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01.04

 

中國書法在東亞社會的流轉

 

書法是一種源於中國的書寫藝術,與中國文字的歷史一樣悠久。自甲骨文誕生以來,漢字發展出五種不同的書體,包括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書法家以毛筆蘸墨書寫,並常以印章作為裝飾,創造出不同美感的造型藝術。同時他們根據個人經驗組織或推演出豐富完整的書法理論,從而構成了深厚的中國書法傳統,並對後人及亞洲文明社會的書法學習和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國書法藝術廣泛地影響著漢文化圈中所覆蓋地域,包括韓國、日本、琉球群島和越南、新加坡等。書法在中國、越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統稱新馬地區)被稱為「書法」,韓國人稱之為「書藝」,而在日本則稱為「書道」。

圖1:《高麗好大王碑》,又稱《廣開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高6.39米,底寬1.34—1.97米之間,四面環刻碑文。清光緒年間(1880年前後)出土。據考為東晉義熙十年(414)刻,隸書。縱612厘米,橫185厘米,44行,行41字。於吉林省集安縣。
 

韓國大約在公元二世紀或三世紀開始使用漢字,其書藝的發展與之並行,即使在1446年韓國創造出韓國字母漢字以後,漢字仍然作為官方文字使用直至十九世紀末,可見書藝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好太王時期(391年-412年)建造的「集安高句麗碑」(圖1)是現存最古老的高句麗石碑,此碑上刻有約一千八百個標準漢隸書體,筆勢生動,結體分明。接下來,由於崇尚中國唐朝文化,因而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書法家如金生(圖2)、崔志遠等。他們的書法基本上追隨唐初中國書法家歐陽詢(557年-641年)和虞世南(558年-638年)。韓國後期的文化因受到日本殖民統治(1910年-1945年)而產生變化,此時的韓國書法作品明顯受到日本書風的影響,用筆鬆動,結體去嚴謹而重自然,章法上靈動多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韓國出現了以韓國字母書寫的新趨勢,其傳統書法幾乎喪失殆盡。這時期出現了一個藝術巨匠孫在馨(1903年-1981年),並把韓國書法命名為「書藝」來突出它的民族特色。

圖2:金生(Kim Saeng,711-?),《金生真迹》(Calligraphy of Kim Saeng), 新羅王國(Silla Kingdom),紙本, 24.8x13.1cm,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首爾(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Seoul)。
 

日本在公元五世紀才透過韓國百濟學習漢字,初時並未掌握書法,直到奈良時代(710年-794年)和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初期才出現幾位書法大家如嵯峨天皇(786-842)、空海(774-835)、橘逸势(782-842)等人。古代日本對漢唐文化心悅誠服,因而日本書家大多模仿中國書家的書跡,並衍生出名為「和樣」的藝術風格。「屏風土代」(圖3)是日本平安「三跡」之一小野道風(894年-967年)為嚮應醍醐天皇(885-930)旨意而寫的草稿,詩文內容輯錄了一首日本詩人大江朝綱(886年-958年)所寫的七言律詩。詩曰:「古洞春來對碧灣,茶煙日暮與雲閒。山成向背斜陽里,水似回流迅瀨間。草色雪晴初布護,烏聲露暖漸綿巒,誰知圮上獨遊客,疑是留侯授履還。」詩文依照唐代近體詩的樣式,運用了句數、句式、平仄、粘對、對仗、用韻和用典等語言規範和音韻格式。此書字體以行草為主,字形豐富,結體簡潔,落筆流暢,書風大氣磅礴。至今,中國書法已在日本落地生根,並成為具有其民族特色的造型藝術,令和二年(2020年)更將「書道」納入日本對外文化交流的國家藝術項目之一。

圖3:小野道風:《屏風土代》(部分),928年,行草體,三之丸尚藏馆,東京
 

 

參考資料

 

書籍

1.    陳振濂:《日本書法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學位論文

1.    辛勛:《論朝鮮後半期書法藝術的發展兼論韓中書法交流》(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吳妮娜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曾任香港嶺南大學少雪齋藝術館策展人。
從事中國美術史、跨文化交流、藝術教育及展覽策劃相關的學術研究。
在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完成藝術博物館及畫廊專業碩士學位,後分別於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山大學獲得中國藝術史博士和中國史博士後學位。
著有《兩鄉明月:晚清旅日上海書畫家的生活與藝術》。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