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4.25

唐诗与酒文化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和酒文化在这个国度一直有重要地位。关于酒的起源有: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尧帝造酒说、四特造酒说这几种说法。虽尚无定论,但无疑早在传说时代中国人就已经能够製造酒这种饮料。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代诗坛流派繁多,但不论哪个流派都对酒意象宠爱有加。酒作为我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元素,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除了对外交往来频繁,唐代的社会氛围也十分开放,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而且由于皇帝积极吸收周边少数民族优秀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唐代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文学成就达到了顶峰,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繁荣发展的酒文化为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豪放、敢于创新的时代,酒意象得到了更多的意蕴,也在不断地创作挖掘中完成了其成熟的转变。酒意象的发展和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题材的发展,成为了文坛繁荣的一个助力,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映衬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

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複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这正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通过探讨唐诗与酒文化的关係,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唐代当时的饮酒风尚以及社会氛围,使我们对唐朝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唐诗与酒的关係

唐朝是诗歌艺术最辉煌的时代,也是酒文化十分发达的时代。唐人有多喜欢喝酒?在盛唐时期,诗与酒结下的不解之缘,从唐诗裡酒的出现率就可见一斑。唐诗中与酒相关的词语同样尉为壮观,雷道海根据《唐诗宋词全集》唐诗部分统计,有酒力、酒醒、酒酣、酪酒、酒花、酒具、酒瓶、酒瓮、酒舫、酒楼、酒肆、酒徒、酒债、赊酒、温酒、致酒、劝酒、酌酒、独酌、对饮、浅酌、痛饮、狂饮、纵酒、微醉、稀醉、半醉、共醉、醉塌、酩配、沉醉、尽醉、积醉、醉歌、醉舞、醉眠、醉卧、酒癖等等。如此多的词汇,侧面衬托出唐诗中酒文化底蕴的深厚1。酒以会友、赋诗、消愁,盛唐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在唐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比较耳熟能详的,比如《唐诗三百首》裡,白居易(772年—846年)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2中的新醅酒就是在冬季酿造到春季饮用的酒,就称之为新醅。唐朝有醉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饮中八仙。《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701年—762)、贺知章(659年—744年)、李适之(694年—747年)、汝阳王李璡(?—750年)、崔宗之(?—?)、苏晋(676年—734年)、张旭(685年—759年)、焦遂(?—?)为「酒中八仙人」3,杜甫(712年—770年)为之作〈饮中八仙歌〉云:

知章(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汝阳王李璡)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李适之)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崔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可见在唐朝,诗酒不分家的现象。酒在唐朝诗人的盛行,使我们可以从唐诗中,看到唐朝酒的种类、製造方法、饮用方式、饮用时间、习惯等,从而看到唐朝人的日常生活模式。

酒的品种(国内)

在唐代,酒有清、浊之分,其区别主要取决于酿酒原料。一般来说,唐代的粮食酒多用穀子、黍、稻、玉米、黄米、糯米等酿成。因粮食自身的粘性不同,酿酒法各异,所以酿成的酒在酒精浓度和糖分含量上也会有所不同4。唐代的酒主要有米酒、果酒及调製酒,酒的种类不多,而製作起来非常简单。

米酒

从唐诗中的数量和篇幅来看,可以看到唐朝诗人最常饮用的就是米酒。但就单单是米酒,也有分高低贵贱,有不同的品级。

Ø  绿醅

醅酒,又称为浊酒,浊醪,过滤次数少,酒精浓度低,糖分多且酒液中有沉淀物的酒就叫浊酒。由于当时缺乏无菌技术,因此酿造的过程会掺杂不同的微生物,且其时的压榨过滤技术也不成熟,因此,那时酿出来的成品酒多半会有绿蚁状的悬浮物(不影响饮用),故而其时的米酒以「绿蚁」或「绿醅」代指,以下有诗为证: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5。还有不少唐诗也有提到绿醅:

劝君尝绿醅,教人拾红萼。——白居易〈落花〉

唯将绿醅酒,且替紫河车。——白居易〈对酒〉

绿醅量醆饮,红稻约升炊。——白居易〈自提小草亭〉

紫蟹霜肥秋纵好,绿醅蚁滑晚慵斟。——殷尧藩〈九日病起〉

鱠下玉盘红缕细,酒开金瓮绿醅浓。——韩翃〈宴杨驸马山池〉

这种酒价格便宜,群众基础良好,深受广大购买力低下的失意诗人青睐,又因价廉,落魄文人刚好可以藉此暗喻其时心境及凄凉处境,诗作呈现6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白居易〈快活〉

浊酒销残漏,弦声间远砧。——刘禹锡〈乐天是月长斋鄙夫此时愁卧裡闾非远云雾难披〉

 

Ø  黄(+鹅黄)/红/白醅

黄/红/白醅由于酿造的水质和酒麴更为高级,因此发酵产生的颜色也有不同,这两种的价格较绿醅爲之不菲:

黄酒,亦有黄醅之称,此酒含多种成分,有药理功效,颜色泛黄而称之。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鹅黄,亦称鹅儿黄,因酒色如幼鹅毛色之淡黄,故名鹅黄。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杜甫〈舟前小鹅儿〉

白酒,因色白而得名。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真珠红,亦作珍珠红7

琉璃钟,琥珀浓,小糟夜滴珍珠红——李贺〈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将进酒〉

 

清酒

清酒是用穀子、稻子、玉米等粘性小的粮食酿成的,过滤次数多,酒精浓度高,糖分少,味淡的酒就叫清酒,唐人亦称清酒为薄酒、干酿、烧酌、烧酒、白酒等,并常以「清」和「春」为其命名。例如,以「清」命名的有阿婆清、巴陵清、郎官清等;以「春」命名的有烧春、土窖春、石冻春、老春、梨花春等。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白居易〈杭州春望〉

唐代初期,精通酒道的人习惯饮清酒。白居易成名后,曾和友人一起比饮家酿酒:

斗浓干酿酒,夸妙细吟诗——白居易〈偶作寄皇甫朗之〉

在他们的诗篇中亦屡屡提到清酒:

家家养豚漉清酒、烧酒初开琥珀香——〈荔枝楼对酒〉8

唐代又称清酒为「酃渌」或「渌酃」。初唐名相魏徵(580年—643年)将家酿美酒「酃渌翠涛」进献给唐太宗(598年—649年),唐太宗赐诗云:「酃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将「酃渌翠涛」与汉代名酒兰生酒和隋代佳酿玉薤酒相提并论,使此酒之名不胫而走,并成为清酒的代名词。如皮日休(834年—883年)〈春夕酒醒〉:「四弦才罢醉蛮奴,酃渌馀香在翠炉。」9

 

 

烧酒

50年代,袁翰青先生(1905-1994)将烧酒的起始上推到唐代,其主要依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和雍陶(?—?)「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袁先生认为唐诗中的「烧酒」,是带有蒸偏性质,像大曲一类的烧酒。而据篠田统教授(しのだ おさむ,1899 - 1978)推测,唐代的烧酒与今天的茅台酒同属一类10

 

新醅与旧醅

醅酒还有新酿造的新醅和旧酿造的旧醅之分,一般都在冬酿春饮,故新醅也称为春醅,但并不像现在酒的年份越足越好,在那个食品保存状况堪忧的时期,时间越长变质的可能性越大,故新醅价更高。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杜甫〈客至〉

〈客至〉中的诗句能看出旧醅较新醅爲劣质,所以家境贫穷也能买得起旧醅。

 

 

果酒

唐人酿製的果酒主要为葡萄酒。在唐代以前,人们很少酿製葡萄酒,饮用的都是从西域进贡过来的。但随着唐政府与西域的交流,在边境和中原地区慢慢兴起酿造葡萄酒。

在唐朝百姓的加工下,它越来越适应百姓的口味,也成为风靡一时的酒品。比较有名气的有杏花酒、新丰酒、鬱金香、梨花酒。在边境地区,葡萄酒尤其受到追捧。在〈凉州词〉、〈塞下曲〉中提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

 

葡萄酒等域外果酒的细节于域外的部分会再细説。

 

调製酒

调製酒(又称配制酒)主要是以米酒为基底酒,在配以香料或药材,经过浸泡、蒸煮而成。唐朝人们已然发现了可以给酒中加入不同东西一起溷着喝或煮着喝,甚至在酿酒的过程中就加入进去,如花草果木、桂花,青梅,竹叶等,这样可以让酒具有别样的风味。主要的调製酒有节令酒、香料酒、松醪酒等11。唐朝人们利用众多原料为酒的酿造开拓新的前景,唐代酒的种类因此极为丰富,为酒文化的兴盛奠定不可磨灭的印记。

Ø  节令酒

节令酒是在特定节日饮的酒,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往往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传统佳节,诗人自然饮酒舒怀,例如端午饮艾酒、菖蒲酒;重阳登高饮茱萸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杜甫〈逼侧行赠毕耀〉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昇平。 ——殷尧藩〈端午日〉

白鬚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老过佔他蓝尾酒,病馀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此类时流是幸人。大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2。—— 杜牧〈清明〉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又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可见在唐朝,酒在百姓和诗人家的桌上极爲常见,平日赋诗兴起要喝酒,悲伤落泪时要喝酒,到节日时更要喝酒。

 

香料酒

香料除了应用于烹饪外,还可以用于酿酒,古人酿酒常常将一种或几种香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溷合浸入酒中。例如在唐代,鬱金也常常作为酿酒的香料,李白诗中的兰陵美酒中就加了鬱金作为香料:

兰陵美酒鬱金香13,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作〉

另外还有椒盘,亦作椒酒讲,以椒实浸制的酒。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杜甫〈杜位宅守岁〉

 

Ø  花草木酒

以花草植物酿酒原料廉价,且又可节省粮食,颇有社会经济意义。用花草木製成的酒种类繁多,这里取几个较有名或诗人常饮的作例子:

屠苏酒是草木植物屠苏製成的。

书名荟萃才偏逸,酒号屠苏味更醇。——卢象〈句〉

柏酒,以柏树叶所浸泡的酒。

飘雪还柏酒,衰病只藜床。——杜甫〈元日示宗武〉

竹叶春,亦称竹叶酒。

碧毡帐暖梅花湿,红燎炉香竹叶春。——白居易〈洛下雪中频与刘李二宾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书〉

松醪酒是用松脂、松花、松叶等为主料,泡于米酒之中。唐代认为松树长青之物,通过取其材料来泡酒具有养生的效果。

松醪酒好昭潭静,閒过中流一弔君。——罗隐〈湘南春日怀古〉

菊花酒,顾名思义是以菊花浸泡过的酒,也可引申为泛花,可简称菊酒或是黄菊酒。

閒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谣。——白居易〈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14

 

动物类酒

    杜甫〈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中:「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提到的「乳酒」便是用动物的乳汁製成的,而卢仝〈东行三首〉中:「壮色排榻席,别座夸羊酒」的「羊酒」则是利用肉类酿成15

 

 

产地酒

产地酒如其名,是以其产地冠名的酒,例子如下:

兰陵酒,兰陵,,即今天的山东枣庄市。

兰陵美酒鬱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作〉

鲁酒,鲁即山东。

鲁酒白玉壶, 送行驻金羁——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长沙酒,即湖南长沙

夜醉长沙酒, 晓行湘水春——杜甫〈发潭州〉

吴酒,吴地,即今天江苏、浙江一带。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新丰酒,新丰市,即今天的陝西临潼县东北。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少年行〉

浔阳酒,今仍是浔阳。

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白居易〈秋江送客〉

金陵春,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

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交河美酒,产于交河得名。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柳林酒,即当今闻名中外的西凤酒,产于陝西翔县柳林镇,故名柳林。

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裴行俭〈蜂醉蝶不舞〉16

酒的品种(域外)

葡萄酒

萄萄非中原产物,最早要追溯西汉张骞(前175年—前114年)出使西域后,才在中原种植。唐代之前,中原未见有本国酿製的葡萄酒,自唐太宗征高昌国得马乳葡萄种子,开始在宫中种植,此后便广泛种植。在《全唐诗》中,共提及「葡萄」的诗歌有49首,其中「葡萄」作「蒲桃」共有10首,「葡萄」作「蒲萄」共有22首17。刘禹锡(772年—842年)〈葡萄歌〉:「野田生葡萄…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诗中不仅记录了河东地区种植葡萄的情况,提到了马乳和龙鳞这两个葡萄品种,还有酿製葡萄酒的情景。另外,在唐诗中,葡萄也作蒲萄或蒲桃。李颀(690年—751年)〈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张谔(?—?)〈延平门高斋亭子应岐王教〉「昨夜蒲萄初上架,今朝杨柳半垂堤」。值得一提的是,葡萄酒还有雅称。出于魏徵之手,被誉为是绿酒中的极品。唐太宗曾赋诗称赞:「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当中的醽醁及翠涛就是魏徵所酿的葡萄酒。

「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鲍防〈杂感〉

「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对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酒熟姿行乐,红豔青旗朱粉楼。」——元稹〈西凉伎〉

「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李颁〈塞下曲〉18

 

 

龙膏酒

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西域国家乌戈山离,是以鳄鱼为主料的养生药酒,龙膏酒黑如纯漆,有调养气血,滋心养肺,壮筋骨、驱淫邪的功效。据说,唐宪宗饮后感到神清气爽,飘飘欲仙,将之视为奇宝,定为酒中上品19。二说认为是出自于婆律国的树脂,在《唐本草》有相关记载此树脂有两种,一是生长于树根下清脂称婆律膏,一种生长于树根中乾脂称龙脑。有驱恶气,消食,散涨满,香人口的功效,与上述功效相似。而龙膏酒的命名或是在製酒过程将「龙脑」和「婆律膏」各取一字,合称为「龙膏」酒20

 

三勒浆

源于波斯,是一种养生药酒。由具备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的庵摩勒及主治风虚热气的毗梨勒和止泻痢的诃梨勒三种果实所酿。是国宴中的顶级饮品。运输困难,所以此酒的进口量很低,价格昂贵,是唐代上层社会人士宴饮的珍品,甚少流行于民间21。也基于这原因,因此在《全唐诗》中未有它的身影。

酒的关联者/物

唐诗与酒具

《全唐诗》多达900卷,共收录唐、五代诗48900多首,作者2200多人。据统计,其中和酒相关的诗歌就有5000多首,约占唐诗总数的十分之一22。这也是研究唐代酒具的重要的历史资料。唐代的饮酒器具样式繁多,如杯、爵、盏、碗、觚、觯、角等,饮酒器具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人们的身份地位的差别。此外,唐诗中提及的酒具还有杓、铛、罍、爵、碗、瓶等,金银玉饰、 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折射出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精美的瓷质酒具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在许多唐诗中也可以看到有关的记载,「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中的鹦鹉杯,「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中的舒州杓、力士铛,「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中的金樽,「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玉壶,「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等等。据统计,诗中曾出现酒具除上述外还有有金叵罗、金盏、金碗、金雷、玉杯、玉缸、玉筋、玉瓶、银瓶、郸筒、流霞杯、紫霞杯、玻璃踵、玻璃碗、鸿鹅构、金屈危等等,种类丰富23

碗是唐人饮酒的常用器具,文宗(809年—840年)就曾以碗赐酒,「命赐酒二盘,每碗各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可见以碗饮酒的流行和普及,不仅爲民间饮酒之用,亦是皇室的饮酒器具之一24

1970年自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庄的唐代窖藏出土,是锤打成型的金质酒器

此金碗是盛唐时期的製品,碗上墨书「九两半」,形态肥硕丰满,庄重大方,纹饰繁纷瑰丽,优美典雅,工艺精湛考究,气度非凡,可以说是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

杯:「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復一杯」

《全唐诗》带「杯」的词条共1532条,是唐诗中提及最多的酒具,也成爲了酒具的通称。25「莫诉金杯满」、「家家春酒满银杯」,唐诗中谈及的杯,其材质不仅有金、银,还有铜、玉、玛瑙,甚至藤、贝壳等天然材料;杯的容量有大有小,杯身亦有深有浅。最着名的杯还是要数「夜光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在《凉州词》中的寥寥数笔,勾勒出了将士一醉方休的悲壮和夜光杯熠熠生辉的美艶,从此,夜光杯也随着这首千古绝唱刻入世人心中。

唐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是一件唐代金银器文物,于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壶:「春昼提壶饮,秋林摘橘尝」

此外,壶是唐时常用的盛酒器,「蒙笼荆棘一鸟吟,屡唱提壶沽酒吃」26, 连鸟都会叫「提壶沽酒」。壶有敞口、鼓腹、带足、有盖、贯耳的特点,根据不同形状,其大致又可分爲圆、方、扁三种。

釉双耳壶,此壶1998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乡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

 

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樽是我国古老的酒器之一,「初见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晋」,其形主要爲桶形、双环、三足、带盖,纹饰精美,常饰有动物图案,因此也有牺樽、象樽等名称。27皮日休在〈酒中十咏·酒樽〉中写道:「牺樽一何古,我抱期幽客」。28樽以其优雅、端方的造型获得了唐代诗人的青睐。无论在传世酒器中或是新出土的唐代文物中,都很少见到樽形酒器,白瓷樽更是罕见。

带盖白瓷樽,于1989年出土于陝西省西安市国棉五厂住宅小区工地第六十五号唐墓。

 

觥:「笑擎云液紫瑶觥,共请云和碧玉笙」

在饮酒礼中,觥也是一种罚酒器,《郑笺》云:「觥,罚爵也」。29唐诗中的觥,有「兕觥」、「金觥」、「银觥」等,可见,唐代觥的材质幷不仅限于兕牛角或青铜,其造型也不拘泥于时人认识中的先秦酒器,而是多方借鉴,创造新样式,如样式别致的酒船,刘禹锡诗作云:「罚筹长竪纛,觥盏样如舠」而「舠」即船也30。 

镶金牛首玛瑙觥于1970年10月出土于陝西省西安市何家庄的唐代窖藏坑。

觞:「但苦隔远道,无由共衔觞」

觞,既有饮酒的意思,也是一种酒具。带「觞」字的基本都与饮酒有关,当「觞」作爲酒具时,提及最多的要数「羽觞」。羽觞,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31。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诗云:「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小小的耳杯像是插了翅膀,在诗人手中飞快地盛满酒,又一饮而尽,这席间的行觞快疾,展现出了酒具的轻盈和诗人的豪兴32

玛瑙羽觞于1970年10月出土于陝西省西安市何家庄唐代器物窖藏坑中

在唐代酒器中,羽觞所占比例并不很大。羽觞自东周産生以来,延绵上千年,至唐代便基本走完了其全部旅程,唐代以后罕见羽觞,偶有所出也是后世彷古之作。

从酒具的生産材质层面看,唐朝的酒具分爲陶制酒具、玉石类酒具、金银类酒具和其他材质等几种。唐朝时期,陶瓷发展繁荣,幷流行于社会,瓷器开始逐渐取代了其他酒器,成爲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酒具被普遍使用。在隋代的瓷窑发展的基础上,唐代技术不断成熟,烧制出黑、黄、花色瓷器,闻名中外的「唐三彩」也在这一时期被烧制出来。33此时期的陶制酒器多以瓶、杯、执壶、盏、爲主,造型新颖独特,玲珑别致,尤以壶最受欢迎,而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道教审美意象的体现,「壶中无窄处,愿得一容身」,将壶视爲天地之中心,宇宙之象徵。这一时期的唐三彩堪称陶瓷酒具中的绝佳之作,其基本色调爲白、黄、绿,在此基础上融于蓝、紫等其他色彩,亮丽明艶,34其造型浑圆、色泽鲜艶。

唐代玉器也得到很大发展,从李白的着名诗句「兰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中可以看出,玉还被应用于酒器的製造上,这一时期,流传最爲广泛的玉质酒具当属玛瑙杯和夜光杯了,夜光杯以其能在黑暗中发出幽幽之光的特性而广被人们喜爱,王翰在〈凉州词〉中还作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千古名酒。玛瑙色泽淳厚、质地光滑,在唐朝广泛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着名诗人李商隐(813年—858年)也曾赋诗「半展龙鬚席,轻斟玛瑙杯」。以玛瑙爲依托製造的酒具造型栩栩如生、质感极佳,同时还会给酒增色,钱起(722年-780年)还曾作过〈玛瑙杯歌〉:「含华炳丽金尊侧,翠斝琼觞忽无色。詹弦急管催献酬,倏若飞空生羽翼,湛湛兰英照豹斑,满堂词客尽朱顔。」35

从《全唐诗》看,谈及酒具材质最多的非「金」、「银」、「玉」莫属, 究其原因,诗人喜好华美之物是一,但归根结底还是物质资料的丰富和製造工艺的进步36。大唐盛世的时代背景下,金银器及玉器的工艺製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丝绸之路」的繁华大大加强了对外交流合作,不少外来金银匠进入长安,传播技艺,推动了金银加工工艺技术的更新。例如诗中李白笔下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復一杯。」和〈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複来。」 均有出现金银制酒具。

唐诗中提到的其他材质酒具还有很多,如「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中的「琉璃钟」,也就是玻璃杯。李白〈咏山樽〉道:「蟠木不凋饰,且将斤斧疏。樽成山嶽势,材是栋梁馀。外与金罍幷,中涵玉醴虚。」其中之「樽」就是返璞归真的木质酒具。这其中,最富有唐人浪漫主义情怀的当属荷叶杯与鹦鹉杯了。荷叶杯起源于曹魏时代的郑公悫(?-?)及其宾僚们,他们在宴会一时兴起,取莲叶盛酒饮之荷叶被文人雅士当做杯子饮酒,饮法是取连茎荷叶,将酒注于叶中,因茎内中空,将茎叶连綫处刺穿,用嘴一吸,荷叶中的酒就顺着长长的茎管流下,类似今天的漏斗,很多古人都曾提及鹦鹉杯,尤其是在嗜酒之人中间,喝不空的鹦鹉杯非常受欢迎。唐朝着名的「诗仙」李白出名的除了诗以外,爱酒如命的性格也是人尽皆知,而鹦鹉杯就在他的〈襄阳歌〉一诗中出现过,更是被他形容爲「一日须倾三百杯」,一个鹦鹉杯能倒出三百杯酒,纵然不是真的喝不空,那也足以令人惊讶了,鹦鹉杯是用南海的一种海螺製成的,既有不加凋琢、浑然天成的,也有镶金精心琢磨的,在鹦鹉杯的内部,有很多天然的孔隙,能够像海绵一样容纳很多酒水,当人们往外倒酒时,由于这些孔隙存在,一次只能倒出很少的酒,还有很多酒水储存在内部。在这种「细水长流」的倒酒方式下,看不起就很像是千杯不尽一样。而对古代的文人来说,他们幷不喜欢「大碗喝酒」的粗鲁姿态,鹦鹉杯这样有趣的饮酒方式反而更有格调,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广泛欢迎,不过鹦鹉杯取材于海洋中的鹦鹉螺,産量稀少,一般人很难用得起,或许这就是它失传的原因之一37

鹦鹉杯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的一座唐墓

唐诗与胡姬

姬指的是貌美的女子,故而「胡姬」指的是美艶的「胡人」女子,她们能歌善舞,技艺绝佳。起初「胡姬」只是被「胡人」当作「礼物」进献给唐朝,以求得增进与唐朝之间关係,进而达到加强贸易、政治联盟等目的,随着「胡人」大量涌入唐朝境域内,「胡姬」在民间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她们的交际范围不再仅限上层社会,但她们的活动场所,依然是以宴饮之处爲主,逐渐地,「胡姬」与唐代陪酒女子的工作性质有交叉、相似之处,于是唐朝社会酒业便出现了「胡姬」当垆的现象,实际上她们就成爲了经营酒业的「胡商」38。纵观《全唐诗》的统计,明文提及「胡姬」的诗篇一共有二十九篇,没有明文提及,但根据上下诗人的意思,可以推断出指「胡姬」的诗词也有九首,这些诗足以为我们搭建起还原胡姬形象的框架39

初唐

王绩

过酒家五首

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

盛唐

李白

横吹曲辞·白鼻騧

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少年行二首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醉后赠王历阳

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勐虎行

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紵飞梁尘

幽州胡马客歌

妇女马上笑,顔如赬玉盘

岑参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贺 朝

赠酒店胡姬

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

王 维

过崔驸马山池

画楼吹笛妓,金碗酒家胡

中唐

杨 凝

从军行

汉卒悲箫鼓,胡姬湿采旃

张 祜

白鼻騧

爲底胡姬酒,长来白鼻騧

施肩吾

戏郑申府

胡姬若拟邀他宿,挂却金鞭系紫骝

杨巨源

胡姬词

当垆知妾惯,送酒为郎羞

章孝标

少年行

 落日胡姬楼上饮,风吹箫管满楼闻

元稹

 

赠崔元儒

 

最爱轻欺杏园客, 也曾辜负酒家胡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天宝意欲末胡欲乱,胡人献上女能胡旋

西凉伎

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白居易

胡旋女-戒近习也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馀

李 贺

龙夜吟

鬈髮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

晚唐

温庭筠

敕勒歌塞北

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

赠袁司录

金钗醉就胡姬画,玉管闲留洛客吹

杜牧

黄州偶见作

有个当垆明似月,马鞭斜揖笑回头

陆龟蒙

奉和袭美酒中十咏•酒垆

锦里多佳人,当垆自沽酒

韩偓

北齐二首

后主猎回初按乐,胡姬酒醒更新妆

根据上述表格可知:在唐代,直接或者间接写到胡姬的诗人有王绩、李白、岑参、贺朝、王维、白居易、元稹、张祜、刘言史、施肩吾、章孝标、陆龟蒙、杜牧、 杨巨源、杨凝、温庭筠、韩偓等17位诗人。根据这些诗人主要的生活时期来划分:生活在初唐的主要有一人:王绩;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有:贺朝、李白、王维、 岑参等4位;主要生活在中唐时期的有:白居易、元稹、张祜、刘言史、施肩吾、章孝标、杨巨源、杨凝等8位;主要生活在晚唐时期的有:陆龟蒙、杜牧、温庭筠、韩偓等4位。根据这个分期可看出胡姬形象在初唐诗歌中鲜有出现,到了盛唐、中唐甚至晚唐时期则大量出现40

胡姬经营的酒肆受到文人墨客的广泛喜爱,不仅在于其经营的酒类独具特色, 同时其富有异域风情的管弦乐舞等助兴节目也颇具吸引力,小小的酒肆全然成爲了异域风俗文化的缩影。如李白在〈醉后赠王曆阳〉:

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

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

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

举酒挑朔雪,从君不相饶。

酒肆中美丽的胡姬随着节奏起舞,歌舞与美酒相伴,其实能够畅饮异域美酒就已经是极好的人生享受了,如果还有充满异域风情的管弦乐舞相伴,那更是锦上添花。西域乐舞刚健豪迈的独特风情满足了唐代文人风流潇洒、好新猎奇的心理,同时也表达了他们豪放不羁的精神世界,因此深受欢迎。侍酒者既多胡姬,就饮者亦多文人,每多形之吟咏,留连叹赏,如张祜〈白鼻弱〉诗云:  「爲底胡姬酒,长来白鼻弱。摘莲水上,郎意在浮花。」可见文人们常常在胡姬酒肆中作诗会友驻足流连。 胡姬酒肆随着衆多文人墨客的出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卖酒之所,更成 爲了唐王朝文人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无论是闲暇时的消遣,如贺朝的〈赠酒店胡姬〉:

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

羽毛铺新月,貂裘坐薄霜。

玉盘初脍鲤,金鼎正烹羊。

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

生动描写了「胡姬酒肆」里的情景,抑或是意气风发时的豪饮如李白的〈少年行二首〉: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中

经过燕太子,结托幷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都是在胡姬的酒肆中进行,从李白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窥见潇洒任侠的少年李白形象,意气风发的少年选择在胡姬酒肆中开怀畅饮,在热烈的胡姬的陪衬下与友人畅谈心中远大的志向。无论是此时踌躇满志的豪情,还是在〈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何处可爲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君思颍水绿,忽復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爲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当中壮志难酬的苦闷,送别友人的伤感,都选择了在胡姬的酒肆中,我们不难发现胡姬及其酒肆与唐代诗人生活的密切关係,胡姬酒肆已经成爲他们心灵的一个驿站。

唐诗与酒令

一般认为,酒令起源自古代投壶游戏有关,「酒令」最早是主酒吏,至唐代,酒令才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特指酒宴上决定饮者胜负或娱乐气氛的活动。41唐诗与酒令有密切关係,像射复、猜拳、投骰、斗牌等常见于唐诗中,因篇幅有限,故本文仅介绍以下酒令。

骰盘令是掷骰于盘中,以得采多少为令来确定劝酒、罚酒的人数和杯数,骰盘令玩法不一,但一般是掷点数以决定饮酒顺序及以各种掷法决定输赢。行酒令时通常以此令作为开头,待宾客饮至微酣时再改行其他酒令42。「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张答曰:「但知报导金钗落,彷彿还应露指尖。」;白居易〈与诸客空腹饮〉亦有相应的描写:「碧筹攒米碗,红袖拂骰盘。」;〈就花枝〉「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刘禹锡「白家唯有杯觞兴,欲把头盘打少年。」;元稹〈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至陝〉「叫噪掷投盘,生狞摄觥使。」这些都是行骰盘令时的情景描写。

酒鬍子是一种木刻胡人偶,上身圆润,类似不倒翁。在喝酒行令之前,让酒鬍子旋转,待它停止时,这个人偶手指指向谁,谁就要饮酒43。唐人好饮酒,因此十分喜欢酒鬍子,关于其情状可从诗中得知一二。在元稹〈指巡胡〉「遣闷多凭酒,公心只仰胡。挺身唯直指,无意独欺愚。」;徐夤〈酒鬍子〉「红筵丝竹合,用尔作欢娱。直指宁偏党,无私绝觊觎。当歌谁擐袖,应节渐轻躯。恰与真相似,氊裘满颌鬚。」;李白〈上云乐〉「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华盖垂下睫,嵩嶽临上唇。」上述所引的诗指出酒鬍子发挥喝酒解闷的作用,亦刻画出与西域胡人相似的面貌44

射复猜拳令的性质是藏东西让人去猜是何物。射复是把一件东西藏于碗碟之下,让人去猜是何物。猜拳则是手握藏一件东西,让人去猜。这类酒令起源自西汉的藏钩游戏,后来演变成为酒令。45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六〉「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复蜡灯红。」诗中的「藏钩」及「射复」即是行酒中猜字或猜物的酒令。猜中者免酒,猜不中者罚酒、罚诗或罚唱等。后来藏钩又发展为猜拳,又名「猜枚」、「博拳」。唐诗〈残句〉:「城头推鼓传花枝,席上博拳握松子」;白居易〈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任〉:「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沾盘垒葡萄。」所说的就是让人去猜手中藏的松子和莲子。

口头文字令是在酒宴上根据主题来作诗及联句作诗,在《全唐诗》中收录唐诗人的联句有七卷之多,当中多数是酒筵上的作品。如在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江陵李之芳尚书在家中宴请杜甫和崔彧为其外甥宇文晁赴任一事作饯别。席间,三人依令联句作诗,杜甫曰:「爱客尚书重,之官宅相贤。」李之芳接令,对曰:「酒香倾坐侧,帆影驻江边。」崔彧接曰:「瞿表郎官瑞,凫看令宰仙。」这首诗收录于杜甫〈夏夜李尚书筵送余文石首赴县联句〉。事实上,席上联句作诗在唐代较为普遍。如〈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是颜真卿(709年—785年)、刘全白(?—?)、裴循(?—?)等人的联句,〈春池泛舟联句〉是裴度(765年-839年)、刘禹锡(772年—842年)、崔群(772年—832年)等人的联句,〈花下醉中联句〉是李绛(764年—830年)、崔群、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联句。46

抛打令是把劝酒、送酒,边歌边舞和抛球传送组合起来的游戏。抛是抛球及花枝,打是舞蹈。行令时,彩球或花枝会伴随着音乐在宾主之间传来传去,接到的人就要根据酒令接受罚酒或作出相应的歌舞47。有皇甫松(800年-888年)〈抛球乐〉:「红拨一声飘,轻球坠越绡。坠越绡,带翻金孔雀,香满绣蜂腰。小少抛分数,花枝正萦绕。」白居易〈醉后赠人〉「香球趁拍回环匼,花盏抛巡取次飞。」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赋〉「争奈夜深抛耍令,舞来挼去使人劳。」这些诗句都是形容当时唐人宴饮行抛打令时的欢娱场景。

唐诗与酒肆

唐代酒肆最主要宣传方式是悬挂旗帜,诗人与酒肆关係密切,唐诗中有大量描述酒旗的诗句。有统计显示,在《全唐诗》收入的49800馀首诗歌中,有51首直接提到「酒旗」,有14首提到酒肆的「旗亭」,6首提到「酒旆」,6首提到「酒幔」;若按《全唐诗》收录的2200位诗人统计,有37位诗人曾于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描述有关酒旗、酒幔、酒旆。48杜牧(803年—852年)在〈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李群玉(808年—862年)在〈江南〉中的「斜雪北风何处宿,江南一路酒旗多」;张籍(767年—830年)在〈江南曲〉中的「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陆龟蒙(?—881年)在〈怀宛陵旧游〉中的「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上引诸诗都是唐代酒肆以酒旗招引酒客来饮酒尽兴的景状。

唐诗与酒价

酒有名贵佳酿,亦有一般的普通酒。两者品质不同,价格也大相迳庭。所幸唐诗中咏酒价的很多,我们可窥探一二。唐代较为名贵的酒大约是一升一千文。在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饮且约后期〉「共把十千沽斗酒,相看七十欠三年」;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沽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王维〈少年行四首〉「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杂诗·逢着平乐儿〉「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这些诗句中一斗酒需十千钱,非常人所能买,当属于佳酿美酒。而杜甫〈逼侧行赠毕四曜〉「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这诗中所提及的酒价格比十千斗酒便宜得多,这应是不富裕的杜甫或一般大众平民所饮的中下等酒。49唐代的一斗有「大斗」及「小斗」之分,后者通常用来计量酒。一斗约等于现今的四斤,唐代的千文相当于一两银子,十千即是十两银子。一两白银约有42克,按国际银价约4.5元一克,50一两白银价值约189元,十两银子买一斗酒约要1890元,相当于472.5元一斤。一斤等于500毫升,一瓶白酒容量多是400至500毫升,按李白的饮酒量,一瓶酒价格是472.5元。相反,杜甫用三百文钱买一斗酒,三百文钱约等于63元,即杜甫所饮的酒不到16元一斤。51

诗酒的文化精神

  中国有几千年的酿酒与饮酒文化,美酒与美诗可谓形影不离、融于一体。 因此,创造了许多中国的诗与酒文化,而唐朝作为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其政治开明、文化环境宽鬆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在唐诗方面,单单流传下来的唐诗中涉及酒的就有几千馀首,而造就唐代诗酒文化盛极一时的原因是诗人本身也嗜酒如命,每当他们纵情畅饮,都会当场赋诗。而创造的诗大部分都是真实地纪录了作者平日积累于心底的情感,在酒精的刺激下将所有的悲欢离合赋诗出来。以下将会介绍唐代诸位爱酒诗人在作品中所营造的意境以及情感表达的文化魅力。

塞外征讨

唐朝的盛大离不开开疆拓土加上唐朝有功名出众者入朝为宰相的情况。因此传统文人为了「出将入相」的人生理想,大批文人出现了弃文尚武的转变。 因而边塞从军的生活在盛唐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题材。唐时的塞外诗作为一种普泛题材出现于许多诗人的笔下,它表达了戍守边疆的将士为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不得已离开故乡、塞外萧萧在荒凉的边境积极开拓疆土、守边御敌。因此文人们在即将踏上从军的征途时,他们高举的杯杯饯别酒中,有说不尽的话语,诉不尽的乡愁,道不尽的相思。 高适在〈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写道: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讲述友人为了在万里之外立功扬名而即将踏上征途,而诗人为其送行,虽然不捨,但将所有的惜别与祝福都「融入」一杯杯的酒中,希望透过酒表达对友人的不捨。最后诗人以高昂的英雄豪气告别友人:不要太感伤,期待听到其立功塞外的消息,并等待友人再次与大家一起畅聚52。在这首送别的诗下可见作者化惆怅为豪迈,鼓励朋友创造功名利禄。除了借酒渲染故交远征的依依惜别之情外,塞外的诗人也会写塞外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来反映塞外战争和将士们的生活。如岑参的酒诗中,就可以窥探到塞外的生活环境。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就详细记载北方歌舞宴会的情景,当中的「剑舞」、「击鼓」 就可以看出具有戎旅的酒会特色。 在酒会上的翩翩舞剑,阵阵的隆隆鼓声,不仅营造出酒会的热闹氛围,也是诗人对自己多年来在外漂泊的美好回忆53。而之后就写道在边塞的宴会上听到中原人的「琵琶和长笛」并配乐演奏的「胡家儿女」的阵阵歌声,这裡不但展现唐代民族之间融合的缩影,还表达因听到这样富有「家乡味」 的民族歌曲, 令到作者醉后勾起自己的思想之情54。由此可以见到当时塞外饮宴的欢乐场面以及侧面引出当时塞外的诗人、将士思念国家、故土之情。此外,还有岑参(715年—770年)〈裴将军宅芦管歌〉中「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以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都可以看出塞外的将士与其他民族共同饮酒娱乐的场面,反映出他们虽然语言不同,习俗各异,但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同饮美酒,共享明月,相互尊重,平等相处55

田园风光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是整个唐代最为繁荣昌盛的阶段,创作者颇多,作品量庞大,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由于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给士大夫提供了悠閒的生活条件,仕与隐相互共存56。到了中唐时期,由于统治内部矛盾日趋激烈,也造成了隐逸之风的流行,加上当时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化融合,许多诗人都把禅宗哲学与美学引入自己的生活和诗中,他们开始选择归隐田园,寄情山水57。虽然这些诗的主题有些消极退避,但因为它主要表现当时诗人们淡泊之风的意境,不像边塞诗中有过多的厮杀与冲突,因此,在后人的心目中,山水田园诗似乎更能代表盛唐的时代精神。如诗人孟浩然(689年—740年),因屡次未能入仕而当了隐士,过着闲静的归隐生活,也开启了唐山水诗的先声。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笔下的金秋时节,受到朋友的邀请,来到小山庄作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村庄,外面的青山连绵不断,环境十分幽静。虽是乡村家宴,但是也别有一番情趣。作者推开窗子,是绿盈盈的菜圃、平整的穀场、无边的庄稼,恬静秀丽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体,宾主在快乐的欢笑声中「把酒话桑麻」58。临走还馀情未尽,所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淡淡的两句诗,便将主人的热情招待、诗人自己作客的愉快心情、宾主之间的深情表现出来,同时带出作者十分嚮往这种閒静生活。

饯别友人

古代交通与通信都十分不便,离别的人不知道什麽时候能够再见,甚至有时候送别就是最后一面,因此当时的人们非常重视送别。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因此唐代漫游分十分普遍,文人希望藉此增广见闻进入官场,而四处漫游自然就常有离别的发生59。另外,唐代文人将领也会去塞外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唐代的送别诗数量都十分多,而酒是送别时不可缺少的东西,诗人面对即将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挚交好友,通常会把複杂情感融入杯杯酒中 。而王维(692年—761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描写送别友人的场面。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面对离别,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两个都无言相对沉默,两人只能一杯一杯不知喝了多少杯,可是诗人还再劝酒,再喝一杯,因为他深知出了阳关以后,就再也不能与好友相聚,也不知道什麽时候再能在痛快地饮酒作诗。因此从这一杯酒中,我们品到了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此外,王维还以旁观者角度写了〈观别者〉这首送别诗,以被送别者身分、心情来看待送别。作者当时刚经历了贬谪,从济州(今山东济宁市)西归,也是离家之人,此情此景下,看到别人在饮酒作别,「都门帐饮毕,从此谢宾亲。」 喝了这次送别酒 ,游子就要远走他乡,从此与亲朋各自一方。虽不是参与者,但字裡行间透出悽婉之情,由他人之事引发王维想起被迫离家的辛酸与悲伤。这是一件很矛盾的抉择,诗中写到游子外出便无法侍奉高堂,不去便无法供养家人,迫于生存的压力只能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选择离开故乡,当中的心酸、无奈难以言说,便以饮酒的方式代替情感的抒发。酒中承载着亲友对游子的不捨与嘱咐,承载着游子离家的悲戚与对未来的迷茫,承载着面对人生矛盾的无奈。

借酒消愁

文人的文学作品有时跟所处时代政治背景息息相关。文人抱着建功立业以及改变现状的态度积极入仕的,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却让诗人无比痛苦,他们只能借酒消愁,藉此感慨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以及悲叹命运坎坷,并且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写在诗,以抒发情志。而这些因醉酒而获得自由创作状态,是唐代诗人解脱束缚获得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如〈将进酒〉一诗表现诗人李白借酒抒发悲苦之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诗句表现了李白恣意人生,不屑权贵的骄傲。之后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復来」, 足可以看出他非常相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虽然屡遭坎坷和挫折,却并不感到气馁。他虽牢骚满腹,但并不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企图从酒中寻找慰藉,排除忧愤。除了李白借酒消愁外,杜甫对酒确也是情有独锺,杜甫有300多首饮酒诗,佔其诗歌总数的五分之一。起初,杜甫隻身投奔肃宗(711年—762年),授职左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受审,后虽復职,但不受重用。〈曲江对酒〉: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晶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时的杜甫虽笔下写出了晚霞笼罩中的水晶宫殿,飘扬嬉逐的桃花杨花, 参差翱翔的黄鸟白鸟,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但最后两句有满腔幽怨,觉得自己不被重用,只是閒人一个。杜甫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多的时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辞,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虽是如此,但其也无以作为,于是他只有在诗酒中纵怀,聊慰人生60

此外,还有杜牧的〈遣怀〉。这首诗不仅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唐诗里落魄诗作的代表,在这首诗中,杜牧只用了寥寥数语,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给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写得非常凄美深刻,而且诗人一开篇便是直抒胸臆,直接写到了自己如何的落魄,以及自己内心的忧愁,对于人生人世深刻的理解,恍然一梦已昨日。诗作如下: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作者在开头的两句,直接写出来自己的潦倒以及醉生梦死: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诗人由于当时自己处境非常落魄,就算追忆起昔日的放荡生涯亦毫无惬意。诗的最后两句,也是诗中最为经典的两句,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亿与感慨,实际上发洩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歌唱友谊

唐朝的诗中有学多是描写友人间真挚的情感,因此友谊诗和山水诗、 边塞诗一样成为唐诗的一大特色。 当中诗友之间的友谊诗最为人熟悉。唐代诗人中有许多因互相仰慕才名或有着共同的文学风格审美情趣而结为挚友或组成诗人集团,用诗歌往来酬和应答 ,表达相互之间的友谊61。这类诗在唐友谊诗中佔的比例也很大。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识后,曾几次一起漫游,结为忘年之交。如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的敬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把酒论诗 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嚮往的事情。从李白的诗歌里,我们还知道了另外一位爱喝酒的诗人。在李白〈对酒忆贺监〉: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间,呼入谪仙人。

从诗中看得出,两位大诗人一见如故。而自认为狂得不可一世的李白,在「四明狂客」贺知章前,也是甘拜下风;而在贺知章眼裡的李白,却是一「谪仙人」。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是又一着称于世的两位大诗人的友谊,他们共同领导了新乐府运动,在志同道合户建立了深厚的友情62。白居易作了多首诗怀念元稹,如〈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首诗讲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而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由此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

其实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得出,在唐代许多诗人的心目中,人生的最大快乐,不是封侯拜相,不是拥有金山银海,不是得道成仙,而是有诗与酒的享受,朋友之间的友谊更是在酒的助兴中变得更加淳厚。 

追悼友人

前面提到歌颂友谊的诗歌,自然少不了追悼友人。人生最大痛苦就是死别, 亲朋好友忽传噩耗 ,谁能不哀?谁能不痛?诗人面对友人离开,只能睹酒思人。如段成式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其一: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閒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63

这首诗的感情深挚,语言又简炼,几乎每句话都表现出一个方面的内容。诗人和刘禹锡遭遇相同,政治上的志同道合,诗文上的互为知音,两人情深意长。而今刘氏去世,一去不返,令人悲痛和怀念。因此作者只能透过饮酒来排解朋友离世的悲痛并且写下这首纪念朋友的诗。

宴会类

唐朝国力强盛,饮食文化高度发达,加上人与人之间也更注重情义和交往,人们往往通过饮食手段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而宴会正是这样一种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宴会在唐朝几至形成一种当时的流行文化。文人们经常参加交游宴饮活动,大相识宴是以主考官为核心的庆贺宴会,一般在官场举办,与科举有关的部门都委派代表出席。次相识宴、小相识宴主要是主考官的亲戚、同僚或朋友参加的宴席。但宴会通常是比较轻鬆的时刻,而酒是宴会必不可少的兴奋剂。 如王维的〈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声依次用各六韵· 其一〉:

与世澹无事,自然江海人。 侧闻尘外游,解骖〔车尼〕朱轮。

平野照暄景,上天垂春云。 张组竟北阜,泛舟过东邻。

故乡信高会,牢醴及佳辰。 幸同击壤乐,心荷尧为君。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王维去大理寺韦卿城南的别业游玩,写下两首提到宴会的诗。第一首「牢醴」即酒食,指这次盛会连客人的家僕都得到了酒食,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宴会的规模很大,不仅邀请了很多客人,连客人们的家臣都来了。宴会的主人家还准备很多酒分给客人们,酒烘托了这次宴会的气氛,也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大方慷慨的社交风格64

〈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声依次用各六韵· 其二〉:

郊居杜陵下,永日同携手。仁里霭川阳,平原见峰首。

园庐鸣春鸠,林薄媚新柳。上卿始登席,故老前为寿。

临当游南陂,约略执杯酒。归欤绌微官,惆怅心自咎。

这首诗写到作者执杯小酌,心中再次生出辞官归隐山间的想法。 因为他当时面对官场的黑暗以及争斗,感到十分厌恶。 所以常常纠结于做官与归隐,在这次游玩中,寓目山水间,作者再一次思考是否要辞去官职,面对选择,他有些惆怅,执杯小酌,试图用酒水把惆怅冲走。 这首诗裡的饮酒场面不像上一首那样宏大,而是将视角落在作者一人身上,酒在这裡承载了作者的纠结心理,由此可见,宴会上的酒不仅能够带来集体的欢乐,也是个体情感抒发的媒介65

从有关宴会的酒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宴会的酒对集体来说,能够烘托集体欢乐气 氛,帮助实现良好社交。 对个体来说,酒会催发个体各种各的復杂情绪,让自己直面内心的情感。

登高赋诗饮酒

前面说到唐代漫游分十分普遍,而登高眺远之风也随之盛行。登高诗就情感内容的表达而言,种类丰富多样,送友别亲、游子思乡、征人归怀以及怨妇思君等等66。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当时安史之乱刚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百感交集。作者因登楼所看的山景色,激起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自己却苦无报国之路,再加上因病不得不断酒,使原本悲愁就更难排遣。

小结:

唐朝盛世的开放自由的盛世自然造就了唐人舒畅、豁达的心态,从诗作中均可得到印证。 在游宴类诗中,酒能够助长集体欢乐气氛、实现社交功能; 在送别类诗中,酒蕴含多重情绪、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在山水田园诗中,酒是归隐生活的重要内容,能够显现出诗人追求宁静与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塞外诗中,酒作用于人际关係,能够促进交流、增进关係、推动深入交流。总括而言从这些酒意象中,诗表现了宽广的生活面以及浓烈的个人的情感67

酒与唐代诗人

酒中仙李白

李白的诗与人生离不开酒。在〈襄阳歌〉曾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又在〈赠内〉曾言「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这是李白的写照,或许说酒已成为李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曾言「李白一斗诗百篇」称他是酒中仙。这恰当好处的比喻正符合李白的诗中离不开酒。「酒」字在李白诗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其千馀首诗中,「酒」字总出现206次,佔李白诗中的20%,假使计算与酒相关的词如杯、饮、酌、醉等,则出现698次,佔《全唐诗〉总字数的0.96%68。可见「酒仙」这称号对他而言并不为过。

酒仙的诗酒世界

美酒与月与诗歌:

李白诗歌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常见美酒和月亮的紧密结合。如〈月下独酌·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再有〈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二〉「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復寒。」而最为经典之作要数〈把酒问月〉,诗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当中可见李白的浪漫想像及向月发问的奇思妙想,颇有当年屈原的〈天问〉的影子所在。再到诗末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将月与酒与自己人生互相紧密扣联。

贪杯纵酒只为乐: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李白辞亲远游,来到扬州、金陵这一金粉之地后,逐渐乐不思蜀,每日饮酒作乐。在这背景之下,创作了纵酒行乐的诗,如〈白紵辞·其三〉「激楚结风醉忘归,高堂月落烛已微。」;有时醉宿于娼妓家「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再有描写江南的烟花柳巷场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嚐。」

酒助閒情得逸致:

李白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这个地方待了十年,这十年他形容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原因是他娶了当地大族的女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诗的风格都是关于他的閒适生活,如〈待酒不至〉:「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晚酌东窗下,流莺復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再有〈自遣〉云:「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当然,与好友相聚,怎能不畅饮几杯呢?故难得相逢一场,愿与朋友「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再有:「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再有:「风落吴江雪,纷纷入酒杯,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

酒亦消愁愁更愁:

李白成也是酒,败也是酒。他因半醉而作诗行云流水,妙笔生花地作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清平调词三首〉而博得玄宗(685年—762年)与杨贵妃(719年—756年)的欢心。但也因饮酒而致仕途不顺,丢了官职。因此唯有借酒消愁。在〈月下独酌·其四〉:「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再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復乐,陶然共忘机。」但不能否认的是,在酒精的驱使下,李白创作了多篇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然而酒醉时的忘我只是暂时,他清晰地认识到醒后的现实仍在眼前,故他酒酣之后,抽剑起舞,悲歌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诗圣杜甫

杜甫虽不以饮酒闻名,但其嗜酒程度与李白过之而无不及。杜甫诗中说到「酒」字的有178处,约佔其诗篇数目的12%左右,若提及饮酒相关的字词如拙、饮、醉、杯等,共有490次,佔《全唐诗〉总字数0.47%69。若以数字衡量,杜诗言酒的确不及李诗,但杜甫自小好酒,咏酒诗中不乏有经典传世。如〈饮中八仙歌〉、〈醉时歌〉及〈曲江对酒〉等,其更于〈独酌成诗〉曾言「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可见其咏酒诗的才华丝毫不亚于李诗。

诗圣的诗酒世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甫虽出身官宦,但终其一生却属穷困潦倒之多。年轻时的咏酒诗是狂放的,〈壮游诗〉云:「性豪业嗜酒,疾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然而在求仕不顺之下的怀才不遇、安史之乱时的忧国忧民以及受战乱的颠沛流离,杜甫的咏酒诗逐渐转为借酒消愁70。曾言:「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又有诗云:「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

酒可娱情放松閒:

杜甫认为酒不止是消愁解闷,也是可以怡情之物。有与独酌的悠然自得的〈漫成二首·其一〉「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有与朋友对饮的〈从事行赠严二别驾〉「把臂开樽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有与邻居饮酒尽兴的〈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酒助诗成觉有神:

杜甫认为酒赋予诗人一种灵感,只要酒从口中入,就会有下笔如有神的即时灵感。我们在他的诗中不难看出,像〈饮中八仙歌〉、〈醉时歌〉、〈醉歌行〉等,都有见酒是诗人给予灵感的关键所在。他更直言「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把酒宜深酌,题诗好细论。」不止自己的诗是从酒裡泡出来,就连诗仙李白,杜甫也觉得他是「斗酒诗百篇」。

醉吟先生白居易

白居易曾作〈醉吟先生传〉,自称「醉吟先生」。从这点来看,其饮酒程度也不逊色于李杜二人,而他饮酒后的诗兴也与李杜二人相当。在〈醉吟二首·其二〉曾言「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再有〈自咏〉:「但遇诗与酒,便忘寝与餐。高声发一吟,似得诗中仙。」除此之外,在酒精驱使下,还创作出多首经典,如〈问刘十九〉、〈对酒〉及〈劝酒〉十四首、〈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据统计,白诗中言「酒」字有654次,佔其诗的22%,若提到与酒相关的字词则有1835次,佔《全唐诗》总字数的0.96%71

醉吟先生的诗酒世界

酒后只为寻抽离:

不同于杜甫酒后所作的诗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白居易在酒后所写的诗被人评为偷閒享乐,只追求自己的閒适生活72。这或许与其自身仕途多舛,官场失意导致,转而渐褪去昔日的锐气。因此他借这醉中世界,寻找自己的閒适生活。这可从他的后期酒诗中找到证据,如〈食饱〉:「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既可畅情性,亦足傲光阴。谁知利名尽,无復长安心。」有〈强酒〉云:「若不坐禅销妄想,即须行醉放狂歌。不然秋月春风夜,争那閒思往事何?」还有〈感时〉:「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再有〈城上夜宴〉:「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都可体现到自酌自吟,与酒为伴的閒适生活73

晚年深知酒之害:

如上文所述,白居易也是饮酒狂人,或许是命运的不幸或饮酒过量,晚年的他得了「肺渴」,清晰地认知到酒的危害,这点是李杜二人不具有的。在〈寄卢少尹〉云:「嘉餚与旨酒,信是腐肠膏。豔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再有〈对镜偶吟赠张道士抱元〉:「眼昏久被书料理,肺渴多因酒损伤。今日逢师虽已晚,枕中治老有何方?」他曾向道士和僧人讨教治理方法,得到都是戒酒的建议。对此他作〈负春〉云:「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孤负春风杨柳曲,去年断酒到今年。」但对于酒能给创作灵感的诗人而言,戒酒无异于是难过登天,为此他在戒酒一年后破戒并作〈会昌元年春五绝句·病后喜过刘家〉云:「忽忆前年初病后,此生甘分不衔杯。谁能料得尽春事,又向刘家饮酒来。」,诗人再度沉浸于酒中。

总结

酒文化以其独特的内涵在文学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本文以唐代诗词为基础,探讨唐酒的类别及其关联者或物,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唐代酒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包括唐代社会的开放、酒税不高和自由经营的政策。其次,唐代文人墨客爲美酒所写的不朽篇章,反映了唐代酒的种类繁多,産地分布极其广泛,而且通过文人墨客对酒的贊美,提升了酒文化的内涵。唐代文人讲究饮酒,使饮酒文明高雅而不庸俗。唐诗使酒不仅仅是酒,它不再只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逐渐升华到一种精神境界,成爲一种象徵意义和一种浪漫的意义。正所谓诗言志,酒浸入唐诗的骨髓,给了唐诗酒的灵魂。

在醉乡里,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祜「千首诗轻万户侯」。诗酒结合,借酒作诗,使诗歌充满飘逸灵动的气韵。在衆多咏酒及与酒相关的诗篇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从中瞭解当时的社会思想、政治文化及诗人、士人、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从而从另一个侧面瞭解了当时的社会,简而言之,酒文化与唐代文学逐渐由两个不同的文化元素变爲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係,这其中,酒文化以唐代文学作爲传播载体,唐代文学以酒文化爲传播内容,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唐代文学中的酒文化气韵之独特,形象之丰富,传播之广泛,在历代文学历史中均爲少见。

参考资料

专书

1. 李金慧,刘艳娟:《唐诗酒趣》(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年)。

2.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3.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

4. 张金贞:《办一桌大唐飨宴》(台北:麦田出版社,2020年)。

5. 蒲实,丘濂:《盛唐美学课:七种主题,教你做个唐朝文化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6.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7. 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

8. 葛景春:《诗酒风流赋华章:唐诗与酒》(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 朱宝镛、章克昌:《中国酒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10. (宋)宋祁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1. 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七)简体版: 唐诗四万首》(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12. 汪福宝、庄华峰:《中国飮食文化辞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 向熹:《诗经词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 扬之水:《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15. 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年)。

16. 李念祖:《有酒盈樽》(台北:暖暖书屋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17. 陆锡兴 :《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 器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8. 王旭:《食在唐朝》(渖阳:万卷出版公司,2021年)。

 

期刊论文

1. 海滨:〈论西民俗文化对唐诗创作的影响——以酒俗和饮酒诗为核心〉,《西北民族研究》第71期(2011年4月),页172-178。

2. 胡红光:〈白居易诗歌中的酒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第9期(2020年9月),页52-53。

3. 刘艳萍:〈浅析白居易的诗酒人生〉,《黑河学院学报》第1卷第2期(2010年8月),页83-86。

4. 陈帅:〈唐代酒具器型初探〉,《美与时代(上)》第3期(2014年),页59-61。

5. 夏进军:〈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从唐诗看唐代酒具造型艺术特点〉,《设计》第6期(2014年),页119-121。

6. 李天龙、张介平、叶怀祥:〈从唐诗看酒的命名方法〉,《大舞台》第9期(2010年9月),页105-106。

7. 刘向斌:〈从清酒浊酒意像看唐代诗人的生命情怀〉,《榆林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2007年),页68 -71。

8. 冉海河:〈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2010年),页58-61。

9. 张国璋、王圣深:〈唐诗酒韵,且看美酒在唐朝的地位和作用〉,《中国酒》第12期(2021年12月),页86-88。

10. 李延梅,汪东锋:〈浅议唐诗中的酒文化〉,《延安教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2007),页45-46,50

11. 刘慧敏:〈陶渊明的诗酒文学对唐人的影响〉,《大庆师范学院学报》第 25卷第 3期,2005年7月),页59-61。

12. 黎洁:〈唐代边塞诗中诗酒共生现象浅析〉,《神州文学学报》,第20期(2012年),页3-4。

13. 谢玥:〈王维诗歌中的酒文化意蕴〉,《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第41卷第9期(2022年9月),页125-129。

14. 路开源:〈唐代诗歌中的酒文化〉,《今日科苑学报》,第8期(2007年4月),页104。

15. 张国云:〈论中唐田园诗〉,《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第1期(2010年),页71。

16. 王玉成,邢慧斌 :〈唐代诗酒文化特徵及形成原因初探〉,《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9年),页84-87。

17. 尹逊刚:〈诗酒文化中的李白〉,《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55卷第6期(2012年),页50-54。

 

学位论文

1. 乔乔:《〈全唐诗〉中的胡食》,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2. 沉玉嘉:《唐代饮食文化中的胡风问题》,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3. 于帅帅:《唐代酒肆馀唐诗发展之关係》,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4. 黄淑梅:《杜甫饮酒诗研究》,玄奘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2010年。

5. 杜浩:《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研究》,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

6. 周丹:《唐诗中的胡姬形象》,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 赵娜:《唐诗中的胡姬形象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8. 李晶:《唐宋山水田园诗之比较》,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9. 雷道海:《诗酒相生 醉乐无极 ——论唐诗中诗酒因缘及唐诗之酒文化精神的影响》,西南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网络资料

1. 读文诗词网:《问刘十九》-鑑赏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21872,【浏览日期:2022年10月16日】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5948208,【浏览日期:2022年10月15日】

 

脚注

[1] 雷道海:《诗酒相生 醉乐无极 ——论唐诗中诗酒因缘及唐诗之酒文化精神的影响》,西南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页7。

[2]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页121。

[3]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卷202,页5763。

[4] 刘向斌:〈从清酒浊酒意像看唐代诗人的生命情怀〉,《榆林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2007年),页68。

[5] 读文诗词网:《问刘十九》-鑑赏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21872【浏览日期:2022年10月16日】

[6] 张国璋、王圣深:〈唐诗酒韵,且看美酒在唐朝的地位和作用〉,《中国酒》第12期(2021年12月),页86-88。

[7] 李天龙、张介平、叶怀祥:〈从唐诗看酒的命名方法〉,《大舞台》第9期(2010年9月),页105。

[8] 李延梅,汪东锋:〈浅议唐诗中的酒文化〉,《延安教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2007年),页45。

[9] 刘向斌:〈从清酒浊酒意像看唐代诗人的生命情怀〉,《榆林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2007年),页68。

[10] 李延梅,汪东锋:〈浅议唐诗中的酒文化〉,《延安教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2007),页45。

[11] 王旭:《食在唐朝》(渖阳:万卷出版公司,2021年),页199。

[12]有种说法杜牧诗中是位于今山西汾阳县杏花村。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期成为酒文化的古都。最出名的产酒为羊羔酒、汾清、竹叶青以及杏仁露。

[13]此鬱金香非今之鬱金香,而是一种产自南方的薑科植物鬱金。诗中的「鬱金香」很大可能是指鬱金之香而鬱金香花的香味。

[14] 冉海河:〈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2010年),页58。

[15] 同上。

[16] 李天龙、张介平、叶怀祥:〈从唐诗看酒的命名方法〉,《大舞台》第9期(2010年9月),页105。

[17] 乔乔:《《全唐诗》中的胡食》,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页38-39 。

[18] 李金慧、刘艳娟:《唐诗酒趣》(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年,)页2。

[19] 张金贞:《办一桌大唐飨宴》(台北:麦田出版社,2020年),页222。

[20] 沉玉嘉:《唐代饮食文化中的胡风问题》,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页44。

[21] 同注17,页223。

[22] 朱宝镛、章克昌:《中国酒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页519。

[23] 张金贞 :《办一桌大唐飨宴》(台北:麦田出版社,2020 年),页143。

[24] (宋)宋祁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卷八,页57-70 。

[25] 夏进军:〈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从唐诗看唐代酒具造型艺术特点〉,《设计》第6期(2014年),页119-121。

[26] 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七)简体版: 唐诗四万首》(中华书局,2018年),页119-121。

[27] 汪福宝、庄华峰:《中国飮食文化辞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793。

[28] 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七)简体版: 唐诗四万首》(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页611。

[29] 向熹:《诗经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1034。

[30] 扬之水:《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页63。

[31] 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年),页86。

[32] 李念祖:《有酒盈罇》(台北:暖暖书屋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页18。

[33] 陈帅:〈唐代酒具器型初探〉,《美与时代(上)第三期》(2014年),页59-61。

[34] 同上。

[35] 陆锡兴 :《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 器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页697。

[36] 杜浩:《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研究》,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页71-72。

[37] 同上。

[38] 周丹:《唐诗中的胡姬形象》,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页6-7。

[39] 赵娜:《唐诗中的胡姬形象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页13-14。

[40] 同上。

[41]蒲实,丘濂:《盛唐美学课:七种主题,教你做个唐朝文化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页152-154。

[42]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38。

[43] 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页35。

[44] 海滨:〈论西民俗文化对唐诗创作的影响——以酒俗和饮酒诗为核心〉,《西北民族研究》第71期(2011年4月),页176。

[45] 葛景春:《诗酒风流赋华章:唐诗与酒》(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21。

[46] 同上,页22-23。

[47]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39。

[48] 于帅帅:《唐代酒肆馀唐诗发展之关係》,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页24-25。

[49]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31。

[50] 截止于2022年10月14日的国际银价。

[51] 取自于:https://zhuanlan.zhihu.com/p/545948208,【浏览日期:2022年10月15日】

[52] 黎洁:〈唐代边塞诗中诗酒共生现象浅析〉,《神州文学》第20期(2012年),页3。

[53] 王威:〈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赏析〉,《青年文学家》第26期(2019年),页79。

[54] 同上。

[55] 史玉凤:〈诗酒交融的生命图景———唐代诗人的诗酒情结探析〉,《文教资料》第19期(2009年),页 7,11-12。

[56] 李晶:《唐宋山水田园诗之比较》,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页27-36。

[57] 张国云:〈论中唐田园诗〉,《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第1期(2010年),页71。

[58] 李柳芳:〈唐代诗歌与中国的酒文化〉,《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4期(1998年),页56-61。

[59] 路开源:〈唐代诗歌中的酒文化〉,《今日科苑》第八期(2007年),页104。

[60] 谢玥:〈王维诗歌中的酒文化意蕴〉,《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第9期(2022年)页125-129。

[61] 熊晓燕:〈略论儒家思想对唐友谊诗的影响〉,《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第1期(1995年),页14。

[62] 路开源:〈唐代诗歌中的酒文化〉,《今日科苑》第8期(2007年),页104。

[63] 雷道海:《诗酒相生醉乐无极——论唐诗中诗酒因缘及唐诗之酒文化精神的影响》,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页8-12。

[64] 谢玥:〈王维诗歌中的酒文化意蕴〉,《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第9期(2022年)页125-129。

[65] 同上。

[66] 路开源:〈唐代诗歌中的酒文化〉,《今日科苑》第8期(2007年),页104。

[67] 王玉成、邢慧斌:〈唐代诗酒文化特徵及形成原因初探〉,《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9年),页84。

[68] 葛景春:《诗酒风流赋华章:唐诗与酒》(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243。

[69] 同上,页266。

[70] 黄淑梅:《杜甫饮酒诗研究》,玄奘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2010年,页25。

[71] 葛景春:《诗酒风流赋华章:唐诗与酒》(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页288。

[72] 胡红光:〈白居易诗歌中的酒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第9期(2020年9月),页52。

[73] 刘艳萍:〈浅析白居易的诗酒人生〉,《黑河学院学报》第1卷第2期(2010年8月),页83。

周泽雅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研究兴趣为中日交流史。

司徒奕彤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研究兴趣为女性史。

黄柳青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研究兴趣为中国城市史。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