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字的词义系统〉
吴越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在文字传承的过程中,汉字不论在字形上,抑或字义上都出现或大或小的改变。作为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颇高、义项甚多的字,“解”字在流传的过程中,在字的形体上既出现了改变,字的义项亦出现了增新义,以及不再通行的义项。但对于“解”字字形、字义流变的研究,资源虽颇为丰富,如中央研究院开发的汉字古今资料库1,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寥寥无几;而对于“解”字词义系统的研究亦不多,如郭玲玲〈“解”字的词义系统分析〉2,可见有关“解”字词义系统尚存很大的讨论。因此,笔者希望在此文中讨论三个问题:一、“解”字的字形演变及词义源流;二、“解”字的临时义;三、“解”字的核心义项,并得在结论
在探讨在提出的问题时,笔者吸收了以下论者的研究成果,并希望在此基础上,作出个人的论述:一、郭玲玲〈“解”字的词义系统分析〉通过借鉴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3中所提出的“概念要素分析法,用以分析“解”字的词义系统,以此得出“解”字的义项的共同核心义素。4二、李宗梅、武新文〈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形义关系的变化〉将汉字形体演变过程分为古文字时期、隶变,及简化字三部分,并说明了后两者形义关系的变化。5三、黄德宽、常森〈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与弥合〉则指出了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趋势逐渐背离最初造字时“汉字以形表义”形义统一的原则。6
以下,笔者将以《说文解字》7、《康熙字典》8、《汉语大字典》9等辞书作主要参考,辅以上述提及的论者研究成果,对文中提出的“解”字的字形演变及词义源流,以及“解”字的核心义素两方面,进行探讨。
“解”字的字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前17世纪-前11世纪)。在秦代(前221-207)经历隶变后,“解”字发展到汉代(前202-8)至魏晋(220-589)时期,字形逐渐固定下来。“解”字字形演变的历程大概如下:10
商朝:11
西周早期(约前1046-前771):12、
13
战国(前475-前221):14(晚期)
秦朝:15
西汉:16、
17、
18
东汉:19(《说文解字.角部》)、
20、
21
东汉至魏晋:22
“解”字的字形最早在商朝时为象形字(),从“牛”从二“又”,中间的部分象牛角之形,故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将此“解”字解作“此象两手解牛角,丷象其残靡”23。西周早期的“解”字(
)承袭商朝“解 ”字(
)的构造,从“牛”从二“又”,并加上不是字的笔画所象的牛角之形,表现“以双手分牛角”的意思。其后,西周早期的“解”字构造出现新转变,从“牛”从“攵”,加上象形牛角的笔画(
),表现分开牛角之意。值得注意的是,“解”字的构造中首次出现以手执工具的部分 (从“攵”),令“解”的意思开始出现“手执工具分开牛角”的意思。而到了战国晚期,“解”字在牛角笔画、“牛”字,以及“又”的部分外,又出现了“刀”的部分(
),将“手执工具分开牛角”的意思,再细化为“以刀分解牛角”,为日后隶变的“解”字字形以“刀”代“又”的改变打下基础。而战国后期的“解”字字形(
),亦是“解”字可通为“懈”字的关键,是“懈”字的源头。24而在秦朝隶变后的字形,如“
”,字形已经逐渐固定下来。往后西汉、东汉的“解”字,如“
”、“
”、“
”、“
”等字形,都变为了会意字,正如许慎(58-147,一说30-121)《说文解字.角部》所释:“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兽也。”
由此可见,“解”字的本意为“分开”,并引申出许多不同意思,如《玉篇》中“缓也”、“释也”、“说也”、“散也”等解释25。直至今日,《汉语大字典》中已有32种不同解释。而《说文解字》中的另一解释:“一曰解廌,兽也。”在《康熙字典》中有所提及:“又《说文》:解廌,兽也。《史记.司马相如传》:弄解豸。注:解豸,似鹿,一角。一名神羊。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唐御史法冠一名解廌冠,取其能触邪。《晋书.舆服志》作獬豸。”26但这一意义由于在人们中不再通行,因此现代的“解”字便失去了此意。
“解”字的字形确实出现了改变,但其中的改变仅只于将对“牛角”的象形,改为平直化的“角”字;以及将商朝甲骨文中用以分开的二“又”,改为战国晚期“解”字中的“刀”。后者的改变或许更能归结于人们在运用工具上的进步;而前者的改变则与李宗梅、武新文〈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形义关系的变化〉“隶变”部分中,“逐”字隶变的字形相似:“到了隶书‘逐’字写作‘逐’,原来象形的脚趾已经用变体‘辶’代替,‘豕’已基本上没有野猪之形了”27,而“解”字亦没有了对“牛角”的象形,成为近似文字上的“角”。不过,正如“逐”字失去野猪之形后,仍能从字的部件上理解“逐”的意思为“追赶野兽”, “解”字失去“角”的象形后,仍能在字的部件中明白其“分开牛角”的意思,甚至“又”和“刀”的部件转换,对字义的影响更大。因此,在“解”字中,将象形平直化的改变,更大地影响了“解”字的象形程度;而其“构形及其发展越来越背离早期构成的形义统一性原则”28,则更多影响其“以形表意”的功能。
如上述所提及,郭玲玲在其论文〈“解”的词义系统分析〉中参考了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的做法,蒋绍愚在分析“投”字的义项时提出“把‘投’的各个意义放到相应的概念域中,分析它的概念要素。‘概念域’是一个层级结构”,其后将“投”的概念要素分为“核心要素、运动的驱动者、运动的主体、运动的途径、运动的方式、运动的起点,和运动的终点”七部分,进行分析。29
而郭玲玲在其论文中亦运用了相同的方法:以“形态变化”作为将“解”字概念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再分出“变化的驱动者、变化的主体、动作的各种限制、刀斧等硬金属的动作,以及结果/目的”六部分,对其提出的“解”字32项义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解”字的基本意义中都带有“剖析、明析、明辨”的意思。30由此可见,郭玲玲在其论文在基本将“解”字的核心义项确立为“剖析、明析、明辨”。
笔者结论上与郭玲玲相似。但在论证过程中,笔者则认为二人做法稍有繁复,入门者难以理解。因此,笔者欲以较为简单的方法论证词义:一、先找出通过汉字字形能具体体现的核心义素(以“启”字为例,“启”的不同甲骨文字形:从户从口、从户从日、从户从手等,便可找到其共同核心“打开”;二、举出以其作为核心义素的其他义项(如“启”字在“戊辰卜,今日启?不雨”有“天晴”的义项,可解析为“天+打开”两项义素),以及从核心义素引申出、又用以引申新义项的义素,并因所举的其他义项反证核心义素的真确性,从而论证“解”字的核心义素。
笔者所采用的“解”字义项,选自《汉语大字典》,共有34义项,内容如下:31
(1)用刀分割动物或人。(2)剖开。(3)分割;划分。(4)分裂;破裂。(5)涣散;离散。(6)融化;消散。(7)排解;和解。(8)解开;脱开。(9)解开;脱掉。(10)脱落。(11)开;开放。(12)知晓。(13)解释;讲解。(14)辩解,陈述理由。(15)通,达。(16)休止;停止。(17)向鬼神祈祷消除灾祸。(18)文章、诗歌、乐章的章节。(19)道家以为修道者死后脱离尸体而成仙。(20)分泌汗液;排泄大小便。(21)能够;会。(22)数学名词。(23)量词。(24)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的文书。(25)唐宋时指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26)典当;抵押。(27)押送犯人或财物。(28)租用。(29)指关节、骨骼相连接的地方。(30)武术用语。(31)通“懈”。(32) 官署。(33)古地名。(34)姓。
以上义项,除去专用名词的解释外,如姓氏、古地名等,皆可以通过核心义素进行解释,以下笔者先将“解”字从甲骨文字形反映的核心义素出发,解释其余义项。
参照前文所列的商朝甲骨文,“解”字的字形构造从“牛”从二“又”,中间有一“牛角”的象形笔画,文字整体象“以双手分开牛角”之形。由此可见,“解”字的甲骨文所反映的核心义素为“分开”的动作。而以下对其余义项的分析也可以“分开的工具或方式”+“分开”+“分开的对象”的句式呈现。以下将解释几项以“分开”为核心义素的义项。
一、以“分开”为核心义素的义项。例如:《庄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全句的意思为:“庖丁用刀为文惠君分割牛。”其中“解”字指“用刀分割动物”,与《汉语大字典》(1)义项同,其义素可以解为“用刀+分开+牛”。譬如《国语》“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全句意思为:晋文公分割、划分曹地分给诸侯。”其中“解”字指“分割;划分”,与《汉语大字典》(3)义项同,其义素可以解为“分开+曹国国土”。另外,《太平广记》“白日解者为上;夜半解者为下。”其中的意思与《汉语大字典》(19)项义项同,指“道家以为修道者死后脱离尸体而成仙”,其义素可分为“修道+分开+魂魄”。而《汉语大字典》第(20)项“分泌汗液;排泄大小便”,可以称为“大小解”,其中“解”字的词素可解为“分开+(人体与)排泄物”。又比如《汉书》“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全句的意思为:“如今只令陈称王,(我)恐怕天下(的民心)都会涣散、离散。”其中“解”字指“涣散;离散”,与汉语大字典》(5)义项同,其义素可以解为“独王陈+分开+天下民心”。而从“分开”这一核心义素引伸出的“涣散;离散”,亦是引伸出许多义项的核心义素之一。
二、以“涣散、离散”为核心义素的义项。例如:《易经》“罪大而不可解。”全句的意思为:“罪行大得不可以被免除。”其中“解”字指“免除”,与《汉语大字典》(8)义项同,其义素可以解为“离散+罪行”。《警世通言》“受罪极重,非斋醮可解。”全句的意思为:“所受罪责(灾祸)极重,非祭祀(鬼神)可以消除的”其中“解”字指“向鬼神祈祷消除灾祸”,与《汉语大字典》(17)义项同,其义素可以解为“祈祷+消除+灾祸”。《庄子》“大惑者,终身不解。”全句的意思为:“(有)很多疑惑(而不发问),他始终不会知晓。”其中“解”字指“知晓”,与《汉语大字典》(12)义项同,其义素可以解为“消除+疑惑”。而从“涣散、离散”这一核心义素引伸出的“知晓”,亦引伸出许多义项。
三、以“知晓”为核心义素的义项。例如:《汉语大字典》中第(13)项义项,意思为“解释、讲解”。其义素可以分解为“言语+使知晓”。另外,解亦可解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的文书”(《汉语大字典》中第(24)项义项),其中的“解”字可解为“行文报告+使知晓”
由此可见,由甲骨文字形反映出的核心义素“分开”是引申出最多新义项的核心义项,而从“分开”义引申而来的“涣散;离散”和“知晓”,亦各自引申出许多新义项,因此可言“分开”、“涣散;离散”和“知晓”是“解”字的核心义素。
综上所述,“解”字的字形有所改变,但其字义的改变并没有受到太多源字形改变的影响,而是更多受人类在工具上的发达而出现变化。其字形改变反映的,更多是平直化后“以形表意”功能的减弱。而在核心义素上,通过对“解”字甲骨文字形的观察,以及其后的推论,笔者认为“分开”、“涣散;离散”,以及“知晓”为核心义素。不过,诚如文首所言,有关“解”字的核心义素研究不多,此文对核心义素的探讨亦止于论述层面,故有关“解”字核心义素的讨论,尚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空间。
书藉
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页1116-1117。
许慎撰;徐铉校《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1),页94。
陈彭年:《玉篇》,(taiwan: GET-HONG COMMUNICATION CO., LTD.; 2020),页191。
汉语大字典普及本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页308-309。
论文
李宗梅、武新文〈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形义关系的变化〉,《学理论》(期数缺)2010年8月,页126-127。
郭玲玲〈“解”字的词义系统分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3卷第3期(5月),页6-9。
黄德宽、常森〈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与弥合〉,《语文建设》1994年第12期(12月),页17-20。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3卷第4期(7 月),页84-105。
电子资料
中央研究院:〈小学堂字形演变〉,古今字资料库网站(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2013年9月25日发表。(浏览日期:2024年12月14日)
注释
1. 中央研究院:〈小学堂字形演变〉,古今字资料库网站(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2013年9月25日发表。(浏览日期:2024年12月14日)
2. 郭玲玲〈“解”字的词义系统分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3卷第3期(5月),页6-9。
3.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3卷第4期(7 月),页84-105。
4. 同注[2],页6-9。
5. 李宗梅、武新文〈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形义关系的变化〉,《学理论》(期数缺)2010年8月,页126-127。
6. 黄德宽、常森〈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与弥合〉,《语文建设》1994年第12期(12月),页17-20。
7. 许慎撰;徐铉校《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1),页94。
8. 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页1116-1117。
9. 汉语大字典普及本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页308-309。
10. 同注[1]。
11. 同上,(商)陈97(甲)。
12. 同上,(西周)解子甗(金)。
13. 同上,(西周)子作
团宫鼎(金)。
14. 同上,(战国)中山王鼎(金)。
15. 同上,(秦)睡虎地简17.130(隶)。
16. 同上,(西汉)老子甲100(隶)。
17. 同上,(西汉)春秋事语3(隶)。
18. 同上,(西汉) 居延简甲715(隶)。
19. 同上,(东汉)说文.角部。
20. 同上,(东汉)石门颂(隶)。
21. 同上,(东汉)熹.易.解(隶)。
22. 同注[1],(东汉至魏晋)李寿石刻(隶)。
23. 转引自注[1]。
24. 同注[1]。
25. 陈彭年:《玉篇》,(taiwan: GET-HONG COMMUNICATION CO., LTD.; 2020),页191。
26. 同注[8],页1116-1117。
27. 同注[5],页127。
28. 同注[6],页17。
29. 同注[3],页85。
30. 同注[2],页9。
31. 同注[9],页308-309。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