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小傳承
本文節選自孫天倫教授著作《中國心理學》,
由陸國權中華文化傳承研究基金研究員沈詩麟編輯審校。
引言:
大傳承和小傳承
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 1897 - 1958 )認為每類文明都包含著大傳承(Great Tradition)和小傳承(Little Tradition)。大傳承是屬於哲學家、神學家和知識分子的傳承,並被有意識地精心教導和代代相傳。在受教育機會向大多數人開放之前,唯有少數受過教育的人們才能接觸到大傳承。相比較而言,小傳承屬於普羅大眾。它圍繞的是這些人的生活,並可以自我推進,原因很簡單:傳承對歸屬感的形成有關鍵性的作用。大傳承全記錄在經典著作中,而小傳承則是通過說書人和戲班的表演口口相傳至普通百姓,其中一些故事還被改編為通俗小說。兩種傳承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很難確定一種傳承的起源或另一種傳承的結束;相反地,兩種傳承相互滲透,並且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改變著對方。

在中國古代,大量的文學和歷史典籍都是由學者型官員撰寫,並供他們自己閱讀的。目不識丁的農民接觸不到、也看不懂這類書籍,因而它們無法真正代表廣大群眾的價值觀、信念和感情。因此,雷希認為大眾化的小說(如四大名著)或許能更準確(儘管是用間接的方式)地反映普通中國人的價值觀、信念和態度。這四部舉世聞名的經典著作包括:《水滸傳》(施耐庵,約1296 - 約1372 )、《三國演義》(羅貫中,約1330 – 約1440)、《西遊記》(吳承恩,約1500 - 約1582)和《紅樓夢》(曹雪芹,約1715 – 約1763)。這些經典作品均撰寫於14世紀至16世紀。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家喻戶曉,在過去400至600年間被改編成了不計其數的話劇、戲曲、卡通片、日本漫畫、美術作品、玩具、電影、電視和電子遊戲。如果在這幾部作品中找尋現代倫理觀,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三國演義》是一部軍事和政治倫理學,《水滸傳》是日常生活倫理學,《西遊記》是比較倫理學,而《紅樓夢》則是封建家庭倫理學。
普通人的文學和文化
從更廣的角度看,有人把文學形容為一種數據源,不僅可以觀察,還可以進行系統分析和定量表達。通過各地說書人的講述,以及戲班的演出,令中國古代社會中的農民,以及一些未受學者型教育的群體,如商人和婦女,得以有機會接觸到文學。迄今仍然廣為流傳的故事都是通過一代代人的傳承而保留下來的,在這一過程中,它們經歷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習俗的變遷。因此,這種流傳的方式令學界得以確定最終被編寫為通俗小說的故事,未必是完全出自用一位作家的手筆。

梅儀慈(Yi-tsi Mei, Feuerwerker, 1928 - 2018)認為小說位於社會歷史和人類靈魂的交叉點上。四大名著之所以引人入勝就在於它們汲取了大量大眾化的宗教信仰和普通人熟知的預兆以及神話故事;作者把這些素材精心編織成一段段曲折離奇的故事,包括讓人深信不疑關於天堂和地獄的想象。卡爾·榮格(Carl G. Jung, 1875 - 1961)將這些文學作品稱為展現宏大視野的藝術創造,他提出這類題材作品的形成很可能是源於作者無意識地採用了原初時代的故事內容,並賦予它們豐富的含義,挑戰著人們的價值觀。
直到20世紀的中國,小說與戲劇才被歸類為文學,然而它們可能是關於當時中國人價值觀、態度以及行為動機唯一可靠的歷史信息來源。
在雷德菲爾德提出的範式中,中國人性格的哲學基礎被比作對大傳承的探索。之後的文章將通過對四大名著的故事情節、主題和主要人物的分析,來揭示中國人的價值觀、信念和因果歸因,這正是雷德菲爾德範式中所提及的小傳承,而在之後一系列的文章中更可以對這兩種傳統的一致性進行探索與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1、Jung, C. (1954).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 15. Spirit in man, art, and literature.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G. Adler & R. F. C. Hul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Redfield, R. (1956).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Feuerwerker, Y. T. M. (1959). The Chinese novel. In W. T. De Bary (Ed.), Approaches to the oriental classics; Asian literature and thought in general educ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Ruhlmann, R. (1964). Traditional heroes in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A. F. Wright (Ed.),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pp. 122-157).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Lindauer, M. S. (1984). 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In M. H. Bernstein (Ed.), Psychology and its allied disciplines (pp. 113-154). Hillsdale, NJ: Erlbaum.
6、雷希(2000)。〈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現代倫理啟示〉。《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2, 3,48-52。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