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11.03

 

曼煎糕:前世与今生

 

东南亚国民甜食的Apong或曼煎糕,其关系错综复杂,有南印度源头也有印尼源头说,但就华人小吃的曼煎糕而言,相传跟左宗棠平太平天国长毛军而入闽有关。

福建泉州有满煎糕,据说是左宗棠所创,一来便于行军时携带,再则士兵吃了极具饱足感。这以原北方的咸煎饼结合闽地盛产的蔗糖、花生等来制作的甜食,在平底大圆锅抹油了注满面粉糊,煎出了再正面浇上细砂糖、碎花生等佐料的甜食,在福建闽南给唤作满煎糕。满煎糕的满,一说是指满清,因源自左宗棠领清兵平太平军之乱,另一说指制作时面粉糊注满了扁平的圆锅。前说比附成份高,后说则直指其事,可信度较高。 1

曼煎糕
 

闽南人居多的马来西亚槟榔屿,这种甜食唤作曼煎糕(Ban Chang Kuih),满与曼是一音之转,何况方音脱离文字口耳相传,便成为曼煎糕了。现在的槟城和马来半岛北部以闽南人居多的城镇,街边或依附食店销售的曼煎糕摊贩是坊间常见的。

闽南人早期南来随带的曼煎糕,在一个大圆平底锅注满了面粉糊煎熟,卖家为之切块了销售,大致保留了闽南泉州满煎糕的本来面目,也是南来闽南人原乡传统的延续。

 
 
曼煎糕的制作流程
 

二战之后,不晓得起于何时,坊间有了直径小的平底锅煎制的曼煎糕。小直径的平底锅比大锅来得浅,煎出来的曼煎糕无须再切块,出锅就是一份了,照样浇上碎花生、细砂糖,此时还多了殖民地社会常见的面包油,还可加料撒上玉米粒。做好了拢合起来,厚度减半了,口感却加倍,于是愈发受大人小孩的欢迎!后续的发展,就在这小曼煎糕上头了:食客喜欢它薄度构成的爽口感,于是便往薄片的曼煎糕发展,喜欢厚一点或薄一些的,悉听尊便。在小吃讲求爽口多于饱腹的战后经济起飞年代,清脆的口感取代了原先一片充饥的饱足感,半月形的折合里头,添加了巧克力酱、肉松、乳酪、火腿、椰丝等等等等,新生代喜欢的新口味,都绍续成这旧传统的新商机了。

 
 
小曼煎糕
 

在马来半岛,很多人也经常看到巫裔摊贩在街边销售类似的小吃,他们管它叫Apong (Apom),或干脆也叫Ban Chang Kuih(闽南音拼写的曼煎糕)。 Apong / Apom一词源自南印度的Appam,后者在印裔食铺依然是寻常早餐,是以米浆在砂锅底部浇制,形成中心厚软而周边薄脆的特点,但口感淡而无味,须搭配佐料食用。巫裔摊贩卖的Apong,其实跟华人摊贩的小曼煎糕一似,他们说是源自印尼。按马来西亚著名知食份子林金城的考查,这一巫裔摊贩的小吃,确实源自苏门答腊岛的外岛邦加岛(Pulau Bangka),那里的华人客家社区管这种小吃叫福佬粄;客家的“粄”即闽南人的“粿”也即是马来语的kuih,冠以“福佬”之名,则标记此小吃源自闽南人了。这样,印尼的Martabak Manis (Apong的另一种称呼) 也是闽南满煎糕经由客家人传入当地,再穿过马六甲海峡传到马来半岛的巫裔社会,成为巫裔摊贩日常销售的早午小吃了。

马来西亚街边的Apong摊贩
 

 

腳註:

 

1、林金城:《知食分子 1》(八打靈:木言社,2011年),頁179-180。

2、林金城:《知食分子 1》(八打靈:木言社,2011年),頁182-183。

 


 

參考資料:

 

1、林金城:《知食分子 1》(八打灵:木言社,2011年),页179-180,182-183。

 

杜忠全博士(Dr. TOH Teong Chuan)

马来西亚槟城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
目前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兼金宝校区系主任。
学术兴趣为近现代汉传佛教历史与思想,兼及马华民间文学与民俗。
出版有联合主编《南洋华踪》(中国社科出版社)、“老槟城”系列书写专著逾10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