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煎糕:前世與今生
東南亞國民甜食的Apong或曼煎糕,其關係錯綜複雜,有南印度源頭也有印尼源頭說,但就華人小吃的曼煎糕而言,相傳跟左宗棠平太平天國長毛軍而入閩有關。
福建泉州有滿煎糕,據說是左宗棠所創,一來便於行軍時攜帶,再則士兵吃了極具飽足感。這以原北方的鹹煎餅結合閩地盛產的蔗糖、花生等來製作的甜食,在平底大圓鍋抹油了注滿麵粉糊,煎出了再正面澆上細砂糖、碎花生等佐料的甜食,在福建閩南給喚作滿煎糕。滿煎糕的滿,一說是指滿清,因源自左宗棠領清兵平太平軍之亂,另一說指製作時麵粉糊注滿了扁平的圓鍋。前說比附成份高,後說則直指其事,可信度較高。1

閩南人居多的馬來西亞檳榔嶼,這種甜食喚作曼煎糕(Ban Chang Kuih),滿與曼是一音之轉,何況方音脫離文字口耳相傳,便成為曼煎糕了。現在的檳城和馬來半島北部以閩南人居多的城鎮,街邊或依附食店銷售的曼煎糕攤販是坊間常見的。
閩南人早期南來隨帶的曼煎糕,在一個大圓平底鍋注滿了麵粉糊煎熟,賣家為之切塊了銷售,大致保留了閩南泉州滿煎糕的本來面目,也是南來閩南人原鄉傳統的延續。



二戰之後,不曉得起於何時,坊間有了直徑小的平底鍋煎制的曼煎糕。小直徑的平底鍋比大鍋來得淺,煎出來的曼煎糕無須再切塊,出鍋就是一份了,照樣澆上碎花生、細砂糖,此時還多了殖民地社會常見的麵包油,還可加料撒上玉米粒。做好了攏合起來,厚度減半了,口感卻加倍,於是愈發受大人小孩的歡迎!後續的發展,就在這小曼煎糕上頭了:食客喜歡它薄度構成的爽口感,於是便往薄片的曼煎糕發展,喜歡厚一點或薄一些的,悉聽尊便。在小吃講求爽口多於飽腹的戰後經濟起飛年代,清脆的口感取代了原先一片充饑的飽足感,半月形的折合裡頭,添加了巧克力醬、肉鬆、乳酪、火腿、椰絲等等等等,新生代喜歡的新口味,都紹續成這舊傳統的新商機了。



在馬來半島,很多人也經常看到巫裔攤販在街邊銷售類似的小吃,他們管它叫Apong (Apom),或乾脆也叫Ban Chang Kuih(閩南音拼寫的曼煎糕)。Apong / Apom一詞源自南印度的Appam,後者在印裔食鋪依然是尋常早餐,是以米漿在砂鍋底部澆制,形成中心厚軟而周邊薄脆的特點,但口感淡而無味,須搭配佐料食用。巫裔攤販賣的Apong,其實跟華人攤販的小曼煎糕一似,他們說是源自印尼。按馬來西亞著名知食份子林金城的考查,2 這一巫裔攤販的小吃,確實源自蘇門答臘島的外島邦加島(Pulau Bangka),那裡的華人客家社區管這種小吃叫福佬粄;客家的“粄”即閩南人的“粿”也即是馬來語的kuih,冠以“福佬”之名,則標記此小吃源自閩南人了。這樣,印尼的Martabak Manis (Apong的另一種稱呼) 也是閩南滿煎糕經由客家人傳入當地,再穿過馬六甲海峽傳到馬來半島的巫裔社會,成為巫裔攤販日常銷售的早午小吃了。

腳註:
1、林金城:《知食分子 1》(八打靈:木言社,2011年),頁179-180。
2、林金城:《知食分子 1》(八打靈:木言社,2011年),頁182-183。
參考資料:
1、林金城:《知食分子 1》(八打靈:木言社,2011年),頁179-180,182-183。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