绪,无法睡好,索性剪弄灯花,其实暗含希望丈夫早归期待。

同样是少妇以酒抒发相思之情的词作还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玉楼春》、《念奴娇・春情》和《凤凰台上忆吹箫》。这段时期,李清照的愁,是少妇的閒愁,她把这种愁情寄託于酒。酒深情浓,因此这段时期的「酒」所表现的愁绪大多都是与丈夫的别离思念之愁。

1.4 朋党相争,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叹

李清照早期的作品,除了抒发闺愁外,还有抒发在面对政治祸患时,作为被牵连女眷的心情。

(1)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醖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徐北文认为此词是词人透过描写红梅,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急切盼望丈夫归来饮酒的心情70。陈祖美断此词作于宋崇宁三年(1104),柯宝成认为作于1103至1105之间。因此,此词当作于1104年前后。而从创作年份推断,在这段时期,其父李格非卷入朋党争斗而被罢官71。由于「不得与在京差遣」72之规定,因此李格非要携眷返归原籍,而李清照亦因此时居汴京,时返原籍。

上片是红梅含苞待放,主写梅花之态。下片「道人」二句是词人对自己的描写,「憔悴」、「闷」和「 愁」是其外貌和心理的状态。尾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表面上是说要饮酒说快,说不定明天会起风。「所以,此词的题旨,当是藉对红梅未来命运的关注,寄寓了作者本人因受新旧党争株连,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叹。」;肖瑞峯:「⋯⋯在无法排遣的幽伤中,作者视梅花为同调,引梅花为知己,不仅以微吟相狎,而且举杯相邀,试图共饮一醉。『未必明朝风不起』,既是邀饮的劝语,也袒露了作者对梅花及自己未来的命运的忧心世事难料」73,因此,此词是词人担忧政治斗争波及自己,同时也发出朝不保夕的感叹,而非徐北文认为的相思之苦。

 

第二节 南渡后的涉酒词

1127年12月,四十四岁的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次年春天,两人才抵达江宁府。南渡初期的李清照,对生活的看法开始转向消极,目光也由私人生活渐渐转到家国社会。南渡前李清照最多只有贵妇闺中的思夫之愁,南渡后,她的词作从愁,变为悲、痛和苦。

2.1 思念亡夫

对《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一词所抒发的感情,现时尚有争论。笔者从创作年份和赵明诚的生平探讨,认为此词是词人思念亡夫之作。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薰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学界对于这首词中心思想的理解可分为两种:一是抒发对丈夫的绵绵情思74;二是怀缅故土,思念故乡75。两种说法都是对「梦远不成归。」句有不同的的理解,此句的主语到底是谁?是词人不成归,还是词人的思念的人不成归?

从创作年份来看,陈祖美认为这首词作于1129年;薛祥生的《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一书亦认为此词作于1128至1129之间,综合二人的意见,可以肯定此词作于1128至1129年前后。1128年,金国进攻南宋,次年完颜兀术率金军南侵。同年,赵明诚病殁。从时代背景似乎无法确定此词的中心思想。

或从赵明诚的生平入手,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赵明诚与李清照一起南渡江宁76。1128年春,两人抵达江宁77。1129年,赵明诚独自前往就任湖州知事,在途中病倒。在赵明诚上京朝见的途中,不幸染病,而李清照在这段时间是与他分开的状态。直到七月底,李清照才知道赵病倒的事情,于是乘船东下探望丈夫,当时赵已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八月十八日赵明诚殁。「 ⋯⋯书报卧病。余惊怛,⋯⋯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 ⋯⋯葬毕,余无所之。」78从李清照的自述,可见她对于赵明诚之死的悲切,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此词可能作于赵明诚死后,所谓「梦远不成归」是指梅香燻醒了她,打断自己与丈夫团聚的梦,而现实中丈夫已经无法再归来。「人悄悄,月依依」一句,有人指是化用《诗经・邶风・柏舟》的「忧心悄悄」句意,但笔者认为应是化用了顾敻《献衷心・绣鸳鸯帐暖》一词中的「人悄悄,月明时。」一句,而此词是写男女互相思念。

「夜来沉醉卸妆迟。⋯⋯酒醒薰破春睡」首句未言词人为何饮酒,亦没写饮酒的场面,而是开门见山,写酒后入睡。从「沉醉」一词可知词人饮酒之多,藉此推测词人心情苦闷。而「迟」字进一步描写醉的状态,词人当时醉酒倦怠因而懒于卸装,可见其心情鬱闷。而「沉醉」句也为下句「酒醒」作铺垫;由醉到醒,也为「燻破春睡」埋下伏笔,因为酒意消退,梅香才会薰破词人之梦。

李清照后期最着名之作,要数《声声慢》(寻寻觅觅),此词所抒之情哀婉凄凉,极其感染力。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

此词的创作时期间,有多种说法。清代俞正燮认为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王仲闻先生认为是其晚年之作,黄墨谷认为是作于1129年秋,赵明诚死后不久。从词的内容来看,开首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从空虚、孤寂到悲痛,由弱到强,有丰富层次。这种强烈的悲怨之情,绝不可能是李清照早期之作。

首先,词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有等人意思,而其等待的人正是其丈夫赵明诚。「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李清照早年的词中常写到大雁,如《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在北方的时候,大雁是带来丈夫消息的信使。 现在这群熟悉的大雁又飞过来了,可是託付他们送信的人已经不在了。结合二句,笔者认为此词应作于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中年丧偶时。因此,此词是李清照写丈夫死后,一路上颠沛流离,由此而生的孤单凄怨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三两杯淡酒无法抵御寒风,表面是指身体难以御寒,但其实是想表达连酒都无法暖的,是内心的凄冷。以往的涉酒词中,当李清照愁情难解时,「酒」就是解愁之物,但在这首词中,几杯淡酒无法解其孤冷之感,可见其苦痛之深。

2.2 思念故国、怀人之情

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人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赵明诚与李清照奔赴江宁。据〈金石录后序〉79,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到洪州投奔赵明诚妹婿,当年十一月,洪州沦陷,李清照仓皇南逃,投靠弟弟李迒。 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同年十一月,李清照到达衢州。 1131年,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锺氏之家,一夕间书画被盗。 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可以说,自1129年丈夫死后,李清照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谈到女性文学,人们首先会想到闺怨、爱情题材,但在李清照的一些作品中,却有荡气迴肠、巾帼不让鬚眉之作。在《夏日绝句》中便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妙句,以此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而李清照后期的涉酒词中,亦有不少抒发国破家亡之痛的作品。

(1)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临高阁)

此词在《〈漱玉词〉补遗》题作「咏桐」,《全芳备祖》亦认为此词是咏物。由于有「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故前人收入梧桐词。笔者认为此作是写词人登阁眺望,抒发其孤寂之感,当中包含思乡怀人之情。开首言词人登上高楼,远处有参差错落的群山,又有辽阔空旷的原野,这些景色都被灰濛濛的烟雾笼罩着,令人倍感荒凉、萧瑟。「栖鸦归后」,乌鸦归巢,但自己身旁再无人归来;「暮天闻角」,词人听到军营传来阵阵角声,也许是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满腹凄楚。

陈祖美认为词中「梧桐」是人,是赵明诚的象徵80。但笔者认为,词中「梧桐」并非一个人,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落既可指丧妻,亦可指丧妻和丧夫。「断香」和「残酒」侧面描写女主人「情怀恶」,熏炉里的香料已经烧尽但没有心思添加,酒杯里的酒快要喝完,但愁绪仍然未减。而「西风」句中「西风」喻指金兵。据记载,南宋初年,每到秋天的月份,金兵便会侵扰南宋。而李清照认为丈夫之死与金人入侵有关,因为「西风」的催逼,「梧桐」才会凋落。综上所述,《忆秦娥》一词是抒发思乡怀人之情。

南渡后,李清照也有生活安定的时期。《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就是她在南方与亲族聚会后,有感而作之词。

(2)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此词所抒之情毫无争议,透过「意在消愁的酒宴⋯⋯相反勾起故国的深沉思念和旧家难归的惆怅。」81「永夜」三句,透露出词人心情鬱郁不欢,「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只能在梦里梦见汴京,但实则不可到,因此言「空」。下片写上巳酒宴的情景,「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虽然宴会的酒食十分简单,但酸梅酒却是美酒,令她感到满意前句指出酒食「草草」,但后句又说词人满意,可见李清照当时已没心情去品尝酒餚。毕竟无论是甚麽美酒,都不及故乡的好。「醉里插花花莫笑」一句,杨合林评价是「风流放诞」,看出魏晋名士风流对李清照的影响82

其他思怀故国、想念亲人之作包括《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和《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一词上片写词人在春日以饮酒睡觉清消解乡愁,下片写除非其醉倒,否则不会忘记故乡,沉痛之情,直抒胸臆。而《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一词,虽然文有缺遗,但从「海角天涯」;「当年曾胜赏,生香薰袖,活火分茶。」词人回忆往日养尊处优的生活,焚香熏衣、煮茶品茶;「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如今物是人非,哪还会像从前的生活一样,此三句可见词中充满思国之情。

李清照在《词论》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优秀词作之标准。其中,在词的内容感情方面,认为要专主情致,也要尚故实。所谓「情致」,她没有解释,但认为秦观的词就是「主情致」。刘熙载《艺概‧词概》谓「寄直于曲」:「少游纯以温婉和平之音,荡人心魄,与屯田,东坡之使气者又不同也。」而李清照的词结构缜密、情思婉转,富有情致。从其涉酒词可见,其写作多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令词作的情感含蓄,尽显婉约之美。

在李清照以前,宋代婉约词皆是「男子而作闺音」。而李清照以女子作闺音,这种婉约词是合乎情理、自然的。从上文可见,李清照的涉酒词所抒之情,是随着年纪和人生经历而改变的。李清照南渡前的涉酒词中,其思想情感多为「伤春」、「离情」,词作中带有闰阁妇人的闲愁;而她后期的词,同样是抒女性柔情,但由于年岁渐长,又经历了国破家亡,因此与前期的感情内涵不同。

第二章 李清照涉酒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涉酒词向来受学者赞赏,如沉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穫自妇人,大奇。」83;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四:「(如梦令)此词安顿二叠语最难。『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 」84;又杨慎:「 ⋯⋯《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85。以上评论者,多言李清照的词「奇」、「婉妙」、「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这些特点,都与其修辞、声律和语言的运用有关。本章将从修辞、声律和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探讨李清照涉酒词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据笔者研究,李清照涉酒词用到了对偶、反復、激问、借代、转化、化用、类叠、等修辞,其中以对偶、譬喻、类叠、借代、转化、激问为主。对偶是在其涉酒词中出现得最多的修辞格,共八首词均使用对偶格;其次是类叠和譬喻,分别都是六首词;借代则出现于五首词中。由于〈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一首由于缺字过多,影响词意判断,因此不计入以上统计数据。

一、运用譬喻、转化等修辞,生动形象地的描写对象

譬喻即「比喻」,包括明喻、隐喻 、略喻和借喻。以譬喻对事物的特徵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如《蝶恋花》「柳眼梅腮」以柳树的嫩叶比喻成少女微睁的眼睛,梅花艳丽的花瓣如少女粉嫩的双颊,令读者联想到柳叶狭长的形状和梅花颜色的粉嫩程度,从此句可见,李清照能巧妙地抓住杨柳和梅花两种代表春的植物特徵,贴切地以少女的眼睛和双颊为喻。从文字语言来看,以少女的「眼」、「腮」为喻体,能使句子语言显得旖旎、俏丽,更符合春的特徵,令词更添婉媚。又如《瑞鹧鸪》「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以明皇与杨贵妃缠绵缱绻的形象比喻并蒂银杏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赋予银杏两情相悦的爱情特质。玄宗贵妃的故事经后世文人的文学加工,重点渲染二人生死不渝的爱情,但李清照只取玄宗倚太真妃的外在形象,比喻银杏的外表,藉此表达自己虽与丈夫离乡背井,但仍互相扶持,就如该并蒂银杏,也如玄宗和贵妃。又如「寒梅点缀琼枝腻」这里运用了借喻,句中只出现了喻体「琼枝」,没有本体和喻词,把复挂着冰雪的梅枝比喻成美玉。李清照运用借喻,隐去了主体,使读者直接透过喻体「琼枝」联繫到复挂着冰雪的梅枝,从而产生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也令语言更加简洁。

值得一提的是《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尾句「人比黄花瘦」,言己相思憔悴。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这是比喻中的弱喻,即是一种喻中有比的修辞,指本体像喻体,但还不如喻体,而非比拟。其他譬喻之例还有「几枝先近日边匀」,「日边」比喻在皇帝身边;又有「容华淡伫」句,指花就像一个不加凋饰的美女和「玉人浴出新妆洗」以玉人喻梅花等。而「红酥肯放琼苞碎。」一句是借代套用譬喻,以「红」借代梅花的颜色,以「酥」、「琼」譬喻梅花的质地,一句句子就能把梅花的颜色、质地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从以上例子可见,李清照运用譬喻手法时能准确抓住本体与喻体的共通点,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联性高,令读者容易联想到词人所描写的本体型态和特徵。此外,运用的喻体都有旖旎、缠绵等充满女性婉约的特质,这能令词的语言富有文采和韵味,增加感染力。

转化方面,转化包括「将物拟人、将人拟物、以此物拟彼物和化抽象为具体」,拟人、拟物都是转化修辞格的一种。陈望道指出:「(比拟)都是发生在情感饱满,物我交融的时候。」86比拟是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赋无感情之物以感情,由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比拟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手法。

《如梦令》中「应是绿肥红瘦。」是对偶句套用借代、转化。这句就是从外形比拟的角度把海棠花拟人化,「肥」和「瘦」是形容人的体型,这里却用在海棠花,可见词人是把海棠当成人写,经历过一夜狂风暴雨的海棠,只剩下茂盛的绿叶,花瓣却凋谢,以「瘦」拟花,海棠花凋零残缺的样子跃然纸上,表现出作者对海棠花的怜惜。又如「梧桐应恨夜来霜」梧桐树入秋就会落叶,因此有「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之句,梧桐恨霜使其叶落。草木无知,「恨」是人的情感,词人把梧桐拟人化,梧桐之恨,其实就是人之恨,李清照借梧桐之恨表达出其孤独和寥寂。又如《蝶恋花》「醉莫插花花莫笑」此句词人要花别笑她插花,陈祖美引周振甫评价:「下片的含意,在『人将老』里透露,含有深层的感慨。」87将花拟作人,抒发「人将老」的感慨。

从以上所举三篇词可见,李清照涉酒词中都用转化中的拟人法,将物拟人,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无生命之物中,使其充满感情。

二、多用激问、设问,引领读者思考言外之意

激问,也是「反问」,即作者提出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但不说出答案,用以强调欲表达的意思,或是引导读者思考其句外之意。李清照的涉酒词中很多时都用到激问、设问法。例如《声声慢》上片有一个反问句,下片则用了两个反问句,一首词中共用了三次激问:上片「怎敌他、晚来风急。」答案是作者不敌晚来风急、下片「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答案是无人能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答案是愁一字无法表达词人的心情。虽然王学初版本的文本把这些句子都以句号和感叹号作结,但「怎」、「有谁」等词语都带有反问意味。此词抛出了很多问题,都没有作出回答,慢慢引导读者深思词人在面对种种情境下的悲戚心境。又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酒意诗情谁与共?」词人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打算回答的,因为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能与她「共酒意诗情」的人是赵明诚,而他现在不在身边,这一个问句就引领着读者领会到词人的相思与失落之感。而〈玉楼春〉中「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词人问梅花「开遍未。」上句写梅花仍含苞欲放,因此答案明显是「未开遍」。词人提问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让读者自行思考答案,并藉由读者内心「梅花未开遍」的答案,进一步描写梅花「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見包藏无限意。」未放之花蕴含多少深意。词人运用激问,不直接指出答案,这种手法较肯定句生动,又做到引出下句之用。

设问与激问十分相似,分别在于设问是作者提出问题后,会指出答案。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句就借女主人的设问和侍女的回复,带出侍女对海棠不关心。「知否、知否?」这是反復套用激问,由于词牌格式要求,词家在填第五、六句时多选用叠句。如李存勖「如梦,如梦。」、周邦彦「无绪,无绪。」、纳兰性德「还睡,还睡」等。而这首词中当女主人听到捲帘人漫不经心的回答,立即反驳,重複用设问「知否?知否?」,达到强调、振聋发聩之用。而后又自己回答「应是綠肥红瘦。」,这是作者的推测之语,因为昨夜狂风暴雨,因此海棠花应是「綠肥红瘦」,这里展现出作者对花的关心,以及让读者注意窗外海棠。词人透过自问自答,增强语气、引出下句之用。

纵观李清照的涉酒词,笔者发现其运用修辞之多和种类之广,十多首涉酒词共运用了十二种修辞格,如转品、化用、用典、示现等,以上的修辞由于使用次数较少,而且对于整体感情表达作用不大,因此没有详细论述。另外,由于叠字、双声和叠韵对于声律表达方面作用较大,因此将于下一节详细分析。

 

第二节 讲究声律

李清照在《词论》中已指出其对声律的深入认识:「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李清照在创作上十分强调声律,通过声韵节奏的变化,表达所抒发之情感。李清照的词作中,使用叠字叠句、双声叠韵;大量对偶句;讲究清浊,使其词作唸起来有悠扬婉转的音律美。

一、运用叠字、双声、叠韵,使词作朗朗上口                           

上节提到叠字在李清照的涉酒词中应用十分广泛,如「永夜恹恹欢意少⋯⋯随意杯盘虽草草」、「寒日萧萧上锁窗」等句。在文句形式上,叠字能产生「整齐一致」之美。除此以外,叠字也能带来音律美:「李清照词中大量使用叠字使得词具有音乐美、声调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88周松霭言:「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89,因此「叠字」就是双声兼叠韵,同时具有「双声」 、「叠韵」 的特点,运用叠字、双声和叠韵都有同样的作用——能使音律和谐,节奏鲜明。「双声、叠韵、叠音都是乐音形式,之所以悦耳动听,是因为音步中存在着声韵律节奏的同时,也伴随着音顿律,构成了音步中的複合节奏乐音段」90

以其经典之作《声声慢》为例,前人一致贊赏作者运用了大量叠字,便词作富有音乐美,例如宋代张端义:

「鍊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91

《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将叠字连用,写出词人的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但在内容上层层递进,声音上更是愈来愈急促。而且在听觉上,更有拉长的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给人听觉上的粘连,带出一种连绵不断的愁绪。另外,后面又有「点点滴滴」两组叠字,模彷窗外两声,使句子声如落珠。而在双声叠韵方面,开首句「悽悽惨惨戚戚」除了叠字外,还有六个双声字。根据《广韵》,「悽」(清母齐韵);「惨」(清母覃韵);「戚」(清母锡韵),三字声母相同。另外,「悽」、「惨」、「戚」三字均是齿音,因此读到「悽悽」句时,会不自觉加快速度,读起来给人以孤单无依的徬徨之感。

这些双声、双声和叠韵字,在音节上都与词作要表达之内容都紧密配合、不着痕迹。

二、清浊变化有规律,以声传递悲喜情感

以下词篇的清浊基于《广韵》五十二声类配等及三十八声母拟音。

词篇

例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浊浊清清浊清

却道海棠依旧

清浊清浊清浊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夹衫乍着心情好

清清浊清清浊清

沉水卧时烧

清清浊浊清

〈浣溪沙〉

未成沉醉意先融

浊浊浊清清清浊

淡荡春光寒食天

浊浊清清浊浊清

 

在语言学中,发音时声带振动的是浊音,声带不振动为清音。清浊音是表达语感的一个元素,清音发音时清脆响亮,语感上扬,所以多用于表达心情閒适舒畅或兴奋欢乐;浊音发音发音溷浊低沉,气流往下沉,因此多用于表现心情鬱闷和愁苦伤感。而清浊音的规律变化,使文句有响度上明暗的改变,使声律反復起伏,体现了作者内心情绪因外物而产生的变化,同时用多变的节奏来表现内心情绪的激盪。

除了规律等清浊音,其句式上下呈对仗形式。是使作品中等上、下句音律节奏产生平衡感,在声音上运用清、浊声母的相对,使前后的声响度节奏一致、音色相反,在听觉上产生相对的律动。同时以头韵的清浊表现对仗的特色,或藉上下句、隔句的对仗形式,呈现出声律的均衡美感, 皆显示出词人对于声母运用上的细緻纯熟。清浊对仗能平衡作品的上、下句节奏,清、浊声母的相对,能使前后声音响度、节奏一致。以《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为例: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清浊浊浊清浊清,清清浊浊清浊清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浊清清浊浊,浊清清浊浊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清清浊清浊,浊浊浊清清

清清浊浊清,清清清浊清

 

「风柔日薄春犹早」句,除了「柔」与「衫」清浊不同,此句其他字均呈对仗形式,清浊一致。「睡起觉微寒」句清浊音也是完全相同。「处是」与「时烧」的清浊相反,前者为「清浊」、「浊清」,这样能令有变化、不单一。后句「非」与「未」的清浊也不同,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词人希望以同义词替换,而无法兼顾清浊。纵观整首词,除了别个字外,可以观察到李清照有意识排列清浊次序。    

 

第三节 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

一、以白话入词,化俗为雅

从李清照的涉酒词可见其遣词特色:不用生僻字堆砌词藻、华而不实,而是使用通俗的语言入词。因此,我们在阅读李清照的词时,会很容易明白和记忆。清代彭孙遹评:「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92李清照词作中运用大量民间语言,带有清新自然之感。

为清楚展示,笔者根据《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李清照集》的解释,把以上提到句子中的口语词抽取出来,列成表格。

词牌

句子

口语字词

解释

转调满庭芳

是客来唦。

93

1.一定,表示肯定。

2.大概,或许,表示估量。

管是客来

94

语助词,略同于「呵」。一说为「是呵」二字之合音。

活火分茶

分茶

宋人常用语⋯⋯盖以茶匙取茶(汤)注盏中为分茶也。95

恰才称、煮酒残花。

恰才96

1. 刚刚。

2. 刚才。

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

97

1. 疑问词,用于句中或句末。

2. 感叹词。

3. 语气词,无义。

凤凰台上忆吹箫

生怕离怀别苦

生怕

南方地区常用口语。指非常担心或害怕某一件事情的发生。

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新来98

 

近来、近日也。

 

千万遍《阳关》,也难留。

99

也,亦是。

玉楼春

闷损阑干愁不倚。

闷损100

愁闷得十分厉害。

要来小酌便来

语助词,指罢、了

念奴娇

种种人天气。

101

惊扰、扰动。

扶头酒醒,别是閒滋味。

扶头102

1. 谓醉酒。

2. 引申为昏睡初醒或精神困倦。

蝶恋花

随意杯盘虽草草

草草103

 

1. 匆忙、仓促。

2. 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声声慢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104

1. 转眼之间。

2. 一个接一个。

3. 情景、景况。

4. 回话、结果。

最难将息

将息105

调护养息。

敌他、晚来风急?

106

怎麽,如何。

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107

  

1.如何、怎样。

2.无论如何。

3.为甚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了得108

1.了却,结束。

2.了解,懂得。

庆清朝慢

黄昏

(同前「管」)

了尽烛

109

1.不顾一切地干。

2.凑合。

3.捆,绑。

4.捨弃。

 

由于李清照在其涉酒词中以口语入词之例不胜枚举,以下抽取几篇为例。如《声声慢》 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将息」就是唐宋时的方言;《转调满庭芳》:「玉钩金锁,管是客来」,王仲闻解释「(唦)此字字书不载⋯⋯依所押之韵,应读作「沙」音,乃语助词。『管是客来唦』之口语应是『准是客来』」110。玉楼春》:「要来小酌便来,未必明朝风不起」,「休」是口语「罢」、「了」之意,全句意思为「要来饮酒赏梅便来罢,说不定明天风就起了」别要错失时机;《庆清朝慢》:「金樽倒,了尽烛,不管黄昏」应是指词人倾倒金杯,尽情饮酒,不顾一切地喝到蜡烛燃尽,这里的「拚」是指「不顾一切地干」。

李清照以白话入词,能使其作品清新浅白,化俗为雅。历年来为不少学者所赞赏,如明代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四》「『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杨慎《词品》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彭孙遹《金粟词话》:「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111

柳永词受市井文化影响,其词多用简单易懂的白话和俗语,同样是以白话、俗语入词,为何柳永词被称为「俗」,而李清照却是「雅」?

以柳永〈爪茉莉〉一词为例,此词描写思妇,词人巧妙生动地写女子形貌、神情和幽怨之情,叙事亦明白顺畅。语言方面,整首词几乎用口语、白话,也没有使用複合意象,但却受到文人的轻视和抨击,王灼指「声态可憎」、也有人认为其「鄙俗语」,或者是「以俗为病」和「靡曼近俗」等112。而李清照的闺情词,虽同写思妇,但其却婉转含蓄许多。同样写思念心上人,〈爪茉莉〉是「石人、也须下泪。衾寒枕冷,夜迢迢、更无寐。」、「巴巴望晓,怎生捱、更迢递。」;而李清照却是「生怕离怀别苦」、「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和「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与李清照词比较,柳永词往往描写得过于真实,无法引起深远的联想,而且情感热烈、露骨,词作易流于轻浮。李清照多用意象和典故,如「酒」、「秋」,「阳关」等寄托思念之情,委婉方式表达情感。加上,李清照词中所用之白话和俗语多为语气助词,而且这些浅白之语佔比不高,「俗」与「雅」的比例刚好,反而会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可见李清照对美学尺度的掌握。因此,李清照的词作虽有白话俗语等「俗」元素,但仍能「化俗为雅」。

二、精心炼字

炼字,就是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古典诗词是高度精练的语言,诗句的形成往往是作者字斟句酌的结果」113。古人写诗词,往往十分讲究炼字。炼字炼得好,能使语言简洁、准确,使形象生动,又能开拓意境。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两句,就可见其炼字之精心。「却」一字反映了女主人公在听到「卷帘人」回答时诧异的反应;而「绿肥红瘦」中以「肥」、「瘦」形象地描述出海棠花叶肥嫩、茂盛,而海棠却是凋谢稀少。正如吴熊和评此词:「⋯⋯『绿肥红瘦』这句中⋯⋯虽为过去诗词中常见⋯⋯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甚精⋯⋯」114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亦有相似的字例:「人比黄花瘦」,词人因思夫而憔悴,言相思之深。如果把「瘦」换成「人比黄花残」或者「人比黄花颓」,「残花」指将谢之花,「颓」则有委靡不振之意,两字皆有残败、减损、凋零之意 ,似乎在意思上也顺畅。「兽」、「透 」、「袖」是每句中最后一个字。根据宋代韵书《广韵》, 「兽」书母尤韵;「透 」透母侯韵;「袖」邪母尤韵。侯韵是流摄开口一等韵,尤韵是开口三等韵,二韵同属流摄,从侯韵拟音[Logo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low confidence] 与尤韵拟音[Logo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low confidence]可见,尤韵较侯韵多了介音i,二韵发音相近,可见此词合尤韵,而「瘦」就是尤韵。词人以「瘦」填词,除了字义的考虑外,也有声韵上的考量。

又如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亦可见其用字之讲究:

「此十四字之妙:⋯⋯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複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115

吴熊和认为《声声慢》开首七组叠字妙在有层次地道尽思妇之情。第一句「寻寻觅觅」中「寻」与「觅」是词人的动作,但「寻」与「觅」也是有程度上的差别。「觅」较「寻」仔细,寻不到良人,但她不相信良人已去,继而「觅」,细细寻找,觅而不得,她才相信良人已逝。「冷」、「清」是环境的描述,良人已逝,又正值秋天的傍晚,室内寒凉,由于人员稀少,又感到凄凉寂寞。「悽」、「惨」、「戚」都是人因环境冷清而生的悲伤哀痛凝聚于心中。程度上,「惨」较「悽」悲伤,而「戚戚」是「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短短十四字,就能把主角因寻觅不得,身处冷清之地而生的哀伤之情细腻表达出来,字字言之有物,而全无堆砌辞藻。由此可见李清照在创作时反复琢磨、精益求精的精神。

综上所述,李清照涉酒词运用多种修辞,如譬喻、转化、借代,令词的描写对象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时有奇词佳句,又用多用激问、设问,引领读者思考词人言外之意。另外,李清照注重词的声律,她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使词作读起来语气连贯、铿锵有力;又着重词的清浊变化。至于语言特色方面,李清照的涉酒词词句浅显易懂、语言清新自然,这是因为她喜以白话入词,善于炼字。这使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 宋代女性词人涉酒词比较

古代女性的教育只属于家庭教育,能接受教育的本来就不多,更遑论要做到出口成文,文采斐然。女性文人本来就是凤毛麟角,能流传后世的更是屈指可数。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只是特别在这种缺失的女性视觉。因此,本部分将对比李清照与朱淑真在思想内容、题材选择、词境与女性意识的异同,探讨李清照涉酒词的独特之处。

 

第一节比较原因

选择朱淑真为对比对象有四方面的原因,以下详述:

首先,李清照与朱淑真都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女词人,不少人都把她们二人并列比较。如「宋妇人能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她俩都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淑真易安,并称隽才」。

其次,二人之作都是婉约词风,所抒发的感情相似:以春写愁、以水写愁、以酒写愁⋯⋯116

第三,二人都有涉及酒的作品。朱淑真现存词32首,其中有8首涉酒词117;包括存疑之作在内,李清照词共有64首现存词,涉酒词共有19首。

第四,二人的身世经历相似。李清照出生官宦之家,家世背景雄厚,文化交游广泛。婚姻幸福。夫死改嫁,却所嫁非人。晚年颠离漂泊。而朱淑真也是出生官宦之家,但生活和创作的环境比较封闭。同样经历过婚姻不幸,这点从她词中内容基本都是婚姻生活不如意可以窥探一二。晚年悽苦。黄嫣梨评价「综观她三期抒情诗作,由明快爽朗转人凄风苦调而至无可奈何而安之苦命的苍凉感叹。」118综观二人生平,她们均是官宦小姐,都经历过不如意的婚姻,晚年悽苦。

 

节 二人涉酒词比较角度

一、思想内容

本文第二章已详细分析李清照涉酒词的思想感情,包括:南渡前抒少女之乐、对自然的热爱、相思闲愁、因政治而生的身世之叹;南渡后则抒思念亡夫、怀念故国之情。至于朱淑真,其现存诗词提及饮酒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其中大部分是诗作,只有八首涉酒词。本部分朱淑真之涉酒词内容当以1989年出版《朱淑真集》为准。纵观朱淑真的涉酒词,基本上只有「愁」一种情感,而又其中可分为:解愁抒闷与闲愁遣兴。

1.解愁抒闷

(i)思念情人之愁

儿女情思向来是婉约词一个重要的主题,以往诗词写爱情多由男性文人以想像、代替女性抒发爱情。从宋代开始,便多了女性作诗词,女词人作闺情,能以第一身视角抒闺怨之情。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江城子・赏春》119

「这首词仍是思念心中的恋人」120朱淑真在少女时曾有一恋人,但后来被父母强嫁入官宦人家,婚后二人志趣难合,感情不和。此词就是朱淑真思念心中人之作。此词先写「对尊前,忆前欢。」借春天饮酒,引出对往日欢会的回忆,「和别泪,看青山」追忆离别时的悲痛。上片包括眼前的孤独、过去的宴会与离别之悲。下片写与情人梦中相见。末尾写梦醒后的空虚和失望。

李清照南渡前有许多思念丈夫之词,如《浣溪沙》(莫许杯深):「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和《蝶恋花》(暖雨晴风):「酒意诗情谁与共」、「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对比《江城子》,李清照的词

会以「酒」意象代表思念之情,「琥珀浓」以酒之浓,比喻思念之浓;「酒意诗情」概括了夫妻二人的生活。而《江城子》则只以酒起兴,酒与抒发思念无直接关係。另外,李清照的感情表达方式明显较朱淑真含蓄。例如,表达愁情、思念时,朱淑真明言「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见伊难」;而李清照甚少明言愁和思念,《念奴娇・春情》言「万千心事难寄」、又如《凤凰臺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ii)思念亲人之愁

年年玉镜臺,梅蕊宫粧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生查子》121

此词写旅途中的词人思念家乡之情。从朱淑真出嫁后寄给父母的诗,如《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寒食咏怀》:「……春色眼前无限好,思亲怀土自多愁。」等,以上诗句均是朱淑真随夫宦游中思念亲人之作。此词亦是写词人随丈夫宦游,久久未能回江南的家。

朱淑真写思念亲人是:「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词人今年还未归家,很想收到来自家乡的书信,但又怕收到坏消息,这种心情看似矛盾,但其实写出了羁旅之人对家乡的思念、纠结与迫切之情;「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自从与家人离别后,喝酒的频率反而少了,眼泪也在思乡的心情流尽了;「人远天涯近。」则指思念的人在远方。朱淑真虽与亲人天各一方,但她与亲人总会有相见的一天,也能收到家书。因此,《生查子》中思念亲人的愁是离愁别绪。

李清照南渡后亦有思念故国与亲人的涉酒词作,但当时李清照已经历国家复灭和家人离世的事情,因此她思乡怀人的词往往是透露着悲哀的感觉。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朱淑真因思念没有心情喝酒,而李清照却是把思乡愁绪诉诸于酒中,因为她的故乡已被侵夺,再也无法回到家乡,唯有醉了才能忘记愁苦。李清照常常会想起从前的美好生活:「空梦长安」;「当年曾胜赏,生香薰袖,活火分茶。」,但她明白她再也无法回到昔日的生活:「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经过对比后发现,同样是表达思念亲人和家乡,李清照和朱淑真的情感有所不同。朱淑真离开家乡随丈夫宦游,但她还有机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因此其感情是「愁」;李清照已到中老年,理论上再也无法回到家乡,加上父母、丈夫已死,因此其感情是「悲哀」与「无奈」

(iii)因伤春而起之愁

伤春是文学作品一个重要的母题122。朱淑真心思细腻,作有不少关于「伤春」主题的诗,但现存的词只有《蝶恋花・送春》是写因伤春而起的愁绪。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繫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蝶恋花・送春》123

此词是惜春词,上片以「垂杨欲繫青春」但「春还去」、「随春且看归何处」借杨柳对春天的不捨,抒发词人对春的眷恋,下片写杜鹃哀鸣,词人唯有举杯送别春天,抒发伤春之情。

李清照涉酒词中并没有以「伤春」为主题的词作,但少女时期作有一首惜春词——《如梦令》(昨夜雨疏),此词写词人酒醒后与侍女的对话,表达对花的怜惜之情。虽二人同样以春为写作对象,但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

(ii)孤独落寞之情

朱淑真婚后与丈夫志趣不合、夫妻不睦,因此生活寂寞,常有孤独感。

雪压庭春,香浮花月,揽衣还怯单薄。欹枕徘回,又听一声乾鹊。粉泪共、宿雨阑干,清梦与、寒云寂寞。除却,是江梅曾许,诗人吟作。

长恨晚风漂泊,且莫遣香肌,瘦减如削。深杏夭桃,端的为谁零落。况天气、粧点清明,对美景、不妨行乐。着,向花前时取,一杯独酌。——《月华清・梨花》124

「雪」和「梨花」都是象徵孤独寂寞之景125,上以梨花起兴,写词人寂寞难眠「清梦与、寒云寂寞」言梦与寒云同样寂寞,下片进一步写寂寞之情,以「长恨」、「瘦减如削」等词语点出其悲伤孤寂,最后,词人认为要及时行乐,希望以酒解愁。

李清照后期的涉酒词或多或少都带有孤独之情,其中最着名的词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开门见山写出词人的感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淡酒不敌风急,其实也指不敌内心之悽寒;「雁过也,正伤心」、「独自怎生得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以上句子,均写悲愁和孤寂,这种孤寂空虚之感较《月华清・梨花》更深、更无法排遣。

2.闲愁遣兴

朱淑真此类涉酒词,多透过咏颂梅花,或春天之景,从而遣兴,比如下列词作。

独倚阑干昼日长。纷纷蜂蝶鬪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 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锺尚欲偕春醉,幸有荼䕷与海棠。——《鹧鸪天》126

正值春天的时节,蜂蝶成双成对飞舞,东风吹得柳絮纷飞、桃花满地。而看见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词人的心却充满了无比的感伤和心烦意乱。「千锺尚欲偕春醉,幸有荼䕷与海棠。」词人希望借饮茶縻酒和海棠酒消解心头烦乱与苦闷。

又有:

风劲云浓,暮寒无奈侵罗幙。髻鬟斜掠。呵手梅粧薄。 少饮清欢,银烛花频落。恁萧索。春工已觉。点破梅香萼。——《点绛唇‧冬》127

雪舞霜飞,隔帘疏影,微见横枝。不道寒香,解随羌管,吹到屏帏。箇中风味谁知?睡乍起、乌云甚欹。嚼蕊粧英,浅颦轻笑,酒半醒时。——《柳梢青・咏梅》128

以上二词以梅写词人婚后的闺房生活。 《柳梢青》一词,词人酒半醒时,「嚼蕊粧英」自己画梅花妆,为闺房生活增添乐趣。《点绛唇》:「风劲云浓,幕寒无奈侵罗幕。髻鬟斜掠,呵手梅妆薄。」寒冷冬日,词人依然化着「梅粧」。此词「是作者对自己生命的存在和感悟,寄寓着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期冀和热爱。」129

寒阴渐晓,报驿使探春,南枝开早。粉蕊弄香,芳脸凝酥,琼枝小。雪天分外精神好,向白玉堂前应到。化工不管,朱门闭也,暗传音耗。 轻淼。盈盈笑靥,称娇面爱学、宫粧新巧。几度醉吟,独倚阑干,黄昏后,月笼疏影横斜照。更莫待、〈单于〉吹老130。便须折取归来,胆瓶插了。——《绛都春・梅》131

《绛都春・梅》词人注重梅花精神的描绘,赋予梅花坚韧的精神意义。词人用拟人展现出梅花美丽可爱容貌。「几度醉吟,独倚阑干,黄昏后,月笼疏影横斜照。」此句道出朱淑真的孤寂。

以上三首词都为咏梅词。而李清照的涉酒咏梅词,或思念丈夫(〈渔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或思乡怀人(〈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诉衷情〉(夜來沈醉卸妆迟)、〈蝶戀花〉(永夜厌厌欢意少) 、(暖雨风破初冻)),或对身世之叹(〈玉樓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没有单纯遣兴之作。

 

二、 词风

1.李词清爽质朴,朱词柔美温婉

同样是女性词人,在女性特质的影响下,二人之词均细腻婉约。但李清照之词,灵动通透、清新自然;而朱淑真词极具女性色彩。以李清照《如梦令》 为例,此词字字通俗自然,无一字艰深,看似毫不用力,却语出新奇,宋代胡仔评:「⋯⋯『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反映出李清照在女性巧思之间 ,又透出清爽俊朗之气。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同样是表达惜春之情的涉酒词:「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繫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杨柳为了留住春天,先是枝条拴住春天,见此计不成,于是又「随春」看春天会「归何处」这种丰富的想像力,显出少女的奇思妙想,使常见的惜春词变得趣味盎然 。

2.李词之愁内敛含蓄,朱词之愁坦率强烈。

二人均有以酒写「愁」,但她们的愁却不尽相同。李清照往往以深沉含蓄的方式表达其种种哀愁悲怨,如《忆秦娥・咏桐》就以词人登阁后的所见凄凉、压抑之景,侧面描写出作者的心情,又以「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表面写梧桐叶落,一片萧瑟,其实是以「西风」、「落叶」为喻,眼前景物联想到现实,片片落叶如愁,落在她的心上,抒发其思乡怀人之愁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写淡酒难以御寒,更深的意思是淡酒不敌内心的悽寒;「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面写菊花凋谢枯萎,满地凋残的花瓣,已经无法摘取。此句是借花喻人,既指花由盛转衰,也指人憔悴。李清照写愁,含蓄内敛,句句不写愁,但愁自在言外。

而朱淑真在文字上虽然表达的婉转曲折,但所表露的哀愁情感是强烈率直的。例如「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句句明写愁、恨,令人深刻感受到其悲恨。

3.李词作文人悲愤,朱词展女性情思。

虽然学者常以李、朱并论,但二人在文坛之成就、地位其实相距甚远。造成这种差异的不只是因为朱淑真有许多作品未能流存132,更重要的是二人的创作环境与胸怀的不同。文学的成就,不仅着眼于作家的文字功力、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境界。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33二人的差距,在于境界。

「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鬚眉」这是李调元对李清照的评价,李清照之所以能在文坛以女性身份取得一席位,在于其在女性特有特细腻温婉情思之外,还有文人隽拔超特之思。她的词作既有女性闺中情思,又有家国之痛,她既能写「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又能写出「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点是其他女文人少有的。而朱淑真则是非常典型的闺阁女儿,其词作题材内容局限于闺阁爱情,所表达的感情多是在哀愁悲怨中反復纠缠。朱淑真的愁多是围绕爱情、少女闲愁,如「天易见,见伊难」、「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粉泪共、宿雨阑干,清梦与、寒云寂寞。」等闺情词。朱淑真的吸引之处在于其闺阁少女的情怀与姿态:热烈、感性、直率和细腻,但这也是其词的弱点:无法踏出狭窄的闺阁。

对比二人涉酒词,李清照的作品既有女性的细腻温婉,也有文士风骨,可以说,这种特质是其他文人难以拥有的。李清照词不局限闺房之内,加上清爽质朴的词风。因此,虽然后人常以李清照与朱淑真并论,但论二人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李清照在以男性文人为主体的社会中,仍能与不少有名的男词人地位并列,实是朱淑真难以达到之境界。

结论

李清照生活在男尊女卑观念严重的宋代,还能以其才华跻身于男性作家所佔据文学领域中,而且毫不逊色,实在十分难得。

所谓「借酒解愁」,「愁」是涉酒词所抒发的一大感情。男性为壮志难酬、黑暗政治、家国前途而愁,女性则多因闺情相思和儿女之情而愁。但李清照的涉酒词,同时揉合两种特徵:女性婉约中,时有豪情。李清照指词在内容上要主情致,虽她没有解释甚麽是情致,但她推举秦观为主情致的代表,从前人对秦观的评论:《四库提要・淮海词提要》言其「情韵兼胜」134、《淮海词》指他「多婉约」135、《宋四家词选》曰其「将身世之感,打併入艳情」136,由此推断她指的「情致」是要直抒感情而委婉曲折。通过对这些涉酒词的研究,可以发现李清照将其人生情感注入酒中,而且感情委婉。李清照前期的词风格明快,即使有愁,也是妇人闲愁。而从其词的描写中,处处可见其悠閒生活,这时的酒是幸福生活的调味品。南渡后,因经历家国破亡、丧夫之事,李清照词风变得沉鬱凄苦,这时的酒结合着家国之悲和个人遭际、心理状态表现出来。

在涉酒词的艺术特色方面,她通过比喻、转化、设问和疑问等修辞手法的并用、对声律巧妙的构思和不假凋饰的语言特色,令词作刻画对象细腻、音律和谐、浅白自然。通过与柳永的对比,可以发现李清照虽然同样以白话、俗语入词,但其讲究意象,多以酒意象表达愁,又能适当地运用显浅之语,不会喧宾夺主,使词作变俗,以「俗语」点缀词,反而能达到清新自然、化俗为雅的效果,可见其「尚文雅」的特点。此外,李清照十分照着重词的音律,常用叠字、双声叠韵等手法使词的音节和谐,其炼字时除了字的意义外,该字是否合音律也是其考虑范围之中,又有清浊的规律交替,令其词作充满音乐美,可见其讲究声律。

从分析李清照与朱淑真涉酒词,笔者发现宋代女性写酒很多时与「愁」挂鈎。朱淑真涉酒词所抒发的情感与李清照前期十分相似,都是以少妇闲愁、儿女感情为主,但李清照中后期的题材因其个人经历而昇华:不再困于闺阁之内,开始关心国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流传千古,字字句句力透人胸臆。在当时人眼中,即使是男儿也未必写得出如此正气凛然、豪情万丈的诗句,更何况是从小锦衣玉食,不知民间疾苦的官家小姐。可见李清照的爱国之情和气概。相比朱淑真,李清照的词更婉柔内敛,但仍充满思乡怀和怀乡悼亡之情,同时表达出其孤独生活中的哀愁、孤独和惆怅。虽说同是女性,同是婉约派词人,但李清照与朱淑真无论在题材、词风方面都各有不同。

参考文献(以作者姓氏笔画排序)

一、书籍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13121。

(宋)秦观、陈祖美注:《淮海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6。

(宋)张端义:《贵耳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页14。

(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页138。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页24。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1。

王国维:《人间词话》(朴社,1926年),页7。

王贵元、叶桂刚:《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页22-787。

王璠:《李清照研究丛稿》(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页128。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中国:巴蜀书社,1988年),页85。

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页435。

李焘:《续资治通鑑长编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页169。

肖瑞峯:《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四川:巴蜀书社,1992年),页70。

周松霭:《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页5。

金文明:《金石录校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页560-564。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5451。

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页2。

陈昌渠:《魏晋南北朝诗选》(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页6-7。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四川:巴蜀书社,1992年9月),页250-253。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页135及17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开明书店,1950年),页98。

陈节:《诗经》(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页225及513-514。

陆稼祥、池太宁:《修辞方式例解词典》(杭州:浙江教育,1991年),页40。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2-3。

傅东华:《王维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页113。

傅东华:《李白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页51。

彭志宪、张燚:《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编年译注》(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54。

逯钦立:《陶渊明集》(上海:中华书局,1979年),页27及95。

黄嫣梨:《朱淑真及其作品》(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1年),页117。

杨合林:《李清照集》(湖南:嶽麓书社出版社,1999年),页136。

赵明华:《野上芙蓉,三分人生︰朱淑真诗词点评》(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页225。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页346。

刘逸生:《宋词小札》(香港:中华书局,1981年),页50。

张璋、黄畲:《朱淑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275-293。

 

二、学术论文

于丽新:《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像比较》(东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页1-20。

吴平盛:《李清照词及其修辞技巧研究》,(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页1-134。

宋子叶:《李清照词用调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页1-48。

邵明理:《李清照《潄玉词》用韵之研究》,(国立臺中教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页1-129。

胡思佳:《李清照词作的空间意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页1-56。

张春梅:《萧观音与李清照诗词比较》,(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页1-31。

张菁竹:《宋代涉酒词探析》,(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页1-47。

曾文琪:《易安词前后期词彙句法特点研究》,(国立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汶宣:《李清照词篇章意象析论》,(国立臺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页1-222。

刘姝麟:《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页1-58。

郑燕:《李清照与秋瑾诗词比较研究》,(湖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页1-96。

 

三、期刊论文

王玉霞〈鱼玄机与李清照诗歌的比较研究〉,《今古文创》第43期(2022),页52-54。

王延梯、胡景西:〈爱国作家李清照〉,《文史哲》第二期(1985年)

史莫野、史美珩:〈李清照与薛涛诗词比较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1卷第9期(2019年),页100-104。

吴玉:〈李清照《漱玉词》声律之研究-以〈如梦令〉、〈菩萨蛮〉、〈浣溪沙〉、〈点绛脣〉为例〉,《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第3卷第2期(2009年),页19-41。

李莲:〈李清照词中的「酒」的意象赏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第16期(2019年),页184-185。

李鹤男:〈李清照词作中「花」之意象解读〉,《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2019),页16-17及22。

李鹤男:〈试论李清照词中的意象〉,《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18),页13-16。

沉荣森:〈李清照酒词浅探〉,《东岳论丛》第1期(2003年),页118-120。

沉荣森:〈李清照词的拟问艺术〉,《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2003年),页78-81。

沉葱葱:〈「二安」词比较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7期(2015年),页130-132。

来永花:〈论朱淑真诗词中的梅意象〉(中国高校人文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15年),页6。

周桂峰:〈李清照词的修辞特色〉,《菏泽师专学报》第24卷第1期(2002年),页1-3。

唐全鑫:〈「情曲写境」与「情语造境」——朱淑真与李清照涉酒诗词之比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7卷第1期(2016年),页82-84。

孙玉莹:〈浅谈李清照酒词愁情变迁及女性特色〉,《文学界》(理论版)第12期(2011年),页127-130。

孙雅婷〈秦观与李清照词作意象比较〉,《大众文艺》第4期(2019年),页23-24。

孙睿迪:〈宋代女性涉酒词中酒意象内涵研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5期(2013年),页20-24。

孙鑫:〈李煜与李清照词之异同比较——以《虞美人》和《声声慢》为例〉,《戏剧之家》第20期(2020),页214。

徐雪飞:〈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作品之比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6卷第11期(2017),页105-107。

徐照华:〈论柳永词的通俗与雅正〉,《第一届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系出版,2001年),页49-50。

马路路:〈论李清照酒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鸡西大学学报》第16卷第9期(2016年),页119-122。

密士力:〈李煜和李清照词的意象表达策略比较〉,《文学教育(上)》第7期(2022年),页43-45。

密士力:〈李煜与李清照词意象比较〉,《普洱学院学报》第35卷第2期(2019年),页66-71。

张劲秋:〈略谈李清照词的修辞手法〉,《修辞学习》(1985年),页52-54。

张美玲:〈柳永、李清照词之意像比较〉,《河西学院学报》第34卷第6期(2018年),页100-104。

张璋:〈谈李清照的词学成就〉,《文学遗产》(1990年1月),页99。

郭佩佩:〈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新纪实》第22期(2021年),页6-8。

郭楠:〈南宋女性与男性词人的涉酒诗词审美情趣比较——以李清照、朱淑真、苏轼、辛弃疾诗词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2009年),页127-130。

陈家愉:〈易安词的舟船意象探微〉,《新余学院学报》第二卷第2期(2017)页55-58。

汤洪:〈《白头吟》考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5期(2007),页142。

黄一阳:〈论李清照词作中的「帘」意象及其女性化特徵〉,《今古文创》第32期(2020年),页2。

黄敏:〈宋代着名女词人词作个性差异论析〉,《江西社会科学》第3期(2002年),页30-32。

董素贞:〈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论析〉,《哈尔滨学院学报》第38卷第10期(2017年),页86-88。

刘鸿桥:〈李清照词「风」意象美学探析〉,《今古文创》第28期(2020年),页4-6。

欧阳宇光:〈李清照与朱淑真词比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1期(2014年),页60-63。

潘景学:〈浅谈李清照词的语言魅力〉,《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第四期(2007年),页25。

蹇晓丽:〈浅谈李清照词中香意象的意境效果〉,《文学教育》(下)第1期(2017),页2。

谭晓容:〈李清照与朱淑真醉酒词之比较〉,《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8卷第4期,2014年),页130-133。

 

附件:李清照涉酒词存疑之作

词牌

起句

备注

怨王孙

梦断漏悄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页79。

浪淘沙

帘外五更风

同上,页85。

青玉案

征鞍不见邯郸路

同上,页88-89。

鹧鸪天

枝上流莺和泪闻

同上,页94。

青玉案

一年春事都来几

同上,页97。

 

有「酒」、「醉」、「酌」字,但与诗人抒情无关之作

词牌

起句

相关句子

多丽

咏白菊

也不似、贵妃醉脸

清平乐

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永遇乐

落日熔金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脚注:

1. 陈节:《诗经》(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页228。

2. 同上注,页513-514。

3. 陈昌渠:《魏晋南北朝诗选》(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页6-7。

4. 逯钦立:《陶渊明集》(上海:中华书局,1979年),页 95。

5. 傅东华:《李白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页51。

6. 傅东华:《王维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页113。

7. 汤洪:〈《白头吟》考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5期(2007年),页142。

8. 彭志宪、张燚:《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编年译注》(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54。

9. 同上注,页34-35。

10.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页346。

11. 程汶宣:《李清照词篇章意象析论》,(国立臺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页1-222。

12. 胡思佳:《李清照词作的空间意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页1-56

13. 李鹤男:〈试论李清照词中的意象〉,《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18),页13-16。

14. 李鹤男:〈李清照词作中「花」之意象解读〉,《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2019),页16-17及22。

15. 黄一阳:〈论李清照词作中的「帘」意象及其女性化特徵〉,《今古文创》 第32期(2020年),页2。

16. 蹇晓丽:〈浅谈李清照词中香意象的意境效果〉,《文学教育》(下)第1期(2017),页2。

17. 陈家愉:〈易安词的舟船意象探微〉,《新余学院学报》第二卷第2期(2017),页55-58。

18. 刘鸿桥:〈李清照词「风」意象美学探析〉,《今古文创》第28期(2020),页4-6。

19. 孙睿迪:〈宋代女性涉酒词中酒意象内涵研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9 卷第 5 期(2013 年),页20-24。

20. 董素贞:〈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论析〉,《哈尔滨学院学报》第 38卷第 10期(2017 年),页86-88。

21. 李莲:〈李清照词中的「酒」的意象赏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第16期(2019年),页184-185。

22. 吴平盛:《李清照词及其修辞技巧研究》,(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页1-134。

23. 郭佩佩:〈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新纪实》第22期(2021年),页6-8。

24. 张劲秋:〈略谈李清照词的修辞手法〉,,《修辞学习》(1985年),页52-54。

25. 沉荣森:〈李清照词的拟问艺术〉,《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2003年),页79-81。

26. 周桂峰:〈李清照词的修辞特色〉,《菏泽师专学报》第24卷第1期(2002年),页1-3。

27. 宋子叶:《李清照词用调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页1-48。

28. 邵明理:《李清照《潄玉词》用韵之研究》,(国立臺中教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页1-129。

29. 吴玉:〈李清照《漱玉词》声律之研究-以〈如梦令〉、〈菩萨蛮〉、〈浣溪沙〉、〈点绛脣〉为例〉,《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第3卷第2期(2009年),页19-41。

30. 孙玉莹:〈浅谈李清照酒词愁情变迁及女性特色〉,《文学界》(理论版)第12期(2011年),页127-130。

31. 黄敏:〈宋代着名女词人词作个性差异论析〉,《江西社会科学》第3期(2002年) ,页30-32。

32. 徐雪飞:〈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作品之比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6卷第11期(2017) ,页105-107。

33. 欧阳宇光:〈李清照与朱淑真词比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1期(2014年),页60-63。

34. 于丽新:《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像比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页1-20。

35. 唐全鑫:〈「情曲写境」与「情语造境」——朱淑真与李清照涉酒诗词之比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7卷第1期(2016年),页82-84。

36. 谭晓容:〈李清照与朱淑真醉酒词之比较〉,《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8卷第4期,2014年),页130-133。

37. 密士力:〈李煜和李清照词的意象表达策略比较〉,《文学教育(上)》第7期(2022年),页43-45。

38. 密士力:〈李煜与李清照词意象比较〉,《普洱学院学报》第35卷第2期(2019年),页66-71。

39. 孙鑫:〈李煜与李清照词之异同比较——以《虞美人》和《声声慢》为例〉,《戏剧之家》第20期(2020),页214。

40. 刘姝麟:《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页1-58。

41. 沉葱葱:〈「二安」词比较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7期(2015年),页130-132。

42. 张春梅:《萧观音与李清照诗词比较》,(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页1-31。

43. 郑燕:《李清照与秋瑾诗词比较研究》,(湖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页1-96。

44. 王玉霞〈鱼玄机与李清照诗歌的比较研究〉,《今古文创》第43期(2022) ,页52-54。

45. 孙雅婷〈秦观与李清照词作意象比较〉,《大众文艺》第4期(2019年),页23-24。

46. 史莫野、史美珩:〈李清照与薛涛诗词比较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1卷第9期(2019年),页100-104。

47. 张美玲〈柳永、李清照词之意像比较〉,《河西学院学报》第34卷第6期(2018年),页100-104。

48. 张菁竹:《宋代涉酒词探析》,(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页1-47。

49. 唐全鑫:〈「情曲写境」与「情语造境」——朱淑真与李清照涉酒诗词之比较〉,页82-84。

50. 郭楠:〈南宋女性与男性词人的涉酒诗词审美情趣比较——以李清照、朱淑真、苏轼、辛弃疾诗词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2009年),页127-130。

51. 马路路:〈论李清照酒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鸡西大学学报》第16卷第9期(2016年),页119-122。

52. 沉荣森:〈李清照酒词浅探〉,《东岳论丛》第1期(2003年),页118-120。

53. 孙玉莹:〈浅谈李清照酒词愁情变迁及女性特色〉,页127-128及130。

54.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四川:巴蜀书社,1992年9月),页250-253。

55. 同上注,页250。

56. (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页138

57. 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页285;陈祖美:《李清照新译辑评》,页2。

58. 同注54,页34。

59.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1月),页103。

60. 同上注,页104。

61. 同上注。

62. 马路路:〈论李清照酒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鸡西大学学报》第16卷第9期(2016 年 9 月),页119。

63.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页37。

64.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页42。

65. 此词陈祖美认为是作于1100年,但笔者认为此词应为李清照婚后之作。而刘瑜《李清照全词》没有说确实年份,只言系李清照年轻之作。

66. 王璠:《李清照研究丛稿》 (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页128。

67. 同上注。

68.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 页87。

69. 张璋:〈谈李清照的词学成就〉,《文学遗产》(1990年1月),页99。

70. 逯钦立:《陶渊明集》,页27。

71.「提点京东路刑狱,以党籍罢。」见(元)脱脱:《宋史》(北京 : 中华书局,1977年),页 13121。

72.「应元祐初元符末今来责降人,令三省籍记姓名,不得与在京差遣⋯⋯」见李焘:《续资治通鑑长编拾补》(上海 : 古籍出版社,1986年),页169。

73. 肖瑞峯:《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四川:巴蜀书社,1992年),页70。

74. 刘逸生:《宋词小札》(香港:中华书局,1981年),页50。 「⋯⋯不知道这首小词是不是为了寄给她丈夫的。可以想像,假如赵明诚读了它,决不会不受感动的。妻子这一缕细微委宛的柔情,难道会比『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更逊色吗?」

75.「『梦远』是梦中返回遥远的故乡。但现实是故乡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回去谈何容易!词人只有借助梦境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暂时慰藉,这是何等的不幸!而怀乡之情,故国之思又是多麽殷切!」见王延梯、胡景西:〈爱国作家李清照〉,《文史哲》第二期(1985年),页29。

76.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见金文明:《金石录校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页561。

77.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復知建康府。」见同上注。

78. 金文明:《金石录校证》,页562。

79. 金文明:《金石录校证》,页560-564。

80.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页174。

81.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中国:巴蜀书社,1988年),页58。

82.「『风流放诞』道出了李清照精神风貌的又一方面。魏晋名士风流对李清照的深远影响,从其词作可窥知一二。史载孔融『爱才乐酒』,常叹:『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李词云:『醉里插花花莫笑。』」见杨合林:《李清照集》(湖南:嶽麓书社,1999年),页136。

83.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 页48。

84. 同上注。

85.同上注。

86.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开明书店,1950年),页98。

87.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 页135。

88. 潘景学:〈浅谈李清照词的语言魅力〉,《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第四期(2007年),页25。

89. 周松霭:《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页5。

90. 陆稼祥、池太宁:《修辞方式例解词典》(杭州:浙江教育,1991年),页40。

91. (宋)张端义:《贵耳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页14。

92.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1。

93. 王贵元、叶桂刚:《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页787。

94. 王贵元、叶桂刚:《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页509。

95. 同上注。

96. 同上注,页470。

97. 同上注,页241。

98. 同上注,页768。

99. 同上注,页52。

100. 同上注,页266。

101. 同上注,页748。

102. 王贵元、叶桂刚:《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页261。

103. 同上注,页397。

104. 同上注,页232。

105. 同上注,页454。

106. 同上注,页425。

107. 同上注,页425。

108. 同上注,页22。

109. 同上注,页368。

110.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页5。

11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页250。

112. 徐照华:〈论柳永词的通俗与雅正〉,《第一届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系出版,2001 年),页 49-50。

113. 曾文琪:《易安词前后期词彙句法特点研究》,(国立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页16。

114. 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页435。

115.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2-3。

116. 于丽新:《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像比较》(东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页7-8

117. 黄嫣梨:《朱淑真及其作品》(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1年),页117。

118. 同上注,页12。

119. 张璋、黄畲:《朱淑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275。

120. 黄嫣梨:《朱淑真及其作品》,页54。

121. 同注119,页272。

122. 邓乔彬:《词学廿论》(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页25。

123. 张璋、黄畲:《朱淑真集》,页281。

124. 张璋、黄畲:《朱淑真集》,页292。

125. 赵明华:《野上芙蓉,三分人生︰朱淑真诗词点评》(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页225。

126. 同注124,页277。

127. 同注124,页280。

128. 张璋、黄畲:《朱淑真集》,页290。

129. 来永花:〈论朱淑真诗词中的梅意象〉,(中国高校人文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15年),页6。

130. 曲调名。

131. 同注128,页293。

132. 「其诗为父母一少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朱淑真流传下来的书稿不及创作的百分之一,其他的都在她死后被其父母焚毁。

133. 王国维:《人间词话》(朴社,1926年) ,页7。

134.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 5451 页。

135. (宋)秦观、陈祖美注:《淮海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6。

136.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页24。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