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禅一味
午后,朋友邀约茶约,缓步来到雅静的茶室,选了一抹阳光温暖着的淡绿色沙发坐下,品啜香茶,心情安顿,放松惬意。茶师身后的精小茶挂“茶禅一味”引起我的好奇,问朋友:“茶禅一味如何理解呢?”“有如饮水,各有领悟。”带着疑问探究有了一些浅显的理解,分享给大家,以求抛砖引玉。
只要爱喝茶的人都知道“茶禅一味”,要想理解先简单地了解一下儒释道思想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注入了儒释道思想。源于道家的浪漫 ,核心为儒家积极入世 ,发展在佛家淡泊寂静,借品茶体验清和 、廉洁 、善美的生活意趣。
什么是“禅”?楼宇烈说:“说他难懂也难懂、易懂也易懂。”“禅”左边是示,代表古代祭祀的供桌,与神主祭祀有关。右边“单”象形字,字的来源是古代狩猎工具的形状,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武器,也是我们小时候玩的弹弓。 “单”与狩猎战争有关。有单独,无杂念的意思。综上所述“禅”有盛大祭奠、祭天求神、祈福、求平安的意思。 “禅”鸠摩罗什(343-413)译为思维修,是思维活动的修持,玄奘(602-664)译为静虑,是一种静坐静思悟心性的方式。
禅的起源,与释迦摩尼(与孔子同一个时代)有关。灵山法会上释迦摩尼拈花示众,众弟子不解其意,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得到真传,这就是禅的起源,也是“拈花一笑”的典故。南朝时期禅宗菩提达摩东渡中国传入禅宗心法,六祖慧能开创南禅,促使禅宗进一步中国化。
茶禅的遇见,要从汉朝说起,四川蒙顶,吴理真首创 “佛茶一家”,成为中国历史上寺庙第一位植茶人,后人称他为甘露禅师。佛教传至大唐逐渐本土化,有了很多的清规戒律,戒酒、午后不进食。修禅打坐时茶能提神去瞌睡,成了僧侣打坐的必需品,另外一方面禅需要大众都能接受 ,需要共同认知的一个载体介入 ,于是茶就成了僧人的首选 。怀海禅师(720-814)将饮茶纳入佛教《百丈清规 》,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饮茶纳入寺院茶礼。晚唐饮茶普及,禅僧游学盛行,以茶为媒与文人士大夫交流,思想交融。是“茶禅一味”的思想形成的基础。宋代圆悟克勤(1063-1135)以禅宗的观念思辨,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古德禅师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如今禅已经超越了宗教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日本荣西高僧(1141-1215)把“茶禅一味〞带回国成为茶道,传入英国成了浪漫的下午茶。下午4:00,安娜公爵夫人准备了一壶红茶和点心,邀请好友共用来自遥远的东方红茶皇后祁门兰香的的味道。
在禅门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赵州从谂禅师(778-897)的“吃茶去”公案,人称他为 “赵州古佛 ”。他常与四方来的学者道以 “吃茶去”。说的是有两位僧人来到的赵州观音院,问赵州禅师:“何为禅?”禅师问一位僧人:“以前来过吗?〞回答:“没有。”赵州禅师说:“吃茶去。”再问另外一位僧人:“来过吗?”“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引领的人奇怪问:“来过的和没来过的都去吃茶去?”赵州禅师对监院说:“吃茶去。”没来过的喝茶有体验,喝过茶的有所思考,监院要通过喝茶有所领悟。 “吃茶去”见仁见智,无论行为与心态体现着吃茶去的禅理,自从赵州禅师留下“吃茶去”的公案,茶和禅的关系变得更密切起来。禅是素朴的、自然的、和谐的,饮茶的趣味也是如此。茶中有禅,禅中有茶。生活即是禅,禅便是悟生活。
苏轼(1037-1101)有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茶禅一味”以儒家精神为内核的中国茶文化,接纳了禅宗文化 ,而禅宗文化外化载体是茶文化。一茶一禅 ,两种文化有同有别,一物一心、有形无形、一呼一吸拿起放下、阴阳和合、心心相印 。 茶禅一味,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境界。
初夏,小溪山石玲兰花,燃一支香,布一方杜鹃花纹样茶席,泡一杯蒙顶甘露,香烟袅袅,漂漂散散自在洒脱,东山钟响,吃茶去。
参考资料 :
书籍
1. 李润生:《禅宗公案》(台北:方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6年)。
2. 王玲:《中国茶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