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之爭議再探1
本次論文將探討《老子》第四十五章“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的相關爭議。現整理前人觀點,一為“寒勝躁,靖勝熱”,二為“靜勝躁,寒勝熱”,三為傳世通行本“躁勝寒,靜勝熱”。分述如次。
第一種說法“寒勝躁,靖勝熱”,是馬敘倫(1885-1970)於《老子校點》中提出的。其於通行本“躁勝寒,靖勝熱”注曰:“倫謂以義推之。當作寒勝躁。”2他認為按老子的義理來說,應是“寒”勝“躁”。雖然並未詳細解釋緣何,但觀其注釋內容,亦可推論一二。其言“躁”於《說文解字》中作“趮”,意思為“疾”也,“躁”為“趮”的通假字,因此認為本字應作“燥”。所以馬氏整體認為此句當作“寒勝燥,靖勝熱”,“燥”在《說文》有乾的意思,而“靖”則是借“㵾”字,“㵾”在《說文》中則有“冷寒”之義。由此推測,馬氏認為此句意為“寒冷勝過乾燥,冷寒勝過溫熱”,相較於燥和熱,寒及㵾更符合老子所追求的清靜意境。
這種說法現今並非主流,但王夫之(1619-1692)已有此意3,今人古棣(1919-2005)亦採用說,其云:
“寒勝躁”正與“靜勝熱”相對為文,“寒”與“靜”相應,“躁”與“熱”相應,此文正是要克服躁、克服熱,而主冷靜。作“躁勝寒”者,蓋傳抄者不明其義,而要“寒”與“熱”對文,而肊改。4
他除了繼承馬敘倫的部分論點外,更提出一種看法,便是“躁勝寒”乃後人篡改,為使寒與熱對文。不過,對於馬敘倫“躁,說文作趮,疾也。今通作躁,此當作燥”的論點選擇了忽視,因此古棣之說只是延承了“寒勝躁”及“寒”、“靜”、“躁”及“熱”的句子結構相應論。
第二種說法“靜勝躁,寒勝熱”,出自蔣錫昌(1897-1974)《老子校詁》,其於“躁勝寒,靜勝熱”注曰:
按此文疑作“靜勝躁,寒勝熱”……“躁”乃擾動之義,正與“靜”字相反。……言靜可勝動,寒可勝熱也。二句詞異誼同,皆所以喻清靜無為勝於擾動有為也。5
蔣氏以《老子》第二十六章“靜為躁君”以言“靜”與“躁”相對,並引王弼(226-249)注6、《管子.心術上篇》“趮者不靜”、《淮南.主術》“人主靜漠而不躁”、《廣雅.釋詁》“躁擾也”、《國語》賈逵注“躁擾也,亦動也”,證明以靜的“無為”與躁的“擾動”為相反組合,說明“靜勝躁,寒勝熱”的合理性。
此說法得到不少認同,如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在歷代老子注書評介部分指出王弼本第四十五章的錯誤,言:
“躁勝寒,靜勝熱。”應改成“靜勝躁,寒勝熱”。“靜”、“躁”對言,見於二十六章。此外六十章、六十一章、七十二章王弼的注文,也以“靜”“躁”對言。若作“躁勝寒”,不僅文例不符,而且有背於老子思想。作“靜勝躁,寒勝熱”,則正合老子思想,這二句話是比喻清靜無為勝於擾亂有為的,和下句“清靜為天下正”,文義相連。7
他認為通行本語序違反了老子的思想,而“靜勝躁,寒勝熱”符合句子上下文義及思想宗旨。可見,陳鼓應與蔣錫昌觀點相同,論證過程也一致。又,宋人王淮(1126-1189)《老子探義》認為:
自河上公、王弼以下,舊注悉誤,不得解。疑兩句當作“靜勝躁、寒勝熱”,可惜文獻不足,無能詳加考證,但求之義理,可信其當然如此。否則、即使天才如王弼所解,亦未見其瞭然也。8
他點出“靜勝躁,寒勝熱”的合理性在於以“無為”勝“有為”的思想,這是附合老子思想。此外,通行的《老子》讀物中,也多直接採用“靜勝躁,寒勝熱”的語序,如林語堂《老子的智慧》的第四十五章〈清正〉、王春立《王春立美術論集》下卷中的第三輯〈元典初探〉的第三節、余秋雨《老子通釋》第四十五章,及韓鵬傑《道德經說什麼》第四五章。9
第三種說法“躁勝寒,靜勝熱”,此為傳世版本,古今學者對此本的釋義也有著細微的不同。如,河上公(前200-前150)於〈洪德第四十五〉注曰:
勝,極也。春夏陽氣躁疾於上,萬物盛大,極則寒,寒則零落死亡也。言人不當剛躁也。
秋冬萬物靜於黃泉之下,極則熱,熱者生之源。
能清靜則為天下長,持正則無終已時也。10
可見,河上公認為“勝”是“極”的意思,他指出躁之極為寒,寒則零落及死亡,而靜之極則是熱,熱為生命之源來。另外,王弼注釋此句曰:
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11
王弼指出“清靜”為“靜”,是全物之真,能保全物的本源;而“躁”會侵犯物的性質,由“全”及“犯”的使用可看出前者是積極的,後者為消極的,故而清靜是“上”和“大”。此外,蘇轍(1039-1112)《道德真經注》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注釋此句:
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皆滯於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淨,不染於一,非成非缺,非盈非衝,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辮非訥,而後無所不勝,可以為天下正矣。12
蘇轍的論述是建基在後半句為“清淨為天下正”,他此番話語顯示在其思想中,“靜”和“清淨”是兩件事物,指出“躁”、“寒”、“靜”及“熱”都是有偏向一面的性質,而“清淨”是乾淨不染的,沒有任何傾向,所以是天下之正。而今人張松如(1910-1998)在《老子說解》中言此句引述了徐大椿話語“凡事相反則能相制”,他指出“清靜”也並非絕對的,因為“躁勝寒”,可見他把“寒”與“靜”勾連一起,乃相近的事物,並認為躁靜與寒熱於句子中有交錯之感,是很有一番新意的。13
以上三種觀點各有說辭,而出土文獻的問世更增添新的解釋方向。先將“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的主流版本羅列如下:
郭店老子乙本 |
喿 |
帛書甲本 |
趮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15 |
帛書乙本 |
趮朕寒⋯⋯16 |
河上公本 |
躁勝寒,靜則熱,清靜以為天下正。17 |
王弼本 |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18 |
傅奕本 |
躁勝寒,靖勝熱,知清靖以為天下正。19 |
范應元本 |
躁勝寒,靜勝熱,知清靜以為天下正。20 |
“躁勝寒”
從郭店本的“喿”至帛書本的“趮”,再至現今傳世本的“躁”,此字於流傳中至少發生了三次的變化,“喿”於《說文解字》指的是“鳥羣鳴也。从品在木上”21,《郭店楚簡》言此字為“燥”的省字或是假借字22,而“燥”在《說文解字》中是“燥,乾也。从火,喿聲”23;而“趮”則是有“疾也。从走,喿聲”24,“躁”此字沒有被收錄於《說文解字》,它的定位是“趮”的異體字,故二字的本義應是相同的。
在現時出土及傳世的版本中,有“趮”這一字的是帛書甲本第二十六章及第四十五章,而“躁”在通行本中亦出現在相同的章節中。
帛書甲本第二十六章:□25為巠26根,清為趮君。27
通行本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28
此處的句意並無分別,皆是指重者為掌管輕者的根本,靜者是躁者的君主,可見“躁”此一字是帶有貶義及消極性質的,綜觀上文,“躁”是有鳥羣鳴般的吵鬧喧嘩意思、乾燥及疾速擾動的意思;“靜”則是有崇高的地位及評價。
被《郭店楚簡》視為“勝”的假借字,故而除了帛書乙本作“朕”,其他版本皆作“勝”。“朕”指“我也”29,帛書乙本因缺失大部分句子而顯得語焉不詳,故在此不作討論。“勝”有“任也”的意思30,段玉裁注:“凡能舉之,能克之皆曰勝”31,可見其有勝任及勝利之義。
“蒼”被《郭店楚簡》視為“”的假借字,而“
”有“寒也”之義32,在其他版本中皆作“寒”。“寒”有“凍也”之義33,在所有版本中,此字並無差別。
故,根據文字本義及老子自身文本的用字習慣,此句的意思應是“躁熱、躁動是勝於寒冷的”。
“靜勝熱”
“靜”字的異文有“青”、“靚”、“靜”及“靖”。“青”之本義乃是“東方色也”34;“靚”雖則“召也”35,但其通“靜”;“靖”為“立竫”也36,意思為佇立時儀容安靜,此處應是取了其“安靜”的狀態。因此,此字雖有版本差異,但內涵並無分別。“靜”字在《老子》文本中多次出現:
帛書甲本第十五章:濁而情(靜)之余(徐)清,女(安)以動之余(徐)生。37
郭店楚簡第十五章38:竺(孰)能濁以朿(靜)者,(孰)能庀〈安〉以迬(逗)者,
(將)舍(徐)生。39
通行本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40
帛書甲本第十六章:至(致)虛極也,守情(靜)表(篤)也,萬物旁(竝)作,吾以觀其復也。天〈夫〉物雲()雲(
),各復歸於其[根。曰情(靜)],情(靜)是胃(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41
郭店楚簡第十六章42:至虛亘〈亟(極)〉也,獸(守)中(盅)(篤)也,萬勿(物)方(旁)
作,居以須
(復)也。43
通行本第三十七章: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44
帛書甲本第三十七章:[闐(鎮)之以]無名之楃(樸),夫將不辱。不辱以情(靜),天地將自正。45
郭店楚簡第十四號簡:亦(將)
(知)足。
(知)[足]以束(靜),萬勿(物)
(將)自定□46。47
通行本第五十七章: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48
帛書甲本第五十七章:[是以聲(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49
郭店楚簡第三十二號簡:我亡(無)為,天〈而〉民自(為)。我好青(靜),天〈而〉民自正。我谷(欲)不谷(欲),天〈而〉民自樸
。50
通行本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51
帛書甲本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交)也。牝恆以靚(靜)勝牡,為亓(其)靚(靜)[也,故]宜為下。52
郭店楚簡沒有記錄此句。
例如,第十五章、十六章、三十七章、五十七章及六十一章,也多出現在相應的郭店本、帛書本中。“靜”與虛靜自然、謙下、無為而治等觀念關聯密切,是老子思想中具有正面意義的概念。故,“靜勝熱”意思為“安靜、沉靜是能勝過熱的”這也是符合老子思想的,此處河上公的“靜則熱”版本及其注釋就顯得相對不符合老子的文旨。
“熱”字的異文有“然”和“炅”。“然”即“燃”的本字,《說文解字》釋為“燒也,從火肰聲”53。“炅”為“見也。從火日”54,《廣韻》言“光也”。可見,此字之異文也有燃燒、光亮之意,與“熱”字密切相關。
“清靜以為天下正”
此句異文主要在“清靜”二字,又作“清清”、“請靚”、“清靖”、“清靜”,多是通假,其本義並無分別,皆是指清靜為天下之最、首領的意思。
從不同版本的對校分析,可見此句的含義相差不大,可排除古人篡改的說法了。55爭議來自前半句的“躁勝寒,靜勝熱”,上文整理了三種看法,不過以現今主流之爭,應是以蔣錫昌、陳鼓應為首的“靜勝躁,寒勝熱”及前人王弼的“躁勝寒,靜勝熱”之爭,前者不乏學者認同,認為如此調整會更符合老子的思想;後者之說亦有不少學者堅持,認為調整之說是無版本根據的,故而不採納。兩方各具灼識,然而筆者想藉此作出一個討論便是“躁勝寒,靜勝熱”與“靜勝躁,寒勝熱”是否一定是並列式的、相對式的思維去理解。56
蔣錫昌認為“靜”和“躁”是對立的、相對的,若是“靜勝躁”如此調整的話,便是清靜無為勝擾動有為的意思,此乃完全契合老子所推崇的主旨,而“寒勝熱”亦是詞異義同,與上句的意思實際上是相同的。陳鼓應亦認同蔣錫昌說法,認為這樣與“清靜以為天下正”是相連的,符合文義及老子思想。這是用了類比相對的思維去看待這一句子,雖是符合常理及文義,可是重檢王弼的注釋:
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57
他認為躁擾停息後便能勝過冷寒,沉靜無為可以勝過炎熱,以此推算,清靜是天下的正統。這似乎是類比,實則不然,這可以理解為“躁”、“躁罷”是一種狀態,躁動過後才剛剛停止,只是稍稍接近“靜”而已,便能勝寒了,而“靜”、“靜無為”是一種成熟的狀態,它已是“靜”了,它以無為的姿態勝溫“熱”,以此去推論,只是接近「靜」便能勝物,更何況完全姿態的“靜”呢,所以“清靜”才是正統。王弼把此句理解成層次論,若“清靜”及“靜”為最高層次,那麼“躁”、“寒”及“熱”便是其他較低的層次。
若是不以相對或對言的角度去理解此句,而是用層次論的方法去探思,此句“躁勝寒,靜勝熱”是可以成立的。“躁”的極致形態可以是“熱”,因為躁動、擾動、乾燥及喧鬧都可以帶來心靈上的泛動溫熱和身體及環境上的暖熱及熱鬧,故而可以推測“躁”推及極致便是“熱”。“躁”能勝於寒,然而“靜”卻能勝過極致形態的“熱”,同時亦代表“靜”能勝過“熱”的弱態“躁”及“寒”,所以“清靜”是天下正統,這樣的理解角度亦是符合老子思想的。跳出並列及相對的理解角度,從層次的角度似乎能窺得“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的其他面貌,可發現此句亦是合理的,有部分意見認為此句應是流傳過程中抄錯,但他們的原因都是沿自馬敘倫、蔣錫昌等所認為的句子並列及相對角度,若是以層次角度重新審視此句,可能會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及新的思路。
不過,不可否定的是,未來依然會有新版本出土的可能,到底哪種文本、哪種解釋更契合老子本義,也依然有探討的空間。
1. 馬敘倫:《老子校詁》(香港:太平書局,1965年),頁133-134。
2. 任繼愈:《老子新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頁157-158。
3. 王淮:《老子探義》(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頁183-186。
4. 張松如:《老子說解》(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4月),頁259-262。
5. 古棣:《老子校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225。
6.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93。
7. 蔣麗梅:《王弼〈老子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頁224-225。
8. 王夫之:《老子衍》(北京:匯聚文源文化,2015年),頁32。
9. 蘇轍:《道德真經注》(北京:匯聚文源文化,2015年),頁50。
10. 河上公:《道德經注》(北京:匯聚文源文化,2015年),頁128。
11. 韓鵬傑:《道德經說什麼》(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頁453-454。
12.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
13. 池田知久著,王啓發、曹峰等譯:《問道〈老子〉思想細讀》,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21年。
14. 湯可敬譯注:《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腳註
[1] 本文關於《老子》「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此句的個人理解及論述思路,主要受到王利老師的啟發、指導,特此致謝!
[2] 馬敘倫:《老子校點》(浙江:古籍出版社,1956年),頁134。
[3] 王夫之:《老子衍》(北京:匯聚文源文化,2015年),頁32。全句為:“寒勝躁,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 古棣:《老子校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225。
[5] 蔣錫昌:《老子校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年),頁292。
[6] 同註上。作者分別提及到三則王弼注,分別是:六十章王注“躁則多害,靜則全真”、六十一章王注“雄躁動貪欲,雌常以靜,故能勝雄也”、七十二章王注“離其清淨,行其躁欲”。
[7]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頁417。
[8] 王淮:《老子探義》(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頁186。
[9] 韓鵬傑:《道德經說什麼》(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頁453-454。全句為:“我倒是同意這樣的一種說法。因為比如說我們夏天的時候用冰鎮,這個方式可以解暑,戰勝暑熱,所比喻的也是冷靜下來時才能戰勝頭腦發熱,而且句式更為對稱。現在很多本子也這樣做了這樣的一種改動。我覺得這個說法更為成立。⋯⋯這個和原文意思比較吻合。”
[10] 河上公注、嚴遵、指歸、王弼注、劉思禾校點:《老子》(上海古藉出版社,2013年),頁121。
[11]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93。
[12] 蘇轍:《道德真經注》(北京:匯聚文源文化,2015年),頁50。
[13] 張松如:《老子說解》(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發行,1998年),頁262。全句為:“奚侗轉引徐大椿曰:‘凡事相反則能相制。如人躁甚則雖寒亦不覺,而足以勝寒;心靜則雖熱亦不覺,而足以勝熱。由此推之,則天下紛紛紜紜,若我用智術以相逐,則愈亂而不可理矣;惟以清靜處之,則無為而自化,亦如靜之勝熱矣。’以此來解說‘清靜可以為天下正’,甚得老旨。”
[14] 郭店老子乙本第十五號簡。
[15] 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頁45-46。
[16] 同註上。
[17] 同註14。
[18]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122。
[19] 黃克劍:《老子疏解》(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頁305-306。
[20] 同註上。
[21] 湯可敬譯注:《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頁883。
[22] 池田知久著,曹峰、孫佩霞譯:〈郭店楚簡《老子》新研究〉(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頁461。
[23] 同註20,頁3655。
[24] 同註20,頁651。
[25] 日本學者池田知久先生認為此字是“重”。
[26] 巠,《說文解字》:“水脈也。從川在一下;一,地也。一曰,水冥巠也。”同註14,頁4173。現今主流認為其是“輕”。
[27] 池田知久著,王啓發、曹峰等譯:《問道〈老子〉思想細讀》(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21年),頁601。
[28] 同註1。頁210。
[29] 同註20,頁3057。
[30] 同註20,頁5171。
[31] 同註20,頁5171。
[32] 同註20,頁4139。
[33] 同註20,頁2603。
[34] 同註22,頁1836。
[35] 同註22,頁3133。
[36] 同註22,頁3742。
[37] 同註26,頁589-590。
[38] 甲本第十五章。
[39] 同註21,頁605。
[40]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頁137。
[41] 同註26,頁590-591。
[42] 甲本第十六章。
[43] 同註21,頁610。
[44] 同註39,頁237。
[45] 同註39,頁612。
[46] 簡上看不到的字。
[47] 同註21,頁159-160。
[48] 同註39,頁316。
[49] 同註26,頁630-631。
[50] 同註21,頁290。
[51] 同註39,頁332。
[52] 同註26,頁634-635。
[53] 同註20,頁3581-3582。
[54] 同註20,頁3631。光芒外現之意。
[55] 除非有了更早的版本。
[56] 以下解釋思路主要為王利老師傳授、指導。
[57] 同註21。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