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5.24

中国女性的魅力 – 旗袍

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因为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逐渐爱上了满族演变而来的旗袍。 「旗」 指的是清朝的 「八旗」,八旗子弟是统治阶层的军民。 「袍」是指一件剪裁而成的长褛,起初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 「旗袍」 在后来被广泛用于清宫和王室,直到晚清才被汉族贵妇看中并仿效。清初实施强制服装改革,但遭汉人强烈反对,后被迫妥协,接受汉人的「十从十不从」建议,即男子必须穿满族长袍和马褂,而女子可以穿显示其族裔的上袄下裙服饰。

旗袍最初是由宫廷传入民间。起初,在京津一带的富贵妇女竞相穿着,逐渐流行到东南富庶地区。旗袍通常由绫、罗、绸、缎等高品质的丝织品制成,并且手工制作精致细腻。

旗袍的设计逐渐演变。袖宽从清初的窄袖改变为清中叶的倒大袖(喇叭袖)。估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比清初更加富裕和安逸,从方便骑马转变为大户妇女的服饰象征。当时的旗袍被视为上层社会贵族的象征,亦即衣章可辨贵贱也。

旗袍从清初的朴实自然逐渐变得极其奢华,色彩斑丽,图案精致,用料上乘,手工细腻。到了咸丰和同治时期,旗袍的繁复程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旗袍的领、袖、襟、裾的边缘都镶有大花图案的花边或提花衬贴。镶边最初的功能只不过是在衣服边缘增加厚度,使其更耐磨、更耐用。但到了清中叶后,镶边的装饰功能逐渐代替了实用功能,于是就出现了绲边、镶边、嵌线、宕条以及掐牙等工艺。到了清末,旗袍的绲镶嵌绣甚至可以覆盖整件衣服。不过当时的旗袍仍然是阔身直褂的,仍然是上层贵族的玩物,对于蓬门布衣的人民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享受。

辛亥革命之后,旧有的旗袍逐渐式微,新式旗袍开始酝酿。知识界开始提倡服装要反璞归真的「新装」,上衣为窄小修腰的大襟棉衫,衣长不过臀,袖子倒大的七分袖,衣下摆多为弧形,略有纹饰,而下身则为深色及踝或及小腿的长裙。这种装束由上海、北京两地的留日女学生率先倡导,学校将旗袍定为女学生的校服后, 蔓延至知识界女性,不久更是流行至上流社会,。新装与传统旗袍相比变化不大,基本沿用传统款式,只是略加修腰而袖子略宽,且布料比较平常基本。

1920年代,上海出现了旗袍马甲,是在短袄外加一件长马甲,以取代长裙的款式,这是上海派的旗袍雏形。 1926年,上海女性率先穿起了新的马甲旗袍,这是把无袖的马甲与短袄合为一体的穿法。这样省去了双重布料的重量及累赘,但其外型仍然宽松,线条平直,下摆置于脚踝或小腿。在领、襟、脚摆处或做点绲边工艺,但没有清未时那样奢华浮夸,又返回了平实的功能性上面,是清旗袍的「省略版」。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二合一的穿法,在中国服饰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就是运用了西方的夹圈(Armholes)及套入筒袖的做法,这是中国服装先前没有的,这减少了很多在夹圈、肩膊的多余空间,令衣饰更贴身,肩部及手部都能活动更自如。
 

清代传统旗袍
[都会云裳]吴昊着

 
民初「新装」
[东洋髻:民国初年的日本潮流风]

 
2018-08-24 旗袍- 透着民族精神的艺术语言
[搜狐sohu.com]

 
马甲旗袍的出现
[都会云裳]吴昊着

 

自五四运动(1919年)以来,民族情绪高涨,男女平等呼声高举,女子也走上街头抗争救国,也尝试穿男装长袍以示男女平等,后有人主张女装应回复到传统袍服上,但风格转向简洁质朴、淡雅清纯。 1921年《妇女杂志》提倡「简朴、卫生、美观、简单」的著装风格,服饰不再带有封建意味,也不再用以辨别贵贱。

1925年的「五卅惨案」引发全国罢工、罢课、罢市和抵制日货,知识界女子开始希望摆脱东洋服饰的影响,遂往传统的民族服装风格入手,创构一种新的女性民族文化服装以彰显其国民身份。当时妇女所穿的袍服多保守。

随着社会环境的剧变与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民国后期的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服饰盛行,中式服装不得不接受改变。新的服饰亦套用了西方的剪裁方法,胸省褶、腰省褶的运用,大都妇女受着「时发」杂志、电影、派对、百货公司的广告等影响,其发型、衣饰、鞋覆日渐西化,解放了女性的思想,促进了新女性观的成形。

1929 年政府公布《服制条例》将旗袍列为女子礼服,同时亦将其规定为学校女生制服,「衣分长袍及短衫式两种(短衫须配裙),但须全校一律」,在制服规则公布后,全国学校执行。其实,香港很多私立学校和社团办的中小学也都有以长袍作为校服的款式。另《服制条例》中以中华款式为用。一时之间,中华文化服饰发扬光大,民族的自我形象不断膨胀起来。

女权运动的兴起解放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衣着观念,服装不再约束女性身体和行动的自由,同时女性心灵的自由也被解禁。女性地位因此提高,旧传统观念被打破。追求科学、民主、自由的风气下,女性不再甘心做男人的附属品和家庭的牺牲品,纷纷走出家庭接受高等教育,外出工作谋求经济独立,追求恋爱自由等。旗袍通过修腰、贴胸、窄袖、紧臀、高衩等剪裁,彰显出东方女性娇小玲珑的身材,也展现了女性温柔婉约的一面。旗袍的风格简约而活泼,式样突出自然形体美的效果,既优雅又腼腆,比华丽辉煌的服装更有魅力。

[都会云裳]吴昊着
旗袍年代
[都会云裳]吴昊着

 

旗袍让女性可以从礼教压制中释放出全新的审美观,并置于一个全新的服装艺术地位。旗袍可塑性高,适应力强,因此产品生命周期长。一块普通素布,如当时中国厂商大量生产的「阴丹士林」布,就是不加任何装饰,也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若用传统的丝质布,加上刺绣、缎带、珠宝和配之以高跟鞋及时尚手袋,则可成为高雅贵气的华服。总之,旗袍既可平实又可活泼,同时也可隆重高贵,在不同场合穿着都非常合适。旗袍可以是校服,可以是平民休闲装,可以是跳舞裙,也可以是晚礼服。

「阴丹士林」布的广告
[都会云裳]吴昊着

 

旗袍有着清代流传下来的工艺特征如企领、右襟、盘扣、镶绲嵌宕等等。它历经时代的轮转,加之西方服装时尚的影响,在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到正确的方向,是传统服饰文化中势不可挡的潮流,亦是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女性服装。

“当代旗袍”
演出者: 林颖慧小姐
 
备注:
绲边、镶边、嵌线 、宕条

主要参考文献 

1、《都会云裳》吴昊著(2006)

2、《流行背后的秘密:中国现代服装的文化内涵》 韩冷著(2015)

3、《绣罗衣裳》牛犁、崔荣荣著(2020)

4、《中国服饰史》沈从文著(2018)

潘志成先生

90年代毕业于香港理工时装及服装工艺系,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工商管理学。
喜欢中国文学,哲理文化及历史地理,不时周游各地出差,闲时爱赋诗填词,更爱品尝中国各地佳肴美食。
现从事制衣贸易,专攻欧美市场。他热爱亲手设计及裁制服装,送给心爱的亲人。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