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郑和下西洋》为例——现代影视下的郑和下西洋〉
陈瀚扬
1988年,海登·怀特1首次提出了「影视史学」2的概念,3后来有周梁楷将其定义拓展为静态的或动态的图像、传达叙事者对过去事实的认知,并探讨分析影视历史文本的思维方式或知识理论的一种学说。4故此,影视史学作为一个新时代新兴的历史文本诠释法,主要涉及对历史真相能否透过影视作品尽量重现与还原当时的面貌,5而非单单对书写历史叙事的探讨。
然而,影视作为一种传真的方式,为了吸引大众,不得不作出美化,扭曲,甚至是虚构历史的部分。从而让大众接受该段历史。然而这些创造出来误导大众的「历史」是值得批判的。由此,本文以2009年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出品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6为例,以影视史学的理论去分析这套历史剧集,并探讨当中的美化或者虚构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何要选用下西洋这一段历史背景作为展示的故事,其背后目的到底。7
《大航海》一剧由马和(1371—1433)8被送进朱棣(明成祖,1360—1424,1402—1424在位)的燕王府开始,并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成祖赐姓郑并视为心腹。并在日后被封为「巡洋大使兼总兵官」,9进而开始下西洋。10集中郑和一行人打败海盗陈祖义(?—1407),并出巡到爪哇、11苏门答腊、12锡兰山、13古里14等国家和地区,与之建并贸易通商。后成祖死,朱高炽(明仁宗,1378—1425,1424—1425在位)继位,并重施海禁,罢撤下西洋的一切活动。及后仁宗病死,由朱瞻基(明宣宗,1399—1435,1425—1435在位)继位,重新任用郑和,并让他再次巡洋。15而郑和亦在此次巡洋回程中逝世,剧集在此结束。剧中除了郑和航海外,也存在不少围其他支线剧情以展示历史,例如有朱高煦(1380—1426)与仁宗的夺嫡之争,宣宗平定朱高煦之乱等等。而这些支线剧情也被编剧设计与郑和航海有所关联。16因此,总结该剧的剧情,可以说是以郑和下西洋作为主线,并简单地以朱元璋(明太祖,1328—1398,1368—1398在位)统治晚期、朱允炆(建文帝,1377—?,1398—1402在位)、朱棣、朱高炽及朱瞻基统治早期发生的事件作为支线去辅助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然而,剧中为了吸引观众,制作悬念的关系,去扭曲,甚至是虚构部分历史。而这点对于大众理解此段历史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同时,由于剧情设计的水平,也让部分懂历史的观众对这些改编不满意。
秦文平提出影视史学有三个层面,分别是「客观的真实」、「需要的真实」及「感观的真实」。17而《大航海》一剧中亦有剧情是分别对应三个层面。从「客观的真实」上,《大航海》一剧还原了郑和下西洋时的情况,例如剧中出台的朝臣解缙(1369—1415)、夏原吉(1366—1430)、郑和,以及与其一同出使的王景弘(1369—1437)等人。这些人确实都是永乐(1403—1424)时人,且部分人的官职也与《明史》记载相同。18而当成祖提出要解海禁时遭到文武百官反对,并以太祖定下的规则来劝谏成祖,希望他能收回成命。19以及当郑和提出代成祖领船队外出巡洋时,解缙便以太祖订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20为威胁,使郑和不能领队。21然而,剧中缺少了「感观的真实」上的呈现,22甚至某些地方还出现了穿越的情况,例如在第27集中,郑和一行人到了印度,其中几个镜头很明显与当时时代的科技水平不一样,例如以下这些画面:


从这两个个镜头可以分别看出城市的远境很明显是使用了AI模拟的,而非实境。而从图二的模拟市集中,出现了灯柱状的街灯,另外远处的建筑的窗有着很多玻璃。但按史实来说,十五世纪的印度是不可能出现以上的东西。25因此这可能会误导观众,令观众认为当时印度的科技水平如此领先,从而产生对印度的误解。因此,剧中部分场景的设计出现了问题,可能令观众被误导,从而出现「不存在的历史」,令大众对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所见所闻出现误差。
另外剧中有很多虚构及扭曲史实的部分被呈现,最明显的例子是明仁宗在该剧中被黑化,《明史》记载中的仁宗:
端重沉静,言动有经......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26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27
可见历史上的仁宗是一位仁慈,对弟弟包容的的明君。28然而,剧中的仁宗却被丑化成一个为了世子之位计算弟弟的人,29同时为了理由而出卖幕僚解缙以及继位后为了禁海,将郑和下罪软禁并且易怒的昏君。另外记载中的仁宗身型肥胖而且有脚病,30但剧中选人却没有还原这些描述。

图三:剧中朱高煦(左),徐皇后(1362—1407)(中)及仁宗(右)的形象31
可见剧集为了创作对立元素,不惜刻意黑化一名历史角色,将其历史影响翻转。若果观众不持质疑的态度,实事求是的话,很容易被剧集所迷惑,认为历史上的仁宗是一位昏君,不但重新行封闭锁国的海禁政策,还因此不顾情谊,烧毁郑和所写的「航海日志」并软禁郑和,使其背上「国贼」骂名。 然而事实是仁宗作为太子时是支持郑和航海的,但当他继位后,明朝的经济因为永乐一朝过多征伐,航海等等的活动,而开始转弱,仁宗才停止巡洋事宜,而且他对郑和也并没剧中恶毒,《明史》记载了他洪熙元年(1425)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32至于烧毁郑和航海的资料,其来演是Discovery Channel一档名为《海上霸主:郑和下西洋》的节目所提出的观点,33史书中没有记载相关的事情。故此,我认为若只是透过剧集去了解郑和下西洋一事,是不可取的,而且剧中也有过多创作成分,并不能好好重现实际郑和下西洋一事的始与末。
剧集中每个剧创作成分的剧情自然都有其背后原因。而剧集中,明成祖以及郑和一直都强调巡洋是以和平访问并建立商贸及朝贡关系为唯一目的。而我认为这种强调和平,再加上郑和下西洋一事带有很明显的外交色彩,34加之剧集拍摄于2009年之前。以上种种,都与21世纪初,中国实行的「和平崛起战略」有所关连。35其明显想透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展示中国早于明朝时便实行过类似的政策,从而抵抗当时欧美及日本宣扬的「中国威胁论」,36从而让当时的中国在外交上有所突破。因此,剧中的郑和为了宣扬中国的外交政策,其必须是一个正向的人物,所作所为也必定是正确的事。为此,剧中的关注点都在郑和巡洋,并与他国建交上。而剧中也有一段剧情,是郑和的船队到了锡兰山国,当地国王亚烈苦奈儿(?—?)37认为郑和是一个威胁,因此突袭郑和船队,却被郑和打败并俘虏。剧中明成祖厚待了亚烈苦奈儿,并降他放回锡兰山国,这点与历史的记载相同。但是剧中美化了郑和及明成祖,两人一唱一和,使亚烈苦奈儿免于朝臣的建议而被处决,且与史书不同,剧中的明成祖让亚烈苦奈儿回到锡兰山国继续成为国王,38但史实是成祖选其国人中贤者邪把乃耶(?—?)代替亚烈苦奈儿成为国王,之后才将亚烈苦奈儿和妻子儿女遣返。39可见剧中为了宣扬中国的形象,将亚烈苦奈儿的下场作出修改,避免营造出中国干预他国内政及国王的形象。40因此,该剧可谓是中国形象外宣的工具。故此,剧中反对郑和下西洋的人物如明仁宗等等,自然就理所应当地受到黑化。此外,剧中还自创了两个人物,分别是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和作为船队的副使副总兵吴宣。41前者是电视剧中常见的爱亲元素,42而后者则是反派角色,用于突显与郑和航海时的冲突。而最后吴宣也是失败,跳崖而死。我认为这当中有暗示,表示阻止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人,都只有失败的下场。因此可见,虽然剧中虽然以《郑和下西洋》为剧名,但事实上,其有着为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作宣传的作用。因此,剧中虽然有着不还原,甚至是扭曲并创作历史的成分,但其目标依然是透过郑和下西洋一事来暗示与中国外交的利益,以及中国和平外交的打算。就此,剧中角色的行动及性格也得以解释。因此可见,剧中的人物以及剧情都有其背后设计的原因,反而还原历史成为了没这么重要的因数。
综上所述,《大航海》一剧,重现了郑和下西洋这一件历史事迹,虽然以影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套剧是失败的,因为他过多的艺术创造元素,反而导致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误解。但是正如我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剧组选用这段历史,自然有其原因,而在我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这套剧是为了呼应当时中国的外交发展政策,因而诞生的。由此若以宣传政策的角度来说,其实该剧并无想像中的不堪,相反,其部分改变甚至能体验出和平共处的想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虽然未能很好重现郑和下西洋一事,但却达到了其背后政治宣传目的。
书籍
佚名著:怀效锋校:《大明律 点校本》(沈阳:辽渖书社,1998年)。
李士厚:《郑和家谱考释》(昆明:云南正中书局,1937)。
(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
韩廷杰:《大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年)。
Dreyer, Edward. Zheng He: China And the Ocean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1405-1433. London: Pearson College Div, 2006.
论文
文林:〈记载郑和远航的手稿在印度发现〉,《档案工作》,1985年1期(1985年),页 58。
吴紫阳:〈影视史学的思考〉,《史学史研究》,总104期,(2001年6月),页49-55。
邢蕾:〈郑和下西洋与南海区域的外交环境构建研究〉,《Yangtze River Series》,2020年20期(2020年7月),页 37-39。
周梁楷:〈影视史学:理论基础及课程主旨的反思〉,《台大历史学报》,1999年23期(1999年6月),页447。
林锦昱:〈由歷史剧的热潮看影视史学的发展可能〉,《北市大社教学报》,2013年12期(2013年12月),页155-163。
姜照、王婷:〈当代影视史学的传媒特征与实践路径〉,《Radio & TV Journal》,2020年5期(2020年8月),页 13-14。
秦文平:〈关于《大明王朝 1566》历史剧的真实性探讨〉,《名作欣赏》,2021年26期(2021年9月),页171-172。
翁松燃:〈「中国威胁论」刍议〉,《二十一世纪评论》,总34期(1996年4月),页 18-24。
张广智:〈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学术研究》,2000年8期,(2000年8月),页84-90。
杨振中、陈一能:〈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国际公关》,2022年14期(2022年4月),页 182-184。
邹宁军:〈中国“和同”文化与中国和平崛起〉,《Reform & Openning》,2018年12期(2018年4月),页 7-8。
漆效良:〈浅谈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媒体战略〉,《New Thinking》,2010年10期(2010年11月),页 62-67。
刘国辉:〈略论明仁宗的宽仁政策〉,《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2期(2000年),页51-53。
邓伟仪:〈探析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8期(2013年),页 230-236。
罗志平:〈影视史学用于历史通识教育之思考〉,《通识学刊》,2卷2期(2013年6月),页1-26。
苏月秋:〈近年我国领导人论郑和下西洋的语境及意义〉,《珠江水运》,2021年9期(2021年10月),页 76-79。
Hayden Whit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3, No.5 (Dec, 1988), pp.1193-1199.
WANG, Yu-ting, "To View the Myth of Public History from a Perspective of Historiophoty: Taking the Musha Incident on Formosa in 1930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East Asian Identities, Vol.2 (Mar, 2017), pp. 91-106.
电子资源
周梁楷:〈书写历史与影视史学〉,《史谱与史圃:周梁楷与张四德的部落格》(1993年)。取自historiographics.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37.html,24-11-2024 撷取。
BiliBili:〈大航海〉。取自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1450?spm_id_from=333.337.0.0,29-11-2024 撷取。
YouTube:〈【Discovery Channel】海上霸主:郑和下西洋 2006 09 04〉。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YIvuNS4wSA&ab_channel=%E7%8E%8B%E5%B0%8F%E7%99%BD,29-11-2024 撷取。
注释
1. 原名为Hayden White,美国的历史学者。
2. 原文为Historiophoty,亦有不同的翻译,如「影像史学」,然而周梁楷认为「影像史学」是被部分学者扭曲并放大了怀特提出Historiophoty的本义,本文以「影视史学」来称呼Historiophoty。
3. (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页17。
4. 周梁楷:〈影视史学:理论基础及课程主旨的反思〉,《台大历史学报》,1999年23期(1999年6月),页447。
5. 由于历史的书写与记载的缘故,无论引用多么客观的历史资料也好,也无法真正回到历史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这一点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过类似的意思,例如引张广智在〈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中的一段话囊括:「客观的历史是不能复原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书写的历史或历史影视片所要反映的往事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两者之间永远是一条渐近线」。
6. 《郑和下西洋》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出品的电视剧。根据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改编,共59集,朱苏进作为编剧,马骁和刘海涛作为导演。此外,此剧又名为《大航海》,为避免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产生歧义,以下本文将采用《大航海》作为《郑和下西洋》一剧的称呼。
7. 由于字数篇幅限制,本文无法一集一集,乃至一分一秒地剖析该剧集,因此本文尽量选择出该剧集中具明显美化,扭曲以及虚构的片段来进行对郑和下西洋一事的分析,并探讨其背后原因。
8. 李士厚:《郑和家谱考释》(昆明:云南正中书局,1937),页 1。马和,即是郑和,书中亦考据了郑和父系为马姓,后由明成祖赐姓郑。
9. 史书上并未记载郑和下西洋时所封的官职,故此职衔应为剧集自创。
10. 下西洋的事件由剧集第19集开始呈现。
11. 今属印度尼西亚。
12. 同上。
13. 今斯里兰卡。
14. 今属印度。
15. 此次为第七次下西洋。
16. 例如夺嫡之争影响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以及郑和是否能够领队航海等等。
17. 秦文平:〈关于《大明王朝 1566》历史剧的真实性探讨〉,《名作欣赏》,2021年26期(2021年9月),页171-172。
18. 此段为「客观的真实」。
19. 佚名著:怀效锋校:《大明律 点校本》(沈阳:辽渖书社,1998年),卷15,〈兵律三〉,页117。当中有:「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匹、䌷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的条例。
20.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页7757。当中记载了明太祖规定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约定。
21. 剧集第18集内容。
22. 秦文平:〈关于《大明王朝 1566》历史剧的真实性探讨〉,《名作欣赏》,2021年26期(2021年9月),页171-172。秦氏认为「感观的真实」为:「制作上的逼真、精美。感观的真实建立在前两种真实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众多细节化、技术化的手段将真实呈现出来」。
23. 剧集第27集,32:00-32:15 桥段。
24. 剧集第27集,32:20-32:30 桥段。
25. 文林:〈记载郑和远航的手稿在印度发现〉,《档案工作》,1985年1期(1985年),页 58。
26.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页107。
27.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页112。
28. 刘国辉:〈略论明仁宗的宽仁政策〉,《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2期(2000年),页51-53。
29. 剧集第27集,12:50-14:40 桥段。
30. 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83。当中描述仁宗「太宗初营天寿山,命皇太子偕汉、赵二王暨皇太孙往视之。过沙河,冻,汉王请却步辇就行。仁庙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犹或时失足。汉顾赵曰:「前人失足,后人把滑。」宣庙即应声:「更有后人把滑哩!」 汉回顾怒目者久之。」剧中仁宗的形象可见与历史描述的并不相同。
31. 剧集第29集,12:50-14:40 桥段。
32.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页111。
33. YouTube:〈【Discovery Channel】海上霸主:郑和下西洋 2006 09 04〉。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YIvuNS4wSA&ab_channel=%E7%8E%8B%E5%B0%8F%E7%99%BD,29-11-2024 撷取。纪录片原文翻译是:「据信官员毁掉他的航海日志与文件,决心不再执行这有害无益的昂贵政策。」但是却没有列明参考的文献,加上日后宣宗一朝,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也没有因为航海资料缺失而导致航海不顺利的记录。因此我认为纪录片提出的仁宗烧毁航海资料的观点有值得质疑的部分。
34. 杨振中、陈一能:〈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国际公关》,2022年14期(2022年4月),页 182-184。
35. 邓伟仪:〈探析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8期(2013年),页 230-236。
36. 翁松燃:〈「中国威胁论」刍议〉,《二十一世纪评论》,总34期(1996年4月),页 18-24。
37. 别名为维贾雅巴胡六世(Vijayabahu VI)。
38. 剧集第40-45集桥段。
39. 佚名:《明实录 第二册 太宗文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736-737。当中记载:「乙巳。内官郑和等使西洋诸番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其家属。和等初使诸番,至锡兰山,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觉而去。亚烈苦奈儿又不辑睦邻国,屡邀刼其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及和归,复经锡兰山,遂诱和至国中,令其子纳颜索金银宝物,不与,潜发番兵五万余刼和舟,而伐木拒险,绝和归路,使不得相援。和等觉之,即拥众回船,路已阻绝。和语其下曰:贼大众既出,国中必虚,且谓我客军孤怯,不能有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乃潜令人由他道至船,俾官军尽死力拒之,而躬率所领兵二千余,由间道急攻土城,破之,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头目。番军复围城,交战数合,大败之,遂以归。群臣请诛之,上悯其愚无知,命,姑释之,给与衣食。命礼部议择其属之贤者立为王,以承国祀。」这与剧集中亚烈苦奈儿作为国王不同。
40. 韩廷杰:《大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年),页331-377。书中表示在锡兰山国的历史书上,郑和是打算掠走供奉在斯里兰卡的佛牙,因此令亚烈苦奈儿不满,继而发起战争。
41. 历史上永乐年间并无此人,而明天顺(1457—1464)年间,则有一名进士同名,但他与郑和之间应该毫无关系。故此,剧中的吴宣应该为原创角色,用以突显与郑和的冲突。其在剧中作为朱高煦的耳目,一心想取代郑和,成为船队的领导。
42. 由于郑和是宦官,加上宋莲芯被奸臣所谋,两人只能以姐弟相称,但实际上却有爱情的元素所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