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的移民
其實不只人會移民,食物也同樣會移民,蚵仔煎、炒牡蠣、煎海蠣、蠔烙,你可以視為同一類型的食物,只是在不同地區的語法使用習慣不同,產生了略帶出入的講法(以下就用蚵仔煎來敘述)。這道從福建開始的食物透過移民的路線,融入不同地區的華人社會,形成當地的特色美食。
以泉州—金門—廈門—馬來西亞這條移民路線為例:因為福建沿海的海產豐富,蚵仔本就是當地會拿來入菜的海鮮,蚵仔煎的口感酥脆,每一口都吃得到飽滿蚵仔,在廈門對面的金門也同樣吃得到類似口感的蚵仔煎。早年金門的生活條件辛苦,土壤、氣候與海盜等種種因素,讓不少金門人選擇「下南洋」去打拼,在今天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等東南亞國家,都可以發現不少金門人的身影。

在馬來西亞巴生港口外的螃蟹島(Pulau Ketam),便有為數不少早年從金門來此發展的華人,因此也可以在島上看到寫著蚵仔煎這樣親切中文看板的店家,和台灣一樣,很多人不敢吃蚵仔,便會用蝦仁、或乾脆不放蚵仔只有雞蛋的蛋煎來滿足口腹之慾,最特別的是小一號的蛤蠣,當地慣稱啦啦,便出現啦啦煎這樣的在地化品項。

潮州—泰國的移民路線又是另一段故事。潮州人是海外華人族群的大宗,早在18世紀時,正逢泰國阿瑜陀耶王朝的年代,當時的暹羅便是透過與清朝的稻米貿易讓國家更加富庶,運送稻米的船隻是特有的紅頭船,當時船上的成員許多都是來自潮汕地區。今日泰國的華人,便有不少來自潮州,甚至泰國歷史上的吞武里王朝開國皇帝鄭信便是擁有潮州血統。因此在泰國,也發展出泰式蚵仔煎的小吃,同樣也是保持酥脆口感並且配上泰式甜辣醬,一樣令人食指大動。此外,潮州人也相當多的馬來西亞,在當地潮州式的蚵仔煎叫做蠔烙,外型與前面幾個地方的蚵仔煎差異比較大,除了口感酥脆是必備特色之外,製作過程會保持外型較為整齊的模樣,方形、圓形都有,並且會撒上胡椒粉還會附上魚露沾醬,第一次吃到潮州蠔烙時,我也是花了一點時間來說服自己這是蚵仔煎!這是蚵仔煎啊!

看完以上的內容,是否會覺得透過移民而多元的蚵仔煎,變得更有魅力了呢!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