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與酒文化
中國是酒的故鄉,酒和酒文化在這個國度一直有重要地位。關於酒的起源有:上天造酒說、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堯帝造酒說、四特造酒說這幾種說法。雖尚無定論,但無疑早在傳說時代中國人就已經能夠製造酒這種飲料。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唐詩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代詩壇流派繁多,但不論哪個流派都對酒意象寵愛有加。酒作為我國歷史上獨特的文化元素,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當時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除了對外交往來頻繁,唐代的社會氛圍也十分開放,隨著外來文化的湧入,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開放,而且由於皇帝積極吸收周邊少數民族優秀先進文化,不斷豐富和完善科舉制度的相關內容,唐代文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其文學成就達到了頂峰,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史,繁榮發展的酒文化為詩壇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這個豪放、敢於創新的時代,酒意象得到了更多的意蘊,也在不斷地創作挖掘中完成了其成熟的轉變。酒意象的發展和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學題材的發展,成為了文壇繁榮的一個助力,詩人多愛飲酒,詩歌的繁盛映襯著酒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後興起而作。
詩人借酒表現自己豐富而複雜的情感世界,不經意間也展現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過來促進詩歌的發展,這正正所謂詩酒相融成一家,通過探討唐詩與酒文化的關係,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唐代當時的飲酒風尚以及社會氛圍,使我們對唐朝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唐朝是詩歌藝術最輝煌的時代,也是酒文化十分發達的時代。唐人有多喜歡喝酒?在盛唐時期,詩與酒結下的不解之緣,從唐詩裡酒的出現率就可見一斑。唐詩中與酒相關的詞語同樣尉為壯觀,雷道海根據《唐詩宋詞全集》唐詩部分統計,有酒力、酒醒、酒酣、酪酒、酒花、酒具、酒瓶、酒甕、酒舫、酒樓、酒肆、酒徒、酒債、賒酒、溫酒、致酒、勸酒、酌酒、獨酌、對飲、淺酌、痛飲、狂飲、縱酒、微醉、稀醉、半醉、共醉、醉塌、酩配、沉醉、盡醉、積醉、醉歌、醉舞、醉眠、醉臥、酒癖等等。如此多的詞匯,側面襯托出唐詩中酒文化底蘊的深厚1。酒以會友、賦詩、消愁,盛唐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在唐詩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比較耳熟能詳的,比如《唐詩三百首》裡,白居易(772年—846年)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2中的新醅酒就是在冬季釀造到春季飲用的酒,就稱之為新醅。唐朝有醉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飲中八仙。《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701年—762)、賀知章(659年—744年)、李適之(694年—747年)、汝陽王李璡(?—750年)、崔宗之(?—?)、蘇晉(676年—734年)、張旭(685年—759年)、焦遂(?—?)為「酒中八仙人」3,杜甫(712年—770年)為之作〈飲中八仙歌〉云:
知章(賀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汝陽王李璡)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李適之)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崔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可見在唐朝,詩酒不分家的現象。酒在唐朝詩人的盛行,使我們可以從唐詩中,看到唐朝酒的種類、製造方法、飲用方式、飲用時間、習慣等,從而看到唐朝人的日常生活模式。
在唐代,酒有清、濁之分,其區別主要取決於釀酒原料。一般來說,唐代的糧食酒多用穀子、黍、稻、玉米、黃米、糯米等釀成。因糧食自身的粘性不同,釀酒法各異,所以釀成的酒在酒精濃度和糖分含量上也會有所不同4。唐代的酒主要有米酒、果酒及調製酒,酒的種類不多,而製作起來非常簡單。
米酒
從唐詩中的數量和篇幅來看,可以看到唐朝詩人最常飲用的就是米酒。但就單單是米酒,也有分高低貴賤,有不同的品級。
Ø 綠醅
醅酒,又稱為濁酒,濁醪,過濾次數少,酒精濃度低,糖分多且酒液中有沉澱物的酒就叫濁酒。由於當時缺乏無菌技術,因此釀造的過程會摻雜不同的微生物,且其時的壓榨過濾技術也不成熟,因此,那時釀出來的成品酒多半會有綠蟻狀的懸浮物(不影響飲用),故而其時的米酒以「綠蟻」或「綠醅」代指,以下有詩為證: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白居易〈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開門見山點出新酒,由於酒是新近釀好的,未經過濾,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顏色微綠,細小如蟻,故稱「綠蟻」。詩歌首句描繪家酒的新熟淡綠和渾濁粗糙,極易引發讀者的聯想,讓讀者猶如已經看到了那芳香撲鼻,甘甜可口的米酒5。還有不少唐詩也有提到綠醅:
勸君嘗綠醅,教人拾紅萼。——白居易〈落花〉
唯將綠醅酒,且替紫河車。——白居易〈對酒〉
綠醅量醆飲,紅稻約升炊。——白居易〈自提小草亭〉
紫蟹霜肥秋縱好,綠醅蟻滑晚慵斟。——殷堯藩〈九日病起〉
鱠下玉盤紅縷細,酒開金甕綠醅濃。——韓翃〈宴楊駙馬山池〉
這種酒價格便宜,群眾基礎良好,深受廣大購買力低下的失意詩人青睞,又因價廉,落魄文人剛好可以藉此暗喻其時心境及淒涼處境,詩作呈現6: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野外昏。——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可惜鶯啼花落處,一壺濁酒送殘春。——白居易〈快活〉
濁酒銷殘漏,弦聲間遠砧。——劉禹錫〈樂天是月長齋鄙夫此時愁臥裡閭非遠雲霧難披〉
Ø 黃(+鵝黃)/紅/白醅
黃/紅/白醅由於釀造的水質和酒麴更為高級,因此發酵產生的顏色也有不同,這兩種的價格較綠醅爲之不菲:
黃酒,亦有黃醅之稱,此酒含多種成分,有藥理功效,顏色泛黃而稱之。
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白居易〈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
鵝黃,亦稱鵝兒黃,因酒色如幼鵝毛色之淡黃,故名鵝黃。
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杜甫〈舟前小鵝兒〉
白酒,因色白而得名。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李白〈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
真珠紅,亦作珍珠紅7。
琉璃鐘,琥珀濃,小糟夜滴珍珠紅——李賀〈樂府雜曲·鼓吹曲辭·將進酒〉
清酒
清酒是用穀子、稻子、玉米等粘性小的糧食釀成的,過濾次數多,酒精濃度高,糖分少,味淡的酒就叫清酒,唐人亦稱清酒為薄酒、幹釀、燒酌、燒酒、白酒等,並常以「清」和「春」為其命名。例如,以「清」命名的有阿婆清、巴陵清、郎官清等;以「春」命名的有燒春、土窖春、石凍春、老春、梨花春等。
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白居易〈杭州春望〉
唐代初期,精通酒道的人習慣飲清酒。白居易成名後,曾和友人一起比飲家釀酒:
鬥濃幹釀酒,誇妙細吟詩——白居易〈偶作寄皇甫朗之〉
在他們的詩篇中亦屢屢提到清酒:
家家養豚漉清酒、燒酒初開琥珀香——〈荔枝樓對酒〉8
唐代又稱清酒為「酃淥」或「淥酃」。初唐名相魏徵(580年—643年)將家釀美酒「酃淥翠濤」進獻給唐太宗(598年—649年),唐太宗賜詩云:「酃淥胜蘭生,翠濤過玉薤。」,將「酃淥翠濤」與漢代名酒蘭生酒和隋代佳釀玉薤酒相提並論,使此酒之名不脛而走,並成為清酒的代名詞。如皮日休(834年—883年)〈春夕酒醒〉:「四弦才罷醉蠻奴,酃淥馀香在翠爐。」9
燒酒
50年代,袁翰青先生(1905-1994)將燒酒的起始上推到唐代,其主要依據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和雍陶(?—?)「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
袁先生認為唐詩中的「燒酒」,是帶有蒸偏性質,像大曲一類的燒酒。而據篠田統教授(しのだ おさむ,1899 - 1978)推測,唐代的燒酒與今天的茅台酒同屬一類10。
新醅與舊醅
醅酒還有新釀造的新醅和舊釀造的舊醅之分,一般都在冬釀春飲,故新醅也稱為春醅,但並不像現在酒的年份越足越好,在那個食品保存狀況堪憂的時期,時間越長變質的可能性越大,故新醅價更高。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杜甫〈客至〉
〈客至〉中的詩句能看出舊醅較新醅爲劣質,所以家境貧窮也能買得起舊醅。
果酒
唐人釀製的果酒主要為葡萄酒。在唐代以前,人們很少釀製葡萄酒,飲用的都是從西域進貢過來的。但隨著唐政府與西域的交流,在邊境和中原地區慢慢興起釀造葡萄酒。
在唐朝百姓的加工下,它越來越適應百姓的口味,也成為風靡一時的酒品。比較有名氣的有杏花酒、新豐酒、鬱金香、梨花酒。在邊境地區,葡萄酒尤其受到追捧。在〈涼州詞〉、〈塞下曲〉中提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
葡萄酒等域外果酒的細節於域外的部分會再細説。
調製酒
調製酒(又稱配制酒)主要是以米酒為基底酒,在配以香料或藥材,經過浸泡、蒸煮而成。唐朝人們已然發現了可以給酒中加入不同東西一起混著喝或煮著喝,甚至在釀酒的過程中就加入進去,如花草果木、桂花,青梅,竹葉等,這樣可以讓酒具有別樣的風味。主要的調製酒有節令酒、香料酒、松醪酒等11。唐朝人們利用眾多原料為酒的釀造開拓新的前景,唐代酒的種類因此極為豐富,為酒文化的興盛奠定不可磨滅的印記。
Ø 節令酒
節令酒是在特定節日飲的酒,古代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往往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時。傳統佳節,詩人自然飲酒舒懷,例如端午飲艾酒、菖蒲酒;重陽登高飲茱萸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杜甫〈逼側行贈畢耀〉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殷堯藩〈端午日〉
白鬚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老過佔他藍尾酒,病餘收得到頭身。銷磨歲月成高位,此類時流是幸人。大曆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 白居易〈喜入新年自詠〉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12。—— 杜牧〈清明〉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盧照鄰〈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韓愈〈又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可見在唐朝,酒在百姓和詩人家的桌上極爲常見,平日賦詩興起要喝酒,悲傷落淚時要喝酒,到節日時更要喝酒。
香料酒
香料除了應用於烹飪外,還可以用於釀酒,古人釀酒常常將一種或幾種香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浸入酒中。例如在唐代,鬱金也常常作為釀酒的香料,李白詩中的蘭陵美酒中就加了鬱金作為香料:
蘭陵美酒鬱金香13,玉碗盛來琥珀光。——李白〈客中作〉
另外還有椒盤,亦作椒酒講,以椒實浸制的酒。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杜甫〈杜位宅守歲〉
Ø 花草木酒
以花草植物釀酒原料廉價,且又可節省糧食,頗有社會經濟意義。用花草木製成的酒種類繁多,這裏取幾個較有名或詩人常飲的作例子:
屠蘇酒是草木植物屠蘇製成的。
書名薈萃才偏逸,酒號屠蘇味更醇。——盧象〈句〉
柏酒,以柏樹葉所浸泡的酒。
飄雪還柏酒,衰病只藜床。——杜甫〈元日示宗武〉
竹葉春,亦稱竹葉酒。
碧氈帳暖梅花濕,紅燎爐香竹葉春。——白居易〈洛下雪中頻與劉李二賓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書〉
松醪酒是用松脂、松花、松葉等為主料,泡於米酒之中。唐代認為松樹長青之物,通過取其材料來泡酒具有養生的效果。
松醪酒好昭潭靜,閒過中流一弔君。——羅隱〈湘南春日懷古〉
菊花酒,顧名思義是以菊花浸泡過的酒,也可引申為泛花,可簡稱菊酒或是黃菊酒。
閒嘗黃菊酒,醉唱紫芝謠。——白居易〈和令公問劉賓客歸來稱意無之作〉14
動物類酒
杜甫〈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中:「山瓶乳酒下青雲,氣味濃香幸見分」提到的「乳酒」便是用動物的乳汁製成的,而盧仝〈東行三首〉中:「壯色排榻席,別座誇羊酒」的「羊酒」則是利用肉類釀成15。
產地酒
產地酒如其名,是以其產地冠名的酒,例子如下:
蘭陵酒,蘭陵,,即今天的山東棗莊市。
蘭陵美酒鬱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李白〈客中作〉
魯酒,魯即山東。
魯酒白玉壺, 送行駐金羈——李白〈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
長沙酒,即湖南長沙
夜醉長沙酒, 曉行湘水春——杜甫〈發潭州〉
吳酒,吳地,即今天江蘇、浙江一帶。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白居易〈憶江南詞三首〉
新豐酒,新豐市,即今天的陝西臨潼縣東北。
新豐美酒鬥十千, 咸陽遊俠多少年——王維〈少年行〉
潯陽酒,今仍是潯陽。
不醉潯陽酒,煙波愁殺人——白居易〈秋江送客〉
金陵春,金陵,即今江蘇南京市。
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李白〈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
交河美酒,產於交河得名。
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歸叵羅——岑參〈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
柳林酒,即當今聞名中外的西鳳酒,產於陝西翔縣柳林鎮,故名柳林。
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裴行儉〈蜂醉蝶不舞〉16
葡萄酒
萄萄非中原產物,最早要追溯西漢張騫(前175年—前114年)出使西域後,才在中原種植。唐代之前,中原未見有本國釀製的葡萄酒,自唐太宗征高昌國得馬乳葡萄種子,開始在宮中種植,此後便廣泛種植。在《全唐詩》中,共提及「葡萄」的詩歌有49首,其中「葡萄」作「蒲桃」共有10首,「葡萄」作「蒲萄」共有22首17。劉禹錫(772年—842年)〈葡萄歌〉:「野田生葡萄…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詩中不僅記錄了河東地區種植葡萄的情況,提到了馬乳和龍鱗這兩個葡萄品種,還有釀製葡萄酒的情景。另外,在唐詩中,葡萄也作蒲萄或蒲桃。李頎(690年—751年)〈古從軍行〉:「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張諤(?—?)〈延平門高齋亭子應岐王教〉「昨夜蒲萄初上架,今朝楊柳半垂堤」。值得一提的是,葡萄酒還有雅稱。出於魏徵之手,被譽為是綠酒中的極品。唐太宗曾賦詩稱讚:「醽醁勝蘭生,翠濤過玉薤。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當中的醽醁及翠濤就是魏徵所釀的葡萄酒。
「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鮑防〈雜感〉
「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李白〈對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
「葡萄酒熟姿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元稹〈西涼伎〉
「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李頒〈塞下曲〉18
龍膏酒
其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源自西域國家烏戈山離,是以鱷魚為主料的養生藥酒,龍膏酒黑如純漆,有調養氣血,滋心養肺,壯筋骨、驅淫邪的功效。據說,唐憲宗飲後感到神清氣爽,飄飄欲仙,將之視為奇寶,定為酒中上品19。二說認為是出自於婆律國的樹脂,在《唐本草》有相關記載此樹脂有兩種,一是生長於樹根下清脂稱婆律膏,一種生長於樹根中乾脂稱龍腦。有驅惡氣,消食,散漲滿,香人口的功效,與上述功效相似。而龍膏酒的命名或是在製酒過程將「龍腦」和「婆律膏」各取一字,合稱為「龍膏」酒20。
三勒漿
源於波斯,是一種養生藥酒。由具備清熱利咽,潤肺化痰,生津止渴的庵摩勒及主治風虛熱氣的毗梨勒和止瀉痢的訶梨勒三種果實所釀。是國宴中的頂級飲品。運輸困難,所以此酒的進口量很低,價格昂貴,是唐代上層社會人士宴飲的珍品,甚少流行於民間21。也基於這原因,因此在《全唐詩》中未有它的身影。
唐詩與酒具
《全唐詩》多達900卷,共收錄唐、五代詩48900多首,作者2200多人。據統計,其中和酒相關的詩歌就有5000多首,約占唐詩總數的十分之一22。這也是研究唐代酒具的重要的歷史資料。唐代的飲酒器具樣式繁多,如杯、爵、盞、碗、觚、觶、角等,飲酒器具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人們的身份地位的差別。此外,唐詩中提及的酒具還有杓、鐺、罍、爵、碗、瓶等,金銀玉飾、 豐富多彩、千姿百態,折射出了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精美的瓷質酒具被更加廣泛地應用。在許多唐詩中也可以看到有關的記載,「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中的鸚鵡杯,「舒州杓,力士鐺,李白與爾同死生。」中的舒州杓、力士鐺,「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中的金樽,「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中的玉壺,「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等等。據統計,詩中曾出現酒具除上述外還有有金叵羅、金盞、金碗、金雷、玉杯、玉缸、玉筋、玉瓶、銀瓶、鄲筒、流霞杯、紫霞杯、玻璃踵、玻璃碗、鴻鵝構、金屈危等等,種類豐富23。
碗是唐人飲酒的常用器具,文宗(809年—840年)就曾以碗賜酒,「命賜酒二盤,每碗各容一升許,宣令並碗賜之。」可見以碗飲酒的流行和普及,不僅爲民間飲酒之用,亦是皇室的飲酒器具之一24。
|
1970年自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莊的唐代窖藏出土,是錘打成型的金質酒器 |
此金碗是盛唐時期的製品,碗上墨書「九兩半」,形態肥碩豐滿,莊重大方,紋飾繁紛瑰麗,優美典雅,工藝精湛考究,氣度非凡,可以說是大唐盛世的一個縮影。
杯:「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全唐詩》帶「杯」的詞條共1532條,是唐詩中提及最多的酒具,也成爲了酒具的通稱。25「莫訴金杯滿」、「家家春酒滿銀杯」,唐詩中談及的杯,其材質不僅有金、銀,還有銅、玉、瑪瑙,甚至藤、貝殼等天然材料;杯的容量有大有小,杯身亦有深有淺。最著名的杯還是要數「夜光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在《凉州詞》中的寥寥數筆,勾勒出了將士一醉方休的悲壯和夜光杯熠熠生輝的美艶,從此,夜光杯也隨著這首千古絕唱刻入世人心中。
|
唐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是一件唐代金銀器文物,於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
壺:「春晝提壺飲,秋林摘橘嘗」
此外,壺是唐時常用的盛酒器,「蒙籠荊棘一鳥吟,屢唱提壺沽酒吃」26, 連鳥都會叫「提壺沽酒」。壺有敞口、鼓腹、帶足、有蓋、貫耳的特點,根據不同形狀,其大致又可分爲圓、方、扁三種。
|
釉雙耳壺,此壺1998年出土於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鄉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 |
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樽是我國古老的酒器之一,「初見于戰國時期,盛行于漢晋」,其形主要爲桶形、雙環、三足、帶蓋,紋飾精美,常飾有動物圖案,因此也有犧樽、象樽等名稱。27皮日休在〈酒中十咏·酒樽〉中寫道:「犧樽一何古,我抱期幽客」。28樽以其優雅、端方的造型獲得了唐代詩人的青睞。無論在傳世酒器中或是新出土的唐代文物中,都很少見到樽形酒器,白瓷樽更是罕見。
|
帶蓋白瓷樽,於1989年出土于陝西省西安市國棉五廠住宅小區工地第六十五號唐墓。 |
觥:「笑擎雲液紫瑤觥,共請雲和碧玉笙」
在飲酒禮中,觥也是一種罰酒器,《鄭箋》云:「觥,罰爵也」。29唐詩中的觥,有「兕觥」、「金觥」、「銀觥」等,可見,唐代觥的材質幷不僅限于兕牛角或青銅,其造型也不拘泥于時人認識中的先秦酒器,而是多方借鑒,創造新樣式,如樣式別致的酒船,劉禹錫詩作云:「罰籌長竪纛,觥盞樣如舠」而「舠」即船也30。
|
鑲金牛首瑪瑙觥於1970年10月出土于陝西省西安市何家莊的唐代窖藏坑。 |
觴:「但苦隔遠道,無由共銜觴」
觴,既有飲酒的意思,也是一種酒具。帶「觴」字的基本都與飲酒有關,當「觴」作爲酒具時,提及最多的要數「羽觴」。羽觴,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31。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詩云:「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小小的耳杯像是插了翅膀,在詩人手中飛快地盛滿酒,又一飲而盡,這席間的行觴快疾,展現出了酒具的輕盈和詩人的豪興32。
|
瑪瑙羽觴於1970年10月出土于陝西省西安市何家莊唐代器物窖藏坑中 |
在唐代酒器中,羽觴所占比例并不很大。羽觴自東周産生以來,延綿上千年,至唐代便基本走完了其全部旅程,唐代以後罕見羽觴,偶有所出也是後世仿古之作。
從酒具的生産材質層面看,唐朝的酒具分爲陶制酒具、玉石類酒具、金銀類酒具和其他材質等幾種。唐朝時期,陶瓷發展繁榮,幷流行于社會,瓷器開始逐漸取代了其他酒器,成爲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酒具被普遍使用。在隋代的瓷窑發展的基礎上,唐代技術不斷成熟,燒制出黑、黃、花色瓷器,聞名中外的「唐三彩」也在這一時期被燒制出來。33此時期的陶制酒器多以瓶、杯、執壺、盞、爲主,造型新穎獨特,玲瓏別致,尤以壺最受歡迎,而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道教審美意象的體現,「壺中無窄處,願得一容身」,將壺視爲天地之中心,宇宙之象徵。這一時期的唐三彩堪稱陶瓷酒具中的絕佳之作,其基本色調爲白、黃、綠,在此基礎上融于藍、紫等其他色彩,亮麗明艶,34其造型渾圓、色澤鮮艶。
唐代玉器也得到很大發展,從李白的著名詩句「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中可以看出,玉還被應用于酒器的製造上,這一時期,流傳最爲廣泛的玉質酒具當屬瑪瑙杯和夜光杯了,夜光杯以其能在黑暗中發出幽幽之光的特性而廣被人們喜愛,王翰在〈涼州詞〉中還作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千古名酒。瑪瑙色澤淳厚、質地光滑,在唐朝廣泛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著名詩人李商隱(813年—858年)也曾賦詩「半展龍鬚席,輕斟瑪瑙杯」。以瑪瑙爲依托製造的酒具造型栩栩如生、質感極佳,同時還會給酒增色,錢起(722年-780年)還曾作過〈瑪瑙杯歌〉:「含華炳麗金尊側,翠斝瓊觴忽無色。詹弦急管催獻酬,倏若飛空生羽翼,湛湛蘭英照豹斑,滿堂詞客盡朱顔。」35。
從《全唐詩》看,談及酒具材質最多的非「金」、「銀」、「玉」莫屬, 究其原因,詩人喜好華美之物是一,但歸根結底還是物質資料的豐富和製造工藝的進步36。大唐盛世的時代背景下,金銀器及玉器的工藝製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絲綢之路」的繁華大大加强了對外交流合作,不少外來金銀匠進入長安,傳播技藝,推動了金銀加工工藝技術的更新。例如詩中李白筆下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和〈將進酒〉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均有出現金銀制酒具。
唐詩中提到的其他材質酒具還有很多,如「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中的「琉璃鐘」,也就是玻璃杯。李白〈咏山樽〉道:「蟠木不雕飾,且將斤斧疏。樽成山嶽勢,材是棟梁餘。外與金罍幷,中涵玉醴虛。」其中之「樽」就是返璞歸真的木質酒具。這其中,最富有唐人浪漫主義情懷的當屬荷葉杯與鸚鵡杯了。荷葉杯起源于曹魏時代的鄭公愨(?-?)及其賓僚們,他們在宴會一時興起,取蓮葉盛酒飲之荷葉被文人雅士當做杯子飲酒,飲法是取連莖荷葉,將酒注於葉中,因莖內中空,將莖葉連綫處刺穿,用嘴一吸,荷葉中的酒就順著長長的莖管流下,類似今天的漏斗,很多古人都曾提及鸚鵡杯,尤其是在嗜酒之人中間,喝不空的鸚鵡杯非常受歡迎。唐朝著名的「詩仙」李白出名的除了詩以外,愛酒如命的性格也是人盡皆知,而鸚鵡杯就在他的〈襄陽歌〉一詩中出現過,更是被他形容爲「一日須傾三百杯」,一個鸚鵡杯能倒出三百杯酒,縱然不是真的喝不空,那也足以令人驚訝了,鸚鵡杯是用南海的一種海螺製成的,既有不加雕琢、渾然天成的,也有鑲金精心琢磨的,在鸚鵡杯的內部,有很多天然的孔隙,能够像海綿一樣容納很多酒水,當人們往外倒酒時,由於這些孔隙存在,一次只能倒出很少的酒,還有很多酒水儲存在內部。在這種「細水長流」的倒酒方式下,看不起就很像是千杯不盡一樣。而對古代的文人來說,他們幷不喜歡「大碗喝酒」的粗魯姿態,鸚鵡杯這樣有趣的飲酒方式反而更有格調,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廣泛歡迎,不過鸚鵡杯取材于海洋中的鸚鵡螺,産量稀少,一般人很難用得起,或許這就是它失傳的原因之一37。
|
鸚鵡杯出土於河南省偃師市杏園村的一座唐墓 |
唐詩與胡姬
姬指的是貌美的女子,故而「胡姬」指的是美艶的「胡人」女子,她們能歌善舞,技藝絕佳。起初「胡姬」只是被「胡人」當作「禮物」進獻給唐朝,以求得增進與唐朝之間關係,進而達到加强貿易、政治聯盟等目的,隨著「胡人」大量涌入唐朝境域內,「胡姬」在民間的數量也急劇增加,她們的交際範圍不再僅限上層社會,但她們的活動場所,依然是以宴飲之處爲主,逐漸地,「胡姬」與唐代陪酒女子的工作性質有交叉、相似之處,于是唐朝社會酒業便出現了「胡姬」當壚的現象,實際上她們就成爲了經營酒業的「胡商」38。縱觀《全唐詩》的統計,明文提及「胡姬」的詩篇一共有二十九篇,沒有明文提及,但根據上下詩人的意思,可以推斷出指「胡姬」的詩詞也有九首,這些詩足以為我們搭建起還原胡姬形象的框架39。
初唐 |
王績 |
過酒家五首 |
來時長道貰,慚愧酒家胡。 |
盛唐 |
李白 |
橫吹曲辭·白鼻騧 |
細雨春風花落時,揮鞭直就胡姬飲 |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
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 |
||
少年行二首 |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
||
醉後贈王歷陽 |
雙歌二胡姬,更奏遠清朝 |
||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
||
猛虎行 |
胡人綠眼吹玉笛,吳歌白紵飛梁塵 |
||
幽州胡馬客歌 |
婦女馬上笑,顔如赬玉盤 |
||
岑參 |
青門歌送東台張判官 |
胡姬酒壚日未午,絲繩玉缸酒如乳 |
|
送宇文南金放後歸太原寓居 |
送君系馬青門口,胡姬壚頭勸君酒 |
||
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 |
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 |
||
賀 朝 |
贈酒店胡姬 |
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鏘鏘 |
|
王 維 |
過崔駙馬山池 |
畫樓吹笛妓,金碗酒家胡 |
|
中唐 |
楊 凝 |
從軍行 |
漢卒悲簫鼓,胡姬濕采旃 |
張 祜 |
白鼻騧 |
爲底胡姬酒,長來白鼻騧 |
|
施肩吾 |
戲鄭申府 |
胡姬若擬邀他宿,挂却金鞭系紫騮 |
|
楊巨源 |
胡姬詞 |
當壚知妾慣,送酒為郎羞 |
|
章孝標 |
少年行 |
落日胡姬樓上飲,風吹簫管滿樓聞 |
|
元稹
|
贈崔元儒
|
最愛輕欺杏園客, 也曾辜負酒家胡
|
|
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 |
天寶意欲末胡欲亂,胡人獻上女能胡旋 |
||
西凉伎 |
樓下當壚稱卓女,樓頭伴客名莫愁 |
||
白居易 |
胡旋女-戒近習也 |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裏餘 |
|
李 賀 |
龍夜吟 |
鬈髮胡兒眼睛綠,高樓夜靜吹橫竹 |
|
晚唐 |
溫庭筠 |
敕勒歌塞北 |
羌兒吹玉管,胡姬踏錦花 |
贈袁司錄 |
金釵醉就胡姬畫,玉管閑留洛客吹 |
||
杜牧 |
黃州偶見作 |
有個當壚明似月,馬鞭斜揖笑回頭 |
|
陸龜蒙 |
奉和襲美酒中十咏•酒壚 |
錦裏多佳人,當壚自沽酒 |
|
韓偓 |
北齊二首 |
後主獵回初按樂,胡姬酒醒更新妝 |
根據上述表格可知:在唐代,直接或者間接寫到胡姬的詩人有王績、李白、岑參、賀朝、王維、白居易、元稹、張祜、劉言史、施肩吾、章孝標、陸龜蒙、杜牧、 楊巨源、楊凝、溫庭筠、韓偓等17位詩人。根據這些詩人主要的生活時期來劃分:生活在初唐的主要有一人:王績;主要生活在盛唐時期的有:賀朝、李白、王維、 岑參等4位;主要生活在中唐時期的有:白居易、元稹、張祜、劉言史、施肩吾、章孝標、楊巨源、楊凝等8位;主要生活在晚唐時期的有:陸龜蒙、杜牧、溫庭筠、韓偓等4位。根據這個分期可看出胡姬形象在初唐詩歌中鮮有出現,到了盛唐、中唐甚至晚唐時期則大量出現40。
胡姬經營的酒肆受到文人墨客的廣泛喜愛,不僅在于其經營的酒類獨具特色, 同時其富有異域風情的管弦樂舞等助興節目也頗具吸引力,小小的酒肆全然成爲了異域風俗文化的縮影。如李白在〈醉後贈王曆陽〉:
書禿千兔毫,詩裁兩牛腰。
筆踪起龍虎,舞袖拂雲霄。
雙歌二胡姬,更奏遠清朝。
舉酒挑朔雪,從君不相饒。
酒肆中美麗的胡姬隨著節奏起舞,歌舞與美酒相伴,其實能够暢飲異域美酒就已經是極好的人生享受了,如果還有充滿異域風情的管弦樂舞相伴,那更是錦上添花。西域樂舞剛健豪邁的獨特風情滿足了唐代文人風流瀟灑、好新獵奇的心理,同時也表達了他們豪放不羈的精神世界,因此深受歡迎。侍酒者既多胡姬,就飲者亦多文人,每多形之吟咏,留連嘆賞,如張祜〈白鼻弱〉詩云: 「爲底胡姬酒,長來白鼻弱。摘蓮水上,郎意在浮花。」可見文人們常常在胡姬酒肆中作詩會友駐足流連。 胡姬酒肆隨著衆多文人墨客的出沒,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賣酒之所,更成 爲了唐王朝文人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場所。無論是閑暇時的消遣,如賀朝的〈贈酒店胡姬〉:
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鏘鏘。
羽毛鋪新月,貂裘坐薄霜。
玉盤初膾鯉,金鼎正烹羊。
上客無勞散,聽歌樂世娘。
生動描寫了「胡姬酒肆」裏的情景,抑或是意氣風發時的豪飲如李白的〈少年行二首〉:
擊筑飲美酒,劍歌易水湄中
經過燕太子,結托幷州兒。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因擊魯句踐,爭博勿相欺。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都是在胡姬的酒肆中進行,從李白詩的字裏行間我們不難窺見瀟灑任俠的少年李白形象,意氣風發的少年選擇在胡姬酒肆中開懷暢飲,在熱烈的胡姬的陪襯下與友人暢談心中遠大的志向。無論是此時躊躇滿志的豪情,還是在〈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何處可爲別,長安青綺門。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臨當上馬時,我獨與君言。
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
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
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源。
君思潁水綠,忽復歸嵩岑。
歸時莫洗耳,爲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
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當中壯志難酬的苦悶,送別友人的傷感,都選擇了在胡姬的酒肆中,我們不難發現胡姬及其酒肆與唐代詩人生活的密切關係,胡姬酒肆已經成爲他們心靈的一個驛站。
唐詩與酒令
一般認為,酒令起源自古代投壺遊戲有關,「酒令」最早是主酒吏,至唐代,酒令才開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特指酒宴上決定飲者勝負或娛樂氣氛的活動。41唐詩與酒令有密切關係,像射覆、猜拳、投骰、鬥牌等常見於唐詩中,因篇幅有限,故本文僅介紹以下酒令。
骰盤令是擲骰於盤中,以得采多少為令來確定勸酒、罰酒的人數和杯數,骰盤令玩法不一,但一般是擲點數以決定飲酒順序及以各種擲法決定輸贏。行酒令時通常以此令作為開頭,待賓客飲至微酣時再改行其他酒令42。「骰子逡巡裹手拈,無因得見玉纖纖。」張答曰:「但知報導金釵落,彷彿還應露指尖。」;白居易〈與諸客空腹飲〉亦有相應的描寫:「碧籌攢米碗,紅袖拂骰盤。」;〈就花枝〉「醉翻衫袖拋小令,笑擲骰盤呼大采。」;劉禹錫「白家唯有杯觴興,欲把頭盤打少年。」;元稹〈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罰俸西歸,三月六日至陝〉「叫噪擲投盤,生獰攝觥使。」這些都是行骰盤令時的情景描寫。
酒鬍子是一種木刻胡人偶,上身圓潤,類似不倒翁。在喝酒行令之前,讓酒鬍子旋轉,待它停止時,這個人偶手指指向誰,誰就要飲酒43。唐人好飲酒,因此十分喜歡酒鬍子,關於其情狀可從詩中得知一二。在元稹〈指巡胡〉「遣悶多憑酒,公心只仰胡。挺身唯直指,無意獨欺愚。」;徐夤〈酒鬍子〉「紅筵絲竹合,用爾作歡娛。直指寧偏黨,無私絕覬覦。當歌誰擐袖,應節漸輕軀。恰與真相似,氊裘滿頜鬚。」;李白〈上雲樂〉「碧玉炅炅雙目瞳,黃金拳拳兩鬢紅。華蓋垂下睫,嵩嶽臨上唇。」上述所引的詩指出酒鬍子發揮喝酒解悶的作用,亦刻畫出與西域胡人相似的面貌44。
射覆猜拳令的性質是藏東西讓人去猜是何物。射覆是把一件東西藏於碗碟之下,讓人去猜是何物。猜拳則是手握藏一件東西,讓人去猜。這類酒令起源自西漢的藏鉤遊戲,後來演變成為酒令。45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其六〉「更憐花月夜,宮女笑藏鉤」;李商隱〈無題二首·其一〉「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詩中的「藏鉤」及「射覆」即是行酒中猜字或猜物的酒令。猜中者免酒,猜不中者罰酒、罰詩或罰唱等。後來藏鉤又發展為猜拳,又名「猜枚」、「博拳」。唐詩〈殘句〉:「城頭推鼓傳花枝,席上博拳握松子」;白居易〈房家夜宴喜雪戲贈主任〉:「酒鉤送盞推蓮子,燭淚沾盤壘葡萄。」所說的就是讓人去猜手中藏的松子和蓮子。
口頭文字令是在酒宴上根據主題來作詩及聯句作詩,在《全唐詩》中收錄唐詩人的聯句有七卷之多,當中多數是酒筵上的作品。如在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江陵李之芳尚書在家中宴請杜甫和崔彧為其外甥宇文晁赴任一事作餞別。席間,三人依令聯句作詩,杜甫曰:「愛客尚書重,之官宅相賢。」李之芳接令,對曰:「酒香傾坐側,帆影駐江邊。」崔彧接曰:「瞿表郎官瑞,鳧看令宰仙。」這首詩收錄於杜甫〈夏夜李尚書筵送余文石首赴縣聯句〉。事實上,席上聯句作詩在唐代較為普遍。如〈登峴山觀李左相石尊聯句〉是顏真卿(709年—785年)、劉全白(?—?)、裴循(?—?)等人的聯句,〈春池泛舟聯句〉是裴度(765年-839年)、劉禹錫(772年—842年)、崔群(772年—832年)等人的聯句,〈花下醉中聯句〉是李絳(764年—830年)、崔群、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聯句。46
拋打令是把勸酒、送酒,邊歌邊舞和拋球傳送組合起來的遊戲。拋是拋球及花枝,打是舞蹈。行令時,彩球或花枝會伴隨著音樂在賓主之間傳來傳去,接到的人就要根據酒令接受罰酒或作出相應的歌舞47。有皇甫松(800年-888年)〈拋球樂〉:「紅撥一聲飄,輕球墜越綃。墜越綃,帶翻金孔雀,香滿繡蜂腰。小少拋分數,花枝正縈繞。」白居易〈醉後贈人〉「香球趁拍回環匼,花盞拋巡取次飛。」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賦〉「爭奈夜深拋耍令,舞來挼去使人勞。」這些詩句都是形容當時唐人宴飲行拋打令時的歡娛場景。
唐詩與酒肆
唐代酒肆最主要宣傳方式是懸掛旗幟,詩人與酒肆關係密切,唐詩中有大量描述酒旗的詩句。有統計顯示,在《全唐詩》收入的49800餘首詩歌中,有51首直接提到「酒旗」,有14首提到酒肆的「旗亭」,6首提到「酒旆」,6首提到「酒幔」;若按《全唐詩》收錄的2200位詩人統計,有37位詩人曾於詩歌中直接或間接地描述有關酒旗、酒幔、酒旆。48杜牧(803年—852年)在〈江南春〉中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李群玉(808年—862年)在〈江南〉中的「斜雪北風何處宿,江南一路酒旗多」;張籍(767年—830年)在〈江南曲〉中的「長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陸龜蒙(?—881年)在〈懷宛陵舊遊〉中的「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風影落春流」。上引諸詩都是唐代酒肆以酒旗招引酒客來飲酒盡興的景狀。
唐詩與酒價
酒有名貴佳釀,亦有一般的普通酒。兩者品質不同,價格也大相逕庭。所幸唐詩中詠酒價的很多,我們可窺探一二。唐代較為名貴的酒大約是一升一千文。在白居易〈與夢得沽酒飲且約後期〉「共把十千沽斗酒,相看七十欠三年」;李白〈行路難·其一〉「金樽清酒沽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王維〈少年行四首〉「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崔國輔〈雜詩·逢著平樂兒〉「與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錢。」這些詩句中一斗酒需十千錢,非常人所能買,當屬於佳釀美酒。而杜甫〈逼側行贈畢四曜〉「街頭酒價常苦貴,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這詩中所提及的酒價格比十千斗酒便宜得多,這應是不富裕的杜甫或一般大眾平民所飲的中下等酒。49唐代的一斗有「大斗」及「小斗」之分,後者通常用來計量酒。一斗約等於現今的四斤,唐代的千文相當於一兩銀子,十千即是十兩銀子。一兩白銀約有42克,按國際銀價約4.5元一克,50一兩白銀價值約189元,十兩銀子買一斗酒約要1890元,相當於472.5元一斤。一斤等於500毫升,一瓶白酒容量多是400至500毫升,按李白的飲酒量,一瓶酒價格是472.5元。相反,杜甫用三百文錢買一斗酒,三百文錢約等於63元,即杜甫所飲的酒不到16元一斤。51
詩酒的文化精神
中國有幾千年的釀酒與飲酒文化,美酒與美詩可謂形影不離、融於一體。 因此,創造了許多中國的詩與酒文化,而唐朝作為國力強盛的國家之一,其政治開明、文化環境寬鬆促進了唐朝文化的發展。在唐詩方面,單單流傳下來的唐詩中涉及酒的就有幾千餘首,而造就唐代诗酒文化盛極一時的原因是诗人本身也嗜酒如命,每當他們縱情暢飲,都會當場賦詩。而創造的詩大部分都是真實地紀錄了作者平日積累於心底的情感,在酒精的刺激下將所有的悲歡離合賦詩出來。以下將會介紹唐代諸位愛酒詩人在作品中所營造的意境以及情感表達的文化魅力。
塞外征討
唐朝的盛大離不開開疆拓土加上唐朝有功名出眾者入朝為宰相的情況。因此傳統文人為了「出將入相」的人生理想,大批文人出現了棄文尚武的轉變。 因而邊塞從軍的生活在盛唐成了一種不可或缺的題材。唐時的塞外詩作為一種普泛題材出現於許多詩人的筆下,它表達了戍守邊疆的將士為了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不得已離開故鄉、塞外蕭蕭在荒涼的邊境積極開拓疆土、守邊禦敵。因此文人們在即將踏上從軍的征途時,他們高舉的杯杯餞別酒中,有說不盡的話語,訴不盡的鄉愁,道不盡的相思。 高適在〈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寫道: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講述友人為了在萬里之外立功揚名而即將踏上征途,而詩人為其送行,雖然不捨,但將所有的惜別與祝福都「融入」一杯杯的酒中,希望透過酒表達對友人的不捨。最後詩人以高昂的英雄豪氣告別友人:不要太感傷,期待聽到其立功塞外的消息,並等待友人再次與大家一起暢聚52。在這首送別的詩下可見作者化惆悵為豪邁,鼓勵朋友創造功名利祿。除了借酒渲染故交遠征的依依惜別之情外,塞外的詩人也會寫塞外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來反映塞外戰爭和將士們的生活。如岑參的酒詩中,就可以窺探到塞外的生活環境。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
酒泉太守能劍舞,高堂置酒夜擊鼓。
胡笳一曲斷人腸,座上相看淚如雨。
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
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歸叵羅。
三更醉後軍中寢,無奈秦山歸夢何。
就詳細記載北方歌舞宴會的情景,當中的「劍舞」、「擊鼓」 就可以看出具有戎旅的酒會特色。 在酒會上的翩翩舞劍,陣陣的隆隆鼓聲,不僅營造出酒會的熱鬧氛圍,也是詩人對自己多年來在外漂泊的美好回憶53。而之後就寫道在邊塞的宴會上聽到中原人的「琵琶和長笛」並配樂演奏的「胡家兒女」的陣陣歌聲,這裡不但展現唐代民族之間融合的縮影,還表達因聽到這樣富有「家鄉味」 的民族歌曲, 令到作者醉後勾起自己的思想之情54。由此可以見到當時塞外飲宴的歡樂場面以及側面引出當時塞外的詩人、將士思念國家、故土之情。此外,還有岑参(715年—770年)〈裴將軍宅蘆管歌〉中「將軍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以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都可以看出塞外的將士與其他民族共同飲酒娛樂的場面,反映出他們雖然語言不同,習俗各異,但在美妙的樂曲聲中,同飲美酒,共享明月,相互尊重,平等相處55。
田園風光
盛唐山水田園詩的創作是整個唐代最為繁榮昌盛的階段,創作者頗多,作品量龐大,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由於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給士大夫提供了悠閒的生活條件,仕與隱相互共存56。到了中唐時期,由於統治內部矛盾日趨激烈,也造成了隱逸之風的流行,加上當時禪宗思想與中國文化融合,許多詩人都把禪宗哲學與美學引入自己的生活和詩中,他們開始選擇歸隱田園,寄情山水57。雖然這些詩的主題有些消極退避,但因為它主要表現當時詩人們淡泊之風的意境,不像邊塞詩中有過多的廝殺與衝突,因此,在後人的心目中,山水田園詩似乎更能代表盛唐的時代精神。如詩人孟浩然(689年—740年),因屢次未能入仕而當了隱士,過著閑靜的歸隱生活,也開啟了唐山水詩的先聲。如〈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人筆下的金秋時節,受到朋友的邀請,來到小山莊作客。翠綠的樹木環繞著村莊,外面的青山連綿不斷,環境十分幽靜。雖是鄉村家宴,但是也別有一番情趣。作者推開窗子,是綠盈盈的菜圃、平整的穀場、無邊的莊稼,恬靜秀麗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為一體,賓主在快樂的歡笑聲中「把酒話桑麻」58。臨走還餘情未盡,所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淡淡的兩句詩,便將主人的熱情招待、詩人自己作客的愉快心情、賓主之間的深情表現出來,同時帶出作者十分嚮往這種閒靜生活。
餞別友人
古代交通與通信都十分不便,離別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再見,甚至有時候送別就是最後一面,因此當時的人們非常重視送別。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因此唐代漫遊分十分普遍,文人希望藉此增廣見聞進入官場,而四處漫遊自然就常有離別的發生59。另外,唐代文人將領也會去塞外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因此,唐代的送別詩數量都十分多,而酒是送別時不可缺少的東西,詩人面對即將分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的摯交好友,通常會把複雜情感融入杯杯酒中 。而王維(692年—761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描寫送別友人的場面。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面對離別,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兩個都無言相對沈默,兩人只能一杯一杯不知喝了多少杯,可是詩人還再勸酒,再喝一杯,因為他深知出了陽關以後,就再也不能與好友相聚,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再能在痛快地飲酒作詩。因此從這一杯酒中,我們品到了詩人與好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此外,王維還以旁觀者角度寫了〈觀別者〉這首送別詩,以被送別者身分、心情來看待送別。作者當時剛經歷了貶謫,從濟州(今山東濟寧市)西歸,也是離家之人,此情此景下,看到別人在飲酒作別,「都門帳飲畢,從此謝賓親。」 喝了這次送別酒 ,遊子就要遠走他鄉,從此與親朋各自一方。雖不是參與者,但字裡行間透出悽婉之情,由他人之事引發王維想起被迫離家的辛酸與悲傷。這是一件很矛盾的抉擇,詩中寫到遊子外出便無法侍奉高堂,不去便無法供養家人,迫於生存的壓力只能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下選擇離開故鄉,當中的心酸、無奈難以言說,便以飲酒的方式代替情感的抒發。酒中承載著親友對遊子的不捨與囑咐,承載著遊子離家的悲戚與對未來的迷茫,承載著面對人生矛盾的無奈。
借酒消愁
文人的文學作品有時跟所處時代政治背景息息相關。文人抱著建功立業以及改變現狀的態度積極入仕的,但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卻讓詩人無比痛苦,他們只能借酒消愁,藉此感慨仕途失意、懷才不遇以及悲嘆命運坎坷,並且把自己的理想抱負寫在詩,以抒發情志。而這些因醉酒而獲得自由創作狀態,是唐代詩人解脫束縛獲得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如〈將進酒〉一詩表現詩人李白借酒抒發悲苦之情。「人生得意須盡歡」,詩句表現了李白恣意人生,不屑權貴的驕傲。之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足可以看出他非常相信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雖然屢遭坎坷和挫折,卻並不感到氣餒。他雖牢騷滿腹,但並不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企圖從酒中尋找慰藉,排除憂憤。除了李白借酒消愁外,杜甫對酒確也是情有獨鍾,杜甫有300多首飲酒詩,佔其詩歌總數的五分之一。起初,杜甫隻身投奔肅宗(711年—762年),授職左拾遺。因上疏觸怒肅宗而受審,後雖復職,但不受重用。〈曲江對酒〉:
苑外江頭坐不歸,水晶宮殿轉霏微。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
吏情更覺滄州遠,老大徒傷未拂衣。
這時的杜甫雖筆下寫出了晚霞籠罩中的水晶宮殿,飄揚嬉逐的桃花楊花, 參差翱翔的黃鳥白鳥,洋溢著生機與活力,但最後兩句有滿腔幽怨,覺得自己不被重用,只是閒人一個。杜甫素以「忠君」為懷,但失望過多的時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辭,足見詩人的憤懣不平之氣,雖是如此,但其也無以作為,於是他只有在詩酒中縱懷,聊慰人生60。
此外,還有杜牧的〈遣懷〉。這首詩不僅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唐詩裏落魄詩作的代表,在這首詩中,杜牧只用了寥寥數語,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給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寫得非常淒美深刻,而且詩人一開篇便是直抒胸臆,直接寫到了自己如何的落魄,以及自己內心的憂愁,對於人生人世深刻的理解,恍然一夢已昨日。詩作如下: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作者在開頭的兩句,直接寫出來自己的潦倒以及醉生夢死:秦樓楚館,美女嬌娃。詩人由於當時自己處境非常落魄,就算追憶起昔日的放蕩生涯亦毫無愜意。詩的最後兩句,也是詩中最為經典的兩句,是發自詩人內心的慨嘆。表面上是抒寫自己對往昔揚州幕僚生活的追億與感慨,實際上發洩自己對現實的滿腹牢騷,對自己處境的不滿。
歌唱友誼
唐朝的詩中有學多是描寫友人間真摯的情感,因此友誼詩和山水詩、 邊塞詩一樣成為唐詩的一大特色。 當中詩友之間的友誼詩最為人熟悉。唐代詩人中有許多因互相仰慕才名或有著共同的文學風格審美情趣而結為摯友或組成詩人集團,用詩歌往來酬和應答 ,表達相互之間的友誼61。這類詩在唐友誼詩中佔的比例也很大。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相識後,曾幾次一起漫遊,結為忘年之交。如杜甫〈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從詩中可以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的敬仰,這不僅表達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了他們的誠摯友誼。把酒論詩 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為嚮往的事情。從李白的詩歌里,我們還知道了另外一位愛喝酒的詩人。在李白〈對酒憶賀監〉: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間,呼入謫仙人。
從詩中看得出,兩位大詩人一見如故。而自認為狂得不可一世的李白,在「四明狂客」賀知章前,也是甘拜下風;而在賀知章眼裡的李白,卻是一「謫仙人」。 白居易與元稹的友誼是又一著稱於世的兩位大詩人的友誼,他們共同領導了新樂府運動,在志同道合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62。白居易作了多首詩懷念元稹,如〈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
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這首詩講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東川。而白居易在長安,與他的弟弟和李杓直(即詩題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遊,又到杓直家飲酒,席上憶念元稹,就寫了這首詩。由此可見兩人的交誼之篤,也更可見白居易的這首詩雖像是偶然動念,隨筆成篇,卻有其深厚真摯的感情基礎。
其實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得出,在唐代許多詩人的心目中,人生的最大快樂,不是封侯拜相,不是擁有金山銀海,不是得道成仙,而是有詩與酒的享受,朋友之間的友誼更是在酒的助興中變得更加淳厚。
追悼友人
前面提到歌頌友誼的詩歌,自然少不了追悼友人。人生最大痛苦就是死別, 親朋好友忽傳噩耗 ,誰能不哀?誰能不痛?詩人面對友人離開,只能睹酒思人。如段成式 〈哭劉尚書夢得二首〉 其一: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同貧同病退閒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賢豪雖歿精靈在,應共微之地下游63。
這首詩的感情深摯,語言又簡煉,幾乎每句話都表現出一個方面的內容。詩人和劉禹錫遭遇相同,政治上的志同道合,詩文上的互為知音,兩人情深意長。而今劉氏去世,一去不返,令人悲痛和懷念。因此作者只能透過飲酒來排解朋友離世的悲痛並且寫下這首紀念朋友的詩。
宴會類
唐朝國力強盛,飲食文化高度發達,加上人與人之間也更注重情義和交往,人們往往通過飲食手段來聯絡感情,增進友誼,而宴會正是這樣一種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宴會在唐朝幾至形成一種當時的流行文化。文人們經常參加交遊宴飲活動,大相識宴是以主考官為核心的慶賀宴會,一般在官場舉辦,與科舉有關的部門都委派代表出席。次相識宴、小相識宴主要是主考官的親戚、同僚或朋友參加的宴席。但宴會通常是比較輕鬆的時刻,而酒是宴會必不可少的興奮劑。 如王維的〈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四聲依次用各六韻· 其一〉:
與世澹無事,自然江海人。 側聞塵外遊,解驂〔車尼〕朱輪。
平野照暄景,上天垂春雲。 張組竟北阜,泛舟過東鄰。
故鄉信高會,牢醴及佳辰。 幸同擊壤樂,心荷堯為君。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王維去大理寺韋卿城南的別業遊玩,寫下兩首提到宴會的詩。第一首「牢醴」即酒食,指這次盛會連客人的家僕都得到了酒食,從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次宴會的規模很大,不僅邀請了很多客人,連客人們的家臣都來了。宴會的主人家還準備很多酒分給客人們,酒烘托了這次宴會的氣氛,也從側面表現出主人大方慷慨的社交風格64。
〈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四聲依次用各六韻· 其二〉:
郊居杜陵下,永日同攜手。仁里靄川陽,平原見峰首。
園廬鳴春鳩,林薄媚新柳。上卿始登席,故老前為壽。
臨當游南陂,約略執杯酒。歸歟絀微官,惆悵心自咎。
這首詩寫到作者執杯小酌,心中再次生出辭官歸隱山間的想法。 因為他當時面對官場的黑暗以及爭鬥,感到十分厭惡。 所以常常糾結於做官與歸隱,在這次遊玩中,寓目山水間,作者再一次思考是否要辭去官職,面對選擇,他有些惆悵,執杯小酌,試圖用酒水把惆悵沖走。 這首詩裡的飲酒場面不像上一首那樣宏大,而是將視角落在作者一人身上,酒在這裡承載了作者的糾結心理,由此可見,宴會上的酒不僅能夠帶來集體的歡樂,也是個體情感抒發的媒介65。
從有關宴會的酒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宴會的酒對集體來說,能夠烘托集體歡樂氣 氛,幫助實現良好社交。 對個體來說,酒會催發個體各種各的復雜情緒,讓自己直面內心的情感。
登高賦詩飲酒
前面說到唐代漫遊分十分普遍,而登高眺遠之風也隨之盛行。登高詩就情感內容的表達而言,種類豐富多樣,送友別親、遊子思鄉、征人歸懷以及怨婦思君等等66。如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當時安史之亂剛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百感交集。作者因登樓所看的山景色,激起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自己卻苦無報國之路,再加上因病不得不斷酒,使原本悲愁就更難排遣。
小結:
唐朝盛世的開放自由的盛世自然造就了唐人舒暢、豁達的心態,從詩作中均可得到印證。 在遊宴類詩中,酒能夠助長集體歡樂氣氛、實現社交功能; 在送別類詩中,酒蘊含多重情緒、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在山水田園詩中,酒是歸隱生活的重要內容,能夠顯現出詩人追求寧靜與豁達的人生態度:在塞外詩中,酒作用於人際關係,能夠促進交流、增進關係、推動深入交流。總括而言從這些酒意象中,詩表現了寬廣的生活面以及濃烈的個人的情感67。
酒中仙李白
李白的詩與人生離不開酒。在〈襄陽歌〉曾言「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又在〈贈內〉曾言「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這是李白的寫照,或許說酒已成為李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曾言「李白一斗詩百篇」稱他是酒中仙。這恰當好處的比喻正符合李白的詩中離不開酒。「酒」字在李白詩中出現頻率較高,在其千餘首詩中,「酒」字總出現206次,佔李白詩中的20%,假使計算與酒相關的詞如杯、飲、酌、醉等,則出現698次,佔《全唐詩〉總字數的0.96%68。可見「酒仙」這稱號對他而言並不為過。
酒仙的詩酒世界
美酒與月與詩歌:
李白詩歌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常見美酒和月亮的緊密結合。如〈月下獨酌·其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再有〈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二〉「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飲龍筇下,燈青月復寒。」而最為經典之作要數〈把酒問月〉,詩云:「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當中可見李白的浪漫想像及向月發問的奇思妙想,頗有當年屈原的〈天問〉的影子所在。再到詩末的「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將月與酒與自己人生互相緊密扣聯。
貪杯縱酒只為樂: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李白辭親遠遊,來到揚州、金陵這一金粉之地後,逐漸樂不思蜀,每日飲酒作樂。在這背景之下,創作了縱酒行樂的詩,如〈白紵辭·其三〉「激楚結風醉忘歸,高堂月落燭已微。」;有時醉宿於娼妓家「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再有描寫江南的煙花柳巷場面:「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嚐。」
酒助閒情得逸致:
李白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這個地方待了十年,這十年他形容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原因是他娶了當地大族的女兒,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詩的風格都是關於他的閒適生活,如〈待酒不至〉:「山花向我笑,正好銜杯時。晚酌東窗下,流鶯復在茲。春風與醉客,今日乃相宜。」再有〈自遣〉云:「對酒不覺瞑,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當然,與好友相聚,怎能不暢飲幾杯呢?故難得相逢一場,願與朋友「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再有:「昔日繡衣何足榮,今宵貰酒與君傾。」再有:「風落吳江雪,紛紛入酒杯,山翁今已醉,舞袖為君開。」
酒亦消愁愁更愁:
李白成也是酒,敗也是酒。他因半醉而作詩行雲流水,妙筆生花地作出「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清平調詞三首〉而博得玄宗(685年—762年)與楊貴妃(719年—756年)的歡心。但也因飲酒而致仕途不順,丟了官職。因此唯有借酒消愁。在〈月下獨酌·其四〉:「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再有〈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但不能否認的是,在酒精的驅使下,李白創作了多篇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歌。然而酒醉時的忘我只是暫時,他清晰地認識到醒後的現實仍在眼前,故他酒酣之後,抽劍起舞,悲歌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詩聖杜甫
杜甫雖不以飲酒聞名,但其嗜酒程度與李白過之而無不及。杜甫詩中說到「酒」字的有178處,約佔其詩篇數目的12%左右,若提及飲酒相關的字詞如拙、飲、醉、杯等,共有490次,佔《全唐詩〉總字數0.47%69。若以數字衡量,杜詩言酒的確不及李詩,但杜甫自小好酒,詠酒詩中不乏有經典傳世。如〈飲中八仙歌〉、〈醉時歌〉及〈曲江對酒〉等,其更於〈獨酌成詩〉曾言「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可見其詠酒詩的才華絲毫不亞於李詩。
詩聖的詩酒世界
杜甫雖出身官宦,但終其一生卻屬窮困潦倒之多。年輕時的詠酒詩是狂放的,〈壯遊詩〉云:「性豪業嗜酒,疾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然而在求仕不順之下的懷才不遇、安史之亂時的憂國憂民以及受戰亂的顛沛流離,杜甫的詠酒詩逐漸轉為借酒消愁70。曾言:「沈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又有詩云:「濁醪必在眼,盡醉攄懷抱。」
酒可娛情放松閒:
杜甫認為酒不止是消愁解悶,也是可以怡情之物。有與獨酌的悠然自得的〈漫成二首·其一〉「只作披衣慣,常從漉酒生,眼前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有與朋友對飲的〈從事行贈嚴二別駕〉「把臂開樽飲我酒,酒酣擊劍蛟龍吼。」;有與鄰居飲酒盡興的〈客至〉「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酒助詩成覺有神:
杜甫認為酒賦予詩人一種靈感,只要酒從口中入,就會有下筆如有神的即時靈感。我們在他的詩中不難看出,像〈飲中八仙歌〉、〈醉時歌〉、〈醉歌行〉等,都有見酒是詩人給予靈感的關鍵所在。他更直言「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醉裏從為客,詩成覺有神」;「客醉揮金碗,詩成得繡袍。」;「把酒宜深酌,題詩好細論。」不止自己的詩是從酒裡泡出來,就連詩仙李白,杜甫也覺得他是「斗酒詩百篇」。
醉吟先生白居易
白居易曾作〈醉吟先生傳〉,自稱「醉吟先生」。從這點來看,其飲酒程度也不遜色於李杜二人,而他飲酒後的詩興也與李杜二人相當。在〈醉吟二首·其二〉曾言「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再有〈自詠〉:「但遇詩與酒,便忘寢與餐。高聲發一吟,似得詩中仙。」除此之外,在酒精驅使下,還創作出多首經典,如〈問劉十九〉、〈對酒〉及〈勸酒〉十四首、〈效陶潛體詩〉十六首。據統計,白詩中言「酒」字有654次,佔其詩的22%,若提到與酒相關的字詞則有1835次,佔《全唐詩》總字數的0.96%71。
醉吟先生的詩酒世界
酒後只為尋抽離:
不同於杜甫酒後所作的詩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白居易在酒後所寫的詩被人評為偷閒享樂,只追求自己的閒適生活72。這或許與其自身仕途多舛,官場失意導致,轉而漸褪去昔日的銳氣。因此他借這醉中世界,尋找自己的閒適生活。這可從他的後期酒詩中找到證據,如〈食飽〉:「淺酌一杯酒,緩彈數弄琴。既可暢情性,亦足傲光陰。誰知利名盡,無復長安心。」有〈強酒〉云:「若不坐禪銷妄想,即須行醉放狂歌。不然秋月春風夜,爭那閒思往事何?」還有〈感時〉:「唯當飲美酒,終日陶陶醉。」再有〈城上夜宴〉:「從道人生都是夢,夢中歡笑亦勝愁。」都可體現到自酌自吟,與酒為伴的閒適生活73。
晚年深知酒之害:
如上文所述,白居易也是飲酒狂人,或許是命運的不幸或飲酒過量,晚年的他得了「肺渴」,清晰地認知到酒的危害,這點是李杜二人不具有的。在〈寄盧少尹〉云:「嘉餚與旨酒,信是腐腸膏。豔聲與麗色,真為伐性刀。」再有〈對鏡偶吟贈張道士抱元〉:「眼昏久被書料理,肺渴多因酒損傷。今日逢師雖已晚,枕中治老有何方?」他曾向道士和僧人討教治理方法,得到都是戒酒的建議。對此他作〈負春〉云:「病來道士教調氣,老去山僧勸坐禪。孤負春風楊柳曲,去年斷酒到今年。」但對於酒能給創作靈感的詩人而言,戒酒無異於是難過登天,為此他在戒酒一年後破戒並作〈會昌元年春五絕句·病後喜過劉家〉云:「忽憶前年初病後,此生甘分不銜杯。誰能料得盡春事,又向劉家飲酒來。」,詩人再度沈浸於酒中。
酒文化以其獨特的內涵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本文以唐代詩詞為基礎,探討唐酒的類別及其關聯者或物,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唐代酒文化繁榮的主要原因包括唐代社會的開放、酒稅不高和自由經營的政策。其次,唐代文人墨客爲美酒所寫的不朽篇章,反映了唐代酒的種類繁多,産地分布極其廣泛,而且通過文人墨客對酒的贊美,提升了酒文化的內涵。唐代文人講究飲酒,使飲酒文明高雅而不庸俗。唐詩使酒不僅僅是酒,它不再只是一種物質存在,而是逐漸升華到一種精神境界,成爲一種象徵意義和一種浪漫的意義。正所謂詩言志,酒浸入唐詩的骨髓,給了唐詩酒的靈魂。
在醉鄉裏,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祜「千首詩輕萬戶侯」。詩酒結合,借酒作詩,使詩歌充滿飄逸靈動的氣韵。在衆多咏酒及與酒相關的詩篇中,我們不僅可以窺見詩人們的內心世界,也可以從中瞭解當時的社會思想、政治文化及詩人、士人、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從而從另一個側面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簡而言之,酒文化與唐代文學逐漸由兩個不同的文化元素變爲相互促進和融合的關係,這其中,酒文化以唐代文學作爲傳播載體,唐代文學以酒文化爲傳播內容,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唐代文學中的酒文化氣韵之獨特,形象之豐富,傳播之廣泛,在歷代文學歷史中均爲少見。
專書
1. 李金慧,劉艷娟:《唐詩酒趣》(大連:大連出版社,2010年)。
2.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3. (清)孫洙:《唐詩三百首》(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
4. 張金貞:《辦一桌大唐饗宴》(台北:麥田出版社,2020年)。
5. 蒲實,丘濂:《盛唐美學課:七種主題,教你做個唐朝文化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6.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7.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5年)。
8. 葛景春:《詩酒風流賦華章:唐詩與酒》(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 朱寶鏞、章克昌:《中國酒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10. (宋)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1. 陳尚君,補輯,中華書局編輯部,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七)簡體版: 唐詩四萬首》(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12. 汪福寶、莊華峰:《中國飮食文化辭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 向熹:《詩經詞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 揚之水:《藏身於物的風俗故事》(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15. 華夫主編:《中國古代名物大典》(濟南:濟南出版社,1993年)。
16. 李念祖:《有酒盈樽》(台北: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17. 陸錫興 :《中國古代器物大詞典: 器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8. 王旭:《食在唐朝》(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21年)。
期刊論文
1. 海濱:〈論西民俗文化對唐詩創作的影響——以酒俗和飲酒詩為核心〉,《西北民族研究》第71期(2011年4月),頁172-178。
2. 胡紅光:〈白居易詩歌中的酒文化研究〉,《文化產業》第9期(2020年9月),頁52-53。
3. 劉艷萍:〈淺析白居易的詩酒人生〉,《黑河學院學報》第1卷第2期(2010年8月),頁83-86。
4. 陳帥:〈唐代酒具器型初探〉,《美與時代(上)》第3期(2014年),頁59-61。
5. 夏進軍:〈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從唐詩看唐代酒具造型藝術特點〉,《設計》第6期(2014年),頁119-121。
6. 李天龍、張介平、葉懷祥:〈從唐詩看酒的命名方法〉,《大舞台》第9期(2010年9月),頁105-106。
7. 劉向斌:〈從清酒濁酒意像看唐代詩人的生命情懷〉,《榆林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7年),頁68 -71。
8. 冉海河:〈從唐詩看唐代的酒文化〉,《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卷第4期(2010年),頁58-61。
9. 張國璋、王聖深:〈唐詩酒韻,且看美酒在唐朝的地位和作用〉,《中國酒》第12期(2021年12月),頁86-88。
10. 李延梅,汪東鋒:〈淺議唐詩中的酒文化〉,《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7),頁45-46,50
11. 劉慧敏:〈陶淵明的詩酒文學對唐人的影響〉,《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 25卷第 3期,2005年7月),頁59-61。
12. 黎潔:〈唐代邊塞詩中詩酒共生現象淺析〉,《神州文學學報》,第20期(2012年),頁3-4。
13. 謝玥:〈王維詩歌中的酒文化意蘊〉,《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第41卷第9期(2022年9月),頁125-129。
14. 路開源:〈唐代詩歌中的酒文化〉,《今日科苑學報》,第8期(2007年4月),頁104。
15. 張國雲:〈論中唐田園詩〉,《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第1期(2010年),頁71。
16. 王玉成,邢慧斌 :〈唐代詩酒文化特徵及形成原因初探〉,《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頁84-87。
17. 尹遜剛:〈詩酒文化中的李白〉,《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55卷第6期(2012年),頁50-54。
學位論文
1. 喬喬:《〈全唐詩〉中的胡食》,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2. 沈玉嘉:《唐代飲食文化中的胡風問題》,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3. 于帥帥:《唐代酒肆餘唐詩發展之關係》,河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4. 黃淑梅:《杜甫飲酒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5. 杜浩:《唐代文學中酒文化的傳播研究》,河北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
6. 周丹:《唐詩中的胡姬形象》,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7. 趙娜:《唐詩中的胡姬形象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8. 李晶:《唐宋山水田園詩之比較》,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9. 雷道海:《詩酒相生 醉樂無極 ——論唐詩中詩酒因緣及唐詩之酒文化精神的影響》,西南大學高校教師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網絡資料
1. 讀文詩詞網:《問劉十九》-鑑賞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21872,【瀏覽日期:2022年10月16日】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5948208,【瀏覽日期:2022年10月15日】
腳註
[1] 雷道海:《詩酒相生 醉樂無極 ——論唐詩中詩酒因緣及唐詩之酒文化精神的影響》,西南大學高校教師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頁7。
[2] (清)孫洙:《唐詩三百首》(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頁121。
[3] 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卷202,頁5763。
[4] 劉向斌:〈從清酒濁酒意像看唐代詩人的生命情懷〉,《榆林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7年),頁68。
[5] 讀文詩詞網:《問劉十九》-鑑賞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21872【瀏覽日期:2022年10月16日】
[6] 張國璋、王聖深:〈唐詩酒韻,且看美酒在唐朝的地位和作用〉,《中國酒》第12期(2021年12月),頁86-88。
[7] 李天龍、張介平、葉懷祥:〈從唐詩看酒的命名方法〉,《大舞台》第9期(2010年9月),頁105。
[8] 李延梅,汪東鋒:〈淺議唐詩中的酒文化〉,《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7年),頁45。
[9] 劉向斌:〈從清酒濁酒意像看唐代詩人的生命情懷〉,《榆林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7年),頁68。
[10] 李延梅,汪東鋒:〈淺議唐詩中的酒文化〉,《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7),頁45。
[11] 王旭:《食在唐朝》(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21年),頁199。
[12]有種說法杜牧詩中是位於今山西汾陽縣杏花村。歷代的杏花村都以釀酒、酒文化聞名。盛唐時期成為酒文化的古都。最出名的產酒為羊羔酒、汾清、竹葉青以及杏仁露。
[13]此鬱金香非今之鬱金香,而是一種產自南方的薑科植物鬱金。詩中的「鬱金香」很大可能是指鬱金之香而鬱金香花的香味。
[14] 冉海河:〈從唐詩看唐代的酒文化〉,《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卷第4期(2010年),頁58。
[15] 同上。
[16] 李天龍、張介平、葉懷祥:〈從唐詩看酒的命名方法〉,《大舞台》第9期(2010年9月),頁105。
[17] 喬喬:《《全唐詩》中的胡食》,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頁38-39 。
[18] 李金慧、劉艷娟:《唐詩酒趣》(大連:大連出版社,2010年,)頁2。
[19] 張金貞:《辦一桌大唐饗宴》(台北:麥田出版社,2020年),頁222。
[20] 沈玉嘉:《唐代飲食文化中的胡風問題》,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頁44。
[21] 同註17,頁223。
[22] 朱寶鏞、章克昌:《中國酒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頁519。
[23] 張金貞 :《辦一桌大唐饗宴》(台北:麥田出版社,2020 年),頁143。
[24] (宋)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975年),卷八,頁57-70 。
[25] 夏進軍:〈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從唐詩看唐代酒具造型藝術特點〉,《設計》第6期(2014年),頁119-121。
[26] 陳尚君,補輯,中華書局編輯部,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七)簡體版: 唐詩四萬首》(中華書局,2018年),頁119-121。
[27] 汪福寶、莊華峰:《中國飮食文化辭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793。
[28] 陳尚君,補輯,中華書局編輯部,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七)簡體版: 唐詩四萬首》(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頁611。
[29] 向熹:《詩經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頁1034。
[30] 揚之水:《藏身於物的風俗故事》(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頁63。
[31] 華夫主編:《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濟南:濟南出版社,1993年),頁86。
[32] 李念祖:《有酒盈罇》(台北: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頁18。
[33] 陳帥:〈唐代酒具器型初探〉,《美與時代(上)第三期》(2014年),頁59-61。
[34] 同上。
[35] 陸錫興 :《中國古代器物大詞典: 器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頁697。
[36] 杜浩:《唐代文學中酒文化的傳播研究》,河北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頁71-72。
[37] 同上。
[38] 周丹:《唐詩中的胡姬形象》,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頁6-7。
[39] 趙娜:《唐詩中的胡姬形象研究》,内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頁13-14。
[40] 同上。
[41]蒲實,丘濂:《盛唐美學課:七種主題,教你做個唐朝文化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頁152-154。
[42]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38。
[43]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5年),頁35。
[44] 海濱:〈論西民俗文化對唐詩創作的影響——以酒俗和飲酒詩為核心〉,《西北民族研究》第71期(2011年4月),頁176。
[45] 葛景春:《詩酒風流賦華章:唐詩與酒》(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21。
[46] 同上,頁22-23。
[47]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39。
[48] 于帥帥:《唐代酒肆餘唐詩發展之關係》,河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頁24-25。
[49]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31。
[50] 截止於2022年10月14日的國際銀價。
[51] 取自於:https://zhuanlan.zhihu.com/p/545948208,【瀏覽日期:2022年10月15日】
[52] 黎潔:〈唐代邊塞詩中詩酒共生現象淺析〉,《神州文學》第20期(2012年),頁3。
[53] 王威:〈岑參《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賞析〉,《青年文學家》第26期(2019年),頁79。
[54] 同上。
[55] 史玉鳳:〈詩酒交融的生命圖景———唐代詩人的詩酒情結探析〉,《文教資料》第19期(2009年),頁 7,11-12。
[56] 李晶:《唐宋山水田園詩之比較》,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頁27-36。
[57] 張國雲:〈論中唐田園詩〉,《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第1期(2010年),頁71。
[58] 李柳芳:〈唐代詩歌與中國的酒文化〉,《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1998年),頁56-61。
[59] 路開源:〈唐代詩歌中的酒文化〉,《今日科苑》第八期(2007年),頁104。
[60] 謝玥:〈王維詩歌中的酒文化意蘊〉,《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第9期(2022年)頁125-129。
[61] 熊曉燕:〈略論儒家思想對唐友誼詩的影響〉,《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綜合版》第1期(1995年),頁14。
[62] 路開源:〈唐代詩歌中的酒文化〉,《今日科苑》第8期(2007年),頁104。
[63] 雷道海:《詩酒相生醉樂無極——論唐詩中詩酒因緣及唐詩之酒文化精神的影響》,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頁8-12。
[64] 謝玥:〈王維詩歌中的酒文化意蘊〉,《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第9期(2022年)頁125-129。
[65] 同上。
[66] 路開源:〈唐代詩歌中的酒文化〉,《今日科苑》第8期(2007年),頁104。
[67] 王玉成、邢慧斌:〈唐代詩酒文化特徵及形成原因初探〉,《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頁84。
[68] 葛景春:《詩酒風流賦華章:唐詩與酒》(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243。
[69] 同上,頁266。
[70] 黃淑梅:《杜甫飲酒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頁25。
[71] 葛景春:《詩酒風流賦華章:唐詩與酒》(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288。
[72] 胡紅光:〈白居易詩歌中的酒文化研究〉,《文化產業》第9期(2020年9月),頁52。
[73] 劉艷萍:〈淺析白居易的詩酒人生〉,《黑河學院學報》第1卷第2期(2010年8月),頁83。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