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小传承
本文节选自孙天伦教授著作《中国心理学》,
由陆国权中华文化传承研究基金研究员沈诗麟编辑审校。
引言:
大传承和小传承
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 1897 - 1958 )认为每类文明都包含着大传承(Great Tradition)和小传承(Little Tradition)。大传承是属于哲学家、神学家和知识分子的传统,并被有意识地精心教导和代代相传。在受教育机会向大多数人开放之前,唯有少数受过教育的人们才能接触到大传承。相比较而言,小传承属于普罗大众。它围绕的是这些人的生活,并可以自我推进,原因很简单:传承对归属感的形成有关键性的作用。大传承全记录在经典著作中,而小传承则是通过说书人和戏班的表演口口相传至普通百姓,其中一些故事还被改编为通俗小说。两种传承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很难确定一种传承的起源或另一种传承的结束;相反地,两种传承相互渗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变着对方。

在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学和历史典籍都是由学者型官员撰写,并供他们自己阅读的。目不识丁的农民接触不到、也看不懂这类书籍,因而它们无法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价值观、信念和感情。因此,雷希认为大众化的小说(如四大名著)或许能更准确(尽管是用间接的方式)地反映普通中国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这四部举世闻名的经典著作包括:《水浒传》(施耐庵,约1296 - 约1372 )、《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 – 约1440)、《西游记》(吴承恩,约1500 - 约1582)和《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 – 约1763)。这些经典作品均撰写于14世纪至16世纪。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家喻户晓,在过去400至600年间被改编成了不计其数的话剧、戏曲、卡通片、日本漫画、美术作品、玩具、电影、电视和电子游戏。如果在这几部作品中找寻现代伦理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国演义》是一部军事和政治伦理学,《水浒传》是日常生活伦理学,《西游记》是比较伦理学,而《红楼梦》则是封建家庭伦理学。
普通人的文学和文化
从更广的角度看,有人把文学形容为一种数据源,不仅可以观察,还可以进行系统分析和定量表达。通过各地说书人的讲述,以及戏班的演出,令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农民,以及一些未受学者型教育的群体,如商人和妇女,得以有机会接触到文学。迄今仍然广为流传的故事都是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而保留下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它们经历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习俗的变迁。因此,这种流传的方式令学界得以确定最终被编写为通俗小说的故事,未必是完全出自用一位作家的手笔。

梅仪慈(Yi-tsi Mei, Feuerwerker, 1928 - 2018)认为小说位于社会历史和人类灵魂的交叉点上。四大名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它们汲取了大量大众化的宗教信仰和普通人熟知的预兆以及神话故事;作者把这些素材精心编织成一段段曲折离奇的故事,包括让人深信不疑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想象。卡尔·荣格(Carl G. Jung, 1875 - 1961)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为展现宏大视野的艺术创造,他提出这类题材作品的形成很可能是源于作者无意识地采用了原初时代的故事内容,并赋予它们丰富的含义,挑战着人们的价值观。
直到20世纪的中国,小说与戏剧才被归类为文学,然而它们可能是关于当时中国人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动机唯一可靠的历史信息来源。
在雷德菲尔德提出的范式中,中国人性格的哲学基础被比作对大传承的探索。之后的文章将通过对四大名著的故事情节、主题和主要人物的分析,来揭示中国人的价值观、信念和因果归因,这正是雷德菲尔德范式中所提及的小传承,而在之后一系列的文章中更可以对这两种传承的一致性进行探索与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Jung, C. (1954).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 15. Spirit in man, art, and literature.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G. Adler & R. F. C. Hul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Redfield, R. (1956).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Feuerwerker, Y. T. M. (1959). The Chinese novel. In W. T. De Bary (Ed.), Approaches to the oriental classics; Asian literature and thought in general educ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Ruhlmann, R. (1964). Traditional heroes in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A. F. Wright (Ed.),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pp. 122-157).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Lindauer, M. S. (1984). 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In M. H. Bernstein (Ed.), Psychology and its allied disciplines (pp. 113-154). Hillsdale, NJ: Erlbaum.
6、雷希(2000)。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现代伦理启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2, 3,48-52。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