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儒释道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荼”就是早期的茶,当时的茶主要用途是药用,部分地区也有作为饮品的习惯。历史长河中很多有名的记载,例如《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以及《茶经》中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后至唐代陆羽(733-804),注《茶经》,从器、具、造、饮、事等多方面对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成熟的茶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共同构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基石,随着时间的推移,儒、释、道深深的影响和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儒家说:“大人者,此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道家说:“宁静致远,道法自然。 ” 佛家说:“茶禅一味, 梵我一如。 ” 这便是人与自然的联系,人发现茶的妙处,通于天地,而后自我升华。
从表面来看,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关于茶的一套理论。儒家以茶会友,讲求通过茶文化沟通人与人,建立合适的人际关系,茶文化入世;道家品茗更喜感悟自然,寻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追求自我精神和身体的升华;佛家经典的“茶禅一味”旨在明心见性,以茶悟禅,讲求供奉如来,修自我、断烦恼、得自在。三家各有独特的意境色彩,但是我们探索其茶精神,可以发现三家茶文化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和谐。儒家与世俗和谐、道家与自我和谐、佛家与信仰和谐。
在晚唐时期,有一个“苦口师”的典故,极其形象,生动,有趣。吴越宰相皮光业(877-943)幼年聪慧,有一次他的表兄请他品尝新鲜的柑橘,并设宴招待。有很多的朝廷达官显贵都来参加宴席,人们一边高谈阔论,促进感情,一边品尝着极其丰盛的筵席。可皮光业到来后,不顾杯中准备好的美酒,直呼仆从赶紧奉茶,仆人只要先端来一大瓯茶,皮光业一边饮茶一边即兴吟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便有了“苦口师”的雅称,而年轻的皮光业也随之名声大噪。这个典故便是典型的儒家茶文化特点,以茶为媒,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吃茶去”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语,但在佛家中却是独特的禅性法语。唐代赵州观音寺有一位人称“赵州古佛”的从谂法师,醉心于茶,也喜欢用茶打机锋。据《指月录》记载: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禅宗讲究顿悟,认为平常的言行中也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而言,是普通的日常饮品。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以茶悟禅。
道家不仅仅喜欢以茶养生,而且非常热衷于在其居住地种茶树,追求顺应自然,这便是著名的道家洞天福地。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这些洞天福地恰恰也是产茶的好地方,比如道教圣地青城山早在唐朝便出产秘制的“洞天贡茶”。现代名茶大红袍也是产自于道教名山——武夷山。
现在常用于泡茶的盖碗也被称为三才碗,正是取自于道家的天人合一,杯盖为天,杯身为人,杯托为地,暗示天地人合。现代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精华,而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主体。
以儒家的中庸文化作为前提,清醒、热情、包容和亲和构成了儒家茶道文化的基调。我们已经习惯于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的氛围,增进感情。中国茶道也体现了儒家中温、良、恭、俭、让精神。并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日常茶饮中。
纵观历史千年,茶的影响也可有百年,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明清时期的泡茶。虽有各种滋味,但是可见茶的文化也是每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体现。儒家的文化可观茶礼,道家的文化可品茶艺,佛家的文化可见茶艺。所有这些云云,都可以总结出:古今之间,我们品的是一杯茶,顿悟的确是人生万象。
一杯茶,一片天,于你于我,也是精神的慰藉,也是文化的传承,亦或是文明的尺规与见证。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