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4.25

《周易‧坤》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考

历代注释《周易》各有不同说法,大致可归类为汉易、魏晋易、唐易、宋易、清易几种,其中因家法不同,取例亦不同。魏王弼(226-249)注是现存最早的易注本,其时尽扫象数汉易,以至汉易不復流传,只见于唐李鼎祚(生卒不详)《周易集解》1。后有清人李道平(1788-1818)撰《周易集解纂疏》,辑录39家易注,亦自疏2

《易经‧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3

《易传‧文言》: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4

对于上述坤卦爻辞与〈文言〉释义,历来注疏者主要集中解释龙”、“战”、“野”、“血”、“玄黄”几个词义(见表1)。二李辑注稍有不同,下文将从词义与章句两个层面考辨,尝试找出爻辞的原意。

表1:汉至清易学代表学者解“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徵词(ø为无注解)5

 

汉易

(前206-220)

魏晋易

(220-420)

唐易

(618-907)

宋易

(960-1279)

清易

(1636-1911)

代表人物

荀爽

王弼/干宝

孔颖达/李鼎祚

程颐/朱熹

惠士奇、惠栋/李道平

(坤)嗛于阳

ø/乾之都

阴盛似阳/阴盛似龙(侯果)

阴/ø

喻阳/震得乾之一阳(=復卦初爻)

ø

战斗/战斗

战斗/战斗

战斗/坤有对(乾无对)

接也,阴阳合/交战

ø

ø/郊外,酉戌之间

卦外/郊外,酉戌之间(干宝)

进,至于外/ø

乾,西北方,阴极阳生之地=復卦初爻(周而復始)/西北广莫之方

ø

受伤/阴类

受伤/喻阴(九家易)

受伤/受伤

喻阴(在内)/互坎

玄黄

ø

ø/阴阳色杂

血色/天地之杂(九家易)

血色/血色

非纯/互震

二、词义辨

(一)“龙”

汉荀爽(128-190)以〈文言〉“为其嗛于阳,故称龙”6释坤下伏乾之义,与唐侯果(生卒不详)7、孔颖达(574-648)8、李鼎祚9、宋程颐(1033-1107)10同以“阴盛似阳”、“阴盛似龙”喻阴为合。言则,龙并非如乾乃纯阳之物,不是乾,故称龙,意味龙乃杂,是一种介乎阴阳之物。清惠士奇(1671-1741)11、惠栋(1697-1758)12、李道平13则认为“龙”喻阳。二说实没有排他性,只是焦点不同而已。

易观象取法。〈繫辞上〉: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14

龙作为二十八星宿的授时主星,担任起观象授时与生命连繫的一种象徵,而阴阳属性正好符合万物生养这一生命现象,故此龙亦被付予了阴阳属性15

王逸(约89-158)《楚辞章句》:“龙,介虫,阴物也。”16

《春秋元命苞》:“龙之言萌也,阴中之阳,故言龙举而云兴。”17

《淮南子》:“夫蛟龙伏寝于渊,而卵割于陵,螣蛇雄鸣于上风,雌鸣于下风,而化成形精之至也。”18

在中国古代思想之中,龙不仅有阴性,也有雌雄同体的特性。〈坤〉上六所言正是含有阳性之阴体,也正是〈文言〉“坤下伏乾之义”。

(二)“战”

传统易注随王弼以战斗解,是谓阴占固阳之地,阳所不堪,故“战”19。独有惠士奇、惠栋引《说文》言“战者,接也”20。段玉裁(1735-1815)注:

释《易》之“战”字。引《易》者,证阴极阳生也。《乾凿度》曰:“阳始于亥,乾位在亥。”〈文言〉曰:“爲其兼于阳,故称龙。”许君以亥壬合德,亥壬包孕阳气,至子则滋生矣。21

朱骏声22、尚秉和23、黄寿祺与张善文24从之,惠氏以龙喻阳,而不直接称坤为阳,因乾坤本质不同,“乾纯而坤杂”25,所以取龙含阴阳双性以喻之。〈繫辞上〉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为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从《周易》的思想来看,阴阳从无互相取替、你死我活之情状,只有此消彼长、往復回环,正如否极泰来、阴极阳生,穷极则转眼便是另一个新开始,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必要条件,是自然定律。由此推断,不存在任何战斗的必要。

凡言“战”者,皆引〈说卦〉“战乎乾”。《传》下续云:“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26薄,王逸注:“草木交错”,洪兴祖(1090-1155)补注:“逼近之意”,又“依附”、“减损”、“束缚”、“搏击”义27。若按王弼等之说法,阴盛佔固了阳地,阳无法承受,有把气象拟人化之嫌。若按侯果之说法,虽说“穷阴薄阳,所以战也”,但他没有明说战即战斗,也没有如王弼般谈及受伤之言。惠氏云阴要变成阳(坤伏乾)、“坤一变而成復”28这些说法,较接近《易》之原意。黄寿祺、张善文认为此爻反映了《周易》“阴阳相推、变易不穷的思想”29。此思想亦可见于〈繫辞〉“刚柔相摩”、“刚柔相推”、“刚柔相易”、“刚柔杂居”30等表述中。

(三)“野”

东晋干宝(约276-351)多以天文授时结合人事、历史事件注易,其以“酉戌之间”谓“野” 31。李道平疏:

酉戌则亥也。言“酉戌”者,爻终于酉,以为端也。自未申(坤位,西南)至酉戌(乾位,西北)远,故曰“野”。32

惠士奇以循环论证解“乾为野”,故“同人于野”33。惠栋更增补《毛传》佐证曰:“郊外曰野”34,又云“乾位西北,故爲野”,是以先秦材料作为论证根据,另又评王弼注35。则“野”为乾地,位处西北,并无争议。

(四)“血”、“玄黄”

“血”义有两个较明显分歧:一是指受伤,如王弼、孔颖达、程颐、朱熹(1130-1200)等持此说;二是指阴类,如干宝、《九家易》、李鼎祚、惠氏等秉此义。前者因“战”字而有次说,后者主要本于〈文言〉“犹未离其类也”所指之“类”为坤,故为阴类。惠士奇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色表而血里,表阳而里阴,故不言色,而言血也。”36

无论取哪个词义,都必须与下二字“玄黄”同解。若解“受伤”而流血,“玄黄”可以是血色,又或如高亨疑为血流之貌37。然高氏《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删自“其血玄黄”下至“此二龙相争”前九行内容38,原引经据典解“玄黄”为“泫潢”,似后不用其说。若解“阴类”,或与乾坤方位有关。《考工记》云:“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39是以五行之说而言。五行之说亦见于《墨子‧贵义》40,高氏疑为臆造,但未有删除41。黄公度(1109-1156)有诗句云“朔野玄黄多战骨”42,明天启五年(1625)黄崇翰刻本作“胡虏乾坤多战骨”43。综合四书观之,“玄黄”为天地,犹乾坤也。“其血玄黄”即阴(坤)类为天地的一部分。

“血”见于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以下五个地方:

1.〈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九家易》注:体坎为血,伏离为目,互艮为手,掩目流血,泣之象也。(页104)

2.〈需〉六四:需于血,出自穴。李道平:“血”以喻阴。(页116)《九家易》注:乾入坤成,顺者,坤之阴也。(页117)

3.〈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说卦》:坎为血卦。(页152)

4.〈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虞翻(170-239):坎象不见,故无血”。(页477)

5.〈涣〉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虞翻:坎为“血”为“逖”。(页510)

诚然,诸家以坎为血,血又喻阴。王夫之(1619-1692)《周易内传》亦云:“阳以气为用,阴以血为体。”44皆可证“血”训“阴类”,而“玄黄”亦与乾坤方位有关。

综合以上对“龙”、“战”、“野”、“血”、“玄黄”五词辨析,“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大意为阴与阳交接于阴极阳生之地(乾位,西北方),其(阴)类为天地之一部分,(顺阳之创生属性同孕育万物)。清人魏荔彤(1671-?)曰:“《易》之义理,本自象数生出。”45〈坤〉德乃顺承。就天地人三道46而言,上六是有关天道之事,处穷极之变。〈象〉曰:“战龙于野,其道穷也。”天道乃常道,此时为阴盛极将返阳之时,又如寒往暑来。

(五)“亥”、“戌亥”

干宝曰:“戌亥,乾之都也,‘故称龙焉’。”47考荀爽、侯果、惠栋等,凡言“亥”者皆谓某特定地方(或时间),如“坤在于亥”48、“阴穷于亥”49、“上六在亥”50、“上六行至亥与乾接”51,皆以“亥”为坤至之处。然凡言“戌亥”者,则重在阴阳交会之处,如《易说》“乾坤交会于戌亥之都”52、《乾凿度》“乾坤气合戌亥”53、《乾凿度》郑玄(127-200)注“乾居西北,气合戌亥”54,皆非以“戌亥”为某一地方而言,恐干宝说法有误。又据《乾凿度》称“阳,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55,惠栋云“是以乾位在亥”56。由是可知“亥”与“戌亥”在《乾凿度》内部所指本已不同,二者应有所别。

三、章句考——“为其嫌于无阳”

〈文言〉王弼注“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谓阴称龙是因未失其类。然孔疏断句为“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是谓阴称龙为明阴盛似阳。两者歧异在于,前者重在龙的阴类,后者重在龙的阳性,意义上分别不大,与前述龙为阴阳双性之物同出一辙。今考“为其嫌于无阳”一句,是属对前句“阴疑于阳必战”的补充,还是属供后句“故称龙焉”的理由。

“为其嫌于无阳”,《周易补注》用“为其嗛于阳”57,《周易集解》引荀爽“为其兼于阳”58,惠栋 、李道平随之。陆德明(556-627):“嫌,户谦反。注同。郑作‘谦’,荀、虞、陆、董作‘嗛’。”59朱骏声:“嫌一作溓。一作嗛。一作慊。读如羣公慊之慊。杂也。又快也。一作兼于阳。阴阳合居,故曰兼。无无字。”60是故,“无”为赘字。“嫌”、“嗛”本一字,杂也,快也。“兼”另一字,合居也。《汉语大字典》“嗛”有六义:1、用口衔,2、怀恨,3、猴鼠储藏食物的地方,4、不足,5、满足,6、谦退61。按小篆字形两鸟一口,有用口衔、互相交接之义。把此义套用于“嫌”句,即与前句“战”(接)意思重複。朱熹《楚辞集注‧九歌》云:“是以其言虽若不能无嫌于燕昵62”。此言楚巫歌虽不能摆脱跟亲暱关係非常密切,“嫌于”遂指关係非常密切;“为其嫌于阳”即谓与阳关係非常密切。故“嫌”句疑应是提供给后句“称龙”为理由。

由是〈文言〉释句大意为:阴要似阳必须交接。是因与阳关係非常密切,所以称“龙”(显出它属阳的特性)。而称“血”是为表其同时属阴的特性。因此,孔氏断句更为合理。

四、结语

〈繫辞下〉云: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63

阴阳乾坤是《易》之核心,“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变易亦是乾坤之作用现象。按照高亨之筮辞分类,〈坤〉上六纯为“取象之辞”,与记事、说事、断占等人事无关64。而〈坤〉象厚德载物,阴阳转化体现于四时节令周而復始、孕育生机。“龙战于野”大概是这个阴极阳生、天地交替的阶段。然而,《周易》含有儒家传道思想也是人所共知,故十翼对卦、爻辞多有发挥,有些说法并非志在忠实地解释卦爻辞,因此观象繫辞乃是理解易卦原意的最佳做法。

参考资料

古籍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50-51、280-281。

(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选‧思玄赋》(《四部丛刊》,景上海涵芬楼藏宋刊本),卷15,页9上。

(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阮元撰:〈毛诗国风‧江有汜三章章五句〉,《毛诗注疏》(《续四部丛刊》,阮刻本),卷1之5,页80上。

(汉)王逸撰:《楚辞章句》(四库全书本),卷13,页18上。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六府文藏》,武进庄氏刊本),卷20,页321下-322上。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卷1,页23。

(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25。

(宋)程颐撰:《易程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29。

(宋)黄公度撰:〈秋兴二首〉,《知稼翁集》(《四库全书》本),卷上,页13上。

(清)王夫之撰:《周易内传》(《续修四库全书》,清同治四年[1865]湘乡曾氏金陵节署刻船山遗书本),卷1上,页44上。

(清)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页18。

(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页1-26、69-95、104、116-117、152、477、510、541-686、697。

(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续四部丛刊》,经韵楼原刊本),第14篇下,页1026下-1027上。

(清)段復昌撰:《周易补注》(《续修四库全书》,清光绪十五年[1889]船山书院刻本),卷1,页12下。

(清)孙诒让撰:〈贵义第四十七〉,《墨子閒诂》(《续修四库全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卷12,页7下。

(清)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续修四库全书》,清道光三十年至咸丰二年[1850-1853]杨氏刻连筠簃丛书本),卷36,页57下。

(清)惠士奇撰:《易说》(《四库全书》本),卷1,页7下-8上。

(清)惠栋撰:《周易述》(《续四部丛刊》,学海堂经解本),卷1,页6上。

(清)戴震撰:《考工记图》(《续修四库全书》,清乾隆[1736-1796]纪氏阅微草堂刻本),卷上,页33上。

(清)魏茘彤撰:〈易经总论〉,《大易通解》(四库全书本),卷首,页1下。

 

人专

尚秉和编,常秉义批点:《周易尚氏学(修订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页35。

高亨:〈周易筮辞分类表〉,《周易古经通说》(香港:中华书局,1958年),页38-86。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开明书店1947年重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卷1,页12。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页168-169。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上,页21。

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秦以后主要朝代年表〉,《中国历史纪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页82-84。

董洪利:〈校勘的方法〉,《古典文献学基础(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页223-231。

 

今人论文

冯时:〈《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中国文化》第32期(2010年2月),页65-93。

郑妹珠:《干宝生平与学术研究》(尚未发表,臺湾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页10。

 

脚注

[1] 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前言,页10-11。

[2] 同上,点校体例,页1。

[3] 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50。

[4] 同上,页51。

[5] 朝代年份参考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中国历史纪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页82-84。

[6] 段復昌撰:《周易补注》(《续修四库全书》,清光绪十五年[1889]船山书院刻本),卷1,页12下。

[7] “阴盛似龙,故‘称龙’。”见《周易集解纂疏》,页84。

[8] “阴盛似阳,故称‘龙’焉。”见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周易正义》(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卷1,页23。

[9] 引候果注。见李鼎祚撰:《周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25。

[10] “卦虽纯阴,恐疑无阳,故称龙。”见程颐撰:《易程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卷1,页29。

[11] “乾为野,阳为龙,隂为血。”见惠士奇撰:《易说》(《四库全书》本),卷1,页7上。

[12] “乾爲龙,故称龙。”见惠栋撰:《周易述》(《续四部丛刊》,学海堂经解本),卷1,页6上。

[13] “震得乾之一阳为龙,‘故称龙焉’。”见《周易集解纂疏》,页84。

[14]《周易集解纂疏》,页553-554、603。

[15] 冯时:〈《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中国文化》,第32期(2010年2月),页65。

[16] 王逸撰:《楚辞章句》(《四库全书》本),卷13,页18上。

[17] 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续修四库全书》,清道光三十年至咸丰二年[1850-1853]杨氏刻连筠簃丛书本),卷36,页57下。

[18] 刘安撰,高诱注,庄逵吉校:《淮南子》(《六府文藏》,武进庄氏刊本),卷20,页321下-322上。

[19] 此句原文出自《周易注疏》,页50。干宝、孔疏、李鼎祚、程颐、李道平皆从。

[20] 《说文》:“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

[21] 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续四部丛刊》,经韵楼原刊本),第14篇下,页1026下-1027上。

[22] 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卷1,页18。

[23] 尚秉和编,常秉义批点:《周易尚氏学(修订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页35。

[24]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上,页21。

[25]《易说》:“乾纯而坤杂,隂疑于阳。疑之言拟也,直谓之阳不可,故拟之曰阳。”页7下。

[26]《周易集解纂疏》,页697。

[27] 《汉语大字典》,页3525-3526。

[28] 復卦只有初九一阳爻,上卦为地,下卦为雷,有一鸣惊人,万物伊始之象。〈序卦〉:“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的卦义由阳爻归来而得。见《易说》,卷1,页8上。

[29] 同 [24]。

[30] 同 [26],页543、547、666、682。

[31] 郑妹珠:《干宝生平与学术研究》(国立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页10。

[32] 同 [26],页85。

[33] 原文:“天与火同人。本乎天者,亲上,故曰‘同人’,亲也。地生火,地産本乎天,故亲上。乾为野,火上同,故曰同人于野。则野非乾而何?”“同人”乃64卦之一,上卦天,下卦火,天火同人。见《易说》,卷1,页7下。

[34]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阮元撰:〈国风‧江有汜〉,《毛诗注疏》(《续四部丛刊》,阮刻本),卷1之5,页80上。

[35]《周易述》,卷1,页6上。

[36]《易说》,卷1,页8上。

[37] 高亨疑“玄黄”为血流之貌,玄假借为泫。《说文》:“泫湝流也,从水,玄声。”《文选‧思玄赋》:“水泫泫而涌涛。”(《六臣注文选‧思玄赋》「泫泫」为「泫沄」;见萧统编,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选‧思玄赋》(《四部丛刊》,景上海涵芬楼藏宋刊本),卷15,页9上。)《礼记‧檀弓上》:“孔子泫然流涕。”黄疑当读为潢。《楚辞‧九歎‧逢纷》“扬流波之潢潢兮。”王注:“潢潢大貌。”《荀子‧王霸篇》“潢然兼复之。”杨注:“潢与滉同。滉大水貌也。”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开明书店1947年重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卷1,页12。

[38]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页168-169。

[39] 戴震撰:《考工记图》(《续修四库全书》,清乾隆[1736-1796]纪氏阅微草堂刻本),卷上,页33上。

[40] “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见孙诒让撰:〈贵义第四十七〉,《墨子閒诂》(《续修四库全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卷12,页7下。

[41] 同 [37]。

[42] 黄公度撰:〈秋兴二首〉,《知稼翁集》(《四库全书》本),卷上,页13上。

[43] 转引自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页224。

[44] 王夫之撰:《周易内传》(《续修四库全书》,清同治四年[1865]湘乡曾氏金陵节署刻船山遗书本),卷1上,页44上。

[45] 魏茘彤撰:〈易经总论〉,《大易通解》(四库全书本),卷首,页1下。

[46] 初、二爻为地道,三、四爻为人道,五、六爻为天道。

[47]《周易集解纂疏》,页84。

[48] 同上。

[49] 同上。

[50]《周易述》,卷1,页6上。

[51] 同上。

[52]《易说》,卷1,页8上。

[53] 《乾凿度》是西汉《易纬》之一,以宇宙生成论理解天道。今本为郑玄注。见郑玄注:《周易乾凿度》(四库全书本),卷下,页7上。

[54] 同上。

[55] 同上,卷上,页4上至下。

[56] 同 [49]。

[57]《周易补注》,卷1,页12下。

[58]《周易集解》,页25。

[59]《周易注疏》,页51。

[60]《六十四卦经解》,卷1,页18。

[61] 《汉语大字典》,页723。

[62] (宋)朱熹撰:〈九歌第二〉,《 楚辞集注》(《四库全书》),卷2,页1上-1下。

[63]《周易集解纂疏》,页610-611。

[64] 高亨:〈周易筮辞分类表〉,《周易古经通说》(香港:中华书局,1958年),页50。

黄思敏

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四年级学生,研究兴趣为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周易、粤语语法、语音学。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