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之争议再探1
本次论文将探讨《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的相关争议。现整理前人观点,一为“寒胜躁,靖胜热”,二为“静胜躁,寒胜热”,三为传世通行本“躁胜寒,静胜热”。分述如次。
第一种说法“寒胜躁,靖胜热”,是马叙伦(1885-1970)于《老子校点》中提出的。其于通行本“躁胜寒,靖胜热”注曰:“伦谓以义推之。当作寒胜躁。”2他认为按老子的义理来说,应是“寒”胜“躁”。虽然并未详细解释缘何,但观其注释内容,亦可推论一二。其言“躁”于《说文解字》中作“趮”,意思为“疾”也,“躁”为“趮”的通假字,因此认为本字应作“燥”。所以马氏整体认为此句当作“寒胜燥,靖胜热”,“燥”在《说文》有乾的意思,而“靖”则是借“㵾”字,“㵾”在《说文》中则有“冷寒”之义。由此推测,马氏认为此句意为“寒冷胜过乾燥,冷寒胜过温热”,相较于燥和热,寒及㵾更符合老子所追求的清静意境。
这种说法现今并非主流,但王夫之(1619-1692)已有此意3,今人古棣(1919-2005)亦採用说,其云:
“寒胜躁”正与“静胜热”相对为文,“寒”与“静”相应,“躁”与“热”相应,此文正是要克服躁、克服热,而主冷静。作“躁胜寒”者,盖传抄者不明其义,而要“寒”与“热”对文,而肊改。4
他除了继承马叙伦的部分论点外,更提出一种看法,便是“躁胜寒”乃后人篡改,为使寒与热对文。不过,对于马叙伦“躁,说文作趮,疾也。今通作躁,此当作燥”的论点选择了忽视,因此古棣之说只是延承了“寒胜躁”及“寒”、“静”、“躁”及“热”的句子结构相应论。
第二种说法“静胜躁,寒胜热”,出自蒋锡昌(1897-1974)《老子校诂》,其于“躁胜寒,静胜热”注曰:
按此文疑作“静胜躁,寒胜热”……“躁”乃扰动之义,正与“静”字相反。……言静可胜动,寒可胜热也。二句词异谊同,皆所以喻清静无为胜于扰动有为也。5
蒋氏以《老子》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以言“静”与“躁”相对,并引王弼(226-249)注6、《管子.心术上篇》“趮者不静”、《淮南.主术》“人主静漠而不躁”、《广雅.释诂》“躁扰也”、《国语》贾逵注“躁扰也,亦动也”,证明以静的“无为”与躁的“扰动”为相反组合,说明“静胜躁,寒胜热”的合理性。
此说法得到不少认同,如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在历代老子注书评介部分指出王弼本第四十五章的错误,言:
“躁胜寒,静胜热。”应改成“静胜躁,寒胜热”。“静”、“躁”对言,见于二十六章。此外六十章、六十一章、七十二章王弼的注文,也以“静”“躁”对言。若作“躁胜寒”,不仅文例不符,而且有背于老子思想。作“静胜躁,寒胜热”,则正合老子思想,这二句话是比喻清静无为胜于扰乱有为的,和下句“清静为天下正”,文义相连。7
他认为通行本语序违反了老子的思想,而“静胜躁,寒胜热”符合句子上下文义及思想宗旨。可见,陈鼓应与蒋锡昌观点相同,论证过程也一致。又,宋人王淮(1126-1189)《老子探义》认为:
自河上公、王弼以下,旧注悉误,不得解。疑两句当作“静胜躁、寒胜热”,可惜文献不足,无能详加考证,但求之义理,可信其当然如此。否则、即使天才如王弼所解,亦未见其瞭然也。8
他点出“静胜躁,寒胜热”的合理性在于以“无为”胜“有为”的思想,这是附合老子思想。此外,通行的《老子》读物中,也多直接採用“静胜躁,寒胜热”的语序,如林语堂《老子的智慧》的第四十五章〈清正〉、王春立《王春立美术论集》下卷中的第三辑〈元典初探〉的第三节、余秋雨《老子通释》第四十五章,及韩鹏杰《道德经说什麽》第四五章。9
第三种说法“躁胜寒,静胜热”,此为传世版本,古今学者对此本的释义也有着细微的不同。如,河上公(前200-前150)于〈洪德第四十五〉注曰:
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于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
秋冬万物静于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
能清静则为天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10
可见,河上公认为“胜”是“极”的意思,他指出躁之极为寒,寒则零落及死亡,而静之极则是热,热为生命之源来。另外,王弼注释此句曰:
躁罢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11
王弼指出“清静”为“静”,是全物之真,能保全物的本源;而“躁”会侵犯物的性质,由“全”及“犯”的使用可看出前者是积极的,后者为消极的,故而清静是“上”和“大”。此外,苏辙(1039-1112)《道德真经注》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注释此句:
夫躁能胜寒而不能胜热,静能胜热而不能胜寒,皆滞于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淨,不染于一,非成非缺,非盈非冲,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辫非讷,而后无所不胜,可以为天下正矣。12
苏辙的论述是建基在后半句为“清淨为天下正”,他此番话语显示在其思想中,“静”和“清淨”是两件事物,指出“躁”、“寒”、“静”及“热”都是有偏向一面的性质,而“清淨”是乾淨不染的,没有任何倾向,所以是天下之正。而今人张松如(1910-1998)在《老子说解》中言此句引述了徐大椿话语“凡事相反则能相制”,他指出“清静”也并非绝对的,因为“躁胜寒”,可见他把“寒”与“静”勾连一起,乃相近的事物,并认为躁静与寒热于句子中有交错之感,是很有一番新意的。13
以上三种观点各有说辞,而出土文献的问世更增添新的解释方向。先将“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的主流版本罗列如下:
郭店老子乙本 |
喿 |
帛书甲本 |
趮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15 |
帛书乙本 |
趮朕寒⋯⋯16 |
河上公本 |
躁胜寒,静则热,清静以为天下正。17 |
王弼本 |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18 |
傅奕本 |
躁胜寒,靖胜热,知清靖以为天下正。19 |
范应元本 |
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以为天下正。20 |
“躁胜寒”
从郭店本的“喿”至帛书本的“趮”,再至现今传世本的“躁”,此字于流传中至少发生了三次的变化,“喿”于《说文解字》指的是“鸟羣鸣也。从品在木上”21,《郭店楚简》言此字为“燥”的省字或是假借字22,而“燥”在《说文解字》中是“燥,乾也。从火,喿声”23;而“趮”则是有“疾也。从走,喿声”24,“躁”此字没有被收录于《说文解字》,它的定位是“趮”的异体字,故二字的本义应是相同的。
在现时出土及传世的版本中,有“趮”这一字的是帛书甲本第二十六章及第四十五章,而“躁”在通行本中亦出现在相同的章节中。
帛书甲本第二十六章:□25为巠26根,清为趮君。27
通行本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28
此处的句意并无分别,皆是指重者为掌管轻者的根本,静者是躁者的君主,可见“躁”此一字是带有贬义及消极性质的,综观上文,“躁”是有鸟羣鸣般的吵闹喧哗意思、乾燥及疾速扰动的意思;“静”则是有崇高的地位及评价。
被《郭店楚简》视为“胜”的假借字,故而除了帛书乙本作“朕”,其他版本皆作“胜”。“朕”指“我也”29,帛书乙本因缺失大部分句子而显得语焉不详,故在此不作讨论。“胜”有“任也”的意思30,段玉裁注:“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胜”31,可见其有胜任及胜利之义。
“苍”被《郭店楚简》视为“”的假借字,而“
”有“寒也”之义32,在其他版本中皆作“寒”。“寒”有“冻也”之义33,在所有版本中,此字并无差别。
故,根据文字本义及老子自身文本的用字习惯,此句的意思应是“躁热、躁动是胜于寒冷的”。
“静胜热”
“静”字的异文有“青”、“靓”、“静”及“靖”。“青”之本义乃是“东方色也”34;“靓”虽则“召也”35,但其通“静”;“靖”为“立竫”也36,意思为伫立时仪容安静,此处应是取了其“安静”的状态。因此,此字虽有版本差异,但内涵并无分别。“静”字在《老子》文本中多次出现:
帛书甲本第十五章:浊而情(静)之余(徐)清,女(安)以动之余(徐)生。37
郭店楚简第十五章38:竺(孰)能浊以朿(静)者,(孰)能庀〈安〉以迬(逗)者,
(将)舍(徐)生。39
通行本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復。夫物芸芸,各復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40
帛书甲本第十六章:至(致)虚极也,守情(静)表(笃)也,万物旁(竝)作,吾以观其復也。天〈夫〉物云()云(
),各復归于其[根。曰情(静)],情(静)是胃(谓)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41
郭店楚简第十六章42:至虚亘〈亟(极)〉也,兽(守)中(盅)(笃)也,万勿(物)方(旁)
作,居以须
(復)也。43
通行本第三十七章: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44
帛书甲本第三十七章:[阗(镇)之以]无名之楃(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静),天地将自正。45
郭店楚简第十四号简:亦(将)
(知)足。
(知)[足]以束(静),万勿(物)
(将)自定□46。47
通行本第五十七章: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48
帛书甲本第五十七章:[是以声(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49
郭店楚简第三十二号简:我亡(无)为,天〈而〉民自(为)。我好青(静),天〈而〉民自正。我谷(欲)不谷(欲),天〈而〉民自朴
。50
通行本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51
帛书甲本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交)也。牝恆以靓(静)胜牡,为亓(其)靓(静)[也,故]宜为下。52
郭店楚简没有记录此句。
例如,第十五章、十六章、三十七章、五十七章及六十一章,也多出现在相应的郭店本、帛书本中。“静”与虚静自然、谦下、无为而治等观念关联密切,是老子思想中具有正面意义的概念。故,“静胜热”意思为“安静、沉静是能胜过热的”这也是符合老子思想的,此处河上公的“静则热”版本及其注释就显得相对不符合老子的文旨。
“热”字的异文有“然”和“炅”。“然”即“燃”的本字,《说文解字》释为“烧也,从火肰声”53。“炅”为“见也。从火日”54,《广韵》言“光也”。可见,此字之异文也有燃烧、光亮之意,与“热”字密切相关。
“清静以为天下正”
此句异文主要在“清静”二字,又作“清清”、“请靓”、“清靖”、“清静”,多是通假,其本义并无分别,皆是指清静为天下之最、首领的意思。
从不同版本的对校分析,可见此句的含义相差不大,可排除古人篡改的说法了。55争议来自前半句的“躁胜寒,静胜热”,上文整理了三种看法,不过以现今主流之争,应是以蒋锡昌、陈鼓应为首的“静胜躁,寒胜热”及前人王弼的“躁胜寒,静胜热”之争,前者不乏学者认同,认为如此调整会更符合老子的思想;后者之说亦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调整之说是无版本根据的,故而不採纳。两方各具灼识,然而笔者想藉此作出一个讨论便是“躁胜寒,静胜热”与“静胜躁,寒胜热”是否一定是并列式的、相对式的思维去理解。56
蒋锡昌认为“静”和“躁”是对立的、相对的,若是“静胜躁”如此调整的话,便是清静无为胜扰动有为的意思,此乃完全契合老子所推崇的主旨,而“寒胜热”亦是词异义同,与上句的意思实际上是相同的。陈鼓应亦认同蒋锡昌说法,认为这样与“清静以为天下正”是相连的,符合文义及老子思想。这是用了类比相对的思维去看待这一句子,虽是符合常理及文义,可是重检王弼的注释:
躁罢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57
他认为躁扰停息后便能胜过冷寒,沉静无为可以胜过炎热,以此推算,清静是天下的正统。这似乎是类比,实则不然,这可以理解为“躁”、“躁罢”是一种状态,躁动过后才刚刚停止,只是稍稍接近“静”而已,便能胜寒了,而“静”、“静无为”是一种成熟的状态,它已是“静”了,它以无为的姿态胜温“热”,以此去推论,只是接近「静」便能胜物,更何况完全姿态的“静”呢,所以“清静”才是正统。王弼把此句理解成层次论,若“清静”及“静”为最高层次,那麽“躁”、“寒”及“热”便是其他较低的层次。
若是不以相对或对言的角度去理解此句,而是用层次论的方法去探思,此句“躁胜寒,静胜热”是可以成立的。“躁”的极致形态可以是“热”,因为躁动、扰动、乾燥及喧闹都可以带来心灵上的泛动温热和身体及环境上的暖热及热闹,故而可以推测“躁”推及极致便是“热”。“躁”能胜于寒,然而“静”却能胜过极致形态的“热”,同时亦代表“静”能胜过“热”的弱态“躁”及“寒”,所以“清静”是天下正统,这样的理解角度亦是符合老子思想的。跳出并列及相对的理解角度,从层次的角度似乎能窥得“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其他面貌,可发现此句亦是合理的,有部分意见认为此句应是流传过程中抄错,但他们的原因都是沿自马叙伦、蒋锡昌等所认为的句子并列及相对角度,若是以层次角度重新审视此句,可能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及新的思路。
不过,不可否定的是,未来依然会有新版本出土的可能,到底哪种文本、哪种解释更契合老子本义,也依然有探讨的空间。
1. 马叙伦:《老子校诂》(香港:太平书局,1965年),页133-134。
2. 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页157-158。
3. 王淮:《老子探义》(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页183-186。
4. 张松如:《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4月),页259-262。
5. 古棣:《老子校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225。
6.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页93。
7. 蒋丽梅:《王弼〈老子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页224-225。
8. 王夫之:《老子衍》(北京:汇聚文源文化,2015年),页32。
9. 苏辙:《道德真经注》(北京:汇聚文源文化,2015年),页50。
10. 河上公:《道德经注》(北京:汇聚文源文化,2015年),页128。
11. 韩鹏杰:《道德经说什麽》(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页453-454。
12.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
13. 池田知久着,王啓发、曹峰等译:《问道〈老子〉思想细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1年。
14. 汤可敬译注:《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23年。
脚注
[1] 本文关于《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此句的个人理解及论述思路,主要受到王利老师的启发、指导,特此致谢!
[2] 马叙伦:《老子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56年),页134。
[3] 王夫之:《老子衍》(北京:汇聚文源文化,2015年),页32。全句为:“寒胜躁,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 古棣:《老子校诂》(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225。
[5] 蒋锡昌:《老子校诂》(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页292。
[6] 同注上。作者分别提及到三则王弼注,分别是:六十章王注“躁则多害,静则全真”、六十一章王注“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七十二章王注“离其清淨,行其躁欲”。
[7]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页417。
[8] 王淮:《老子探义》(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页186。
[9] 韩鹏杰:《道德经说什麽》(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页453-454。全句为:“我倒是同意这样的一种说法。因为比如说我们夏天的时候用冰镇,这个方式可以解暑,战胜暑热,所比喻的也是冷静下来时才能战胜头脑发热,而且句式更为对称。现在很多本子也这样做了这样的一种改动。我觉得这个说法更为成立。⋯⋯这个和原文意思比较吻合。”
[10] 河上公注、严遵、指归、王弼注、刘思禾校点:《老子》(上海古藉出版社,2013年),页121。
[11]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页93。
[12] 苏辙:《道德真经注》(北京:汇聚文源文化,2015年),页50。
[13] 张松如:《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98年),页262。全句为:“奚侗转引徐大椿曰:‘凡事相反则能相制。如人躁甚则虽寒亦不觉,而足以胜寒;心静则虽热亦不觉,而足以胜热。由此推之,则天下纷纷纭纭,若我用智术以相逐,则愈乱而不可理矣;惟以清静处之,则无为而自化,亦如静之胜热矣。’以此来解说‘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甚得老旨。”
[14] 郭店老子乙本第十五号简。
[15]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页45-46。
[16] 同注上。
[17] 同注14。
[18]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页122。
[19] 黄克剑:《老子疏解》(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页305-306。
[20] 同注上。
[21] 汤可敬译注:《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23年),页883。
[22] 池田知久着,曹峰、孙佩霞译:〈郭店楚简《老子》新研究〉(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页461。
[23] 同注20,页3655。
[24] 同注20,页651。
[25] 日本学者池田知久先生认为此字是“重”。
[26] 巠,《说文解字》:“水脉也。从川在一下;一,地也。一曰,水冥巠也。”同注14,页4173。现今主流认为其是“轻”。
[27] 池田知久着,王啓发、曹峰等译:《问道〈老子〉思想细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1年),页601。
[28] 同注1。页210。
[29] 同注20,页3057。
[30] 同注20,页5171。
[31] 同注20,页5171。
[32] 同注20,页4139。
[33] 同注20,页2603。
[34] 同注22,页1836。
[35] 同注22,页3133。
[36] 同注22,页3742。
[37] 同注26,页589-590。
[38] 甲本第十五章。
[39] 同注21,页605。
[40]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页137。
[41] 同注26,页590-591。
[42] 甲本第十六章。
[43] 同注21,页610。
[44] 同注39,页237。
[45] 同注39,页612。
[46] 简上看不到的字。
[47] 同注21,页159-160。
[48] 同注39,页316。
[49] 同注26,页630-631。
[50] 同注21,页290。
[51] 同注39,页332。
[52] 同注26,页634-635。
[53] 同注20,页3581-3582。
[54] 同注20,页3631。光芒外现之意。
[55] 除非有了更早的版本。
[56] 以下解释思路主要为王利老师传授、指导。
[57] 同注21。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