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的魅力 – 旗袍
在上世紀20年代,中國女性因為社會、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響,逐漸愛上了滿族演變而來的旗袍。 「旗」 指的是清朝的 「八旗」,八旗子弟是統治階層的軍民。「袍」是指一件剪裁而成的長褸,起初是為了方便騎馬而設計的。 「旗袍」 在後來被廣泛用於清宮和王室,直到晚清才被漢族貴婦看中並仿效。 清初實施強制服裝改革,但遭漢人強烈反對,後被迫妥協,接受漢人的「十從十不從」建議,即男子必須穿滿族長袍和馬褂,而女子可以穿顯示其族裔的上襖下裙服飾。
旗袍最初是由宮廷傳入民間。起初,在京津一帶的富貴婦女競相穿著,逐漸流行到東南富庶地區。旗袍通常由綾、羅、綢、缎等高品質的絲織品製成,並且手工製作精緻細膩。
旗袍的設計逐漸演變。袖寬從清初的窄袖改變為清中葉的倒大袖(喇叭袖)。估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比清初更加富裕和安逸,從方便騎馬轉變為大戶婦女的服飾象徵。當時的旗袍被視為上層社會貴族的象徵,亦即衣章可辨貴賤也。
旗袍從清初的樸實自然逐漸變得極其奢華,色彩斑麗,圖案精緻,用料上乘,手工細膩。到了咸豐和同治時期,旗袍的繁複程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旗袍的領、袖、襟、裾的邊緣都鑲有大花圖案的花邊或提花襯貼。鑲邊最初的功能只不過是在衣服邊緣增加厚度,使其更耐磨、更耐用。但到了清中葉後,鑲邊的裝飾功能逐漸代替了實用功能,於是就出現了绲邊、鑲邊、嵌線、宕條以及掐牙等工藝。到了清末,旗袍的绲鑲嵌繡甚至可以覆蓋整件衣服。不過當時的旗袍仍然是闊身直褂的,仍然是上層貴族的玩物,對於蓬門布衣的人民來說,是極為奢侈的享受。
辛亥革命之後,舊有的旗袍逐漸式微,新式旗袍開始醞釀。知識界開始提倡服裝要反璞歸真的「新裝」,上衣為窄小修腰的大襟棉衫,衣長不過臀,袖子倒大的七分袖,衣下擺多為弧形,略有紋飾,而下身則為深色及踝或及小腿的長裙。這種裝束由上海、北京兩地的留日女學生率先倡導,學校將旗袍定為女學生的校服後, 蔓延至知識界女性,不久更是流行至上流社會,。新裝與傳統旗袍相比變化不大,基本沿用傳統款式,只是略加修腰而袖子略寬,且布料比較平常基本。
1920年代,上海出現了旗袍馬甲,是在短襖外加一件長馬甲,以取代長裙的款式,這是上海派的旗袍雛形。1926年,上海女性率先穿起了新的馬甲旗袍,這是把無袖的馬甲與短襖合為一體的穿法。這樣省去了雙重布料的重量及累贅,但其外型仍然寬鬆,線條平直,下擺置於腳踝或小腿。在領、襟、腳擺處或做點绲邊工藝,但沒有清未時那樣奢華浮誇,又返回了平實的功能性上面,是清旗袍的「省略版」。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二合一的穿法,在中國服飾史上有著重要的一頁。就是運用了西方的夾圈(Armholes)及套入筒袖的做法,這是中國服裝先前沒有的,這減少了很多在夾圈、肩膊的多餘空間,令衣飾更貼身,肩部及手部都能活動更自如。

[都會雲裳]吳昊著

[東洋髻:民國初年的日本潮流風]

[搜狐sohu.com]

[都會雲裳]吳昊著
自五四運動(1919年)以來,民族情緒高漲,男女平等呼聲高舉,女子也走上街頭抗爭救國,也嘗試穿男裝長袍以示男女平等,後有人主張女裝應回復到傳統袍服上,但風格轉向簡潔質樸、淡雅清純。1921年《婦女雜誌》提倡「簡樸、衛生、美觀、簡單」的著裝風格,服飾不再帶有封建意味,也不再用以辨別貴賤。
1925年的「五卅慘案」引發全國罷工、罷課、罷市和抵制日貨,知識界女子開始希望擺脫東洋服飾的影響,遂往傳統的民族服裝風格入手,創構一種新的女性民族文化服裝以彰顯其國民身份。當時婦女所穿的袍服多保守。
隨著社會環境的劇變與西方文化的頻繁交流,民國後期的服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服飾盛行,中式服裝不得不接受改變。新的服飾亦套用了西方的剪裁方法,胸省褶、腰省褶的運用,大都婦女受著「時髮」雜誌、電影、派對、百貨公司的廣告等影響,其髮型、衣飾、鞋覆日漸西化,解放了女性的思想,促進了新女性觀的成形。
1929 年政府公佈《服制條例》將旗袍列為女子禮服,同時亦將其規定為學校女生制服,「衣分長袍及短衫式兩種(短衫須配裙),但須全校一律」,在制服規則公佈後,全國學校執行。其實,香港很多私立學校和社團辦的中小學也都有以長袍作為校服的款式。另《服制條例》中以中華款式為用。一時之間,中華文化服飾發揚光大,民族的自我形象不斷膨脹起來。
女權運動的興起解放了中國傳統女性的衣著觀念,服裝不再約束女性身體和行動的自由,同時女性心靈的自由也被解禁。女性地位因此提高,舊傳統觀念被打破。追求科學、民主、自由的風氣下,女性不再甘心做男人的附屬品和家庭的犧牲品,紛紛走出家庭接受高等教育,外出工作謀求經濟獨立,追求戀愛自由等。旗袍通過修腰、貼胸、窄袖、緊臀、高衩等剪裁,彰顯出東方女性嬌小玲瓏的身材,也展現了女性溫柔婉約的一面。旗袍的風格簡約而活潑,式樣突出自然形體美的效果,既優雅又靦腆,比華麗輝煌的服裝更有魅力。


[都會雲裳]吳昊著
旗袍讓女性可以從禮教壓制中釋放出全新的審美觀,並置於一個全新的服裝藝術地位。旗袍可塑性高,適應力強,因此產品生命周期長。一塊普通素布,如當時中國廠商大量生產的「陰丹士林」布,就是不加任何裝飾,也給人一種樸實無華的感覺;若用傳統的絲質布,加上刺繡、緞帶、珠寶和配之以高跟鞋及時尚手袋,則可成為高雅貴氣的華服。總之,旗袍既可平實又可活潑,同時也可隆重高貴,在不同場合穿著都非常合適。旗袍可以是校服,可以是平民休閒裝,可以是跳舞裙,也可以是晚禮服。

[都會雲裳]吳昊著
旗袍有著清代流傳下來的工藝特徵如企領、右襟、盤扣、鑲绲嵌宕等等。它歷經時代的輪轉,加之西方服裝時尚的影響,在發展的道路上,摸索到正確的方向,是傳統服飾文化中勢不可擋的潮流,亦是兼收並蓄的中華民族女性服裝。

演出者: 林穎慧小姐

绲邊、鑲邊、嵌線 、宕條
主要參考文獻
1、《都會雲裳》 吳昊著(2006)
2、《流行背後的秘密:中國現代服裝的文化內涵》 韓冷著(2015)
3、《綉羅衣裳》牛犁、崔榮榮著(2020)
4、《中國服飾史》沈從文著(2018)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