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9.19

摘要

宋代(960-1279)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饮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实践,更被赋予深刻的人文与审美意涵。本文以苏轼(1037-1101)与陆游(1125-1210)的茶诗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两宋文人饮茶风尚的文化脉络及其精神内核。苏轼作为北宋(960-1127)文人代表,其茶诗融合技艺描写与哲学升华,展现「技近乎道」的审美实践;陆游则立足南宋(1127-1279),将茶事与田园隐逸、家国情怀紧密相联。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研究,本文揭示两者茶诗中儒释道思想的诗性融合、茶事技艺的精神象征,以及茶文化在士人身份建构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填补了现有学界对苏、陆茶诗系统比较的空白,苏轼以「器物—技艺—心境」三维视角,陆游以「茶艺—农事—兵道」视角阐释宋代文人如何通过茶诗实现对生命困境的自我开解。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动机

宋代茶文化在点茶、斗茶等技艺革新中臻于鼎盛,文人阶层更将饮茶提升为精神修养与审美实践的重要载体。选取苏轼和陆游的茶诗作为南北宋代表诗人,是因为其茶诗体现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士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文人眼中的茶与百姓眼中的茶是不一样的,他们曾入仕,饱读诗书,所以其茶诗创作不仅记录了茶事技艺的物质形态,更承载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价值与生命哲思。苏轼的茶诗有76首,比起他创作其他类型的诗较少人讨论,却蕴含深厚的哲学意蕴,仍有一定研究价值。陆游嗜茶,在《陆游全集》中有关茶事的诗词多达320首,是历代写茶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以全景式再现南宋茶俗,并融入强烈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诗人的茶诗分析,缺乏多角度研究和对两者的系统比较。本文旨在通过对苏、陆茶诗的跨时代解读,揭示两宋茶文化的演变轨迹与文人精神的内在联系。

(二)  研究目的

本文以苏轼与陆游的茶诗为文本基础,通过分析苏轼和陆游的茶诗,探讨宋代文人饮茶的风尚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蕴,展示茶在宋代士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  研究范围与对象

研究聚焦苏轼现存76首茶诗与陆游320首茶诗,以其中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分析核心,涵盖茶事流程、茶器审美、儒释道思想融合、家国隐喻等主题。选取苏、陆二人,因其分别代表北宋文人的哲理化书写与南宋文人的现实关怀,可折射两宋茶文化的转型特征。

(四)  研究方法与限

运用文献分析法,解读茶诗文本及相关茶书,提炼文化意涵;以及比较研究法,对比苏、陆茶诗的题材偏好、意象运用及思想倾向,分析南北宋茶文化差异。还会以跨学科视角,结合文学、美学与社会史,探讨茶诗与文人身份、时代语境的互动。不过本文仍有研究限制,茶诗数量庞大,本文以代表性作品为主,未能穷尽所有文本;部分隐喻解读存在主观性,需结合史料进一步验证。

(五)  文献综述

近年虽有学者探讨唐宋茶诗和茶文化,如尹逊刚在《苏轼茶诗研究》中关注苏轼茶诗的君子人格象征1;费君清在《陆游诗歌的乡土风情》关注陆游茶诗的田园书写2;或范秀玲、曾坤在《唐宋时期的茶诗及茶文化》中对时代的茶文化梳理3(范秀玲,2010),却罕见针对苏、陆的比较分析。王美芸、王正环在《苏轼与陆游茶诗比较分析》4中虽触及此议题,但未深入探讨思想融合与时代变迁的关联。本文创新点在于以借鉴尹逊刚的苏轼「技—艺—道」视角5,提出「器物—技艺—心境」视角,体现了宋代文人「器以载道」的观念;借鉴付玲玲的陆游「茶艺—农事」视角6,扩展为「茶艺—农事—兵道」视角,结合军事隐喻,揭示陆游茶诗的复杂性。本文的苏轼诗句全部出自于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7,陆游诗句全部出自于钱仲联,马亚中《陆游全集校注》8,以此两个版本,通过南北宋对比,透过两位诗人自身的性格和当时时代的语境,阐释茶诗创作的不同。

(六)理论框

运用宋代茶文化理论以点茶技艺、斗茶风尚为基础,分析茶诗的物质文化背景9;运用文人雅文化理论,探讨饮茶如何成为文人「清雅闲适」生活的象征10;借鉴苏轼「技—艺—道」视角和陆游「茶艺—农事」视角。

第一章:宋代茶文化与文人茶诗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宋代茶文化的特征与演变

1.点茶法的技术体系与茶书的兴起

宋代点茶法脱胎于唐代(618-690、705-907)煎茶,但通过技术革新形成独立体系11。其核心步骤包括:碾茶成末、注水击拂、观察茶汤泡沫,并以「咬盏」和「形似粥」为评判标准12。这一技艺不仅是饮茶方式的革新,更被视为一种艺术表演,融合了技巧性与观赏性。例如,宋徽宗(赵佶,1082-1135;1100-1126在位)在《大观茶论》中论述「七汤点茶」之步骤,强调注水节奏与击拂力度的配合,追求茶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懂」的视觉效果。13

点茶法的成熟推动了茶具的专业化发展,尤以建盏为代表14。其黑釉质地便于观察茶沫色泽,束口造型利于击拂时茶汤凝聚,成为斗茶活动的标配。15这种器物与技艺的互动,体现了宋代茶文化「技近乎道」的哲学追求。蔡襄(1012-1067)《茶录》作为现存最早的宋代茶书,更完整的记录了点茶法的工具与流程,如茶筅、茶盏,并提出「色、香、味」三位一体的品鉴标准16,奠定了后世茶书的范式。

茶书的兴起不仅是对技艺的总结,更是文人阶层对茶文化话语权的掌握。例如,黄儒《品茶要录》通过批判制茶工艺中的「八病」,强调文人需具备「辨伪存真」的品鉴能力,将饮茶与道德修养相联结17。这种书写方式使茶书超越技术手册的范畴,成为文人价值观的载体。

2.茶文化与文人茶诗的互动机制

茶文化的文人化推动了茶诗创作的繁荣,反之,茶诗亦成为茶文化传播与深化的载体。文人群体通过茶诗赋予茶事多重象征意义18,茶诗从单纯咏物转向对茶事流程,如采制、点茶和茶会场景的全景式记录,苏轼《汲江煎茶》即通过「活水还须活火烹」等细节再现文人饮茶的仪式感。文人审美升华,以茶喻人格,如陆游「饭白茶甘不知贫」以茶之清苦特性隐喻士人安贫乐道的精神操守,而「雪汤生玑珠」的煎茶过程则被转化为对生命本质的观照,以茶汤泡沫的转瞬即逝寄托人生感悟,暗合人生无常,形成「以物观道」的诗歌范式。这种象征体系的确立,使茶诗超越饮食记录功能,成为士大夫构建「清」、「雅」、「和」文化身份的核心媒介19

在雅俗互动层面,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最具代表性。诗中既保留市井斗茶「十目视而十手指」的热烈场景,又通过「胜若登仙不可攀」的意象将其重构为精神超越的象征20。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市民活动获得士人审美加持,而文人群体亦借此实现雅俗共融的身份平衡。茶诗由此成为连接庙堂与市井的文化纽带,如蔡襄《茶录》所述点茶器具的标准化,通过文人书写进入公共认知领域,形成跨阶层的文化共识。

茶文化为诗歌提供题材与意象,诗歌则赋予茶文化哲学深度与社会意义,共同构建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身份与审美体系。茶文化与茶诗的共生关系,本质是宋代士大夫重塑文化话语权的实践21。通过将市民茶事雅化,斗茶转化为「茗战」,将宫廷茶艺哲学化,如分茶升华为「茶百戏」,文人群体既保持文化精英身份,又完成对新兴市民文化的吸纳。陆游晚年三百余首茶诗中「茶师承」「茶家风」等符号体系的建立,22更将个体饮茶实践延伸为家族文化传承,实现「茶以载道」的跨代传播。

这种互动最终塑造了宋代特有的审美范式。丁谓(966-1037)《北苑茶录》23强调「露芽错落一番新」24,将贡茶制作与天地时序关联,朱熹(1130-1200)「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则赋予饮茶山水审美的维度25。茶诗由此成为整合儒释道思想的媒介,在「格物致知」的理学框架下26,完成从物质实践到精神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茶诗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

1.儒释道思想的诗性融合

宋代茶诗通过对茶事活动的描写,承载了三教合一的精神追求。

儒家的茶诗常以茶喻德。如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首句以「仙山灵草」喻茶,暗合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27。茶的生长环境象征士人应如茶般超脱世俗、保持本真。第五句「要知玉雪心肠好」以茶的清冽口感比拟君子冰清玉洁的品格,呼应儒家对「清正」的推崇,如黄庭坚(1045-1105)《双井茶送子瞻》以茶汤的纯净象征士大夫「不受点污」的气节28。末句「佳茗似佳人」并非单纯审美比喻,而是将茶拟人化为具备儒家德性的理想形象。诗中强调茶的本质重于外表,将饮茶行为升华为道德自省的仪式,体现儒家「内圣外王」的修养路径29,结合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苏轼借茶表达士人应如茶般以内在德性为根基,而非追逐浮华。

禅宗的茶诗与禅修实践结合,形成「茶禅一味」的意境。在皎然(730-799)《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30,「一饮涤昏寐」对应禅修初阶的「破昏沉」31。即是饮茶通过生理刺激破除昏沉,使思维进入「情来朗爽」的清明状态,与禅宗「直指人心」32的观照方式相通。皎然特别强调茶器清简的物质基础,以清洁环境辅助心性净化33,「再饮清我神」体现般若空观的观照34,「飞雨洒轻尘」意象暗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空性观35。茶汤沸腾时的水雾、茶香弥散的过程,成为观照无常的具象载体。这种「藉境观心」的实践,将饮茶转化为动态禅坐。「三饮便得道」 则突破「破烦恼」的刻意修为,达到《六祖坛经》「烦恼即菩提」的圆融境界36。诗中「丹丘」典故的借用,实为禅宗「本地风光」的隐喻37,揭示茶禅不二的本质。

道家的茶诗常借茶汤泡沫的转瞬即逝,寄托「自然无为」的哲思。杨万里(1127-1206)《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以「纷如劈絮行太空」形容茶沫幻化38,恰如《道德经》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辩证观。诗中「纷如擘絮行太空」以撕裂棉絮飘散太空的意象,暗示茶沫从有形到无形的动态转化,暗合道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宇宙观。泡沫的生成与消散,既是技艺的呈现,也是「道法自然」的表达。「紫微仙人乌角巾」借道家仙人形象,引出「清风生」「洗京尘」的超脱之思,最终以「不如回施与寒儒」回归简朴,呼应道家「见素抱朴」的境界。

这种思想融合使得茶诗超越饮茶本身,成为文人精神修养的镜像。

2.茶诗中的审美

茶诗通过特定意象,将日常茶事转化为审美实践。

茶烟源于煎茶时的水汽蒸腾,被赋予超脱尘俗的象征意义。如林逋(967-1028?,一说968-1028)《烹北苑茶有怀》中「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39,以「乳花」与「茶烟」营造出「人间仙境」的意境。「乳花」一词源自点茶法对茶沫的极致追求,宋人称优质茶汤泡沫为「云脚」「粟面」,其细腻如粥、凝而不散的特性,被林逋比喻为「春」的具象化。而「茶烟」的氤氲,则强化了视觉的朦胧感,使煎茶场景宛如仙境。

茶沫的形态变化催生了「茶百戏」,即以茶匙在沫饽上勾勒山水纹样。这种转瞬即逝的「沫上艺术」,与宋代文人画「不求形似求韵致」的美学追求形成共鸣。

在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里40,「怪怪奇奇真善幻」形容茶沫在显上人手下变幻莫测,生成「怪奇」图案。这与文人画「尚意」特征相通——不追求工整再现物象,而是通过简笔激发观者想像。

在茶器方面,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明确提出茶盏的选择标准:「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41蔡襄《茶录》称建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42,诗人更进一步以「玄玉」喻其质地,既取其釉色如墨玉般深沉温润的视觉特征,又暗含文人对器物「君子比德」的道德投射43,体现了宋代文人「器以载道」的观念。

这些意象使茶诗成为「以物观道」的审美实践。

第二章:苏轼茶诗中的饮茶风尚与精神意蕴

第一节:茶事描写与技艺呈现

1.兔毫盏的技术特性与审美意蕴

苏轼诗中出现的「兔毫盏」,是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代表性器物44,其釉面呈现银褐色细纹,状如兔毫,是源于釉料配方与烧制工艺的精妙结合。根据现代陶瓷科学研究,釉料中氧化铁(Fe₂O₃)含量是形成毫纹的核心因素45,当Fe₂O₃含量介于0.15-0.21mol时,釉中析出ε-Fe₂O₃晶体呈短柱状或枝状分布,尺寸约250-450nm,釉面形成纤细拉丝状的黄色兔毫纹,与深色底釉形成强烈对比。若烧成温度严格控制在1330℃左右,此时釉浆黏度适中,底釉呈蓝灰色,毫纹清晰如银丝垂流,便会完美呈现「银褐色细纹」的视觉效果46

宋代斗茶以「茶色白宜黑盏」47,「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为审美标准48,成为文人点茶的首选。玉毫指的是银毫,意思是盏的底色要青黑,银毫斑纹要流畅通达,这样的盏才是上品。建盏的黑釉特性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其深色釉面不仅能衬托白茶沫的「雪涛」效果,釉面流动形成的兔毫纹更与茶筅击拂的「云头雨脚」纹理形成动态呼应49。苏轼《试院煎茶》中「定州花瓷琢红玉」的描写,历来有「红玉」指代茶汤或釉色的争议,但从斗茶实用角度分析:黑釉建盏盛载茶汤时,白色沫饽与琥珀色茶汤在釉面形成「红玉」般的光泽折射,而釉中铁晶体的虹彩效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视觉层次50。此种色彩对比,恰似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深浅变化,黑盏为「实」,茶色为「虚」,构成「计白当黑」的空间意境51

而定窑虽以白瓷著称,但考古发现其黑釉、柿红釉等品种亦有生产52。苏轼此句可能采用「互文」手法,以定窑精致的胎骨,「琢」喻修胎工艺对比「红玉」形容茶汤光泽的建盏铁釉特性,实质是通过器物联想,将煎茶过程的视听体验转化为诗意意象。这种审美转译,正体现宋代文人将日常茶事升华为艺术创作的普遍倾向,如李公麟(1049-1106)白描画般「多以澄心堂纸为之,不用缣素,不施丹粉」53,建盏的黑釉恰似素绢,茶色点染其间便成「无声之诗」。

苏轼作为文人画理论的奠基者,其「萧散简远」的美学主张在茶器选择中亦得体现54。建盏的黑釉并非单纯的物理色相,而是承载着道家「虚静」的哲学隐喻,釉面如夜空般深邃,茶沫似星月点缀其间,形成「空故纳万境」的视觉留白55。这种审美体验与南宋夏圭「一角式」山水画的构图异曲同工——画面的「虚白」处需观者以想像补足56,而建盏中茶汤的流动形态亦激发文人对「水痕」消长的禅意思辨57

更值得注意的是,兔毫纹的自然生成暗合文人对「天工」的推崇58。釉面晶体的生长不受人力完全掌控,其纹理粗细、走向皆带随机性,这种「似有意若无意」的形态,恰如苏轼论画所云「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的天然机趣59。黑盏的实用性,即保温60和宜观茶色,与艺术性,即釉色变化在此达成统一,成为「器以载道」的物质载体。

1.《试院煎茶》:点茶流程的微观叙事

此诗以试院煎茶为场景,完整再现宋代点茶技艺的关键步骤。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描写煎水,化用《茶经》水沸标准,据《茶经·五之煮》,水沸分三阶段:初沸如鱼目微有声,边缘涌泉连珠为二沸,翻腾鼓浪为三沸61。苏轼以「蟹眼」「鱼眼」比拟水泡形态,并以「松风」拟声,将煎水的物理过程转化为山林自然的审美意象62。此处不仅反映宋人对水质与火候的精准把控,更体现文人将日常技艺升华为诗意体验的倾向。

「蒙茸出磨细珠落」写碾茶,茶饼研磨成末的过程,生动再现了宋代碾茶的工序63。宋代点茶以团饼茶为主,需先将茶饼炙烤去除水汽,再以石碾或茶磨研成细末64。此处「细珠落」既形容茶末的细腻质地,又带出茶末的美感,体现宋人对茶末应如珍珠般的追求。碾茶是点茶的基础,茶末的粗细直接影响后续击拂效果,此工序在宋代茶书如《大观茶论》中亦有详载65

「银瓶泻汤夸第二」描写了击拂,暗指「七汤点茶法」。此法需分七次注水,配合茶筅击拂,逐步调控茶汤浓稠度与沫饽形态。每一次注水皆需掌握力道与时机,最终形成「乳雾汹涌,溢盏而起」的「咬盏」效果。诗中以「夸第二」隐喻技艺竞技,暗示点茶与科举同样需要反覆磨砺与精研,但文人更重技艺本身的美学追求,而非功利目的,他们通过注水次数与力道控制茶沫形态,展现文人对技艺的精研。

此诗的独特性在于将技艺流程与科举场景叠加,试院是宋代士人晋身仕途的核心场所,其制度特点为「不问家世,以成绩取士」,既促进社会流动,亦加剧竞争压力66。苏轼身处此环境,却以煎茶仪式消解试院的紧张氛围。茶事所需的专注、细腻与仪式感,与科举的功利性形成强烈对比。试院本为功名竞技场,苏轼却以「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消解功利心,将茶事与「睡足」的闲适并置,体现其融合儒家的日常伦理、道家的自然超脱与佛家的空寂之境67。这种「无往而不乐」的态度,源自其对仕途浮沉的豁达认知,藉茶事彰显「超然物外」的生命态度。

2.《汲江煎茶》:分茶技艺与宇宙观照

此诗突破技艺描写的表层,将分茶升华为哲学隐喻。

「活水还须活火烹」强调水源与火候的「活性」,隐喻生命能量的流动不居,蕴含着宋代茶道的深层物理认知与哲学思考68。据《大观茶论》记载,择水需「清轻甘洁」,用火贵在「炭之有焰」,这种对物质活性的追求,实则是对天地气韵的模拟69。苏轼深夜自临钓石取水的行为,既符合陆羽《茶经‧五之煮》「山水上,江水中」的水品标准70,更暗合《周易》「天行健」的刚健精神71,流动的江水与跃动的火焰,构成阴阳二气的动态平衡。

这种宇宙意识在「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中达到顶峰。诗人通过空间尺度的极端对比,将具体的汲水动作转化为对天地精华的采撷,与「截取江月」的宇宙意识相联。苏轼此处的艺术夸张,实则是以,茶事成为沟通天人的媒介,实现微观茶事与宏观宇宙的意象同构。72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描写茶沫幻化,以「松风」状水沸之声,物象转瞬即逝的特性暗合佛教「无常」观。73如时间的短暂和世界的虚幻,这些意象常以冷色调呈现,蕴含了佛教的哲理,增强了「无常」主题的表现力。「松风忽作泻时声」揭示水沸声的转瞬即逝,哲学层面上,茶沫从生成到消散的全过程,成为「诸行无常」的现量证明74。苏轼的创新在于将无常体验转化为积极的审美创造——茶沫虽易散,却在击拂瞬间成就「水丹青」的艺术永恒。75

另外,苏轼诗中「雪乳已翻煎处脚」,以「雪乳」喻茶沫洁白,正是对分茶过程的诗意捕捉。其核心在于通过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沫形成如云似雪的艺术化纹理,甚至呈现山水、花鸟等意象76。这种技艺要求茶人掌握「七汤点茶法」,从调膏注水到七次击拂,需精准控制水温、力度与节奏,最终形成「咬盏」的乳白沫饽。其中「雪乳」既指茶沫的物理形态,更暗含对北苑贡茶「色白如乳」品质的推崇77

此诗的技艺书写已超越实用层面,指向「茶禅一味」的境界78,分茶时茶沫作画的「幻相」79,被解读为「真空妙有」的禅机示现80

 

第二节:技艺与心境的精神升华

1.「技近乎道」的审美实践

苏轼将点茶技艺的精密性与艺术性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诗学范式。苏轼对火候「蟹眼」「鱼眼」的细腻观察实质上是对宋代茶道「七汤点茶法」的艺术化演绎,体现文人对「刹那永恒」的体悟81。《试院煎茶》中「飕飕欲作松风鸣」不仅描摹煎水声响,更深层次地将茶事与禅宗「观水悟道」的修行相结合82。宋代文人普遍以茶事为「动中静修」法门83,如禅僧圆悟克勤(1063-1135)曾言「吃茶去」即蕴含顿悟机锋84,苏轼通过对瞬间水相的凝视,将物理时间转化为永恒的禅意体验。此种审美转化具有双重哲学基底,其一源自道家「观物取象」思维85,如《庄子·养生主》强调「目无全牛」的技艺境界;其二受佛教「刹那即永恒」观念影响86,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与佛印等禅师往来密切,将茶事操作视作破除时间执着的修行。这种时空观的诗学转换,使日常茶仪具备了「即事而真」的超越性87

苏轼刻意选择「江畔」「夜窗」等非中心化空间进行茶事,实质是对宋代茶文化空间美学的创造性发展88。以《汲江煎茶》为例,含有「活水还须活火烹」的烹茶理念,苏轼突破技术层面的取水规范,将汲江过程转化为与自然对话的仪式。这种空间选择包含三重审美意图,第一是物理隔绝,江畔夜窗的边缘性天然形成与俗世的疏离,符合宋代文人「中隐」思想对物理空间的要求89。第二是感官通感,月色波光与茶烟交融,创造「贮月归瓮」的视觉隐喻,实则借鉴佛教「月印万川」的宇宙观90,将有限容器扩展为容纳天地的载体91。第三是文化符号重置,不同于宫廷茶宴的华丽场域,江畔夜煎强化了茶事的「野逸」品格,这与北宋后期文人画「荒寒」境界的兴起形成美学共振92

苏轼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建构审美乌托邦。苏轼诗中「分江入瓶」「贮月归瓮」等超现实描写,以超现实手法打破物我界限,茶器成为容纳天地元气的载体。建盏「兔毫」「鹧鸪斑」等窑变纹理,在宋代被视为「天地元气」的凝结93。茶器「熁盏」工序被赋予「养器」意涵,认为经反覆使用的器具能积蓄「茶气」,此观念与理学「格物致知」相通94。茶汤沫饽被称为「乳花」「云脚」,建盏的黑釉底色恰似夜空,形成「盏中观天」的微型宇宙图景。95

苏轼茶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实现了「技—艺—道」的三重超越,在技术层面,他精准掌握「候汤」「击拂」等工序。在艺术层面,他将茶事要素符号化,如「松风」喻煎水声、「月波」指茶汤色泽,形成独特的诗学语汇。在哲学层面,他通过技术的极致追求突破形器束缚,最终指向「茶禅一味」的终极关怀,这与宋代「格物致知」的学术潮流形成深层呼应96

这种审美实践的历史意义,在于将唐代陆羽(733-804)《茶经》的技术体系,转化为承载宋代文人精神的核心载体。苏轼茶诗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更是整个宋代文化「内转」趋势的诗意见证,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从「饮艺」向「心学」的关键转型97

2.苦难中的生命安顿

苏轼茶诗多作于贬谪时期,茶事成为其化解困境的精神依托。苏轼以茶代酒,《试院煎茶》结句「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以茶之清苦对抗仕途困顿,将「饮茶」转化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苏轼在《汲江煎茶》末句「坐听荒城长短更」,在独啜中与更鼓声共鸣,孤寂感被转化为「与天地独往来」的旷达。苏轼对点茶工序的专注,如《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戏作小诗君勿笑」,实为以技艺修行平复心境。

从《试院煎茶》到《汲江煎茶》,苏轼的茶事书写呈现出「从技艺摹写到心灵映照」的深化轨迹。这种书写不仅记录了宋代饮茶风尚的物质形态,更将茶事提炼为文人精神史的缩影,在茶烟水汽中,苏轼完成对生命苦难的审美超越,也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技艺即修行的终极关怀。

苏轼的茶诗创作集中于黄州、惠州、儋州三度贬谪时期,其中黄州阶段(1080-1084)是思想蜕变的关键。其心路历程可分三阶段:初至黄州时「劫后余生」的过程中,茶事从生活所需升华为精神仪式,《试院煎茶》中「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的宣言,实为对物质匮乏与政治失意的双重超越——以茶之清苦对抗仕途困顿,以烹茶之精微技艺替代经世济民的宏大抱负。

在《汲江煎茶》中,苏轼将贬谪生活的细节提炼为哲学隐喻,「活水还须活火煎」暗喻生命淬炼的必然性;「大瓢贮月归春瓮」以禅宗「月印万川」之境消解现实困厄;末句「坐听荒城长短更」在独啜中与更鼓声共鸣,更将孤寂转化为「与天地独往来」的宇宙意识98。相较早期《试院煎茶》对碾茶、候汤等工序的细腻描摹,晚期茶诗呈现「去技术化」倾向,茶事成为心性修行的载体。这种转变与其「逃世之机」而非「逃世之事」的处世哲学相呼应,既不避俗务99,又能在日常中见证本真,体现生命智慧。

第三章:陆游茶诗中的饮茶实践与情感寄托

第一节:日常生活与田园意象

1.《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茶事与闲适乡居情怀

陆游的茶室多设于「竹篱茅舍」「松窗梅影」间,如《临安春雨初霁》「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将分茶技艺与园林晴窗结合,茶沫如「细乳」般流动,与窗外春雨呼应,形成动静相生的空间美学。

这两句生动刻画了陆游在临安春雨后品茗、分茶的雅趣。诗中「细乳」指茶汤表面的泡沫,反映宋代点茶技艺的审美追求。此处的茶事描写并非单纯的生活记录,而是藉由「戏分茶」的闲适姿态,隐喻诗人对仕途浮沉的疏离感。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茶诗多呈现「清雅闲逸」的风格,通过茶事活动寄托超脱世俗的情怀100

此外,「晴窗」意象与茶汤的细腻泡沫形成视觉对比,营造出静谧的空间感。「晴窗」在宋词中既是观照外界的媒介,也是家园与内心的隐喻。诗中雨后初晴的窗景与茶沫的流动相呼应,既营造了「清雅闲逸」的田园氛围,又暗含「孤寂」的张力。这种矛盾性源于南宋文人「吏隐」心态:他们既享受闲适生活,又难忘家国抱负,窗内品茶与窗外春雨遂成为「仕」与「隐」的隐喻载体。101

南宋文士的茶空间常以「幽居伴茶式」为特征,强调茶事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如窗景、竹林等元素,使品茶成为精神栖居的象征102。这种空间美学在诗中体现为「闲适」与「孤寂」的交织,既展现田园生活的恬淡,又暗含壮志未酬的怅惘。

诗人将宋代茶文化的「色、香、味、形」审美升华为「心性」修养,既寄托了对官场浮沉的疏离,亦在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茶空间中,寻得「和乐」与「自省」的平衡103

2.《幽居初夏》的田园意象与茶禅意境

诗中「湖山胜处」「槐柳阴中野径斜」构建了湖山环绕、绿树成荫的田园空间,形成动静结合的景深层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即水满时鹭鸟翩然下翔,草深处蛙鸣此起彼伏,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展现了夏日雨后田野的生机与自由。这种空间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写实,更象征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疆域。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隐喻了时序。「箨龙」即是竹笋,「木笔」即是辛夷花,分别指向初夏植物的生长周期。竹笋的成熟与木笔的初开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既暗示季节更迭,又暗含对生命勃发与衰微的哲思。此类植物意象的运用,与宋代田园诗「以物观道」的传统一脉相承。104

「野径」「草深」等意象物化表达了隐逸情怀,呼应了古代隐士对自然山水的依托。梁清远(1606-1683)评此诗「可为村史」,即因其将山居景况刻画得细致入微,展现了远离尘嚣的幽居生活。槐柳的浓荫与野径的曲折,既是物理空间的遮蔽,也是诗人内心对世俗纷扰的隔绝。

陆游描述了饮茶场景的孤独。末句「睡来谁共午瓯茶」以饮茶为媒介,揭示了诗人晚年友朋凋零的孤寂。茶在此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成为精神寄托的载体。南宋文士常以「幽居伴茶式」构建茶空间,通过品茗实现与自然的对话,达到「简而意足」的意境。105

宋代禅宗主张「心性顿悟」,强调在世俗生活中寻求超越106。诗中「观下鹭」「听鸣蛙」的闲适,渗透了禅宗思想,从寻常景物中领悟永恒。茶事活动与禅修的结合,在南宋理学影响下进一步深化,形成「格物致知」的审美取向107。陆游的饮茶场景,正是这种以茶修心的文化缩影。

宋代茶文化崇尚简约,如汝窑瓷器「以简驭繁」的美学理念108,与禅宗摒弃繁琐的思想相通。诗中「午瓯茶」的「瓯」字,指向建盏等宋代茶器。建盏的朴素釉色与自然纹理,象征了文人「返璞归真」的追求,与诗中田园意象形成美学呼应109

第二节:茶与农事的互动书写

1.茶事与农事活动的关联

陆游对茶事的深度参与,使其诗作成为观察宋代茶业技术与农事制度的重要视窗。北苑贡茶作为宋代贡茶之首,其种植与采制严格遵循农时制度,其工序体系体现了宋代茶业的高度专业化。据《北苑别录》记载,北苑贡茶采制需经历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七道工序,其中采茶时令尤为关键110。建安地区因气候温暖,茶农需在初春冒寒采摘嫩芽,而冬季则需维护茶园以备次年生长111。陆游《适闽》中「雪里来尝北苑茶」的细节,既呼应了北苑茶冬季养护的农事周期,诗中「雪里来尝」暗示茶农寒冬仍须维护茶园,而「春残」与「雪」的时序对比,既点明茶叶生长周期,又暗含对茶农辛劳的体察。这种对农时的精准把握,源于陆游任福建茶盐公事期间对贡茶生产体系的亲身考察。

陆游也用了诗意来记录采茶场景。在制茶技艺层面,陆游《秋晚杂兴》中「红丝硙」与「紫笋茶」的对应,揭示了文人雅趣与农事技术的交融。 「红丝硙」,即制茶石磨,作为宋代石制茶磨,是团茶加工的核心工具,其纹路设计可提升茶叶研磨效率112。蒙山紫笋茶自唐代即为贡品,需经三炒三揉的传统工艺113,而「红丝硙」与「紫笋茶」的对应,展现从采摘到加工的全过程。诗人亲制贡茶的行为,既是对茶农技艺的模仿,亦将农事升华为文人雅趣。这种实践背后,折射出宋代士大夫「格物致知」的精神——如蔡襄《茶录》系统总结点茶技艺,宋徽宗《大观茶论》确立品评标准114,陆游则将技术观察升华为「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意表达。

2.田园意象中的情感投射

茶事与自然的互动,实为陆游精神世界的镜像。陆游茶诗中,茶既是农事劳作的产物,又是用作意象投射,以诗性语言保存了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肌理,使农事活动升华为具有审美价值。

茶事在陆游诗中常作为田园生活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象征。「茗粥」意象的运用,集中体现了这种双重性,表达归隐理想115。陆游《冬夜读书甚乐偶作短歌》中「兔瓯供茗粥」,冬夜煮茶佐粥,以「茗粥」这一融合饮食与茶俗的意象,将耕读生活诗意化。唐代茶粥本指掺入谷米的食物,至宋代演变为点茶时形成的浓稠茶沫116,陆游以茶沫的素白对应「短褐忘严冬」的简朴,形成与官场「朱门酒肉」的强烈对比117,茶粥的简朴对应官场浮华,凸显诗人对「饭稻羹茶」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饮食美学的转化,暗合宋代文人「茶宜精舍,宜云林」的生活理想,将农耕文明的物质生产转化为饭稻羹茶万事足的精神归依。

在乡村经济书写中,《秋晚村舍杂咏》「邻女卖秋茶」的细节具有特殊历史价值。吕陶(1028-1104)《净德集》载宋代茶业实行「榷茶」制度118,但民间「草市」贸易依然活跃,秋茶作为非贡茶品类,成为农户重要的经济作物119。陆游将「卖秋茶」与「种冬菜」并置,既实录了田园经济生态,又以秋茶的季候特性隐喻人生迟暮。茶芽「春生秋杀」的生长周期,暗合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120。这种时空叠印的手法,在《兰亭道上》「茶市纷纷趁雨前」等诗句暗合,而制茶工序的繁复又暗喻「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政治理想121

 

第三节:茶作为爱国情感的隐喻

1.以茶诗《啜茶示儿辈》为例

陆游的茶诗不仅是日常生活记录,更承载了深沉的爱国情怀与人生哲思。

在《啜茶示儿辈》中,他以茶为媒介,将家庭聚饮场景与家国命运相勾连。此诗通过「饭余共举此瓯茶」的平凡场景,传递出「道义」与「生死」的宏大主题。茶在此既是家族凝聚的象征,也是陆游对人生价值的隐喻。王致涌指出,陆游在茶诗中常以「茶饮」隐喻士大夫的气节与精神洁癖,如「麤知道义死无憾」一句,直接将饮茶行为与「舍生取义」的儒家理想相联结,体现了其对「精行俭德」茶道精神的升华122

首先是「小圃花光」与「高城漏鼓」的意象对照。「小圃花光」象征家庭生活的恬静与自然之美,反映了陆游晚年的闲适心境。但这种「满眼」的繁花意象并非单纯的田园赞歌,而是以反衬手法凸显诗人内心对家国危机的忧虑。而「高城漏鼓」则是在说城楼上报时的鼓声暗喻时光流逝与边疆战事的紧迫,结合南宋「漏鼓」制度会夜间报时兼警戒敌情,更隐含了对国家防务的焦虑。学者徐秋明认为,此类意象组合体现了陆游诗歌「以景寓情、以小见大」的典型手法。123

其次是生死观与家国责任的交织。诗中「已迫耄期生有涯」直指生命有限,但陆游并未沉溺于个体衰老的悲叹,而是以「道义死无憾」强调精神不朽。这种生死观与其爱国情怀紧密相连:即使个人生命将尽,复国理想仍须代代传承。杨多杰指出,此诗的「示儿」性质使其成为「家训诗」的变体,茶饮场景实为陆游对后辈的精神训诫。

陆游也营造了时空对比的张力。诗中私人空间的「小圃」与公共空间的「高城」的并置,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对比。这种时空张力凸显了陆游作为士大夫的双重身份:既是家庭中的长者,亦是国家危机的见证者。学者陈浩认为,此类结构体现了陆游诗歌「由家及国」的情感扩展模式124

此外,陆游在诗中暗用典故,但「道义」「漏鼓」等词汇隐含对儒家经典,及边塞诗传统的化用。例如「漏鼓不停挝」可溯源至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借此强化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学者杨多杰强调,此诗的核心在于「生死辩证」125。陆游以「生有涯」体现了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务实精神126。此外,吕辉从七言律诗的结构分析指出,陆游在尾联「闲人一笑真当勉」中刻意使用转折语气,将个人豁达与家国责任并置,形成「释然与执着共存」的复杂情感层次127

《啜茶示儿辈》展示了陆游茶诗的独特价值,以隐喻手法将个人命运嵌入国家叙事,实现了「茶味」与「诗心」的深度融合。这种「家国一体」的书写模式,不仅丰富了宋代茶文化的内涵,更为后世提供了理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经典范本。

2.茶事与军事行动的联结

陆游将烹茶工序转喻为军事谋略,形成「茶艺—兵道」的平行叙事。

陆游碾茶如练兵。《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中「红丝小硙破旗枪」一句,以碾茶硙粉碎茶叶的动态,隐喻练兵时士兵操演兵器的场景。碾茶需力道均匀、节奏分明,正如练兵讲究阵型严整、号令统一。陆游更以「岩电」「春雷」等军事意象形容茶汤沸腾之声,将碾茶工序升华为战场金鼓齐鸣的壮阔画面128。这种转化源于他南郑从军时「铁衣上马蹴坚冰」的实战经验,茶臼的转动成为其记忆中「沙场秋点兵」的精神替代129

另外,陆游候汤如布阵。在《夜汲井水煮茶》中「汲水自煎茗」的过程被赋予战术意味。候汤时需精准控制火候,初沸如「蟹眼」,二沸似「鱼鳞」,三沸若「鼓浪」,这种对水势变化的敏锐洞察,恰似战场布阵需根据敌情调整策略。陆游曾提出「聚粮训兵,伺衅而动」的军事主张130,而诗中「锵然辘轳声」与「月满廊」暗喻备战时的外松内紧。茶汤沸腾的层次感,成为其军事谋略的演练场。

此外,陆游分茶如治国。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戏分茶」表面写点茶技艺,实则暗藏治国理想。宋代分茶讲究「注汤幻茶」,通过茶筅击拂使茶汤呈现山川草木之象,这被陆游引申为「调和鼎鼐」的政治智慧131。而「素衣莫起风尘叹」的自我宽慰,更折射出「王师北定」理想受挫后,借茶事重构精神秩序的努力。

这种隐喻体系,实质是陆游「诗人—战士」双重身份的精神投射,茶事成为其「上马击狂胡」壮志未酬的替代性战场。

第四章:苏轼与陆游茶诗比较中的时代思想融合

第一节:思想融合的维度

1.苏轼:儒道互补的圆融境界

苏轼的茶诗以儒道思想的动态平衡为内核。他虽秉持儒家「竭力许国」的入世精神,却在贬谪生涯中借道家「虚静」美学消解困境132。其《汲江煎茶》中「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以煎茶仪式重构宇宙秩序。瓢贮明月、杓分江水的意象,既是庄子「万物齐一」的哲学具象化,又以茶事实践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这种圆融境界源于蜀学「性命自得」的思想根基133,苏轼通过茶事将儒家道德伦理与道家自然观相融合,形成旷达的独特生命情境。

茶诗成为苏轼调和现实困境与精神自由的媒介。在《叶嘉传》中,他以茶拟人表达报国理想,将茶之清苦特性与士人刚直品格对应,而在《试院煎茶》等诗中,又通过「且学公家作茗饮」的日常书写,展现「识此闲趣」的超然。这种儒道互补的创作模式,既是对北宋儒释道三教合流思潮的回应,也暗含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变革中的自我调适策略134

苏轼身处北宋三教融合的成熟期,所以茶诗融合了儒道,他虽秉持「竭力许国」的入世精神,加上他的贬谪经历促使其通过茶道实现自我超脱,黄州时期萧散自然的书风转变与茶诗哲学互为表里,借道家虚静美学消解困境。苏轼通过茶事将儒家道德伦理与道家自然观相融合,形成旷达的独特生命情境代表宋代文人通过审美实践实现精神超越的典范。

2.陆游:家国情怀与隐逸理想的矛盾统一

陆游的茶诗折射南宋士人「内圣外王」理想的分裂135。其《兰亭道上》以「茶市纷纷趋雨前」的繁荣图景寄寓民生关怀,展现儒家经世济民的责任意识;而《幽居初夏》中「叹息老来交旧尽」的孤寂,则暴露壮志难酬的悲愤。这种矛盾性体现在茶意象的双重符号化,茶既是「君子安贫乐道」的修身象征,又是「甘苦如一」的家国精神载体136,如《建安雪》中「建溪官茶天下绝」的贡茶书写。

陆游通过茶诗构建了独特的矛盾化解机制。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晴窗细乳戏分茶」的闲适表象下,隐藏着「素衣莫起风尘叹」的遗民焦虑。这种「寄至味于淡泊」的创作策略,既是对南宋偏安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是士人在政治高压下保持精神独立的文化策略。其茶诗中也由「自然之道」转变为「养生之术」,如晚年《啜茶示儿辈》,实为儒家济世理想向道家隐逸哲学的渐进式退守。

陆游的茶诗数量冠绝历代,其表面多写田园闲适,实则暗含深意。陆游晚年茶诗中,「闲适」表象下潜藏深刻矛盾。《幽居初夏》「叹息老来交旧尽」的孤寂,实为「壮志未酬」的变奏,《冬夜读书》中「兔瓯供茗粥」的恬淡,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壮怀形成尖锐对比。这种矛盾源于南宋政治现实对士人理想的挤压,一方面,科举兴盛推动儒学入世精神,另一方面,偏安政局迫使文人转向田园137。陆游以茶诗为缓冲带,虽在「采茶歌里春光老」中暂得隐逸之趣,却「尚思为国戍轮台」仍想为国家出一分力的雄心壮志。

而陆游面对南宋理学独尊与山河破碎的双重压力,儒家济世责任被空前强化,陆游则因终身未竟北伐之志,使他的茶诗具有更强的现实批判性,折射出个体命运与家国命运的深刻纠缠,凸显南宋士人在理想与现实撕裂中的挣扎。这种「茶政互文」的书写策略,与南宋士人「忧患意识与享乐心态互济」的群体心理深度契合。

第二节:创作时代和语境

1.北宋中期:文化整合下的自由表达

苏轼所处的北宋中期,正值儒学复兴与理性精神勃发时期。北宋的稳定政局与商品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物质与精神双重自由。政策上「右文抑武」138,文人地位空前提升,士大夫群体通过科举广泛参与政治与文化建构。这一背景下,艺术领域呈现「尚意」倾向,诗歌则通过「以俗为雅」将日常琐事升华为审美对象,欧阳修、苏轼等人更将饮茶、饮食等俗事提炼为诗学意象139。这种环境使苏轼得以自由调合儒释道思,其《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将茶事与禅宗「平常心是道」结合140,既呼应佛教世俗化趋势,又延续韩愈「文以载道」的儒学传统。

而苏轼的茶诗通过精致意象展现茶艺之美,其核心在于以茶为媒介调和儒道思想。北宋士人在隐逸心态下追求「尚清、尚淡、尚逸」141,苏轼则将饮茶转化为一种精神实践,茶事不仅是生活雅趣,更蕴含道家超脱与儒家修身之道。例如「清欢」境界既是对感官享受的克制,又是对自然之道的体悟。点茶法的兴盛促使茶诗突破单一咏物功能,发展为承载哲学思辨的媒介。苏轼《汲江煎茶》中对活水火候的精细描摹,既体现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学术精神142,又将道家「道法自然」融入实践。这种创作特征与北宋文人以茶参禅的群体风尚密切相关,折射出儒释道思想在日常生活层面的深度交融。

这种融合得益于北宋稳定的社会环境,文人得以从容探索内心世界与宇宙哲理。

2.南宋中后期:衰变时代的困境书写

陆游面临的南宋中后期,是「民力、财力、军力每况愈下」的衰变期143。南宋立国之初即面临金兵南侵、中原沦丧的困境,士人群体经历丧家失国之痛。尽管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短暂繁荣,但权相专政与党争加剧了政治腐败。在此背景下,士人心态从北宋的「雅趣」转向「忧思」,一方面,禅宗与理学的渗透促使文人内省,另一方面,爱国情怀与收复故土的未竟之志成为精神主线。

士人阶层在科举朽弊、政治腐败与经济压力下加速分化,形成「江湖诗人」与「隐士诗人」的群体割裂。陆游茶诗中「采茶歌里春光老」的田园书写,实为对「士人价值贬损」现实的诗意抵抗:通过将茶事升华为「文化师承」符号,他在精神层面重构士大夫的文化权威。

南宋贡茶制度的畸形成熟,使陆游的茶诗具有更强的现实批判性。《晨雨》中「斗茗」场景的描写,既记录宋代点茶技艺的巅峰,又暗讽统治阶层「耽于茶事而忘国耻」的集体症候。这种「茶政互文」的书写策略,与南宋士人「忧患意识与享乐心态互济」的群体心理深度契合。其茶诗中「养生」主题的强化,实为在王朝衰微语境下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确认。

结论

北宋是「雅俗共融」的实践,北宋文人通过艺术重构日常生活,如苏轼将饮茶从市井习俗提升为文人雅集的核心仪式144。这种「雅化」本质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源于社会整体性的稳定与开放。而南宋则是「以俗为志」的深化,南宋的「雅」转向精神内敛与隐喻表达。陆游虽继承「以俗为雅」传统,如饮食诗中的乡土意象,但其茶诗的「俗」更多指向对现实的批判性观照。例如,茶诗中频繁出现的「病」「老」「贫」等字眼,既是个体生命的写照,也是时代衰微的缩影。这种转向标志着士人从审美创造者转变为精神抗争者。

从苏轼的「器物—技艺—心境」视角和陆游「茶艺—农事—兵道」视角阐释茶诗茶诗,本质是两种时代精神的对话,二者共同构成中国茶诗「以茶载道」的双重面向,前者指向个体生命的圆成,后者承载集体命运的抗争,成为儒释道文化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诗意注解。茶诗由此超越单纯的文学题材,成为士大夫精神史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古籍

1.(南北朝)慧思等撰:《南岳佛道著作选佛教编》(湖南:岳麓书社,2012年)。

2.(唐)文远录,徐琳校:《赵州录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3.(唐)王维撰:《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4.(唐)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卷3,页279。

5.(唐)玄奘:《阿毗达磨俱舍论》(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6.(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7.(唐)唐玄宗撰,郭芹纳编:《唐玄宗御注孝经》(陕西:三秦出版社,2017年)。

8.(唐)唐玄宗:《唐玄宗御注孝经》(郭芹纳主编,三秦出版社,2017年)。

9.(唐)般剌密帝:《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北京万行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0.(宋)丁谓着,方健校:《北苑茶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11.(宋)吕陶 撰:《净德集》《奏为缴连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事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2.(宋)林希逸着,周启成校:《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3.(宋)陆游撰,钱仲联、马亚中编:《陆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14.(宋)赵汝砺着,方健校:《北苑别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15.(宋)赵佶着,唐晓云校:《大观茶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

16.(宋)赵佶着,唐晓云校:《大观茶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

17.(宋)蔡襄着,方健校:《茶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18.(宋)苏轼 著,李之亮 编:《苏轼文集编年笺注》(四川:巴蜀书社,2011年)。

19.(宋)苏轼撰,(清)王文诰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0.(元)郝经:《郝经集校勘笺注》,(山西:三晋出版社,2018年)。

21.(明)夏树芳:《茶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下,页1092。

22.(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23.(明)高元浚:《茶乘》(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24.(明)高濂着:《遵生八笺》(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25.(清)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汉魏六朝卷》(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26.(清)吴之振、(清)吕留良、(清)吴自牧:《宋诗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7.(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9.(清)康有为:《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0.(清)张廷玉等撰:《明史食货志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31.(清)张溍 著:《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卷2《齐鲁书社》,(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32.(清)章学诚着:《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3.(清)陆廷蕟撰:《续茶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34.(清)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

35.(清)刘沅:《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四川:巴蜀书社,2016年)。

36.(民国)江炼百译,芝峰校证:《长部经典二》(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37.王继宗 校:《永乐大典常州府清抄本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页938。

现代专著

1.水赉佑:《苏轼书法史料集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卷4,页171。

2.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页739。

3.肖静:〈论寒山子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的无常观〉《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苏州:苏州科技学院宣传部,2007),147-155。

4.谢仿贤:〈从《汲江煎茶》看东坡的茶禅人生〉,《第23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苏轼研究会,2019年),页726-735。

期刊论文

1.孔玉屏:〈宋代饼茶形制〉,《茶叶》第4期(2010年),页21-23。

2.方圆、江财水、李豪等:〈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的影响〉,《中国陶瓷》第60卷第1期(2024年),页68-74、121。

3.方圆、李豪、江财水等:〈Fe₂O₃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及结构的影响〉,《中国陶瓷》第60卷第7期(2024年),页66-73。

4.毛华松、李丝倩、汤思琦:〈宋代茶艺园林空间及其流变研究〉,《新建筑》第1期(2020年),页40-46。

5.王忠、郭豪:〈基于禅宗美学的宋代陶瓷茶器研究〉,《陶瓷研究》第36卷第4期(2021年),页14-16。

6.王美芸,王正环:〈苏轼与陆游茶诗比较分析〉,《福建茶叶》第2期(2023年),页183-186。

7.严辉:〈黄庭坚咏茶诗的禅茶意境赏析〉,《时代文学》第四期(2010年),页159-160。

8.吴秋山:〈功夫茶考(续)〉,《福建茶叶》第4期(1981年),页47-53

9.周瑞春:〈论唐宋隐逸文化与茶文化的互构变迁〉,《农业考古》第2期(2020年),页7-14。

10.林更生,林心放:〈陆羽所说的煮茶──古茶书解读之廿六〉《福建茶叶》第2期(2015年),页37-52。

11.范秀玲,曾坤:〈唐宋时期的茶诗及茶文化〉,《福建茶叶》第12期(2018年),页397-398。

12.涂静如:〈宋代建盏造型设计及其文化内涵〉,《设计》第1期(2018年),页72-73。

13.沈冬梅:〈宋代文人:茶文化行为主体的角色承担〉《农业考古》第五期(2014年)页38-45。

14.张丽君、王致涌:〈陆游南郑之嬗变〉,《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期(2012年),页46-50。

15.梁珍明:〈千江有水千江月——从《汲江煎茶》看苏轼的精神品格〉,《语文学刊》第23期(2012年),页5-6。

16.陈志斌:〈浅论宋代建盏与茶文化之关系〉,《陶瓷》第5期(2021年),页135-136。

17.陈博涵:〈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看到的茶盏什么颜色〉,《科学大观园》第23期(2021年),页72-75。

18.陈荣冰:〈宋代斗茶及其茶艺评鉴〉,《茶道》第5期(2023年),页89-91。

19.周瑞春,尹帅航:《陆游茶诗中茶的符号化意象探赜》〈农业考古〉第二期(2024)页148-152。

20.费君清:〈陆游诗歌的乡土风情〉,《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8年),页74-77。

21.黄志浩:〈关于宋元诗文中「分茶」问题的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第2期(2008年),页105-113。

22.杨多杰:〈陆游茶诗中的人生智慧〉,《月读》第1期(2020年),页76-81。

23.杨卓轩:〈福建古志中的建窑瓷器研究〉,《黑龙江史志》第6期(2019年),页31-38。

24.叶锦霓、丁铮:〈宋代点茶「盏贵青黑」文化成因及美学意涵〉,《农业考古》第5期(2023年),页43-50。

25.贾静:〈释皎然茶道的美学意蕴〉,《中国美学》第1期(2016年),页244-253。

26.赵方任:〈中国茶书作者生平统计分析〉,《人间生活文化研究》第29期(2019年),页537-547。

27.赵方任:〈茶粥文化考察〉,《人间文化生活研究》第30期(2020年),页151-168。

28.赵方任:〈宋代饮茶文化美学意识研究〉,《人间文化生活研究》第29期(2019年),页742-756。

29.赵方任:〈唐宋元时代「茶烟」文化研究〉,《人间文化生活研究》第31期(2021年),页446-460。

30.赵超贺威:〈北苑茶书的科学认知〉,《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3期(2010年),页143-146。

31.刘水清:〈建盏:从功能到审美的转变〉,《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32卷第6期(2012年),页112-114。

32.刘祖陛:〈宋代建茶文化初探〉,《福建史志》第4期(2019年),页1-6。

33.邓莉文、陈曼玉、戴向东:〈宋代文人集会茶画中茶器色彩的图像解读〉,《家具与室内装饰》第10期(2021年),页14-17。

34.谢长旺:〈浅析建盏的兴起与釉色特点〉,《江苏陶瓷》第56卷第6期(2023年),页76-77。

35.李永红:〈试析苏轼茶诗的审美意蕴及文学价值〉,《福建茶叶》第2期(2017页)页368-369。

36.付红妹:〈士大夫隐逸心态影响下的北宋审美思潮研究〉,《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4期(2008年2月)页20-21。

37.秦改梅:〈杯盏之间极致风雅——宋代七汤点茶法流程简述〉,《科学之友》第6期(2024年),页16-17。

38.卢华语、蒲应秋:〈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的流通贩运与市场销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期(2016年),页26–34。

学位论文

1.尹逊刚:《苏轼茶诗研究》(新疆: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2.付玲玲:《陆游茶诗研究》(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甘霖:《宋朝科举制度的政治功能研究》(河北: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4.白洁:《有无之间》(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20年),页32。

5.朱春花:《北宋「正人艳词」研究》(广西: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吕辉:《陆游七言律诗研究》(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7.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8.孙科丽:《陆游思想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9.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0.翟晴:《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山东: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1.刘笑雨:《宋代茶器的禅宗美学研究》(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2015年)。

12.刘晓婷:《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

13.刘兴蔚:《从夏圭的〈溪山清远〉谈中国画的黑白关系》(贵州: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

14.郑砚云:《陆游题跋文研究》(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5.龚睿:《基于南宋理学下文士茶空间模式设计研究》(浙江:浙江理工大大学,硕士论文,2023年)。

脚注 :

1. 尹逊刚:《苏轼茶诗研究》(新疆: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2. 费君清:〈陆游诗歌的乡土风情〉,《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8年),页74-77。

3. 范秀玲,曾坤:〈唐宋时期的茶诗及茶文化〉,《福建茶叶》第12期(2018年12月),页397-398。

4. 王美芸,王正环:〈苏轼与陆游茶诗比较分析〉,《福建茶叶》第2期(2023年2月),页183-186。

5. 同[1],页4。

6. 付玲玲:《陆游茶诗研究》(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宋)苏轼 撰,(清)王文诰 注,孔凡礼 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页1-2843。

8. 钱仲联,马亚中:《陆游全集校注》(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页1-6273。

9. 陈志斌:〈浅论宋代建盏与茶文化之关系〉,《陶瓷》第5期(2021年),页135-136。

10. 毛华松、李丝倩、汤思琦:〈宋代茶艺园林空间及其流变研究〉,《新建筑》第1期(2020年),页40-46。

11. 赵方任:〈茶粥文化考察〉,《人间文化生活研究》第30期(2020年),页151-168。

12. 陈荣冰:〈宋代斗茶及其茶艺评鉴〉,《茶道》第5期(2023年),页89-91。

13.(宋)赵佶 著,唐晓云 校:《大观茶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页44。

14. 涂静如:〈宋代建盏造型设计及其文化内涵〉,《设计》第1期(2018年),页72-73。

15. 陈志斌:〈浅论宋代建盏与茶文化之关系〉,《陶瓷》第5期(2021年),页135-136。

16.(宋)蔡襄 著,方健 校:《茶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页280。

17. 赵方任:〈中国茶书作者生平统计分析〉,《人间生活文化研究》第29期(2019年),页537-547。

18. 沈冬梅:〈宋代文人:茶文化行为主体的角色承担〉《农业考古》第五期(2014年)页38-45。

19. 同上,页38-45。

20. 林更生,林心放:〈陆羽所说的煮茶──古茶书解读之廿六〉《福建茶叶》第2期(2015年),页37-52。

21. 赵方任:〈宋代饮茶文化美学意识研究〉,《人间文化生活研究》第29期(2019年),页750。

22. 周瑞春,尹帅航:《陆游茶诗中茶的符号化意象探赜》〈农业考古〉第二期(2024)页148-152。

23.(宋)丁谓着,方健 校:《北苑茶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4,页20。

24.(明)夏树芳:《茶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下,页1092。

25.(清)吴之振、(清)吕留良、(清)吴自牧:《宋诗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文公集钞,页1665。

26.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清)刘沅:《十三经恒解 笺解本》(四川:巴蜀书社,2016)卷42,页461。

27. 孔子〈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卷66,页787。

28. 严辉:〈黄庭坚咏茶诗的禅茶意境赏析〉,《时代文学》第四期(2010年),页159-160。

29.〈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欲焉以自为方。」——(清)康有为:《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卷5,页62。

30.(明)高元浚:《茶乘》(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4,页1212。

31.《阿毗达磨俱舍论》:「惛谓惛沈。对法中说:云何惛沈?谓身重性、心重性,身无堪任性、心无堪任性,身惛沈性、心惛沈性,是名惛沈。」——(唐)玄奘:《阿毗达磨俱舍论》(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卷4,页33a。

32.《天台传佛心印记》:「证佛界性善,以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唐)文远 录,徐琳 校:《赵州录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卷上,页83。

33. 贾静:〈释皎然茶道的美学意蕴〉,《中国美学》第1期(2016年),页244-253。

34.(清)石峻 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汉魏六朝卷》(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页130。

35.(唐)唐玄宗 撰,郭芹纳 编:《唐玄宗御注孝经》(陕西:三秦出版社,2017年),卷1,页3。

36.(南北朝)慧思 等撰:《南岳佛道著作选 佛教编》(湖南:岳麓书社,2012年),卷8,页376。

37.(清)程树德 撰:《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卷17,页587。

38.(清)张廷玉 等 撰:《明史 食货志 茶》(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1,页25。

39.(清)陆廷蕟 撰:《续茶经》(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下之上,页1737。

40. 同[38],页25。

41. 同[13],页43。

42. 同[16],页283。

43.(清)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卷66,页787。

44. 杨卓轩:〈福建古志中的建窑瓷器研究〉,《黑龙江史志》第6期(2019年),页31-38。

45. 方圆、李豪、江财水等:〈Fe₂O₃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及结构的影响〉,《中国陶瓷》第60卷第7期(2024年),页66-73。

46. 方圆、江财水、李豪等:〈烧成温度对建窑黄兔毫釉纹路的影响〉,《中国陶瓷》第60卷第1期(2024年),页68-74、121。

47. 同[16],页283。

48. 同[13],页44。

49. 叶锦霓、丁铮:〈宋代点茶「盏贵青黑」文化成因及美学意涵〉,《农业考古》第5期(2023年),页43-50。

50. 陈博涵:〈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看到的茶盏什么颜色〉,《科学大观园》第23期(2021年),页72-75。

51. 白洁:《有无之间》(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20年),页32。

52. 钱旋、钱丰:〈定窑颜色釉浅考〉,《收藏界》第7期(2007年),页80-81。

53.(宋)苏轼 著,李之亮编:《苏轼文集编年笺注》(四川:巴蜀书社,2011年),卷21,页232。

54. 晏铭:〈中国宋代山水画中的「黑白」与「虚实」〉,《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5期(2008年),页117-118。

55. 同上,页117-118。

56. 刘兴蔚:《从夏圭的〈溪山清远〉谈中国画的黑白关系》(贵州: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页41。

57. 同[33],页244-253。

58. 谢长旺:〈浅析建盏的兴起与釉色特点〉,《江苏陶瓷》第56卷第6期(2023年),页76-77。

59.(清)章学诚 著:《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卷5,页521。

60.  《茶录》:「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柸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自陆廷蕟:《续茶经》,页1726。

61. 原文为陆羽《茶经》卷下「五、茶之煮」: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出自王继宗 校:《永乐大典常州府清抄本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常州府十四,页938。

62. 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页76。

63. 谢雨芹:〈宋代建盏与茶文化的关系研究〉,《陶瓷》第12期(2022年),页132-134。

64. 同上,页132-134。

65. 同[13],页44。

66. 甘霖:《宋朝科举制度的政治功能研究》(河北: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页52。

67. 翟晴:《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山东: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页18。

68. 吴秋山:〈功夫茶考(续)〉,《福建茶叶》第4期(1981年),页47-53。

69. 同前注。

70.(明)高濂 著:《遵生八笺》(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上,页847。

71. 同[43],页24。

72. 梁珍明:〈千江有水千江月——从《汲江煎茶》看苏轼的精神品格〉,《语文学刊》第23期(2012年),页5-6。

73. 刘晓婷:《中国古典茶道及其美学精神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页15。

74.《大般涅盘经》卷十四: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唐)玄奘、(唐)辩机:《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卷3,页279。

75. 肖静:〈论寒山子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的无常观〉,《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苏州:苏州科技学院宣传部,2007),页147-155。

76. 秦改梅:〈杯盏之间极致风雅——宋代七汤点茶法流程简述〉,《科学之友》第6期(2024年),页16-17。

77. 黄志浩:〈关于宋元诗文中「分茶」问题的考论〉,《中国典籍与文化》第2期(2008年),页105-113。

78. 同[30],页1263。

79.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唐)佛陀多罗 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华书局,1987年),页457c。

8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唐)王维 撰:《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卷2,页180。

81. 《仁王经》:「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明)真贵 述:《仁王经科疏》(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卷2,页477。

82. (唐)般剌密帝:《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北京万行首楞严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卷5,页520a。

83. 《大念住经》:「诸比丘,复次比丘行则知『我行』,住则知『我住』,坐则知『我坐』,卧则知『我卧』。此身在何状,亦知如其身。」——(民国)江炼百 译,芝峰 校:《长部经典二》(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页316。

84. 同[32],页403。

85.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卷8,页179。

86. 同[81],页477。

87. 《摩诃止观》:「离说无理,离理无说;即说无说,无说即说。无二无则即事而真。」——石峻 等 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汉魏六朝卷》,页7。

88. 谢仿贤:〈从《汲江煎茶》看东坡的茶禅人生〉,《第23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苏轼研究会,2019年),页726-735。

89.《易经》:「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刘沅:《十三经恒解 笺解本》卷1,页29。

90. 《永嘉证道歌》:「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水赉佑:《苏轼书法史料集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卷4,页171。

91. 况晓慢:〈「惟眉山苏氏得此灵境」——苏轼追摹庄子意蕴文法散论〉,《诸子学刊》第2期(2022年),页230-235。

92. 邓莉文、陈曼玉、戴向东:〈宋代文人集会茶画中茶器色彩的图像解读〉,《家俱与室内装饰》第10期(2021年),页14-17。

93. 王忠、郭豪:〈基于禅宗美学的宋代陶瓷茶器研究〉,《陶瓷研究》第36卷第4期(2021年),页14-16。

94. 刘笑雨:《宋代茶器的禅宗美学研究》(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2015年),页30。

95. 田音泉:〈宋画中茶器图像的色彩审美特征〉,《美术教育研究》第13期(2024年),页14-17。

96. 同[26],页461。

97. 刘笑雨:《宋代茶器的禅宗美学研究》(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2015年),页30。

98. 《庄子‧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明)王夫之 著:《庄子解》(湖南:岳麓书社,2011年)卷33,页472。

99. 杨胜宽:〈《雪堂记》与苏轼黄州「适意」的贬谪生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7期(2011年),页1-7。

100. 周瑞春:〈论唐宋隐逸文化与茶文化的互构变迁〉,《农业考古》第2期(2020年),页7-14。

101. 张玉璞:〈「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文史哲》第3期(2005年),页48-53。

102. 龚睿:《基于南宋理学下文士茶空间模式设计研究》(浙江: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23年),页27。

103. 同上,页27。

104. 肖静:《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苏州:苏州科技学院宣传部,2007年),页147-155。

105. 毛华松、李丝倩、汤思琦:〈宋代茶艺园林空间及其流变研究〉,《新建筑》第1期(2020年),页40-46。

106. 《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宋)普济 著:《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2023年)卷4,页289。

107. 同[26],页461。

108. 《宋书‧ 江秉之传》:「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出自(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92,页2270。

109. 刘水清:〈建盏:从功能到审美的转变〉,《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32卷第6期(2012年),页112-114。

110. (宋)赵汝砺 著,方健 校:《北苑别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页405-408。

111. 刘祖陛:〈宋代建茶文化初探〉,《福建史志》第4期(2019年8月),页1-6。

112. 孔玉屏:〈宋代饼茶形制〉,《茶叶》第4期(2010年),页21-23。

113. 赵超贺威:〈北苑茶书的科学认知〉,《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3期(2010年),页143-146。

114. 同[111],页1-6。

115. 竺济法:〈晋唐流韵说茗粥〉,《中国茶叶》第7期(2016年),页36-37。

116. 同上,页36-37。

117.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清)张溍 著: 《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卷 2《齐鲁书社》,(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页 126 。

118.(宋)吕陶 撰: 《净德集》《奏为缴连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事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卷3,页 31 。

119. 卢华语、蒲应秋:〈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的流通贩运与市场销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期(2016年),页26-34。

120. 唐‧白居易《贺杀贼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唐)白居易 :《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卷24,页1327。

121.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刘黎明 著:《焦氏易林校注》(四川:巴蜀书社,2011年)卷1,页251。

122. 王致涌:〈陆游故居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982年),页38-43。

123. 吕辉:《陆游七言律诗研究》(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页26。

124. 郑砚云:《陆游题跋文研究》(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页47。

125. 杨多杰:〈陆游茶诗中的人生智慧〉,《月读》第1期(2020年),页76-81。

126. 《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卷11,页5247。

127. 同[123],页26。

128. 张丽君、王致涌:〈陆游南郑之嬗变〉,《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期(2012年),页46-50。

129.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南宋)辛弃疾:《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卷8,页823。

130. 孙科丽:《陆游思想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页32。

131. 同上,页32。

132. 梁珍明:〈千江有水千江月——从《汲江煎茶》看苏轼的精神品格〉,《语文学刊》第23期(2012年),页5-6。

133. (宋)苏轼:《东坡词编年笺证》(陕西:三秦出版社,1998年),页5。

134. 李永红:〈试析苏轼茶诗的审美意蕴及文学价值〉,《福建茶叶》第2期(2017页)页368-369。

135. 同[29],页62。

136. 周瑞春,尹帅航:〈陆游茶诗中茶的符号化意象探赜〉,《农业考古》第2期,2024年,页148-152。

137. 赵方任:〈唐宋元时代「茶烟」文化研究〉,《人间文化生活研究》第31期(2021年),页454。

138. (元)郝经:《郝经集校勘笺注》,(山西:三晋出版社,2018年)卷32,页2573。

139. 同[134],页368-369。。

140. 同[32],页2。

141. 付红妹:〈士大夫隐逸心态影响下的北宋审美思潮研究〉,《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4期(2008年2月)页20-21。

142. 同[26],页461。

143.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页61。

144. 朱春花:《北宋「正人艳词」研究》(广西: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页17。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