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2025.04.11

 

〈以《鄭和下西洋》為例——現代影視下的鄭和下西洋〉

  CHAN Hon Yeung

 

1988年,海登·懷特1首次提出了「影視史學」2的概念,3後來有周樑楷將其定義拓展為靜態的或動態的圖像、傳達敘事者對過去事實的認知,並探討分析影視歷史文本的思維方式或知識理論的一種學說。4故此,影視史學作為一個新時代新興的歷史文本詮釋法,主要涉及對歷史真相能否透過影視作品盡量重現與還原當時的面貌,5而非單單對書寫歷史敘事的探討。

然而,影視作為一種傳真的方式,為了吸引大眾,不得不作出美化,扭曲,甚至是虛構歷史的部分。從而讓大眾接受該段歷史。然而這些創造出來誤導大眾的「歷史」是值得批判的。由此,本文以2009年由中國中央電視台製作出品的電視劇《鄭和下西洋》6為例,以影視史學的理論去分析這套歷史劇集,並探討當中的美化或者虛構背後的原因,以及為何要選用下西洋這一段歷史背景作為展示的故事,其背後目的到底。7

劇集內容簡介

《大航海》一劇由馬和(1371—1433)8被送進朱棣(明成祖,1360—1424,1402—1424在位)的燕王府開始,並在靖難之役中立功,被成祖賜姓鄭並視為心腹。並在日後被封為「巡洋大使兼總兵官」,9進而開始下西洋。10集中鄭和一行人打敗海盜陳祖義(?—1407),並出巡到爪哇、11蘇門答臘、12錫蘭山、13古里14等國家和地區,與之建並貿易通商。後成祖死,朱高熾(明仁宗,1378—1425,1424—1425在位)繼位,並重施海禁,罷撤下西洋的一切活動。及後仁宗病死,由朱瞻基(明宣宗,1399—1435,1425—1435在位)繼位,重新任用鄭和,並讓他再次巡洋。15而鄭和亦在此次巡洋回程中逝世,劇集在此結束。劇中除了鄭和航海外,也存在不少圍其他支線劇情以展示歷史,例如有朱高煦(1380—1426)與仁宗的奪嫡之爭,宣宗平定朱高煦之亂等等。而這些支線劇情也被編劇設計與鄭和航海有所關聯。16因此,總結該劇的劇情,可以說是以鄭和下西洋作為主線,並簡單地以朱元璋(明太祖,1328—1398,1368—1398在位)統治晚期、朱允炆(建文帝,1377—?,1398—1402在位)、朱棣、朱高熾及朱瞻基統治早期發生的事件作為支線去輔助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史實。然而,劇中為了吸引觀眾,製作懸念的關係,去扭曲,甚至是虛構部分歷史。而這點對於大眾理解此段歷史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同時,由於劇情設計的水平,也讓部分懂歷史的觀眾對這些改編不滿意。

影視中的重現與虛構

秦文平提出影視史學有三個層面,分別是「客觀的真實」、「需要的真實」及「感觀的真實」。17而《大航海》一劇中亦有劇情是分別對應三個層面。從「客觀的真實」上,《大航海》一劇還原了鄭和下西洋時的情況,例如劇中出台的朝臣解縉(1369—1415)夏原吉(1366—1430)、鄭和,以及與其一同出使的王景弘(1369—1437)等人。這些人確實都是永樂(1403—1424)時人,且部分人的官職也與《明史》記載相同。18而當成祖提出要解海禁時遭到文武百官反對,並以太祖定下的規則來勸諫成祖,希望他能收回成命。19以及當鄭和提出代成祖領船隊外出巡洋時,解縉便以太祖訂立的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20為威脅,使鄭和不能領隊。21然而,劇中缺少了「感觀的真實」上的呈現,22甚至某些地方還出現了穿越的情況,例如在第27集中,鄭和一行人到了印度,其中幾個鏡頭很明顯與當時時代的科技水平不一樣,例如以下這些畫面:

圖一:劇中拍下印度的遠境23

圖二:劇中拍下印度市集的場景24

從這兩個個鏡頭可以分別看出城市的遠境很明顯是使用了AI模擬的,而非實境。而從圖二的模擬市集中,出現了燈柱狀的街燈,另外遠處的建築的窗有著很多玻璃。但按史實來說,十五世紀的印度是不可能出現以上的東西。25因此這可能會誤導觀眾,令觀眾認為當時印度的科技水平如此領先,從而產生對印度的誤解。因此,劇中部分場景的設計出現了問題,可能令觀眾被誤導,從而出現「不存在的歷史」,令大眾對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所見所聞出現誤差。

另外劇中有很多虛構及扭曲史實的部分被呈現,最明顯的例子是明仁宗在該劇中被黑化,《明史》記載中的仁宗:

端重沉靜,言動有經......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26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27

可見歷史上的仁宗是一位仁慈,對弟弟包容的的明君。28然而,劇中的仁宗卻被醜化成一個為了世子之位計算弟弟的人,29同時為了理由而出賣幕僚解縉以及繼位後為了禁海,將鄭和下罪軟禁並且易怒的昏君。另外記載中的仁宗身型肥胖而且有腳病,30但劇中選人卻沒有還原這些描述。

圖三:劇中朱高煦(左),徐皇后(1362—1407)(中)及仁宗(右)的形象31

可見劇集為了創作對立元素,不惜刻意黑化一名歷史角色,將其歷史影響翻轉。若果觀眾不持質疑的態度,實事求是的話,很容易被劇集所迷惑,認為歷史上的仁宗是一位昏君,不但重新行封閉鎖國的海禁政策,還因此不顧情誼,燒毀鄭和所寫的「航海日誌」並軟禁鄭和,使其背上「國賊」罵名。 然而事實是仁宗作為太子時是支持鄭和航海的,但當他繼位後,明朝的經濟因為永樂一朝過多征伐,航海等等的活動,而開始轉弱,仁宗才停止巡洋事宜,而且他對鄭和也並沒劇中惡毒,《明史》記載了他洪熙元年(1425)命太監鄭和守備南京。32至於燒毀鄭和航海的資料,其來演是Discovery Channel一檔名為《海上霸主:鄭和下西洋》的節目所提出的觀點,33史書中沒有記載相關的事情。故此,我認為若只是透過劇集去了解鄭和下西洋一事,是不可取的,而且劇中也有過多創作成分,並不能好好重現實際鄭和下西洋一事的始與末。

劇集創作的背後原因分析

劇集中每個劇創作成分的劇情自然都有其背後原因。而劇集中,明成祖以及鄭和一直都強調巡洋是以和平訪問並建立商貿及朝貢關係為唯一目的。而我認為這種強調和平,再加上鄭和下西洋一事帶有很明顯的外交色彩,34加之劇集拍攝於2009年之前。以上種種,都與21世紀初,中國實行的「和平崛起战略」有所關連。35其明顯想透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展示中國早於明朝時便實行過類似的政策,從而抵抗當時歐美及日本宣揚的「中國威脅論」36從而讓當時的中國在外交上有所突破。因此,劇中的鄭和為了宣揚中國的外交政策,其必須是一個正向的人物,所作所為也必定是正確的事。為此,劇中的關注點都在鄭和巡洋,並與他國建交上。而劇中也有一段劇情,是鄭和的船隊到了錫蘭山國,當地國王亞烈苦奈兒(?—?)37認為鄭和是一個威脅,因此突襲鄭和船隊,卻被鄭和打敗並俘虜。劇中明成祖厚待了亞烈苦奈兒,並降他放回錫蘭山國,這點與歷史的記載相同。但是劇中美化了鄭和及明成祖,兩人一唱一和,使亞烈苦奈兒免於朝臣的建議而被處決,且與史書不同,劇中的明成祖讓亞烈苦奈兒回到錫蘭山國繼續成為國王,38但史實是成祖選其國人中賢者邪把乃耶(?—?)代替亞烈苦奈兒成為國王,之後才將亞烈苦奈兒和妻子兒女遣返。39可見劇中為了宣揚中國的形象,將亞烈苦奈兒的下場作出修改,避免營造出中國干預他國內政及國王的形象。40因此,該劇可謂是中國形象外宣的工具。故此,劇中反對鄭和下西洋的人物如明仁宗等等,自然就理所應當地受到黑化。此外,劇中還自創了兩個人物,分別是鄭和的結拜姐姐宋蓮芯和作為船隊的副使副總兵吳宣。41前者是電視劇中常見的愛親元素,42而後者則是反派角色,用於突顯與鄭和航海時的衝突。而最後吳宣也是失敗,跳崖而死。我認為這當中有暗示,表示阻止中國和平崛起战略的人,都只有失敗的下場。因此可見,雖然劇中雖然以《鄭和下西洋》為劇名,但事實上,其有著為當時中國的外交政策作宣傳的作用。因此,劇中雖然有著不還原,甚至是扭曲並創作歷史的成分,但其目標依然是透過鄭和下西洋一事來暗示與中國外交的利益,以及中國和平外交的打算。就此,劇中角色的行動及性格也得以解釋。因此可見,劇中的人物以及劇情都有其背後設計的原因,反而還原歷史成為了沒這麼重要的因數。

總結

綜上所述,《大航海》一劇,重現了鄭和下西洋這一件歷史事跡,雖然以影視史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套劇是失敗的,因為他過多的藝術創造元素,反而導致了觀眾對這段歷史的誤解。但是正如我在引言中提出的問題,劇組選用這段歷史,自然有其原因,而在我的分析中,可以發現這套劇是為了呼應當時中國的外交發展政策,因而誕生的。由此若以宣傳政策的角度來說,其實該劇並無想象中的不堪,相反,其部分改變甚至能體驗出和平共處的想法。因此,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雖然未能很好重現鄭和下西洋一事,但卻達到了其背後政治宣傳目的。

參考文獻

書籍

佚名著:懷效鋒校:《大明律 點校本》(瀋陽:遼瀋書社,1998年)。

李士厚:《鄭和家譜考釋》(昆明:雲南正中書局,1937)。

(美)海登·懷特:《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蔣一葵:《長安客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鄭一鈞:《論鄭和下西洋》(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

韓廷傑:《大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21年)。

Dreyer, Edward. Zheng He: China And the Ocean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1405-1433. London: Pearson College Div, 2006.

 

論文

文林:〈記載鄭和遠航的手稿在印度發現〉,《檔案工作》,1985年1期(1985年),頁 58。

吳紫陽:〈影視史學的思考〉,《史學史研究》,總104期,(2001年6月),頁49-55。

邢蕾:〈鄭和下西洋與南海區域的外交環境構建研究〉,《Yangtze River Series》,2020年20期(2020年7月),頁 37-39。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1999年23期(1999年6月),頁447。

林錦昱:〈由歷史劇的熱潮看影視史學的發展可能〉,《北市大社教學報》,2013年12期(2013年12月),頁155-163。

姜照、王婷:〈當代影視史學的傳媒特征與實踐路徑〉,《Radio & TV Journal》,2020年5期(2020年8月),頁 13-14。

秦文平:〈關於《大明王朝 1566》歷史劇的真實性探討〉,《名作欣賞》,2021年26期(2021年9月),頁171-172。

翁松燃:〈「中國威脅論」芻議〉,《二十一世紀評論》,總34期(1996年4月),頁 18-24。

張廣智:〈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學術研究》,2000年8期,(2000年8月),頁84-90。

楊振中、陳一能:〈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以鄭和下西洋為例〉,《國際公關》,2022年14期(2022年4月),頁 182-184。

鄒寧軍:〈中國“和同”文化與中國和平崛起〉,《Reform & Openning》,2018年12期(2018年4月),頁 7-8。

漆效良:〈淺談中國和平崛起中的媒體戰略〉,《New Thinking》,2010年10期(2010年11月),頁 62-67。

劉國輝:〈略論明仁宗的寬仁政策〉,《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2期(2000年),頁51-53。

鄧偉儀:〈探析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社會科學論壇》,2013年8期(2013年),頁 230-236。

羅志平:〈影視史學用於歷史通識教育之思考〉,《通識學刊》,2卷2期(2013年6月),頁1-26。

蘇月秋:〈近年我國領導人論鄭和下西洋的語境及意義〉,《珠江水運》,2021年9期(2021年10月),頁 76-79。

Hayden Whit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3, No.5 (Dec, 1988), pp.1193-1199.

WANG, Yu-ting, "To View the Myth of Public History from a Perspective of Historiophoty: Taking the Musha Incident on Formosa in 1930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East Asian Identities, Vol.2 (Mar, 2017), pp. 91-106.

 

電子資源

 

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史譜與史圃:周樑楷與張四德的部落格》(1993年)。取自historiographics.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37.html,24-11-2024 擷取。

BiliBili:〈大航海〉。取自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1450?spm_id_from=333.337.0.0,29-11-2024 擷取。

YouTube:〈【Discovery Channel】海上霸主:鄭和下西洋 2006 09 04〉。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YIvuNS4wSA&ab_channel=%E7%8E%8B%E5%B0%8F%E7%99%BD,29-11-2024 擷取。

 

註釋

1. 原名為Hayden White,美國的歷史學者。

2. 原文為Historiophoty,亦有不同的翻譯,如「影像史學」,然而周樑楷認為「影像史學」是被部分學者扭曲並放大了懷特提出Historiophoty的本義,本文以「影視史學」來稱呼Historiophoty。

3. (美)海登·懷特:《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頁17。

4.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1999年23期(1999年6月),頁447。

5. 由於歷史的書寫與記載的緣故,無論引用多麼客觀的歷史資料也好,也無法真正回到歷史事件發生的那一刻。這一點也有不少學者提出過類似的意思,例如引張廣智在〈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領域〉中的一段話囊括:「客觀的歷史是不能復原的,客觀存在的歷史與書寫的歷史或歷史影視片所要反映的往事之間是有距離的,這兩者之間永遠是一條漸近線」。

6. 《鄭和下西洋》由中國中央電視台製作出品的電視劇。根據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改編,共59集,朱蘇進作為編劇,馬驍和劉海濤作為導演。此外,此劇又名為《大航海》,為避免與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件產生歧義,以下本文將採用《大航海》作為《鄭和下西洋》一劇的稱呼。

7. 由於字數篇幅限制,本文無法一集一集,乃至一分一秒地剖析該劇集,因此本文盡量選擇出該劇集中具明顯美化,扭曲以及虛構的片段來進行對鄭和下西洋一事的分析,並探討其背後原因。

8. 李士厚:《鄭和家譜考釋》(昆明:雲南正中書局,1937),頁 1。馬和,即是鄭和,書中亦考據了鄭和父系為馬姓,後由明成祖賜姓鄭。

9. 史書上並未記載鄭和下西洋時所封的官職,故此職銜應為劇集自創。

10. 下西洋的事件由劇集第19集開始呈現。

11. 今屬印度尼西亞。

12. 同上。

13. 今斯里蘭卡。

14. 今屬印度。

15. 此次為第七次下西洋。

16. 例如奪嫡之爭影響鄭和下西洋時的船隊,以及鄭和是否能夠領隊航海等等。

17. 秦文平:〈關於《大明王朝 1566》歷史劇的真實性探討〉,《名作欣賞》,2021年26期(2021年9月),頁171-172。

18. 此段為「客觀的真實」。

19. 佚名著:懷效鋒校:《大明律 點校本》(瀋陽:遼瀋書社,1998年),卷15,〈兵律三〉,頁117。當中有:「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段匹、紬絹、絲綿。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的條例。

20.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7757。當中記載了明太祖規定了「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約定。

21. 劇集第18集內容。

22. 秦文平:〈關於《大明王朝 1566》歷史劇的真實性探討〉,《名作欣賞》,2021年26期(2021年9月),頁171-172。秦氏認為「感觀的真實」為:「制作上的逼真、精美。感觀的真實建立在前兩種真實的基礎之上,是通過眾多細節化、技術化的手段將真實呈現出來」。

23. 劇集第27集,32:00-32:15 橋段。

24. 劇集第27集,32:20-32:30 橋段。

25. 文林:〈記載鄭和遠航的手稿在印度發現〉,《檔案工作》,1985年1期(1985年),頁 58。

26.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07。

27.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12。

28. 劉國輝:〈略論明仁宗的寬仁政策〉,《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2期(2000年),頁51-53。

29. 劇集第27集,12:50-14:40 橋段。

30. 蔣一葵:《長安客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83。當中描述仁宗「太宗初營天壽山,命皇太子偕漢、趙二王暨皇太孫往視之。過沙河,凍,漢王請卻步輦就行。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足,後人把滑。」宣廟即應聲:「更有後人把滑哩!」 漢回顧怒目者久之。」劇中仁宗的形象可見與歷史描述的並不相同。

31. 劇集第29集,12:50-14:40 橋段。

32.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11。

33. YouTube:〈【Discovery Channel】海上霸主:鄭和下西洋 2006 09 04〉。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YIvuNS4wSA&ab_channel=%E7%8E%8B%E5%B0%8F%E7%99%BD,29-11-2024 擷取。紀錄片原文翻譯是:「據信官員毀掉他的航海日誌與文件,決心不再執行這有害無益的昂貴政策。」但是卻沒有列明參考的文獻,加上日後宣宗一朝,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也沒有因為航海資料缺失而導致航海不順利的記錄。因此我認為紀錄片提出的仁宗燒毀航海資料的觀點有值得質疑的部分。

34. 楊振中、陳一能:〈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以鄭和下西洋為例〉,《國際公關》,2022年14期(2022年4月),頁 182-184。

35. 鄧偉儀:〈探析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社會科學論壇》,2013年8期(2013年),頁 230-236。

36. 翁松燃:〈「中國威脅論」芻議〉,《二十一世紀評論》,總34期(1996年4月),頁 18-24。

37. 別名為維賈雅巴胡六世(Vijayabahu VI)。

38. 劇集第40-45集橋段。

39. 佚名:《明實錄 第二冊 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頁736-737。當中記載:「乙巳。內官鄭和等使西洋諸番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并其家屬。和等初使諸番,至錫蘭山,亞烈苦奈兒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覺而去。亞烈苦奈兒又不輯睦鄰國,屢邀刼其往來使臣,諸番皆苦之。及和歸,復經錫蘭山,遂誘和至國中,令其子納顏索金銀寶物,不與,潛發番兵五萬餘刼和舟,而伐木拒險,絕和歸路,使不得相援。和等覺之,即擁眾回船,路已阻絕。和語其下曰:賊大眾既出,國中必虛,且謂我客軍孤怯,不能有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乃潛令人由他道至船,俾官軍盡死力拒之,而躬率所領兵二千餘,由間道急攻土城,破之,生擒亞烈苦奈兒并家屬頭目。番軍復圍城,交戰數合,大敗之,遂以歸。群臣請誅之,上憫其愚無知,命,姑釋之,給與衣食。命禮部議擇其屬之賢者立為王,以承國祀。」這與劇集中亞烈苦奈兒作為國王不同。

40. 韓廷傑:《大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21年),頁331-377。書中表示在錫蘭山國的歷史書上,鄭和是打算掠走供奉在斯里蘭卡的佛牙,因此令亞烈苦奈兒不滿,繼而發起戰爭。

41. 歷史上永樂年間並無此人,而明天順(1457—1464)年間,則有一名進士同名,但他與鄭和之間應該毫無關係。故此,劇中的吳宣應該為原創角色,用以突顯與鄭和的衝突。其在劇中作為朱高煦的耳目,一心想取代鄭和,成為船隊的領導。

42. 由於鄭和是宦官,加上宋蓮芯被奸臣所謀,兩人只能以姐弟相稱,但實際上卻有愛情的元素所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