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的移民
其实不只人会移民,食物也同样会移民,蚵仔煎、炒牡蛎、煎海蛎、蚝烙,你可以视为同一类型的食物,只是在不同地区的语法使用习惯不同,产生了略带出入的讲法(以下就用蚵仔煎来叙述)。这道从福建开始的食物透过移民的路线,融入不同地区的华人社会,形成当地的特色美食。
以泉州—金门—厦门—马来西亚这条移民路线为例:因为福建沿海的海产丰富,蚵仔本就是当地会拿来入菜的海鲜,蚵仔煎的口感酥脆,每一口都吃得到饱满蚵仔,在厦门对面的金门也同样吃得到类似口感的蚵仔煎。早年金门的生活条件辛苦,土壤、气候与海盗等种种因素,让不少金门人选择「下南洋」去打拼,在今天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等东南亚国家,都可以发现不少金门人的身影。
在马来西亚巴生港口外的螃蟹岛(Pulau Ketam),便有为数不少早年从金门来此发展的华人,因此也可以在岛上看到写着蚵仔煎这样亲切中文看板的店家,和台湾一样,很多人不敢吃蚵仔,便会用虾仁、或干脆不放蚵仔只有鸡蛋的蛋煎来满足口腹之欲,最特别的是小一号的蛤蛎,当地惯称啦啦,便出现啦啦煎这样的在地化品项。
潮州—泰国的移民路线又是另一段故事。潮州人是海外华人族群的大宗,早在18世纪时,正逢泰国阿瑜陀耶王朝的年代,当时的暹罗便是透过与清朝的稻米贸易让国家更加富庶,运送稻米的船只是特有的红头船,当时船上的成员许多都是来自潮汕地区。今日泰国的华人,便有不少来自潮州,甚至泰国历史上的吞武里王朝开国皇帝郑信便是拥有潮州血统。因此在泰国,也发展出泰式蚵仔煎的小吃,同样也是保持酥脆口感并且配上泰式甜辣酱,一样令人食指大动。此外,潮州人也相当多的马来西亚,在当地潮州式的蚵仔煎叫做蚝烙,外型与前面几个地方的蚵仔煎差异比较大,除了口感酥脆是必备特色之外,制作过程会保持外型较为整齐的模样,方形、圆形都有,并且会撒上胡椒粉还会附上鱼露沾酱,第一次吃到潮州蚝烙时,我也是花了一点时间来说服自己这是蚵仔煎!这是蚵仔煎啊!
看完以上的内容,是否会觉得透过移民而多元的蚵仔煎,变得更有魅力了呢!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