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解」字的詞義系統〉
吳越
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而在文字傳承的過程中,漢字不論在字形上,抑或字義上都出現或大或小的改變。作為漢語中一個使用頻率頗高、義項甚多的字,“解”字在流傳的過程中,在字的形體上既出現了改變,字的義項亦出現了增新義,以及不再通行的義項。但對於“解”字字形、字義流變的研究,資源雖頗為豐富,如中央研究院開發的漢字古今資料庫1,但對此進行深入探討的研究寥寥無幾;而對於“解”字詞義系統的研究亦不多,如郭玲玲〈“解”字的詞義系統分析〉2,可見有關“解”字詞義系統尚存很大的討論。因此,筆者希望在此文中討論三個問題:一、“解”字的字形演變及詞義源流;二、“解”字的臨時義;三、“解”字的核心義項,並得在結論
在探討在提出的問題時,筆者吸收了以下論者的研究成果,並希望在此基礎上,作出個人的論述:一、郭玲玲〈“解”字的詞義系統分析〉通過借鑒蔣紹愚〈漢語詞義和詞匯系統的歷史演變初探——以“投”為例〉3中所提出的“概念要素分析法,用以分析“解”字的詞義系統,以此得出“解”字的義項的共同核心義素。4二、李宗梅、武新文〈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形義關係的變化〉將漢字形體演變過程分為古文字時期、隸變,及簡化字三部分,並說明了後兩者形義關係的變化。5三、黃德寬、常森〈漢字形義關係的疏離與彌合〉則指出了漢字構形及其發展趨勢逐漸背離最初造字時“漢字以形表義”形義統一的原則。6
以下,筆者將以《說文解字》7、《康熙字典》8、《漢語大字典》9等辭書作主要參考,輔以上述提及的論者研究成果,對文中提出的“解”字的字形演變及詞義源流,以及“解”字的核心義素兩方面,進行探討。
“解”字的字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前17世紀-前11世紀)。在秦代(前221-207)經歷隸變後,“解”字發展到漢代(前202-8)至魏晉(220-589)時期,字形逐漸固定下來。“解”字字形演變的歷程大概如下:10
商朝:11
西周早期(約前1046-前771):12、
13
戰國(前475-前221):14(晚期)
秦朝:15
西漢:16、
17、
18
東漢:19(《說文解字.角部》)、
20、
21
東漢至魏晉:22
“解”字的字形最早在商朝時為象形字(),从“牛”从二“又”,中間的部分象牛角之形,故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將此“解”字解作“此象兩手解牛角,丷象其殘靡”23。西周早期的“解”字(
)承襲商朝“解 ”字(
)的構造,从“牛”从二“又”,並加上不是字的筆畫所象的牛角之形,表現“以雙手分牛角”的意思。其後,西周早期的“解”字構造出現新轉變,从“牛”从“攵”,加上象形牛角的筆畫(
),表現分開牛角之意。值得注意的是,“解”字的構造中首次出現以手執工具的部分 (从“攵”),令“解”的意思開始出現“手執工具分開牛角”的意思。而到了戰國晚期,“解”字在牛角筆畫、“牛”字,以及“又”的部分外,又出現了“刀”的部分(
),將“手執工具分開牛角”的意思,再細化為“以刀分解牛角”,為日後隸變的“解”字字形以“刀”代“又”的改變打下基礎。而戰國後期的“解”字字形(
),亦是“解”字可通為“懈”字的關鍵,是“懈”字的源頭。24而在秦朝隸變後的字形,如“
”,字形已經逐漸固定下來。往後西漢、東漢的“解”字,如“
”、“
”、“
”、“
”等字形,都變為了會意字,正如許慎(58-147,一說30-121)《說文解字.角部》所釋:“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獸也。”
由此可見,“解”字的本意為“分開”,並引申出許多不同意思,如《玉篇》中“緩也”、“釋也”、“說也”、“散也”等解釋25。直至今日,《漢語大字典》中已有32種不同解釋。而《說文解字》中的另一解釋:“一曰解廌,獸也。”在《康熙字典》中有所提及:“又《說文》:解廌,獸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註:解豸,似鹿,一角。一名神羊。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唐御史法冠一名解廌冠,取其能觸邪。《晉書.輿服志》作獬豸。”26但這一意義由於在人們中不再通行,因此現代的“解”字便失去了此意。
“解”字的字形確實出現了改變,但其中的改變僅只於將對“牛角”的象形,改為平直化的“角”字;以及將商朝甲骨文中用以分開的二“又”,改為戰國晚期“解”字中的“刀”。後者的改變或許更能歸結於人們在運用工具上的進步;而前者的改變則與李宗梅、武新文〈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形義關係的變化〉“隸變”部分中,“逐”字隸變的字形相似:“到了隸書‘逐’字寫作‘逐’,原來象形的腳趾已經用變體‘辶’代替,‘豕’已基本上沒有野豬之形了”27,而“解”字亦沒有了對“牛角”的象形,成為近似文字上的“角”。不過,正如“逐”字失去野豬之形後,仍能從字的部件上理解“逐”的意思為“追趕野獸”, “解”字失去“角”的象形後,仍能在字的部件中明白其“分開牛角”的意思,甚至“又”和“刀”的部件轉換,對字義的影響更大。因此,在“解”字中,將象形平直化的改變,更大地影響了“解”字的象形程度;而其“構形及其發展越來越背離早期構成的形義統一性原則”28,則更多影響其“以形表意”的功能。
如上述所提及,郭玲玲在其論文〈“解”的詞義系統分析〉中參考了蔣紹愚〈漢語詞義和詞匯系統的歷史演變初探——以“投”為例〉的做法,蔣紹愚在分析“投”字的義項時提出“把‘投’的各個意義放到相應的概念域中,分析它的概念要素。‘概念域’是一個層級結構”,其後將“投”的概念要素分為“核心要素、運動的驅動者、運動的主體、運動的途徑、運動的方式、運動的起點,和運動的終點”七部分,進行分析。29
而郭玲玲在其論文中亦運用了相同的方法:以“形態變化”作為將“解”字概念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再分出“變化的驅動者、變化的主體、動作的各種限制、刀斧等硬金屬的動作,以及結果/目的”六部分,對其提出的“解”字32項義項進行分析,最後指出:“解”字的基本意義中都帶有“剖析、明析、明辨”的意思。30由此可見,郭玲玲在其論文在基本將“解”字的核心義項確立為“剖析、明析、明辨”。
筆者結論上與郭玲玲相似。但在論證過程中,筆者則認為二人做法稍有繁複,入門者難以理解。因此,筆者欲以較為簡單的方法論證詞義:一、先找出通過漢字字形能具體體現的核心義素(以“啓”字為例,“啓”的不同甲骨文字形:从戶从口、从戶从日、从戶从手等,便可找到其共同核心“打開”;二、舉出以其作為核心義素的其他義項(如“啓”字在“戊辰卜,今日啓?不雨”有“天晴”的義項,可解析為“天+打開”兩項義素),以及從核心義素引申出、又用以引申新義項的義素,並因所舉的其他義項反證核心義素的真確性,從而論證“解”字的核心義素。
筆者所採用的“解”字義項,選自《漢語大字典》,共有34義項,內容如下:31
(1)用刀分割動物或人。(2)剖開。(3)分割;劃分。(4)分裂;破裂。(5)渙散;離散。(6)融化;消散。(7)排解;和解。(8)解開;脫開。(9)解開;脫掉。(10)脫落。(11)開;開放。(12)知曉。(13)解釋;講解。(14)辯解,陳述理由。(15)通,達。(16)休止;停止。(17)向鬼神祈禱消除災禍。(18)文章、詩歌、樂章的章節。(19)道家以為修道者死後脫離屍體而成仙。(20)分泌汗液;排泄大小便。(21)能夠;會。(22)數學名詞。(23)量詞。(24)古代下級向上級行文報告的文書。(25)唐宋時指舉進士者由地方推荐發送入京。(26)典當;抵押。(27)押送犯人或財物。(28)租用。(29)指關節、骨骼相連接的地方。(30)武術用語。(31)通“懈”。(32) 官署。(33)古地名。(34)姓。
以上義項,除去專用名詞的解釋外,如姓氏、古地名等,皆可以通過核心義素進行解釋,以下筆者先將“解”字從甲骨文字形反映的核心義素出發,解釋其餘義項。
參照前文所列的商朝甲骨文,“解”字的字形構造从“牛”从二“又”,中間有一“牛角”的象形筆畫,文字整體象“以雙手分開牛角”之形。由此可見,“解”字的甲骨文所反映的核心義素為“分開”的動作。而以下對其餘義項的分析也可以“分開的工具或方式”+“分開”+“分開的對象”的句式呈現。以下將解釋幾項以“分開”為核心義素的義項。
一、以“分開”為核心義素的義項。例如:《莊子》“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全句的意思為:“庖丁用刀為文惠君分割牛。”其中“解”字指“用刀分割動物”,與《漢語大字典》(1)義項同,其義素可以解為“用刀+分開+牛”。譬如《國語》“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全句意思為:晉文公分割、劃分曹地分給諸侯。”其中“解”字指“分割;劃分”,與《漢語大字典》(3)義項同,其義素可以解為“分開+曹國國土”。另外,《太平廣記》“白日解者為上;夜半解者為下。”其中的意思與《漢語大字典》(19)項義項同,指“道家以為修道者死後脫離屍體而成仙”,其義素可分為“修道+分開+魂魄”。而《漢語大字典》第(20)項“分泌汗液;排泄大小便”,可以稱為“大小解”,其中“解”字的詞素可解為“分開+(人體與)排泄物”。又比如《漢書》“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全句的意思為:“如今只令陳稱王,(我)恐怕天下(的民心)都會渙散、離散。”其中“解”字指“渙散;離散”,與漢語大字典》(5)義項同,其義素可以解為“獨王陳+分開+天下民心”。而從“分開”這一核心義素引伸出的“渙散;離散”,亦是引伸出許多義項的核心義素之一。
二、以“渙散、離散”為核心義素的義項。例如:《易經》“罪大而不可解。”全句的意思為:“罪行大得不可以被免除。”其中“解”字指“免除”,與《漢語大字典》(8)義項同,其義素可以解為“離散+罪行”。《警世通言》“受罪極重,非齋醮可解。”全句的意思為:“所受罪責(災禍)極重,非祭祀(鬼神)可以消除的”其中“解”字指“向鬼神祈禱消除災禍”,與《漢語大字典》(17)義項同,其義素可以解為“祈禱+消除+災禍”。《莊子》“大惑者,終身不解。”全句的意思為:“(有)很多疑惑(而不發問),他始終不會知曉。”其中“解”字指“知曉”,與《漢語大字典》(12)義項同,其義素可以解為“消除+疑惑”。而從“渙散、離散”這一核心義素引伸出的“知曉”,亦引伸出許多義項。
三、以“知曉”為核心義素的義項。例如:《漢語大字典》中第(13)項義項,意思為“解釋、講解”。其義素可以分解為“言語+使知曉”。另外,解亦可解作“古代下級向上級行文報告的文書”(《漢語大字典》中第(24)項義項),其中的“解”字可解為“行文報告+使知曉”
由此可見,由甲骨文字形反映出的核心義素“分開”是引申出最多新義項的核心義項,而從“分開”義引申而來的“渙散;離散”和“知曉”,亦各自引申出許多新義項,因此可言“分開”、“渙散;離散”和“知曉”是“解”字的核心義素。
綜上所述,“解”字的字形有所改變,但其字義的改變並沒有受到太多源字形改變的影響,而是更多受人類在工具上的發達而出現變化。其字形改變反映的,更多是平直化後“以形表意”功能的減弱。而在核心義素上,通過對“解”字甲骨文字形的觀察,以及其後的推論,筆者認為“分開”、“渙散;離散”,以及“知曉”為核心義素。不過,誠如文首所言,有關“解”字的核心義素研究不多,此文對核心義素的探討亦止於論述層面,故有關“解”字核心義素的討論,尚有許多值得挖掘的空間。
書藉
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頁1116-1117。
許慎撰;徐鉉校《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94。
陳彭年:《玉篇》,(taiwan: GET-HONG COMMUNICATION CO., LTD.; 2020),頁191。
漢語大字典普及本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3),頁308-309。
論文
李宗梅、武新文〈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形義關係的變化〉,《學理論》(期數缺)2010年8月,頁126-127。
郭玲玲〈“解”字的詞義系統分析〉,《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33卷第3期(5月),頁6-9。
黃德寬、常森〈漢字形義關係的疏離與彌合〉,《語文建設》1994年第12期(12月),頁17-20。
蔣紹愚〈漢語詞義和詞匯系統的歷史演變初探——以“投”為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3卷第4期(7 月),頁84-105。
電子資料
中央研究院:〈小學堂字形演變〉,古今字資料庫網站(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2013年9月25日發表。(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4日)
註釋
1. 中央研究院:〈小學堂字形演變〉,古今字資料庫網站(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2013年9月25日發表。(瀏覽日期:2024年12月14日)
2. 郭玲玲〈“解”字的詞義系統分析〉,《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33卷第3期(5月),頁6-9。
3. 蔣紹愚〈漢語詞義和詞匯系統的歷史演變初探——以“投”為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3卷第4期(7 月),頁84-105。
4. 同註[2],頁6-9。
5. 李宗梅、武新文〈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形義關係的變化〉,《學理論》(期數缺)2010年8月,頁126-127。
6. 黃德寬、常森〈漢字形義關係的疏離與彌合〉,《語文建設》1994年第12期(12月),頁17-20。
7. 許慎撰;徐鉉校《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94。
8. 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頁1116-1117。
9. 漢語大字典普及本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3),頁308-309。
10. 同註[1]。
11. 同上,(商)陳97(甲)。
12. 同上,(西周)解子甗(金)。
13. 同上,(西周)子作
團宮鼎(金)。
14. 同上,(戰國)中山王鼎(金)。
15. 同上,(秦)睡虎地簡17.130(隸)。
16. 同上,(西漢)老子甲100(隸)。
17. 同上,(西漢)春秋事語3(隸)。
18. 同上,(西漢) 居延簡甲715(隸)。
19. 同上,(東漢)說文.角部。
20. 同上,(東漢)石門頌(隸)。
21. 同上,(東漢)熹.易.解(隸)。
22. 同註[1],(東漢至魏晉)李壽石刻(隸)。
23. 轉引自註[1]。
24. 同註[1]。
25. 陳彭年:《玉篇》,(taiwan: GET-HONG COMMUNICATION CO., LTD.; 2020),頁191。
26. 同註[8],頁1116-1117。
27. 同註[5],頁127。
28. 同註[6],頁17。
29. 同註[3],頁85。
30. 同註[2],頁9。
31. 同註[9],頁308-309。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