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9.19

提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孙子兵法》的「道」、「全」思想与现实价值。首先分析孙子的兵家思想与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论述当中的关系;然后从政治、战争、民生上探讨「道」,以兵法中提供的策略加上近代战争的参考探讨「全」的概念;再以「道」、「全」的意义结合《战争论》与现代战争展现《孙子兵法》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启示。《孙子兵法》在理想与现实中取得平衡,在各篇中提供不同的战术而实现不战,此灵活性在现今社会中极具借鉴作用。

一、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孙子兵法》对于当今重器轻道的社会而言,是一部极具研究价值的军事著作。孙子对战争的研究不单从战争手段、战略上,在战术背后可见他将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综合因素纳入计划之中,是「道」、「全」思想的展现。然而这种能将战争成本减到最低的大战略被现今社会所忽视,甚至认为是落后的思想。因此现代的政治家倾向以战争解决问题与冲突,继而造成战事连年的情况。然而现代发生的战争并未有妥善到两国间的冲突,双方在一次次的交战下关系恶化。这个情况侧面反映了战争对于解决问题的不可行性,更造成了恶性循环︰冲突发生后开战,彼此关系恶化时冲突与战争交替上演。在这个恶性循环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发生时,我们更应寻找一个不需要开战的方法化解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战争在人类的历史上不断上演,而政治与战争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今天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科技与生活在不断改善与优化后开始忘记战争带来的伤害,再次利用军事力量逼使对方屈服。被利益支配而轻易动干戈的政治家不减反增。战争彷佛成为唯一一个能达成目的的方法。俄乌战争、以巴冲突在无数百姓的伤亡,各方经济受挫下还未有停战的趋势。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的人类一定会使用石头和木棒。」尤其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开战全球人类将会同归于尽。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是否只有战争才能达成目的?」二千多年前孙武所写的《孙子兵法》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答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见它不只是一本兵书,而是化解人类社会各种冲突、矛盾的指路明灯。其理性的思维,以「道」、「全」为重的用兵之道与战术对后世如何看待战争有重大的启示。

《孙子兵法》内容精练简洁,此兵家之圣典仅六千余字但却奠定了中国兵家思想的核心——「慎战」。开篇的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反映出孙子对战争的重视。因而提出「伐谋」、「伐交」、「修道补法」、「五事七计」而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在「道」、「全」思想下,战争永远是最后的手段。但反观现代社会,战争不再是国家大事,演变成家常便饭。社会对战争的舆论大多只会讨论战争的胜负,往往后续的影响又有多少人会人关注?可见这种对战争轻佻正是当今社会最应改变的态度,因此透过研究《孙子兵法》对战争的概述与「道」、「全」思想,再将其放置于现代战争之中从而反思近代战争开战的必要性和轻视战争的态度。

(二)研究综述

本研究的主题为《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与其现代价值。作为中国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无疑是学者们选择研究的一大热门课题。以下将大致概括历年来各学者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经整合后,笔者发现学界中有关《孙子兵法》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三个方向。其一,《孙子兵法》的英译研究;其二,《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其三,《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

首先,《孙子兵法》的英译研究,学者以时间为切入点探讨了其英译的发展历程,如二十世纪初与二十一世纪的译文差异性。二十世纪初期贾尔斯(Lionel Giles, 1875-1958)的译本主要使用了直译法,考虑最多的是军事性而非文学性;而二十一世纪美译版本则揉合了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如闵福德(John Minford, 1946-)与梅维恒(Victor H. Mair, 1943-)的英译本便是以此为主轴。1同时,学者也指出了国内与国外的英译研究特点,如国内侧重于理论性、微观研究;而国外的则以应用性与宏观研究为主。

再者,《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的方向上,经学者们深入研究下「慎战」可分为两层︰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时,点出了「慎战」思想中的和平主义、地缘政治的睦邻原则与「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为其现实价值。

然后,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的领域上,学者多从「修道补法」、「慎战」、「全胜」及「保国安民」四方面论述其战略思维。

以上为学界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现况的大致概括,以下是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

《孙子》的现代研究专著繁多,如陈曦的《孙子兵法》是近年学者的译著本。+2作者将全书十三篇进行全文注译,逐篇题解,虽然观点较浅薄但书中也针对孙子不同的论点加入各种近代事例让读者参考,能够使读者更容易参透《孙子兵法》的现代价值;扶刚主编的《孙子兵法》名家评点案例解秘版3是集历代十三名注家译篇之大成者。虽然当中甚少谈论到作者的观点,但胜在作者整理完善,根据每篇的文献提供不同的案例以供读者参考,也间接地保存了许多资料。

针对孙子「道」论的著作及文献历来甚少,大多都是讨论「道胜」的内涵与意义。集中地论「道」的文献如下,黄朴民,诸葛瑞强的〈《孙子兵法》对「道」论考述〉,文章主要针对「道」的内涵作论述,「道」的内涵可被整合成三项︰「治国法则」、「道义恩信」与「客观规律」。同时,也点出了「道」为战争准备中的首要地位。4此外,王婧、李桂生的〈《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道」论发微〉也同样探讨了「道」的内涵,同时也从战争的用兵规律、战术、防守上得出《孙膑兵法》的「道」是《孙子兵法》的演变与发展,惟在论述《孙子兵法》时「道」的内容流于表面不够深入。5

「道」的现实价值正正为孙子大战略思想的延伸,于汝波的〈《孙子兵法》中的大战略思想〉以重战、不战与善战点出孙子的大战略思想。6

在「全」方面,许多学者也以《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为研究方向,如姚振文的〈《孙子兵法》全胜思想再认识〉,作者在「全胜」内容的基础上,以「全胜」思想的继承性、目的性、方法性与本质性提出对孙子「全新」思想的新见解。此外,也有学者以「全」的现实价值为题研究,如张有凤、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比较研究〉,两位学者透过《战争论》的「绝对战争」理论与孙子的「全胜」战略作对比道出《战争论》的局限性,同时点出两种战争般的根本分别。7此外,张有凤博士也另有撰文〈再论《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兼论《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她再以战争制胜理念、战略追求、战略哲学根源三点比较《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不同,同时也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对体现中国传统兵学及文化与战略价值的意义。8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讨《孙子兵法》的「道」、「全」思想以及这两种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启示。本文分为两个层面,分别为「道」、「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思想层面。「道」、「全」思想在《孙子兵法》中是两个核心的军事思想,但「道」、「全」经常被混为一谈。事实上,「全」是实现「道」的一套军事手段,而「道」更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是牵涉政治、战争原则、仁义道德的大战略。本研究将会就二者的性质作深入探讨,厘清二者分别。

第二,现代价值层面。笔者从近年发生的战争当中的开战原因、战术手段以及战争后续结果为切入点,讨论西方兵家学主张穷兵黩武衍生的问题,从而再观《孙子兵法》的一套战争理论应如何放置甚至应用于现代的战争上。皆因笔者发现近年鲜有学者以近代战争为切入点研究《孙子兵法》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笔者希望能够在对「道」、「全」思想深入的分析下,使我们重新审视战争和「胜」的解读同时,更开始重视战争。因此,本文深入研究《孙子兵法》的「道」、「全」两大核心思想,以参透孙子的大战略,从而在梳理近代的战争的缘由、经过及结果中探寻孙子的大战略思想对现代战争的启示。

二、《孙子兵法》之思想与价值

《史记》记载,孙子名武,字长卿,生卒年月不详,齐国人,但《吴越春秋》指他是吴国人。后世围绕他到底是齐人,抑或是吴人,有许多争议,两方皆有一定的证据,但未曾说服对方。清代经史学家孙星衍为此认真进行了一番研讨。「孙子盖陈书之后,陈书见《春秋传》,《春秋》称孙书,姓氏以景公赐姓」。9景公是齐景公,孙子的祖先是由景公赐姓,因此可以以此推测他应该是齐国人。孙子的生卒年月已无从考证。孙武在乡间农地长大,家人期望他能继承长辈的军事生涯,而教授他战术要领、治国之道、权谋之术等知识。孙子把所学理论集结成书,是为《孙子兵法》。在公元前五一二年,吴国大臣伍子胥向吴王力荐孙武,及后他向吴王献上十三篇兵法。吴王十分赏识孙子并拜他为将。在公元前五零六年,孙武与伍子胥为吴国出谋划策,采取大跨度迂回的战略侧面攻击楚国,成功以三万兵力屈楚国二十万之师,取得五战五胜的巨大成功。经此一战后吴国名声大噪,也使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其内容包括战争、军队的基本问题论述与战略、策略、作战原则及方法等。它强调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元素「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令」,而首要的是政治的「道」;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命题。以上的命题正是反映了战争的常态规律。

(一)孙子思想概述

1.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所流行的民本思潮对《孙子兵法》的一套战争伦理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民本思想早在西周时期早已萌芽。由《尚书.皋陶谟》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这种思想,在周公的「敬德保民」观念支配下,逐渐转变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的思维模式。在「敬德保民」的观念中,保民是因为要顺从天意,是对上神的服从。但在民为主,天为次的思想中,重民事不是为了服从上天,是为了国家,社稷乃至统治者的性命。10

民的地位与作用于春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重民轻神、以神从民已以大部分思想家的共识。以随国大夫季粱为例,他在讨论民与神之间的关系时,曾提到「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又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而虢国的史嚣在四十多年后提出「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可见春秋时期的神民关系上,民的地位高于臣,同时也反映春秋时代诸子也意识到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只要根本稳固,国家才得以安宁顺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孙子兵法》正顺应了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潮,以战争伦理的角度提醒告诫统治者与将领要关心民生以争取民心,使上下和睦,同心同德。可见《孙子兵法》将「民心」视为战争的政治基础与正义的所在。如在〈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指国君修明政治,深得民心,便可令民众与君心一致。再者,《地形篇》中,孙子强调将领要「唯人是保」。反映出《孙子兵法》中的民本思想与春秋时期盛行的民本思潮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2. 孙子兵家思想与诸子思想之关系

(1)儒家——「仁爱」思想

「仁」是一种道德的范畴,也是孔子﹙前551-前479﹚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因此「仁」有爱人的意义。爱是包括对人的同情、关怀天下的百姓,此为「仁」的主旨。

《孙子兵法》中孔子的「仁」可谓无处不在。如〈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求将帅应具备以上五德,而当中包括了「仁」,即将领须对属下士卒具有仁爱之心。同时在〈用间篇〉中孙子更提倡用间,因为战争需要知己知彼才可力保不败,利用间谍刺探情报使降低人命伤亡与经济损失为仁爱之举;若吝啬金钱爵禄而不愿重用间谍而造成败仗乃是不仁之至的。以上例子足以说明《孙子兵法》的理论当中有着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子。同时孙子也借鉴了儒家「义战」、「仁本」等思想。

在对待战争的观点与态度,用兵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的,以及战争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规范,不但令《孙子兵法》在哲学上达到更高层次,也使儒学与兵学两者互相渗透、相容。11

然而,儒家与孙子兵家在「仁」的主张上也存在异同,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儒家的仁爱是无分阶级贵贱的,孙子虽支持行「仁」政,但在治军、战场上却有敌我、阶级之分。二者在行「仁」的范围却有所不同。在儒家思想上,不但认为国君应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也认为「仁」应是所有人均要遵守的准则,人与人之间也要行仁义。然而孙子却认为不能够对所有事情都以「仁」为先。在治军上,违反军纪就应当严格以军法处置,确保纪律严明。在战争上如是,行兵打仗也要讲求诡道智胜对手。此为两家学派对行「仁」之异。

再者,孔子与孙子也同样重视修身,但二者的目的不同。孔子重视修身是希望使天下「无道」变成「有道」。而改变天下要百姓一同努力。因而强调培养「仁且智」的理想人格。孙子则强调修身是因为他认为人是战争中最关键的因素,对决定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史记》),想在战场上夺胜,除了需要强兵外更需要德。「仁」为五德之一是将帅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具备了仁德的将帅,才可领兵作战,最终达到「安国保民」的目的。

可见,《孙子兵法》的「仁义」思想中加入了儒家思想内容。儒家所提倡的「仁义」是希望社会百姓共同拥有这种至善品质,从而创造和谐的社会,它是基于仁德的共性进行理解。而孙子的「仁义」是应用在治军、作战上,有敌我与阶级之分,其目是为克敌制胜。虽然二者对仁的侧重与目的不同,但儒家“仁义”的思想渗透于《孙子兵法》中起着降低战争功利与暴力性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战争的人文与道德色彩。12

(2)道家——以柔制刚

道家的核心精神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道。即指自然的存在,为世界万物本身自然的状态。要达到最和谐、最自然的境界,便要去除一切造作与分辨是非之物。所以老子不会主动地提倡社会行「仁」,或以「仁义」作一切行为的准则。老子﹙前571-前470﹚一再强调如果强求仁义,便违背了人的自然。第二,以弱胜强。老子看重柔,他认为可以找到一种方法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如人的身体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而死时便是僵硬的,因此要用弱的手段来赢得战争。13《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中也有以水的柔性作比喻的地方。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即似水般柔软的东西也可以战胜刚强的事物。而孙子也有相似的观点,「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用兵应如水的流动,水避开高处向低处奔流,因此应当避开敌军的主力或者防守牢固之处,攻备、出其不意。

将帅观上,孙子强调将领应在面对任何情况时也要沉着冷静,找到敌军破绽后才出击。因此孙子认为易动怒的不易领兵出击。「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火攻篇〉)14身为军队的领导者,不能因为愤怒而盲目地、冲动地发动战争,不理性地开战只会使原本的作战计画走向被动。《道德经》的成书时间比《孙子兵法》迟3年,而当中也有相似之处,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可见二者在将领的素质要求上十分近似。

慎战思想上,老子可谓是孙子的启蒙者。老子是典型的反战者,因为他深知战争会使国家造成灾难,对民生造成巨大的破坏。但他也了解身于各国互相攻伐兼并的乱世之中,没人能够置身战争之外,因此他对于不得已的战争,是不会排拒的,对于他人入侵也需要作出防卫性的保护「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15而孙子在老子的影响下也有同样的战争观,如「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云:「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可见孙子也是不好战,他提倡最理想的结果是在不用动干戈的情况下也可以达成战争的诉求与解决纷争。16因此他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从他列出的战术施行次序可见其慎战的用兵思维。

综上所述,在战争评价及用兵原则上,老子与孙子反对不得已以外的战争,而用兵原则是以弱胜强,谋略取胜。也可见孙子是受老子「慎战」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取代战争的方法。

(3)法家——以法治国

在战国时期形成的法家思想强调法、术、势。在治国思想上,法家思想的代表人之一韩非﹙前281-前233﹚强调了政治对军事的主导作用,他认为内政的治理能使国家强盛,因而具针对性地提出「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韩非子.五蠹》)国家的强大是依靠内政稳定,并非外部因素。而孙子也强调政治对军事的重要性,在〈计篇〉的首句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见两者也强调政治的重要性。

在修法上,韩非子将「法」视为国家的基础。他认为国家的强盛与法律是否严格地执行有关。「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他一再强调法律的至上权威,指出只有严格地遵从法才可以使国家稳定和强大。而早在春秋之时,孙子便提出战争最重要为五事七计,其中「法」与「法令孰行」便是其一。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纵使将领犯了错也要受罚,但兵家的处事比法家更通融,不死板,紧急时刻可以越过法度进行赏赐和处罚,并且强调,法令不必琐碎复杂,要便于使用。17可见孙子行的是弹性的、具实用主义的法律。

(二)孙子「道」、「全」思想及其价值

1.「道」、「全」思想在孙子思想中的定位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本军事著作,但它所蕴含的却是反对穷兵黩武,崇尚和平、慎战的反战思想。当中以「道」、「全」思想贯穿全文。

古人常以「仁」、「义」以解读「道」,使「道」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而孙子所指的「道」,是站在战争与竞争等特殊情况下分析,从政治决策、将帅素质及战争指导等角度,深入论证「政治之道」,即「仁义之道」才是战争决胜之核心因素。

「道胜」是孙子战略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孙子的庙算计策「五事,七计」中,「道」分别居于五大战略元素「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之首。可见「道」不但是战争的先决条件,更是具体比较双方力量,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个基本要素。18但他在〈计篇〉中留下答案——「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君主以民本,道义之心治国,使上下一心、生死与共、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共度国难。政治与战争是存在紧密的联系,「道」除了体现于对国内的百姓,在战略上同样也应以仁为前题,强调双方用谋略的智慧较量。「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我方民心外,更要得敌方百姓的民心,以德服人。反之,再优秀的君主,一旦失民心也会输得一败涂地。因此孙子在战争刻意强调了以民为本之「仁」、「义」的份量。

而「全」就是孙子实现「道」的方法。孙子重视人道主义,对战争抱持慎重的态度。在兵法的开篇〈计篇〉第一句即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正因为战争是关乎两方百姓死活、国家存亡的一件大事,孙子从中找到一个能够力保不失的方法。在〈谋攻〉篇「夫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认为「百战百胜」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此等兵不血刃,不需经过武力手段以残暴的战争逼使敌人屈服,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因为孙子不仅考虑到我方百姓安全,更是关注敌方百姓的生存权利,不能祸及无辜。此外,他意识到不顾一切后果与损失地开战,即使百战百胜,也难免损兵折将,耗费国力。导致胜利只停留于表面的战果,兵胜而国弱。19孙子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最高的作战原则,通过最大程度上减低暴力对抗以避免战争对国家的军力、财政、人力造成巨大的损失。

2.「道」、「全」思想的现代价值

《孙子兵法》所提倡的「道」、「全」人道主义思想值得现代社会反思。首先,自十七世纪起殖民主义,十八世纪的军国主义爆发。政治家军事力量凌驾于政治、经济与文教之上,使各个领域也为军事服务。以日本与德国两个曾经的军国主义国家为例,国家依靠侵略与扩张以确保本土安全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军国主义的最佳写照。而近年战乱频起,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俄乌战争及以巴战争的出现正是现代人从未吸取历史教训的证明,仍未戒掉以战制战的方式追求和平。然而科技的发展,核武器的出现注定此风不可长。二十世纪原子弹的出现为科学的进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人类的文明也进一步被威胁。八十年前日本广岛与长崎被美国投下了两枚原子弹,结果导致五十万人死亡,当时美国宣称是希望加快结束战争,逼日本投降的举动。20而美国关于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画」所确立的原则中就有「造成能够结束战争的原子弹供给美国军」。可见制作原子弹的初衷是为了结束战争,得到和平。然而今天许多国家视核武器为一种可保护国家安全的威慑力量,而国家维持大量核武器的理由是「拥有完全摧毁敌人的能力可以防止对方攻击你」21原子时期的到来吹响了世界末日的号角,若世人继续以武器维持国家安全,不以「伐谋」、「伐交」等理性角度出发,放下武器的方式解决国际矛盾与冲突,必定自取灭亡。

第二,战争的灾难性远比我们认知的大。因为世人往往只留意到战争表面的结果以判断谁胜谁败。这是微观的,狭窄的看法。而孙子指出战争带来军力、国力、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巨大的损耗。「国之贫于师者运输,运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作战篇〉)。即使战无不胜,也国家也经不起长年累月的战争而开始积弱。因此,孙子认为交战一定要场符合国家利益,政治家不能以气用事,轻动干戈置百姓不顾。孙子提醒了世人不能忽视战争的后果,更不能以只重视表面「胜负」。他将战争之「胜」重新定义有利现时人类重新审视「胜利」一词,及看待战争的态度。

第三,以「道」为先才是提升国防之基本。孙子于〈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加上他以「道」为五大战争要素之首,可见,孙子认为最有的国防是百姓与国君同心同德。《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国君能够以民为本,百姓也会以国为先。放眼现在,政治家最大的职责便是妥善处理他与军臣、百姓的上下级关系,以德服众,使全国上下愿意效忠,顺服便能做到最坚固的防御。现时国际间的军备竞赛正反映着政治家将国防重心放在军事设备上,也反映着多国间的互信不足与恐惧。造成如今相互保证毁灭的恐怖平衡。这都是缺乏「道」的表现。当政治家们能以民为本,以道治国,国民对政府的支持度便会提升,继而提升国防实力。

三、《孙子兵法》之「道」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常见概念。先秦诸子百家,无一不谈「道」。但兵家的「道」相比起儒家、道家颇有不同。《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兵家思想之圣典,对「道」多有论及,文中提及「道」一共二十四处,其含义涵盖道路、方法、规则、规律、道义、道德等多种意项。22自汉代以来,学者对「道」的解读大多都是限定于仁义、道义、恩信与教令上,是形而上的意义而现代学者则多侧重于规律与政治上,较为概括性地解读「道」。可见孙子的道不但是形而上的概念,也是一种实践的方法。因此以下所探究的孙子之「道」是包涵「道」形而上的意义以及实践的方法。

孙子「道」论是从国家的大战略角度出发,因此兵法上的「道」是立足于战争实践上,围绕着战争策划、军队管理乃至治国方向问题上展开一系列的思想阐述,具有浓厚的民本、仁爱观念。总括而言,孙子从「治道」、「人道」、「战道」三个层面以论述「道」,包括「治国之道」、「国君将士的德行素质」、「战争规律」三方面,其中治道与道义两个层面相辅相成,也是归属于形而上的类别。23而「战道」则是战争规律上,实际应用层面的领域。而「战道」的实践也是实现「治道」、「人道」的方法。可见三者环环相扣。

(一)治道

1.     五事七计

孙子的「治道」是一种政治形势,当国家有「道」便会有政通人和、讲信修睦、民心所向的理想社会环境。可见,孙子「治道」之核心是围绕爱国爱民、选贤任能、安国全军为中心带有浓厚以民为本思想的治国方针。反映孙子认为在施政上以百姓为先,使其安居乐业,便可使社会和谐稳定、政通人和。拥有以上的条件下才可能够为战争做好准备及提供资源。虽然孙子有论述他的施政理念,但全书并未有就治国而讨论战略,而是把「治道」的政治思想融入于战争问题上,因此「治道」的理念是隐性的。在分析战争问题上,孙子提出了「五事七计」思想,他不仅将「道」作为衡量战争实力的主要因素,更将其放置于首要位置。可见孙子以「安国全军」为上的「治道」为「道」之核心。

孙子于〈计篇〉中提到以「五事」以衡量国家的战力。「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24「五事」是孙子用作比较战争的全局,阐述军事实力强弱的五个方面。天为天时、地为地利、将为将帅、法为法令。对比以上四事,「道」的含意最为模糊抽象,学界对《孙子兵法》之「道」的统一定义为政治道义。25但政治道义并不等同于政治。事实上,道是政治的核心,它围绕着爱民、选贤任能与安国全军的治国之道。更是「令民与上同意也」与「修道补法,故能为胜败之政」的关键。在此,孙子之「道」并非指「道」只能主宰战果,而是从长远上影响战争胜败的延续性。因此「道」是一种由外物与精神揉合而成的体现。纵观孙子的〈形篇〉及其他篇章而言,孙子所要修的「道」,是战争中不可胜的基石,也就必然包括着军事或经济方面的东西。26而撰写西方兵学经典《战争论》的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Carl Philip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1780-1831﹚在论述决定战斗的若干要素时也将「精神要素」列作影响胜利的首要因素。但他只把「精神要素」总结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军队的民族精神。」27并未有从政治层面讨论,由此反映当时的军事家也意识到「精神要素」的作用。

2.     以道安国

《孙子兵法》中的「道」,孙子本人的解释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与之死,而不畏危」。杜牧释之为「仁义」。张预﹙?-?注之为「以恩信道义抚众」。28明代军事家赵本学﹙1478-1544﹚于《赵注孙子》注之为「言使其民体之意,从君之命,与之同患至死而不逃去者,则为有道之君也」。可见学者都将「道」看成为可使全国上下一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儒家认为当国君不以道治国,背道而行,必会使王权堕落、礼乐崩坏、民怨沸腾。「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同时孟子﹙前372-前289﹚也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当统治者以「道」施仁政,便会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戴。反之则失去民心、众叛亲离。荀子更把「道」的重要性上升至国家存亡的程度——「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荀子集解.君制》)。施政符合「道」与否关乎国运安危。可见,儒家与兵家在政治层面上对道的概念与内涵持一致观点,其核心以安国保民为治国理念。而统治者对百姓的态度正是体现其施政是否符合「道」的关键。孙子将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为切入点以论「道」,「道」是维持双方关系的桥梁,也是冲量双方关系好坏之道德标准,更从中突显出「道」所激发的民众力量,充分地体现出「道」的精神作用。虽然此安国保民思想有潜在的功利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本意识。

修「道」是孙子认为是稳定国家局势以应付战争的必要措施。虽然修「道」所涵盖的内容与行为过于广泛,但个中的启示尤为深刻。核心精神为国君能够妥善管理国家、使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塑造出清明祥和的政治形势,为之「治道」。当国家实现「治道」,便可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继而达到孙子所追求的「修道补法,故能为胜败之政」的理想状态。

3.     民本思想

孙子的「治道」思想以安国保民,具浓厚的民本思想为依归,当中渗透了仁、义等道德特质。而此道德特质则涉及到「道」的第二个范畴。历史上,针对「道」的解释,学者多从恩信、仁义、道义等的方向作解读。张预「恩信使民;以恩信道义抚众,则三军一心,乐为其用」,杜牧「道者,仁义也」。29从上述学者的注解可见,反映出孙子之「道」潜在的民本思想可与以上学者的解读划上等号,即孙子之「道」等于仁义。虽然孙子的「治道」多是受到儒家思想形响而成。但就〈计篇〉的「五事七计」思想而言,孙子之「道」是一种大战略,是从宏观角度论述「道」对政治与战争的影响,以及「道」对民意的精神作用,过程环环相扣。而并非表面的仁义道德。

此民本思想的「治道」观一直于《孙子兵法》的各篇中有所体现。如〈计篇〉中谈及将领的个人素质与道德标准须符合「智、信、仁、勇、严。」五德。孙子认为战场上的将领除了有谋略、承担外,也应以国民的安全、国家之利益为行事标准,不应急功近利,避重就轻。「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30可见孙子视德行智谋兼备的将领为国家及百姓安危的掌控者及主宰者,所谓「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可见从孙子标准的将领道德素养中蕴含了民本意识。此外,在阐述备战工作及制胜方法时孙子依然以百姓的安危与生活状态为优先考量。孙子于〈作战篇〉提到战争所需要的物资「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前后方的军费开支、外交支出、加上制作与维修保养兵器的费用是「日费千金」。当国家因战争而贫困时,驻军附近的物价便会上涨,物价上涨加速国家财力枯竭,财力枯竭便会增加赋税。最后造成「百姓之费,十去其七」的状况。为了避免战争祸及平民百姓的生活,孙子提出了「因粮制敌」与「速胜」两个作战原则。另外,孙子因为深知战争会对国家日常运作、民间生产活动以及安危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他于〈用间篇〉强调使用间谍获取敌国情报,除了「知彼」外,也降低战争成本。在下一步的作战方式与战争规划上,孙子同样地力求压缩经济成本,因而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追求。将高投入、商消耗与高破坏的攻城破兵之计视为下下策,只要在逼不得已时才立足于战。以「兵不血刃」作为终极目标,从而将双方的消耗与破坏降到最低,继而减少百姓的生活的影响。此「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无疑是一个最有利大局的想法,实行双嬴。孙子不但考虑到本国的政治、经济损耗及社会民生,也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双方人命伤亡及战争的暴烈性,体现出孙子的人道关怀与浓厚的民本意识。《孙子兵法》这本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军事名著某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军事思想以「重道轻器」为核心。武经七书之一的《吴起兵法》也是承继孙子重「道」的战争观。吴起﹙前440-前381﹚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著名观点。他同样地认为政治与军事密不可分。先安内,才能攘外。31相较之下,西方著名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所撰的《战争论》认为战争是政治手段的延续及战争从属于政治,但他以「武力打垮敌人」为用兵的最高原则,并认为「战斗是唯一的手段,因此一切要服从用武器解决问题这个最高法则。」对于孙子的重人道主义的战争思想,克氏是完全反对的,更指「我们对那些不流血已赢得胜利的将帅并没有兴趣」。作为一名军事家,孙子有着减低战争伤亡的战争管控意识,兵法中对人道主义的关怀一览无遗,无疑对现代的战争与军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孙子对待战争的态度可见,在兵法中无处不在的「道」是他研究战争、制定战略的核心。重「道」的思想与西周以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的敬德保民思想可谓一脉相承。而当中的分别是孙子突出了人道主义,淡化了天道鬼神的观念。可见,《孙子兵法》并非是冷冰冰的军事法则,而是具浓烈人本主义的圣典。

(二)人道

从宏观上,「道」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大方针,即「治道」;从微观上,则细化为一种客观的标准衡量统治者与将领的德行表现,即「主孰有道」。32这个层次的「道」,则为「人道」。「人道」即是一种具人道关怀与浓厚道德的美好品质。〈计篇〉中的「七计」之首「主孰有道」的「道」是恩信道义与能力兼备的「人道」。张预曰︰「先较二国之君,谁有恩信之道,即上谓『令民与上同意』之道也」。33此外,有学者指出的「有道」或「无道」,是对君主德能优劣及诸侯国乃至天下治乱所做的最高价值评判,而「有道」的表征就是施行利于民众的德政。34

国君身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其品行之优劣对国运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同样地关乎到战略执行,继而影响最终战果。因此在分析各项能影响战果因素时,孙子将「主孰有道」放在「七计」之首。孙子在〈谋攻篇〉中阐述战略时强调国君万不能干预军队指挥,并提出干预的三大祸患︰

不知三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三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孙子认为国君应当保持军事指挥、军队管理的独立性,若加以干预便会对大大的影响战争局势。因此,国君应给予将领全权指挥及尊重军队行事与管理的独立性。从而使熟识部下们的将领能发挥应有的实力,是保证致胜的条件之一。此外,最能反映出国君的道德水平场便是观察他进行战争的决策。孙子于〈火攻篇〉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35国君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有着绝对的决策权。因此国君施行任何的政策及采取军事行动时应该慎重地考虑,不宜妄下判断。一切应以国家利益为标准以考虑战与不战。不宜掺杂私人恩怨等感性因素而妄下判断置百姓於危难之中。此外,在〈用间篇〉中,孙子呼吁统治者与将领们应舍利取义,利用间谍取得敌方情报从而减少军费开支与战争对社会和百姓带来的祸害。所谓「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一天的战争开支已需百万,更遑论一场战争。加上「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孙子称赞善用间谍,知仁求义的国君将领为「明君贤将」。可见,孙子不断强调「道」尽在其中。虽然孙子的「道」立足于传统意义如方法、规则之上,但个中原因无一不为广大百姓的生活作考量。纵观《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思想与对统治者行为和道德素质的描述,「主孰有道」应是强调统治者的道品行素质的重要性。从「非仁义不能使间」到为将领的五大素质「智、信、仁、勇、严」。这些也是孙子主张统治者与将领须具备仁义道德的最佳证明。

从上文所讨论的「人道」上,此「道」是指统治者的品行与道德操守,是具针对性的,并非形而上的概念。因此「主孰有道」之「道」的含义是更偏向道义、伦理道德的思想层次。对此,自古以来主流学界将「主孰有道」解读为「那一方的统治者有恩信道义」。曹操﹙155-220﹚注《孙子兵法.计篇》中曰「道德智能」。36首先他将「道」译作「道德」,在道德上他更新增了一个特质,将「道」解作「道德智能」,君主不但要有道德素养,更要能力超群。曹操的解读既全面又充分指出孙子「道」之内涵。而梅尧臣﹙1002-1060﹚注篇中则曰「谁能得人心也」。37即君主是否能够取悦百姓,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事实上,如君子一般道德精神的国君、将领往往都得民心所归附。可见,孙子的「主孰有道」更多都是将二国君主的道德素养作比较。相较之下,张预注篇的解读更为具体。其曰「先校两国之君,谁有恩信之道,即上所谓『令民与上同义也』」。38张预与以上二位注家一样将「道」解读为「恩信」,他将君主的道德操守放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在君权为上的人治社会中,张预强调了人性的重要性。从上述两位注家的见解上,对于「主孰有道」的解读与观点都基本一致即那一方的国君有恩信、道德。

总括而言,孙子所谓的「主孰有道」之「道」是指恩信道义,是对君主道德品行的基本要求。而此要求便是战争时实施战略的前题,更是衡量两方战争实力优劣的关键因素。虽然《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著作,在战略上无一不是透露着现实性与实用性。但综合全文,书中不但不提倡穷兵黩武,反而讨论国君与将领应具恩信、仁义之心,继而为国家安全、百姓生活负责。同时这些道义之心一旦过重便得不偿失,成为被敌方攻击的软肋,亦即为将有五危中的「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本质上,「人道」与「治道」是相互表里的,孙子在政治上提倡安国保民的「治道」思想,因此自然地会对君主、甚至将领的道德素养产生高标准之要求,即「人道」。只有如曹操所言的「道德智能」者才可使保国安民,也是孙子对君主与将领的要求。惟其如此,君主才能够在政治与军事决策上秉行正确的大局观。

(三)战道

孙子之「道」除了涵盖政治、道义外,同时都蕴含着战争的规律、方法的领域。他对在「战道」方面的描述不但使「道」的内涵更为饱满,更向世人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这表现在战争领域中,即为「战道」。39「战道」是此兵法的一个重要的观念,以其判断战争局势、战或不战,继而做出最适合的决策。虽然「道」在战争层面上也有涉及「人道」与「战道」的部分,但他却有从「规律」一义上作出描述,展现了战争的规律性,使「道」在孙子的军事思想以及兵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与地位。

「战道」在一般意义上为战争的规律,是判定战争走势的一个概念。孙子认为只要了解及掌握战争规律,并加以分析,胜利便唾手可得。反之,则必败。「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40目前,学界普遍对「战道」有着一致的看法,将其解作战争的规律,「战道」的「道」,指各种条件和形势综合呈现的整体态势,引申为规律。41我们无从得知孙子在撰写兵法时是否已意识到战争的规律性,若从孙子探讨战争问题时所展现的长远分析及对战争规则的概括,也可知在孙子的思想中战争是能够被认识的。因此,目前的解释是恰当的。在辞海上,「道」的确有着「规律」的解释。以《周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为例。此「道」同译为「规律」。孙子将「道」的「规律」含义加入战争上是一兵学史上的一大突破。可见「战道」的意义超出了「道」与战争。

而历代注家对「战道」上的解读几乎一致。如李筌﹙?-?﹚认为「得战胜之道,必战可也;失战胜之道,必无战可也」。42他的「战胜之道」是概括了能战胜的条件与方法,即「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当万事俱备的时候,就可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种战争会出现的形势、条件与方法正正是战争的规律,也是战争中必然出现的发展。而张预也有相对一致的观点,他译为「苟有必胜之道,虽君命不战,可必战也;苟无必战之道,虽君命必战,可不战也」。43张预以「必胜之道」解读「战道必胜」,可见张预与李筌对「战道」的解释有着一致的解看法。总括而言,「战道」是由不同的战争条件形势所呈现出来的战争规律,它在不同背景的战争下也同样地体现出一种总体趋势。

(四)「道」的现实价值

1.保证拥有「以镒称铢」的优势

首先,孙子之「道」提醒我们高度重视战争及为战争做好准备,孙子强调要想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而要战胜敌人。44因此要将自己处于「先为不可胜」的主导地位。对待敌人时,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攻也」。45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要为防止战争与做好战争爆发时的物质与精神准备。战争力量的准备不单是军事力量、武器上、更是国家综合力量的较量。主要元素有六:第一,政治,即道。国家的统治是否澄明,是否能「令民与上同意」;第二,经济,即「主用」,是指国家经济可承受的能力,以及保障军队后勤的能力;第三,将领的品格素质,即为将,国家将领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大特质;第四,法令严明、制度完善,即法;第五,士卒质素优良,军事设备与武器先进,即为兵;第六,战场与天气,即天、地,皆对我方有利而不利于敌军。综合以上六种元素可见,要在每一项中也优于敌国是战争准备的目标。孙子以此悬殊的差距称为「以镒称铢」——「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46镒是铢的576倍。可见,孙子认为只有在此绝对优势时才可遏止战争的发生。

放眼现今世界,一场战争由开始到结束大多历时超过十年,现今战争对经济的损耗更为巨大。与以往的战争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消耗量大幅上升:仅从单兵日消耗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为6公斤,第2次世界大战则高达20公斤。在战争开支上同样也增长迅速。如在德国的战争开支,从1939年为450亿帝国马克在4年后急增至1090亿帝国马克,德国德战争开支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从34.8%上升到72.6%公投入了3860亿帝国马克。可见其日费千金。若果当今的统治者对战争抱持轻佻的态度,以势必付上沉重的代价。

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为例,战争的爆发原因是因为「以巴分治」的方案是利于以色列而非巴勒斯坦。以色列人口较少但却到巴勒斯坦地区2/3的肥沃沿海地带;巴勒斯坦人口更多但却得到相对贫瘠而且土地不连接的领土使阿拉伯国家强烈不满而爆发战争。阿拉伯国家的战争目标是灭绝以色列,阿拉伯联盟秘书长更声称「这将是一场灭绝战争,一次重大的大屠杀」。47相比阿拉伯国家人口众多约4000万人,以色列地理上陆地陕少,人口只得60万,又没有战略深度,根本没有缓冲地带消化阿拉伯世界四面八方的攻击,加上三面受敌。在军事上,阿拉伯军队人强马壮,士兵训练有素外也有精良的英国和法国武器,加上拥有大规模作战经验和能力领导出色的约旦军队,以色列就连正规军却未设立,可见从「兵」、「天」、「地」上几乎没有胜算。但在几乎压倒性的优势下为何阿拉伯国家依然会败给刚建国的以色列?因为阿拉伯国家根本不重视这场战争。阿拉伯国家在战争迫在眉睫时,并没有认真备战。除了约旦军队有充分的知识外其他国家并没有这种迫切感,因为他们想避免卷入以色列的冲突之中,阿拉伯国家在军事动员上明显不如以色列,此外在战事开始时阿拉伯国家手上根本没有巴勒斯坦的地图。阿拉伯国家已将他们的先天优势而狂妄自大没有认真规划战争。48而以色列人却对战争做好充分准备,针对阿拉伯人的突袭,以色列一方面针对阿拉伯军队的弱点采取合适的反击措施,另一方面通过美国利用联合国迫使阿拉伯国家与自己达成了一个停火协议,其间更向西方大量购入军火。49相反阿拉伯国家却是真正的停火,他们将停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联合国上,可见在战争态度上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可谓大相迳庭,阿拉伯国家的落败也是过于自满而不重视战争所致的。即使有「以镒称铢」的优势,但在规划、战略及对待战争的态度上有所欠奉,即失道,也会战败。

2.战争规律与情报

第二,在战前要掌握战争规律与情报。《孙子兵法》全篇一共使用了「知」字高达79次,而「知」正正支撑着中国兵家学说的战争理论。孙子在著作中所提的「知」可概括为知「道」与知「情」。前者为掌握战争规律,即「存亡之道」、「战道」、「知胜之道」、「安国全军之军」;后者为掌握军事情报,即「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战争酝酿或爆发时是否知「道」与「情」便决定了战争的用时及结果。只知「道」或「情」其一都只会是一场败仗。因此战争的决策者需要知「道」与「情」下才开战。孙子在当时已认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应以实际行动去获取。在「知彼」上,他在〈用间篇〉的「五间俱起」方略;〈虚实篇〉提出了用示形、挑动、试探性、计算较量等方法以获取敌军情报;〈行军篇〉则列举出32种相敌之法。50在「知己」上,他提倡君主与将领要知、将领对士卒之可战或不可战要知、对士卒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特点要知。51

所谓「不知敌情者,不仁之至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当不知情时,必定会使军费开支与人命伤亡加剧,因而谓之「不仁」。而这个警示到近代战争也仍然适用,以1967年的六日战争为例,以色列在二战后仍被种族大屠杀阴霾所笼罩,立国以来战争不断,加上上文提到其地理劣势,而且埃及更与叙利亚和约旦签定防务协议答应「一方开战都会支持对方」。因此面对埃及领导人纳瑟﹙Jamāl ʻAbdu n-Nāṣir Ḥusayn,1918-1970﹚ 开战的基本目标是将以色列灭国时,以色列可谓处于存亡之秋。而以色列的领导者深知一旦被突袭,便会很难扭转局势,因此他们决定先发制人,空袭埃及的空军基地及西奈半岛。以色列以寡敌众的决定是因为知「道」与「情」,以色列过去做过数百次侦测任务以准确了解埃及约旦及叙利亚的空军基地和得到周边国家空军基地的情报。此外,以军的飞行员们有一本目标簿,写着以军的布局、呼号和防御措施的详细资讯。通过无线电拦截,他们甚至建立了阿拉伯主要指挥官的语音辨识档。52以色列未雨绸缪的行动使他们仅在整个过程中丢失一成战机,反观埃及在短短数小时便失去了四分三的战机。整场战争大概用了36小时便奠定了以色列的胜利。最后更夺下了圣地耶路撒冷及战略要地戈兰高地。可见知「道」与「情」对战果的重要性,更使战争对国家的损害减到最低,是符合「战道」与「人道」的仁义之举,值得现时盲目崇尚武力至上的社会作出反思。

3.万事以国家行益为先

第三,进行正确的决策,战争是犹关生死的国家大事,因此决定战或不战最根本的决定是国家利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此句不单是战争决策的依据,更是战争决策的基本原则——「安国全军」。为了保障国家的利益,孙子要求将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应有独立思考能力,面对君主错误的指令选择不执行,战术的行使标准为「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维护国家利益的方法就只有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否则便是不仁。以上的论述充分表现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53其次,是周全的计划,不但要夺胜,更要计划在战胜后如何停止战争。「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明君虑之,良将修之」。54此句中的「费留」正正是现代社会中战争已经判定输赢但迟迟未能结束的一大原因。杜牧注本译「有凶咎,徙留滞费耗,终不成事也」。55军队消耗资财、长期作战、滞留不归。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开战原因为九一一恐怖袭击,目的为铲除塔利班政权,消灭恐怖主义。战争初期时美军已出现压倒性优势,短短两个月就使塔利班政权倒台及使其逃到山区农村以游击战抵抗,加上第十年美国的「海神之矛」行动取得成功后战争理应就此完结。然而战争经历四任总统的任期后才结束。美军在阿富汗滞留将近20年原因有三︰第一,美国扶持的新政权不稳定,依赖美国扶持。第二,军事威胁增加,塔利班在山区经历了十多年的在地深耕,与当地社会结构密不可分,难以连根拔起。第三,恐怖「伊斯兰国」崛起使美军如临大敌不敢贸然离开。以上的原因除了伊斯兰国崛起的不可控因素外,第一与第二个原因理应是美国出兵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但显然地被忽略,最后导致不得已滞留的局面。而最遗憾的是,战争正式结束后并未有为阿富汗带来真正的和平,塔利班成功复辟。这场战争不但没有保护美国与阿富汗本土的利益,造成的死伤更是难以预计,根据布朗大学的研究显示美国在阿富汗战事上的花费约为9780万美元。56可见,一场单方面只顾胜利而不顾及如何停止战争时,「胜」只会是一个表面的战果。

四、《孙子兵法》之「全」

「全」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方法。「全」是「道」的延伸,是孙子认为实现「道」的方法。而同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也是孙子的战争目标。因此「全」是针对战争时实践仁义的主要战略。而现今讨论《孙子兵法》时会提到的「全胜」便是孙子关于战争指导与战术规划的主要思想,其于《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三︰「不战而屈人之兵」、以「伐谋」、「伐交」作为实现「全胜」的理想手段与「破中求全」。而以上三种方法又可以分为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

一般方法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战略原则、以「伐谋」、「伐交」作为实现「全胜」的理想手段。这都是防止战争的方法;而特殊方法为在未能实现「全胜」时以「破中求全」为战争原则。57可见「全胜」思想的核心是以非残暴、低杀伤力的方式作战。尽一切可能将战争成本与损失降至最低,同时将战争效益最大化。孙子的「全胜」思想可谓开启了战争中务求「不战」的先河,它奠定了中国的军事思想与战略文化,对现今世人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当代战争有着重要的启示。下文将以「全胜」思想之三大主要内容对「全」展开详细描述。

(一)如何实现「全」

孙子于〈谋攻篇〉中对「全胜」思想作出进一步解释时提到: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勿而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存。

针对「故兵不顿而利可存」此句,各注本有不同的解释。梅尧臣的解释为「全争者,兵不战,城不攻,毁不久,皆以谋而屈敌,是为『谋攻』,故兵不钝而利自完」。58当中的「故兵不钝而利自完」显然地是指「兵不战」的结果。而李筌的解释为「以全胜之计争天下,是以不顿兵收利也」。59当中的「以全胜之计」指的便是方法和手段。可见古人早已对「全胜」有不同的定义。

《孙子兵法》的「全胜」本来就已经包括了目的与手段两个层面。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为例,「不战」是手段,「屈人之兵」则是目的。由于「不战」比「开战」的手段更为高明,因而「善之善者也」。台湾学者钮先钟先生指出「全」在孙子的思想中有广狭二义。从狭义上,「全」是「破」的对应词,因此求「全」即指力保现状而不加以破坏,即使受破坏也理应将伤害减到最低。而从广义而言,「全」即变成了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在思想方法的领域中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考途径。60

由此可见,「全」的思想蕴含着方法论,而且更上升至战略层面,当中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而「全」之本质其实是一种大战略。要深入理解「全胜」思想,便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种方法论的意义和价值予以审视和观照:

1.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战争指导原则

首先,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战争指导原则,孙子认为不以直接交战而使其屈服于我方意志,方为战争的最高境界。由于孙子意识到即使百战百胜,也难免损兵折将,蚕食我方国力,最后得不偿失,造成兵胜而国弱的后果。因此他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战争指导原则,尽可能减低战争为国家、军队与百姓所造成的损失。

孙子提倡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从根本上解决战争问题的最理想结果——「全胜」。此举能扭转战争中「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表面胜利结局。不但能化干戈为玉帛,同时也保全双方的国家利益、军人性命以及百姓安危。然而所有战争的背后都有所为「化不开」的矛盾,那么如何才能以最低成本以达成目的呢?孙子也提出了参考答案「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61即在战争指导上要贯彻「非战」、「非攻」、「非久」三个原则。孙子重视的是「全」,而非不顾一切地获「胜」。在遵从以上原则下,便可以最低战争成本将利益最大化,保「全」之余又可免于用兵之害。

以完璧归赵一事为例,秦昭襄王﹙嬴稷,前325-前251;前306-前251在位﹚﹙下称秦王﹚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以换取赵国和氏璧使赵王陷于两难之中。若给,怕秦王得璧玉后不偿城;若不给,便给秦国借故出兵犯境。而赵国国力不能与秦匹敌下,只能智取。赵国使者蔺相如﹙?-?﹚借秦王「礼节甚倨」为由企图玉石俱焚,一边使赵惠文王﹙赵何,前310-前266;前298-前266在位﹚﹙下称赵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一边派人暗度陈仓,完璧归赵。秦王斋戒后得知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外,更被直指秦国一向不坚守盟约。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羣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不但未有因蔺相如欺君而赐其死罪,反而命人厚待蔺相如,让他返回赵国。蔺相如的一连串动作使秦王意识到就算杀死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更会断送两国友好的邦交,加上秦国比赵国强大,赵国不敢因一块璧玉而得罪秦国。最后秦国未有以城池向赵国换取璧玉,也没有酿成战争。由上文可见,赵国并没有对抗秦国的实力,战争主导权完全落在秦国手上,无论赵国是否奉璧也好,赵秦战争的出现只是时间的问题。以当时秦国与赵国的实力而言,赵国就算侥幸不被灭也元气大伤,只能久延残喘。但蔺相如凭一己之力「伐谋」而胜于秦。不但为赵国保留和氏璧外更化解了一场蓄势待发的战争,成功保全赵国上下之安危,更「不战而屈人之兵」。

透过深入分析当前局势制定战略,将整体与根本利益置于首要考虑从而适当地运用自己的资源,尽可能取得战争的主导地位。

2.宏观地观察局势

第二,要以宏观的视觉观察局势。战争非纯粹的武力格斗,开战会严重影响政治、经济与民生,造成一连串蝴蝶效应。所谓「一子错,满盘皆落索」,何以「不战」却又能使对手屈服,实现「全胜」呢?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62此句正正反映孙子认为最理想的战争手段为「伐谋」、「伐交」,也体现出孙子的道德与价值追求。孙子认为战争中最佳的取胜方式先为「伐谋」、其次「伐交」,因为这两种手段都是归纳为「不战」的范畴,是实现「全胜」的最佳途径。相反,「伐兵」、「攻城」被孙子视为下下策皆因它们是属于「战胜」范畴,是逼不得已下的选择。甚么是「伐谋」、「伐交」?「伐谋」是一种使用「诡道」的策略,所谓「兵者,诡道也」,在战争各个环节上用计欺骗敌方以削弱其实力,造就己方绝对的战争优势与地位,使敌方不得不放弃对抗我方;而「伐交」即指使用外交手段分化离间对手,摧毁敌方同盟,扩大我方联盟,从而使敌方内部四分五裂,被逼至孤立无援的境地,令其向我方屈服。孙子从大战略角度出发寻找解决战争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他没有被战争所局限,反而从更高层次的哲学角度上从根源性审视战争。因此,孙子意识不需要依靠武力手段,只需灵活运用外交与谋略便可逼使对方屈服。常人认为只可以使用武力震压才可取胜,但事实上通过挫败敌方的谋略、破坏其外交手段等同样也能够达成战争目的。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芈旅,?-前591年;前613-前591﹚便具备了这种大战略意识,其重视运用外交与政治手段配合军事行动,以「伐谋」、「伐交」之力一雪城濮之战国耻。例如,在邲之战前夕,楚军先示弱求和,所谓「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行军篇〉),掩饰进攻意图,使晋国骄傲之心膨胀。「楚少宰如晋师,曰:寡君少遭闵凶,不能文。闻二先君出入此行也,将郑是训定,岂敢求罪于晋?二三子无淹久!」63楚国言辞谦卑,力陈楚国不敢冒犯晋国,只为制服郑国而已。此外交辞令尽显大国风范。此后,当楚军察觉到晋军内部矛盾时,便派出小股骚动部队加以刺激,进而激化内部矛盾,分化晋军。64「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65「致师」一词指挑衅对方。楚军一招「示形动敌」不可谓不高明。既可以试探敌军虚实,使其军情无所遁形,又可激化晋军内部矛盾,尤其迫使晋军中主战派的反弹。从而在战前便立于不败之地。「故能而示之不能」、「卑而骄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奇不意」。66正因楚庄王善用《孙子兵法》中的十二诡道才能以胜利者姿态奠定春秋五霸的地位。

3.立足长远

第三,立足长远,以利益持久性为先决条件规划战略手段与目标。「伐谋」、「伐交」两种手段相比武力战争所需的角力时间与运作周期更加长久,因此决策者与统治者需要具前瞻性的思考与长远的目光。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67无论从事或参与任何活动,参与者都要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更何况是生死在于一瞬间的战争。身为国君或将帅,若果只顾及一时的蝇头小利而忽略长远的战略利益与战术得失之间的关系,他只能为小兵小将注定不能成为一名具仁义之心的高明战略家。此外,从战略层面上,上文所提及的「道胜」其实也是一种以长远目标与解决问题的根本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与理论。荀子﹙前316-前237﹚曾曰:「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荀子.王制篇》)尉缭子亦曰:「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68古代学者所提的「王夺之人」与「兵以道胜」便是指通过行仁义之政,立道德之范以赢得民心,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双方的格局。

以「卧薪尝胆」故事为例。越王勾践﹙?-前464﹚因不听范蠡﹙前536-前448﹚谏言调动所有精兵迎击吴军最后在会稽之战败于吴国而几乎被灭国。当勾践知道不能再次一意孤行时,听从范蠡之言「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加上勾践听从范蠡提议,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前473﹚继而使吴王夫差﹙?-前473﹚赦免勾践,得以保国保命。而勾践回国后勤劳刻苦,苦心孤诣,更「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不断提醒自己紧记从前在会稽所受的屈辱,此外,勾践更「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做到「修道补法」,与民众共度时艰。勾践之贤能也得敌国的伍子胥认可「臣闻句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而夫差所为正正相反,他穷兵黩武,挥霍无道,「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最后勾践成功于二十二年后成功一雪会稽之耻。

勾践的成功绝对跟「伐谋」、「伐交」加上前瞻的思维有关。首先,他利用吴国太宰伯嚭的贪婪,以美女、宝物引诱其使议和之事成事,即为「利而诱之」。第二,勾践没有被耻辱蒙蔽双目,当国力恢复时立刻反击吴国。而是忍辱负重,观察局势。他知道吴国正攻打齐、晋,而且与楚、越有仇恨,德少而功多,一定会骄横狂妄。因而与齐、楚、晋结盟。默默壮大自身力量再一举灭吴,可见其深谋远虑,洞悉先机。即为「伐谋」。第三,勾践时刻提醒自己在会稽的耻辱,继而「卧薪尝胆」、亲自下田耕作,饮食中没有肉、对臣子谦恭有礼、礼贤下士;救济贫苦百姓,吊唁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使越国复苏,即为「修道」。以上三个因素使勾践于二十二年后才成功雪耻。从「卧薪尝胆」故事可见,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段漫漫长路,将领与统治者须养成未来意识,进行远程思考,以前瞻性为根本规划战略目标与实施手段。博福特﹙1902-1975﹚曾在其名著《明日战略》一书中说过︰「战略不是为今天而设计,而其一切都是为明天着想。」69

(二)谋求局部「全胜」的法则

孙子作为一名军事家,在表达他对战争的理想追求是也当然地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凤毛麟角,「战而胜之」才是一般的战争定律。因此在兵法中,孙子将战争指导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全胜层次,二为战胜层次。70虽然《孙子兵法》中主要都是孙子提倡的「全胜」思想,然而他也毫不忌讳地提出「破」的概念。「全」是指在我方没有任可损失下使敌方屈服,此为最理想结果;「破」是指敌方攻入我方而造成损失,而此才是普遍的战争常态。孙子非但没有将「全」与「破」对立,更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说明。

「全胜」思想包含了「不破之全」与「破中求全」,即「全胜」及局部「全胜」。对此孙子从〈谋攻篇〉起展开了描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71以上的「五全」与「五破」都是孙子认为战争中常见的结果。而「伐谋」、「伐交」、「伐兵」、「攻城」都是战争中使用的手段。使用不同的手段便会有对应的结果。以「伐谋」、「伐交」为手段时、往往能做到「全国」、「全军」,即「不破之全」,达成战略层面的全胜。而以「伐兵」、「攻城」,最多只能实现「全旅」、「全卒」、「全伍」,即「破中求全」,是战役、战术层面上的「全胜」。因此「伐谋」、「伐交」是孙子认为的上策而置于首位。而「伐兵」、「攻城」则是一般战争会出配的手段。由于「攻城」既会造成严重的人命伤亡、又会使国家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加上双方角力时间长久。所谓「兵贵胜,不贵久」,所以孙子将「攻城」列为最下策。可见孙子主张以「伐谋」、「伐交」以实现「不破之全」,就算已经出动了「伐兵」、「攻城」时,也决不可以放弃「伐谋」、「伐交」的机会,力求「破中求全」,尽最大力量降低战争的损失,以求局部的全胜。无论是战术抑或战略也是服从于「必以全争于天下」的总原则,在全局或局部皆得到圆满的「全胜」结局,以保全国家的利益和军人的生命。因此,孙子「全胜」的思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利益追求与安全追求的统一。72

不能忽略的是,「全胜」思想是兵法主张的「慎战」思想组成的重要部分,充分体现出孙子对武力抱持谨慎的态度。虽然「全胜」背后有着浓厚的儒家民本仁爱思想,但它与当时的儒家、墨家等提出的「去兵」、「非战」等主张可谓大相径庭,孙子身为军事家并没有对流血的战争产生多大抵触,他的理想是将战场武器转为口舌与谋略,在必要开战时力保不失。因此不能够轻率地把它定义为和平主义。《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对中国兵学思想与军事理论有着奠基的作用,后世以此为本逐步形成中国传统的军事文化与战略文化的特色。此优秀的军事文化应要被世人发掘、传承与弘扬。

(三)《战争论》的崛起与对「全」的影响

在世界兵学史上,有两部兵书一直受人青睐,有着兵家双璧的美誉。一部是本文主角《孙子兵法》,另一部是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期由克劳塞维茨(以下简称克氏)撰写的《战争论》。前者为是封建时代的中国军事代表作,而《战争论》则是近代西方军事霸权的作品,二者前后相差二千多年。73而两部兵书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战争思想与理念。《孙子兵法》重道轻器,而《战争论》则重器轻道。在《战争论》出现前,霸道主义的兵学一直都是属于小众派别,《孙子兵法》一直受中国以至世界所重视。但在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失败后,孙子的「道」、「全」思想被受质疑,过时的说法甚嚣尘上,大量的西方兵书被引入后基本上取代了以《孙子兵法》为首中国的军事经典《武经七书》的地位。尤其在十九世纪以后,《孙子兵法》开始被政治家所忽视,《战争论》却被受各国追捧。在两次世界大战前,《战争论》于军事著作的地位无法撼动,绝对地占领着近代军事学的高地,而导致战争接二连三地发生。74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不断扩展加上火炮技术高速进步下使军队作战方式与编制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法国大革命以及军事改革下,《战争论》在此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克氏撰写《战争论》时以拿玻仑﹙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与腓特列﹙Friedrich II, 1712-1786﹚为他的研究对象。他将拿玻仑致胜的战术写进此书中。他的一个核心观点受人重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他同样地以哲学角度分析战争的本质,但他得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暴裂性、歼灭等意识贯穿全书。因此,克氏认为战争便要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就战争的目的而言,则始终是而且只能是打垮敌人,也就是使敌人无力抵抗」。75「消灭敌人军队是一切军事行动的基础,始终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了」。76可见,在《战争论》中不论战略上还是战争上,消灭敌人是「一切战斗的唯一目的」。而他对于用武力以外的方法消㳽战争是错误的,正正反对孙子的诡道论。

有些仁慈的人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能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

正正克氏的战争理念迎合着西方侵略的需要,继而以大量的致命性的武器在短短几十年间产生。科学没有为人类创造便利,而是制造灾难。由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到核武器等,政治家通过对敌国国土大规模的破坏,以敌国国民的生计、经济作为威胁,摧毁他们的意志以达成其目的,毫无道德可言。事实上,从二十世纪带给人类空前灾难的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核武器的出现已经反映出克氏的一套「战胜」、「器胜」思想理论的缺点表露无遗。但人类并未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吸取到任何教训。以二战结束后仅十六年爆发的越南战争为例,美国看似打赢了每一埸战役,但为何总让人觉得「虽赢犹败」?美国著名的战略思想家柯林斯﹙John Collins, 1899-1989﹚指出:「孙子说:『上兵伐谋』」,在越南战争中,谋即指大战略。77美军以暴裂的战争手段使敌国因为惧怕其破越力而失民心。美军动用了一系列骇人的武器如燃烧温度高达摄氏2700度的石化燃烧弹、毁灭庄稼导致饥荒的橙剂。加上在1968年的美莱村屠杀,杀害了504名无辜村民。78此等泯灭人性,滥杀无辜,不保「全」的行为已经使本来不倾越共的百姓也背离。米杜普博士表示:「当时并不是大部分的南越人民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大部分人只不过是想继续过生活,尽可能地避免战争。」79可见,美军的战略目标由一开始已经出现错误。而对于美军也同样失去美国国民之支持:如从1968年开始的媒体将无辜平民被杀、重伤或被虐待的影像呈现于电视与报纸上,的确做到克氏思想中的「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但同时这些暴烈的行为也吓怕了许多美国人,继而反对战争,形成一场浩大的抗议活动——肯特州立大学屠杀事件。

尽管约翰.甘遒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 1917-1963﹚试图欲在越南以非传统的方式作战,但迷信自身力量与技术优势的美军仍然坚持在越南进行传统的消耗战,以强大的军事基础歼灭对手,据统计,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消耗的弹药总计高达1500万吨,约为二战时期美国消耗量的2倍。其中重战斗人员人均弹药消耗量为800万吨,是二战时期美军在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投弹量的3倍多。80在军费上,根据国会研究服务处于2008年发报的《美国重大战争的投入成本》,估计美国在越战花费为6860美元,换算成今天则超过9500亿美元。巨额的军费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与国际收支逆差,继而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令美国的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间接地约束美国的军事发展。再一次印证了「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美国忽视了「上兵伐谋」这句至理明言,不计成本投入了战争,忽略保「全」的重要性,错用消耗战为战略地伐兵与攻城加上失去了时间控制,导致军费不断上升,更加一次次的屠杀事件下失去两国国民支持,失了「道」。应了「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最核心的是,越战本来只是北越与南越的战争,相比美国而言,越南必定更重视战果。因此美国本来难以打胜仗。此外,根据美国国务院公共事务辖下的「历史文献办公室」于战争的第四年(即1965年)发报的「国际安全事务」,指出美国在越战的主要目标「为了避免美国遭受耻辱性的失败」,占了所有目标的百分之七十。美国因为大国之威信而轻动干戈,开展了一场对美国几乎没有任何益处的战争。也应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在非利、非得、非危的情况下伐兵攻城,本来已经是不义之举,加上屠杀事件大失两国民心。以上可为美国在越战战败的结论,也是不跟从「全」的现实写照。

(四)「全」的现实价值

1.核武时代的挑战与慎战思想的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对于克氏的战争思想产生质疑。尤其在核武器的诞生后,更将此思想的弊端表露无遗。使西方学者对《战争论》的声音与日俱增。当中以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 1895-1970﹚的最具典型性,他熟读《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便发表文章,呼吁大众应对克氏的战争目的的观点重新审视,即「绝对战争论」,更对克氏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作为战争的唯一目的」表示深恶痛绝。同时,他更称赞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他指「战争最有利和最经济的形式,就是通过「瘫痪」解除敌人武装,而不是通过『歼灭』将其摧毁」。81他也批评克氏「蛮力」战胜的手段,认为「战争中的真正目标,不在于寻找敌人进行会战,而在于建立有利的战略态势」。82另一位美国的空军上校约翰.沃登﹙John A. Warden III, 1943-﹚也有相似的看法,他就着「消灭敌人主力」为战略核心理论,提出「五环目标理论」︰第一环为指挥、控制及通信系统,第二环是生产设施,包括石油、电力、军工设施及其相关企业;第三环是基础设施,包括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部队使用的各种军用基础设施以及部分相关企业;第四环是民心,包括与作战有关的军事与非军事人员、战部队,包括防空系统、军营、坦克部队等。沃登把敌人当「一个有机的系统」考虑,指出「领导层是真正的重心」,他承哈特的「瘫痪」战术提出,瘫痪整个系统的重心应先「打击敌人的领导层」。同时,他主张「用子弹射穿敌方大脑」,将瘫痪系统局部或彻底瘫痪敌方系统作为「永远的战略目标」。沃登此番理论可谓与「擒贼先擒王」,此理论更不需要动干戈就令敌人失去战斗力。从哈特赞扬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与他提出的「瘫痪」战术加上沃登提出的「五环目标理论」可见近代学者发现真枪实弹的战争最终只会引致两败俱伤的下场。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当代处理战争与国际关系的济世良方外更是对「全」的反思。也反映孙子的「全」对于现代促进慎战思想意义。

在慎战思想的前题下,想以最低成本解决战争问题时最佳选择必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此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由「伐谋」、「伐交」组成。对于现代战争而言。谋略、外交斗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尤为突出,军事行动带有鲜明的政治、外交色彩。83所以在选择采取任何一种军事行动上,要同时确保军事斗争的胜利也要妥善处理外交斗争。为「全胜」创造坚实的基础。

1990年的海湾战争为例,正当伊拉克不断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时,以色列并未有选择立刻还击的报复方式。它为了得到美国与其他国家部队的支持,对伊拉克的空袭行为采取忍让态度。正因以色列没有对伊拉克施以报复行为,使美国与多国部队打击伊拉克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美国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Lawrence Sidney Eagleburger,1930-2011﹚访问以色列期间,以色列财政部长向他列出了以色列于海湾战争中遭受损失的一大串清单,堂而皇之地要求美国为以色列所受的损失补偿100亿美元。84美国除了答应以上要求外,更提供武器装备。从以色列的决策中可见其高明地使用了「伐谋」、「伐交」手段。它明白各国的图谋目的,在权衡利弊得失后明智地采取适当的手段,继而保全自己同时得到巨大的利益。可见,于现代社会中善用「伐谋」、「伐交」的战略在国际关系不但可以看清各国的动向与目的外,也利于结交战略伙伴。创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建立声望。从而在国际关系中立足于有利的位置,既可确保军事目标的实现,又能可在外交斗争中保全自己的利益;相反,若不重视「伐谋」、「伐交」,则容易失去民心及其他国家的支持,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况之中,不能在国际冲突与战争中处于主动的位置。反映出「全」于现代政治外交的价值。

2.核武时代的之「全」:战争、毁灭与人类文明的反思

此外,从二十世纪开展的核武器时代为人类文明绑上了一个计时炸弹。因此「全」对于现代社会、甚至人类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两次世界大战已为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加上核武器时代的到来为人类带来严峻的考验。在战争尚未能消停下,如何减少战争造成的损失及伤亡是人类目前必须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在思考问题时更应反思尚武的战争思想对人类的影响。由于果的胜败是需要人类共同承担的。张预的注本就「是故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此句译作「战后而能胜,必多杀伤,故云非善」。85因此,在战争在开始后已判定人类的败仗。尤其现在先进武器,如核武之盛行。虽然许多国家视核武器为保障国家安全的一种威慑力量。但若果统治者只顾得到战场上的胜利,莫视使用核武器的后果时,人类可能就此覆灭。就80年前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向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造成了14.6万人死亡,而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等于1.5万吨TNT烈性炸药,它产生的巨大火球与冲击波造成的破坏范围上至8公里,瞬眼间便可摧毁数公里内的建筑物。86而现今弹头释放能量可以超过100万吨当量,其破坏性可以毁灭级形容。在核武器拥有高度破坏性的前题下,各国维持大量核武器的理由是「有完全摧毁敌人的能力可以防止对方攻击你」,即「相互保证毁灭」。87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一直有很多核测试,当中核武器的技术不断增加,但所幸它从未在战场上出现过。可见,现时的「全」是由各国的互相制衡下而成。虽然如此,在世界重新发现「全」于现代的价值时对于核器的保存与制造有相应的措施。以1970年共191个国家签署的《核武禁扩条约》为例,其目的是防止核武器扩散并鼓励削减现有库存并促进和平利用核能。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Manuel de Oliveira Guterres, 1949-﹚向安理会成员表示:「事实证明,有效的核查机制是信心建立最成功且最持久的措施之一」。88以上条例的出现可见政治家对核武器的使用秉持谨慎的态度,也反映出人类未曾忘记80年前原子弹事件的教训,为世界的「全」立下了一个里程碑。

3.影视与现实:反思战争毁灭与孙子「全胜」的启示

除了立条例外,当今的影视作品也有反思近代的尚武思想以及带出保「全」的和平信息,如影视作品《爱.死.机器人》的〈冰河世纪篇〉。男女主角新家的冰箱内有一个文明。而冰箱的世界以一分钟千年的方式运作。仅仅几分钟便由冰河时代快进至工业革命,但现代出现战争如核弹突然坠落爆炸后,站在冰箱外的男女主角也被核武所伤,而冰箱也瞬间变黑。然而在第二日,男女主角再次打开冰箱时,所看到的正是侏罗纪时代,象征世界开始着一个新循环。从作品可见,男女主角以一个在地球以外的「局外人」视觉观察世界的文明进化,但战争爆发时,「局外人」的主角也受伤。可见战争的破坏性足以摧毁人类千年以来的文明,而冰箱瞬间变黑也象征战争使地球消失。编剧安排男女主角与观众一起充当「局外人」观察地球的发展、毁灭与循环。冰箱有如「楚门的世界」般让人窥探漠视「全」、提倡穷兵黩武的后果。使观众明白和平的珍贵。爱因斯坦曾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的世界大战一定会用木棒和石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89这些都是孙子对后人保「全」的忠告。

五、结论

《孙子兵法》作为兵学史上最受瞩目的兵书之一,其军事理论、思想、甚至战术上放置现今社会中依然值得参考。而现今的乱世与「和平」一词可谓相距甚远,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道」、「全」的意蕴,以「道」、「全」思想的角度剖析近代战争,从而进一步突出「道」、「全」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道」、「全」意蕴的研究上,二者的最大分别为其本质︰「道」既有形而上的意义也是实践的方法,而「全」只是一种实质的手段。其次,「全」是从属于「道」的一种延伸,孙子的「道」当中包含了「治道」、「人道」、「战道」,是论述在政治上、君主将领行为上、战场上的如何体现「仁」。而「全」是针对战争时实践仁义的主要战略。当中主要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宏观视觉」与「具前瞻性的战略手段与目标」。从本质与性质上可见二者的分别。

在近代战争研究上,战术手段反映战争消耗的多长的时间与战胜方。虽然在《战争论》「器胜」思想的薰陶下,近代战争中出现「伐谋」、「伐交」的次数较少。但当其中一国有「伐谋」或「伐交」下,战争都呈现较快结束的趋势,而该国也多为胜方。以六日战争为例,以色列「伐谋」空击阿拉伯国家,更以以寡敌众的情况下短短数日将埃及、约旦及叙利亚彻底打败,创造奇迹般的胜利便是最有力的例子。从六日战争的例子中可以肯定的是「道」、「全」思想对于现代战争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打破《孙子兵法》已过时的说法,更体现出这套思想对于近代战争研究的贡献。

有学者认为孙子的军事思想是一种过于理想主义,颇为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本文并不认可。首先,达成「全」之核心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低成本取得战争胜利。达成不战的条件是满足资源、时机、心理三方面的因素。在美苏冷战时期的核威慑便是通过对外交、心理战与威慑达成目的,避免了直接的冲突,达成了「全」。而在「道」方面,在实现治道、人道、战道时目的都是要取得民心,「令民与上同意也」。国共内战时,国民党在人数、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都远超解放军下也因为贪污腐败而失民心,导致战败收场。这个近代的例子也同时反映「道」的现实意义。最后,在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上,因为孙子不只是纸上谈兵地谈应该「不战」,而在兵法中也有〈火攻篇〉、〈用间篇〉、〈地形篇〉中提到如何使用地形、间谍情报等实现不战。可见其极高的灵活性,而非僵化地追求理想,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孙子兵法》成为古今通用的兵家圣典。

参考文献

专著

1.(清)孙星衍︰〈孙子兵法序〉,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27。

2.扶刚主编︰《孙子兵法》(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页1-995。

3.钮先钟︰《战略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102。

4.陈曦译注︰《孙子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页1-246。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台湾︰洪叶文化,2015年1月),页733-734。

6.[德]克劳塞维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页257-305。

 

期刊论文

1.蔡丽娟︰〈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剖析〉,《兰台世界》第15期(2009年8月),页46-47。

2.陈二林:〈修道而保法:《孙子兵法》重德思想解析〉,《滨州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页11-15。

3.陈学凯:〈论孙子兵法对古典军事学的贡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4期(1999年12月),页69-74。

4.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军事历史》第6期(2004年12月),页31-35。

5.黄朴民、诸葛瑞强︰〈《孙子兵法》对「道」论考述〉,《齐鲁学刊》第3期(2019年6月),页37-43。

6.季红琴、周昕怡︰〈回顾与总结︰《孙子兵法》百年英译与研究〉,《上海翻译》第4期(2023年4月),页79-84。

7.江树民︰〈阿拉伯国家的内部冲突与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历史教学》第10期(2002年10月),页25-29。

8.刘义生︰〈浅析《老子》的战争论〉,《雄工学报》第十一辑(2013年6月),页175-197。

9.孟祥才︰〈孙武、吴起兵法之比较〉,《滨洲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2005年10月),页102-105。

10.齐仲里、齐越︰〈《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价值〉,《内蒙古教育教职版》第12期(2013年12月),页80。

11.任力︰〈孙子「全胜」思想探析〉,《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第8卷第4期(2011年12月),页1-3。

12.汪柳︰〈《孙子》的修道而保法〉,《军事历史》第4期(1985年8月),页59-60。

13.王婧、李桂生︰〈《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道」论发微〉,《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2012年10月),页36-37。

14.姚振文︰〈《孙子兵法》的道胜思想及现代运用〉,《领导科学》第3期(2012年1月下),页22-24。

15.姚振文︰〈《孙子兵法》全胜思想再认识〉,《孙子研究》第4期(2017年8月),页28-35。

16.于汝波:〈《孙子兵法》中的大战略思想〉,《滨州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2005年10月),页7-12。

17.张有凤、吴如嵩︰〈《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比较研究〉,《滨州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2016年10月),页5-9。

18.张有凤︰〈再论《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兼论《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不同〉,《滨州学院学报》第34卷第1期(2018年2月),页20-25。

19.诸葛瑞强︰〈以晋楚之战谈用兵之道〉,《孙子研究》第1期(2018年2月),页30-37。

 

学位论文

20.李云︰《〈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研究》(陕西: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页1-43。

21.刘柳︰《〈孙子兵法〉战争伦理思想研究》(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2023年),页1-41。

 

网站

22.BBC中文︰「乌克兰战争和普京『核威胁』︰俄罗斯和各国的核武器现状」,BBC中文网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2022年3月4日发表。(浏览日期:2024年2月27日)

23.BBC中文︰「阿富汗20年——塔利班、反恐战和战争的代价」,BBC中文网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2021年9月11日发表。(浏览日期:2025年2月26日)

24.BBC NEWS︰「1967 war: Six days that changed the Middle East」(「1967年︰改变中东的六天」),BBC NEWS网站(https://www.bbc.com/news),2017年6月5日发表。(浏览日期︰2025年2月26日)

25.大卫.巴尼特︰《阿扎姆的种族灭绝威胁》(中东季刊︰第18卷第4期),中东季刊网站(https://www.meforum.org),2011年秋发表。(浏览日期︰2025年2月16日)

26.马克.谢亚:「越南战争50周年:再看美国失败的七大原因」,BBC中文网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5108729),2023年3月29日发表。(浏览日期︰2025年3月6日)

27.印太防御论坛杂志:「特立独行的国家挑战核子武器核查标准」,引自(https://ipdefenseforum.com/zh-hant/),2023年11月24日发表。(浏览日期:2025年3月5日)

 

脚注 :

1. 季红琴、周昕怡︰〈回顾与总结︰《孙子兵法》百年英译与研究〉,《上海翻译》第4期(2023年4月),页82。

2.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22)。

3. 扶刚主编︰《孙子兵法》(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4. 黄朴民、诸葛瑞强︰〈《孙子兵法》对「道」论考述〉,《齐鲁学刊》第3期(2019年6月),页37-43。

5. 王婧、李桂生︰〈《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道」论发微〉,《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3卷第5期(2012年10月),页36。

6. 于汝波:〈《孙子兵法》中的大战略思想〉,《滨州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2015年10月),页7-12。

7. 张有凤、吴如嵩︰〈《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 的比较研究〉,《滨州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2016年10月),页5。

8. 张有凤︰〈再论《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 兼论《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不同〉,《滨州学院学报》第34卷第1期(2008年12月),页21。

9. (清)孙星衍︰〈孙子兵法序〉,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27。

10. 刘柳︰《〈孙子兵法〉战争伦理思想研究》(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23年3月),页14。

11. 刘柳︰《〈孙子兵法〉战争伦理思想研究》,页15。

12. 刘柳︰《〈孙子兵法〉战争伦理思想研究》,页16。

13. 李云︰《〈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研究》(陕西: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页31。

14.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225。

15.《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引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zh﹚,浏览日期﹙2025年2月18日﹚。

16. 刘义生︰〈浅析《老子》的战争论〉,《雄工学报》第十一辑(2013年6月),页190。

17. 李云︰《〈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研究》,页33。

18. 姚振文︰〈《孙子兵法》的道胜思想及现代运用〉,《领导科学》第3期(2012年1月),页22。

19. 任力︰〈孙子「全胜」思想探析〉,《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第8卷第4期(2011年12月),页1。

20. 蔡丽娟︰〈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剖析〉,《兰台世界》第15期(2009年8月),页48。

21. BBC 中文:「乌克兰战争和普京『核威胁』︰俄罗斯和各国的核武器现状」,BBC News 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2022年3月4日发表。(浏览日期︰2024年2月27日)。

22. 黄朴民,诸葛瑞强︰〈《孙子兵法》对「道」论考述〉,页37。

23. 同上,页37。

24.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3。

25. 王婧、李桂生︰〈《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道」论发微〉,页36。

26. 汪柳︰〈《孙子》的修道而保法〉,《军事历史》第4期(1985年8月),页59。

27.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页257。

28.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5。

29. 扶刚主编︰《孙子兵法》上卷,页14。

30.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184。

31. 孟祥才︰〈孙武、吴起兵法之比较〉,《滨洲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2005年),页103。

32. 黄朴民,诸葛瑞强︰〈《孙子兵法》对「道」论考述〉,页40。

33.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8。

34. 陈二林︰〈修道而保法:《孙子兵法》重德思想解析〉,《滨州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页12。

35.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225。

36. 扶刚主编︰《孙子兵法》上卷,页9。

37. 同上,页23。

38. 扶刚主编︰《孙子兵法》上卷,页9。

39. 黄朴民,诸葛瑞强︰〈《孙子兵法》对「道」论考述〉,页41。

40.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183。

41. 同注41,页41。

42. 扶刚主编︰《孙子兵法》下卷,页679。

43. 扶刚主编︰《孙子兵法》下卷,页693。

44. 于汝波:〈《孙子兵法》中的大战略思想〉,页8。

45.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146。

46. 同注47,页69。

47. 大卫.巴尼特︰《阿扎姆的种族灭绝威胁》,中东季刊,第18卷,第4期,2011年秋 (Azzam's Genocidal Threat - Middle East Forum)(浏览日期︰2025年2月16日)。

48. 江树民︰〈阿拉伯国家的内部冲突与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历史教学》第10期(2002年10月),页27。

49. 同上,页27。

50. 于汝波:〈《孙子兵法》中的大战略思想〉,页9。

51. 同上,页9。

52. BBC NEWS:「1967年︰改变中东的六天」,引自BBC NEWS网站(1967 war: Six days that changed the Middle East - BBC News)(2017年6月5日)。(浏览日期︰2025年2月26日)

53. 于汝波︰〈《孙子兵法》中的大战略思想〉,页9。

54.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22。

55. 扶刚主编︰《孙子兵法》上卷,页830。

56. BBC中文︰「阿富汗20年——塔利班、反恐战和战争的代价」,引自BBC中文网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浏览日期︰2025年2月26日)

57. 任力︰《孙子「全胜」思想探析》,页1。

58. 扶刚主编︰《孙子兵法》上卷,页186。

59. 扶刚主编︰《孙子兵法》上卷,页176。

60. 姚振文︰〈《孙子兵法》全胜思想再认识〉,《孙子研究》第4期(2017年8月),页32。

61.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43。

62.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41。

6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台湾︰洪叶文化,2015年1月),页733-734。

64. 诸葛瑞强︰〈以晋楚之战谈用兵之道〉,《孙子研究》第1期(2018年2月),页32。

65. 扶刚主编︰《孙子兵法》下卷,页730。

66.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10。

67. 陈学凯:〈论《孙子兵法》对古典军事学的贡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1999年8月),页72。

68. 《尉缭子·战威》,引自诸子百家(https://ctext.org/zh)。(浏览日期︰2025年3月20日)

69. 钮先钟︰《战略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102。

70. 任力︰《孙子「全胜」思想探析》,页2。

71.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37。

72. 任力︰《孙子「全胜」思想探析》,页3。

73. 张有凤、吴如嵩︰〈《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 的比较研究〉,页5。

74. 张有凤、吴如嵩︰〈《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 的比较研究〉,页5。

75.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页305。

76. 张有凤、吴如嵩︰〈《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 的比较研究〉,页5。

77. 张有凤︰〈再论《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 兼论《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不同〉,页21。

78. 马克.谢亚:「越南战争50周年:再看美国失败的七大原因」,引自BBC News中文网(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5108729),2023年3月29日发表。(浏览日期︰2025年3月6日)

79. 同上。

80. 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军事历史》第6期(2004年12月),页34。

81. 张有凤、吴如嵩︰〈《孙子兵法》战略追求的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 的比较〉,页6。

82. 同上,页6。

83. 齐仲里、齐越︰〈《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价值〉,《内蒙古教育教职版》第12期(2013年12月),页80。

84. 同上,页80。

85.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39。

86. BBC NEWS︰乌克兰战争和普京「核威胁」:俄罗斯和各国的核武器现状2022年3月4日,(浏览日期︰2025年2月27日)。

87. 同上。

88. 「特立独行的国家挑战核子武器核查标准」,印太防御论坛杂志(https://ipdefenseforum.com/zh-hant/2023/11/特立独行的国家挑战核子武器核查标准/ ),2023年 11月24日发表。(浏览日期︰2025年3月5日)

89. 陈曦译注︰《孙子兵法》,页43。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