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1.04

 

中国书法在东亚社会的流转

 

书法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书写艺术,与中国文字的历史一样悠久。自甲骨文诞生以来,汉字发展出五种不同的书体,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书法家以毛笔蘸墨书写,并常以印章作为装饰,创造出不同美感的造型艺术。同时他们根据个人经验组织或推演出丰富完整的书法理论,从而构成了深厚的中国书法传统,并对后人及亚洲文明社会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书法艺术广泛地影响着汉文化圈中所覆盖地域,包括韩国、日本、琉球群岛和越南、新加坡等。书法在中国、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统称新马地区)被称为「书法」,韩国人称之为「书艺」,而在日本则称为「书道」。

图1:《高丽好大王碑》,又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高6.39米,底宽1.34—1.97米之间,四面环刻碑文。清光绪年间(1880年前后)出土。据考为东晋义熙十年(414)刻,隶书。纵612厘米,横185厘米,44行,行41字。于吉林省集安县。
 

韩国大约在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开始使用汉字,其书艺的发展与之并行,即使在1446年韩国创造出韩国字母汉字以后,汉字仍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直至十九世纪末,可见书艺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好太王时期(391年-412年)建造的「集安高句丽碑」(图1)是现存最古老的高句丽石碑,此碑上刻有约一千八百个标准汉隶书体,笔势生动,结体分明。接下来,由于崇尚中国唐朝文化,因而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书法家如金生(图2)、崔志远等。他们的书法基本上追随唐初中国书法家欧阳询(557年-641年)和虞世南(558年-638年)。韩国后期的文化因受到日本殖民统治(1910年-1945年)而产生变化,此时的韩国书法作品明显受到日本书风的影响,用笔松动,结体去严谨而重自然,章法上灵动多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韩国出现了以韩国字母书写的新趋势,其传统书法几乎丧失殆尽。这时期出现了一个艺术巨匠孙在馨(1903年-1981年),并把韩国书法命名为「书艺」来突出它的民族特色。

图2:金生(Kim Saeng,711-?),《金生真迹》(Calligraphy of Kim Saeng), 新罗王国(Silla Kingdom),纸本, 24.8x13.1cm,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首尔(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Seoul)。
 

日本在公元五世纪才透过韩国百济学习汉字,初时并未掌握书法,直到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和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初期才出现几位书法大家如嵯峨天皇(786-842)、空海(774-835)、橘逸势(782-842)等人。古代日本对汉唐文化心悦诚服,因而日本书家大多模仿中国书家的书迹,并衍生出名为「和样」的艺术风格。 「屏风土代」(图3)是日本平安「三迹」之一小野道风(894年-967年)为向应醍醐天皇(885-930)旨意而写的草稿,诗文内容辑录了一首日本诗人大江朝纲(886年-958年)所写的七言律诗。诗曰:「古洞春来对碧湾,茶烟日暮与云闲。山成向背斜阳里,水似回流迅濑间。草色雪晴初布护,乌声露暖渐绵峦,谁知圮上独游客,疑是留侯授履还。」诗文依照唐代近体诗的样式,运用了句数、句式、平仄、粘对、对仗、用韵和用典等语言规范和音韵格式。此书字体以行草为主,字形丰富,结体简洁,落笔流畅,书风大气磅礴。至今,中国书法已在日本落地生根,并成为具有其民族特色的造型艺术,令和二年(2020年)更将「书道」纳入日本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艺术项目之一。

图3:小野道风:《屏风土代》(部分),928年,行草体,三之丸尚藏馆,东京

 

参考资料

 

书籍

1.    陈振濂:《日本书法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学位论文

1.    辛勋:《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兼论韩中书法交流》(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吴妮娜

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岭南大学少雪斋艺术馆策展人。
从事中国美术史、跨文化交流、艺术教育及展览策划相关的学术研究。
在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完成艺术博物馆及画廊专业硕士学位,后分别于香港中文大学及中山大学获得中国艺术史博士和中国史博士后学位。
着有《两乡明月:晚清旅日上海书画家的生活与艺术》。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