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宋代(960-1279)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飲茶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實踐,更被賦予深刻的人文與審美意涵。本文以蘇軾(1037-1101)與陸游(1125-1210)的茶詩為核心研究對象,探討兩宋文人飲茶風尚的文化脈絡及其精神內核。蘇軾作為北宋(960-1127)文人代表,其茶詩融合技藝描寫與哲學昇華,展現「技近乎道」的審美實踐;陸游則立足南宋(1127-1279),將茶事與田園隱逸、家國情懷緊密相聯。通過文獻分析與比較研究,本文揭示兩者茶詩中儒釋道思想的詩性融合、茶事技藝的精神象徵,以及茶文化在士人身份建構中的關鍵作用。研究填補了現有學界對蘇、陸茶詩系統比較的空白,蘇軾以「器物—技藝—心境」三維視角,陸游以「茶藝—農事—兵道」視角闡釋宋代文人如何通過茶詩實現對生命困境的自我開解。
(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宋代茶文化在點茶、鬥茶等技藝革新中臻於鼎盛,文人階層更將飲茶提升為精神修養與審美實踐的重要載體。選取蘇軾和陸游的茶詩作爲南北宋代表詩人,是因爲其茶詩體現了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及其在士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文人眼中的茶與百姓眼中的茶是不一樣的,他們曾入仕,飽讀詩書,所以其茶詩創作不僅記錄了茶事技藝的物質形態,更承載了士大夫階層的文化價值與生命哲思。蘇軾的茶詩有76首,比起他創作其他類型的詩較少人討論,卻蘊含深厚的哲學意蘊,仍有一定研究價值。陸游嗜茶,在《陸游全集》中有關茶事的詩詞多達320首,是歷代寫茶詩最多的詩人之一,以全景式再現南宋茶俗,並融入強烈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現有研究多聚焦單一詩人的茶詩分析,缺乏多角度研究和對兩者的系統比較。本文旨在通過對蘇、陸茶詩的跨時代解讀,揭示兩宋茶文化的演變軌跡與文人精神的內在聯繫。
(二) 研究目的
本文以蘇軾與陸游的茶詩為文本基礎,通過分析蘇軾和陸游的茶詩,探討宋代文人飲茶的風尚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審美意蘊,展示茶在宋代士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 研究範圍與對象
研究聚焦蘇軾現存76首茶詩與陸游320首茶詩,以其中具代表性的作品為分析核心,涵蓋茶事流程、茶器審美、儒釋道思想融合、家國隱喻等主題。選取蘇、陸二人,因其分別代表北宋文人的哲理化書寫與南宋文人的現實關懷,可折射兩宋茶文化的轉型特徵。
(四) 研究方法與限制
運用文獻分析法,解讀茶詩文本及相關茶書,提煉文化意涵;以及比較研究法,對比蘇、陸茶詩的題材偏好、意象運用及思想傾向,分析南北宋茶文化差異。還會以跨學科視角,結合文學、美學與社會史,探討茶詩與文人身份、時代語境的互動。不過本文仍有研究限制,茶詩數量龐大,本文以代表性作品為主,未能窮盡所有文本;部分隱喻解讀存在主觀性,需結合史料進一步驗證。
(五) 文獻綜述
近年雖有學者探討唐宋茶詩和茶文化,如尹遜剛在《蘇軾茶詩研究》中關注蘇軾茶詩的君子人格象徵1;費君清在《陸游詩歌的鄉土風情》關注陸游茶詩的田園書寫2;或范秀玲、曾坤在《唐宋時期的茶詩及茶文化》中對時代的茶文化梳理3(範秀玲,2010),卻罕見針對蘇、陸的比較分析。王美芸、王正環在《蘇軾與陸游茶詩比較分析》4中雖觸及此議題,但未深入探討思想融合與時代變遷的關聯。本文創新點在於以借鑒尹遜剛的蘇軾「技—藝—道」視角5,提出「器物—技藝—心境」視角,體現了宋代文人「器以載道」的觀念;借鑒付玲玲的陸游「茶藝—農事」視角6,擴展為「茶藝—農事—兵道」視角,結合軍事隱喻,揭示陸游茶詩的複雜性。本文的蘇軾詩句全部出自於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7,陸游詩句全部出自於錢仲聯,馬亞中《陸游全集校注》8,以此兩個版本,通過南北宋對比,透過兩位詩人自身的性格和當時時代的語境,闡釋茶詩創作的不同。
(六)理論框架
運用宋代茶文化理論,以點茶技藝、鬥茶風尚為基礎,分析茶詩的物質文化背景9;運用文人雅文化理論,探討飲茶如何成為文人「清雅閒適」生活的象徵10;借鑒蘇軾「技—藝—道」視角和陸游「茶藝—農事」視角。
第一節:宋代茶文化的特徵與演變
1.點茶法的技術體系與茶書的興起
宋代點茶法脫胎于唐代(618-690、705-907)煎茶,但通過技術革新形成獨立體系11。其核心步驟包括:碾茶成末、注水擊拂、觀察茶湯泡沫,並以「咬盞」和「形似粥」為評判標準12。這一技藝不僅是飲茶方式的革新,更被視為一種藝術表演,融合了技巧性與觀賞性。例如,宋徽宗(趙佶,1082-1135;1100-1126在位)在《大觀茶論》中論述「七湯點茶」之步驟,強調注水節奏與擊拂力度的配合,追求茶湯「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旋而不懂」的視覺效果。13
點茶法的成熟推動了茶具的專業化發展,尤以建盞為代表14。其黑釉質地便於觀察茶沫色澤,束口造型利於擊拂時茶湯凝聚,成為鬥茶活動的標配。15這種器物與技藝的互動,體現了宋代茶文化「技近乎道」的哲學追求。蔡襄(1012-1067)《茶錄》作為現存最早的宋代茶書,更完整的記錄了點茶法的工具與流程,如茶筅、茶盞,並提出「色、香、味」三位一體的品鑒標準16,奠定了後世茶書的範式。
茶書的興起不僅是對技藝的總結,更是文人階層對茶文化話語權的掌握。例如,黃儒《品茶要錄》通過批判制茶工藝中的「八病」,強調文人需具備「辨偽存真」的品鑒能力,將飲茶與道德修養相聯結17。這種書寫方式使茶書超越技術手冊的範疇,成為文人價值觀的載體。
2.茶文化與文人茶詩的互動機制
茶文化的文人化推動了茶詩創作的繁榮,反之,茶詩亦成為茶文化傳播與深化的載體。文人群体通过茶诗赋予茶事多重象征意义18,茶詩從單純詠物轉向對茶事流程,如採制、點茶和茶會場景的全景式記錄,蘇軾《汲江煎茶》即通過「活水還須活火烹」等細節再現文人飲茶的儀式感。文人審美昇華,以茶喻人格,如陸游「飯白茶甘不知貧」以茶之清苦特性隐喻士人安贫乐道的精神操守,而「雪湯生璣珠」的煎茶過程則被轉化為對生命本質的觀照,以茶湯泡沫的轉瞬即逝寄託人生感悟,暗合人生無常,形成「以物觀道」的詩歌範式。這種象徵體系的確立,使茶詩超越飲食記錄功能,成為士大夫構建「清」、「雅」、「和」文化身份的核心媒介19。
在雅俗互動層面,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最具代表性。詩中既保留市井鬥茶「十目視而十手指」的熱烈場景,又通過「勝若登仙不可攀」的意象將其重構為精神超越的象徵20。這種創造性轉化使市民活動獲得士人審美加持,而文人群體亦借此實現雅俗共融的身份平衡。茶詩由此成為連接廟堂與市井的文化紐帶,如蔡襄《茶錄》所述點茶器具的標準化,通過文人書寫進入公共認知領域,形成跨階層的文化共識。
茶文化為詩歌提供題材與意象,詩歌則賦予茶文化哲學深度與社會意義,共同構建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身份與審美體系。茶文化與茶詩的共生關係,本質是宋代士大夫重塑文化話語權的實踐21。通過將市民茶事雅化,鬥茶轉化為「茗戰」,將宮廷茶藝哲學化,如分茶昇華為「茶百戲」,文人群體既保持文化精英身份,又完成對新興市民文化的吸納。陸游晚年三百餘首茶詩中「茶師承」「茶家風」等符號體系的建立,22更將個體飲茶實踐延伸為家族文化傳承,實現「茶以載道」的跨代傳播。
這種互動最終塑造了宋代特有的審美範式。丁謂(966-1037)《北苑茶錄》23強調「露芽錯落一番新」24,將貢茶製作與天地時序關聯,朱熹(1130-1200)「飲罷醒心何處所,遠山重疊翠成堆」則賦予飲茶山水審美的維度25。茶詩由此成為整合儒釋道思想的媒介,在「格物致知」的理學框架下26,完成從物質實踐到精神體系的建構。
第二節:茶詩作為文化載體的功能
1.儒釋道思想的詩性融合
宋代茶詩通過對茶事活動的描寫,承載了三教合一的精神追求。
儒家的茶詩常以茶喻德。如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中,首句以「仙山靈草」喻茶,暗合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傳統27。茶的生長環境象徵士人應如茶般超脫世俗、保持本真。第五句「要知玉雪心腸好」以茶的清冽口感比擬君子冰清玉潔的品格,呼應儒家對「清正」的推崇,如黃庭堅(1045-1105)《雙井茶送子瞻》以茶湯的純淨象徵士大夫「不受點污」的氣節28。末句「佳茗似佳人」並非單純審美比喻,而是將茶擬人化為具備儒家德性的理想形象。詩中強調茶的本質重於外表,將飲茶行為昇華為道德自省的儀式,體現儒家「內聖外王」的修養路徑29,結合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蘇軾借茶表達士人應如茶般以內在德性為根基,而非追逐浮華。
禪宗的茶詩與禪修實踐結合,形成「茶禪一味」的意境。在皎然(730-799)《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30,「一飲滌昏寐」對應禪修初階的「破昏沉」31。即是飲茶通過生理刺激破除昏沉,使思維進入「情來朗爽」的清明狀態,與禪宗「直指人心」32的觀照方式相通。皎然特別強調茶器清簡的物質基礎,以清潔環境輔助心性淨化33,「再飲清我神」體現般若空觀的觀照34,「飛雨灑輕塵」意象暗合《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空性觀35。茶湯沸騰時的水霧、茶香彌散的過程,成為觀照無常的具象載體。這種「藉境觀心」的實踐,將飲茶轉化為動態禪坐。「三飲便得道」 則突破「破煩惱」的刻意修為,達到《六祖壇經》「煩惱即菩提」的圓融境界36。詩中「丹丘」典故的借用,實為禪宗「本地風光」的隱喻37,揭示茶禪不二的本質。
道家的茶詩常借茶湯泡沫的轉瞬即逝,寄託「自然無為」的哲思。楊萬里(1127-1206)《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以「紛如劈絮行太空」形容茶沫幻化38,恰如《道德經》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辯證觀。詩中「紛如擘絮行太空」以撕裂棉絮飄散太空的意象,暗示茶沫從有形到無形的動態轉化,暗合道家「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的宇宙觀。泡沫的生成與消散,既是技藝的呈現,也是「道法自然」的表達。「紫微仙人烏角巾」借道家仙人形象,引出「清風生」「洗京塵」的超脫之思,最終以「不如回施與寒儒」回歸簡樸,呼應道家「見素抱樸」的境界。
這種思想融合使得茶詩超越飲茶本身,成為文人精神修養的鏡像。
2.茶詩中的審美
茶詩通過特定意象,將日常茶事轉化為審美實踐。
茶煙源於煎茶時的水汽蒸騰,被賦予超脫塵俗的象徵意義。如林逋(967-1028?,一說968-1028)《烹北苑茶有懷》中「石碾輕飛瑟瑟塵,乳花烹出建溪春」39,以「乳花」與「茶煙」營造出「人間仙境」的意境。「乳花」一詞源自點茶法對茶沫的極致追求,宋人稱優質茶湯泡沫為「雲腳」「粟面」,其細膩如粥、凝而不散的特性,被林逋比喻為「春」的具象化。而「茶煙」的氤氳,則強化了視覺的朦朧感,使煎茶場景宛如仙境。
茶沫的形態變化催生了「茶百戲」,即以茶匙在沫餑上勾勒山水紋樣。這種轉瞬即逝的「沫上藝術」,與宋代文人畫「不求形似求韻致」的美學追求形成共鳴。
在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裏40,「怪怪奇奇真善幻」形容茶沫在顯上人手下變幻莫測,生成「怪奇」圖案。這與文人畫「尚意」特徵相通——不追求工整再現物象,而是通過簡筆激發觀者想像。
在茶器方面,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明確提出茶盞的選擇標準:「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41蔡襄《茶錄》稱建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42,詩人更進一步以「玄玉」喻其質地,既取其釉色如墨玉般深沉溫潤的視覺特徵,又暗含文人對器物「君子比德」的道德投射43,體現了宋代文人「器以載道」的觀念。
這些意象使茶詩成為「以物觀道」的審美實踐。
第一節:茶事描寫與技藝呈現
1.兔毫盞的技術特性與審美意蘊
蘇軾詩中出現的「兔毫盞」,是宋代建窯黑釉茶盞的代表性器物44,其釉面呈現銀褐色細紋,狀如兔毫,是源於釉料配方與燒制工藝的精妙結合。根據現代陶瓷科學研究,釉料中氧化鐵(Fe₂O₃)含量是形成毫紋的核心因素45,當Fe₂O₃含量介於0.15-0.21mol時,釉中析出ε-Fe₂O₃晶體呈短柱狀或枝狀分佈,尺寸約250-450nm,釉面形成纖細拉絲狀的黃色兔毫紋,與深色底釉形成強烈對比。若燒成溫度嚴格控制在1330℃左右,此時釉漿黏度適中,底釉呈藍灰色,毫紋清晰如銀絲垂流,便會完美呈現「銀褐色細紋」的視覺效果46。
宋代鬥茶以「茶色白宜黑盞」47,「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為審美標準48,成為文人點茶的首選。玉毫指的是銀毫,意思是盞的底色要青黑,银毫斑纹要流畅通达,这样的盏才是上品。建盞的黑釉特性恰好滿足這一需求,其深色釉面不僅能襯托白茶沫的「雪濤」效果,釉面流動形成的兔毫紋更與茶筅擊拂的「雲頭雨腳」紋理形成動態呼應49。蘇軾《試院煎茶》中「定州花瓷琢紅玉」的描寫,歷來有「紅玉」指代茶湯或釉色的爭議,但從鬥茶實用角度分析:黑釉建盞盛載茶湯時,白色沫餑與琥珀色茶湯在釉面形成「紅玉」般的光澤折射,而釉中鐵晶體的虹彩效應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視覺層次50。此種色彩對比,恰似水墨畫中「墨分五色」的深淺變化,黑盞為「實」,茶色為「虛」,構成「計白當黑」的空間意境51。
而定窯雖以白瓷著稱,但考古發現其黑釉、柿紅釉等品種亦有生產52。蘇軾此句可能採用「互文」手法,以定窯精緻的胎骨,「琢」喻修胎工藝對比「紅玉」形容茶湯光澤的建盞鐵釉特性,實質是通過器物聯想,將煎茶過程的視聽體驗轉化為詩意意象。這種審美轉譯,正體現宋代文人將日常茶事昇華為藝術創作的普遍傾向,如李公麟(1049-1106)白描畫般「多以澄心堂纸为之,不用缣素,不施丹粉」53,建盞的黑釉恰似素絹,茶色點染其間便成「無聲之詩」。
蘇軾作為文人畫理論的奠基者,其「蕭散簡遠」的美學主張在茶器選擇中亦得體現54。建盞的黑釉並非單純的物理色相,而是承載着道家「虛靜」的哲學隱喻,釉面如夜空般深邃,茶沫似星月點綴其間,形成「空故納萬境」的視覺留白55。這種審美體驗與南宋夏圭「一角式」山水畫的構圖異曲同工——畫面的「虛白」處需觀者以想象補足56,而建盞中茶湯的流動形態亦激發文人對「水痕」消長的禪意思辨57。
更值得注意的是,兔毫紋的自然生成暗合文人對「天工」的推崇58。釉面晶體的生長不受人力完全掌控,其紋理粗細、走向皆帶隨機性,這種「似有意若無意」的形態,恰如蘇軾論畫所云「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的天然機趣59。黑盞的實用性,即保溫60和宜觀茶色,與藝術性,即釉色變化在此達成統一,成為「器以載道」的物質載體。
1.《試院煎茶》:點茶流程的微觀敘事
此詩以試院煎茶為場景,完整再現宋代點茶技藝的關鍵步驟。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描寫煎水,化用《茶經》水沸標準,據《茶經·五之煮》,水沸分三階段:初沸如魚目微有聲,邊緣湧泉連珠為二沸,翻騰鼓浪為三沸61。蘇軾以「蟹眼」「魚眼」比擬水泡形態,並以「松風」擬聲,將煎水的物理過程轉化為山林自然的審美意象62。此處不僅反映宋人對水質與火候的精準把控,更體現文人將日常技藝昇華為詩意體驗的傾向。
「蒙茸出磨细珠落」寫碾茶,茶餅研磨成末的過程,生動再現了宋代碾茶的工序63。宋代點茶以團餅茶為主,需先將茶餅炙烤去除水汽,再以石碾或茶磨研成細末64。此處「細珠落」既形容茶末的細膩質地,又帶出茶末的美感,體現宋人對茶末應如珍珠般的追求。碾茶是點茶的基礎,茶末的粗細直接影響後續擊拂效果,此工序在宋代茶書如《大觀茶論》中亦有詳載65。
「銀瓶瀉湯誇第二」描寫了擊拂,暗指「七湯點茶法」。此法需分七次注水,配合茶筅擊拂,逐步調控茶湯濃稠度與沫餑形態。每一次注水皆需掌握力道與時機,最終形成「乳霧洶湧,溢盞而起」的「咬盞」效果。詩中以「誇第二」隱喻技藝競技,暗示點茶與科舉同樣需要反覆磨礪與精研,但文人更重技藝本身的美學追求,而非功利目的,他們通過注水次數與力道控制茶沫形態,展現文人對技藝的精研。
此詩的獨特性在於將技藝流程與科舉場景疊加,試院是宋代士人晉身仕途的核心場所,其制度特點為「不問家世,以成績取士」,既促進社會流動,亦加劇競爭壓力66。蘇軾身處此環境,卻以煎茶儀式消解試院的緊張氛圍。茶事所需的專注、細膩與儀式感,與科舉的功利性形成強烈對比。試院本為功名競技場,蘇軾卻以「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消解功利心,將茶事與「睡足」的閒適並置,體現其融合儒家的日常倫理、道家的自然超脫與佛家的空寂之境67。這種「無往而不樂」的態度,源自其對仕途浮沉的豁達認知,藉茶事彰顯「超然物外」的生命態度。
2.《汲江煎茶》:分茶技藝與宇宙觀照
此詩突破技藝描寫的表層,將分茶昇華為哲學隱喻。
「活水還須活火烹」強調水源與火候的「活性」,隱喻生命能量的流動不居,蘊含著宋代茶道的深層物理認知與哲學思考68。據《大觀茶論》記載,擇水需「清輕甘潔」,用火貴在「炭之有焰」,這種對物質活性的追求,實則是對天地氣韻的模擬69。蘇軾深夜自臨釣石取水的行為,既符合陸羽《茶經‧五之煮》「山水上,江水中」的水品標準70,更暗合《周易》「天行健」的剛健精神71,流動的江水與躍動的火焰,構成陰陽二氣的動態平衡。
這種宇宙意識在「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中達到頂峰。詩人通過空間尺度的極端對比,將具體的汲水動作轉化為對天地精華的採擷,與「截取江月」的宇宙意識相聯。蘇軾此處的藝術誇張,實則是以,茶事成為溝通天人的媒介,實現微觀茶事與宏觀宇宙的意象同構。72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描寫茶沫幻化,以「松風」狀水沸之聲,物象轉瞬即逝的特性暗合佛教「無常」觀。73如時間的短暫和世界的虛幻,這些意象常以冷色調呈現,蘊含了佛教的哲理,增強了「無常」主題的表現力。「松風忽作瀉時聲」揭示水沸聲的轉瞬即逝,哲學層面上,茶沫從生成到消散的全過程,成為「諸行無常」的現量證明74。蘇軾的創新在於將無常體驗轉化為積極的審美創造——茶沫雖易散,卻在擊拂瞬間成就「水丹青」的藝術永恆。75
另外,蘇軾詩中「雪乳已翻煎處腳」,以「雪乳」喻茶沫潔白,正是對分茶過程的詩意捕捉。其核心在於通過茶筅擊拂茶湯,使茶沫形成如雲似雪的藝術化紋理,甚至呈現山水、花鳥等意象76。這種技藝要求茶人掌握「七湯點茶法」,從調膏注水到七次擊拂,需精准控制水溫、力度與節奏,最終形成「咬盞」的乳白沫餑。其中「雪乳」既指茶沫的物理形態,更暗含對北苑貢茶「色白如乳」品質的推崇77。
此詩的技藝書寫已超越實用層面,指向「茶禪一味」的境界78,分茶時茶沫作畫的「幻相」79,被解讀為「真空妙有」的禪機示現80。
第二節:技藝與心境的精神昇華
1.「技近乎道」的審美實踐
蘇軾將點茶技藝的精密性與藝術性相融合,創造出獨特的詩學範式。蘇軾對火候「蟹眼」「魚眼」的細膩觀察實質上是對宋代茶道「七湯點茶法」的藝術化演繹,體現文人對「剎那永恆」的體悟81。《試院煎茶》中「颼颼欲作松風鳴」不僅描摹煎水聲響,更深層次地將茶事與禪宗「觀水悟道」的修行相結合82。宋代文人普遍以茶事為「動中靜修」法門83,如禪僧圓悟克勤(1063-1135)曾言「喫茶去」即蘊含頓悟機鋒84,蘇軾通過對瞬間水相的凝視,將物理時間轉化為永恆的禪意體驗。此種審美轉化具有雙重哲學基底,其一源自道家「觀物取象」思維85,如《莊子·養生主》強調「目無全牛」的技藝境界;其二受佛教「剎那即永恆」觀念影響86,蘇軾謫居黃州期間與佛印等禪師往來密切,將茶事操作視作破除時間執著的修行。這種時空觀的詩學轉換,使日常茶儀具備了「即事而真」的超越性87。
蘇軾刻意選擇「江畔」「夜窗」等非中心化空間進行茶事,實質是對宋代茶文化空間美學的創造性發展88。以《汲江煎茶》為例,含有「活水還須活火烹」的烹茶理念,蘇軾突破技術層面的取水規範,將汲江過程轉化為與自然對話的儀式。這種空間選擇包含三重審美意圖,第一是物理隔絕,江畔夜窗的邊緣性天然形成與俗世的疏離,符合宋代文人「中隱」思想對物理空間的要求89。第二是感官通感,月色波光與茶煙交融,創造「貯月歸甕」的視覺隱喻,實則借鑒佛教「月印萬川」的宇宙觀90,將有限容器擴展為容納天地的載體91。第三是文化符號重置,不同於宮廷茶宴的華麗場域,江畔夜煎強化了茶事的「野逸」品格,這與北宋後期文人畫「荒寒」境界的興起形成美學共振92。
蘇軾通過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建構審美烏托邦。蘇軾詩中「分江入瓶」「貯月歸甕」等超現實描寫,以超現實手法打破物我界限,茶器成為容納天地元氣的載體。建盞「兔毫」「鷓鴣斑」等窯變紋理,在宋代被視為「天地元氣」的凝結93。茶器「熁盞」工序被賦予「養器」意涵,認為經反覆使用的器具能積蓄「茶氣」,此觀念與理學「格物致知」相通94。茶湯沫餑被稱為「乳花」「雲腳」,建盞的黑釉底色恰似夜空,形成「盞中觀天」的微型宇宙圖景。95
蘇軾茶詩的獨特價值,在於實現了「技—藝—道」的三重超越,在技術層面,他精準掌握「候湯」「擊拂」等工序。在藝術層面,他將茶事要素符號化,如「松風」喻煎水聲、「月波」指茶湯色澤,形成獨特的詩學語彙。在哲學層面,他通過技術的極致追求突破形器束縛,最終指向「茶禪一味」的終極關懷,這與宋代「格物致知」的學術潮流形成深層呼應96。
這種審美實踐的歷史意義,在於將唐代陸羽(733-804)《茶經》的技術體系,轉化為承載宋代文人精神的核心載體。蘇軾茶詩不僅是個人藝術成就,更是整個宋代文化「內轉」趨勢的詩意見證,標誌著中國茶文化從「飲藝」向「心學」的關鍵轉型97。
2.苦難中的生命安頓
蘇軾茶詩多作於貶謫時期,茶事成為其化解困境的精神依託。蘇軾以茶代酒,《試院煎茶》結句「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以茶之清苦對抗仕途困頓,將「飲茶」轉化為對物質欲望的超越。蘇軾在《汲江煎茶》末句「坐聽荒城長短更」,在獨啜中與更鼓聲共鳴,孤寂感被轉化為「與天地獨往來」的曠達。蘇軾對點茶工序的專注,如《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戲作小詩君勿笑」,實為以技藝修行平復心境。
從《試院煎茶》到《汲江煎茶》,蘇軾的茶事書寫呈現出「從技藝摹寫到心靈映照」的深化軌跡。這種書寫不僅記錄了宋代飲茶風尚的物質形態,更將茶事提煉為文人精神史的縮影,在茶煙水汽中,蘇軾完成對生命苦難的審美超越,也為中國茶文化注入了技藝即修行的終極關懷。
蘇軾的茶詩創作集中於黃州、惠州、儋州三度貶謫時期,其中黃州階段(1080-1084)是思想蛻變的關鍵。其心路歷程可分三階段:初至黃州時「劫後餘生」的過程中,茶事從生活所需昇華為精神儀式,《試院煎茶》中「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的宣言,實為對物質匱乏與政治失意的雙重超越——以茶之清苦對抗仕途困頓,以烹茶之精微技藝替代經世濟民的宏大抱負。
在《汲江煎茶》中,蘇軾將貶謫生活的細節提煉為哲學隱喻,「活水還須活火煎」暗喻生命淬煉的必然性;「大瓢貯月歸春甕」以禪宗「月印萬川」之境消解現實困厄;末句「坐聽荒城長短更」在獨啜中與更鼓聲共鳴,更將孤寂轉化為「與天地獨往來」的宇宙意識98。相較早期《試院煎茶》對碾茶、候湯等工序的細膩描摹,晚期茶詩呈現「去技術化」傾向,茶事成為心性修行的載體。這種轉變與其「逃世之機」而非「逃世之事」的處世哲學相呼應,既不避俗務99,又能在日常中見證本真,體現生命智慧。
第一節:日常生活與田園意象
1.《臨安春雨初霽》中的茶事與閒適鄉居情懷
陸游的茶室多設於「竹籬茅舍」「松窗梅影」間,如《臨安春雨初霽》「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將分茶技藝與園林晴窗結合,茶沫如「細乳」般流動,與窗外春雨呼應,形成動靜相生的空間美學。
這兩句生動刻畫了陸游在臨安春雨後品茗、分茶的雅趣。詩中「細乳」指茶湯表面的泡沫,反映宋代點茶技藝的審美追求。此處的茶事描寫並非單純的生活記錄,而是藉由「戲分茶」的閒適姿態,隱喻詩人對仕途浮沉的疏離感。陸游晚年退居山陰時,茶詩多呈現「清雅閒逸」的風格,通過茶事活動寄託超脫世俗的情懷100。
此外,「晴窗」意象與茶湯的細膩泡沫形成視覺對比,營造出靜謐的空間感。「晴窗」在宋詞中既是觀照外界的媒介,也是家園與內心的隱喻。詩中雨後初晴的窗景與茶沫的流動相呼應,既營造了「清雅閒逸」的田園氛圍,又暗含「孤寂」的張力。這種矛盾性源於南宋文人「吏隱」心態:他們既享受閒適生活,又難忘家國抱負,窗內品茶與窗外春雨遂成為「仕」與「隱」的隱喻載體。101
南宋文士的茶空間常以「幽居伴茶式」為特徵,強調茶事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如窗景、竹林等元素,使品茶成為精神棲居的象徵102。這種空間美學在詩中體現為「閒適」與「孤寂」的交織,既展現田園生活的恬淡,又暗含壯志未酬的悵惘。
詩人將宋代茶文化的「色、香、味、形」審美昇華為「心性」修養,既寄託了對官場浮沉的疏離,亦在自然與人文交融的茶空間中,尋得「和樂」與「自省」的平衡103。
2.《幽居初夏》的田園意象與茶禪意境
詩中「湖山勝處」「槐柳陰中野徑斜」構建了湖山環繞、綠樹成蔭的田園空間,形成動靜結合的景深層次。「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即水滿時鷺鳥翩然下翔,草深處蛙鳴此起彼伏,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描寫,展現了夏日雨後田野的生機與自由。這種空間的廣度和深度,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寫實,更象徵了詩人超脫世俗的精神疆域。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隱喻了時序。「籜龍」即是竹筍,「木筆」即是辛夷花,分別指向初夏植物的生長週期。竹筍的成熟與木筆的初開形成時間上的對比,既暗示季節更迭,又暗含對生命勃發與衰微的哲思。此類植物意象的運用,與宋代田園詩「以物觀道」的傳統一脈相承。104
「野徑」「草深」等意象物化表達了隱逸情懷,呼應了古代隱士對自然山水的依託。梁清遠(1606-1683)評此詩「可為村史」,即因其將山居景況刻畫得細緻入微,展現了遠離塵囂的幽居生活。槐柳的濃蔭與野徑的曲折,既是物理空間的遮蔽,也是詩人內心對世俗紛擾的隔絕。
陸游描述了飲茶場景的孤獨。末句「睡來誰共午甌茶」以飲茶為媒介,揭示了詩人晚年友朋凋零的孤寂。茶在此不僅是日常飲品,更成為精神寄託的載體。南宋文士常以「幽居伴茶式」構建茶空間,通過品茗實現與自然的對話,達到「簡而意足」的意境。105
宋代禪宗主張「心性頓悟」,強調在世俗生活中尋求超越106。詩中「觀下鷺」「聽鳴蛙」的閒適,滲透了禪宗思想,從尋常景物中領悟永恆。茶事活動與禪修的結合,在南宋理學影響下進一步深化,形成「格物致知」的審美取向107。陸游的飲茶場景,正是這種以茶修心的文化縮影。
宋代茶文化崇尚簡約,如汝窯瓷器「以簡馭繁」的美學理念108,與禪宗摒棄繁瑣的思想相通。詩中「午甌茶」的「甌」字,指向建盞等宋代茶器。建盞的樸素釉色與自然紋理,象徵了文人「返璞歸真」的追求,與詩中田園意象形成美學呼應109。
第二節:茶與農事的互動書寫
1.茶事與農事活動的關聯
陸游對茶事的深度參與,使其詩作成為觀察宋代茶業技術與農事制度的重要視窗。北苑貢茶作為宋代貢茶之首,其種植與採制嚴格遵循農時制度,其工序體系體現了宋代茶業的高度專業化。據《北苑別錄》記載,北苑貢茶採制需經歷採茶、揀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七道工序,其中採茶時令尤為關鍵110。建安地區因氣候溫暖,茶農需在初春冒寒採摘嫩芽,而冬季則需維護茶園以備次年生長111。陸游《適閩》中「雪裡來嘗北苑茶」的細節,既呼應了北苑茶冬季養護的農事週期,詩中「雪裡來嘗」暗示茶農寒冬仍須維護茶園,而「春殘」與「雪」的時序對比,既點明茶葉生長週期,又暗含對茶農辛勞的體察。這種對農時的精准把握,源于陸游任福建茶鹽公事期間對貢茶生產體系的親身考察。
陸游也用了詩意來記錄採茶場景。在制茶技藝層面,陸游《秋晚雜興》中「紅絲磑」與「紫筍茶」的對應,揭示了文人雅趣與農事技術的交融。 「紅絲磑」,即制茶石磨,作為宋代石制茶磨,是團茶加工的核心工具,其紋路設計可提升茶葉研磨效率112。蒙山紫筍茶自唐代即為貢品,需經三炒三揉的傳統工藝113,而「紅絲磑」與「紫筍茶」的對應,展現從採摘到加工的全過程。詩人親制貢茶的行為,既是對茶農技藝的模仿,亦將農事昇華為文人雅趣。這種實踐背後,折射出宋代士大夫「格物致知」的精神——如蔡襄《茶錄》系統總結點茶技藝,宋徽宗《大觀茶論》確立品評標準114,陸游則將技術觀察昇華為「晴窗細乳戲分茶」的詩意表達。
2.田園意象中的情感投射
茶事與自然的互動,實為陸游精神世界的鏡像。陸游茶詩中,茶既是農事勞作的產物,又是用作意象投射,以詩性語言保存了宋代茶文化的歷史肌理,使農事活動昇華為具有審美價值。
茶事在陸游詩中常作為田園生活的物質載體與精神象徵。「茗粥」意象的運用,集中體現了這種雙重性,表達歸隱理想115。陸游《冬夜讀書甚樂偶作短歌》中「兔甌供茗粥」,冬夜煮茶佐粥,以「茗粥」這一融合飲食與茶俗的意象,將耕讀生活詩意化。唐代茶粥本指摻入谷米的食物,至宋代演變為點茶時形成的濃稠茶沫116,陸游以茶沫的素白對應「短褐忘嚴冬」的簡樸,形成與官場「朱門酒肉」的強烈對比117,茶粥的簡樸對應官場浮華,凸顯詩人對「飯稻羹茶」田園生活的嚮往。這種飲食美學的轉化,暗合宋代文人「茶宜精舍,宜雲林」的生活理想,將農耕文明的物質生產轉化為飯稻羹茶萬事足的精神歸依。
在鄉村經濟書寫中,《秋晚村舍雜詠》「鄰女賣秋茶」的細節具有特殊歷史價值。呂陶(1028-1104)《淨德集》載宋代茶業實行「榷茶」制度118,但民間「草市」貿易依然活躍,秋茶作為非貢茶品類,成為農戶重要的經濟作物119。陸游將「賣秋茶」與「種冬菜」並置,既實錄了田園經濟生態,又以秋茶的季候特性隱喻人生遲暮。茶芽「春生秋殺」的生長週期,暗合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120。這種時空疊印的手法,在《蘭亭道上》「茶市紛紛趁雨前」等詩句暗合,而制茶工序的繁複又暗喻「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政治理想121。
第三節:茶作為愛國情感的隱喻
1.以茶詩《啜茶示兒輩》為例
陸游的茶詩不僅是日常生活記錄,更承載了深沉的愛國情懷與人生哲思。
在《啜茶示兒輩》中,他以茶為媒介,將家庭聚飲場景與家國命運相勾連。此詩通過「飯餘共舉此甌茶」的平凡場景,傳遞出「道義」與「生死」的宏大主題。茶在此既是家族凝聚的象徵,也是陸游對人生價值的隱喻。王致涌指出,陸游在茶詩中常以「茶飲」隱喻士大夫的氣節與精神潔癖,如「麤知道義死無憾」一句,直接將飲茶行為與「捨生取義」的儒家理想相聯結,體現了其對「精行儉德」茶道精神的昇華122。
首先是「小圃花光」與「高城漏鼓」的意象對照。「小圃花光」象徵家庭生活的恬靜與自然之美,反映了陸游晚年的閒適心境。但這種「滿眼」的繁花意象並非單純的田園讚歌,而是以反襯手法凸顯詩人內心對家國危機的憂慮。而「高城漏鼓」則是在說城樓上報時的鼓聲暗喻時光流逝與邊疆戰事的緊迫,結合南宋「漏鼓」制度會夜間報時兼警戒敵情,更隱含了對國家防務的焦慮。學者徐秋明認為,此類意象組合體現了陸游詩歌「以景寓情、以小見大」的典型手法。123
其次是生死觀與家國責任的交織。詩中「已迫耄期生有涯」直指生命有限,但陸游並未沉溺於個體衰老的悲嘆,而是以「道義死無憾」強調精神不朽。這種生死觀與其愛國情懷緊密相連:即使個人生命將盡,復國理想仍須代代傳承。楊多傑指出,此詩的「示兒」性質使其成為「家訓詩」的變體,茶飲場景實為陸游對後輩的精神訓誡。
陸游也營造了時空對比的張力。詩中私人空間的「小圃」與公共空間的「高城」的並置,形成微觀與宏觀的對比。這種時空張力凸顯了陸游作為士大夫的雙重身份:既是家庭中的長者,亦是國家危機的見證者。學者陳浩認為,此類結構體現了陸游詩歌「由家及國」的情感擴展模式124。
此外,陸游在詩中暗用典故,但「道義」「漏鼓」等詞彙隱含對儒家經典,及邊塞詩傳統的化用。例如「漏鼓不停撾」可溯源至杜甫《閣夜》「五更鼓角聲悲壯」,藉此強化詩歌的歷史厚重感。
學者楊多傑強調,此詩的核心在於「生死辯證」125。陸游以「生有涯」體現了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務實精神126。此外,呂輝從七言律詩的結構分析指出,陸游在尾聯「閒人一笑真當勉」中刻意使用轉折語氣,將個人豁達與家國責任並置,形成「釋然與執著共存」的複雜情感層次127。
《啜茶示兒輩》展示了陸游茶詩的獨特價值,以隱喻手法將個人命運嵌入國家敘事,實現了「茶味」與「詩心」的深度融合。這種「家國一體」的書寫模式,不僅豐富了宋代茶文化的內涵,更為後世提供了理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經典範本。
2.茶事與軍事行動的聯結
陸游將烹茶工序轉喻為軍事謀略,形成「茶藝—兵道」的平行敘事。
陸游碾茶如練兵。《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中「紅絲小磑破旗槍」一句,以碾茶磑粉碎茶葉的動態,隱喻練兵時士兵操演兵器的場景。碾茶需力道均勻、節奏分明,正如練兵講究陣型嚴整、號令統一。陸游更以「岩電」「春雷」等軍事意象形容茶湯沸騰之聲,將碾茶工序昇華為戰場金鼓齊鳴的壯闊畫面128。這種轉化源于他南鄭從軍時「鐵衣上馬蹴堅冰」的實戰經驗,茶臼的轉動成為其記憶中「沙場秋點兵」的精神替代129。
另外,陸游候湯如布陣。在《夜汲井水煮茶》中「汲水自煎茗」的過程被賦予戰術意味。候湯時需精准控制火候,初沸如「蟹眼」,二沸似「魚鱗」,三沸若「鼓浪」,這種對水勢變化的敏銳洞察,恰似戰場佈陣需根據敵情調整策略。陸游曾提出「聚糧訓兵,伺釁而動」的軍事主張130,而詩中「鏘然轆轤聲」與「月滿廊」暗喻備戰時的外松內緊。茶湯沸騰的層次感,成為其軍事謀略的演練場。
此外,陸游分茶如治國。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戲分茶」表面寫點茶技藝,實則暗藏治國理想。宋代分茶講究「注湯幻茶」,通過茶筅擊拂使茶湯呈現山川草木之象,這被陸游引申為「調和鼎鼐」的政治智慧131。而「素衣莫起風塵歎」的自我寬慰,更折射出「王師北定」理想受挫後,借茶事重構精神秩序的努力。
這種隱喻體系,實質是陸游「詩人—戰士」雙重身份的精神投射,茶事成為其「上馬擊狂胡」壯志未酬的替代性戰場。
第一節:思想融合的維度
1.蘇軾:儒道互補的圓融境界
蘇軾的茶詩以儒道思想的動態平衡為內核。他雖秉持儒家「竭力許國」的入世精神,卻在貶謫生涯中借道家「虛靜」美學消解困境132。其《汲江煎茶》中「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以煎茶儀式重構宇宙秩序。瓢貯明月、杓分江水的意象,既是莊子「萬物齊一」的哲學具象化,又以茶事實踐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準則。這種圓融境界源於蜀學「性命自得」的思想根基133,蘇軾通過茶事將儒家道德倫理與道家自然觀相融合,形成曠達的獨特生命情境。
茶詩成為蘇軾調和現實困境與精神自由的媒介。在《葉嘉傳》中,他以茶擬人表達報國理想,將茶之清苦特性與士人剛直品格對應,而在《試院煎茶》等詩中,又通過「且學公家作茗飲」的日常書寫,展現「識此閑趣」的超然。這種儒道互補的創作模式,既是對北宋儒釋道三教合流思潮的回應,也暗含士大夫階層在政治變革中的自我調適策略134。
蘇軾身處北宋三教融合的成熟期,所以茶詩融合了儒道,他雖秉持「竭力許國」的入世精神,加上他的貶謫經歷促使其通過茶道實現自我超脫,黃州時期蕭散自然的書風轉變與茶詩哲學互為表裡,借道家虛靜美學消解困境。蘇軾通過茶事將儒家道德倫理與道家自然觀相融合,形成曠達的獨特生命情境代表宋代文人通過審美實踐實現精神超越的典範。
2.陸游:家國情懷與隱逸理想的矛盾統一
陸游的茶詩折射南宋士人「內聖外王」理想的分裂135。其《蘭亭道上》以「茶市紛紛趨雨前」的繁榮圖景寄寓民生關懷,展現儒家經世濟民的責任意識;而《幽居初夏》中「歎息老來交舊盡」的孤寂,則暴露壯志難酬的悲憤。這種矛盾性體現在茶意象的雙重符號化,茶既是「君子安貧樂道」的修身象徵,又是「甘苦如一」的家國精神載體136,如《建安雪》中「建溪官茶天下絕」的貢茶書寫。
陸游通過茶詩構建了獨特的矛盾化解機制。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晴窗細乳戲分茶」的閒適表像下,隱藏著「素衣莫起風塵歎」的遺民焦慮。這種「寄至味於淡泊」的創作策略,既是對南宋偏安現實的無奈妥協,也是士人在政治高壓下保持精神獨立的文化策略。其茶詩中也由「自然之道」轉變為「養生之術」,如晚年《啜茶示兒輩》,實為儒家濟世理想向道家隱逸哲學的漸進式退守。
陸游的茶詩數量冠絕歷代,其表面多寫田園閒適,實則暗含深意。陸游晚年茶詩中,「閒適」表像下潛藏深刻矛盾。《幽居初夏》「嘆息老來交舊盡」的孤寂,實為「壯志未酬」的變奏,《冬夜讀書》中「兔甌供茗粥」的恬淡,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的壯懷形成尖銳對比。這種矛盾源於南宋政治現實對士人理想的擠壓,一方面,科舉興盛推動儒學入世精神,另一方面,偏安政局迫使文人轉向田園137。陸游以茶詩為緩衝帶,雖在「採茶歌裡春光老」中暫得隱逸之趣,卻「尚思爲國戍輪臺」仍想為國家出一分力的雄心壯志。
而陸游面對南宋理學獨尊與山河破碎的雙重壓力,儒家濟世責任被空前強化,陸游則因終身未竟北伐之志,使他的茶詩具有更強的現實批判性,折射出個體命運與家國命運的深刻糾纏,凸顯南宋士人在理想與現實撕裂中的掙扎。這種「茶政互文」的書寫策略,與南宋士人「憂患意識與享樂心態互濟」的群體心理深度契合。
第二節:創作時代和語境
1.北宋中期:文化整合下的自由表達
蘇軾所處的北宋中期,正值儒學復興與理性精神勃發時期。北宋的穩定政局與商品經濟繁榮為文人提供了物質與精神雙重自由。政策上「右文抑武」138,文人地位空前提升,士大夫群體通過科舉廣泛參與政治與文化建構。這一背景下,藝術領域呈現「尚意」傾向,詩歌則通過「以俗為雅」將日常瑣事昇華為審美對象,歐陽修、蘇軾等人更將飲茶、飲食等俗事提煉為詩學意象139。這種環境使蘇軾得以自由調合儒釋道思,其《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將茶事與禪宗「平常心是道」結合140,既呼應佛教世俗化趨勢,又延續韓愈「文以載道」的儒學傳統。
而蘇軾的茶詩通過精緻意象展現茶藝之美,其核心在於以茶為媒介調和儒道思想。北宋士人在隱逸心態下追求「尚清、尚淡、尚逸」141,蘇軾則將飲茶轉化為一種精神實踐,茶事不僅是生活雅趣,更蘊含道家超脫與儒家修身之道。例如「清歡」境界既是對感官享受的克制,又是對自然之道的體悟。點茶法的興盛促使茶詩突破單一詠物功能,發展為承載哲學思辨的媒介。蘇軾《汲江煎茶》中對活水火候的精細描摹,既體現宋代理學「格物致知」的學術精神142,又將道家「道法自然」融入實踐。這種創作特徵與北宋文人以茶參禪的群體風尚密切相關,折射出儒釋道思想在日常生活層面的深度交融。
這種融合得益於北宋穩定的社會環境,文人得以從容探索內心世界與宇宙哲理。
2.南宋中後期:衰變時代的困境書寫
陸游面臨的南宋中後期,是「民力、財力、軍力每況愈下」的衰變期143。南宋立國之初即面臨金兵南侵、中原淪喪的困境,士人群體經歷喪家失國之痛。儘管經濟重心南移帶來短暫繁榮,但權相專政與黨爭加劇了政治腐敗。在此背景下,士人心態從北宋的「雅趣」轉向「憂思」,一方面,禪宗與理學的滲透促使文人內省,另一方面,愛國情懷與收復故土的未竟之志成為精神主線。
士人階層在科舉朽弊、政治腐敗與經濟壓力下加速分化,形成「江湖詩人」與「隱士詩人」的群體割裂。陸游茶詩中「採茶歌裡春光老」的田園書寫,實為對「士人價值貶損」現實的詩意抵抗:通過將茶事昇華為「文化師承」符號,他在精神層面重構士大夫的文化權威。
南宋貢茶制度的畸形成熟,使陸游的茶詩具有更強的現實批判性。《晨雨》中「鬥茗」場景的描寫,既記錄宋代點茶技藝的巔峰,又暗諷統治階層「耽於茶事而忘國恥」的集體症候。這種「茶政互文」的書寫策略,與南宋士人「憂患意識與享樂心態互濟」的群體心理深度契合。其茶詩中「養生」主題的強化,實為在王朝衰微語境下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新確認。
北宋是「雅俗共融」的實踐,北宋文人通過藝術重構日常生活,如蘇軾將飲茶從市井習俗提升為文人雅集的核心儀式144。這種「雅化」本質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源於社會整體性的穩定與開放。而南宋則是「以俗為志」的深化,南宋的「雅」轉向精神內斂與隱喻表達。陸游雖繼承「以俗為雅」傳統,如飲食詩中的鄉土意象,但其茶詩的「俗」更多指向對現實的批判性觀照。例如,茶詩中頻繁出現的「病」「老」「貧」等字眼,既是個體生命的寫照,也是時代衰微的縮影。這種轉向標誌著士人從審美創造者轉變為精神抗爭者。
從蘇軾的「器物—技藝—心境」視角和陸游「茶藝—農事—兵道」視角闡釋茶詩茶詩,本質是兩種時代精神的對話,二者共同構成中國茶詩「以茶載道」的雙重面向,前者指向個體生命的圓成,後者承載集體命運的抗爭,成為儒釋道文化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詩意注解。茶詩由此超越單純的文學題材,成為士大夫精神史的重要載體。
古籍
1.(南北朝)慧思等撰:《南嶽佛道著作選佛教編》(湖南:岳麓書社,2012年)。
2.(唐)文遠錄,徐琳校:《趙州録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3.(唐)王維撰:《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4.(唐)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卷3,頁279。
5.(唐)玄奘:《阿毗達磨俱舍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6.(唐)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7.(唐)唐玄宗撰,郭芹納編:《唐玄宗禦注孝經》(陝西:三秦出版社,2017年)。
8.(唐)唐玄宗:《唐玄宗御注孝經》(郭芹納主編,三秦出版社,2017年)。
9.(唐)般剌密帝:《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北京萬行首楞嚴經》(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0.(宋)丁謂著,方健校:《北苑茶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11.(宋)呂陶 撰:《淨德集》《奏為繳連先知彭州日三次論奏榷買川茶不便並條述今來利害事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2.(宋)林希逸著,周啓成校:《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3.(宋)陸游撰,錢仲聯、馬亞中編:《陸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14.(宋)趙汝礪著,方健校:《北苑別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15.(宋)趙佶著,唐曉云校:《大觀茶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
16.(宋)趙佶著,唐曉雲校:《大觀茶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
17.(宋)蔡襄著,方健校:《茶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18.(宋)蘇軾 著,李之亮 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四川:巴蜀書社,2011年)。
19.(宋)蘇軾撰,(清)王文誥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0.(元)郝經:《郝經集校勘箋注》,(山西:三晉出版社,2018年)。
21.(明)夏樹芳:《茶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下,頁1092。
22.(明)真貴述:《仁王經科疏》(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23.(明)高元濬:《茶乘》(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24.(明)高濂著:《遵生八箋》(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25.(清)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漢魏六朝卷》(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26.(清)吴之振、(清)吕留良、(清)吴自牧:《宋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7.(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8.(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9.(清)康有爲:《論語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30.(清)張廷玉等撰:《明史食貨志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31.(清)張溍 著:《讀書堂杜工部詩文集注解》卷2《齊魯書社》,(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32.(清)章學誠著:《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3.(清)陸廷蕟撰:《續茶經》(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34.(清)程樹德撰:《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
35.(清)劉沅:《十三經恒解箋解本》(四川:巴蜀書社,2016年)。
36.(民國)江鍊百譯,芝峯校證:《長部經典二》(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37.王繼宗 校:《永樂大典常州府清抄本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頁938。
現代專著
1.水賚佑:《蘇軾書法史料集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卷4,頁171。
2.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739。
3.肖靜:〈論寒山子詩的禪宗思想及佛教的無常觀〉《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蘇州:蘇州科技學院宣傳部,2007),147-155。
4.謝仿賢:〈從《汲江煎茶》看東坡的茶禪人生〉,《第23屆中國蘇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川:蘇軾研究會,2019年),頁726-735。
期刊論文
1.孔玉屏:〈宋代餅茶形制〉,《茶葉》第4期(2010年),頁21-23。
2.方圓、江財水、李豪等:〈燒成溫度對建窯黃兔毫釉紋路的影響〉,《中國陶瓷》第60卷第1期(2024年),頁68-74、121。
3.方圓、李豪、江財水等:〈Fe₂O₃對建窯黃兔毫釉紋路及結構的影響〉,《中國陶瓷》第60卷第7期(2024年),頁66-73。
4.毛華松、李絲倩、湯思琦:〈宋代茶藝園林空間及其流變研究〉,《新建築》第1期(2020年),頁40-46。
5.王忠、郭豪:〈基於禪宗美學的宋代陶瓷茶器研究〉,《陶瓷研究》第36卷第4期(2021年),頁14-16。
6.王美芸,王正環:〈蘇軾與陸游茶詩比較分析〉,《福建茶葉》第2期(2023年),頁183-186。
7.嚴輝:〈黃庭堅詠茶詩的禪茶意境賞析〉,《時代文學》第四期(2010年),頁159-160。
8.吳秋山:〈功夫茶考(續)〉,《福建茶葉》第4期(1981年),頁47-53
9.周瑞春:〈論唐宋隱逸文化與茶文化的互構變遷〉,《農業考古》第2期(2020年),頁7-14。
10.林更生,林心放:〈陸羽所說的煮茶──古茶書解讀之廿六〉《福建茶葉》第2期(2015年),頁37-52。
11.范秀玲,曾坤:〈唐宋時期的茶詩及茶文化〉,《福建茶葉》第12期(2018年),頁397-398。
12.塗靜如:〈宋代建盞造型設計及其文化內涵〉,《設計》第1期(2018年),頁72-73。
13.沈冬梅:〈宋代文人:茶文化行為主體的角色承擔〉《農業考古》第五期(2014年)頁38-45。
14.張麗君、王致湧:〈陸游南鄭之嬗變〉,《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期(2012年),頁46-50。
15.梁珍明:〈千江有水千江月——從《汲江煎茶》看蘇軾的精神品格〉,《語文學刊》第23期(2012年),頁5-6。
16.陳志斌:〈淺論宋代建盞與茶文化之關係〉,《陶瓷》第5期(2021年),頁135-136。
17.陳博涵:〈定州花瓷琢紅玉蘇軾看到的茶盞什麼顏色〉,《科學大觀園》第23期(2021年),頁72-75。
18.陳榮冰:〈宋代斗茶及其茶藝評鑒〉,《茶道》第5期(2023年),頁89-91。
19.周瑞春,尹帥航:《陸游茶詩中茶的符號化意象探賾》〈農業考古〉第二期(2024)頁148-152。
20.費君清:〈陸游詩歌的鄉土風情〉,《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年),頁74-77。
21.黃志浩:〈關於宋元詩文中「分茶」問題的考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期(2008年),頁105-113。
22.楊多傑:〈陸游茶詩中的人生智慧〉,《月讀》第1期(2020年),頁76-81。
23.楊卓軒:〈福建古志中的建窯瓷器研究〉,《黑龍江史志》第6期(2019年),頁31-38。
24.葉錦霓、丁錚:〈宋代點茶「盞貴青黑」文化成因及美學意涵〉,《農業考古》第5期(2023年),頁43-50。
25.賈靜:〈釋皎然茶道的美學意蘊〉,《中國美學》第1期(2016年),頁244-253。
26.趙方任:〈中國茶書作者生平統計分析〉,《人間生活文化研究》第29期(2019年),頁537-547。
27.趙方任:〈茶粥文化考察〉,《人間文化生活研究》第30期(2020年),頁151-168。
28.趙方任:〈宋代飲茶文化美學意識研究〉,《人間文化生活研究》第29期(2019年),頁742-756。
29.趙方任:〈唐宋元時代「茶煙」文化研究〉,《人間文化生活研究》第31期(2021年),頁446-460。
30.趙超賀威:〈北苑茶書的科學認知〉,《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10年),頁143-146。
31.劉水清:〈建盞:從功能到審美的轉變〉,《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2卷第6期(2012年),頁112-114。
32.劉祖陛:〈宋代建茶文化初探〉,《福建史志》第4期(2019年),頁1-6。
33.鄧莉文、陳曼玉、戴向東:〈宋代文人集會茶畫中茶器色彩的圖像解讀〉,《家具與室內裝飾》第10期(2021年),頁14-17。
34.謝長旺:〈淺析建盞的興起與釉色特點〉,《江蘇陶瓷》第56卷第6期(2023年),頁76-77。
35.李永紅:〈試析蘇軾茶詩的審美意蘊及文學價值〉,《福建茶葉》第2期(2017頁)頁368-369。
36.付紅妹:〈士大夫隱逸心態影響下的北宋審美思潮研究〉,《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4期(2008年2月)頁20-21。
37.秦改梅:〈杯盞之間極致風雅——宋代七湯點茶法流程簡述〉,《科學之友》第6期(2024年),頁16-17。
38.盧華語、蒲應秋:〈唐宋時期西南地區茶葉的流通販運與市場銷售〉,《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期(2016年),頁26–34。
學位論文
1.尹遜剛:《蘇軾茶詩研究》(新疆: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2.付玲玲:《陸游茶詩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3.甘霖:《宋朝科舉制度的政治功能研究》(河北: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4.白潔:《有無之間》(北京:中国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20年),頁32。
5.朱春花:《北宋「正人豔詞」研究》(廣西: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6.呂輝:《陸游七言律詩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7.金珍淑:《關於陸羽〈茶經〉中飲茶觀點的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8.孫科麗:《陸游思想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9.常德榮:《南宋中後期詩壇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10.翟晴:《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軾創作的影響》(山東: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11.劉笑雨:《宋代茶器的禪宗美學研究》(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12.劉曉婷:《中國古典茶道及其美學精神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13.劉興蔚:《從夏圭的〈溪山清遠〉談中國畫的黑白關係》(貴州: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14.鄭硯雲:《陸游題跋文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5.龔睿:《基於南宋理學下文士茶空間模式設計研究》(浙江:浙江理工大大學,碩士論文,2023年)。
腳註 :
1. 尹遜剛:《蘇軾茶詩研究》(新疆: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2. 費君清:〈陸游詩歌的鄉土風情〉,《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年),頁74-77。
3. 范秀玲,曾坤:〈唐宋時期的茶詩及茶文化〉,《福建茶葉》第12期(2018年12月),頁397-398。
4. 王美芸,王正環:〈蘇軾與陸游茶詩比較分析〉,《福建茶葉》第2期(2023年2月),頁183-186。
5. 同[1],頁4。
6. 付玲玲:《陸游茶詩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7.(宋)蘇軾 撰,(清)王文誥 注,孔凡禮 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頁1-2843。
8. 錢仲聯,馬亞中:《陸游全集校注》(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頁1-6273。
9. 陳志斌:〈淺論宋代建盞與茶文化之關係〉,《陶瓷》第5期(2021年),頁135-136。
10. 毛華松、李絲倩、湯思琦:〈宋代茶藝園林空間及其流變研究〉,《新建築》第1期(2020年),頁40-46。
11. 趙方任:〈茶粥文化考察〉,《人間文化生活研究》第30期(2020年),頁151-168。
12. 陳榮冰:〈宋代鬥茶及其茶藝評鑒〉,《茶道》第5期(2023年),頁89-91。
13.(宋)趙佶 著,唐曉雲 校:《大觀茶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頁44。
14. 塗靜如:〈宋代建盞造型設計及其文化內涵〉,《設計》第1期(2018年),頁72-73。
15. 陳志斌:〈淺論宋代建盞與茶文化之關係〉,《陶瓷》第5期(2021年),頁135-136。
16.(宋)蔡襄 著,方健 校:《茶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頁280。
17. 趙方任:〈中國茶書作者生平統計分析〉,《人間生活文化研究》第29期(2019年),頁537-547。
18. 沈冬梅:〈宋代文人:茶文化行為主體的角色承擔〉《農業考古》第五期(2014年)頁38-45。
19. 同上,頁38-45。
20. 林更生,林心放:〈陸羽所說的煮茶──古茶書解讀之廿六〉《福建茶葉》第2期(2015年),頁37-52。
21. 趙方任:〈宋代飲茶文化美學意識研究〉,《人間文化生活研究》第29期(2019年),頁750。
22. 周瑞春,尹帥航:《陸游茶詩中茶的符號化意象探賾》〈農業考古〉第二期(2024)頁148-152。
23.(宋)丁謂著,方健 校:《北苑茶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4,頁20。
24.(明)夏樹芳:《茶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下,頁1092。
25.(清)吳之振、(清)呂留良、(清)吳自牧:《宋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文公集鈔,頁1665。
26. 《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清)劉沅:《十三經恒解 箋解本》(四川:巴蜀書社,2016)卷42,頁461。
27. 孔子〈禮記‧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卷66,頁787。
28. 嚴輝:〈黃庭堅詠茶詩的禪茶意境賞析〉,《時代文學》第四期(2010年),頁159-160。
29.〈莊子‧天下篇〉:「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欲焉以自為方。」——(清)康有爲:《論語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卷5,頁62。
30.(明)高元濬:《茶乘》(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4,頁1212。
31.《阿毗達磨俱舍論》:「惛謂惛沈。對法中說:雲何惛沈?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惛沈性、心惛沈性,是名惛沈。」——(唐)玄奘:《阿毗達磨俱舍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卷4,頁33a。
32.《天臺傳佛心印記》:「證佛界性善,以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唐)文遠 錄,徐琳 校:《趙州録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卷上,頁83。
33. 賈靜:〈釋皎然茶道的美學意蘊〉,《中國美學》第1期(2016年),頁244-253。
34.(清)石峻 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漢魏六朝卷》(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130。
35.(唐)唐玄宗 撰,郭芹納 編:《唐玄宗禦注孝經》(陝西:三秦出版社,2017年),卷1,頁3。
36.(南北朝)慧思 等撰:《南嶽佛道著作選 佛教編》(湖南:嶽麓書社,2012年),卷8,頁376。
37.(清)程樹德 撰:《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卷17,頁587。
38.(清)張廷玉 等 撰:《明史 食貨志 茶》(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1,頁25。
39.(清)陸廷蕟 撰:《續茶經》(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下之上,頁1737。
40. 同[38],頁25。
41. 同[13],頁43。
42. 同[16],頁283。
43.(清)阮元 校刻:《十三經注疏 清嘉慶刊本》(中華書局,2009年),卷66,頁787。
44. 楊卓軒:〈福建古志中的建窯瓷器研究〉,《黑龍江史志》第6期(2019年),頁31-38。
45. 方圓、李豪、江財水等:〈Fe₂O₃對建窯黃兔毫釉紋路及結構的影響〉,《中國陶瓷》第60卷第7期(2024年),頁66-73。
46. 方圓、江財水、李豪等:〈燒成溫度對建窯黃兔毫釉紋路的影響〉,《中國陶瓷》第60卷第1期(2024年),頁68-74、121。
47. 同[16],頁283。
48. 同[13],頁44。
49. 葉錦霓、丁錚:〈宋代點茶「盞貴青黑」文化成因及美學意涵〉,《農業考古》第5期(2023年),頁43-50。
50. 陳博涵:〈定州花瓷琢紅玉蘇軾看到的茶盞什麼顏色〉,《科學大觀園》第23期(2021年),頁72-75。
51. 白潔:《有無之間》(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20年),頁32。
52. 錢旋、錢豐:〈定窯顏色釉淺考〉,《收藏界》第7期(2007年),頁80-81。
53.(宋)蘇軾 著,李之亮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四川:巴蜀書社,2011年),卷21,頁232。
54. 晏銘:〈中國宋代山水畫中的「黑白」與「虛實」〉,《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5期(2008年),頁117-118。
55. 同上,頁117-118。
56. 劉興蔚:《從夏圭的〈溪山清遠〉談中國畫的黑白關係》(貴州: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頁41。
57. 同[33],頁244-253。
58. 謝長旺:〈淺析建盞的興起與釉色特點〉,《江蘇陶瓷》第56卷第6期(2023年),頁76-77。
59.(清)章學誠 著:《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卷5,頁521。
60. 《茶錄》:「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柸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爲要用。」出自陸廷蕟:《續茶經》,頁1726。
61. 原文為陸羽《茶經》卷下「五、茶之煮」: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出自王繼宗 校:《永樂大典常州府清抄本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常州府十四,頁938。
62. 金珍淑:《關於陸羽〈茶經〉中飲茶觀點的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頁76。
63. 謝雨芹:〈宋代建盞與茶文化的關係研究〉,《陶瓷》第12期(2022年),頁132-134。
64. 同上,頁132-134。
65. 同[13],頁44。
66. 甘霖:《宋朝科舉制度的政治功能研究》(河北: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頁52。
67. 翟晴:《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軾創作的影響》(山東: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頁18。
68. 吳秋山:〈功夫茶考(續)〉,《福建茶葉》第4期(1981年),頁47-53。
69. 同前註。
70.(明)高濂 著:《遵生八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卷上,頁847。
71. 同[43],頁24。
72. 梁珍明:〈千江有水千江月——從《汲江煎茶》看蘇軾的精神品格〉,《語文學刊》第23期(2012年),頁5-6。
73. 劉曉婷:《中國古典茶道及其美學精神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頁15。
74.《大般涅槃經》卷十四: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唐)玄奘、(唐)辯機:《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卷3,頁279。
75. 肖靜:〈論寒山子詩的禪宗思想及佛教的無常觀〉,《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蘇州:蘇州科技學院宣傳部,2007),頁147-155。
76. 秦改梅:〈杯盞之間極致風雅——宋代七湯點茶法流程簡述〉,《科學之友》第6期(2024年),頁16-17。
77. 黃志浩:〈關於宋元詩文中「分茶」問題的考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期(2008年),頁105-113。
78. 同[30],頁1263。
7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唐)佛陀多羅 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中華書局,1987年),頁457c。
8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唐)王維 撰:《王維集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卷2,頁180。
81. 《仁王經》:「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明)真貴 述:《仁王經科疏》(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卷2,頁477。
82. (唐)般剌密帝:《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北京萬行首楞嚴經》(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卷5,頁520a。
83. 《大念住經》:「諸比丘,復次比丘行則知『我行』,住則知『我住』,坐則知『我坐』,臥則知『我臥』。此身在何狀,亦知如其身。」——(民國)江鍊百 譯,芝峯 校:《長部經典二》(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頁316。
84. 同[32],頁403。
85. 《周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阮元 校刻:《十三經注疏 清嘉慶刊本》卷8,頁179。
86. 同[81],頁477。
87. 《摩訶止觀》:「離說無理,離理無說;即說無說,無說即說。無二無則即事而真。」——石峻 等 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漢魏六朝卷》,頁7。
88. 謝仿賢:〈從《汲江煎茶》看東坡的茶禪人生〉,《第23屆中國蘇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川:蘇軾研究會,2019年),頁726-735。
89.《易經》:「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劉沅:《十三經恒解 箋解本》卷1,頁29。
90. 《永嘉證道歌》:「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水賚佑:《蘇軾書法史料集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卷4,頁171。
91. 況曉慢:〈「惟眉山蘇氏得此靈境」——蘇軾追摹莊子意蘊文法散論〉,《諸子學刊》第2期(2022年),頁230-235。
92. 鄧莉文、陳曼玉、戴向東:〈宋代文人集會茶畫中茶器色彩的圖像解讀〉,《傢俱與室內裝飾》第10期(2021年),頁14-17。
93. 王忠、郭豪:〈基於禪宗美學的宋代陶瓷茶器研究〉,《陶瓷研究》第36卷第4期(2021年),頁14-16。
94. 劉笑雨:《宋代茶器的禪宗美學研究》(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頁30。
95. 田音泉:〈宋畫中茶器圖像的色彩審美特徵〉,《美術教育研究》第13期(2024年),頁14-17。
96. 同[26],頁461。
97. 劉笑雨:《宋代茶器的禪宗美學研究》(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頁30。
98. 《莊子‧天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明)王夫之 著:《莊子解》(湖南:嶽麓書社,2011年)卷33,頁472。
99. 楊勝寬:〈《雪堂記》與蘇軾黃州「適意」的貶謫生活〉,《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7期(2011年),頁1-7。
100. 周瑞春:〈論唐宋隱逸文化與茶文化的互構變遷〉,《農業考古》第2期(2020年),頁7-14。
101. 張玉璞:〈「吏隱」與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隱逸文化精神〉,《文史哲》第3期(2005年),頁48-53。
102. 龔睿:《基於南宋理學下文士茶空間模式設計研究》(浙江:浙江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23年),頁27。
103. 同上,頁27。
104. 肖靜:《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蘇州:蘇州科技學院宣傳部,2007年),頁147-155。
105. 毛華松、李絲倩、湯思琦:〈宋代茶藝園林空間及其流變研究〉,《新建築》第1期(2020年),頁40-46。
106. 《五燈會元‧卷四‧薦福弘辯禪師》:「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宋)普濟 著:《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卷4,頁289。
107. 同[26],頁461。
108. 《宋書‧ 江秉之傳》:「復出為山陰令,民戶三萬,政事煩擾,訟訴殷積,階庭常數百人,秉之禦繁以簡,常得無事。」出自(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卷92,頁2270。
109. 劉水清:〈建盞:從功能到審美的轉變〉,《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2卷第6期(2012年),頁112-114。
110. (宋)趙汝礪 著,方健 校:《北苑別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頁405-408。
111. 劉祖陛:〈宋代建茶文化初探〉,《福建史志》第4期(2019年8月),頁1-6。
112. 孔玉屏:〈宋代餅茶形制〉,《茶葉》第4期(2010年),頁21-23。
113. 趙超賀威:〈北苑茶書的科學認知〉,《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10年),頁143-146。
114. 同[111],頁1-6。
115. 竺濟法:〈晉唐流韻說茗粥〉,《中國茶葉》第7期(2016年),頁36-37。
116. 同上,頁36-37。
117.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清)張溍 著: 《讀書堂杜工部詩文集注解》卷 2《齊魯書社》,(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 126 。
118.(宋)呂陶 撰: 《淨德集》《奏為繳連先知彭州日三次論奏榷買川茶不便並條述今來利害事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卷3,頁 31 。
119. 盧華語、蒲應秋:〈唐宋時期西南地區茶葉的流通販運與市場銷售〉,《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期(2016年),頁26-34。
120. 唐‧白居易《賀殺賊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臨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載之德,順春生秋殺之令。」——(唐)白居易 :《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卷24,頁1327。
121.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劉黎明 著:《焦氏易林校注》(四川:巴蜀書社,2011年)卷1,頁251。
122. 王致涌:〈陸游故居考〉,《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2年),頁38-43。
123. 呂輝:《陸游七言律詩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頁26。
124. 鄭硯雲:《陸游題跋文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頁47。
125. 楊多傑:〈陸游茶詩中的人生智慧〉,《月讀》第1期(2020年),頁76-81。
126. 《論語‧先進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阮元 校刻:《十三經注疏 清嘉慶刊本》,卷11,頁5247。
127. 同[123],頁26。
128. 張麗君、王致涌:〈陸游南鄭之嬗變〉,《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期(2012年),頁46-50。
129.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南宋)辛棄疾:《辛棄疾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卷8,頁823。
130. 孫科麗:《陸游思想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頁32。
131. 同上,頁32。
132. 梁珍明:〈千江有水千江月——從《汲江煎茶》看蘇軾的精神品格〉,《語文學刊》第23期(2012年),頁5-6。
133. (宋)蘇軾:《東坡詞編年箋證》(陝西:三秦出版社,1998年),頁5。
134. 李永紅:〈試析蘇軾茶詩的審美意蘊及文學價值〉,《福建茶葉》第2期(2017頁)頁368-369。
135. 同[29],頁62。
136. 周瑞春,尹帥航:〈陸游茶詩中茶的符號化意象探賾〉,《農業考古》第2期,2024年,頁148-152。
137. 趙方任:〈唐宋元時代「茶煙」文化研究〉,《人間文化生活研究》第31期(2021年),頁454。
138. (元)郝經:《郝經集校勘箋注》,(山西:三晉出版社,2018年)卷32,頁2573。
139. 同[134],頁368-369。。
140. 同[32],頁2。
141. 付紅妹:〈士大夫隱逸心態影響下的北宋審美思潮研究〉,《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4期(2008年2月)頁20-21。
142. 同[26],頁461。
143. 常德榮:《南宋中後期詩壇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頁61。
144. 朱春花:《北宋「正人豔詞」研究》(廣西: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頁17。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